过刊目录

  • 全选
    |
    城市与乡村
  • 城市与乡村
    高晓路, 金凤君, 季珏
    2011, 30(12): 2127-213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数,对全国县级尺度农村房屋结构的比例构成进行了推定。针对全国性普查数据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基于不同空间精度等级的数据收缩模型,利用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建筑热工区划、人口和社会经济指标等因子,推定了2300多个县级空间单元的农村地区不同建筑结构的房屋比例和数量。同时,对模型结构和推定精度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由地级和省级单元的五种房屋结构比例来推定县级单元数据,模型精度(R2)分别达到70%和40%。这项工作为从区域尺度把握农村房屋结构状况,评价各地对地震灾害的抵御能力和制定相关规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 城市与乡村
    曹广忠, 边雪, 刘涛
    2011, 30(12): 2139-214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镇化水平评估是关于区域城镇化问题的基础性研究。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结构变动的核心要素出发,从人口、产业、用地结构三个方面设计考察指标,并强调三个维度进程间的协调关系和适宜性的评价尺度。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区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以"中心-外围"为突出特征,这种结构以嵌套方式存在于多种空间尺度之下,随时间推进而更加明晰。回归分析显示这种空间特征已成为区域城镇化格局的本底结构,同时也受到全球化、市场和行政力量的影响。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的城镇化指标值在空间差异方面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现阶段三个分指标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其空间特征。对该地区城镇化综合评估及其解释表明,城镇化总体水平的提高不一定能同时促进子进程间的协调,快速城镇化阶段容易发生各子进程间不匹配的现象;这种不协调现象突出反映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和评价尺度下,由此引发的健康城镇化相关议题应受到重视。
  • 城市与乡村
    梁双波, 曹有挥, 吴威
    2011, 30(12): 2150-216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立足当前国内港口后勤区域的发展现实,着重从格局与过程耦合的角度,把各种类港口后勤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形成演化机理进行理论探讨,揭示出全球供应链发展与港口功能演化、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合作推动、港口自身规模经济与边缘挑战、区域交通网络布局与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发展需求与发展政策导向是推动港口后勤区域演化的重要驱动力,并归纳演绎了初步发育、非均衡拓展、非均衡快速扩张和高度分化四个阶段港口后勤区域演化模式。实证分析表明,上海港港口后勤区域正处于由非均衡快速扩张向高度分化阶段演化的过渡期,未来一段时间内,其演化将将进入高度分化阶段。
  • 城市与乡村
    孙在宏, 袁源, 王亚华, 张小林
    2011, 30(12): 2163-217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苏省1996~2008年城市非农业人口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为主要数据,借助分形地理学中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定律及其广义分形性质,对全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化规律、结构容量和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退化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全省城市体系发育较为健全,规模序列结构正处于集中向分散过渡的时期,大中城市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承载空间;全省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在整体上呈现退化迹象,2001年以后异速生长关系由负转正;南京、苏州、徐州等市的异速生长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现象较为突出,但两者关系是否不相协调仍值得深究。全省城市体系演化形成的复杂格局对走江苏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经济与区域发展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唐常春
    2011, 30(12): 2173-218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性、系统性、流域特色、效率与公平兼顾等原则,运用Delphi与AHP集成方法,综合确定各级指标选取及权重系数,构建区划指标体系。基于开发适宜性与保护必要性2种导向和生态、农业与开发3个维度,将长江流域划分为8种主体功能区域类型。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孟召宜, 渠爱雪, 李红瑞
    2011, 30(12): 2186-219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文化经济共同演化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丰县、昆山的共同演化类型进行判定,进而从共同演化路径、共同演化亚型、共同演化大类、共同演化亚类、共同演化过程等方面对丰县模式、昆山模式解读和比较,研究发现:(1)区域发展模式是文化经济共同演化的结果,而区域文化是文化经济共同演化和区域发展模式形成创新的能动因素;(2)区域发展变迁是一个非均衡的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过程。文化、经济通过非均衡发展形成发展张力和发展联动;(3)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嵌套耦合的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过程,其既与内在文化特质和经济结构有关,也与外部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有关;既与内在历史基础有关,也与外部辐射带动有关;(4)区域发展模式的形成变迁是一个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兼具的文化经济共同演化过程,通过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矛盾统一,区域发展实现螺旋上升与递进创新。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吴威, 曹有挥, 曹卫东, 梁双波
    2011, 30(12): 2199-220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公路网络密度、综合交通可达性以及关键节点联系便捷性三要素的综合集成,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公路路网密度居于全国前列,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综合交通可达性较好的单元相对集中于沪宁—沪杭—杭甬沿线地区,由此区域向南、向北可达性逐渐降低;各地域单元与关键节点的联系均较为便捷,上海及其临近地区便捷性最高,由此向外围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优于区域平均水平的地域单元占据优势;空间上南北分异明显,北部地区总体优于南部,上海及其毗邻地区优势度最高,沪宁沿线、沿江地区以及沪杭沿线较好,而南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差。最后从区域发展角度提出了不同地域单元发挥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的对策建议。
