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理学会
导航切换
地理研究
首页
关于期刊
期刊介绍
数据库收录
期刊荣誉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在线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按栏目浏览
下载排行
点击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政策伦理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9-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分布特征
谷国传, 胡方西
1989, 8 (
2
): 1-15.
doi:
10.11821/yj1989020001
摘要
(
)
PDF
(949KB) (
)
本文根据实测悬沙资料,阐述了我国沿海近岸带水域的悬沙浓度由黄河口和长江口-杭州湾为中心,分别向南、北递减,高低相间,构成波状起伏的分布特征,同时分析了径流输沙、潮流、波浪、海岸类型诸要素在悬沙浓度时空变化中的不同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南黄土台塬晚新生代环境与城市建设
徐馨, 尤坤元, 邢肇祺, 吕遂庆
1989, 8 (
2
): 16-27.
doi:
10.11821/yj1989020002
摘要
(
)
PDF
(888KB) (
)
根据对W7、W8两钻孔中的孢粉、微体古生物化石和矿物成分分析,结合野外考察及古地磁地层年代资料与标准剖面对比,作者提出本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初步意见并阐述了晚新生代环境.根据W7、W8两孔相当层位的深度变化,推断张性正断层的存在,进而讨论了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地下水资源和黄土塌陷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蚕桑丝织业探源
李宾泓
1989, 8 (
2
): 28-34.
doi:
10.11821/yj1989020003
摘要
(
)
PDF
(609KB) (
)
本文根据历史传说、古籍记载、考古发掘,阐述我国蚕丝织业的起源是多中心多源头的,并从蚕、桑生长的适宜生态环境分析,说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为蚕桑丝织业发源地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昌马断裂带活动构造地貌之研究
康来迅
1989, 8 (
2
): 35-43.
doi:
10.11821/yj1989020004
摘要
(
)
PDF
(628KB) (
)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人工探槽的剖折,并结合
14
C年龄数据,讨论了昌马活动断裂带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构造地貌的类型、特征及分期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林贤超, 徐淑英
1989, 8 (
2
): 44-54.
doi:
10.11821/yj1989020005
摘要
(
)
PDF
(783KB) (
)
本文通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季风存在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这类振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据此提出海温通过季风系统的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下游泥沙输移数值模拟
励强, 陆中臣, 徐小慧
1989, 8 (
2
): 55-63.
doi:
10.11821/yj1989020006
摘要
(
)
PDF
(595KB) (
)
本文从数学模型入手,探讨黄河下游在多年平均来水来沙条件下,泥沙输移与泥沙淤积的特性,得出黄河下游泥沙沿程淤积分布不均匀主要是由于粗沙、中沙沿程淤积不均匀造成的,如果使来沙减少42.6%,黄河下游可望达到冲淤平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萨拉乌苏河地区晚更新世环境演化
李保生, 董光荣, 高尚玉, 邵亚军, 申建友
1989, 8 (
2
): 64-73.
doi:
10.11821/yj1989020007
摘要
(
)
PDF
(830KB) (
)
对萨拉乌苏河地区上更新统地层作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论述本区晚更新世前期萨拉乌苏组沉积时的古地理环境为暖湿的森林草原.后期城川组主要形成于干冷的荒漠草原-荒漠环境,期间经历了一系列温凉湿润的灌丛草原-疏林草原、森林草原等环境的交替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黄河中下游水沙变化趋势
齐璞
1989, 8 (
2
): 74-81.
doi:
10.11821/yj1989020008
摘要
(
)
PDF
(566KB) (
)
本文论述由于黄河上游清水区水资源的优先开发,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长,而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的减沙作用不甚明显,龙羊峡水库投入运用后,汛期进入河口镇的水量大幅度减少,使汛期进入黄河下游的基流减小含沙量增加,高含沙洪水出现的机会增多.面临水少沙多的不利情况,应加强宽浅河道的改造及利用窄深河道输送高含沙水流的研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渭河下游河道调整过程中的复杂响应现象
许炯心
1989, 8 (
2
): 82-90.
doi:
10.11821/yj1989020009
摘要
(
)
PDF
(671KB) (
)
应用系统复杂响应的原理研究三门峡水库上游渭河河道调整过程,表明上游河道河床形态对基面上升所作出的响应是复杂的,弯曲系数的变化为先减小而后增大,宽深比的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比降由先减小而后增大,最后均趋于稳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坡地辐射场研究及其地理学应用
*
朱志辉
1989, 8 (
2
): 91-100.
doi:
10.11821/yj1989020010
摘要
(
)
PDF
(716KB) (
)
简要评述坡地辐射场理论研究与模式研究进展.讨论了坡地能量输入的背景规律、典型坡地辐射平衡各分量的计算模式,以及复杂地形辐射场模拟等问题.指出上述研究的地理学意义及可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域侵蚀产沙和物质转移
*
陆中臣
1989, 8 (
2
): 101-111.
doi:
10.11821/yj1989020011
摘要
(
)
PDF
(782KB) (
)
联系当前全球土壤流失的现状,本文阐明研究侵蚀产沙和物质输移规律的重要性,从侵蚀产沙和物质输移的流域系统概念出发,并结合我国黄土高原的治理,扼要介绍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概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书评
《风沙地貌学》评介
李钜章
1989, 8 (
2
): 112-114.
doi:
10.11821/yj1989020012
摘要
(
)
PDF
(282KB) (
)
沙漠化是干旱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目前地球上受其影响的面积已达3843×10
4
km
2
余,涉及近百个国家和地区.1977年8-9月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了世界沙漠化会议,商讨沙漠化现象及其成因和可能采取的防治途径.正值此时,国内第一部阐述风沙运动和风沙地貌的专著——《风沙地貌学》由科学出版社于1987年10月出版发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梗概
牛骥
1989, 8 (
2
): 115-116.
doi:
10.11821/yj1989020013
摘要
(
)
PDF
(153KB) (
)
中国科学院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以下称天山积雪站)是1967年11月建立的我国目前唯一的山地积雪及其灾害治理观测实验站.1978年归属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 1966年12月,新疆焉耆-伊宁公路海拔3000m的天山艾肯达坂和巩乃斯沟地段,发生罕见的暴风雪和雪崩灾害,造成公路阻塞、交通通讯中断达半年之久;同时,数万头牧畜遭受严重伤亡,山区千余名林业牧业和养路工人及人民战士的生命受到威胁;山地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严酷的现实向人们提出了对山区积雪及其灾害(含雪崩及风吹雪)进行科学治理的任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生产中心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