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6-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三角洲岸线变迁中的河流纵剖面实验
    朱起茂
    1986, 5 (2):  1-11.  doi: 10.11821/yj1986020001
    摘要 ( )   PDF(746KB) ( )  
    现代三角洲岸线变辽对河口变化频繁的河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各种进口水沙过程和尾水位过程组合的水槽实验,建立了冲积河流纵剖面的发育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的地区工业体系问题
    李文彦
    1986, 5 (2):  12-20.  doi: 10.11821/yj1986020002
    摘要 ( )   PDF(732KB) ( )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地区工业体系可包括大区——工业地区(基地)——工业中心——工业点四个层次.大区工业体系,华北、东北、华东已基本形成,西南、华中、华南已具雏型,西北处于初始阶段.工业地区(基地)大体可分为资源型、市场型和混合型三种,分别以辽中南、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三个工业基地为代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县域集镇体系研究
    金其铭, 陆玉麒
    1986, 5 (2):  21-26.  doi: 10.11821/yj1986020003
    摘要 ( )   PDF(2547KB) ( )  
    本文讨论了县域内集镇体系的基本特征、主导影响因素以及集镇等级的划分,对全县的集镇建设和集镇规划有实用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三峽和清江河谷冬暖的成因及其与柑桔生产
    乔盛西, 马乃孚
    1986, 5 (2):  27-36.  doi: 10.11821/yj1986020004
    摘要 ( )   PDF(706KB) ( )  
    长江三峡和清江河谷(以下简称河谷地区)的柑桔有无冻害发生,除了山脉的屏障作用外,还有受西南暖槽控制的天气气候学原因.求出河谷地区1977年1月低温冻害的重现期至少是25年一遇,该地区柑桔产量的周期为27年左右的长周期.经过比较指出,我国应该充分利用这里的气候优势,建立大面积柑桔生产基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问题
    李玲
    1986, 5 (2):  37-46.  doi: 10.11821/yj1986020005
    摘要 ( )   PDF(734KB) ( )  
    世界各国城市人口定义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各国城市化水平对比的极大困难,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对比方法.本文探求一种新的对比方法,以期提高城市化水平对比的科学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刘闯
    1986, 5 (2):  47-56.  doi: 10.11821/yj1986020006
    摘要 ( )   PDF(718KB) ( )  
    本文在陕西秦岭西段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类型的结构特征,进而作出了本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线性规划选优探讨
    马芬荣, 浦汉昕, 钱翌
    1986, 5 (2):  57-65.  doi: 10.11821/yj1986020007
    摘要 ( )   PDF(2758KB) ( )  
    在崔营生产结构最优方案中,我们选择农业净产值最大为规划目标,同时设置了十七个决策变量和十九个约束方程.最优化方案指出,调整后农林牧结构由单一种植业为主变为农林牧工副各业相结合的林果业和畜牧业迅速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结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文频率曲线的线型研究
    梁季阳, 谢明
    1986, 5 (2):  66-73.  doi: 10.11821/yj1986020008
    摘要 ( )   PDF(517KB) ( )  
    本文探讨了水文频率曲线线型研究的概况和评价准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形与黄土高原的气候
    李天顺, 刘塔
    1986, 5 (2):  74-80.  doi: 10.11821/yj1986020009
    摘要 ( )   PDF(551KB) ( )  
    本文通过黄土高原平均气压场、风场、湿度场和降水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分析,发现中小尺度山系有其特定的气压系统和相应的盛行风场,并对降水有重要影响.文章对黄土高原气候做了一些成因上的解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南近七十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与水稻生长期低温冷害的联系
    叶愈源
    1986, 5 (2):  81-89.  doi: 10.11821/yj1986020010
    摘要 ( )   PDF(600KB) ( )  
    本文应用二项系数平滑方案和谱分析方法对湖南1911-1983年各月和年平均气温进行分析,并对水稻生产的关键月份——4、5、9月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三寒”的低温冷害的联系作了讨论,得出了有益的结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我国地形小气候研究概况与展望
    黄寿波
    1986, 5 (2):  90-101.  doi: 10.11821/yj1986020011
    摘要 ( )   PDF(990KB) ( )  
    我国山地和丘陵的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0%.因此,研究地形小气候对于了解山区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山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地形小气候与山地气候不同,前者是指相对高差在几米到几百米,水平距离在10米到10公里范围内的小的起伏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的数值和个别的天气现象上,且局限在近地面的空气层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汉唐间长安地区物产的分布及其演变
    费省
    1986, 5 (2):  102-102.  doi: 10.11821/yj1986020012
    摘要 ( )   PDF(1624KB) ( )  
