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6 , 35 (12): 2273-228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2007

研究论文

农产品质量安全导向的耕地质量评价及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以南通市为例

陈诚1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oriented to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ity development boundary's definition:A case study of Nantong city

CHEN Cheng12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atershed Geographic Sciences, CAS, Nanjing 210008, China

收稿日期: 2016-06-4

修回日期:  2016-09-9

网络出版日期:  2016-12-23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6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诚(1983- ),男,江苏沭阳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乡村发展与GIS应用研究。E-mail:chchen@niglas.ac.cn

展开

摘要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临日益严重的质量和数量安全问题,改进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并探索其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研究,对于耕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多规合一”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合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重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集成方法,结合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耦合分析,探索可占用耕地与城市开发边界识别路径,并以南通为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沿江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西部和北部地区土壤肥沃,耕地质量较好。沿江地区规划城镇用地和耕地质量空间匹配较好,可占耕地和开发边界范围较大,北部地区相反。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可占用耕地选择与边界框定的方法,可以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指引,但城市用地需求和耕地可占用规模确定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耕地质量评价 ; 城市开发边界 ; 农用地分等定级 ;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cultivated land is confronted with new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quantity safety issues, so exp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mproving the methods of cultivated land evaluation and exploring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ulti plans in one" strategy and also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quality of people's livelihood.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natural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the results of multi-target geochemical survey, with Nantong as an example for verification, this paper restructures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sets up the coupling analysis framework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planned urban land and explores ways to identify available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in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s high, the fertility of the soil is poor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not high in coastal areas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high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study area. Contrary to the northern part, the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ve perfectly matched planned urba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distribu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available cultivated land and development boundary. The method system composed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coupling of cultivated land and planned urban land and selection of available cultivated land and definition of boundary can support the defini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but the determination of urban land demand and cultivated land scale needs further study.

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 grad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 multi-target geochemical survey

0

PDF (88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陈诚. 农产品质量安全导向的耕地质量评价及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以南通市为例[J]. , 2016, 35(12): 2273-228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2007

CHEN Che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oriented to the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ity development boundary's definition:A case study of Nantong city[J]. 地理研究, 2016, 35(12): 2273-228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2007

1 引言

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占优补劣”、土壤工业污染等问题突出,2014年的土壤环境质量普查显示全国耕地污染超标率已经达19.4%[1]。同时农药、化肥的长期过度施用也导致了耕地土壤退化和重金属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潜在威胁[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要求: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这对耕地评价、整治研究提出新的要求。对此,学者们开展了大量讨论,路婕等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引入土壤环境质量修正系数,探索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研究方法[3]。刘霈珈等以农用地分等和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整合为基础,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类型图划分,讨论不同类型区的耕地质量监测及管理[4]。还有学者通过重组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评价因素,针对特定农作物嗜好的特殊元素,开展了大蒜、富硒作物等特殊作物种植适宜区划研究[5,6]。土壤环境质量因素的引入,丰富了耕地质量评价的内涵。

另一方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学界的研究认为,“多规合一”的关键在于构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下“多规”间的协调机制,建立“多规冲突”协调的系统平台和协调路径[7,8];城市开发边界、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控制线的划定是“多规合一”的技术协调基础[9-11]。其中,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是“三线”研究的重点,以优质耕地和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约束边界的思想成为学界共识,有关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红线识别及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应用的探索已经较为完善[12,13],而耕地评价及在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的应用探讨相对较少。一方面现状耕地和规划城市用地布局存在较多的空间冲突,另一方面现状耕地面临新的质量问题,因此,如何保护优质耕地、合理约束城市无序扩张是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

鉴于此,拟在借鉴已有研究基础上,整合耕地自然质量分等因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指标,重组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融合耕地质量分布与规划城镇用地布局的空间冲突分析,探索“适度城市发展空间需求—保护优质耕地”双重导向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图1),并以江苏南通市为案例进行实证,以期为耕地保护和“多规合一”的深入开展提供科学支撑。

图1   研究总体思路与方法

Fig. 1   General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study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南通地处江苏东南部,南临长江,东濒黄海,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国土面积1054900 hm2。2012年全市拥有耕地446277 hm2,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7%,是耕地集中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城镇化发展迅速,耕地减少较快、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随着区位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带一路”、江苏沿海开发以及南通“优江拓海”等战略的叠加,南通有可能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新增长极,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趋于旺盛。另一方面,南通滩涂围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重要粮食主产区之一,需要长期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耕地保护任务较重。因此,以南通为案例,分析现状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布局冲突,讨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实践意义。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来源 主要包括南通市耕地分等定级成果、南通城市总体规划成果(2010-2030年)和南通市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采样点分布1 km×1 km)。

