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5 , 34 (11): 2144-21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

Orginal Article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长沙市为例

谭雪兰12, 刘卓3, 贺艳华1, 谭洁2, 张炎思2, 周国华1

1.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1
2.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 410128
3. 湖南省勘测设计院,长沙 410014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o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

TAN Xuelan12, LIU Zhuo3, HE Yanhua1, TAN Jie2, ZHANG Yansi2, ZHOU Guohua1

1.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3. Hunan Institute of Survey and Design, Changsha 410014,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周国华(1965- ),男,湖南娄底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及乡村地理。E-mail:uuy828@163.com

收稿日期: 2015-06-21

修回日期:  2015-09-13

网络出版日期:  2015-11-15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75,41571168,41471145,4130119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BA209)湖南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001)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ZK3147)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谭雪兰(1978- ),女,湖南株洲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土地利用及乡村地理。E-mail:txl780120@163.com

展开

摘要

以长沙市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和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借助于ERDAS、MapGIS、ArcGIS、Fragtats、SPSS软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法,从空间、规模与形态等方面探讨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地域类型及调控路径。研究表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长沙市中部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而规模普遍偏小,规模分布自西向东呈现“波浪状”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通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种,并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各地域类型优化调控的路径。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 形态与规模 ; 空间格局 ; 地域分异 ; 地域类型 ; 长沙市

Abstract

The stud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 as well a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system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 With rapid developments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is falling substantially, Meanwhile, the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layout are being adjusted quickly, rural infrastructure are being constructed rapidly, rural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ll these changes are bringing the country towards rapid transforma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spatial pattern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new era in China, w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rea carried out in the field of geography. Under this backgrou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regions south of Yangtse River. Based on the Landsat TM satellite images of Changsha in 2013 and administrative zoning map of Changsha city, using the ERDAS,MapGIS, ArcGIS and Frastats software and method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matrics, we analyze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spatial patterns and typ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are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concentration with evident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cale,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are generally in a smaller scale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from west to east is "wavy" structured. The spatial change of form and pattern, through the measurements of pattern indices of two transect zones in areas along the Xiangjiang River and National Highway 319, shows that the form and layout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are very complex, scattered and irregular. By establishing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rural settlements, with the method of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are divided into seven types: low-density point-scattered type, low-density cluster-like type, medium cluster-like type, high-density cluster-like type, medium-density mass type, medium-density stripe type, and high-density stripe typ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forming condition and the mechanism, and adjustment route of each type were analyzed. The medium cluster-like type is the main geographical one, which is also the result of long-term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special terrain and land-forming conditions. In the end, optimal regulations such as center village cultivation, ru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ial aggreg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mprovement.

Keywords: rural settlements ; scale and morphology ; spatial pattern ;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 regional types ; Changsha

0

PDF (151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谭雪兰, 刘卓, 贺艳华, 谭洁, 张炎思, 周国华. 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长沙市为例[J]. , 2015, 34(11): 2144-21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

TAN Xuelan, LIU Zhuo, HE Yanhua, TAN Jie, ZHANG Yansi, ZHOU Guohua.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ype divi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to South of Yangtse River: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J]. 地理研究, 2015, 34(11): 2144-215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11013

1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聚落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1-3]。当前,随着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乡村人口大幅减少,城乡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迅速调整、乡村基础设施快速建设、乡村生产与生活方式迅速转变,乡村处于快速转型与重构之中[4]。如何认识新时期中国农村居民点空间地域分异规律,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调整与优化,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地理学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领域[5]。目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规模与分布、形态与结构、体系与功能、环境与景观、空心村及综合整治等问题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之一[6-24];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或定性分析的单一方法居多,而综合应用遥感、GIS、定量数学模型等多种集成方法的比较少;在研究区域方面,更多地集中于东南沿海城镇化快速推进区域、西部山地、黄土高原、特色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域,而对于江南丘陵区、快速城镇化区域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在研究尺度方面,更多地是以宏观与微观尺度的研究为主,而对于中观尺度下的一般性农村居民点分布规律研究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地域规律的深入挖掘,也影响了对中国不同地域环境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调控模式与技术规范的探索[25]

湖南省长沙市是江南丘陵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区域之一,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具有典型的丘陵特点,对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典型代表性。通过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模型及聚类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以及形态分异的格局性特征,划分地域类型并提出相应的调控路径,其研究结果将作为江南丘陵区快速城镇化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2 研究区概况

长沙市位于湘江的下游与长浏盆地的西部,处于湘东山地、湘中丘陵以及洞庭湖平原的交界处,其地理位置为111°53′~114°15′E,27°51′~28°4l′N,行政辖区内包括六区三县市,土地总面积11819.5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8%。2013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7153.13亿元,占全省的30.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957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713元,城镇化率为70.60%,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6763元、8372元和47.96%,已进入城乡快速转型的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江南丘陵区城乡作用强度最为剧烈和城乡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同时,2013年全市仍有212.31万人口居住在农村,涉及117个乡镇,1226个行政村,农村人口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农村居民点仍然是一种重要的聚居形式。长沙市丘陵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近50%,且各地域由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及历史基础等条件差异显著,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复杂多样,以该地域作为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研究,选择空间大且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数据来源为2013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图、长沙市的行政区划矢量图以及2009年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矢量图(1 1万)。利用ERDAS IMAGINE 9.0先对遥感影像进行坐标转换、几何校正、裁剪合并等处理;然后在MapGIS 6.7软件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借助人机交互目视判别提取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信息,制作长沙市201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图;运用ArcGIS的TOOLBOX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矢量数据转换成GRID格式,并应用Fragtats 3.4软件程序,进行景观指标计算;最后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进行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的划分。

3.2 研究方法

(1)平均最邻近指数

主要用来判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模式属于集聚还是随机分布,计算公式如下[26]