    自汉初至唐末的1100多年中,长安有670余年分别为汉、隋、唐等七个王朝的都城.以长安城为核心的约一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即今西安市七区六县)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是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它的农业、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质量好.汉初至唐末,长安不作都城的时间约有43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动乱,经济萧条,与立都时期形成强烈对照.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汉唐间不同时期长安地区物产分布状况,指出物品生产经历了盛-衰-复盛-复衰的演变过程.变化原因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即封建政权是否在此立都以及社会动乱是物产盛衰的决定性条件;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政策、户口的盛衰与物产的盛衰有直接联系. 本文从历史上证实了长安地区有发展多种经济的有利条件,认识达一点,或可对今日西安市的经济建设有所裨益.全文三万字,分为四部分,附图三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与民国三百年间北京今市域內人口地理的初步研究
    韩光辉
    1986, 5 (2):  102-102.  doi: 10.11821/yj1986020013
    摘要 ( )   PDF(1627KB) ( )  
    认真探讨长期处于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地位的北京及其周围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而清代至民国三百年是北京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人口的连续发展为解放后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根据清代人口编审的典章制度,在研究北京地区人口地域构成的基础上,以城区为重点、分别探讨了州县、内城及城属和外城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又根据民国年间的户口调查制度,探讨了该时期的人口规模.从而揭示了三百年间北京地区人口演变的过程和人口增长的加速性质,提出了北京旧城区的人口在清初和清末至民国年间以迁移增长为主的见解,同时澄清了对北京人口规模的某些误解.然后对不同时期的人口地理分布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区域人口具有以城区为中心,由密变疏依次形成的不规则环状(半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形成这种特点的经济、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根源. 本文还注意到对入关之后八旗人口变迁过程的研究,列出了清代中期政府为解决八旗人口膨胀造成的压力而采取的六项措施及其利弊得失.同时也讨论了清代前、中期限制外城人口迁移增长的政策,对外城人口发展的阻滞作作.这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对研究今天北京地区的人口地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大平原半干旱地区农业开发的回顾与展望
    李唯
    1986, 5 (2):  102-103.  doi: 10.11821/yj1986020014
    摘要 ( )   PDF(201KB) ( )  
    美国小平原半干旱地区地处美国中西部,是美国大麦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达一地区从处女地变为生产力极高的主要农作区经历了100余年.期间农业生产几经反复,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初步探索并展望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景. 气候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加之风速大,在干旱年份常造成严重的土壤风蚀.除此之外,小麦价格波动,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半干旱环境认识的变化以及政府的政策法令都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目前达一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仍是干旱威胁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虽然现在还不能控制气候,但如果正确汲取百年来开发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是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化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是否宜于农作、技术改进的成效、灌溉农业的前途、风蚀与荒漠化的危险性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尽管半干旱地区的旱作农业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但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稳定农业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使人地关系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实现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高一级生态平衡,这是应该也有可能达到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省合肥市城市区域的城镇发展与布局研究
    万利国
    1986, 5 (2):  103-103.  doi: 10.11821/yj1986020015
    摘要 ( )   PDF(109KB) ( )  
