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3年, 第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3-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黄淮海平原的利用和改造
    姜德华
    1983, 2 (1):  1-11.  doi: 10.11821/yj1983010001
    摘要 ( )   PDF(848KB) ( )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棉花区划研究
    徐培秀, 梅方权, 唐志发
    1983, 2 (1):  12-22.  doi: 10.11821/yj1983010002
    摘要 ( )   PDF(886KB) ( )  
    本文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棉花生产基本特征和布局现状,将我国棉区划分为五个一级棉区(大棉区)和十二个二级棉区(亚区),并对各棉区的条件、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还按照自然生态因素的地域组合,将各棉区的宜棉程度分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三个等级类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长江正源的确定问題
    石铭鼎
    1983, 2 (1):  23-34.  doi: 10.11821/yj1983010003
    摘要 ( )   PDF(929KB) ( )  
    江源水系诸河,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因人迹罕至,对那条河是长江正源,历史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可以遵循。通过考察后,在江源诸河中,论长度,沱沱河(包括源头冰川)最长,当曲稍次;论河道上下游的一致性,尕尔曲最顺,沱沱河其次;而论水量,当曲最丰,沱沱河其次。综合以上因素,我们认为沱沱河长度既长,方向又顺,应为长江正源。综合上述观点,我们算得:由沱沱河源至四川省宜宾,长3474公里;宜宾至长江口约为2806公里。由于长江中下游下流主泓经常摆动,入海口段已有相当延长,故长江全长约为6300公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土高原沟道流域产沙过程的初步分析
    陈永宗
    1983, 2 (1):  35-47.  doi: 10.11821/yj1983010004
    摘要 ( )   PDF(932KB) ( )  
    黄土高原的主要产沙地区是河口镇至龙门黄河干流两侧和泾、洛、渭河中上游,产沙时间集中7—9月或一、二次暴雨期。流域产沙量与河道断面输沙量基本一致。产沙最与降雨量加径流深组合因子成正比相关,并随坡度增大而增加,坡度超过25—28度水流面蚀强度减弱。砂黄土的可蚀性最大,黄土其次,粘黄土最小。灌木林的防蚀效果最好。近三十年来黄土高原的产沙量进一步增加,其中由人类活动而增加的沙量约占黄河平均输沙量的23~35%。沟道流域的产沙过程具有垂直分带规律。沟间地以细沟侵蚀产沙为主,沟谷地是水力、重力和洞穴侵蚀综合作用的场所。黄土丘陵区沟谷地的产沙量此沟间地大59.0%左右;黄土塬区产生的泥沙绝大部来自沟谷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松辽水系的变迁
    杨秉赓, 孙肇春, 吕金福
    1983, 2 (1):  48-56.  doi: 10.11821/yj1983010005
    摘要 ( )   PDF(644KB) ( )  
    现代松辽水系是在松辽盆地地质构造、古地貌发育的基础上,几经变迁逐渐演变而成的。晚第三纪以来,古松辽水系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河湖交替。中新世早期,形成了古嫩江—西辽河向心状水系。中新世晚期,形成了大安—大布苏湖和盘山—田庄台湖。上新世为新生代以来的河湖全盛期,泰康期水文网再度出现向心状内陆水系。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松花江和下辽河分别切穿了三姓附近的分水岭和铁法丘陵,古松辽向心状水系逐渐转变为现代状态的外流水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洲自然天气季节的气候学特征
    章基嘉, 孙照渤, 陈松军
    1983, 2 (1):  57-64.  doi: 10.11821/yj1983010006
    摘要 ( )   PDF(573KB) ( )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展开多年平均的亚洲500毫巴候平均高度场和我国地面候平均温度场,对展开所得的前几个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的年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出亚洲自然天气区域一年可分为春、初夏、盛夏、秋、前冬和后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的结论,确定了各自然天气季节的平均起迄时间和持续候数。对各季节内部的主要环流特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的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湾北岸表层沉积中的有孔虫群及其生态环境
    李元芳, 何希贤
    1983, 2 (1):  65-73.  doi: 10.11821/yj1983010007
    摘要 ( )   PDF(5703KB) ( )  
    我们对渤海湾北岸1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分析。经鉴定,未发现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共计82种,其中包括一新种Jadammina planata He et Li sp.nov.根据不同的环境中沉积物内有孔虫群属种组合不同,大体可归纳为二种组合:一是河口、海滩、泻湖、滨海平原等滨海边缘环境组合,在南堡以东该组合称为厚壁转轮虫——显孔鼓室希望虫组合,南堡以西称为厚壁转轮虫——多变假小九字虫组合,二是分布在水深10米以内的近岸浅海环境组合,称为厚壁转轮虫——缝裂希望虫组合。在不同环境中,有孔虫壳体数量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在泻湖中有孔虫含量最多,滨岸沙坝处最少,沙坝脊部有时为零,向海方向至近岸浅海共含量又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告
    华西秋雨的多年变化
    冯丽文, 郭其蕴
    1983, 2 (1):  74-84.  doi: 10.11821/yj1983010008
