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5 , 34 (11): 2049-206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04

Orginal Article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

郑文升12, 蒋华雄13, 艾红如12, 罗静12, 王晓芳12

1.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9
2.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城市圈研究院,武汉 430079
3.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深圳 518055

Analysis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in China

ZHENG Wensheng12, JIANG Huaxiong3, AI Hongru12, LUO Jing12, WANG Xiaofang12

1.Key Laboratory for Geographical Process Analysis & Simulation,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Academy of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Hubei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Schoo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eking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55,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晓芳(1980- ),女,河南许昌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研究。E-mail:wangxiaofang@mail.ccnu.edu.cn

收稿日期: 2015-06-23

修回日期:  2015-08-31

网络出版日期:  2015-11-15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83,41001100)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CNU15A02003,CCNU15A05003,CCNU15ZD00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文升(1982- ),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文—经济地理研究。E-mail: zhengwensheng@mail.ccnu.edu.cn

展开

摘要

基于差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1997-2012年中国342个地级单元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总体差异与空间格局,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比较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分析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未来政策应对的方向性建议。研究表明:①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区域总体差异较大,但近年来呈现波动缩小的趋势;②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关联格局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高值集聚的HH类型和低值集聚的LL类型在空间的分布发生较大变化;③ 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较高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集聚明显,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京津地区。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也存在显著差别。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区域政策热点分布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资源供给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刺激等。

关键词: 基础医疗卫生 ; 资源供给 ; 区域差异 ; 空间分析 ; 中国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s, the equal supply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contributes to realizing the e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s. Based on the medical statistic data of 342 prefectures in China from 1997-2012 and related studies, the regional inequalities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have been examined by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il Index Gini Coefficient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se inequali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Results show that: (1) Despite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in China is remarkable, there is still an apparent fluctuation and reduction. (2)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shows that it is the great change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H (high value agglomeration) type areas and LL (low value agglomeration) type areas, that have mainly caused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in China. (3) The areas that have relatively abundant supply in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at central-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China, while their parallel areas in eastern China are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Beijing-Tianjin region. (4) Compared with the dispar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equality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in China is diminishing,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ir spatial patterns. (5) The regional ine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is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ystem reform, the changes of nation's regional policy, large-scal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unsuited resources supply system, and the special income elasticity of medical service requirement. To make proportional supply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should establish a national unifi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input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resident population of each area. Besides, introducing the social and foreign capital into the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Keywords: Basic medical care ; resources supply ; regional inequality ; spatial analysis ; China

0

PDF (93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郑文升, 蒋华雄, 艾红如, 罗静, 王晓芳.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J]. , 2015, 34(11): 2049-206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04

ZHENG Wensheng, JIANG Huaxiong, AI Hongru, LUO Jing, WANG Xiaofang. Analysis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 of basic medical resources supply in China[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049-206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04

1 引言

基本公共服务是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之间的差距一直较大,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地区失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学者多是从财政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角度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非均等化的现状及原因、实现均等化的路径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5]。地理学界也逐渐介入相关领域研究,开始探讨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析及优化配置[6-9]、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空间差异分析[10-16]、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评价[17-19]等问题。

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均衡性较为突出,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影响中国民生问题的突出因素。目前对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空间差异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熊娟等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对湖北省松滋市的研究发现县域尺度的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中心城区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等对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显著影响[20];胡瑞娴等通过构建优势度模型对广州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进行的研究表明,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度分值从中心向外围区域呈环状递减[21];He等研究发现2003-2008年,四川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不高,且两者的均衡化趋势都很显著,医疗服务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呈持续下降趋势[22];余澄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国各地区医疗服务水平的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异较大,且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3];赵宇研究提出中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总体呈现东、中、西区域差异较为显著的特征,且大体与各省财政收入总量正相关[24]

梳理已有研究发现:① 目前针对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空间差异的研究成果数量还比较少,以局部城乡研究为主,个别针对全国尺度的研究也是以省区为单元,研究精度有待提高;② 已有研究多是以单年份数据为基础的静态水平测度,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尚显不足;③ 现有研究多着眼于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分析评价,而对其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关系探讨不足;④ 已有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多是借助因子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区域医疗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和分级,而对空间差异及格局的定量化与可视化分析不够深入。

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医生等医疗资源分别从组织、规模和能力三个方面体现了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数量水平,这些资源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测度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总体能力的主要统计指标。在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绝大多数地级区域的医疗卫生机构等级比较健全,基于地级区域统计的基础性数量指标囊括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供给,可以一定程度体现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从数据可获得性看,目前尚缺乏能全面比较全国地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指标。使用总体差异指数[25]、空间统计[26,27]等地理学方法,开展全国视野和地级区域尺度的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地区格局及其原因研究,有利于从基础资源供给角度刻画中国近些年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地区格局,反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地区效应以及与地区经济发展背景的关系,对于从区域差异角度客观评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进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对于认识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变化背景下医疗服务水平的空间变化规律也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以全国全部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及地市州为研究对象,共342个空间单元,涵盖辖区内全部医疗卫生机构(① 包括登记在册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专科疾病防治院、专科疾病防治所、专科疾病防治站,护理院、护理站,不包括未登记的城乡私人诊所。)。采用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医疗卫生机构数、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数三个指标,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三个指标的平均方差贡献率,将平均方差率作为权重,计算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综合值,反映各地区的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复杂曲折的过程。199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启动了重效益、轻公益倾向的首轮医改。199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市场化基础上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3年,SARS疫情促使全国系统反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显著加大了医疗卫生资源投入。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2009年新医改方案出台,提出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总体上看,1990年代后期开始,在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和国民收入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显性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也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在不断变化。因此,将1997-2012年作为研究时段,以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作为重要分析时间节点开展研究。

