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6 , 35 (11): 2153-216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1012

研究论文

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绎分析

刘桂荣12, 鲍曙明12, 佘金凤12, 张红历23

1.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 200237
2. 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密西根 48104
3. 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成都 611130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in China

LIU Guirong12, BAO Shuming12, SHE Jinfeng12, ZHANG Hongli23

1. Business School,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China Data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I 48104, USA
3. School of Statist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1130,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鲍曙明(1959- ),男,江苏泰州人,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统计与空间经济。E-mail:sbao@umich.edu

收稿日期: 2016-04-26

修回日期:  2016-08-27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1-25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上海市教委“国外访学进修计划”项目(沪教委人(2012)5号)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留金发(2014)3027号)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桂荣(1965- ),女,安徽固镇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E-mail:grliu@ecust.edu.cn

展开

摘要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法和GIS技术,使用经济普查的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数据,对大陆31个省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来看,中国金融产业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跳跃性、非同步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从空间来看,各省金融发展不平衡。服务于低端金融需求的银行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渐趋均衡,而与投资和保险紧密相关的高端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则不断扩大。随着金融安全与投资、融资需求的增加,未来中国金融系统中保险和投融资的金融机构比例将会不断扩大,中国区域金融系统在空间上将呈现部分行业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及另一部分行业空间分布差异不断缩小的两种状况同时并存的趋势。

关键词: 金融产业结构 ; 时空演绎分析 ; 空间集聚 ; 空间自相关

Abstract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since the 1980s; the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has evolved from retail banking to a more complex system involving commercial lending, insurance, securities and other services. Based on the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IS, the paper aims to analyz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in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using the 2004 economic census data from banks,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stitutions.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omestic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experienced phase-wise, jumping, asynchronous and nonstationary development over the time while spatially, these institutions have undergone an unbalanced development across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inancial sectors in term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Whil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viding low-end financial services, such as retail banking, are evenly distributed with no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oviding high-end services, such as investment and insurance, have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Meanwhile, the discrepancy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ever-increasing.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security, incremental demanding i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he proportion of domestic insurance bank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anking will be continuously rising in the near future. It is expected that China's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will be more diversified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reforms continue,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and securities services grow. It is also expected that the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will experience spatial convergence in certain sectors while diverging in others. These two trends in reg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domestically will coexist.

Keywords: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 spatial agglomeration ;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0

PDF (208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桂荣, 鲍曙明, 佘金凤, 张红历. 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绎分析[J]. , 2016, 35(11): 2153-216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1012

LIU Guirong, BAO Shuming, SHE Jinfeng, ZHANG Hongli.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structure in China[J]. 地理研究, 2016, 35(11): 2153-216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101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金融需求的规模增大、层次升级和多样化,这对中国金融系统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金融机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1]。中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需求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区域金融系统结构的显著差异。1949年后,中国金融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以及何时发生这些变化?不同地区的金融结构变化有何不同特征?中国未来金融需求与金融结构有何变化趋势?截至目前,鲜有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中国区域层面上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未来中国金融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十分重要。

金融的核心功能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配置资源[1-3],金融发展具有强烈的时空特征。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的具体体现[1],反映了金融体系的水平和效率,其演变过程,与一定时空下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需求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一定的时空演化特征和规律。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约翰G 格利(Gurley)和爱德华S 肖(Shaw)[4]开始了对金融结构问题的考察和研究。戈德史密斯开创了系统研究金融结构的先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金融系统主要有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金融机构(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金融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三部分组成。

他把金融工具分为债权证券(claims securities)和股权证券(equity securities)两大类,把金融机构分为负债为货币(liabilities are "money")和负债不是货币(liabilities are not "money")的金融机构两大类。他把金融结构界定为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的相互关系和量的比例,并提出以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总值之比,即金融相关比率(the financial interrelations ratio,FIR),作为度量金融结构的核心指标。他利用这个指标,结合35个国家1860-1963年间的经济金融数据,对各国的金融结构进行了横向的国际比较和纵向的历史比较。研究表明,一国的金融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金融活动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而有所不同,相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金融结构[1],金融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化特征。金融发展不仅仅是金融体系规模总量的增长,更多地表现为金融结构的变化,即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上升,但是银行系统在金融资产总额中的比重趋于下降[1]。此后,国外众多学者开始了对国家层面上金融结构问题的深入探讨,重点研究了宏观金融体系的“银行主导型(bank-based)”和“市场主导型(market-based)”两种基本模式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5-8]

国内较早研究金融结构的学者是白钦先,他认为金融结构即是金融组织形式与框架结构,具体体现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9],其含义及包括的要素比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结构的含义和要素更为广泛、更为丰富。林毅夫等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体系内部各种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的比例和相对构成,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10]。李健等认为金融结构体现着各种金融要素的组合与运作状态,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状态,它的演变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各种金融要素构成的变化上。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主要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和租赁等金融产业组成,通过考察金融产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以反映出一国金融结构的基本状况。鉴于此,本文将重点考察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11]