ANN=D0Dr=D012NA=2D0NA(1)

式中:D0为各居民点斑块与其最近邻点之间距离的平均值;Dr为假设随机模式下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期望平均距离;N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总数;A为研究区面积。若ANN指数小于1,表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为聚集模式;反之,则为随机模式。

(2)核密度估算

主要用于分析和检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密度大小,是一种统计非参数密度估计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27]

f(x,y)=j=1nL(djn)nh2(2)

式中:f(x,y)是指位置(x,y)的核密度值;n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h为带宽;L为核函数;dj为(x,y)位置距第j个观测位置的距离。该值越高,表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密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3)全局Getis-Ord G和局部Getis-Ord G*

全局Getis-Ord G包括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两类,该指标主要用来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在区域全局性的布局模式;而局部Getis-Ord G*则是用来检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在局部地域是否存在明显的高值聚集区或低值聚集区,也即是否存在局部地域的“热点区”或“冷点区”。其数学模型分别为[28]

G(d)=i=1nj=1nwij(d)xixji=1nj=1nxixj(3)

Gi*(d)=i=1nwij(d)xjj-1nxj(4)

式中:wij(d)是xixj之间的距离权重;xixj分别是ij区域的观测值;n为农村居民点斑块总数。G(d)和 Gi*(d)分别采用以下公式进行标准化:

Z(G)=G-EGVARG(5)

Z(Gi*)=Gi*-EGi*VARGi*(6)

式中:E(G)、E( Gi*)分别是G(d)和 Gi*(d)的数学期望值;VAR(G)和VAR( Gi*)则为G(d)和 Gi*(d)的数学方差。当G(d)>0时,表示存在高值聚集;反之,则表示存在低值聚集。若Z( Gi*)>0,则表示属高值集聚的“热点”区;反之,则表示属低值集聚的“冷点”区。

(4)空间韵律测度

主要用于分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形态分异和分布类型归总[29]。基于长沙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空间差异,分别设立1条自西向东(W~E)沿319国道区域的样带和1条自北向南(N~S)贯穿湘江区域的样带。样带选取主要考虑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影响最大的地形地貌、水文、经济、交通区位等因素,两条样带穿越了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湘东山地等典型的地貌类型,农业类型涵概了现代都市经济区、传统农业区和山地丘陵农林经济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显著,从而决定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及多样的地域类型。样带采取10 km×10 km的样方划分,其中东西走向的319国道长240 km,包含了24个样方,南北走向的湘江样带长80 km,可划分为8个样方,样带划分的具体情况见图1。为了分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分异特征,引入分裂指数、景观形态指数和蔓延度等进行定量测度,运用Fragstats 3.4软件进行各指标的计算。

图1   研究区域与分析样带

Fig. 1   The study area and transect zone

(5)系统聚类法

系统聚类法也称为层次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比较成熟和应用最多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首先把每个样品当作一个类,此时各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也就是类的距离,把样品之间距离最近的归为一个新类;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新类与其他类之间的距离,再将两两之间距离最近的类合并,依此循环往复,直到所有的样品都划分成了一个类;最后划定类间距离,从而确定类型划分的数量[30]。在本研究的步骤是:① 构建包括斑块密度、斑块均匀度、破碎度、斑块形状指数、分维数、斑块平均面积、斑块聚合度、蔓延度、分裂指数等在内的指标体系,以117个乡镇为聚类分析单元,对各乡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程序;② 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有效指标;③ 将经过主成分分析之后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应用欧式距离模型,计算各乡镇到聚类中心的距离,根据判别函数逐个将各乡镇样本归入与其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最终划分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地域类型。

4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

4.1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借助平均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算,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地域分异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平均最邻近指数为0.7,且校验值Z为-653.12,说明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为集聚分布模式。同时,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生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图(图2),可以发现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密度总体上约为17.8个/km2,属于农村居民点密集区,并且由长沙市市区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中,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沿湘江两岸的铜官镇、丁字镇、捞刀河镇、新港镇、黄金乡、白箬铺镇、东方红镇、雷锋镇、坪塘镇及宁乡县中部的沩水和靳江流域的资福乡等,这些区域属于河流两岸的泛滥平原,开发较早,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浏阳市东部的古港镇、沿溪镇、达浒乡、白沙乡和张坊镇等及长沙市市区,其中浏阳市东部山地居多,且河网稀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少,而市区则由于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幅转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逐渐被城镇居民点所代替,从而使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分布较少;而密度次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茶亭镇、桥驿镇、靖港镇、格塘乡、安沙镇、开慧乡、福临镇、青山铺镇、干杉乡、老粮仓镇、枫木桥乡等,该区主要是以丘陵地貌为主,农村居民点密度居于平原与山区之间。

图2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异情况

Fig. 2   The spatial density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4.2 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特征

运用全局Getis-Ord G来测度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全局集聚特征,通过计算发现,2013年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G(d)值为0.000 002,远低于E(d)值的0.000012,且Z(d)值为-101.734293,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空间分布低值集聚的特征显著。利用空间“热点”探测工具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规模的局部分异进行研究,制作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可视化“热点”图(图3),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大的乡镇主要分布在朱良桥镇、双江口镇、菁华铺镇、南田坪乡、花明楼镇、道林镇、大屯营乡、东岸乡、暮云镇、黄花镇、春华镇、北盛镇、赤马镇、沙市镇、龙伏乡、淳口镇、永和镇等,在这些乡镇形成了大规模集中的“热点”区;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的乡镇主要分布在龙田镇、青山桥乡、黄材镇、老粮仓镇、枫木桥乡、偕乐桥镇、资福乡、雷锋镇、坪塘镇、天顶镇、铜官镇、新港镇、丁字镇、捞刀河镇、安沙镇、路口镇、枨冲镇、沿溪镇、七宝山和张坊镇等,形成了小规模分布的“冷点区”,从总体上来看,长沙市居民点规模的空间分异由西向东呈现“低—高—低—高—低—高—低”的“波浪状”结构。同时,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与密度分布在部分地区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性,如沿湘江带,存在高密度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分布并存的空间特征。

