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观点与争鸣
  • 观点与争鸣
    史培军, 王季薇, 张钢锋, 孔锋, 王静爱
    2017, 36(8): 1401-14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受灾影响地域广,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自然灾害形成更加复杂,灾害应对以及防范形势更显严峻。开展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的研究,一直是综合减灾和国际地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对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综合减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即分析了从基于地质构造的自然灾害区划到基于孕灾环境的自然灾害区划,再到针对应用目标的农业自然灾害区划、城市自然灾害区划、自然灾害救助区划等的理解与认识,展示中国过去几十年灾害时空格局与区域分异研究的发展历程。结果表明:在自然与人文因素作用下,中国自然灾害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为主、南北分异为辅,且在高、低灾情区域镶嵌着低、高灾情片的空间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倡导在促进灾害风险科学发展和保障区域可持续性需求下,应进一步加深对环境和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的研究,同时尽快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的研究工作。

  • 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2017, 36(8): 1415-142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和热浪耦合是典型的多灾种事件,全球气候变暖增加了干旱和热浪耦合的风险。选取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干旱热浪时空耦合网络模型,拓展派系模型时空聚类方法,分析年代尺度上干旱和热浪时空聚类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京津冀地区干旱热浪耦合存在空间差异性,形成4个规律相异的时空耦合形态,即密集分布型(张家口—怀来—遵化,石家庄—邢台)、前期集中型(北部燕山地区)、后期集中型(太行山地区)、稀疏分布型(东部沿海区)。同时,干旱热浪空间耦合中心具有明显的迁移规律,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前期耦合中心分布偏北,位于北部燕山地区,后期则向南迁移,分布于南部太行山区。以时空数据为基础,提出面向非过程的多灾种时空网络构建方法,不仅是多灾种研究方法的探索,也是地理时空数据一体化研究的尝试,以期为多灾种时空耦合方法体系完善提供新的思路。

  • 研究论文
    侯丽, 李书恒, 陈兰, 史阿荣, 白红英, 王俊
    2017, 36(8): 1428-144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改进的PPR(point-by-point regression)方法,将气温相关系数图与搜索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搜索系数图,选取出秦岭气象站点与气温显著相关的树轮宽度年表,重建了秦岭地区32个气象站点1835-2013年冬末初春2-4月的平均气温。同时在考虑到南北坡差异的影响下,采用基于DEM的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将各气象站点重建序列进行插值,获取了秦岭的历史气温面域数据。取通过检验气象站点重建序列的平均值作为秦岭近200年来2-4月历史气温,重建结果表明:近200年来秦岭地区存在1835-1869年、1874-1886年、1918-1925年、1960-1998年四次偏冷期以及1887-1917年、1926-1959年、1999-2013年三次偏暖期。小波分析显示重建序列存在2~3年、2~5年、7~11年、11年准周期变化。秦岭南北坡冬末初春气候变化整体趋势较一致,但以1959年为转折点,1959年之前北坡较南坡气温变化剧烈,之后南坡比北坡剧烈。插值结果表明秦岭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偏冷期的气温波动值比暖期低1 ℃左右,偏暖期的最低温有逐渐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插值结果发现坡向差异较为明显,北坡气温变化幅度除1960-1998年偏冷期为16.57 ℃外,基本呈缩小趋势,而南坡无明显变化。