医疗卫生机构数、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数(② 床位数包括全部三个级别医院的床位(其中,社区医疗机构及乡镇街卫生院一般属于最低级别的国家一级医院);医生数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部医疗防疫人员的整体统计数。)及常住人口数据来源于1998-2013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医疗卫生统计年鉴》及部分省级行政区统计年鉴、部分地级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于早期数据统计不规范,1997-2003年间少数地区缺失部分数据,数据缺失率绝大部分在7%以内,2004-2013年间数据完整,缺失数据占总样本数据的2.18%(③ 1997-2003年7个年份,医疗机构个数分别缺失22个、22个、11个、8个、12个、12个、12个地区数据,缺失率为2.3%~6.4%;1997-2001年5个年份,医疗床位数分别缺失16个、43个、41个、34个、5个地区数据,缺失率为1.5%~12.6%;1997-2002年6个年份,医生个数分别缺失9个、14个、42个、23个、19个、13个地区数据,缺失率为2.6%~12.3%。)。对缺失数据,在统计分析时采用数据替代和自相关回归拟合两种方法。数据替代是在某年份数据不全时,使用人均医疗床位数或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医生数替代综合指标,仅有医疗机构指标及三个指标都缺失的情况下采用回归方法拟合(④ 1997-2003年,数据替代样本占总样本比重分别为4.09%、7.3%、7.8%、6.14%、2.6%、4.09%、4.09%;1997-2001年,数据拟合样本占总样本比重分别为4.09%、0.87%、1.1%、1.46%、2.04%。)。医疗床位数及医生数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医疗资源供给水平,但医疗卫生机构数则不能,因为当前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体是计划经济时期依附于行政层级建立的,同级别行政等级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建制数量相差不大,但床位和医生数量有很大差别。

2.2 研究方法

2.2.1 区域总体差异及极化测度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及基尼系数[28]测度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总体差异。差异系数值越大,则相应差异越大。

Cv=1y̅i=1n(yi-y̅)/(n-1(1)

式中: Cv为变异系数;n为某尺度对应单元总数;yii单元的人均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 y̅yi的平均值。

T=i=1nyilnyipii(2)

式中:T为泰尔指数;n为某尺度对应单元总数;yii单元的人均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占全国的比重;pii单元人口数量占全国的比重。

G=1-1n2i=1n-1wi+1)(3)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某尺度对应单元总数;Wi为第1组到第i组累计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占全部样本的比重。

2.2.2 空间格局变化测度 (1)全局莫兰指数

采用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26]分析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空间上呈现相似集聚或是随机分散,计算公式如下:

I=(nwij)(wij(xi-x̅)(xj-x̅)(xi-x̅2(4)

式中:n为区域单元数;xi为第i个单元的观测值; x̅为观测量平均值; wij为空间矩阵。Moran' s I的期望值为:

E(I)=-1n-1(5)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时,若Moran's I显著为正,表示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若Moran's I显著为负,则表明邻近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差异显著。

(2)局部莫兰指数

采取局部莫兰指数(Local Moran's I)分析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区域空间上的依赖性及异质性[26]。对于空间单元i,其局部莫兰指数公式为:

式中:ZiZj是区域ij上观测值的标准化值; wij是空间权重, wij=1。根据IiZi值的大小,区域i可以分布在HH、LL、HL和LH四个象限,HH表示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高值地区围绕着高值地区分布,LL表示低值地区围绕着低值地区分布,HL表示高值地区围绕着低值地区分布,LH表示低值地区围绕着高值地区分布;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若Ii显著大于0,说明区域i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小;若Ii显著小于0,说明区域i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大。

(3)冷热点分析

采用Getis-Ord G*[27]测度区域医疗卫生供给水平的热点和冷点地区,计算公式如下:

Gi*(d)=i=1nwij(d)xi/i=1nxi(7)

式中: Gi*(d)值显著为正,表明i地区周围的值相对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xi为地区单元i的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取值为1,不相邻取值为0。对区域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综合值按时间段计算平均增长率,进行冷热点分析,热点地区表示某地区该时间段的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综合值变化率较大,反之冷点地区则表示变化较小。

3 结果分析

3.1 总体差异

根据式(1)~式(3),计算得到中国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总体差异的变动情况(图1)。总体差异相对较大,呈现大幅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1997-1998年、2004-2005年以及2009年以来下降较为明显。

图1   1997-2012年地级区域尺度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值

Fig. 1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il index, and Gini coefficient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1997-2012

3.2 空间分布差异

3.2.1 空间聚类分析 全局莫兰指数在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4个年份分别为0.181、0.183、0.138、0.298,说明地级尺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相关性波动上升。进行LISA分析(表1),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的邻近地区数量都在增加,其中HH类型比重不断提高,说明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较高的地区更加趋于集中分布;LL类型比重在2007年之前呈现下降趋势,相对落后地区在减少,2007年之后则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反映集中分布的相对落后地区又有所增加;HL类型和LH类型比重都很小,反映“高地现象”和“洼地现象”都不明显。

表1   1997-2012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显著空间关联类型

Tab. 1   LISA analysis of medical service supply in China, 1997-2012

聚类分布1997年
(个数/比重)
2002年
(个数/比重)
2007年
(个数/比重)
2012年
(个数/比重)
HH分布16/4.6%9/2.6%20/5.8%51/14.9%
LL分布31/9.1%28/8.2%17/4.9%56/16.9%
HL分布6/1.7%6/1.7%2/0.6%4/1.2%
LH分布4/1.2%3/0.9%5/1.5%4/1.2%