2.2.2 研究方法 (1)耕地质量评价。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量化与集成。指标体系构建,考虑全面性、主导性、空间差异性、数据可获取性和案例区的地方实际,参考已有研究[14,15],重点从土壤理化性状、耕作利用条件和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筛选指标。土壤理化性状是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反映,体现土壤对作物生长的直接支撑能力[16],主要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表层土壤质地、耕作层厚度和盐渍化程度因子。耕地利用条件是耕作土壤的宏观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5],考虑南通实际,主要选择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土壤环境质量主要反映土壤的污染状况,一般包括土壤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17],考虑数据的获取性和南通土壤环境状况,重点选择As、Cd、Cu、Hg等重金属元素(案例区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空间差异较小)(表1)。指标量化与集成,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对土壤理化性状和耕地利用条件指标进行打分。参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对土壤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分级赋值(表2)。综合专家调查法和熵权法[18,19],获取评价指标权重(表2),加权求和获取各评价单元耕地自然和环境质量指数(公式1)。通过耕地自然质量和环境质量高低降序等级组合,按照高—较高—中等—较低—低五个类别依次判定耕地综合质量等级(表3)。

Uit=j=1mEij×Pj(1)

Ui=t=12uit(2)

式中:Ui表示第i单元耕地综合质量指数; Uit表示第i单元耕地自然质量或环境质量指数;Eij表示第i单元的第j指标;pj表示j标指权重。

表1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

Tab. 1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数据来源类型因子选择量化分级标准
农用地分
等定级
(自然)
土壤理化
性状
pH值《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
有机质含量
表层土壤质地
耕作层厚度
盐渍化程度
耕作利用
条件
灌溉保证率
排水条件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壤环境
质量
As《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Cd
Cu
Hg

新窗口打开

表2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量化与权重分布

Tab. 2   Quantization and weight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指标因子得分标准权重
100908070605040<30
土壤理
化性状
pH值[6.0,7.9][5.5,6.0),
(7.9,8.5]
[5.0,5.5),
(8.5,9.0]
-----0.1308
有机质含量(g/kg)-[30,40][20,30)[10,20)[0,10)---0.1037
表层土壤质地壤土壤—砂-砂土----0.0969
耕作层厚度(cm)150[100,150)------0.0723
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0.0994
耕作利
用条件
灌溉保证率(%)[90,100][80,90)[0,80)-----0.1157
排水条件健全基本健全-一般--不健全-0.1094
土壤环
境质量
As(mg/kg)[0,15](15,20](20,25](25,30](30,40]->40-0.0724
Cd(mg/kg)[0,0.2](0.2,0.3](0.3,0.6]--->0.6-0.0605
Cu(mg/kg)[0,35](35,50](50,100]--->100-0.0691
Hg(mg/kg)[0,0.15](0.15,0.3](0.3,0.5](0.5,1.0]-->1.0-0.0698

新窗口打开

表3   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划分

Tab. 3   Grad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自然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指数
较高
较高较低
较低

新窗口打开

(2)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布局耦合。叠置耕地综合质量等级分布与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图,分析耕地质量等级与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的空间匹配结构,揭示城市规划用地与现状耕地冲突格局,研究冲突区域内的耕地综合质量分布特征。

(3)可占用耕地选择与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立足平原地区实际,根据耕地质量等级与规划城市用地的空间冲突格局,遵循城市空间拓展少占、不占优质耕地原则,考虑城市发展用地增长实际需要和可占用耕地规模要求,基于耕地综合质量指数高低排序,借助空间迭代分析,按照公式3,依此选择可占用耕地范围,“勾绘”城市开发边界方案。

Sp=j=1mSjp(3)

式中: Sp表示第p城市周边可占用耕地规模; Sjp表示p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第j个耕地图斑的面积。

2.2.3 数据处理 以耕地分等定级成果数据库为基础,借助ArcGIS软件分别提取土壤理化性状和耕作利用条件指标数据。利用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本点数据库,通过空间插值和数据重分类,获取土壤环境质量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叠置土壤环境质量和耕地分等定级数据,获取空间统一、指标融合的耕地图斑数据。在指标量化和集成的基础上,分别建立耕地自然质量和环境质量等级属性,经过叠置转换与分类,形成耕地综合质量类型划分。通过耕地综合质量分布与规划城镇用地布局的空间叠置,提取耕地质量等级和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组合数据,支撑耕地综合质量分布与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空间冲突分析以及城市开发边界的拟定。