  • 研究论文
    吕娜娜, 白洁, 常存, 李均力, 罗格平, 吴世新, 丁建丽
    2017, 36(8): 1443-14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准确估算绿洲农田蒸散发,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利用1960-2010年县级农业统计数据和基于遥感提取的绿洲耕地分布数据,产生逐年的新疆绿洲三种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种植比例时空分布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enman-Monteith单作物系数法估算农作物蒸散发。结果表明:1960-2010年全疆绿洲耕地面积持续增加,粮食作物占优势的单一种植结构类型已被经济作物替代,形成南疆棉花快速增加、北疆小麦快速减少的种植格局。近50年全疆三种农作物总蒸散发量增加了47.85%,棉花贡献率最高,其次为玉米,小麦最低。耕地面积和结构变化对绿洲农作物蒸散发时空分布和组成结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研究论文
    杨少华, 陈仕涛, 汪永进, 张振球, 曾雅兰
    2017, 36(8): 1455-146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对贵州省董哥洞全新世石笋δ18O、δ13C记录进行多尺度分解,分别获得8、9个本征模分量。在254 a以下尺度上,石笋δ13C和δ18O的本征模分量基本一致,其中254 a和116 a两个周期都类似于大气Δ14C表征的太阳活动周期,表明植被生产力和低纬水汽都受控于太阳活动。同一周期对应的δ13C振幅几乎是δ18O的2倍,说明洞穴地点的土壤生产率放大了太阳活动的初始信号。526 a周期对石笋δ13C贡献最大(~20%),与北大西洋深层水体550 a周期一致,可能的机制是北半球高纬气候通过西风带影响了东亚大陆的环境变化。石笋δ13C的趋势分量变化平稳,明显不同于δ18O的趋势分量,表明洞穴地点的土壤生产率并不直接响应于轨道尺度的太阳辐射变化。

  • 研究论文
    王婧, 张百平, 张文杰, 赵超, 王晶
    2017, 36(8): 1467-147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落基山脉作为北美最大的内陆山地,其山体效应对林线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导致林线海拔远高于周围内陆山体及其他海岸山地。然而,以往落基山脉山体效应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研究,但是山体效应如何量化,如何根据落基山脉的地形气候条件构建区域山体效应的定量化模型,目前鲜有研究。通过分析台站处山体增温及量化落基山脉山体效应的影响因子,并计算最热月均温10 ℃等温线的海拔高度,来定量化地估算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效应值大小及其对林线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用山体增温值表示山体效应大小是合理且比较理想的指标。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增温显著,所有台站的增温均值为2.07 ℃,增温幅度为0.78~4.29 ℃。② 科罗拉多落基山脉山体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大陆度,二者与山体增温构建的线性拟合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判定系数高达71.2%。③ 科罗拉多落基山脉不同纬度带山体内外最热月10 ℃等温线分布高度对比表明,山体内部理想林线高度均高于山体外部的理想林线分布,内外分布差异为400~700 m。定量分析科罗拉多落基山脉的山体效应模型,优化了区域尺度的山体效应模型精度,有助于深入认识山体效应及其对垂直带分布的影响。

  • 研究论文
    金宇, 高吉喜, 周可新, 穆少杰
    2017, 36(8): 1478-148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79年、1991年、2003年和201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研究1979-2015年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的围垦及米草入侵的动态变化及二者影响下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79-2015年,围垦和米草边界总体上不断向海推进,不同岸段推进速度存在差异。围垦面积持续加速增长,各段平均增速为3.43 km2/yr,米草面积在1991-2003年间增速最快,各段平均增速0.89 km2/yr,2002年以后增速下降,为-0.03 km2/yr。芦苇滩涂和碱蓬滩涂转化为围垦的面积占围垦土地来源的比例持续下降,米草滩涂和光滩的这一比例持续上升,对米草滩涂的围垦主要位于方塘河口以北,对光滩的围垦主要位于方塘河口以南。芦苇滩涂、碱蓬滩涂和光滩对米草滩涂面积的贡献为:光滩>碱蓬滩涂>芦苇滩涂。研究区演化路径总体呈现光滩—盐生植被—围垦的方向,但存在缩短趋势;米草入侵挤占了本地盐生植被的扩张空间。

