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4年, 第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4-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我国近代(1840—1949年)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熊宁
    1984, 3 (2):  1-13.  doi: 10.11821/yj1984020001
    摘要 ( )   PDF(1050KB) ( )  
    本文简述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政治地理和军事地理、历史地理的发展概况;並初步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及其对中国人地思想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低硒地带人群全血硒含量及其与大骨节病关系的研究
    侯少范, 朱振源
    1984, 3 (2):  14-23.  doi: 10.11821/yj1984020002
    摘要 ( )   PDF(2894KB) ( )  
    本文指出我国低硒环境中人群硒的营养状态受环境控制。全血硒均值与动物硒反应症临界值(0.02微克/毫升)相同,其时空和在人群中的变化规律与大骨节病流行病学规律相一致。人体硒营养水平与发病率呈非常显著之负相关,提示大骨节病可能是典型的人体硒反应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山地气温直减率的初步研究
    翁笃鸣, 孙治安
    1984, 3 (2):  24-34.  doi: 10.11821/yj1984020003
    摘要 ( )   PDF(753KB) ( )  
    本文论述了山区气温直减率的若干影响因子。比较了山地气温直减率与自由大气气温直减率间的差异及联系。并计算了全国山区及自由大气中的气温直减率。文中还对山区气温直减率的年变化进行了分型和区划。最后,绘制出山区气温直减率的全国分布图,分析出气温直减率分布的定性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下游清水冲刷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变化的反应
    陆中臣
    1984, 3 (2):  35-44.  doi: 10.11821/yj1984020004
    摘要 ( )   PDF(663KB) ( )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津渤地区陆地卫星影象数字处理的环境背景效果分析
    龚家龙
    1984, 3 (2):  45-53.  doi: 10.11821/yj1984020005
    摘要 ( )   PDF(1075KB) ( )  
    陆地卫星数字数据经计算机图象增强和分类处理,可获得多种增强影象和土地复盖分类图等。本文探讨了对上述各种计算机彩色图象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环境背景研究中的作用和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暖季贴地层大气的层结稳定度分析
    马玉堂
    1984, 3 (2):  54-63.  doi: 10.11821/yj1984020006
    摘要 ( )   PDF(597KB) ( )  
    本文根据1979年5—8月高原大气科学实验的梯度资料,对高原贴地层的理查逊数Ri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得到的结果对青藏高原大气贴地层的某些物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藏东部植物地区的区系结构
    李恒, 武素功
    1984, 3 (2):  64-70.  doi: 10.11821/yj1984020007
    摘要 ( )   PDF(533KB) ( )  
    本文分析了西藏东部植物地区的区系结构並划分两个亚地区,指出本地区是东亚植物区系的重要的物种分化中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光谱结构与时相分析方法
    张仁华
    1984, 3 (2):  71-81.  doi: 10.11821/yj1984020008
    摘要 ( )   PDF(741KB) ( )  
    本文总结了我国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的反射光谱结构和绿度模式。讨论了该四种农作物的变换图形和绿度时间剖面曲线,並指出了它们在遥感作物鉴别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简论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
    朱士光
    1984, 3 (2):  82-91.  doi: 10.11821/yj1984020009
    摘要 ( )   PDF(833KB) ( )  
    本文将建国以来我国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划分成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期、七十年代后期迄今两个阶段,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农牧业发展及分布区域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与黄河下游安危的关系、植被变迁、黄土侵蚀地貌成因、河湖水系变化、沙漠变迁等七个方面介绍了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意义,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河以北地区东线引江问题的探讨
    左大康, 刘昌明, 许越先, 杜伟
    1984, 3 (2):  92-98.  doi: 10.11821/yj1984020010
    摘要 ( )   PDF(549KB) (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1990年完成后,长江之水将被引至黄河南岸的东平湖,设计入东平湖的流量为50立方米/秒[1]。第一期工程完成后,要不要扩大调水规模,把江水北送过黄河?江水调过黄河以后环境后效如何?引江穿黄与黄河水沙资源利用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关系到南水北调东线第二期工程的规划与最终调水的规模,本文从黄河以北地区的现实情况出发,对几个有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
    地理学学位论文摘要(七篇)
    1984, 3 (2):  99-102.  doi: 10.11821/yj1984020011
    摘要 ( )   PDF(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第二次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委会在北京召开
    沈象仁, 郭焕成
    1984, 3 (2):  103-104.  doi: 10.11821/yj1984020012
    摘要 ( )   PDF(181KB) ( )  
    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全国各省(市、区)有关单位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与制图试点,全面开展省(市、区)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并编出了典型地区1:100万土地利用样图。为了交流经验,推动全面,加速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制工作的进展,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编委会于1981年2月9日-14日在北京召开r第二次全国1:100万上地利用图编委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国家计委国土局、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地理研究所、大专院校地理系,以及青海省科委、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北京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内荣古上地勘测设计院、黄河中游治理局等33个单位68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亚热带学术讨论会在重庆召开
    1984, 3 (2):  104-104,102.  doi: 10.11821/yj1984020013
    摘要 ( )   PDF(187KB) ( )  
    西南师范学院亚热带生物与地理研究所、四川省生态学会和四川省地理学会于1983年12月5日至11日在重庆北碚联合举办了中国亚热带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46个单位112人。大会收到57篇论文和一批专辑、专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