图3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规模“热点”分异情况

Fig. 3   The scale hot spots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4.3 农村居民点形态分布特征

基于空间韵律测度相关指标对湘江样带与319国道样带区农村居民点形态进行研究,其特征如下(图4):在分裂指数(SPLIT)方面,湘江样带由北往南呈现出分裂指数高低值交错更替现象,在靖港镇、铜官镇和新康乡、星城镇、大托镇等乡镇由于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破碎化程度较高;东西走向的319国道样带的分裂度测度值也呈现出明显的高低值交错的峰谷形态,峰值主要出现在双凫铺镇的北部、雷锋镇、黄花镇的南部、张坊镇的西部,农村居民点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其他区域主要以低值为主,破碎度较低。在景观形态指数(LSI)方面,湘江样带的指数值变化较小,曲线值从北向南呈现出波浪状递减的趋势,说明样带以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形态不规则,且较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于该样带自北向南湘江流域在样方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从而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受河流的影响逐渐减少;319国道样带的西部指数波动较大,高值主要集中在白箬铺镇和雷锋镇地区,说明农村居民点形态的复杂程度较高,而样带从浏阳市的永安镇往东,呈现出农村居民点形态复杂程度减小且变化稳定的态势。在蔓延度(COHESION)方面,湘江样带的波动幅度较小,数值在89~95之间,具有较好的连接性和稳定性,长沙市市区以北的波动比以南的要小,说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连接程度市区北部比南部区域高;319国道样带的曲线数值在84~95之间波动,起伏较湘江样带的大,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连接程度变化波动大,在天顶镇、七宝山乡北部和张坊镇的西部出现两个最低值,是农村居民点分布连续性最差及破碎化程度高的区域,总体上来说蔓延度由西向东变化较大,西部蔓延度指数较高且变化平稳,说明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的连接程度较高且总体稳定,而东部起伏较大,连续性程度差异明显。

图4   长沙市样带区农村居民点形态分异情况

Fig. 4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ransect zone of Changsha

5 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划分及优化调控

利用标准差标准化法对长沙市2013年117个乡镇的9个空间景观格局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其KMO检验值为0.610>0.5,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0.000,小于显著概率0.05,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接近1同时累计贡献率≥80%,提取出主因子,由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3.24%,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变量指标所代表的信息,运用类平均法对3个主成分的相关指数值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取类间距离d=7.0,将长沙市117个乡镇划分为7个类,即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图5),各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条件与机制、调控路径等如下。

图5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类型划分

Fig. 5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1)低密度散点型。主要分布于山地,区域位置偏僻,如巷子口镇、沩山乡、白沙乡、张坊镇等。该类型土地开发成耕地成本高,产量低,土地承载力不高,耕作半径较大,农村居民点稀疏且规模小,主要沿山谷河流与道路分布,农村居民点形态多呈散点状,破碎化程度较高。应将规模小且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向周边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居民点迁并,整理出的原农村居民点用于农业生产或生态修复。

(2)低密度团簇型。主要分布于丘陵岗地与山地交错区,如赤马镇、龙伏乡、高坪乡、达浒乡等。受地形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集中在海拔较低且地形平坦的丘陵地区、河谷地带,为了方便生产以及避免地质灾害,农村居民点主要靠近耕地而建,依山傍田,受地形影响而形成规模较小、密度低的团簇状形态。该类型应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设施条件及历史基础等,确定一定数量的中心村,加强中心村农业生产与生活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及改造,促进农业综合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将周边规模较小、功能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进行归并整理。

(3)中密度团簇型。广泛分布于研究区域,主要分布于低矮丘陵岗地区,如金井镇、中和镇、南田坪乡、龙田镇等。受丘陵与岗地地貌条件的影响,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山麓、河流和丘陵岗地区,为了便于农村居民生产与生活,农村居民点一般依耕地而布局,该类型农村居民点具有规模大、密度低且呈团簇状空间形态。这种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必须要加大综合整治的力度,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周边的废弃地、闲置与低效利用建设用地的土地复垦,促进优质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规模经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的生产与生活功能,将其作为搬迁村庄的接纳地。

(4)高密度团簇型。主要分布于低矮丘陵岗地与平原区交错带,如捞刀河镇、开慧乡、黄金乡、榔梨镇、坝塘镇等。该区域耕地主要集中在海拔较高的平原,同时该区人口密度大,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低矮丘陵岗地,形成高密度的团簇形态,方便生产,节约用地且生活舒适。该模式应加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居民点聚集发展,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

(5)中密度团块型。主要分布于市区附近,包括城中村、城镇交错带,如天顶镇、洞井镇与大托镇等。这些区域主要以沿河平原和低海拔丘陵区为主,早期便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后期受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点规模不断扩展,主要沿交通主干道分布,形态较规整,且连续性和完整型较好,主要呈不规则团状。该模式应依托中心城市对周边村庄在产业、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吸引与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绿色循环农业、现代农业,推进城乡经济互动,引导农民居住与就业向城镇聚集,大力推进城镇型农村建设进程,构建新型城乡产业结构与城乡居民点结构体系。

(6)中密度条带型。主要分布于河漫滩低缓平原,如乌山镇、双江口镇、回龙铺镇等。该地区开发前期主要为堤垸区,较长时间受洪水滋扰,后期修建了规整的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农民为了管理方便,居民点主要沿靠近耕地的河流、渠道和道路两侧布局,由于人口密度较小,从而形成狭长的条带状农村居民点形态,且规模较小,分布密集,破碎化程度高。该类型应利用其便利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与规模化现代农业,在考虑耕作半径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与居住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

