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文尝, 金凤君, 唐秀芳.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地理学报, 1994,49(5):440~448.[2] 金凤君. 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 地理学报, 1991,46(1):16~25.[3] 韩增林, 王成金, 尤飞.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布局的特点及对策探讨. 地理科学进展, 2002,21(1):81~90.[4] 王成金. 试论我国物流经济的空间组织模式. 经济地理, 2005,25(3):366~368.[5] 刘承良. 中国大陆物流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实证分析. 经济地理, 2004,24(6):826~829.868.[6] 邱映贵, 吴燕辉, 程国平.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异动模式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 2008,27(12):42~47.[7] 张兵, 胡华清, 张莉. 中国航空货运发展及其空间格局研究. 地理科学, 2010,30(4):489~495.[8] 曹小曙, 阎小培.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的空间演化研究. 人文地理, 2002,17(6):66~68.[9] 徐建, 曹有挥. 长三角货流的演化及变动趋势分析. 中国软科学, 2008,(7):62~68.[10] 张蕾, 陈雯, 陈晓等. 泛长三角铁路货运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机制.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29(5):40~44.[11] Dematteis G.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 he Italian urban system.GeoJournal,1997,43:331~338.[12] 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 in Sout hern Germany.Translated by Baskin C W,Englewood Cliff s.NJ and London:Prentice Hall,1966.[13] 王海江, 苗长虹. 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 地理研究, 2009,28(4):957~967.[14] 王海江, 苗长虹, 郝成元. 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 人文地理, 2010,111(1):49~55.[15] 周一星.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 城市规划, 1998,22(2):22~23.[16] 朱英明. 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77~85.[17] 朱英明, 于念文. 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 2002,46(1):31~33.[18] 姜博, 修春亮, 陈才. 环渤海地区城市流强度动态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3):1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