在金融结构演化研究方面,学者们重点从时间维度研究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过程,如王维安等研究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变迁,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FIR不断上升,金融结构已经由1949年后的单一中央银行演变为中央银行、存款银行和新型的其他金融机构共存,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已经日趋多样化[12]。王广谦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金融总量快速增长,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在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和金融资产结构等方面仍然不够理想[13]。李泽广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的金融结构,他认为就金融发展制度而言,应该选择以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模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展互补大于竞争[14]

综上所述,现有金融结构研究文献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金融供应系统的业务结构,难以反映现代金融服务系统的行业结构(包括保险与证券业)发展的变化,更少有从空间的角度研究金融业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化规律和特点。此外,关于中国金融系统结构研究文献则一般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某个时间段[15-20],考察期限较短,难以全面揭示中国金融系统结构的演变规律,研究层次大都集中在国家层面上或东中西部区域层面上,很少深入到省域层面研究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化[15-21]。鉴于此,本文以中国经济普查中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数据为基础,以省域为研究单元,应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研究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揭示金融产业结构变化的时空特征。对中国省域层面金融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China Data Cent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提供的中国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原始数据是大陆31个省份1949-2004各年新设立的金融机构(包括独立法人单位与非独立法人单位)数及其金融机构总数。

2.1 描述统计分析法

由于历史条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和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本文用描述统计学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度量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程度。

2.1.1 标准差s 计算公式为[22]

s=1nxi-x̅2(1)

式中: n是统计单位总数; xi表示第 i单位上的属性指标值; x̅表示 xi的平均值; s是属性指标 x的标准差。 s越大,说明属性指标 xn单位上的绝对差异性越大。

2.1.2 变异系数 v当统计单位规模差异大或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时,适合用变异系数度量统计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变异系数消除了数据量纲和统计总体规模对差异的影响, v越大,说明相对差异越大。计算公式为[22]

v=sx̅×100%(2)

2.2 空间统计分析法

采用集聚指数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来揭示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空间演化特征。

2.2.1 集聚指数: 集聚指数说明研究现象的空间集聚程度,计算公式为[22]

T=1-m/n(3)

式中: T表示集中某地理要素一半的区域个数在总区域个数中的比例, T越大,说明该地理要素在该区域越集中; n为区域总数,本文中 n是中国大陆地区的自然省份数,为31; m是占全区该项要素累计占比超过半数的区域个数。

2.2.2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用来验证整个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区域观察值在空间上的关联程度,是度量地理数据基本性质的常用指标,直观地表示某个空间区域上的数据与其他空间区域上的数据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最常用的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是Moran's I,是由统计学家帕克 莫兰于1950年提出,Moran's I的值为[-1, 1],值大于0,表示观察数据空间正相关,值越大说明空间相关性越明显;值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性,值越小,说明空间差异性越大;若值等于0,说明观察现象在空间上随机独立分布。Moran's I的计算公式为[23]

式中: x为各单位上的观察值; n为空间单位数; x̅=1nxi; wij为空间权重,有多种定义标准,本文采用邻接标准确定空间权重,如果 i区域和 j区域具有共同边界,那么 wij=1;否则, wij=0。

Moran's I在原假设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时的期望值和方差值分别为:

EI=-1n-1(5)

一般可以使用Z标准统计量和对应的概率P值检验空间自相关性, Z=I-EIVarI,如果Z的绝对值显著大于零或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值,则表明观察值具有空间自相关性或空间集聚性,反之则认为观察值在空间上是随机独立分布的。

3 中国金融结构的时间演绎特征

金融结构是金融体系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本文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机构单位数占金融机构单位总数的比例进行度量。计算公式为:

某种金融业的产业结构=金融机构单位数金融业机构单位总数×100%(7)

3.1 金融结构总体变化特征

根据1949-2004年中国金融机构单位数,做出时间序列图(图1)。由图1可以看出:① 1949-2004年,中国金融业的总量规模和行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总量规模上看,中国金融业迅速扩大,55年间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约8%左右。伴随着金融总量规模的增长,金融结构也由单一银行结构向多元化发展,但依然是银行业为主导。属于戈德史密斯定义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初级阶段[1],本文的结果与现有文献中用金融机构属性数据为依据所做的研究结论相一致。② 1978年是中国金融结构突变的分界点。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成立,至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体系[24]。1978年改革开放后,保险业、证券业开始起步并迅速发展起来,逐渐演变成多元化的金融结构。③ 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快速发展的起点、发展周期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中国银行业快速发展于1954年,保险业快速发展于1980年代中期,证券业快速发展于1990年代中期。④ 就发展速度来看,90年代中期开始,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图1   1949-2004年中国金融机构总数时间序列图

Fig. 1   Numbers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uring 1949-2004

