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东生黄土与环境科技和产业,2002,2(11),29~34
[2] 陈永宗,等.黄土高原沟道流域产沙过程的初步分析.地理研究,1983,(1):35~47.
[3] 甘枝茂.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4] 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5] Stanley S W, Pierre C U S. Soil erosion rates-myth and reality. Science, 2000,289:248~250.
[6] 何凡能,田砚宇,等.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地理研究,2003,(6):687~697.
[7] 桑广书,等.洛川塬区晚中更新世以来沟谷发育与土壤侵蚀量变化初探.水土保持学报,2005,(1):109~113.
[8] 魏建兵,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地理科学进展,2006,(2):36~45.
[9] 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0] 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及其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 唐克丽,陈永宗,等.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唐克丽,张平仓,等.土壤侵蚀与第四纪生态环境演变.第四纪研究,1991,(4),300~309.
[13] 景可,陈永宗.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83,(2):1~11.
[14] 陈永宗,景可,蔡强国.黄土高原现代侵蚀与治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5] 雍正陕西通志.卷86,艺文:奏疏.雍正十三年刊本.
[16]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四辑). 北京:中华书局,1979,12.
[17]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以清至民国陕北黄土高原为例.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2008.6.
[1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商务印书馆,2005.8.
[19] 卢坤.秦疆治略,鄜州.清道光年间刊本.
[20] 余正东,黎锦熙.洛川县志. 民国33年铅印本.
[21] 刘毓秀.洛川县志,卷18,艺文.嘉庆十一年刻本抄本.
[22]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稿,卷32.光绪十六年刻本.
[23] 宋伯鲁,吴廷锡.续修陕西省志稿,卷127,荒政:赈恤.民国23年刻本
[24]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5] 饶智元编.陕西宪政调查局法制科第一股第一次报告书·民情类,15~17.
[26] 丁世良,赵放 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
[27] 吴瑛,王鸿荐.雍正安定县志,山川:艺文.清雍正八年抄本.
[28] 秦大河主编.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9]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249,鄜州直隶州:户口.民国影印内府本.
[30] 黄秉维.关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因素的问题.科学通报,1954,(6):65~66.
[31] 王斌科,唐克丽.黄土高原开荒扩种时间变化的研究.水土保持通报, 1992,(2): 6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