    本文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周围六个县、市为合肥城市区域范围.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发展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根据本省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布局,以区域为基础,以城镇为中心,具体拟定和划分包括省城-县城-主要集镇三级城镇系统,认为本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发挥合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区城镇可分为以合肥 市为中心包括其卫星城镇的综合性城市群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的一定区域的商业中心城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矿产工业城镇和其它职能的城镇等四种基本类型.到本世纪末,本区城镇总人口将占全区总人口的32~35%,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别为:一级20万人,二级5-20万人,二级1-5万人;城镇体系的布局将是以合肥为核心,沿八条交通干线分布的放射形地域形式.全区拟分为十八个城镇经济小区(加合肥共十九个),并结合各小区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逐一分析论述了其中心城镇的发展问题.最后指出了实现上述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汾河下游盆地及邻区地貌研究
    莫多闻
    1986, 5 (2):  103-104.  doi: 10.11821/yj1986020016
    摘要 ( )   PDF(199KB) ( )  
    本文阐述了汾河下游地区晚新生代地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代上的更替,对影响本区地貌发育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对本区一些主要地貌单元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讨论,并制作了本区1:20万地貌图. 本区新生界最老的地层是上新统,包括湖相灰岩、紫红色砂砾岩、砾岩、红粘土等;下更新统包括灰绿色湖相粘土和灰黄、灰绿色湖相粉砂质粘上,也有砂砾岩和土状堆积;中更新统下部以湖相地层为主,中上部以黄土堆积为主,但中部还有小部分湖相堆积;晚更新统黄土广布;全新统以河流相堆积为主.并对早更新世的古气候波动、湖泊的分布范围、水深、盐度等其他水化学条件进行了探讨. 影响本区地貌发育的主导因素是新构造活动,占气候直接影响堆积地貌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对地貌的形态、演化等其他方面也有重要影响.岩性与 人类活动因素等在本区地貌发育过程中也有一定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理调整上海郊区棉花生产布局问题
    吴永兴
    1986, 5 (2):  104-104.  doi: 10.11821/yj1986020017
    摘要 ( )   PDF(104KB) ( )  
    上海郊区在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下,农产品产需矛盾越来越大.减少棉花种植,扩大粮田生产,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将有助于促进郊区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促进多层次复合式大农业生产的发展. 棉田减少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必须贯彻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各类地区分工各有侧重以利于专业化、区域化和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原则.在缩减棉花生产规模的同时,必须合理调整棉田布局.首先应在八十年代逐步缩减近郊粮、棉、菜三夹种地区.第二步在九十年代逐步缩减或甚至于取消近郊各县的棉花种植.今后,棉花种植应相应集中在南汇、奉贤及金山县南部沿海地区,棉田占耕地比例可在30-40%;崇明东部和北部地区,棉田比例宜在30%左右.近郊环城地区应以蔬菜专业化生产为主;其他地区应以动物性副食品生产为主,自给性粮食生产为辅,适当发展多品种经济作物;西部地区应以稻谷生产为主,积极发展淡水养殖和畜牧生产,适当发展水生蔬菜和水生经济作物;海岸带滩地资源的开发则以淡、海水养殖和奶牛为主体的畜牧生产为主,适当发展饲料和多品种经济作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南岛鹿回头珊瑚岸礁沉积物的沉积特征
    高志文
    1986, 5 (2):  104-104.  doi: 10.11821/yj1986020018
    摘要 ( )   PDF(104KB) ( )  
    鹿回头岸礁处于比较平静的水动力条件下,自海向陆,可分出礁体生长带、外礁坪、内礁坪和海滩四个相带.沉积物的分布主要受水动力支配,沉积物粒匪分布和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岸礁与陆源碎层物组成的无障壁海岸对比,进一步说明岸礁礁体生长带是重要的物源区,岸礁沉积物搬运的距离较短,且受生物、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鹿回头岸礁沉积物的生物组分以软体动物壳屑为主,珊瑚屑次之,二者占总量的87.06%,再依次为钙藻、有孔虫、棘皮动物、苔藓虫和八射珊瑚骨扑.由陆向海,珊瑚、钙藻、有孔虫和苦藓虫层逐渐增加,软体动物壳层和八射珊瑚骨针则递减. 本区水尾岭上升礁剖面自下而上可分为原生礁、礁体生长带、礁坪和海滩四个相带,它代表了高海面渐进型序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城市对风的影响
    范一胜
    1986, 5 (2):  104-105.  doi: 10.11821/yj1986020019
    摘要 ( )   PDF(196KB) ( )  
    本文分析了上海城市对风速和风向的影响及其原因,发现: 1.上海市城区和市郊风速差异随风速增大而增大,但在盛行风速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城市风速反而大于郊区;临界风速随季节而有变化,其影响因素很复杂;从日变化的特点看,它与温度层结和热岛强度的日变化等关系较密切.下风测站的风速在不同盛行风向和风速下,其变化也不同,尤其在较小风速和较大风速时,随盛行风向的变化迥然有异. 2.对风向的影响较为复杂.冬季下风方向市区南面测站表现有明显的右偏,而夏季市区北面的 测站则主要表现为左偏.城市内部各测站的风向(冬季)有显著地向市区中心下风方辐合的趋势;达一现象与城市热岛的影响看来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市区探空资料证明,在背景风速很弱时,确实存在城市热岛环流.这时,市区南北有明显的低层辐合,辐散的风向在高空有转换现象,转换层高度越近市区越高,市区北面离得较远的地方约在600-700米,而市区南面近市区边界的地方约在100米左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冀东城镇体系剖析
    赵晓斌
    1986, 5 (2):  105-105.  doi: 10.11821/yj1986020020
    摘要 ( )   PDF(106KB) ( )  
