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8-12-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青藏高原自然植被总生物量的估算与净初级生产量的潜在分布*
    罗天祥, 李文华, 冷允法, 岳燕珍
    1998, 17 (4):  337-345.  doi: 10.11821/yj1998040001
    摘要 ( )   PDF(406KB) ( )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S型曲面递增,且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加快;当年均温度0℃~10℃和年降水量400mm~1000mm时,生物生产量增长最快;当年均温度>11℃和年降水量>1 100mm时,生物生产量趋向于20t/hm2·a;在年均温度<0℃时,相对降水量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缓慢的递减趋势,说明这时温度是影响生物生产量的主导因子。两省区115个县的生物量现实分布图显示,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墨脱,其次是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和米林,青藏高原中部及西北部的广阔地区最低。青藏高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t/hm2·a,全区平均为6.03t/hm2·a,低于世界陆地植被的平均水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卢金发
    1998, 17 (4):  346-351.  doi: 10.11821/yj1998040002
    摘要 ( )   PDF(225KB) ( )  
    中国东部亚热带地区流水侵蚀所引起土地退化的形成,是由其生态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决定的。土地退化不仅表现为土壤退化,还表现为植被退化和土地状况恶化,其发展过程是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地表状况恶化过程多重循环的结果。据此,提出了中国东部亚热带丘陵山地土地退化评价指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
    李双成, 高伟明, 刘濂
    1998, 17 (4):  352-359.  doi: 10.11821/yj1998040003
    摘要 ( )   PDF(323KB) ( )  
    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系统成分的协调程度及与生态系统的增益耦合。传统研究多以系统动力学或多目标规划模型来调控系统。文中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和映射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构建、训练、测试、运行河北省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网络模型,提出了以减缓发展速度、降低能量投入水平等措施来达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控研究——以长江上游地区(四川重庆段)为例*
    张雷, 张文尝, 李洪舰
    1998, 17 (4):  360-356.  doi: 10.11821/yj1998040004
    摘要 ( )   PDF(252KB) ( )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工业及布局发展习惯于以产值增长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其结果造成了普遍的重复建设和大量的资产浪费。处于对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文中以资本的实际运营效益为中心进行了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发展与布局调控研究的探讨,以期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思维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
    吴绍洪
    1998, 17 (4):  367-374.  doi: 10.11821/yj1998040005
    摘要 ( )   PDF(282KB) ( )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基础研究,以综合区分区域的特点。综合区划是一种自然区划的深入,包括自然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区域划分。文中在研究自然区划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的概念,用资源进行区域的划分,特别是对以往研究不充分的区划第四和第五级单位,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资源组和资源型进行合并,提出综合区划的初步设想。以柴达木盆地为例,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综合区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研究*
    赵建安
    1998, 17 (4):  375-382.  doi: 10.11821/yj1998040006
    摘要 ( )   PDF(284KB) ( )  
    在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域问题方面,既要重视东西部发展的结合,也要注意南北区域差异协调。南北区域发展业已形成的差异,是南北区域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变化的非均衡性与复杂性所致。加强南北区域发展在资源、产业和经济制度方面的互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选择的重要对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
    王仰麟, 杨新军
    1998, 17 (4):  383-388.  doi: 10.11821/yj1998040007
    摘要 ( )   PDF(220KB) ( )  
    新兴的景观生态学正在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运用景观空间异质性理论,结合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开发区域的旅游景观进行生态分类和区划,是将景观生态理论应用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新尝试。文中以云南安宁市为例,在景观类型的基础分析和景观生态区划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旅游生态区划分。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和景观生态区的划分,同时考虑人类旅游活动对环境生态所带来的影响,并确定区域旅游的重点开发带(面)。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生态建设服务的吉林省西部景观类型研究*
