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刘昌明, 熊怡, 汤奇成, 孙祥平, 程天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著名的水文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郭敬辉同志于1985年4月5日溘然长逝。他的逝世是我国地理学界和水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对他表示沉重悼念。
  • 论文
    汤建中, 严重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着重于空间分析阐述上海市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今后发展方向。“背靠陆地、面向海洋、依临长江、内怀黄浦”是对上海市空间优势的总结。上海城镇化过程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由中心城市、近郊工业区、远郊卫星城镇、县城或县属镇、乡所在地或农场集镇五个等级的城镇空间结构。开发外围空间,增加人口和经济的离心倾向是上海今后主要的发展方向。
  • 论文
    赵焕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气温和日照的主成分分析,明确了东北地区多年气温偏差和多年日照时间偏差的优势分布型,然后用气温和日照的各主成分同各个站点的气温和日照间的时间变动特性值(因子负荷量),由群平均法求出聚类间的类似度(或称距离),以此作为分区的综合指标,作成东北地区气温和日照区划图。
  • 论文
    程维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农田蒸发实验资料,分析了作物生物学特性对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3植物(小麦、大豆)和C4植物(玉米、谷子)在耗水量、耗水日变化过程和耗水特性系数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 论文
    俞锦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喀斯特类型、不同地文期喀斯特地貌、地下河发育、洞穴形态及分类、喀斯特地貌等方面阐明高原峡谷喀斯特的发育特征。
  • 论文
    夏增禄, 李森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并净化污水是污灌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作者把全国划分为三大污灌类型区,并重点研究了我国污水灌溉的区域分异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污灌分布的三种主要因素——水肥、耕地和人口因素进行了数值分析。
  • 论文
    陈宗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墨西哥湾岸是美国石油工业的核心地区。本文分析了本地区在有利的区域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要求的共同作用下,石油生产地域综合体的形成过程。分析中强调了主导部门在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意义。
  • 论文
    黄赐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西藏西部隆格尔山地的白垩系含煤地层中的化石孢粉组合,证实该山地曾经生长着以裸子植物短叶杉属和蕨类植物海金砂科为主的陆生植物群。本区早白垩世古植物属印度-欧亚植物地理区,古气候热而偏干,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带。
  • 论文
    虞家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系统地阐明自秦汉迄今杭州城市的沿革,并对杭州城市发展存在的水源和旧城改造这两个主要问题作了讨论。
  • 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王泽深, 黄广耀, 朱剑如, 黄钧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微机制图的三种类型:字符方式,图案方式及晕线方式的分级统计图软件包的设计。由于本软件最终由打印机输出图形,能使自动制图的教育与普及有所促进。
  • 研究报告
    吴登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给出了划分亚热带北界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应用此模型确定了陕西省境内亚热带北界的最佳位置,解决了亚热带北界过渡带和指标的数值化问题。
  • “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影响”问题讨论
  • “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影响”问题讨论
    刘昌明, 杜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指标与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统一需水与环境要求的跨流域调水水量分配的系统分析模型,并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为例,展示了地理系统分析的具体应用。
  • “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影响”问题讨论
    屈焕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水北调是补充华北地区新水源的有效途径之一。“中线”初期引汉工程是从长江支流汉江调水,渠线跨越汉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直达北京市。引汉水源是丹江口水库。该库集流面积952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0亿立米,已建成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米,正常蓄水位157米,总库容174.5亿立米。
  • 书刊评价
  • 书刊评价
    钮海燕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58年三联书店曾出版王庸先生的遗著《中国地图史纲》,该书对中国地图学史的研究,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事隔廾余年,随着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和战国中山王墓中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前后出土,四川荣县文庙的北宋“九域守令图”的公开报道,不少有关地图学史论文的陆续发表,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再出版一本新的中国地图学史,来对新的地图珍品和新的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报道
  • 报道
    宋林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4年,应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邀请,国际洞穴协会副主席、加拿大马克(Mc Master)大学D.C.福特(Ford)教授、英国东英吉利(East Anglia)大学T.C.阿特金森(Atkinson)博士,英国特伦特工业学校(Trent Polytechnic)A.C.沃尔什姆(Waltham)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D.吉利森(Gillison)博士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洞穴联合会主任D.惠斯勒(Whistler)先生等相继来华访问考察,他们在京期间所作的学术报告介绍了国外喀斯特研究的新动态和新成果,有益于我们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促进学术交流。
  • 报道
    王守春
    1985, 4(3): 104-104,45. https://doi.org/10.11821/yj1985030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沙漠变迁是干旱区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六十年代初,侯仁之首先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沙漠变迁,近几年来不同专业的研究人员涉足这一领域,取得许多成果,也出现不少分歧。中国地理学会和北京环境变迁研究会于1984年11月在重庆联合召开的环境变迁学讨术论会上就我国历史时期沙漠变迁问题展开的讨论,反映了研究工作的蓬勃气象。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 报道
    杨淑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以来我所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逐年发展,1984年接待外国专家、学者30批86人次,比1980—1981年的总和还要多8批53人次,交流的范围达19个国家和地区。11个驻华大使馆的官员也曾于1984年来所参观访问。出访项目也逐渐增多,仅1984年就派出17批20人次,分赴1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工作,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 报道
    张青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于1984年12月30日至1985年2月20日建成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4月3日中国南极越冬考察队八名队员抵达长城站,使长城站由夏季考察站升级为常年考察站,创造了近代南极考察史上当年建站,当年越冬的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