(7)高密度条带型。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地势较高的平原,如东城镇、靖港镇、新康乡等。这些地区开发前期修建了规整的水利基础设施和道路,农民为了便于管理,农村居民点主要沿靠近耕地的河流、渠道和道路两侧布局,形成了形态格局为狭长条带状、平均规模小、布局较为集聚且破碎度较高的农村居民点。该类型应利用其优越的交通与区位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聚集发展,进而带动居住与服务产业用地集中发展,促进农村居民点由线状逐渐向布局紧凑且功能分区合理化转变。

6 结论与讨论

长沙市是江南丘陵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快速城镇化区域。以长沙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景观形状指数等模型及聚类分析法,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划分进行了分析,旨在归纳总结中国江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发展与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具体结论如下:

(1)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其空间布局为集聚分布模式,并且由市区向东西两侧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密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网比较密集的平原区域,密度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丘陵与山区;在规模分布上,低值集聚特征显著,由西到东呈现出“低—高—低—高—低—高—低”的“波浪状”结构;在形态格局上,则表现为布局分散且形态复杂、不规则,其空间形态受地形与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2)运用聚类分析法,将长沙市117个乡镇划分为低密度散点型、低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簇型、高密度团簇型、中密度团块型、中密度条带型、高密度条带型7个类型。团簇型尤其是中密度团簇型是区域主要的地域类型,这也是农村居民点对丘陵这一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长期适应并选择的结果,人口集聚度低、产业发展不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是当前各地域类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3)农村居民点空间地域分异研究是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通过对长沙市及湘江样带与沿319国道样带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与规模的分析,初步归纳出江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并划分了其地域类型,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是江南丘陵区地域广阔、历史基础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要想更进一步揭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需在更多的区域与样带,开展更为全面与更为综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调控路径与措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谭雪兰, 钟艳英, 段建南, .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3): 309-3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运用相对变化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轨迹、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②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率呈高位态势且地域分异明显,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大;③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策制度3 类,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大。</p>

[Tan Xuelan, Zhong Yanying, Duan Jiannan, et al.

Th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309-3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利用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运用相对变化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轨迹、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及人均量呈递减趋势,但仍然呈粗放利用状态;② 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率呈高位态势且地域分异明显,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相对变化率较大;③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影响长株潭城市群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子归纳为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政策制度3 类,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可知各影响因子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农林牧渔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作用较大。</p>
[2] 李红波, 张小林.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 人文地理, 2012, 27(4): 103-108.

URL      摘要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 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 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 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Li Hongbo, Zhang Xiaolin.

A review and trend on 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 abroad.

Human Geography, 2012, 27(4): 103-108.]

URL      摘要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 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 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 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3] Hall D R.

Albania: Rural development, migration and uncertainty.

GeoJournal, 1996, 38(2): 185-189.

https://doi.org/10.1007/BF0018666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some of the post-communist rur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revealed in Albania up to the mid-1990s.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role of both emigration and internal migration as responses to domestic and particularly rural conditions within the country. North-south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settlements adjacent to the main centres of Tirana and Durr毛s are seen as presenting short-term expedients perhaps only exacerbating longer-term socio-economic problems. The future is uncertain: Albania is capable of filling a number of niche roles within European agriculture, but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incentive is predicted upon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This may not be forthcoming in the immediate future.AlbaniaAlbania
[4] 龙花楼.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 地理学报, 2013, 68(8): 1019-10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Long Hualou.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8): 1019-10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 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5] 郑文升, 姜玉培, 罗静, .

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 以湖北公安县为例

. 经济地理, 2014, 34(11): 120-12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 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 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 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 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 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Zheng Wensheng, Jiang Yupei, Luo Jing, et 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attern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plain water area: A case of Gong'an, Hubei.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1): 120-12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4.1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湖北公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 空间自相关计量方法,借助Arc GIS10.0和Geoda095i的空间分析功能,重点分析了公安县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与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公安县用地规模较 小的聚落分布密度高,用地规模较大的聚落分布密度低,全局与局部Moran指数分析进一步发现了小规模聚落局部集聚明显,大规模聚落集聚不明显。水文、地 形、交通等基础地理要素仍是影响平原水乡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迁徙、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管理政策等影响因素正深刻冲击聚落格局。研究认 为新时期聚落格局的优化需要解决聚落体系结构与布局不适应发展要求以及中心聚落、散居聚落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并基于集聚人口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视角提出 了集镇社区、中心村和散居村庄的科学布局策略。
[6] Carrion F C, Irwin E G.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86(4): 889-904.

https://doi.org/10.1111/j.0002-9092.2004.00641.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 estimate a probit model of residential land conversion using parcel-level data from a rural-urban county in Ohio. Spatial landscape pattern metrics are used to quantify land-use patterns and to link patterns of residential sprawl with factors estimated to influence parcel-level land conversion.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ocation of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is influenced by preferences for lower density areas that nonetheless are close to existing urban development. Combined, these forces have generated a moderated pattern of residential sprawl. Spatial error autocorrelation is controlled using a spatial sampling technique that enables 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the probit model.
[7] Peter S.

Implic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patterns for development: A historical case study in Qaukeni, Eastern Cape, South Africa.

Development South Africa, 2003, (9): 406-425.

[8] 李玉华, 高明, 吕煊, .