中国金融结构之所以呈现这样的演变特征,主要是由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所导致的金融需求结构的改变。1949年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规模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经济结构和经济主体日益多元化。依据Patrick的“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理论[25],为了满足多层次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金融业逐步由单一的以银行业为主体发展为多元化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银行业为客户提供最基础的资金借贷和支付清算,客户面广,需求量大,传统银行业通过网点的增加,扩大金融供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金融结构都是从银行业主导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保险业为客户提供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风险承担能力差或者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客户。证券业主要为经济主体的创新型业务提供投资和融资服务。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满足了社会经济主体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因此,从时间上看,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具有不同的演化规律。

3.2 金融产业结构的时间演变特征

中国的金融系统一直以银行业为主体,其他行业所占比例极小。从1949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期间金融结构几乎很少变化。从1992年开始,中国金融系统结构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保险业和证券业所占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保险业上升较快,由90年代初期的1.3%上升到2004年的17.4%(图2)。

图2   1949-2004年中国累计金融机构的结构变化趋势

Fig. 2   Changes in accumulation of Chines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tructure during 1949-2004

为进一步探讨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时间演变特征,本文对1949-2004年间每年新设立的银行、保险和证券机构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图3)。从时间上看,中国金融体系产业结构的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跳跃性、非同步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

图3   1949-2004年新设立金融机构的结构变化特征

Fig. 3   Features of new start-up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during 1949-2004

图4   1949年、1980年、1990年和2004年各地区的金融机构

Fig. 4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in China in 1949, 1980, 1990 and 2004

(1)阶段性。由图3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结构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更多地体现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单一银行制的金融结构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金融结构。1949年后,中国实行“大一统”的金融制度,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24]承担计划经济下国有资金的调拨和收付。中国人民银行隶属国务院,兼具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财政部现金管理中心的职能,没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网点设立严格遵循计划体制的安排,网点设置与行政管理系统高度一致。这段时间内,中国不存在有实际意义上的金融体系[24]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由单一国有经济逐步发展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的混合经济体制。为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中国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结构体系。这种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业内部的多元化。1984年,政府把中国人民银行从商业银行的职能中独立出来,专职负责货币发行、制定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独立承担中央银行的职能,并且陆续设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国家专业银行。同时,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股份制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种商业银行机构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亦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4]。二是金融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随着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和1990年证券业的兴起,中国逐步形成了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互利共存的多元化的金融产业结构体系。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体系的主导产业,但是其影响和作用已经逐渐减弱,1994年银行业占比开始下降,这与戈德史密斯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保险业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增强,90年代中后期保险业迅速成长,新增机构占比超过了银行和证券两类机构之合。1990年之后,证券业比例迅速增加,呈快速发展趋势,1990年代中期开始,证券业的发展速度渐趋缓慢。

(2)跳跃性。中国金融结构的发展不是平稳的逐步演变,而是随政策的变化呈现跳跃式的增长。如1954年全国各地新设立了大批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银行机构数量急速增长。1978年后各类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快速增长,也呈现跳跃式发展。保险业亦是如此,自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始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为了各类经济主体自我管理风险,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1980-1982年和1984年,各地新设立了大量保险机构,1984年保险业急剧扩张。为了满足各类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的需求,1990年之后证券业也呈跳跃性发展。

(3)非同步性。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快速发展的起点和发展演变的速度有所不同,三大金融行业呈现出随时间变动发展的非同步性。由图3可见,1954年银行业快速发展,1984年保险业快速发展,1990年证券业快速发展。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随时间演化的非同步性主要是中央政府金融发展政策主导的结果。

(4)非平稳性。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跳跃性和非同步性使得中国金融结构的演变从1978年以来呈现非平稳的变化特征。这段时期内,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化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时紧时松的政府金融管制政策、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金融全球化和各种经济金融危机等复杂因素,使得金融产业结构的时间演变呈现出非平稳性特征。

4 中国金融结构的空间演变特征

4.1 中国金融业的空间演变特征

4.1.1 金融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性 中国金融业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绝对差距逐年增大,31个省份的金融机构单位数的极差由1949年的37,扩大到2004年的2631,55年间金融业的区域绝对差异扩大了70倍。这解释了国内研究区域金融差异文献相对较多的原因。

中国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资源相对稀少。西部地区的西藏、陕西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都是中国金融资源贫困地区,55年间西藏、陕西和黑龙江金融机构单位数的中位数水平分别是2、4和5。而全国金融机构单位数的中位数水平是6133,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显著。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1949年、1980年、1990年和2004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分析中国金融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图4)。图4是双坐标图,右边坐标说明的是1949年时中国的金融规模。这是因为,与2004年相比,1949年时中国金融规模非常小。由图4可以看出,中国金融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特征。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西部地区除了四川以外金融机构很少。大多数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浙江和福建以及中部的安徽和河南。1980年时,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的辽宁、河北和浙江,中部的安徽和河南,西部的四川。安徽省的金融机构单位数最多。

1990年时,金融机构单位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是:东部的辽宁和广西,中部的安徽和河南,西部的四川。2004年时,金融机构单位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是东部的辽宁和河北,中部的安徽和河南,西部的四川。

