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urner II B L,Skole D,Sanderson S,et al. Land U 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 I GBP ReportNo.35 and HDP Report No. 7. Stochkholm:IGBP,1995.
[2]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3] 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张增祥,邓祥征.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中国科学(D辑),2002,32(12):1031~1040.
[4] 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模型综述.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69~175.
[5]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周宇宇.北京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地理研究,2001,20(6):679~688.
[6] Clarke K C,Gaydos L J,Hoppen S . A self-modified cellular automaton model of historical urbanization in t he SanFrancisco Bay Are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1997,24:247~261.
[7] 陈述彭.城市化与城市地理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 曾磊,宗勇,鲁奇.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资源科学,2004,26(4):96~103.
[9]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地理研究,2003,22(6):769~779.
[10] 韦素琼,陈健飞.福建晋江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资源科学,2004,26(4):111~118.
[11]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地理学报,2000,55(4):407~415.
[12] 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13] 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4] 宗跃光,周尚意,张振世,等.北京城郊化空间特征与发展对策.地理学报,2002,57(2):135~142.
[15] 刘盛和,何书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533~540.
[16] 王春兰,陈健飞.福建省城镇用地扩展的区域差异与分析.福建农业学报,2003,18(3):143~146.
[17] 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81~87.
[18] 王良健,包浩生,彭补拙.基于遥感与GIS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监测与预测研究.经济地理,2000,20(2):47~50.
[19] 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地理研究,2004,23(3):403~410.
[20] 李廷芳.地域系统理论与北京山区优化开发研究.地理研究,1996,15(2):92~99.
[21]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徐小黎.北京地区城市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地理学报,2002,57(3):363~371.
[22] 冯健,周一星.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基于千份问卷调查的分析.地理研究,2004,23(2):227~242.
[23] 张文忠,孟斌,吕昕,刘旺.交通通道对住宅空间扩展和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作用———以北京市为例.地理科学,2004,24(1):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