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2): 225-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12.028      URL      摘要

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其空间占据能力。该文选取浅丘 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中山丘陵区、高海拔山区4种典型生态类型区,应用分形几何原理,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分 形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存在差别,主要受高程、坡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水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浅丘平 坝区分维数值最高1.63,高海拔山区分维数值最低1.47,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明显高于交通和水系的分维数值,但随着农村交通体系的完 善,其对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会增加;坡度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是一致的,分维数值均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农民 人均纯收入高的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更高;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在短期内表现出下降或平稳趋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各种城镇化建设政策的落实,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其边界曲折度不断减小,其形态逐步向规则化发展,但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 条件的限制,其上升的趋势会存在差异。该研究可为丘陵山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Li Yuhua, Gao Ming, Lv Xuan, et al.

Analysis on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ongqing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12): 225-2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819.2014.12.028      URL      摘要

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其空间占据能力。该文选取浅丘 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中山丘陵区、高海拔山区4种典型生态类型区,应用分形几何原理,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分 形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存在差别,主要受高程、坡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水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浅丘平 坝区分维数值最高1.63,高海拔山区分维数值最低1.47,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明显高于交通和水系的分维数值,但随着农村交通体系的完 善,其对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会增加;坡度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是一致的,分维数值均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农民 人均纯收入高的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更高;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在短期内表现出下降或平稳趋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各种城镇化建设政策的落实,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其边界曲折度不断减小,其形态逐步向规则化发展,但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 条件的限制,其上升的趋势会存在差异。该研究可为丘陵山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9] 陈阳, 李伟芳, 任丽燕, .

空间统计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以鄞州区滨海平原为例

. 资源科学, 2014, 36(11): 2273-2281.

URL      摘要

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研究是优化农地利用、村庄规划的基础,以空间自相关等为核心的空间统计方法能定量刻画居民点分布演变的态势,成为当前学界探索热点.本 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标准距离与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了鄞州滨海平原咸祥镇、瞻岐镇2005年、2011年的农居点分布特征及变 化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村居民点分布由2005年的空间随机分布演变为2011年的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向外扩张的态势,分布区域、尺 度扩大;②农村居民点主要以西南-东北轴为布局方向,东北、南、东三个方向为2005-2011年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东北方向最为突出;比较2005 年,2011年农村居民点分布出现了多个密集中心,新增农村居民点密集核心分布于滨海平原东北部与南部;③政策和规划因素,包括鄞州区滨海投资创业区块、 象山港大桥、交通线路规划等工程项目,以及高程、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其分布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Chen Yang, Li Weifang, Ren Liyan, et al.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n a coastal plain.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11): 2273-2281.]

URL      摘要

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研究是优化农地利用、村庄规划的基础,以空间自相关等为核心的空间统计方法能定量刻画居民点分布演变的态势,成为当前学界探索热点.本 文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标准距离与标准差椭圆空间统计方法、密度分析方法,分析了鄞州滨海平原咸祥镇、瞻岐镇2005年、2011年的农居点分布特征及变 化和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村居民点分布由2005年的空间随机分布演变为2011年的集聚模式,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向外扩张的态势,分布区域、尺 度扩大;②农村居民点主要以西南-东北轴为布局方向,东北、南、东三个方向为2005-2011年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东北方向最为突出;比较2005 年,2011年农村居民点分布出现了多个密集中心,新增农村居民点密集核心分布于滨海平原东北部与南部;③政策和规划因素,包括鄞州区滨海投资创业区块、 象山港大桥、交通线路规划等工程项目,以及高程、河流等自然因素是其分布特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10] 谭雪兰, 周国华, 朱苏晖, .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 地理科学, 2015, 35(2): 204-210.

URL      Magsci      摘要

<p>以1989年、1999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影像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GIS 空间分析、重心迁移定量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长沙市1989~2009 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规模、空间分布、形状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 20 a 来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及斑块平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日趋集中和密集,斑块形状不断向完整与规则转变;②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等指标方面平原区、丘岗区与山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③ 20 a来,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迁移距离为6.62 km.</p>

[Tan Xuelan, Zhou Guohua, Zhu Suhui, et a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n Changsha in recent 20 year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2): 204-210.]

URL      Magsci      摘要

<p>以1989年、1999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影像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GIS 空间分析、重心迁移定量模型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长沙市1989~2009 年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规模、空间分布、形状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① 20 a 来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及斑块平均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日趋集中和密集,斑块形状不断向完整与规则转变;②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在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等指标方面平原区、丘岗区与山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③ 20 a来,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重心由西向东迁移,迁移距离为6.62 km.</p>
[11] 房艳刚, 刘继生.

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 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

. 地理研究, 2009, 28(4): 968-977.

URL      Magsci      摘要

<p>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型村落的建设将会成为今后的要点和难点。而集聚型农业村落乡村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其文化景观演化研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聚落空间演变经历了机械型外向扩展、蔓延型外向扩展与空心化、内部重填与再集聚三个阶段;民居景观演变经历了传统四合院、平顶化和立体发展三个阶段;土地利用经历了圈层化、细碎化与集约利用、集中化与粗放利用三个阶段。其演化是城乡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计划生育与农地制度、国家政策等驱动因子影响下产生的乡村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所导致的。未来,聚落空间的再集聚,民居景观的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并重,土地利用景观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集聚型农业村落的发展趋势。</p>

[Fang Yangang, Liu Jisheng.

Cultural landscape evolution of cluster agricultural village: The case of Yukou village in Shandong provinc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4): 968-977.]

URL      Magsci      摘要

<p>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型村落的建设将会成为今后的要点和难点。而集聚型农业村落乡村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使其文化景观演化研究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聚落空间演变经历了机械型外向扩展、蔓延型外向扩展与空心化、内部重填与再集聚三个阶段;民居景观演变经历了传统四合院、平顶化和立体发展三个阶段;土地利用经历了圈层化、细碎化与集约利用、集中化与粗放利用三个阶段。其演化是城乡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计划生育与农地制度、国家政策等驱动因子影响下产生的乡村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变化所导致的。未来,聚落空间的再集聚,民居景观的现代化、生态化和特色化并重,土地利用景观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集聚型农业村落的发展趋势。</p>
[12] 赵冰雪, 夏敏, 符海月.