尽管中国金融机构在各地区的空间分布绝对差异很大,但相对差异却具有逐步减小的趋势。由于金融发展受地区经济规模、地理区位、人口规模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本文计算金融机构单位数的相对差异,即各地区金融机构单位数的变异系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就变异系数而言,西部、中部和东北三省的金融机构差异程度非常接近,东部地区的变异系数最大,高于全国。这说明1949-2004年间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相对平稳,区域内金融机构分布的空间差异比较均衡。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的空间差异程度较大,其中天津、山东、广东、江苏和上海的相对差异程度远大于本区域内的相对差异程度,是全国金融业发展波动趋势最大的地区,本研究结论与赵伟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17]。中部地区的湖南、山西和江西的金融业发展相对不均衡。西部地区的西藏、重庆、甘肃和贵州的金融业发展相对不均衡。

表1   1949-2004年各省份金融机构单位数的描述统计

Tab. 1   Numbers of reg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during 1949-2004

地区平均值(个)中位数(个)标准差(个)变异系数地区平均值(个)中位数(个)标准差(个)变异系数
东部全国8667.5961335231.960.6中部中部310023811716.080.55
东部3470.732140.52384.810.69安徽1281.211031649.760.51
北京124.029980.540.65河南811.68686403.020.5
天津77.958107.711.38黑龙江8.5255.550.65
河北586.39454288.580.49湖北273.11215143.830.53
辽宁765.86592410.180.54湖南107.5946.5101.780.95
福建270.25180181.660.67吉林207.34143136.480.66
山东171.562195.521.14江西147.6885104.50.71
广东272.1497288.081.06内蒙古176.45135100.330.57
广西431.2138414.220.96山西86.7534.585.620.99
海南22.071021.050.95东三省东三省981.71740550.580.56
江苏89.8630.5107.841.2辽宁765.86592410.180.54
上海138.073158.031.14黑龙江8.5255.550.65
浙江521.43467223.460.43吉林207.34143136.480.66
西部西部2096.541611.51141.650.54西部四川940.2866375.690.4
甘肃147.6885104.50.71西藏6.7727.061.04
贵州75.294164.370.86新疆100.794395.970.95
宁夏67.577131.50.47云南162.1872135.480.84
青海205.07189.595.310.46重庆126.1834146.331.16
陕西5.6642.810.5

新窗口打开

为进一步直观了解各地区金融机构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本文对31个省份各年度新增金融机构数的变异系数做出趋势图(图5)。图5表明,1978年之前,中国新增金融机构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1978年之后,新增金融机构的区域相对差异性逐渐变小,说明各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差异存在收敛趋势。就各地金融机构总数而言,其相对差异程度也具有逐渐收敛的趋势。

图5   金融机构变异系数时序图

Fig. 5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4.1.2 金融结构演变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自相关性 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业整体不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是分行业考察,发现面向金融管理的行业(如中央银行、证券市场管理等)不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而面向用户服务的金融行业(如其他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与交易等)则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表2   金融业Moran's I指数

Tab. 2   Moran's I index of financial industry

行业1949年1980年1990年2004年
金融业0.2121**(0.01)-0.0457(0.476)-0.0763(0.359)-0.0061(0.376)
银行业0.1911**(0.031)-0.0489(0.492)-0.0771(0.380)-0.0401(0.492)
中央银行0.2725(0.016)**0.0251(0.274)0.0298(0.0323)0.0498(0.217)
商业银行-0.0552(0.44)0.0006(0.324)0.084(0.114)-0.0337(0.549)
其他银行0.0226(0.252)0.07(0.124)0.1377(0.049)**0.1452(0.048)**
保险业0.1400**(0.033)0.0167**(0.048)-0.0635(0.369)0.1389*(0.071)
人寿保险0.039(0.13)-0.0084(0.673)-0.0386(0.54)0.2531(0.012)**
非人寿保险0.1815(0.021)**0.1812(0.031)**-0.1006(0.123)0.156(0.068)*
保险辅助服务00-0.0316(0.507)0.0305(0.257)
证券业00-0.0211(0.366)0.0907(0.156)
证券市场管理00-0.0414(0.217)-0.0874(0.338)
证券经纪与交易00-0.0612(0.433)0.064(0.0433)*
证券投资0000.0356(0.529)
证券分析与咨询0000.0477(0.169)

注:括号中为P值,***分别表示为10%和5%的显著水平。

新窗口打开

结合Moran's I指数(表2)和GIS技术做出金融业的空间分位图和Moran's I散点图(图6)。假设H代表高观测值的区域单元,L代表低观测值的区域单元,图6表明,1949年时,金融业具有较显著的空间关联特征和邻近效应,HH类型的区域是浙江、山东、福建、安徽、广东、江西、湖北、河南、江苏。LH类型的区域是上海、山西、陕西和贵州。LL类型的区域是黑龙江、新疆、天津、云南、西藏、青海、广西、甘肃、宁夏、吉林、内蒙古、辽宁和北京。HL类型的区域是四川和河北。1978年市场化改革开放后,金融业的空间关联性有所减弱。

