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叶笃正.中国的全球变化预研究-第一部分总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 童恩正.试沦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见:文物出版社编辑部编.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7~43.
[3] 韩茂莉.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4]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地理研究,2000,19(2):141~147.
[5] 崔海亭.清代木兰围场的兴废与自然景观的变化.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118~123,143.
[6] 崔海亭,孔昭宸.内蒙古东中部地区全新世高温期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见:施雅风主编.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72~79.
[7] 崔海亭,张建平.西辽河流域生态脆弱带分析.见: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等主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9~125.
[8] 邓辉.燕山以北生态环境敏感地带人地关系的演变.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1995.
[9] 郭大顺,马沙.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考古学报,1985,(4):417~444.
[10]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见:周昆叔主编.环境考古研究(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112~119.
[12] 孔昭宸,杜乃秋,刘观民,杨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距今8000-2400年间环境考古学的初步研究.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目的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23~333.
[13] 裘善文.科尔沁沙地形成与演变的研究.地理科学,1989,9(4):185~201.
[14] 任国玉.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近3000年来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地理科学,1999.19(1):42~48.
[15] 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见:肖笃宁主编.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23.
[16] 杨虎.辽西地区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考古文化序列与分期.文物,1994,(4):37~52.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12).考古,1985,(7):654~658.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13).考古,1986,(7):656~660.
[2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14).考古,1987,(7):653~659.
[2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15).考古,1988,(7):658~662.
[2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20).考古,1993,(7):645~649.
[23]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2):177~208.
[24] 夏正楷,邓辉,武弘麟.内蒙西拉木伦流域考古文化演变的地貌背景分析.地理学报,2000,55(3):329~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