农村居民点动态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1): 150-154, 171.

URL      Magsci      摘要

选取宜兴市为研究区,在GIS和RS技术的支撑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模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速度逐年减慢,主要新增来源是农用地,主要转移去向是城镇建设用地;② 在地形平坦、距离水源和农用地较近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③ 经济发展、人口减少、交通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Zhao Bingxue, Xia Min, Fu Haiyue.

Researches on dynamic evol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m: A case of Yix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1): 150-154, 171.]

URL      Magsci      摘要

选取宜兴市为研究区,在GIS和RS技术的支撑下,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规模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对引起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下降趋势,变化速度逐年减慢,主要新增来源是农用地,主要转移去向是城镇建设用地;② 在地形平坦、距离水源和农用地较近的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③ 经济发展、人口减少、交通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13] 王成, 费智慧, 叶琴丽, .

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 205-214.

URL      Magsci      摘要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系统,明确重构原则与步骤,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对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居民点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共生理论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共生策略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既能确保农村居民点的互联互通,又能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实现村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发挥村域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为丘陵山区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Wang Cheng, Fei Zhihui, Ye Qinli, et al.

Rural settlement space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 on village scale.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3): 205-214.]

URL      Magsci      摘要

农村居民点利用低效化是城乡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不良过程,对其进行空间重构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构乡村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该研究引入共生理论,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共生系统,明确重构原则与步骤,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对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予以实证,构筑了生产功能型、服务功能型、生活功能型3种农村居民点组团并在村域尺度下予以空间表达,形成"一轴一带三团"的村域空间布局。结果表明,共生理论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基于共生策略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既能确保农村居民点的互联互通,又能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实现村域"资源共享、环境共建",发挥村域资源优势,提高农村居民点利用效率,为丘陵山区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14] 贺艳华, 唐承丽, 周国华, .

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RROD模式

. 地理研究, 2014, 33(9): 1716-172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9012      URL      Magsci      摘要

本文受启于TOD理论与实践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简称RROD模式),并针对概念内涵、构建原则、框架、类型、空间尺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重点从设施门槛、耕作半径、邻里交往以及出行距离感知等方面对RROD合理规模与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RROD规模半径一般取值范围为450-700m,人口规模一般取值范围为1500-3500人,占地面积一般取值范围为30-75hm<sup>2</sup>,距离一般取值范围为3.5-5.0km。但由于该取值范围是基于均质地域及一般发展条件假设,其结论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He Yanhua, Tang Chengli, Zhou Guohua, et al.

The new model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RROD.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9): 1716-172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9012      URL      Magsci      摘要

本文受启于TOD理论与实践在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借鉴以往乡村聚居单元规模与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试图提炼出一种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乡村公路导向发展模式(Rural Road-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简称RROD模式),并针对概念内涵、构建原则、框架、类型、空间尺度等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重点从设施门槛、耕作半径、邻里交往以及出行距离感知等方面对RROD合理规模与结构进行了综合论证,认为RROD规模半径一般取值范围为450-700m,人口规模一般取值范围为1500-3500人,占地面积一般取值范围为30-75hm<sup>2</sup>,距离一般取值范围为3.5-5.0km。但由于该取值范围是基于均质地域及一般发展条件假设,其结论具有一般理论指导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与修正。
[15] 幸寄蓉, 何勇, 蒋谦.

农村居民点分布的空间模式识别方法

. 测绘科学, 2015, 40(5): 63-70.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5.05.014      URL      摘要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模式 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总结前人提出的7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拓扑结 构定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含廊道空间特征和斑块空间特征的空间结构识别指标体系,对空间模式进行识别;结合经济因素,分析了不同用地结构 空间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Gu Jirong, He Yong, Jiang Qian.

Discussion on spati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of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5, 40(5): 63-70.]

https://doi.org/10.16251/j.cnki.1009-2307.2015.05.014      URL      摘要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空间结构模式 研究不足的现状,文章采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总结前人提出的7类典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及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拓扑结 构定义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结构,构建了包含廊道空间特征和斑块空间特征的空间结构识别指标体系,对空间模式进行识别;结合经济因素,分析了不同用地结构 空间模式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6] 孔雪松, 金璐璐, 郄昱, .

基于点轴理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8): 192-200.

URL      Magsci      摘要

为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整治范围和布局优化方向,揭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点-轴空间作用机制。该文系统分析了村镇增长极点(城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与发展轴(道路)对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空间作用机制,引入空间引力修正模型,测算村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值,采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各增长极点空间作用范围,结合道路与地形对农村居民点的综合作用,构建面向点-轴空间作用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体系。研究以大冶市大箕铺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点-轴空间综合作用分析与测算,将大箕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划分为城镇化型、内部改造型、迁村并点型(包括中心村建设、村中心建设)3种模式;通过不同优化模式的空间引导与整合,实现村镇层次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Kong Xuesong, Jin Lulu, Qie Yu, et al.

Layout optim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point-axis theory.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8): 192-200.]

URL      Magsci      摘要

为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整治范围和布局优化方向,揭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点-轴空间作用机制。该文系统分析了村镇增长极点(城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与发展轴(道路)对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空间作用机制,引入空间引力修正模型,测算村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值,采用加权Voronoi图划分各增长极点空间作用范围,结合道路与地形对农村居民点的综合作用,构建面向点-轴空间作用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体系。研究以大冶市大箕铺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点-轴空间综合作用分析与测算,将大箕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划分为城镇化型、内部改造型、迁村并点型(包括中心村建设、村中心建设)3种模式;通过不同优化模式的空间引导与整合,实现村镇层次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17] 唐承丽, 贺艳华, 周国华, .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459-147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      URL      Magsci      摘要

引入&ldquo;生活质量理论&rdquo;,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① 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② 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③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ldquo;综合村&mdash;特色村&rdquo;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④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Tang Chengli, He Yanhua, Zhou Guohua, et al.