  • 研究论文
    李全峰, 胡守庚, 瞿诗进
    2017, 36(8): 1489-15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土地利用转型理论内涵,尝试性地从显性形态视角构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识别框架,基于1990-2015年间6期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定量刻画长江中游地区县域耕地利用形态时空特征,揭示不同时段耕地利用转型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 1990-2015年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显性形态经历了剧烈而非均衡的转型过程,耕地转换减少8075 km2,且耕地转换量累积率在前20%的县域占总耕地转换量的66.9%;② 25年间数量形态经历了“先减后增”的变化过程,且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均衡度呈现“阶段下降,快速上升,平稳降低”的变化趋势;③ 耕地空间形态整体呈现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分布特征,其中耕地转换量高值区主要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转型幅度高值区主要呈现“大聚集小分散”分布特征,转型速度高值区则主要呈现出“条带式”分布特征;④ 从地形起伏度上看,耕地利用转型整体呈现随地形起伏度上升而逐级降低的趋势,在1~2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耕地利用转型呈现无序状态,而在3~5级地形起伏度上的县域主要以低转型幅度和低转型速度为主。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区域耕地利用转型识别和适度调整耕地利用和经营模式等具有积极意义。

  • 研究论文
    莫辉辉, 胡华清, 王姣娥
    2017, 36(8): 1503-151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0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7年首家货运航空企业运营以来,中国专业化货运航空发展已有二十年历史。受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货运航空企业发展经历破产、重组、转型等变革,目前仅存6家,专业化航空货运市场规模相对较小。HHI指数分析表明,中国货运航空企业市场结构演化表现为“U”型特征,近期呈现向高寡头占有市场发展趋势。以中邮航、国货航、中货航及顺丰航空为代表,进一步分析货运航空企业的网络拓展、组织效率和枢纽格局。研究发现:四大航企航线网络拓展较为平稳,主要在三大城市群建设单枢纽或者双枢纽、通过“轴辐”模式组织运营,因而具有较高的网络组织效率。研究建议加快培育货运航空企业,鼓励拓展航线网络,并在中国内陆及全球建设货运航空枢纽。

  • 研究论文
    王泽东, 孙海燕, 孙峰华, 秦伟山
    2017, 36(8): 1515-153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与环渤海地区经济重心相关联,引入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重心理论模型及修正引力模型,收集中国经行渤海通道的省际物流交流量数据以及环渤海地区89座城市1990-2014年的GDP数据并加以预测,根据物流交流总量、时间节省成本测算89座城市的物流GDP增加值作为渤海通道建设的直接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重心变化进行分析。结论如下:① 渤海通道建成前,环渤海地区经济重心的运动方向总体为“西南→西北”,且随时间变化,移动距离、变化速率均在减缓,但区域失衡持续存在。② 渤海通道建成后,结合对有无渤海通道影响的假定分析发现,环渤海地区内部的经济平衡性不断改善,经济重心延续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出现小幅滞后,表明仅考虑物流经济,通道建设暂时不会对环渤海地区经济重心变动方向产生根本影响。进一步测度城市间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发现,受距离衰减规律作用,环渤海地区经济重心向几何重心的移动速率有所减缓。③ 影响经济重心变化逐渐放缓的主要因素为城市经济总量和物流运输的时空压缩效益。④ 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理论分析重心平移变化机理及演进过程,预测指出未来环渤海地区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要受到渤海通道综合空间经济效应的影响,其对东北地区经济复苏与振兴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 研究论文
    赵渺希
    2017, 36(8): 1531-154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中心城市被认为是缓解大都市地区职住通勤问题的一种空间模式。但在规划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田园城市”的分散理念,自足性的职住议题也仅关注就业、居住的总量平衡,忽视了规模集聚的正向外部性、职住空间匹配的结构性问题。基于就业门类的结构性问题,对多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交通组织进行理论梳理,辨析多中心职住空间的组合模式。研究发现,职住完全匹配的多中心(组团)模式存在明显的理论冲突,无法付诸规划实践,进而提出了非完全结构匹配的多中心职住假说模型:在就业多中心均衡性的前提下,保障通勤距离受限群体的职住邻近性、满足本地居民的就业设施的类型完善,通过就业中心的专门化集聚实现“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多中心优势。并以广州为例,运用假说模型进行了多中心职住匹配的实证探索。

