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文合。流域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天府新论,1991,(6):28~34.[2] 王新才,荣凤聪。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人民长江,2010,41(4):5~8,18.[3] 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7,(2):54~56.[4] Friedmann J.Urba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in the Asia Pacific.Vancouver: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98.[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5.[6] 沈玉芳。当代西方区域规划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对我国的思考。世界地理研究,2006,15(3):22~28.[7] Peter H.Planning:Millenni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Progress in Planning,2002,57:263~284.[8] Enrico G.Regionalization as'experimental regionalism':The rescaling of territorial policy-making in German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04,28(2):329~353.[9] 殷为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区域规划研究的对比分析。世界地理研究,2006,15(4):30~34,47.[10] 陈雯,段学军,陈江龙,等。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地理学报,2004,59(增刊):53~58.[11] 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地理学报,2007,62(4):340~350.[12] Fan Jie,Tao Anjun,Ren Qing.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cientific intentions,goal orientation,and policy frameworkof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 planning in China.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1(4):289~299.[13] 陆玉麒,林康,张莉。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地理学报,2007,62(4):351~363.[14] 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地理学报,2007,62(8):787~798.[15]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地理科学,2007,27(2):136~141.[16]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地理科学,2009,29(4):587~592.[17] 唐常春,董涛,蓝万炼。湖南省重点开发区域选择与空间组织研究。热带地理,2009,29(2):145~149,155.[18] 徐勇,汤青,樊杰,等。主体功能区划可利用土地资源指标项及其算法。地理研究,2010,29(7):1223~1232.[19] 马仁锋,王筱春,张猛,等。云南省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及反思。地理研究,2011,30(7):1296~1308.[20] 赵永江,董建国,张莉。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6):39~42.[21] 叶玉瑶,张虹鸥,李斌。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39~45.[22] 宗跃光,张晓瑞,何金廖,等。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中的应用。地理研究,2011,30(7):1285~1295.[23] Brian G F,Bryan D M.Forecasting Techniques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London:UCL Press Limited,1992.[24] Diana C,Peter H.An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Third World.New York:John WileySons,2004.[25] 郭怀成,张振兴,于涌。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及应用研究。地理研究,2003,22(6):671~679.[26] 石瑞花。河流功能区划与河道治理模式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6.[27] 马仁锋,沈玉芳,王筱春,等。“移民-产业-环境”共生型流域规划方法研究——以金沙江中游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5):493~499.[28] 张文合。论流域开发。长江论坛,1993,(创刊号):26~28.[29] 张彤。论流域经济发展。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3.[30] 陈湘满。论流域开发管理中的区域利益协调。经济地理,2002,22(5):525~529.[31] 虞孝感,陈雯。长江产业带发展态势与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刊,1995,(3):231~236.[32] 刘盛佳。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上、中、下游比较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3] 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5.[34]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6):4~15.[35]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36] 陈雯,虞孝感。长江产业带建设特征、问题与发展思路。地理科学,1997,17(2):113~119.[37] 朱传耿,马晓冬。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8] 郭志刚。社会统计方法与SPSS应用。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