3 实证分析

3.1 耕地质量评价

根据表1表2,进行单项评价指标量化,分析土壤理化性状、耕作利用条件和土壤环境质量等方面指标评价结果的空间差异。

(1)土壤理化性状。如图2所示,东部滨海地区土壤碱性较强,pH值多高于8.0,局部地区pH值高达8.8;与此相反,市域西北部的里下河地区土壤酸性较强,局地pH值甚至低于5.5,土壤酸碱性的空间差异与江海分布匹配较为明显。作为土壤肥力的重要指征,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差异深受海陆分布、耕作历史的影响,市域西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土壤较为肥沃,有机质含量多高于20 g/kg;东北部滨海滩涂地区土壤相对贫乏,有机质含量多低于10 g/kg,其他地区有机质含量多介于10~20 g/kg。就土壤质地而言,市域西南部(主要包括如皋和市区沿江地区)属于高砂土地区,表层土壤以砂质为主,漏水漏肥较为严重;西北部里下河和东南部长江口沉积平原地区,表层以壤土为主,水肥保持能力优越;其他地区以砂壤混合土壤为主。从耕作层厚度看,地处江海冲积、沉积平原地区,农耕历史悠久,全市耕作层深度大于100 cm,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沿江,地区耕作层深度均大于150 cm,耕作条件较好。受海水渗透影响,东部滨海、东南部濒临长江口区域耕地有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影响,内陆区域土壤无盐渍化风险。

图2   土壤理化性状分布

Fig. 2   Distribu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2)耕作利用条件。灌溉和排水条件是农业耕作大规模开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如图3所示,市域引江灌溉水网发达,农田灌溉水平较高,保障率均高于70%。其中,市域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灌溉保证率接近或高于90%,与之相反,市域西部和北部地区,农田灌溉条件相对较差,灌溉保证率多低于80%,耕作限制较强。市域地势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略微倾斜,利于农田涝期排水,加之多年来的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大部分地区排水设施配置较为健全,抗涝能力较强,但西北部里下河和东北部地区的农田排涝条件相对较差。

图3   耕地利用条件分布

Fig. 3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conditions

(3)土壤环境质量。南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主要受As、Cd、Cu、和Hg等重金属元素影响。如图4所示,总体上市域西部和北部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土壤环境较好,但南部和东南部沿江地区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土壤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从As元素含量分布看,大部分区域As含量符合一级环境标准,但东南部局地As含量高于90 mg/kg,超过三级标准两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较高。尽管西南部如皋沿江和东南部启东沿江Cd和Cu元素含量较高,但极值均低于0.5 mg/kg和60 mg/kg,位于二级环境标准区间内,仍符合农地环境质量要求。与其他元素相比,Hg元素分布格局略有不同,市区沿江和如东中部地区Hg元素含量高至0.5 mg/kg,位于二级环境质量标准区间中部,其他地区土壤Hg元素含量均符合一级环境质量要求。

图4   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

Fig. 4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soil

(4)耕地综合质量。根据表1、公式1、公式2,分别加权求和获取耕地自然质量和环境质量指数,在自然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矩阵分析表3划分耕地综合质量类型。如图5所示,南通市域的耕地综合质量整体水平较高,90%以上的耕地综合质量属于中等及以上类型,综合质量较低的耕地仅占0.1%。空间分布上,海安西北部、如皋中部、如东中西部、通州北部以及启东西部土壤较为肥沃、灌排条件优越、土壤环境质量良好,耕地综合质量较高,且远离工业化城市化重点区域,适宜集中发展农业种植。市区、各县(市、区)城区及周边地区的耕作利用条件和环境质量相对较差,耕地综合质量不高。如皋、通州、海门和启东等县(市)的沿江地区表层土壤质地较差、部分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耕地质量相对较低。此外,东部滨海滩涂地区,土壤较为贫乏、灌排保障水平较低、存在一定的盐渍化威胁,耕地自然和综合质量较差。

图5   耕地质量分布

Fig. 5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3.2 耕地综合质量与规划用地空间耦合

叠置耕地综合质量与规划重点城镇用地分布图(图6),规划城镇用地与现状耕地重叠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周边,规划城镇用地侵占耕地面积约29150 hm2,约占现状耕地总面积的6.4%。如表4所示,从规划城镇用地侵占的耕地综合质量结构看,65%以上的受侵耕地综合质量属于中等、较低或低等类型,综合质量较高的耕地面积不足35%,优质耕地受侵规模不大。从规划城镇用地侵占的耕地空间分布看,中心城区和沿江其他县(市)城区规划用地侵占的耕地规模较大,但受侵耕地综合质量较低;北部县城区规划用地侵占的耕地质量较好,但面积较小。从优质耕地损失控制的角度判断,规划城镇用地与受侵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较为匹配。