    刘惠清, 龙花楼
    1998, 17 (4):  389-397.  doi: 10.11821/yj1998040008
    摘要 ( )   PDF(330KB) ( )  
    在GIS技术支持下,依据有关原则,对吉林省西部景观类型进行了划分;选取地形和地貌、人类对景观的利用水平以及沙碱化程度三个指标对景观类型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学的有关理论,采用类型重要值、嵌块体密度和平均内缘比率分析了吉林省西部各小区(东部区,中部区和西部区)内不同稳定类型的景观空间结构,提出了重建不稳定类型应以西部区为重点并要注意其内部结构的协调性、防止亚稳定类型向不稳定类型过渡也应以西部为重点、东部区的景观生态建设应注意增加其异质性等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经济的地理特征
    张平宇
    1998, 17 (4):  398-400.  doi: 10.11821/yj1998040009
    摘要 ( )   PDF(119KB) ( )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地理现象,它将引起传统地理空间概念的变化。知识经济具有一定的区位趋向性,并在宏观、中微观地域层次上都将展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知识经济的空间组织亦具有新的特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下游引黄区沉沙处理运行方案分析研究*
    唐登银, 高善明
    1998, 17 (4):  401-408.  doi: 10.11821/yj1998040010
    摘要 ( )   PDF(257KB) ( )  
    黄河是多沙性河流,引黄必带进大量泥沙,沉沙池沉粗排细,能有效处理泥沙。当沉沙池淤满,失去自流沉沙作用时,采用"以挖待沉"可以延长灌区运行年限,但没有扬水沉沙方案优越。根据黄河下游地上河的特殊地貌条件,如果能在河漫滩上建沉沙池,可以解决沉沙占地的难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研究*
    王黎明, 毛汉英
    1998, 17 (4):  409-414.  doi: 10.11821/yj1998040011
    摘要 ( )   PDF(257KB)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是一个复杂的大成智慧工程问题。文章结合系统科学近今发展成果,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集计算机技术、决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于一体,强调把人的思维和思维的成果、人的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信息集成起来。并讨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讨厅的定义,分析了研讨厅的功能机制、网络体系及支撑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
    杜德斌
    1998, 17 (4):  415-422.  doi: 10.11821/yj1998040012
    摘要 ( )   PDF(343KB) ( )  
    运用GIS技术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加拿大爱得蒙顿市各类犯罪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城市犯罪分布的空间差异异常明显,城市内部存在少数极端的犯罪高发区;犯罪的空间分布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表现为距城市中心越近的地区犯罪发生密度越高,距城市中心越远的地区犯罪密度越低;犯罪发生密度与居住人口密度成正相关,即居住人口密度越高,越容易诱发犯罪,但不同类型的犯罪与居住人口密度的关联程度不一样;不同用地性质的区域犯罪发生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各类用地中,商业区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时期莱州湾沿海平原湖沼的变迁*
    王守春
    1998, 17 (4):  423-428.  doi: 10.11821/yj1998040013
    摘要 ( )   PDF(267KB) ( )  
    莱州湾沿海平原地区,古代曾有许多湖沼,其中以巨淀湖最大。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查明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巨淀湖发生空间转移,并查明大部分湖沼最后逐渐消失的过程,阐述了这些湖沼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导致变迁的因素,探讨它们消失的环境后果,并尝试提出吸取历史教训改善环境的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中的重要参数——相似性系数*
    张镱锂
    1998, 17 (4):  429-434.  doi: 10.11821/yj1998040014
    摘要 ( )   PDF(234KB) ( )  
    相似性系数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对植物区系地理学中的植物区系分区、过渡区的植物区系地理属性及植物区系起源演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中通过相似性系数、种相似性系数、属相似性系数和科相似性系数等术语的阐述,提出了"区系相似性系数(Coeficient of simi-larity of flora)"概念。简要介绍了属或种(或科)相似性系数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并建议在植物区系地理比较研究中采取统一、科学的计算公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文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沈大军, 刘昌明
    1998, 17 (4):  435-443.  doi: 10.11821/yj1998040015
    摘要 ( )   PDF(354KB) ( )  
    分别从水文系统的降水、蒸发、径流和土壤水分及水资源系统供水、需水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综述了区域水文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出了作者的看法。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日益增强,使大气中CO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大幅度上升,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对天气系统、生态系统及水文水资源系统等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