  • 研究论文
    朱晓青, 邬轶群, 翁建涛, 王竹, 高伟俊
    2017, 36(8): 1543-155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混合功能人居理论和海岛产住共同体实证,阐释海洋背景下产住混合聚落的演化范式和动因。在海岛小微产住个体的混质功能要素解析上,建构以“时间—空间—社群”为基本维度的混质元胞评价模型。进而,以聚居宅基地为单元因子,采用STING法进行“微分”式的产住元胞解析,并借助GIS模拟评价聚落空间形态。以舟山海岛聚落为实证样本,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聚落的产住二元在时空组织和社会构成上差异显著。混质因子具有同质性传递、网络化互动和核域式聚合的增长和扩张规律,促使混合功能聚落发展形成耗散破碎式、组团渗透式、核域递推式的三种空间分布形态。最后,讨论混合功能驱动下的海岛聚居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产住兼容、职居协同和精明增长的导控机制。

  • 研究论文
    吴娜琳, 乔家君, 李小建
    2017, 36(8): 1557-15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3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政府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西峡县香菇产业为例,利用官方统计及调查数据,借助ArcGIS软件,分析了该县袋料香菇种植业的空间扩散现象,发现以下特征:① 早期参与的村空间分布分散,晚期参与的村空间分布集聚;② 初始参与强度相似的村空间分布分散;③ 当前生产规模较大和较小的村、专业化水平相近的村空间分布均显著集聚。构建指标体系,运用AMOS 21.0研究了政府对农业专业项目空间扩散的影响发现,政府对项目空间扩散的强度、速度和各村当前生产规模、专业化水平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438、0.213、0.459、0.815),但非政府因素(如地理、资源、经济背景等)改变了政府作用下专业项目空间扩散整齐划一的面状格局,使低水平均衡的空间分布逐渐被高水平集聚的空间格局所替代,出现了“面→点”的逆向空间扩散特征。

  • 研究论文
    卢松, 吴霞
    2017, 36(8): 1570-158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写生旅游是古村落旅游开发中极富特色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构成了研学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黟县古村落宏村为例,开展古村落旅游地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① 黟县古村落写生客源地来源广泛,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写生消费总量可观、经济贡献比普通游客大。② 识别了古村落写生游客满意度评价6个维度,按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写生核心吸引物、专门管理与服务、写生氛围、公共服务设施、写生环保设施、食宿设施。③ 总体上写生游客对黟县古村落写生旅游产品有着较高的满意度水平,写生游客满意度6个因子均对总体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写生核心吸引物影响最大,公共服务设施次之。④ 开展了游客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分析,对优势因素、重点改进因素、后续改进因素和维持因素进行了识别。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写生旅游者游客体验和促进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

  • 研究论文
    刘军胜, 马耀峰
    2017, 36(8): 1583-160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8015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供需耦合成长的演化、因素与驱动机制,对旅游目的地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发生学与系统论,采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分析了1995-2014年西安市旅游流与目的地供需耦合成长曲线的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依此归纳出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旅游流是旅游需求的显化,是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的基本驱动力。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的耦合成长曲线演进主要受旅游流需求系统支配,二者耦合成长曲线呈现“三峰三谷”的波动演进特征;②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呈现由低质—高质耦合的发展演化历程。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由低质耦合向高质耦合成长演进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指标、要素与子系统的数量与贡献值也逐步提升;③ 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受“四位一体”驱动力的影响。旅游需求是引致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成长的基本驱动力,旅游流需求与目的地供给的自组织动态演化是决定二者耦合成长的原生驱动力,系统内部因素与子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转换与变化是影响二者耦合成长的内部驱动力,国家政策的动态支持与特殊事件年份的出现是推动二者耦合成长的外部驱动力。研究结果从整体与系统角度加深了对两大系统耦合成长的演进特征与驱动机制的理解,对旅游目的地宏观调控起一定理论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