图6   金融业Moran′s I散点图

Fig. 6   Moran scatter plot of financial industry

就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内部的子行业Moran's I指数来看(表2),三大行业内部各子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亦各有差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央银行和非人寿保险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这是由1949年中国实行“大一统”的金融计划经济制度所决定的。1990年代开始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使得金融产业的空间分布更多地表现出市场化的特征和趋势。总体而言,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经历了由空间集聚到空间扩散的过程,但不同金融行业的空间演变过程有很大差异。普通商业银行没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但其他银行自90年代以后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了较多的小额贷款公司、其他非常规银行机构。因此,1990年和2004年其他银行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证券经纪交易与保险业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商业银行在空间上的分布渐趋均衡,而与投资和保险紧密相关的金融服务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则不断扩大,相应的投资与保险业的空间集聚性特征也更加显著。

4.2 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行业的空间演化对比分析

4.2.1 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行业的集聚度发展趋势对比 表3的集聚度指数表明:1949-1980年,银行业的集聚度增大,保险业的集聚度下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在空间上不断扩散,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空间集聚度有收敛趋势,证券业的集聚度最大。在新设立的金融机构中,1990年和2004年证券业的集聚度最大,都达到0.9;银行业的集聚度次之;保险业的集聚度最小。20世纪90年代以后,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集聚度有下降趋势,证券业集聚度有所上升。

表3   金融机构空间集聚度指数及演变趋势

Tab. 3   Index and trends of financi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总数新设立金融机构数
年份1949年1980年1990年2004年趋势1949年1980年1990年2004年趋势
银行0.810.840.810.810.840.940.870.84
证券000.900.81000.900.90
保险0.900.810.810.750.900.810.970.81
金融业0.840.810.810.750.840.900.870.72

新窗口打开

4.2.2 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行业新增机构的空间演变对比 本文把1949-2004年的研究期限分成1949-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4年3个时间段,分别分析3个时间段内新增金融机构的空间演变特征。Moran's I指数(表4)表明,1949-1980年和1981-1990年间新增的商业银行、1949-1980年间新增非人寿保险和1991-2004年间新增人寿保险与非人寿保险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1991-2004年间新增“证券经纪与交易”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

表4   各时间段内新增金融结构累计数的Moran's I 指数

Tab. 4   Moran's I index of new start-up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three stages

行业1949-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4年
银行业-0.04977(0.448)0.00815(0.328)0.086(0.106)
中央银行0.039(0.13)-0.0084(0.673)-0.0386(0.54)
商业银行0.1815(0.021)**0.1812(0.031)**-0.1006(0.123)
其他银行00-0.0316(0.507)
保险业0.1492(0.028)**-0.11562(0.156)0.178851(0.022)**
人寿保险-0.0084(0.678)-0.0084(0.717)0.2618(0.004)*
非人寿保险0.1812(0.035)**-0.1309(0.112)0.1744(0.045)**
保险辅助服务000.0311(0.25)
证券业-0.04108(0.28)-0.02774(0.37)0.1307(0.078)*
证券市场管理0-0.0874(0.361)-0.0625(0.436)
证券经纪与交易0-0.0612(0.456)0.1562(0.069)*
证券投资0-0.0356(0.539)0.1235(0.203)
证券分析与咨询000.0477(0.191)

注:***分别表示为10%和5%的显著水平。

新窗口打开

利用自然断点分级法,作出3个时间段内新设立金融机构的空间分位图(图7~图9)。由图7可见,1949-2004年,新设立的银行由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达省份,逐渐向东部、中部和西部邻近的周边地区扩张。1949-1980年,银行由西部大省四川,中部的安徽和河南向东部的河北、辽宁和浙江扩散;1981-1990年,由东部的广西向中部的安徽,西部的四川,中部的河南及邻近省域扩散;1990-2004年时,主要由东部广东、中部安徽向邻近省域扩散。至1991-2004年时,全国仅有偏僻、边远的东北黑龙江、西部的西藏、陕西和宁夏银行机构较少。由图8可见,1949-2004年,中国新设立的保险机构扩散路径是:1981-1990年,保险主要集聚在东部的广西、辽宁和山东,中部的内蒙古、吉林、江西,西部的云南向邻近省域扩散;1991-2004年,保险业主要集聚在东部的广东,中部的安徽,西部的四川向邻近省域扩散。至2004年时,全国仍然有黑龙江、西藏、陕西和宁夏地区保险机构较少。图9显示证券业(主要是证券经纪与交易)在全国的集聚度最高,主要集聚在东部和中部的发达经济地区和政府主导的金融中心城市。1990-2004年,证券业主要集聚在东部的广东、辽宁、上海和江苏,中部地区的河北河南和西部地区的四川。证券业在全国省域地区的覆盖面最少。

图7   1949-2004年新增银行机构的空间演变

Fig. 7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new start-up bank institutions during 1949-2004