新窗口打开

中国地级单元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与其邻近区域之间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波动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高值集聚的HH类型和低值集聚的LL类型的空间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2)。1997年HH类型主要分布在张掖、攀枝花、凉山州、秦皇岛、铁岭以及新疆的北疆等矿产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城市(地区);LL类型主要分布在苏北、皖北、豫东南、粤东、粤西、赣南、桂东等人口较多的经济落后地区;HL类型主要分布在拉萨、十堰、济南、海南、柳州等旅游城市与老工业城市;LH类型主要靠近HH类型和LH类型分布。2002年HH类型的分布范围缩小到新疆北疆、张掖、乌海等资源丰富的工业城市;LL类型在粤东和赣南的分布减少,主要集中在苏北、皖北、豫东南等地区;HL类型主要分布在山南、拉萨、潜江、济南、十堰等城市(地区);LH类型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内蒙古阿拉善等少部分地区。2007年HH类型在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山东半岛、京津冀等地区高值集聚较为明显;LL类型主要分布在大别山区、黔北、河池等地区;HL类型主要分布在天门、周口;LH类型分布在林芝、日喀则、吐鲁番、阿勒泰等地区。2012年HH类型在空间分布范围较2007年扩大较多,新增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山东半岛地区、四川2008年地震灾区;LL类型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包括岭南山区、广东省、武夷山区等地区;HL类型主要分布在长沙、昆明、攀枝花、铜陵等地区;LH类型主要分布在海东、吕梁、昭通等地区。比较各类型区域的分布范围变化,HH类型分布范围从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城市逐步向经济发达的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扩展;LL类型分布主要从经济落后人口较多的苏北、大别山区向人口较多经济落后的岭南山区、武夷山区和经济发达人口流入较多的珠三角、海西城市群等地区扩展;HL类型和LH类型变化较小。

3.2.2 冷热点分析 对中国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按发生趋势性变化的时间段计算平均变化率,进行冷热点分析(图3)。结果表明:1997-2012年,基础医疗供给水平变化显著的热点地区个数呈现先增后减,空间分布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冷点地区个数呈现先减后增,空间分布也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冷热点地区的个数与分布呈现同方向变化。1997-2002年,热点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区,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2002-2007年热点地区开始向西南、华南、西北三个地区扩展,范围不断扩大,热点地区的个数不断增加;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同时分布在新疆、辽宁以及河北少部分地区。2007-2012年热点地区的分布范围较上一阶段大幅度缩小,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广及海南岛,而冷点地区范围则大幅度增加,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及浙江等地区。整体来看,1997-2012年变化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部、海南、两广等地区,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少部分地区。分析表明,中国基础医疗卫生供给水平变化的地区格局变化比较剧烈,热点地区分布先由华北地区向西南、华南、西北等地区扩展,再集中分布到华北地区、两广及海南的变动过程;冷点地区呈现由西南集中分布向西部、东北扩展分布的趋势。

图2   1997-2012年中国地级区域尺度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分布

Fig. 2   LISA cluster map for medical services supply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in China, 1997-2012

图3   1997-2012年中国地级区域尺度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布

Fig. 3   Four periods of Getis-Ord G* values for medical service supply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in China, 1997-2012

4 与区域经济差异的比较分析

4.1 总体差异的比较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总体差异在逐渐下降,而已有的基于地级区域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显示,全国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9,30]:陈培阳等对中国区域经济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计算得到,两者数值分别从1998年的0.2241和0.7937增加至2009年的0.2517和0.7971(图4[30];芦惠等计算得到的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别从2000年的0.0921和0.3826波动上升至2010年的0.1213和0.4414[31]。而前文计算中国区域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的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分别从1997年的0.23和0.52波动下降到2012年的0.09和0.32,反映出相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差异已经开始缩小。

图4   1998-2009年地级区域尺度人均GDP的泰尔指数、Cv和Moran's I[30]

Fig. 4   Theil Index, Cv and Moran's I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1998-2009

4.2 空间格局的比较

陈培阳等对1998年以来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由沿海向内陆推进,区域经济的LL类型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HH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30]。而从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分布看(图5),1998年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富的老工业城市,其余地区较弱;2012年高值区域向山东半岛、江浙地区、京津冀、辽中南、四川2008年地震灾区、北疆地区扩展。2012年中国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HH类型除了分布在京津、山东半岛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余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等中西部;LL类型大部分分布在华南人口较多经济落后的山区和经济发达但人口流入较多的珠三角与海西城镇群;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聚类分析不显著。显然,这与区域经济差异格局及其变化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判断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

图5   1998年和2012年中国地级单元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水平分布

Fig. 5   Medical service supply at the prefecture level in China, 1998 and 2012

5 原因分析

5.1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997年以后,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和产权改革不断深入,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逐渐淡化,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出现基础医疗卫生资源在地区之间分配不均、基础医疗卫生资源地区差异扩大的现象。1997-1998年出现短暂的改革激励效应,地区差异指标显著下降,但随后的1998-2004年间,差异程度不仅没有继续缩小,反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扩大。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成为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政策走向和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转折点,“后SARS”效应使2004-2005年间的医疗卫生投入有较大改善,地区差距也出现一次缩小。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影响极大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研究报告,以此为标志,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大反思、大争论、大讨论,改革的停摆使2005-2009年的地区差距没有出现大的变化。2009年以后,新医改方案出台,提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和“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在这个背景下,2009-2012年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总体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在增进社会福利和弥补区域经济差距的路径上推进的,因此,不难理解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差距在缩小。