    摘要 ( )   PDF(708KB) ( )  
    根据1951—1980年资料分析发现,长江上游宜昌站9月和10月的径流量变化与华西秋雨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因此,有可能利用宜昌站1882—1980年的流量资料来研究华西秋雨近百年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华西秋雨的多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阶段性:9月的主要周期约为3年和17年,10月则约为13年。并按照正、负距平的分布特点,将9月划分为8个阶段、10月划分为9个阶段。这些阶段的出现与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9月份与西太平洋高压脊西伸位置有关,10月则与印度低压的强弱相联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一些土壤中汞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洪继华, 章申
    1983, 2 (1):  85-92.  doi: 10.11821/yj1983010009
    摘要 ( )   PDF(465KB) ( )  
    本文报导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一些土壤中汞的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土壤中汞的含量水平,汞在土壤剖面中以及在景观地球化学系列各单元景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彭门蒸发力快速表算法
    王懿贤
    1983, 2 (1):  93-107.  doi: 10.11821/yj1983010010
    摘要 ( )   PDF(879KB) ( )  
    本文简要介绍了彭门蒸发力公式的计算方法,然后给出了计算该公式的查算表、并举例说明了计算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南水北调对自然环境影响”问题讨论
    东线南水北调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
    唐青蔚
    1983, 2 (1):  108-114.  doi: 10.11821/yj1983010011
    摘要 ( )   PDF(459KB) ( )  
    本文对长江枯季(12—3月)径流的特点、变化规律、河口盐水入侵以及对黄浦江水质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分析。长江水量虽然丰富,但枯季径流并不大,枯季径流一般占年径流总量的15%左右。频率50%的平水年各月平均流量都在15000秒立米以下,频率75%的一般少水年枯季1、2月份的月平均流量不足10000秒立米。河口盐度变化随上游来水多少而异,大通站流量在10000秒立米时河口盐度变化敏感,流量再减少河口盐度将急剧增加,便会严重污染河口和黄浦江水质,影响上海市和河口地区的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因此,在规划长江流域用水时,应使大通站流量在15000秒立米以上,若有困难,至少不能低于10000秒立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道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对地理研究所的评议胜利结束
    张时
    1983, 2 (1):  115-116.  doi: 10.11821/yj1983010012
    摘要 ( )   PDF(180KB) ( )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地理学科组于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在北京召开了扩大会议,对地理研究所进行了认其的评议。评议由地学部副主任兼地理学科组组长施雅风同志主持。参加评议的除地理学科组成员陈述彭、侯仁之、周立三、谭其骧、周廷儒、黄秉维、左大康、吴传钧、杨利普、唐邦兴等同志外,还邀请了谢家泽、王乃梁、刘培桐、叶永毅、喻沧、华士乾、屠清英、刘哲明、毛德华、钟功甫、王庭梧、袁文英、赵锋、童立中、李志远、王文颖等同志。地学部的孙玉科、杨生同志以及地理研究所的前领导李秉枢、于强同志也参加了评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科学院地学遥测遥感技术经验交流会在山东禹城召开
    禹城实验站遥测组
    1983, 2 (1):  117-117.  doi: 10.11821/yj1983010013
    摘要 ( )   PDF(97KB) ( )  
    为了推动遥控遥测等新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1982年10月14日至19日在山东省禹城县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地学遥测遥感技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80余名代表中,除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所属的各研究所以外,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土肥所,河北省水科所、山东省仪器仪表所、新乡地区水科所,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所,河南地理研究所,南宫县、封邱县、禹城县等二十三个兄弟单位参加了会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国林业气象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江都召开
    宋兆民
    1983, 2 (1):  118-119.  doi: 10.11821/yj1983010014
    摘要 ( )   PDF(150KB) ( )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研究会和中国林学会于1982年10月9日至14日在江苏省江都县召开全国林业气象学术讨论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林业、农业、气象和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的代表和列席代表共130余名。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20多篇,就近几年来林业气象研究取得的成果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