    该文从城镇引力场的角皮,侧重城镇体系成长演变、空间演变、空间结构、功能等级结构等方面对冀东城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从中发现,城镇在随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形成体系的方式运动,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网络(城镇场空间结构),具有六边形趋向.以城镇场引力平衡为基础的城镇场空间结构是城镇的滋生点.在动态上,达种空间结构具有从高值向低值演进的规律. 在等级结构方面,作者发现,城镇规模等级与区域对城镇的服务要求有严格的对数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城镇成长的内因之一,它与城镇场空间结构点(外因)结合,便是城镇最佳区位点. 作者还对冀东城镇体系发展进行了预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下游河床纵剖面的调整
    贾亚非
    1986, 5 (2):  105-105.  doi: 10.11821/yj1986020021
    摘要 ( )   PDF(956KB) ( )  
    该文在分析了黄河下游纵剖面及其横断面的长期变化后,提出了河口延伸情况下河道溯源淤积模型,用比降分析,相关分析及河床质粒度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沿程与溯源两种淤积方式对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的影响.用最低能量原理和平衡的概念,分析黄河下游平衡纵剖面的形式,说明黄河下游不能达到平衡的原因及现在黄河达到平衡的条件. 经分析作者提出以下论点:黄河下游主要是沿程淤积,溯源淤积居次要地位,其影响范围在艾山以下.横断面形态变化对纵剖面调整影响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皇岛地区新生代古地理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
    孔繁德
    1986, 5 (2):  105-106.  doi: 10.11821/yj1986020022
    摘要 ( )   PDF(196KB) ( )  
    早第三纪古新世本区构造长期稳定,气候炎热潮湿,地表风化剥蚀形成准平原化夷平面,其表面发育了红色风化壳,矿物颗粒没有经过搬运与分选,属原生残积风化壳类型.特征与目前南亚热带类似,生长热带、亚热带常绿林. 始新世初EW向断裂活跃,北部上升为丘陵山地,中部稳定,南部下沉为渤海盆地.中新世渤海盆地尚有火山喷发.达时北部某些河段下切与地壳抬升速度大致平衡,开始形成嵌入曲流,气候由始新世 的南亚热带演化至中、上新世为北亚热带.早更新世初NE向断裂活动,东西分异,柳江盆地形成.石河水系沿断裂袭夺扬河上游.山间河谷有棕灰色泥砾堆积.古生物资源反映当时已演化为温带气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定河流域土地类型与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
    王凤慧
    1986, 5 (2):  106-106.  doi: 10.11821/yj1986020023
    摘要 ( )   PDF(104KB) ( )  
    无定河流域地跨毛乌素沙区和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大地域单元,总面积30260平方公里.作者在编制全流域1:20万、典型地段1:5万和1:1万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土地类型的划分,对各土地类型的自然特征及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造利用意见.然后,从空间时间和数量角度进行了分析,空间结构 主要分析结构的水平地带性和区域差异,并重点剖析了8种空间结构形式,数量结构进行了面积对比、频率对比和结构复杂度三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引入频率、结构复杂度的计算公式(借用熵的计算公式),还绘制了相应的图件;时间结构则侧重于土地类型之间随时间的演替,共分析了6个演替序列,并提出了对如何防治退化性演替、促进进化性演替,避免违背自然规律去改造一些不可逆转性演替的建议.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逐级合并的方法,先由土地类型合并为13个自然小区(区划下限单位),然后顺次合并为6个自然亚区和3个自然区,并从土地类型结构角度讨论了各区农牧业发展方向、沙化土地的整治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夏东亚季风的变异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徐淑英, 林贤超
    1986, 5 (2):  106-106.  doi: 10.11821/yj1986020024
    摘要 ( )   PDF(949KB) ( )  
    该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我国东部地区六月的降水资料,发现初夏华北降水和江南降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相反的. 文章分析了初夏夏季风强弱时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结构,找出了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及其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整个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系统存在着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并和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由此提出了海风通过季风系统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屯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胡朝炳
    1986, 5 (2):  107-108.  doi: 10.11821/yj1986020025
    摘要 ( )   PDF(668KB) ( )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它随着生态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人口增加所产生的食物供应压力和农业生态环境在许多地区的日趋恶化而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讯
    郑兴年
    1986, 5 (2):  108-108.  doi: 10.11821/yj1986020026
    摘要 ( )   PDF(108KB) ( )  
    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会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河口所研究生代表团于四月十九日至四月二十一日访问南大地理系. 东道主举行了迎宾茶话会,该系领导、部分教授和中青年教师以及南京地理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研究生代表也应邀出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