5.2 区域政策热点分布

从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分布格局看,国家区域政策热点的分布是比较突出的影响因素。1997年前后,供给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老工业基地城市,1990年代后期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福利设施和福利资源仍然使这些地区显著受益,与之相比较,其他广大城乡区域的福利建设尚未起步。2007-2012年,四川地区基础医疗资源高值集聚较为明显,这主要是受到2008年汶川地震的影响,国家财政加大了对灾区的基础医疗资源投入,使该地区基础医疗资源供给显著改善。新疆北疆地区、西藏等地区的高值区域,与其作为民族地区享受的优惠政策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2008年之后全国援疆援藏计划的实施密切相关。辽中南地区出现高值区显然受益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而京津地区一直是“首善之区”,是全国各类公共服务政策的聚集之地。

5.3 人口流动与资源供给体制

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中,对流动人口考虑不足导致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错位。本研究采用常住人口对地区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进行评价。但当前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配给基本是按照户籍人口考虑公共服务能力的。对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如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大量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共同分享仅按照户籍人口匹配的医疗卫生资源,显然会显著压缩人均可供给资源;而在人口大量流出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相对拉高了人均可供给资源。从地方政府的角度,也缺乏负担流动人口医疗卫生资源的动力。政府投入的不足本可以由市场实现部分的替代和弥补,但中国当前的医疗卫生经营体系尚未对民营资本、外商投资完全开放,民营医院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还只能在体制缝隙和政策机遇中生存,基础医疗资源供给体制的封闭性和垄断性加剧了供需不均衡状况。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人均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偏低,而部分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均供给水平反而偏高的现象。

5.4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弹性

根据Grossman对收入与医疗需求做出的解释,居民收入与医疗服务需求之间存在弹性关系。即在温饱阶段,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比较低;解决温饱之后,医疗服务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会显著上升;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会出现下降[32]。换言之,随着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中用于医疗支出的比例会不断提高,但当达到较高收入水平时,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中用于医疗支出的比例会减少。1997年以来,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提高较快,从需求驱动的角度看,相对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居民收入基数相对较低,对获得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收入提高的医疗服务需求弹性更大,从而刺激和带动了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更快的增长,这是落后地区状况改善较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6 结论与讨论

以地级区域为单位开展全国尺度的研究,结合区域经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区域政策、人口流动等开展分析,从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层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中国新老医改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地区效应,刻画了全景格局和基本原因。研究表明:① 总体上,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大,但这种差异在1997-2012年间大幅下降;②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关联格局特征在地级区域单元具有较高的波动性,主要是由于大量高值集聚的HH类型和低值集聚的LL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发生了较大变化;③ 中国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高值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集聚明显,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京津地区,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变化格局并不一致;④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差异格局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区域政策热点分布的变化、人口流动与资源供给的管理体制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刺激。

缩小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差距,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增强公共服务提供能力。在基础医疗卫生资源投资的区域配置和引导政策上,着眼于人口流动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从依赖地区行政层级的资源分配机制向依托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供需机制转变,逐渐克服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实行跨地区结算的医疗保险政策,建立以常住人口核算的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经常性财政预算项目。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社区尤其是农村基础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医疗卫生事业经营体系和更加市场化的基础医疗卫生资源服务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国外境外资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孙晓莉. 中外公共服务体制比较. 北京: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 1]     

[Sun Xiaoli.Comparison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s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Governance Press, 2007.]

[本文引用: 1]     

[2] 淮建军, 刘新梅.

公共服务研究: 文献综述

. 中国行政管理, 2007, (7): 96-99.

https://doi.org/10.3782/j.issn.1006-0863.2007.07.031      URL      摘要

从一产生开始,公共服务始终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公共服务的内涵、提供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Huai Jianjun, Liu Xinmei.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public servic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7, (7): 96-99.]

https://doi.org/10.3782/j.issn.1006-0863.2007.07.031      URL      摘要

从一产生开始,公共服务始终是人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从公共服务的内涵、提供和实践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作了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3] 高军波, 苏华.

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进展及对我国启示

. 热带地理, 2010, 30(1): 8-12.

URL      Magsci      摘要

对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进展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历经3个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布局区位及影响机制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重点;70-90年代,从公共服务的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出发,重在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90年代以来,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视角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可达性差异及社会空间分异.最后,从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范围、与城市空

[Gao Junbo, Su Hua.

Progress of the supply of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Tropical Geography, 2010, 30(1): 8-12.]

URL      Magsci      摘要

对西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进展及理论脉络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战后西方国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历经3个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和社会公共服务的政府单中心供给模式,布局区位及影响机制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的重点;70-90年代,从公共服务的双主体联合供给理论出发,重在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公平;90年代以来,在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理论基础上,从社会结构的深层次视角研究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可达性差异及社会空间分异.最后,从深化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明确公共服务设施的市场化范围、与城市空
[4] 孙德芳, 沈山.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 城市问题, 2012, (9): 27-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阐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关概 念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内容体系。总体来说,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在配置模式、规划布局、空 间优化、配置标准和配置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配置理论单一、研究单元不均衡和研究方法待完善等方面的不足。认为今后应从创新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理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配置等方面深化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的研究。

[Sun Defang, Shen Shan.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progress of configuration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Urban Problems, 2012, (9): 27-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阐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相关概 念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内容体系。总体来说,围绕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在配置模式、规划布局、空 间优化、配置标准和配置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配置理论单一、研究单元不均衡和研究方法待完善等方面的不足。认为今后应从创新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理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和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配置等方面深化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的研究。
[5] 郭小聪, 代凯.