图8   1949-2004年新增保险机构的空间演变

Fig. 8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new start-up insurance institutions during 1949-2004

图9   1949-2004年新增证券机构的空间演变

Fig. 9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new start-up securities institutions during 1949-2004

5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有:① 1949年以后,中国金融业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行业结构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金融行业结构的变化尤为重要和突出,与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中国金融行业结构的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跳跃性、非同步性和非平稳性的特征。② 不同地区、不同金融行业发展有显著空间差异。商业银行空间分布的集聚性逐渐降低,而投资和保险业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则逐渐增强。③ 根据中国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内普通银行业仍将是中国金融系统的主体,投资与保险业的比例将会不断上升,乃至成为未来中国金融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支柱行业。

金融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金融需求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金融需求的层次和需求结构随着时间变化在空间上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服务于低端金融需求的普通银行机构在空间上的分布渐趋均衡,而与投资和保险紧密相关的高端金融服务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则不断扩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安全与金融投资融资需求的增加,未来中国的金融系统中保险机构与投资和融资的金融机构比例将会不断扩大,呈现互利共生的多元化金融结构,而中国区域金融系统在空间上将会呈现部分行业(保险机构和证券机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及另一部分行业(银行机构)空间分布差异不断缩小两种特征并存的演变趋势。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中国金融系统结构变化规律、制定阶段性和差异性区域金融政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化改革、互联网金融及各种非正规金融行业的兴起,中国的金融系统结构正在不断发生变化。未来中国地区乃至全球金融系统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如何根据金融需求的变化调整金融政策,使得金融行业结构逐步适应社会经济系统环境与结构的变化,将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文没有考虑各年各地区关闭、撤销和合并的金融机构。政府对金融行业设立了严格的进入门槛和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关闭、撤销和合并并不多见,因此不考虑这些机构,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本文引用: 8]     

[2] Merton Robert C.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 Financial Management, Silver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1995, 24(2): 23-41.

https://doi.org/10.2307/3665532      URL      摘要

New financial product designs, improved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advances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 have led to dramatic and rapid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offers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a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uses a series of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rang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at is likely to occur. These examples are used to frame the managerial issues surround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intermediaries and to discuss the regulatory process for those intermediaries.
[3] Merton Robert C, Bodie Zvi.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本文引用: 1]     

[4] Gurley J G, Shaw E S.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5, 55(4): 515-538.

https://doi.org/10.1086/257719      URL      [本文引用: 1]     

[5]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2): 688-726.

[本文引用: 1]     

[6] Emre E O.

Financial system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Structure matt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8, 17(2): 292-305.

https://doi.org/10.1016/j.iref.2006.09.001      Magsci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structure of a financial system&mdash;whether it is bank or market-oriented&mdash;affects economic growth. In contrast to earlier research,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financial system's structure is irrelevant for growth, I find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conting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financial structure. Countries that have an inflexible judicial system grow faster when they have a more bank-oriented financial system.
[7] Stiglitz J E.

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

.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5, 17(2): 133-152.

https://doi.org/10.2307/1992329      URL     

[8] Levine R, Demirgue K A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of Banks, Markets, and Development. London: The MIT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9] 白钦先.

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

. 经济评论, 2005, 40(3): 39-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阐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理论与发展金融学的探索与研究历程,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并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与论证了建立发展金融学的建议。

[Bai Qinxian.

Financ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functions and research 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Economic Review, 2005, 40(3): 39-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阐述了作者近二十年来对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金融发展理论与发展金融学的探索与研究历程,针对西方学者只包含“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两大要素的特指金融结构理论,提出“金融相关要素的组成、相互关系及其量的比例”的一般金融结构理论;并针对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变迁即是金融发展”的量性金融发展观,提出“金融结构演进(质性与量性发展相统一)即金融发展”,及“金融功能演进(扩展与提升)即是金融发展”的金融发展理论,提出与论证了建立发展金融学的建议。
[10] 林毅夫, 孙希芳, 姜烨.

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

. 经济研究, 2009, 44(8): 4-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以有效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Lin Yifu, Sun Xifang, Jiang Ye.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9, 44(8): 4-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处于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该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规模特征和风险特性,从而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特定需求。另一方面,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因此,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需要与相应阶段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相适应,以有效地实现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11] 李健, 贾玉革.

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与分析指标研究

. 金融研究, 2005, 48(4): 57-6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与衡量问题,从要素、功能和效率的角度研究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表象、深层与本质特征,提出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涵盖金融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立体化、多视角的金融结构分析指标体系,为深入研究金融结构问题提供思路和分析工具。

[Li Jian, Jia Yuge.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indexe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 48(4): 57-6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评价与衡量问题,从要素、功能和效率的角度研究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表象、深层与本质特征,提出了金融结构合理性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涵盖金融产业结构、金融市场结构、融资结构、金融资产结构、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立体化、多视角的金融结构分析指标体系,为深入研究金融结构问题提供思路和分析工具。
[12] 王维安.