  • 经济与区域发展
    刘传明, 曾菊新
    2011, 30(12): 2209-222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借鉴现有成果基础上,完善了不受分析空间尺度大小影响的综合交通可达性赋值测度法,尤其强调了火车站的节点属性及其等级对可达性的影响。并以此测算湖北省79个县域的综合交通可达性,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揭示其空间差异规律。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分别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分析其空间差异现象,采用相关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揭示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具有正相关趋势的非线性关系。同时运用3×3矩阵分析两者的组合类型和湖北省各类型县域分布规律,验证了"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是实现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的观点,依据空间差异规律,一方面评述了湖北省现行空间发展战略,建议湖北省实施"一主两副三区四带"点轴式空间非均衡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提出了促进县域综合交通可达性全面提升的建议。
  • 文化与旅游
  • 文化与旅游
    朱国兴, 金声琅, 孙克奎
    2011, 30(12): 2222-222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充分反映着徽州山区地理环境对菜肴特征的影响,通过徽商的推广跻身于我国的八大菜系之列。本文在徽菜发源地进行了调研和问卷调查,并进行徽菜的感知差异分析,指出随着现代生产方式与生活条件的改变,尤其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徽菜既需要不断进行改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 地表过程研究
  • 地表过程研究
    黄德全, 董玉祥, 哈斯, 倪少春, 马骏
    2011, 30(12): 2229-223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KGPS测量技术与方法,2006~2008年连续三年共9次对我国海岸沙丘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翡翠岛的一个典型海岸横向沙脊进行了三个横剖面的高精度观测。海岸横向沙脊高程、断面及其典型位置的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海岸横向沙脊脊顶和背风坡坡脚夏秋季东移、冬春季节西移,脊顶总体向西移动,年均最大移距1.83m,但同期观测剖面背风坡坡脚的移动距离最大仅0.16m;脊顶高程夏秋季降低、冬春季升高,观测期间脊顶高程平均降低了1.58m,而三个观测剖面的断面面积期间则分别增加了0.47%、0.79%和0.69%,故海岸横向沙脊移动与形态变化的季节性十分明显,总体上具有沙丘下部基本稳定、顶部以往复前进方式向陆缓慢移动以及沙体加积增大但脊顶高程逐渐降低的特征,其原因主要与区域风况特点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 地表过程研究
    张济, 杨秀春, 李亚云, 李金亚
    2011, 30(12): 2239-22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土地利用分类的基础上,剔除山地、丘陵、岗地、水域及建筑用地等类型,研究辽西北地区风蚀荒漠化问题,试图找到一条半湿润易旱的界线。研究以TM、MODIS影像为数据源,以多种植被指数为参考指标,运用决策树方法对研究区进行分类,结果显示:非荒漠化、轻度、中度、重度与极重度风蚀荒漠化面积分别占辽西北总面积的44.38%、25.15%、18.97%、9.34%和2.16%。同时,采用经验式k=0.16∑≥10℃/r计算干燥度,对计算结果进行Kriging插值,对比1.1、1.15、1.2、1.25和1.3五条干燥度等值线,发现:(1)选择干燥度1.2线为分界线能满足半湿润易旱区荒漠化易发生程度判别的要求,该线的北部属半湿润易旱区;(2)1.2线作为南北两部分非荒漠化、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和耕地的分界线,效果较其他四线显著;(3)实地调查工作表明1.2线可作为辽西北地区壤土与砂土的界线,具重要的实践意义。由此可见,基于荒漠化分级结果选择干燥度1.2线科学上较为合理,实践上有利用价值。
  • 土地资源与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方斌, 王波
    2011, 30(12): 2247-225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省为单元量化其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以此检验不同省份所承担的耕地保护社会责任价值与国家赋予的应承担价值偏差,从而确定其在该方面履行责任的程度。本文选取人均GDP等五个主要经济发展水平作参照,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与单位面积耕地社会责任价值之间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所承担的责任远高于发达地区,以2009年为例,黑龙江省应获得的补偿额可达158.73×108元/年,广东省应支付的补偿额达91.76×108元/年。合理的区域耕地社会责任价值补偿额的确定,对各地履行各自责任,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社会认可这一价值才能切实保护好耕地。
  • 土地资源与利用
    叶玉瑶, 张虹鸥, 许学强, 周春山
    2011, 30(12): 2259-227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珠江三角洲1988年、1998年、2006年的建设用地遥感解译数据,结合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辨析,定量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模式之间的耦合与互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所表现出的阶段特征以及"空间指向性"、"小城镇倾向"、"分散化与低效性"等空间特征都与其粗放型、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紧密相关。两者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共同构成"土地—经济"互动系统;只有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才能建立土地与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 土地资源与利用
    贺振, 赵文亮, 贺俊平