国内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综述与评估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 (1): 145-1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 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性研究、我国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研究、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原因分析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四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估后发现,关于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地区间研究多,群体间研究少;制度性研究多,实证性分析少;政府供给角度研究多,公众需求角度研究少等。因 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政府行为的实证研究,强化公众需求视角的分析。

[Guo Xiaocong, Dai Kai.

Domestic research on 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the recent five years: Summary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3, (1): 145-15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 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性研究、我国 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研究、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原因分析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四个方面。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估后发现,关于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地区间研究多,群体间研究少;制度性研究多,实证性分析少;政府供给角度研究多,公众需求角度研究少等。因 此,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政府行为的实证研究,强化公众需求视角的分析。
[6] 宋正娜, 陈雯, 张桂香, .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0): 1217-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p>

[Song Zhengna, Chen Wen, Zhang Guixiang, et al.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its measurement approache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0): 1217-122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10.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空间可达性度量既可用于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也可用于比较规划方案的优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需要针对不同设施特有的空间布局目标,选取与之相适应的可达性评价因子,并采用合适的度量方法展开,对此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一方面在对公共服务设施按照时效性、接受性、数量、等级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如何针对不同设施进行空间布局目标设定和可达性评价因子选取;另一方面将主要的度量方法分为比例法、最近距离法、基于机会累积的方法、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并对各类方法的应用领域及优缺点予以分析比较,同时以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为例探讨相关方法在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度量中的应用;最后在对上述研究总结评述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多等级设施空间可达性、从需求者的活动规律考虑空间可达性、针对各类设施的综合空间可达性以及相关度量方法与GIS的集成等主题值得投入更多关注。</p>
[7] 宋正娜, 陈雯, 车前进, .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就医空间可达性度量和缺医地区判断: 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 地理科学, 2010, 30(2): 213-219.

URL      Magsci      摘要

潜能模型广泛应用于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现有模型综合了医疗设施服务能力、居民点人口数量、医疗设施与居民点之间的出行阻抗。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医疗设施不同等级规模对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够更为合理地评价就医空间可达性,准确揭示居民实际所能获取的医疗资源,结合医疗资源配置相关标准,则能有效判定缺医地区,为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Song Zhengna, Chen Wen, Che Qianjin, et al.

Measurement of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care facilities and defining health professional shortage areas based on improved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Rudo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2): 213-219.]

URL      Magsci      摘要

潜能模型广泛应用于就医空间可达性评价,现有模型综合了医疗设施服务能力、居民点人口数量、医疗设施与居民点之间的出行阻抗。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医疗设施不同等级规模对居民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对模型进行修正。结果表明,改进的潜能模型能够更为合理地评价就医空间可达性,准确揭示居民实际所能获取的医疗资源,结合医疗资源配置相关标准,则能有效判定缺医地区,为政府相关部门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8] 韩艳红, 陆玉麒.

教育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与规划: 以江苏省仪征市高级中学为例

. 地理科学, 2012, 32(7): 822-827.

URL      Magsci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Han Yanhong, Lu Yuqi.

Accessi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fo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Yizheng cit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7): 822-827.]

URL      Magsci      摘要

学校是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以及可达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方便程度。把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教育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利用Mapinfo公司的控件MapX和Borland公司的可视化编程语言Delphi,开发了基于时间最短的路径选择信息系统,生成了学校可达性的等时线图和学校服务范围图,通过该系统可直观地看到区域内任何一点到达学校所花费的最短时间以及通过的路径。以江苏省仪征市的高级中学为例,运用该系统对高级中学的可达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其规划方案。
[9] 韩增林, 杜鹏, 王利, .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7): 803-8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GIS 网络分析技术可真实模拟可达性,实现设施优化布局。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兼顾流动人口,利用GIS技术构建网络分析数据集,采用最小化阻抗模型和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比较研究,确定研究区小学配置方案。结论表明,基于最大覆盖范围原则的小学选址更合理。保持区域原有的兴华小学、松江路小学、千山路小学、华中小学和芙蓉小学5 所小学在原区位继续运行,在2 号和45号点位再配置2 所小学,较为合理。</p>

[Han Zenglin, Du Peng, Wang Li, et al.

Method for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regional public service infra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Xinhua street primary school.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7): 803-8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GIS 网络分析技术可真实模拟可达性,实现设施优化布局。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研究,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公安部门统计数据,通过实地调研,兼顾流动人口,利用GIS技术构建网络分析数据集,采用最小化阻抗模型和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比较研究,确定研究区小学配置方案。结论表明,基于最大覆盖范围原则的小学选址更合理。保持区域原有的兴华小学、松江路小学、千山路小学、华中小学和芙蓉小学5 所小学在原区位继续运行,在2 号和45号点位再配置2 所小学,较为合理。</p>
[10] 高军波, 周春山, 王义民, .

转型时期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析

. 地理研究, 2011, 30(3): 424-43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及GIS空间自相关技术,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公平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核心&mdash;边缘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总体较低,且整体综合公平水平低于大部分单类设施综合公平水平,综合公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呈以越秀区和海珠区北部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空间格局,不同圈层间综合公平程度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历史沉积、经济发展及转型期制度政策变革是驱动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演进主导因素,体现出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quot;城市生态法则&quot;和&quot;专业化决策机制&quot;共同作用的特征。

[Gao Junbo, Zhou Chunshan, Wang Yimin, et al.

Spatial analysis on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of Guangzhou city during the economy system transformat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3): 424-43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及GIS空间自相关技术,探讨了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公平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呈核心&mdash;边缘格局,区域供给规模差异大且与人口分布不相协调,区际及不同类型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显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综合公平程度总体较低,且整体综合公平水平低于大部分单类设施综合公平水平,综合公平程度在空间分布上呈以越秀区和海珠区北部为核心的单中心圈层结构空间格局,不同圈层间综合公平程度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历史沉积、经济发展及转型期制度政策变革是驱动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格局演进主导因素,体现出西方国家城市公共资源配置过程中&quot;城市生态法则&quot;和&quot;专业化决策机制&quot;共同作用的特征。
[11] 王悦荣.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能力评价

. 城市问题, 2010, (8): 9-16.