图6   城市规划占用的耕地质量分布

Fig. 6   Quality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urban plan

表4   规划城镇用地与耕地耦合

Tab. 4   Coupling of planned urba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耕地适宜性
类型较低中等较高小计
占用耕地面积(hm22049028106037566173729138
占用耕地比例(%)0.731.036.426.06.0100.0

新窗口打开

3.3 可占用耕地范围选择与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虽然城市开发边界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区域和优质耕地的分布,但对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均质、生态约束较小(重要山地、河流等较少)的平原地区,确定可占用的耕地范围之后,城市开发边界的雏形即可初步划定。在耕地综合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的空间匹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适度占用质量较差耕地的原则,综合城市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各县城区用地规模及地方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耕地核减规模分配方案的预期,结合规划城镇用地侵占的耕地质量结构和实地调研,拟定各县城周边耕地保护任务调减规模。按照耕地综合质量指数从低到高的顺序,迭代选择可以占用的耕地图斑,利用公式3循环计算选择的耕地图斑总面积,待所选图斑总面积满足可占用耕地规模,停止迭代,圈定可占用耕地范围。考虑空间连片、顺应水系走向、结合城市主导发展方向等原则,修整可占用耕地范围外边界,形成城市开发边界的方案草案。照此流程,形成案例区的城市开发边界,如图7所示,中心城区、如皋、海门等沿江城市发展潜力较大、建设用地需求较为旺盛,土地规划调整可能核减的耕地较多,且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耕地质量相对较差,城市开发边界退后范围较小(相较于规划用地范围)。北部的海安、如东、通州等县城人口、经济集聚的潜力相对较小,土地规划调整可能核减的耕地较少,而且城市规划范围内的耕地质量较高,相较于规划用地的布局范围,城镇开发边界后退距离较大。

图7   城镇开发边界分布

Fig. 7   Distrib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4 结论与讨论

从耕地保护面临新的质量问题(土壤污染)出发,充分借鉴相关研究,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导向,融合土壤重金属元素和耕地自然质量分等定级要素,从土壤理化性状、利用条件和环境质量三方面重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矩阵组合分类和指标加权集成方法,拓展了耕地质量的内涵,改进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南通地区的实证分析表明,沿江地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较高、限制较强,沿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差、土壤盐碱化较重,其他地区耕地质量约束较弱。

在耕地综合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空间耦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适度满足必要的城市用地增长需求、尽量少占优质耕地的原则,构建了包括耕地质量评价—耕地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分析—占用范围选择(占用规模确定、占用地块选择)—占用边界框定等环节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路径。南通的实证表明,综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和耕地质量评价成果,依托空间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支撑城市开发边界草案划定。虽然与北部县(市)城市相比,南部沿江城市开发边界覆盖的范围较大,但这与南部沿江地区城市发展潜力较大、城市规划用地布局范围内的耕地质量较差的实际吻合,有利于支撑城市发展的空间需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双重目标的实现。

受数据可获取性的制约,研究主要通过融合部分土壤重金属元素,体现耕地质量评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导向,而对影响耕地环境安全的有机物污染等因素考虑不够,有关耕地质量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拓展深究。同时,融合土壤重金属元素系列指标,如何判定耕地质量等级,这在耕地质量分等定级规程中并无明确标准可以对照,研究仅采用定性方式进行分类,有待后续探讨。另一方面,本文仅是以耕地质量评价和耕地质量与规划城镇用地耦合分析为基础,探索平原地区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方法,在操作性等方面需要改进,如在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实践中,不同城市人口和用地增长需求或可占用耕地规模的确定是重中之重,本文并未对此作较多讨论,还需要开展多视角的深入研究和多部门的协调研判。此外,可占用耕地规模市内或县内平衡更多的决于地方层面规划的战略导向,应对验证可占用耕地选择与开发边界划定技术路径的目的,本文仅根据案例区规划、国土管理部门的调研情况,确定可占用耕地规模的分配方案。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付国珍, 摆万奇.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资源科学, 2015, 37(2): 226-23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x0201c;占优补劣&#x0201d;、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Fu Guozhen, Bai Wanqi.