Th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mode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riented by life qual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0): 1459-147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      URL      Magsci      摘要

引入&ldquo;生活质量理论&rdquo;,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① 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② 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③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ldquo;综合村&mdash;特色村&rdquo;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④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18] 张佰林, 张凤荣, 高阳, .

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与空间分异特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2): 216-224.

URL      Magsci      摘要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Zhang Bailin, Zhang Fengrong, Gao Y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multifunc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4, 30(12): 216-224.]

URL      Magsci      摘要

多样化和分异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农村居民点演变的重要特征。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例,根据距离衰减原理,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县城为中心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和边远型4类。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视角将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识别为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生产功能。构建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多功能表征属性分异。最后,基于农村居民点功能表征属性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多功能量化公式,测算农村居民点功能优势度,从而揭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优势功能的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空间内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生活功能、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及其表征属性的分异特征,可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19] 陈诚.

农村聚落功能评价研究: 以启东市为例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0): 1425-1431.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410013      URL      Magsci      摘要

<p>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空间异质性深化,但针对农村聚落功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从效用价值理论和供需分析视角出发,剖析了农村聚落功能的服务内涵和时空动态特征,提出农村聚落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体系,构建了功能评价指标和基于信息熵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村为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农村聚落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案例区西部和北部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地区农业生产功能较强,城镇周边以及沿江地区工、商、文化教育等功能集聚,东北部吕四港地区休闲娱乐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较强;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发展在空间上呈现&ldquo;多中心&rdquo;的格局特征,从&ldquo;中心&rdquo;向外围地区,随着距离增加,聚落功能多元化程度逐步衰减,且不同&ldquo;中心&rdquo;的功能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p>

[Chen Cheng.

Study on the rural settlements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at village scale in Qidong ci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4, 23(10): 1425-1431.]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410013      URL      Magsci      摘要

<p>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趋势明显,空间异质性深化,但针对农村聚落功能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从效用价值理论和供需分析视角出发,剖析了农村聚落功能的服务内涵和时空动态特征,提出农村聚落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体系,构建了功能评价指标和基于信息熵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村为单元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农村聚落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显著,案例区西部和北部远离城镇、交通干线地区农业生产功能较强,城镇周边以及沿江地区工、商、文化教育等功能集聚,东北部吕四港地区休闲娱乐和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较强;农村聚落功能多元化发展在空间上呈现&ldquo;多中心&rdquo;的格局特征,从&ldquo;中心&rdquo;向外围地区,随着距离增加,聚落功能多元化程度逐步衰减,且不同&ldquo;中心&rdquo;的功能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p>
[20]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53-1360.

URL      Magsci      摘要

<p>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 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p>

[Li Bohua, Liu Peilin, Dou Yindi, et 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rural tourism estinations of edge type of scenic spot: A case study of "Great Nanyue Tourism Circl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1): 1353-1360.]

URL      Magsci      摘要

<p>以系统论和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自组织性、周期性和波动性等3 个方面总结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演变特征。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将旅游要素流的时空变换作为主要驱动因子,构建了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的动力模型,其演变过程经历了入侵、竞争、反应和调控4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驱动力量和作用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人居效应有差异。其中,入侵过程可看做是旅游要素流的空间集聚对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的影响;竞争过程实质上是分化过程和共生过程的统一;反映过程是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与调整;调控过程是厘清乡村人居环境时空格局与旅游发展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建设路径。</p>
[21] 胡最, 刘沛林, 曹帅强.

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

. 地理学报, 2013, 68(2): 219-231.

URL      Magsci      摘要

湖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全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和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本文以国家和湖南省政府正式公布的30 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聚落布局特征4 大类共14 项指标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根据要素提取法、图案分析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建立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并进行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基因的特征、选址布局基因的特征、图腾文化基因的特征3 个角度分析了该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本文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对开展全国其他省份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Hu Zui, Liu Peilin, Cao Shuaiqiang.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genes 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of Hunan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2): 219-231.]

URL      Magsci      摘要

湖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全国传统聚落相对集中和保存较为完好的省区之一.本文以国家和湖南省政府正式公布的30 个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理论,建立了包括建筑特征、文化特征、环境特征、聚落布局特征4 大类共14 项指标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根据要素提取法、图案分析法、结构提取法、含义提取法等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建立了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流程,并进行了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基因的特征、选址布局基因的特征、图腾文化基因的特征3 个角度分析了该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本文对湖南省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参考意义,对开展全国其他省份传统聚落的相关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2] 王介勇, 刘彦随, 陈玉福.

黄淮海平原农区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452-1458.

URL      Magsci      摘要

<p>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 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 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 7.1%农户不赞成, 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 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 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 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 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 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 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 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 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 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p>

[Wang Jieyong, Liu Yansui, Chen Yufu.

Empirical research on household willingness and its caused factor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ing village in Huang-Huai-Hai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2): 1452-1458.]