URL      摘要

在创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 系基础上,利用2003-2008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加权的区域差异分析工具和改进优化的熵权TOPSIS法,对我国地级以 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均等化和能力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很低,处于非均等和极为不均等状态;城 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部递降,自身能力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

[Wang Yuerong.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evaluation of its ability.

Urban Problems, 2010, (8): 9-16.]

URL      摘要

在创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指标体 系基础上,利用2003-2008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加权的区域差异分析工具和改进优化的熵权TOPSIS法,对我国地级以 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均等化和能力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很低,处于非均等和极为不均等状态;城 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上表现为东中西部递降,自身能力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
[12] 宋潇君, 马晓冬, 朱传耿, .

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 经济地理, 2012, 32(12): 133-139.

URL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农村公共 服务均等化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利用不平衡指数模型、标准差和熵值法揭示了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区域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公共 服务发展呈明显的梯度格局,农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对于农村的人口规模、行政区面积、乡镇个数,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不平 衡性,苏南和苏中的地市农村公共服务的平衡程度较高,而苏北大部分地市的农村公共服务的平衡程度较低;不同地市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服务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 象。但是,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Song Xiaojun, Ma Xiaodong, Zhu Chuangeng, et al.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level in Jiangsu.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2): 133-139.]

URL      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农村公共 服务均等化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公共服务的内涵,利用不平衡指数模型、标准差和熵值法揭示了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区域分异格局,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公共 服务发展呈明显的梯度格局,农村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对于农村的人口规模、行政区面积、乡镇个数,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存在不平 衡性,苏南和苏中的地市农村公共服务的平衡程度较高,而苏北大部分地市的农村公共服务的平衡程度较低;不同地市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服务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 象。但是,江苏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区域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13] Song X Q, Deng W, Liu Y.

Spatial spillover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4, 11(5): 1356-1371.

https://doi.org/10.1007/s11629-013-2939-3      URL      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ch supply in c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China using spatial-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with statistical data in 2012.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penditur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services present differe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patterns. Although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basic public service expenditures are relatively small, a clear fan-shaped spillover to the east can be seen in Chengdu City. Chengdu also shows high clustering of advanced public service expenditures, being a typical core-periphery pattern.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expenditures are clustered in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and spill over toward cities to the east.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n western Sichuan is low and exhibits a pattern of low-low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is affected by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we recommend a supply strategy that incorporates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services and a specialized public service supply strategy for mountainous areas. Overall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y should be enhanced by focusing on narrowing the gap in farmers' income among regions and accelerating urbanization. Decision-makers should consider moresupportive policies with regard to provid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mountainous areas to ensure an equalized suppl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advanced public service supply, additional growth pole should be encouraged and incentivized; however, investments are required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ipheral regions through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types of infrastructure are required to supply services efficiently during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14] 薛德升, 蔡静珊, 李志刚.

广州市城中村农民工医疗行为及其空间特征: 以新凤凰村为例

.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41-1351.

URL      Magsci      摘要

<p>运用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以城中村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疗行为及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城中村的农民工医疗保健水平低,医疗机构的使用率低;在医疗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农民工能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医疗需求,形成三种类型的医疗行为模式,即&quot;自力更生&quot;型、&quot;社会资本&quot;依赖型及&quot;经济实力&quot;型。结合医疗机构的空间分布,农民工医疗行为的空间特征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表现为一个跳跃式五圈层结构。本研究试图为改善农民工的健康行为模式提供科学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国内城市保健地理及行为地理的研究。</p>

[Xue Desheng, Cai Jingshan, Li Zhigang.

Health care behavior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ating workers in urban villages of Guangzhou city: Case study in Xinfenghuang villag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5): 1341-1351.]

URL      Magsci      摘要

<p>运用结构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的调查方法,以城中村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疗行为及空间特征,并探讨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城中村的农民工医疗保健水平低,医疗机构的使用率低;在医疗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农民工能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医疗需求,形成三种类型的医疗行为模式,即&quot;自力更生&quot;型、&quot;社会资本&quot;依赖型及&quot;经济实力&quot;型。结合医疗机构的空间分布,农民工医疗行为的空间特征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同时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表现为一个跳跃式五圈层结构。本研究试图为改善农民工的健康行为模式提供科学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国内城市保健地理及行为地理的研究。</p>
[15] 李敏纳, 覃成林, 李润田.

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分析

. 经济地理, 2009, 29(6): 887-893.

URL      摘要

在综合测度中国各省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 1990年以来其特征和变化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有一定的耦合性,但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性公共服务 总体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偏大且近期呈逐步扩大态势;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变 化过程受区域经济差异、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Li Minna, Qin Chenglin, Li Runtian.

An analysis of regional social public services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6): 887-893.]