Advances and prospects of evaluating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2): 226-23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x0201c;占优补劣&#x0201d;、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2] 房艳刚, 刘继生.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超越“现代化”发展范式

. 地理学报, 2015, 70(2): 257-27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传统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范式和地理学关于乡村的区域差异研究之间存在缝隙,不足以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地域发展提供直接理论支撑。本文引入西方近20年来逐渐兴起的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从新的视角观察思考中国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反思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得失,以及西方国家乡村现代化产生的问题,指出传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牺牲乡村环境和乡村社会机理脆弱化为代价的,也造成了乡村经济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仅仅强调&#x0201c;现代化&#x0201d;发展范式显然是不够的;然后简要介绍了国外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角度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推演探讨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p>

[Fang Yangang, Liu Jisheng.

Diversified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multifunction theory: Beyond modernization paradigm.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 257-27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0200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传统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范式和地理学关于乡村的区域差异研究之间存在缝隙,不足以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地域发展提供直接理论支撑。本文引入西方近20年来逐渐兴起的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从新的视角观察思考中国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反思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得失,以及西方国家乡村现代化产生的问题,指出传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牺牲乡村环境和乡村社会机理脆弱化为代价的,也造成了乡村经济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仅仅强调&#x0201c;现代化&#x0201d;发展范式显然是不够的;然后简要介绍了国外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角度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推演探讨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p>
[3] 路婕, 李玲, 吴克宁, .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耕地综合质量评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2): 323-32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从耕地生态管护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融合。基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和方法,该文提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估技术,即在农用地分等所建立的等级体系基础上,引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系数概念,进一步利用该系数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修订,得到耕地综合评价指数,并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根据洛阳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原农用地利用等别相比,无污染的耕地综合等别保持不变,有污染倾向的耕地综合等别有所下降,存在污染的耕地等别降为末等。这些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将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Lu Jie, Li Ling, Wu Kening, et al.

Cultivated l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2): 323-32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该文从耕地生态管护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融合。基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和方法,该文提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估技术,即在农用地分等所建立的等级体系基础上,引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系数概念,进一步利用该系数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修订,得到耕地综合评价指数,并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根据洛阳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原农用地利用等别相比,无污染的耕地综合等别保持不变,有污染倾向的耕地综合等别有所下降,存在污染的耕地等别降为末等。这些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将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4] 刘霈珈, 吴克宁, 赵华甫.

基于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的耕地质量监测类型研究

. 资源科学, 2015, 37(1): 37-4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单元有益元素Si含量逐渐减少,有害重金属元素Cd和Hg含量逐渐增多的趋势。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整合成果在耕地质量监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是对现有监测方法的补充与完善。</p>

[Liu Peijia, Wu Kening, Zhao Huafu.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monitoring types base on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land quality geochem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1): 37-4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单元有益元素Si含量逐渐减少,有害重金属元素Cd和Hg含量逐渐增多的趋势。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整合成果在耕地质量监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是对现有监测方法的补充与完善。</p>
[5]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及利用分区研究: 以福建省三元区为例

. 资源科学, 2015, 37(7): 1367-1375.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是客观衡量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耕地利用分区研究可以为地方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文章以1&#x02236;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三元区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三元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因素,进行耕地利用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区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是制约该区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将土壤硒元素作为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的考量因子之一,客观反映了富硒区耕地质量状况。同时通过利用分区研究,划分出富硒产业发展区、基础农业保护区、土壤环境治理区和生态环境管护区等四种类型区,文章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对耕地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建设措施。

[Hou Xianhui, Wang Zhanqi, Yang Ju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using partition in the selenium-rich area of Sanyuan in Fujian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7): 1367-1375.]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是客观衡量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耕地利用分区研究可以为地方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文章以1&#x02236;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三元区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三元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因素,进行耕地利用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区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是制约该区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将土壤硒元素作为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的考量因子之一,客观反映了富硒区耕地质量状况。同时通过利用分区研究,划分出富硒产业发展区、基础农业保护区、土壤环境治理区和生态环境管护区等四种类型区,文章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对耕地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建设措施。
[6] 李玲, 张少凯, 张欢欢, .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地球化学调查的开封市大蒜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 资源科学, 2015, 37(1): 37-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单元有益元素Si含量逐渐减少,有害重金属元素Cd和Hg含量逐渐增多的趋势。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整合成果在耕地质量监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是对现有监测方法的补充与完善。</p>

[Li Ling, Zhang Shaokai, Zhang Huanhuan, et al.

The planting suitability and division of garlic based on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eochemical survey in Kaifeng city.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1): 37-4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单元有益元素Si含量逐渐减少,有害重金属元素Cd和Hg含量逐渐增多的趋势。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整合成果在耕地质量监测方面具有应用价值,是对现有监测方法的补充与完善。</p>
[7] 孟鹏, 冯广京, 吴大放, .