    2011, 30(12): 2272-228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郑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以1988年、2000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同时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Google Earth数据,分析了近21a两个时间段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郑州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城市扩张驱动因素进行了因果分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区自1988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面积由1988年的126.31km2增加到2009年的303.59km2;(2)自1988至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2.18%,年均扩张速率3.1km2;(3)自2000至2009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6.18%,年均扩张速率为12.99km2;(4)两个时间段的建设用地扩张方式在数量上均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状蔓延扩展为主;(5)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是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 土地资源与利用
    李柯, 何凡能, 张学珍
    2011, 30(12): 2281-228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具有准确空间属性的历史时期土地覆被数据集有助于更好地模拟土地覆被变化的过程及其效应。本文基于我国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总体呈持续增加的特点,提出了历史时期耕地分布范围未超出现代耕地范围的合理假设,并以地表高程和坡度为影响土地宜垦程度的主导因子,评估了MODIS土地覆被产品中现代耕地分布区域的宜垦程度,再按宜垦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将依据历史文献资料订正的以行政单元为统计单位的耕地面积分配至网格。利用这一方法,重建了清代云南省1671年和1827年两个时间断面空间分辨率为90m的耕地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将历史耕地统计数据转化为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的网格数据,其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历史耕地空间格局的变化情况。
  • 环境与生态
  • 环境与生态
    于伯华, 吕昌河
    2011, 30(12): 2289-229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构筑了3个层次、10个指标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估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性及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重度以上脆弱区的面积较大,占区域总面积的74.79%。微度、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藏东南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祁连山南坡的西北段和昆仑山北坡、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带。重度和极度脆弱区集中分布的趋势明显,占全区面积的49.46%,主要分布在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和阿里高原往东32°N附近的带状区域(78°E~92°E)。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对识别高寒区关键脆弱环境因子、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
  • 环境与生态
    周葆华, 操璟璟, 朱超平, 金宝石
    2011, 30(12): 2296-2304.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庆沿江湖泊湿地是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亚—澳大利亚鸻鹬类保护网络"中的重要一环,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中的市场价值法、碳税法、影子工程法等评价方法,依据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特点对它的经济功能价值包括水资源价值、渔业资源价值、土地资源价值等;环境功能价值包括科考旅游价值、涵养水源价值、调节气候价值、调蓄洪水价值、净化水质价值等;社会文化价值等进行货币化评估;最后计算出安庆沿江湖泊湿地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42.49×108元,其中渔业资源价值最大,占安庆沿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比例为18.91%,其次是调蓄洪水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17.17%。本文可为安庆沿江湿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环境与生态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2011, 30(12): 2305-231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西南山区5省市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作为研究区域,遵循"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南山区5省近11年来的资源环境安全总体态势进行了初步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南山区资源环境安全整体水平较低,但区域内各省的资源环境系统呈现良性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综合安全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云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2006年以来,各个省份的资源环境安全各等级隶属度曲线呈明显的收敛特征,说明"十一五"以来,西南山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取得一定成效;西南山区整体上远未摆脱以牺牲资源环境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换取经济总量短暂增长的发展模式。
  • 书评
  • 书评
    肖爱玲
    2011, 30(12): 2316-23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颜廷真、孙鲁健合著的《中国风水文化:理论演变和实践》一书,于2011年9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繁体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本著除了序言、前言和后记之外,共10章,27万字。
  • 书评
    张晋光
    2011, 30(12): 2317-2318.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书局近年出版了南京师范大学施和金教授的著作《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这是他继《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前集)》出版后在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这部专著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既有对前集的继承,又有近年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