URL      摘要

在综合测度中国各省区社会性公共服务水平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对 1990年以来其特征和变化的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有一定的耦合性,但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性公共服务 总体水平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小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区域间差异总体上偏大且近期呈逐步扩大态势;社会性公共服务区域差异的变 化过程受区域经济差异、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和社会性公共服务发展的滞后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16] 马慧强, 韩增林, 江海旭.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差异格局与质量特征分析

. 经济地理, 2011, 31(2): 212-2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 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 保障服务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拉萨)进行系统分析。结 果表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 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城市规模存在对应关系;公共服务水平各单项水平不均衡等。

[Ma Huiqiang, Han Zenglin, Jiang Haixu.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of cities at prefectural level and above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2): 212-2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顺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 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内涵的基础上,以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信息化服务、生态环境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社会 保障服务7个一级指标,29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市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用熵值法对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除拉萨)进行系统分析。结 果表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总体不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逐步降低的特点;基本公共服务质量较高的城市 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有较好的拟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城市规模存在对应关系;公共服务水平各单项水平不均衡等。
[17] Deng Z B, Zhang J L, Feng Y G,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at county level.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 5(9): 53-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is paper,we use DEA-Tobit model to conduct empirical study on the governmental supply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in Chongqing's 38 counti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period 2008-2011.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at county level is generally low,and there i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strong volatility;per capita GDP,population density and population size,and level of education of the residents,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at county level,but traffic density,urbanization level,and the proportion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public service to total fiscal expenditure,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fficienc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at county level.Based on this,we propose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enhancing the level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level of education,and reasonably guiding the residents'agglomeration.
[18] Deng Z B, Wu C Y, Zhang J L, et al.

Study on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in China based on three-stage DEA model.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4, 6(1): 6-13.

URL      摘要

Improving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olve the severe shortage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In this article,we use three-stage DEA model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in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if without control over exogenous environment variables and random brunt,the classic DEA method will overestimate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y; after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mean of supply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in 31 provinces and regions of China is 0. 697; the improved rural per capita income,population density,population size and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residents,is a significantly favorable factor for enhancing the supply efficiency of rural public service,while the in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of fiscal spending on rural public service to GDP plays no signific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rural public service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ir efficiency type,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should adopt some measures,such as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r expanding the supply scale,to improve the supply efficiency.
[19] 邓宗兵, 吴朝影, 封永刚, .

中国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评价与差异性分析

. 经济地理, 2014, 34(5): 28-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31个 省份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FA模型剥离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很有必要;全国总体技术效率尚有25.9%的改进空 间,且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人均GDP、人口密度、居民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对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作用有限;三大地区的技术 效率有着较大差别,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区应结合自身效率的特征分别着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或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改善效率。

[Deng Zongbing, Wu Chaoying, Feng Yonggang, et al.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5): 28-3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31个 省份公共服务供给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SFA模型剥离管理因素和随机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很有必要;全国总体技术效率尚有25.9%的改进空 间,且多数省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人均GDP、人口密度、居民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对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作用有限;三大地区的技术 效率有着较大差别,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区应结合自身效率的特征分别着重进行管理水平的提高或生产规模的扩大来改善效率。
[20] 熊娟, 罗静, 彭菁, .

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 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 人文地理, 2012, (5): 25-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Xiong Juan, Luo Jing, Peng Jing, et al.

Equalization analysis of medical service of county level based on accessibility: A case study of Songzi, Hubei province.

Human Geography, 2012, (5): 25-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21] 胡瑞娴, 陈忠暖, 方远平.

广州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分布及其特征

. 热带地理, 2009, 29(2): 140-1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广州市最新一轮行政区划结果与医疗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和SPSS软件,通过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度模型,对3项子指标(距离、质量、频率)在各个优势度等级区域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广州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以老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组成团块状的高优势度区域为中心,优势度分值自中心向外围区域呈环状递减,且优势度高分值区域有向市区东部及北部延伸的趋势.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指标具有如下特征:①极高值区、高值区与极低值区3项子指标得分均衡;②中高值区、中值区和中低值区存在质

[Hu Ruixian, Chen Zhongnuan, Fang Yuanping.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regional classifications of basic medical services in Guangzhou.

Tropical Geography, 2009, 29(2): 140-1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广州市最新一轮行政区划结果与医疗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和SPSS软件,通过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度模型,对3项子指标(距离、质量、频率)在各个优势度等级区域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广州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以老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组成团块状的高优势度区域为中心,优势度分值自中心向外围区域呈环状递减,且优势度高分值区域有向市区东部及北部延伸的趋势.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指标具有如下特征:①极高值区、高值区与极低值区3项子指标得分均衡;②中高值区、中值区和中低值区存在质
[22] He Y, Wang F M.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service in rural area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Sichuan province.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 3(8): 49-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by using the overall evaluation function of Sichuan's rural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and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we conduct profound analysis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 in Sichuan's rural area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03 to 2008.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ural public servic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is not high,and the equalization phenomen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prominent.The equ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rvice in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08 lags behi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system in rural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abates continuousl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frastructur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s slowl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clines sharpl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cultur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ends to decrease;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creases continuously with great amplitude;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public health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creases continuously;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ingers at low level;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employment,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creases in fluctuation,but with small amplitude.
[23] 余澄.

我国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评价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

. 经济视角, 2011, (12):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2.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后,如何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引起人们了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目前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展的差异,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服务水平进行排名和分类,得出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Yu Cheng.

Evaluation of medical service level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Economic Vision, 2011, (12): 48-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2.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后,如何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引起人们了广泛关注。为了解我国目前各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发展的差异,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地区服务水平进行排名和分类,得出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
[24] 赵宇.

中国各省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综合评价: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 财政研究, 2013, (4): 28-33.

[本文引用: 1]     

[Zhao Yu.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ural basic medical service level of each province in China based on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Public Finance Research, 2013, (4): 28-33.]

[本文引用: 1]     

[25] 王少剑, 方创琳, 王洋, .