“多规冲突”根源与“多规融合”原则: 基于“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思考

. 中国土地科学, 2015, 29(8): 65-72.

https://doi.org/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8.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多规冲突"产生的根源,探讨"多规融合"的原则,探索"多规融合"系统平台的搭建与体系建设思路。研究方法:针对"多规冲突"的现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多规冲突"的根源;借助"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专家研讨,结合相关研究分析,研究提出"多规融合"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结果:(1)"多规冲突"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产物;(2)产生"多规冲突"的根源是多种规划的制定目标和原则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考虑;(3)"多规融合"是化解和消除"多规冲突"的一种必然选择和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论:(1)"多规融合"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下的各种规划间的一致且协调的目标与原则;(2)化解"多规冲突"的关键是建设"多规融合"的系统平台和科学体系,重点是构建各种规划必须遵守的控制性指标体系;(3)建议在理清"多规融合"本质属性、核心问题和融合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并完善"多规融合"的顶层设计。

[Meng Peng, Feng Guang jing, Wu Da fang, et al.

Causes of the multiple-planning conflict and principle of multiple-planning integration: Reviews of the workshop "Land use conflicts and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China Land Sciences, 2015, 29(8): 65-72.]

https://doi.org/10.13708/j.cnki.cn11-2640.2015.08.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多规冲突"产生的根源,探讨"多规融合"的原则,探索"多规融合"系统平台的搭建与体系建设思路。研究方法:针对"多规冲突"的现象,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分析"多规冲突"的根源;借助"土地利用冲突与‘多规融合’研讨会"的专家研讨,结合相关研究分析,研究提出"多规融合"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结果:(1)"多规冲突"现象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的产物;(2)产生"多规冲突"的根源是多种规划的制定目标和原则缺乏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考虑;(3)"多规融合"是化解和消除"多规冲突"的一种必然选择和一种重要方式。研究结论:(1)"多规融合"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基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下的各种规划间的一致且协调的目标与原则;(2)化解"多规冲突"的关键是建设"多规融合"的系统平台和科学体系,重点是构建各种规划必须遵守的控制性指标体系;(3)建议在理清"多规融合"本质属性、核心问题和融合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并完善"多规融合"的顶层设计。
[8] 顾朝林.

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

. 地理研究, 2015, 34(4): 601-6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ldquo;类空间&rdquo;规划&ldquo;多规&rdquo;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ldquo;多规合一&rdquo;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ldquo;多规融合&rdquo;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ldquo;一级政府、一本规划&rdquo;和&ldquo;一本规划干到底&rdquo;。</p>

[Gu Chaolin.

On the separation of China's spatial plans and their evolution and integration.

Geographcial Research, 2015, 34(4): 601-61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系统研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ldquo;类空间&rdquo;规划&ldquo;多规&rdquo;分立及其演化过程,肯定了各项规划的历史地位和发挥的专业智慧作用,但由于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这些规划的目标、规划理论、编制方法和实施途径的趋同化明显,导致了规划内容交叉冲突、实施和协调难度大和规划失效现象。规划界和地方政府开始推行&ldquo;多规合一&rdquo;实践,但存在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规划法规依据不一、规划期限和发展目标差异以及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不同,难以达到协调和协同的目的。根据中国国情和面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基于&ldquo;多规融合&rdquo;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制度框架,实现&ldquo;一级政府、一本规划&rdquo;和&ldquo;一本规划干到底&rdquo;。</p>
[9] 沈迟, 许景权.

“多规合一”的目标体系与接口设计研究: 从“三标脱节”到“三标衔接”的创新探索

. 规划师, 2015, 31(2): 12-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构建新型规划衔接与协调机制,突破技术瓶颈与体制约束,是当前“多规合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焦点领域。“多规”之所以不协调,相当程度上源于多部门规划中的“三标”—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坐标体系之间严重缺乏衔接,导致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和不衔接不协调等问题,而当前相关研究极少真正涉及这一关键领域。研究分析了“三标脱节”的表现及其根源,提出在“多规合一”中实现“三标衔接”,构建全新的规划目标体系,并强调通过接口设计指导“多规”衔接,探索“多规合一”背景下构建规划衔接与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

[Shen Chi, Xu Jingquan.

Vision system and connection design for 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 An innovation of three visions.