URL      Magsci      摘要

<p>开展空心村整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破解土地供需矛盾, 推进新农村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空心村整治必须以农户的广泛参与为基础, 农户意愿是决定空心村整治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山东省禹城市为案例区, 基于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农户抽样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了空心村整治的农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抽样调查显示:27.1%农户无条件赞成空心村整治, 59.9%农户表示依政府补偿而定, 7.1%农户不赞成, 5.9%持无所谓态度。农户空心村整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 农户意愿选择与户主的年龄、家庭子女情况、家庭收入构成、房屋建设年限、房屋建设面积、居住区位、承包耕地面积及村庄空废宅基地比例显著相关。农户的家庭特征是农户意愿选择考虑最多的因素;除农户户主年龄之外, 户主自身的其他特征对意愿选择影响不显著;空心化程度越严重的村庄, 农户赞成整治的可能性越大, 而其他村庄环境因素影响不显著。传统农区空心村整治, 应建立区域土地统筹配置机制, 显化传统农区农村土地价值, 减轻空心村整治给农户带来的经济负担;完善农户家庭利益保障机制, 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合法利益, 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制定空心村整治中长期规划, 充分尊重农户意愿, 分片区有序推进空心村整治。</p>
[23] 杨忍, 刘彦随, 陈秧分.

中国农村空心化综合测度与分区

. 地理研究, 2012, 31(10): 1876-18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90015      URL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Yang Ren, Liu Yansui, Chen Yangfen.

Comprehensive measure and partition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10): 1876-1882.]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90015      URL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出现了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人口过疏化、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空心化现象。论文基于农村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采用子系统综合评价与层次逐级判断组合研究方法,综合评价了中国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并进行了地域分区。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空心化地域分异特征明显,高值区集中于北方边境和东部沿海发达县域,两湖平原、中部传统农区空心化也较为突出;低值区集中在南疆地区、青藏高原、西南山区等落后山区。按照土地、人口、经济子系统的交互特征,可将全国划分为新疆经济平稳发展型空心化中低值区等10个农村空心化大区,以及北疆农村空心化出现区等47个亚区。研究结果可为有序、分区、分类推进中国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24] 朱晓华, 陈秧分, 刘彦随, .

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 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

. 地理学报, 2010, 65(6): 736-7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Zhu Xiaohua, Chen Yangfen, Liu Yansui, et al.

Technique and method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A case study of Yu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6): 736-7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已由单纯的学术性研究逐渐上升为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开展空心村用地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是实行空心村整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山东省禹城市徐集等13 个典型村为例,综合集成地理学、信息科学、土地科学等多学科的优势与技术手段,深入开展了典型空心村选取、村庄尺度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宅基地利用属性调查表设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辨率0.25 m) 使用与解译、空心村整治潜力类型及其测算方法等研究,逐层递进地构建了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的成套技术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有益创新,有据可依,步骤清晰,成果明确,简单易行,空心村用地潜力调查与评价结果符合山东省禹城市的实际状况,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我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的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方法支持。</p>
[25] 郭晓东, 马利邦, 张启媛.

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 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

. 地理科学, 2013, 33(1): 45-5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秦安县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且聚落空间分布极为分散;②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③ 秦安县复杂多样的乡村聚落类型,与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大中型、集聚型、商品经济型和半商品经济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川道地区,而小型、分散型、传统农业型和劳务输出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p>

[Guo Xiaodong, Ma Libang, Zhang Qiyua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basic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loess hilly area: Taking Qin'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as a cas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 45-5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基于GIS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县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秦安县乡村聚落密度较高且聚落空间分布极为分散;②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与海拔、坡度、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呈明显的正态分布,空间分布差异显著;③ 秦安县复杂多样的乡村聚落类型,与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密切相关且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大中型、集聚型、商品经济型和半商品经济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川道地区,而小型、分散型、传统农业型和劳务输出型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p>
[26]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Hai Beibei, Li Xiaojian, Xu Jiawei.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Gongyi.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257-22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综合运用GIS 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 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 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27] 李全林, 马晓冬, 沈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 地理研究, 2012, 31(1): 144-15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quot;南密北疏&quot;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quot;南低北高&quot;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Li Quanlin, Ma Xiaodong, Shen Yi.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northern Jiangs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1): 144-15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苏北地区2008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运用空间插值、空间关联指数、空间变差函数等空间测度模型,深入分析了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具有&quot;南密北疏&quot;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出现高值簇的空间集聚,其主要集中于徐州、连云港和宿迁等地,总体上呈现&quot;南低北高&quot;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形态分布上,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份较低,而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则较为显著。从不同方向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其中东南-西北方向的乡村聚落形态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分布特征,自东南向西北,聚落形态具体表现为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的渐进性演变。总体来看,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28] 胡鑫, 谭雪兰, 朱红梅, .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1): 138-14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数学模型,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ldquo;西密东疏&rdquo;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随机独立性及空间分异性特征,并且出现高值聚簇区,主要分布在以浏阳市西北部的焦溪乡、淳口镇、北盛镇、山田乡等地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在形态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形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其形态分布的均质程度不高,呈现以中间区域为顶点向周边方向倾斜的结构,空间结构性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随机独立分布状态。

[Hu Xin, Tan Xuelan, Zhu Hongmei, et al.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Changsha city.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1): 138-14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数学模型,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ldquo;西密东疏&rdquo;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随机独立性及空间分异性特征,并且出现高值聚簇区,主要分布在以浏阳市西北部的焦溪乡、淳口镇、北盛镇、山田乡等地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在形态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形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其形态分布的均质程度不高,呈现以中间区域为顶点向周边方向倾斜的结构,空间结构性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随机独立分布状态。
[29]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 地理学报, 2012, 67(4): 516-52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Ma Xiaodong, Li Quanlin, Shen Yi.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and regional types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Jiangsu provi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4): 516-52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30] 陈晓红, 王玉娟, 万鲁河, .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 经济地理, 2012, 32(1): 137-14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 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 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Chen Xiaohong, Wang Yujuan, Wan Luhe, et al.

Study on the eco-agriculture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in Northeast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1): 137-14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具有耗 散结构的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为此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划分。文章在确立生态农业区划原则、明确分区依据的基础上,建立 了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区域划分指标体系,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把整个东北地区分为6个大生态农业区、14个二级生态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商品粮 基地,充分发挥地域生态优势,是把它建成我国粮食安全基地与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