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方向及影响机制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44-225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一大隐忧,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基于&ldquo;最优尺度&mdash;总体趋势&mdash;差异方向&mdash;机制因素&rdquo;的框架,综合运用传统总体差异指数、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特定方向差异指数(<em>PDI</em> 指数)和多水平回归分析对1978-2011 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① 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为县级、地级和区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②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增大趋势,并出现波动性变化。③ 广东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方向是珠三角核心区与边缘地区之间,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距扩大,省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微弱上升,市区与外围区的差异缩小。④ 全球化、简政放权、投资水平和市场化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最重要的四个机制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促进区域经济差异加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简政放权则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大,而市场化能够潜在地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缓和区域经济差异。

[Wang Shaojian, Fang Chuanglin, Wang Yang, et al.

The directions and mechanism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44-225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差异已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一大隐忧,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命题。基于&ldquo;最优尺度&mdash;总体趋势&mdash;差异方向&mdash;机制因素&rdquo;的框架,综合运用传统总体差异指数、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特定方向差异指数(<em>PDI</em> 指数)和多水平回归分析对1978-2011 年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综合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① 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为县级、地级和区级,即尺度越小,尺度方差越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②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增大趋势,并出现波动性变化。③ 广东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方向是珠三角核心区与边缘地区之间,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差距扩大,省内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微弱上升,市区与外围区的差异缩小。④ 全球化、简政放权、投资水平和市场化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最重要的四个机制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促进区域经济差异加剧的重要直接驱动力,简政放权则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大,而市场化能够潜在地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缓和区域经济差异。
[26] 杨振山, 蔡建明, 高晓路.

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 地理学报, 2009, 64(8): 945-95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I和Local Moran'sI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北京经济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p>

[Yang Zhenshan, Cai Jianming, Gao Xiaolu.

Identification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Beijing by applying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statistic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8): 945-95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p>城市经济空间结构是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基本内容之一。利用其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根据1949-2004年企业登记就业数据在邮政区尺度上对北京市1949年以来城市空间经济发展进行了探讨。基于空间邻近矩阵和不同距离矩阵的Global Moran'sI和Local Moran'sI都表明解放后市区并没有明显的经济集聚,50多年来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几乎都是以市区为核心集聚式发展;尽管郊区一些重要乡镇呈现出发展势头,但几乎没有和周边地区形成互动关系,而是和市中心或其它地区保持较强的联系。分析还表明,北京地区经济的空间相互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体在60km以内,市场经济时代(1983-2002年)提高到75km。北京经济空间模式经历了以下6个阶段:①1957-1982年,中心集中发展;②1983-1987年,沿京津廊道空间组织;③1988-1992年,北部为主的城市中心发展;④1993-1997年,城市中心集中扩张模式;⑤1998-2002年,城市中心填充发展;⑥2002-2004年,出现了城市空心化结构态势,空间经济组织面临新一轮重组。</p>
[27]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Hai Beibei, Li Xiaojian, Xu Jiawei.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28] 徐建华. 计量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1]     

[Xu Jianhua. Measurement Geography.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本文引用: 1]     

[29] 吴爱芝, 杨开忠, 李国平.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

. 经济地理, 2011, 31(5): 705-7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成因以及解决措施和政策后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但是在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难以量化的斟素上的定量化分析和研究还相当瞪乏;提出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和缘由进行分解,或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来研究的建议

[Wu Aiying, Yang Kaizhong, Li Guoping.

Review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5): 705-7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详细综述和分析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成因以及解决措施和政策后认为,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细致。但是在制度和历史文化等难以量化的斟素上的定量化分析和研究还相当瞪乏;提出要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和缘由进行分解,或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框架下来研究的建议
[30] 陈培阳, 朱喜刚.

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 地理学报, 2012, 67(8): 1085-109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尺度方差等统计方法从地带、省级、地级和县级4 个尺度对1998-2009 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比较分析。① 差异测度研究表明, 自1998 年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在4 个尺度上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省级、地级和县级单元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地级和县级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扩大趋势。② 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研究表明, 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均为县级、地级、省级、地带, 即尺度越小, 尺度方差越大,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③ 空间格局研究表明, 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 H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LL类型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集聚是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各尺度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对总体空间自相关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各不相同。

[Chen Peiyang, Zhu Xigang.

Regional inequalities in China at different scal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8): 1085-109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4]      摘要

采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尺度方差等统计方法从地带、省级、地级和县级4 个尺度对1998-2009 年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比较分析。① 差异测度研究表明, 自1998 年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在4 个尺度上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省级、地级和县级单元人均GDP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其中地级和县级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扩大趋势。② 尺度方差及其分解研究表明, 尺度方差及其构成大小依次排列均为县级、地级、省级、地带, 即尺度越小, 尺度方差越大, 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也越大。③ 空间格局研究表明, 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总体相对稳定, HH类型集聚区大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 LL类型在中西部地区的大规模集聚是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性的主要原因;各尺度显著空间关联类型对总体空间自相关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各不相同。
[31] 芦惠, 欧向军, 李想,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 经济地理, 2013, 33(6): 15-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 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 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 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 变化正向关联。

[Lu Hui, Ou Xiangjun, Li Xiang, et al.

Space-time analysis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polarization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 15-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借鉴国外相关差异系数和极化指 数等系列数理公式,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2000—2010年连续11年为研究时段,定量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演变过程和格局。结果表明: 近1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演变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演变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较为显著,西部地区经济差异与极化 扩大增强较快,东北地区的经济差异和极化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中部地区经济差异和极化较小,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就省域而言,大部分省域内部差异和极化的 变化正向关联。
[32] Grossman M.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2, 8(2): 223-225.

https://doi.org/10.1086/2598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the commodity “good health.” The central proposition of the model is that health can be viewed as a durable capital stock that produces an output of healthy time. It is assumed that individuals inherit an initi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