Planners, 2015, 31(2): 12-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构建新型规划衔接与协调机制,突破技术瓶颈与体制约束,是当前“多规合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焦点领域。“多规”之所以不协调,相当程度上源于多部门规划中的“三标”—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空间布局坐标体系之间严重缺乏衔接,导致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和不衔接不协调等问题,而当前相关研究极少真正涉及这一关键领域。研究分析了“三标脱节”的表现及其根源,提出在“多规合一”中实现“三标衔接”,构建全新的规划目标体系,并强调通过接口设计指导“多规”衔接,探索“多规合一”背景下构建规划衔接与协调机制的有效路径。
[10] 顾朝林, 彭翀.

基于多规融合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构建

. 城市规划, 2015, 39(2): 16-2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0204a      URL      摘要

主要论述基于我国国情的“多规融合”的空间发展规划框架问题.文章认为, “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框架,就是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将“空间规划”元素抽取形成一个高于这些规划的“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文章进行了“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内涵界定和编制内容及相互关系设计,并通过南京市深水区实践探索,就“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多规融合”进行事权划分,同时也进行了规划组织、规划编制程序、规划技术和规划管理等讨论.

[Gu Chaolin, Peng Chong.

A framework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plans".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5, 39(2): 16-22.]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50204a      URL      摘要

主要论述基于我国国情的“多规融合”的空间发展规划框架问题.文章认为, “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框架,就是在原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类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将“空间规划”元素抽取形成一个高于这些规划的“一级政府、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文章进行了“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内涵界定和编制内容及相互关系设计,并通过南京市深水区实践探索,就“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多规融合”进行事权划分,同时也进行了规划组织、规划编制程序、规划技术和规划管理等讨论.
[11] 王唯山, 魏立军.

厦门市“多规合一”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 规划师, 2015, 31(2): 46-5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多规合一”的背景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厦门市 的实践,对其“多规合一”的“四个一”工作成果——“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和“一套机制”进行了总结,探索了“多规合一”工作的内涵、成效 及现实意义。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解决了多个规划的技术协调问题,并通过将“合一”后的成果整合为统一的技术信息平台,供各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使用, 提高了政府审批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推动了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与改革。

[Wang Weishan, Wei Lijun.

The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f Xiamen "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

Planners, 2015, 31(2): 46-5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多规合一”的背景与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基于厦门市 的实践,对其“多规合一”的“四个一”工作成果——“一张图”、“一个平台”、“一张表”和“一套机制”进行了总结,探索了“多规合一”工作的内涵、成效 及现实意义。厦门市通过“多规合一”,解决了多个规划的技术协调问题,并通过将“合一”后的成果整合为统一的技术信息平台,供各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使用, 提高了政府审批管理工作的效率,进而推动了社会治理工作的转型与改革。
[12] 程永辉, 刘科伟, 赵丹, .

“多规合一”下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若干问题探讨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7):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7.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需求十分迫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我国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就“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基本概念、城市开发边界与“多规”的关系、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准备及过程、城市开发边界的弹性尺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新时期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Cheng Yonghui, Liu Kewei, Zhao Dan, et al.

The discussion of questions regarding delimit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boundary based on multiple plans integration.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7): 52-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7.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需求十分迫切,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我国推进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就“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基本概念、城市开发边界与“多规”的关系、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准备及过程、城市开发边界的弹性尺度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新时期下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提供参考.
[13] 沈思思, 陈健, 耿楠森, .

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探索: 以榆林市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6): 103-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6.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地"摊大饼"趋势明显。因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已取得了一定实践经验,但总体来说,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侧重于生态格局保护与已开发空间的优化整合。快速城镇化地区更需要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城市适当的规模扩张空间,使城市可以承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繁荣与人口增长。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为研究对象,以既有规划拼合为基底,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控制、"两规"建设用地图斑对比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开发边界。

[Shen Sisi, Chen Jian, Geng Nansen, et al.

Exploring the defining method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in rapid urbanization area: Taking Yunlin city as example.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6): 103-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6.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近20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各地"摊大饼"趋势明显。因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已成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限制城市无序扩张的主要方法之一,我国部分特大城市已取得了一定实践经验,但总体来说,特大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侧重于生态格局保护与已开发空间的优化整合。快速城镇化地区更需要在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给予城市适当的规模扩张空间,使城市可以承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繁荣与人口增长。以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榆林为研究对象,以既有规划拼合为基底,以生态敏感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规模预测、空间形态控制、"两规"建设用地图斑对比等方法倒逼缩减建设用地,从而划定城市发展的刚性和弹性开发边界。
[14]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

东北地区耕地自然质量与利用质量评价

. 资源科学, 2008, 30(3): 378-38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耕地质量是耕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本文参考已有的评价模式,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与耕地利用质量评价,并分别分析了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中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自然质量大都处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耕地投入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中高产田的粮食单产与适当的社会经济投入有很大关系,而低产田的耕地自然质量对粮食单产具有较大影响。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有计划地开发并保护好有限的宜农荒地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本次研究为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为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Shi Shuqin, Chen Youqi, Yao Yanmin, et al.

