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的影响*
    王浩, 傅抱璞
    1991, 10 (3):  1-10.  doi: 10.11821/yj1991030001
    摘要 ( )   PDF(665KB) ( )  
    本文根据边界层理论,计算水体附近湍流交换系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整个水体上的湍流交换系数都比陆面上同高度的要小,并且有二个低值中心:一个靠近水面,另一个在约100m高度;夜间靠近水面的那层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仍较小,但其上方的湍流交换系数要比陆面上大。水面上的湍流交换系数日变化小于陆面上,特别是靠近水面那层空气日变幅很小。同时指出:水陆间粗糙度的差异和稳定度的差异控制着水陆湍流交换系数的差异;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有周期性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省经济增长极研究
    朱翔
    1991, 10 (3):  11-22.  doi: 10.11821/yj1991030002
    摘要 ( )   PDF(911KB) ( )  
    本文借助增长极理论,研究了湖南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阐明了地域发展必须以经济水准较高的城市为成长核心,运用多元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增长极,最后指出本世纪内湖南城市经济建设重点应是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和岳阳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南不同岩性地区地下水动态研究
    刘庆书, 许劲松
    1991, 10 (3):  23-29.  doi: 10.11821/yj1991030003
    摘要 ( )   PDF(509KB) ( )  
    本文从影响辽南地区地下水动态因素,主要从岩性、蓄水构造的制约因素,探讨分析了辽南不同岩性地带的地下水动态特点,划分了基本类型,揭示其规律性。为因地因时制宜地充分开发,合理有效利用珍贵的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太平洋夏季海平面气压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黄河、长江流域旱涝的关联*
    李月洪, 吴祥定
    1991, 10 (3):  30-36.  doi: 10.11821/yj1991030004
    摘要 ( )   PDF(516KB) ( )  
    本文应用复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1899—1980年期间北太平洋夏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进行分析。第一主分量表明,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场是以副热带太平洋高压存在和位移为主要特征,其空间波动的传播方向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二个主分量则分别与我国多雨和少雨的型式相配合。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北太平洋夏季海平面气压场与黄河、长江流域各分区旱涝的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极地热状况异常与冬季季风高压的关系
    任广成
    1991, 10 (3):  37-42.  doi: 10.11821/yj1991030005
    摘要 ( )   PDF(418KB) ( )  
    应用1951—1986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了冬季季风高压,并就季风高压与极地热状况的关系及其对东亚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季风高压强弱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对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及日本等地的气温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苏省的砂姜黑土资源及其利用
    张俊民
    1991, 10 (3):  43-50.  doi: 10.11821/yj1991030006
    摘要 ( )   PDF(574KB) ( )  
    本文论讨了江苏省砂姜黑土的分布、类型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风沙地貌发育规模和风沙活动预测
    邹学勇
    1991, 10 (3):  51-58.  doi: 10.11821/yj1991030007
    摘要 ( )   PDF(551KB) ( )  
    本文通过对南昌地区风沙化土地扩展方式,沙源量及人为因素在风沙地貌发育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初步认为本风沙地貌发育规模不会很大,且目前已接近其顶锋状态。在建立GM(1,1)和方差分析(ANOVA)联合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对厚田地区三个月的干旱程度和冬季风沙活动强度进行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湖泊科学》杂志问世
    易干
    1991, 10 (3):  57-57.  doi: 10.11821/yj1991030008
    摘要 ( )   PDF(80KB) ( )  
    经国家科委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湖泊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季刊。该刊由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施雅风教授主编,由高校、研究所、水利部门的教授,研究员、专家等组成编委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姚鲁烽
    1991, 10 (3):  59-67.  doi: 10.11821/yj1991030009
    摘要 ( )   PDF(678KB) ( )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90年代的地理学》笔谈
    论现代地理学对象、内容、结构和基本方法
    王铮, 丁金宏, 章可奇, 沈建法, 吴必虎
    1991, 10 (3):  68-77.  doi: 10.11821/yj1991030010
    摘要 ( )   PDF(872KB) ( )  
    本文从地理学对象及其性质的讨论出发,详细阐述了地理学内容、结构和它的基本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海水入侵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尹泽生, 林文盘, 杨小军
    1991, 10 (3):  78-86.  doi: 10.11821/yj1991030011
    摘要 ( )   PDF(767KB) ( )  
    海水入侵(Sea Water Intrusion)是现代社会中具有特色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它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沿海地区表现为海水(或古海水)以各种方式向内陆的入侵。由于它所具有的动态变化快、潜在危害大、难以治理等特点,使它比海水沿入海河流的倒灌对人类的影响更大。近年来,国内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日趋活跃。本文是对这一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的简要评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森林小流域的降雨出流机制的探讨
    唐常源, 平田健正, 村岡浩尔
    1991, 10 (3):  87-96.  doi: 10.11821/yj1991030012
    摘要 ( )   PDF(761KB) ( )  
    本文简述了森林小流域中降雨—截流—下渗—地中水—地表水各个环节的作用。作者认为,在降雨出流过程中,下渗和土壤中的快速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地表出流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小的。一般来说,森林土壤的下渗率比较大,森林流域的贮水能力也是很可观的。这些就决定了森林流域的产流不是霍顿产流,也不同于现在流行的许多产流理论和模式。在湿润地区形成产流区时的特点并非是表层土壤首先饱和,而是地下水位或被地下水支持的饱和毛细管带上升到表面附近使该区发生饱和,因而产生以及维持这种饱和状态所需的垂直下渗和地中水的侧向补给是流域是否发生产流的先决条件之一,而地表流可认为是回归流。此外,流域地中水产流对降雨响应过程可认为是由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而引起的,这个压力通过毛细管带传递到饱和带。作用在毛细管带中的水的压力平衡受破坏的原因可以是封存在土壤中的被瞬间压缩的空气压力作用,也可以是降雨直接接触到已发展至地表的非饱和毛细管带的上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对两本中国工业地理论著的简评
    章生道
    1991, 10 (3):  97-97.  doi: 10.11821/yj1991030013
    摘要 ( )   PDF(88KB)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余年来,中国大地上最明显的变化可以说是工业的兴起改变了全国的经济结构,使中国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从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转变到一个工农兼重的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景观起了空前的变化。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讨论如何工业化的文献非常丰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21篇)
    1991, 10 (3):  98-104.  doi: 10.11821/yj1991030014
    摘要 ( )   PDF(5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
    深切悼念林超教授
    1991, 10 (3):  105-105.  doi: 10.11821/yj1991030015
    摘要 ( )   PDF(102KB) ( )  
    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教授林超同志,因病于1991年6月1日23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林超教授1909年4月13日生于广东省揭阳县。193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留校任地理系助教。1934至193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地理系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GU第27届大会学术计划介绍
    1991, 10 (3):  105-111.  doi: 10.11821/yj1991030016
    摘要 ( )   PDF(315KB) ( )  
    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27届大会将于1992年8月9日至14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中心口号是:地理学是发现,大会议题是:发现我们共享的全球未来,发现与演化(discovering and Changing)作为主题贯穿在所有讨论内容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