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吴传钧 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周生路,傅重林,王铁成,等.土地利用地域分区方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土壤,2000,(1):6~10.
[3] 陈百明,张凤荣.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1,16(3):197~203.
[4] Klingebiel A A, Montgomery P H. Land Capability Classification.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andbook, 1961. 210.
[5] 彭建,王军.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中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资源科学,2006,28(1):43~50.
[6] 徐邓耀,税远友.论土地利用分区.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2):71~74.
[7] 钱乐祥.PCA2CA在制图地理分区中应用的探讨.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7(1):77~85.
[8] 李乔,唐景新.干旱绿洲区土地利用分区理论与方法研究.干旱区研究,1998,15(3):60~64.
[9] 陈云川,朱明苍,罗永明. 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以四川省为例.软科学,2007,21(1):92~95.
[10] 王秀红,何书金,张镱锂,等.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西部土地利用程度分区.地理研究,2001,20(6):731~738.
[11] 欧向军.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理论、方法与实证 ——以江苏省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12] 何书金,王秀红,邓祥征,等.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比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 1~12.
[13] 吕昌河,贾克敬,冉圣宏,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与案例.地理研究,2007,26(2): 249~257.
[14] 李丽娟,杨俊伟,姜德娟,等.20世纪90年代无定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地理研究,2005,24(4): 527~534.
[15] 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6] 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6,25(1):7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