金融结构:理论与实证

.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 30(2): 135-142.

https://doi.org/10.3785/j.issn.1008-942X.2000.0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格利和肖、戈德史密 斯、麦金农等几位美国经济学家的金融结构理论的简要考察,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的三大变迁,即从内源融资主导型转向外源融资主导型、从间接融资垄断型转 向间接融资主体型以及从封闭型金融趋向开放型金融,并从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结构分布、金融机构结构分布等几项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发 展状况,然后通过与国际比较,归纳出中国金融结构具有超额借款、超额贷款、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以及国家银行垄断金融这四大特征。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中国 金融结构已从戈氏金融结构第一大类第3小类演进到第三大类第7小类,并向第8小类演化。

[Wang Weian.

Financial structure: theories and empirical analyse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0, 30(2): 135-142.]

https://doi.org/10.3785/j.issn.1008-942X.2000.01.0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对格利和肖、戈德史密 斯、麦金农等几位美国经济学家的金融结构理论的简要考察,实证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的三大变迁,即从内源融资主导型转向外源融资主导型、从间接融资垄断型转 向间接融资主体型以及从封闭型金融趋向开放型金融,并从金融相关率、金融资产结构分布、金融机构结构分布等几项衡量金融结构的指标考察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发 展状况,然后通过与国际比较,归纳出中国金融结构具有超额借款、超额贷款、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以及国家银行垄断金融这四大特征。最后,文章得出结论,中国 金融结构已从戈氏金融结构第一大类第3小类演进到第三大类第7小类,并向第8小类演化。
[13] 王广谦.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分析

. 金融研究, 2002, 45(5): 47-56.

https://doi.org/10.1111/j.1365-2389.1991.tb00085.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经济金融化的深度,亦反映着经济金融化进程中的虚拟程度和风险程度,研究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金融结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方面。金融结构的分析基础为社会金融总资产,分析指标体现为一系列开放式的指标体系,其中每一项指标都反映不同的内容,改革以来,丰体制转轨和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仍然不够理想。为提高中国金融发展的层次和效率。下一阶段金融改革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2)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3)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4)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抑制(防止)金融发展中过度虚拟化的倾向。

[Wang Guangqian.

China financi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2, 45(5): 47-56.]

https://doi.org/10.1111/j.1365-2389.1991.tb00085.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金融结构是金融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层次和经济金融化的深度,亦反映着经济金融化进程中的虚拟程度和风险程度,研究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金融结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方面。金融结构的分析基础为社会金融总资产,分析指标体现为一系列开放式的指标体系,其中每一项指标都反映不同的内容,改革以来,丰体制转轨和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中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金融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融资结构等方面仍然不够理想。为提高中国金融发展的层次和效率。下一阶段金融改革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资本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2)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有效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3)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4)提高金融资产增长的质量,抑制(防止)金融发展中过度虚拟化的倾向。
[14] 李泽广.

金融机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 转型国家金融结构问题研究

. 国际金融研究, 2003, 20(4): 1-9.

URL      [本文引用: 1]     

[Li Zegua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nvergence, economic growth differences and the choice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at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Research, 2003, 20(4): 1-9.]

URL      [本文引用: 1]     

[15] 周立, 王子明.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978-2000

. 金融研究, 2002, 45(10): 1-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通过对中国各地区 1 978- 2 0 0 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促进金融发展 ,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 ,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提高金融发展水平 ,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良好影响。在金融发展指标中 ,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开放金融业可有效提高金融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探索金融市场化的道路 ,以获得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Zhou Li, Wang Zim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2, 45(10): 1-13.]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通过对中国各地区 1 978- 2 0 0 0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促进金融发展 ,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解释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 ,一个地区金融发展初始条件低下 ,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提高金融发展水平 ,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会带来良好影响。在金融发展指标中 ,金融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开放金融业可有效提高金融发展质量。要进一步探索金融市场化的道路 ,以获得高质量的金融发展和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
[16] 李健.

优化我国金融结构的理论思考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23(9):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549.2003.09.001      URL      摘要

在金融发展中结构优化和总量增长具有同等重要性.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在总量方面快速增 长,但在结构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陷,近年来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继续走粗放型的总量增长之路已弊端过大,需要转变思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中国金融的改 革开放与发展.本文研究了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分析了影响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金融结构的分析指标和评价依据,阐明了金融结构的作用机 理,试图通过理论层面的研究,探寻金融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主动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Li Jian.

Theoretical thinking of optimizing financ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3, 23(9): 1-8. ]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549.2003.09.001      URL      摘要

在金融发展中结构优化和总量增长具有同等重要性.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在总量方面快速增 长,但在结构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陷,近年来结构性矛盾日益明显,继续走粗放型的总量增长之路已弊端过大,需要转变思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中国金融的改 革开放与发展.本文研究了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分析了影响金融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金融结构的分析指标和评价依据,阐明了金融结构的作用机 理,试图通过理论层面的研究,探寻金融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主动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7] 赵伟, 马瑞永.

中国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 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 经济地理, 2006, 26(1): 11-15.

[本文引用: 1]     

[Zhao Wei, Ma Ruiyong.

Difference of China's region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heil indexes.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1): 11-15.]

[本文引用: 1]     

[18] 范方志, 张立军.

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 金融研究, 2003, 46(11): 36-48.

https://doi.org/10.7666/d.y699939      URL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方面. 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颇多.但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较少,实证分析更为罕见.国内学者曾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其金融结构与产 业结构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未考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本文分区域即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对其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 证研究,将进一步丰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中 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对产...

[Fan Fangzhi, Zhang Lijun.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changes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3, 46(11): 36-48.]

https://doi.org/10.7666/d.y699939      URL      摘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构成现代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方面. 国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颇多.但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较少,实证分析更为罕见.国内学者曾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其金融结构与产 业结构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未考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本文分区域即把我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对其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理论分析和实 证研究,将进一步丰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概述;第二部分是中 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对产...
[19] 部慧, 梁小珍, 皮理.

我国金融业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 34(5): 1171-1180.

Magsci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1997-2009年的数据,度量了我国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进行了全局Moran Ⅰ检验、局部Moran Ⅰ检验和Moran散点图分析,以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相似性和动态演变. 实证结果显示:从全局上看我国金融业空间聚集性仍不显著,并不像经济增长已呈现显著的聚集性分布,经济集聚远远先于金融集聚;但是,我国某些相邻的省市间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局部呈现出某种集聚性分布,即金融业发展在局部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Bu Hui, Liang Xiaozhen, Pi Li.

A 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on finance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finance development disparities in China.

System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14, 34(5): 1171-1180.]

Magsci      摘要

本文利用我国31个省(直辖市)1997-2009年的数据,度量了我国金融业的空间集聚情况,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进行了全局Moran Ⅰ检验、局部Moran Ⅰ检验和Moran散点图分析,以探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相似性和动态演变. 实证结果显示:从全局上看我国金融业空间聚集性仍不显著,并不像经济增长已呈现显著的聚集性分布,经济集聚远远先于金融集聚;但是,我国某些相邻的省市间的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相似性,局部呈现出某种集聚性分布,即金融业发展在局部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
[20] 林毅夫, 孙希芳.

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 经济研究, 2008, 43(9): 3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9301.2008.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04年间24个省份所构成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将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期,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87~1994和1995~2004年间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始于1994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对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长期与短期因果关系的影响。

[Lin Yifu, Sun Xifang.

Banking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8, 43(9): 3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9301.2008.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1987~2004年间24个省份所构成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将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期,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面板数据误差纠正模型等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1987~1994和1995~2004年间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始于1994年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对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可能存在的长期与短期因果关系的影响。
[21] 林毅夫, 姜烨.

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

. 金融研究, 2006, 49(1): 7-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包括银行业结构)究竟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否具有作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如果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Lin Yifu, Jiang Ye.

Economic structure, banking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6, 49(1): 7-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包括银行业结构)究竟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是否具有作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如果金融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匹配,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起阻碍作用。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上述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
[22] 钟业喜, 鲍曙明.

中国宗教版图演变的时空分析

. 热带地理, 2014, 34(5): 591-598.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基于中国宗教场所数据,以市为研究单元,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以宗教场所为代表的中国宗教版图分布的时空变化,揭示了中国主要宗教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宗教场所发展不平衡,不同宗教间、不同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宗教采取的扩张模式和扩张策略有所不同,主导了宗教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优势宗教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景观;不同宗教存在过度集聚和急剧扩张现象;不同区域的不同宗教亦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Zhong Yexi, Bao Shuming.

Space-time analysis of religious landscape in China.

Tropical Geography, 2014, 34(5): 591-198.]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基于中国宗教场所数据,以市为研究单元,以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为研究对象,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以宗教场所为代表的中国宗教版图分布的时空变化,揭示了中国主要宗教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宗教场所发展不平衡,不同宗教间、不同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宗教采取的扩张模式和扩张策略有所不同,主导了宗教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化,优势宗教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景观;不同宗教存在过度集聚和急剧扩张现象;不同区域的不同宗教亦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23] Bao Shuming, Mark S Henry.

Heterogeneity issues in local measurement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In Geographical Systems, 1996, 3: 1-13.

URL      [本文引用: 1]     

[24] 李扬.

中国金融改革开放30年: 历程、成就和进一步发展

. 财贸经济, 2008, 29(11): 38-53.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以列示若干重大事件的方式,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然后,分别就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等领域的进一步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

[Li Yang.

30 Years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urse, achievement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Trade Economics, 2008, 29(11): 38-53.]

URL      [本文引用: 4]      摘要

本文首先按照时间顺序,以列示若干重大事件的方式,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然后,分别就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及外汇储备管理体制等领域的进一步改革问题进行了讨论。
[25] Patrick H 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Repl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2, 14(2): 326-32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