Assessing natural quality and us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east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3): 378-38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耕地质量是耕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本文参考已有的评价模式,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与耕地利用质量评价,并分别分析了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中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自然质量大都处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耕地投入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中高产田的粮食单产与适当的社会经济投入有很大关系,而低产田的耕地自然质量对粮食单产具有较大影响。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有计划地开发并保护好有限的宜农荒地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本次研究为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为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15]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

栅格数据支持下的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

. 资源科学, 2009, 31(12): 164-1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本文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适宜性的各个因子,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GIS支持下,以50m×50m栅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章丘市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章丘市耕地适宜性情况总体良好,多数耕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中22.07%的耕地和21.40%的耕地为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26.88%为低度适宜。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处于勉强宜耕和不适宜耕作的状况,其中勉强宜耕耕地面积占22.35%,不宜耕的耕地面积占5.53%。论文最后对各个适应性耕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栅格数据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有较好的表现作用。研究成果对合理保护耕地、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Tang Xiumei, Chen Baiming, Lu Qingbin, et al.

Cultivated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raster data: A case study on Zhangqiu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12): 164-1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耕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本文以山东省章丘市为例,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适宜性的各个因子,以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在GIS支持下,以50m×50m栅格为评价单元,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章丘市的耕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章丘市耕地适宜性情况总体良好,多数耕地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中22.07%的耕地和21.40%的耕地为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26.88%为低度适宜。也有相当面积的耕地处于勉强宜耕和不适宜耕作的状况,其中勉强宜耕耕地面积占22.35%,不宜耕的耕地面积占5.53%。论文最后对各个适应性耕地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利用对策。结果表明,栅格数据对耕地适宜性评价有较好的表现作用。研究成果对合理保护耕地、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6] 宋戈, 李丹, 梁海鸥, .

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异: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例

. 经济地理, 2012, 32(7): 129-13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准确地掌握区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将耕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坡度图与行政区划图叠加,以此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应用"3S"技术,获取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耕地质量得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进而分析耕地质量总体特征及空间地域分布与行政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地质量呈现以四等地为峰值,三等地为次峰值,向五等地、二等地和一等地逐次减少的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耕地的质量处于中上等水平;耕地质量等级的高低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海拔高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各乡镇耕地质量等级差别较大,直接对其经济活动类型及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Song Ge, Li Dan. Liang Hai-ou,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its spatial variation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Songnen high plain: A case study of Bayan coun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7): 129-13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准确地掌握区域耕地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松嫩高平原黑土区的典型区域——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将耕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坡度图与行政区划图叠加,以此确定耕地质量评价单元,应用"3S"技术,获取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特征的评价指标属性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耕地质量得分并划分质量等级,进而分析耕地质量总体特征及空间地域分布与行政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地质量呈现以四等地为峰值,三等地为次峰值,向五等地、二等地和一等地逐次减少的正态分布特征,大部分耕地的质量处于中上等水平;耕地质量等级的高低与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海拔高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各乡镇耕地质量等级差别较大,直接对其经济活动类型及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17] Chen T B, Zheng Y M, Lei M, et al.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urface soils of urban parks in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5, 60(4): 542-551.

https://doi.org/10.1016/j.chemosphere.2004.12.07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Asses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potentially harmful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 of urban parks is imperative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risks to residents and tourists. To date, little research on soil pollution in China&rsquo;s urban parks has been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ources of heavy metals, and to assess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30 urban park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Beijing. Subsequent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 Ni, Pb and Zn in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The investigation revealed that the accumulations of Cu and Pb were readily apparent in the soils. The integrated pollution index (IPI) of these four metals ranged from 0.97 to 9.21, with the highest IPI in the densely populated historic center district (HCD).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 approaches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two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heavy metal variability were obtained, which accounted for nearly 80% of the total variance. Nickel and Zn levels were controlled by parent material in the soils, whereas Cu, Pb and, in part, Zn were accounted for mainly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findings presented here indicate that the location and the age of the park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extent of heavy metal, particularly Cu and Pb, pollution. In addi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Zn did not appear to reach pollution levels, and no obvious pollution by Ni was observed in the soils of the parks in Beijing.</p>
[18] 杜国明, 孙晓兵, 王介勇.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2(2): 232-2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Du Guoming, Sun Xiaobing, Wang Jieyo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land use in Northeast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2(2): 232-24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19]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79-138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域空间的分异性与人地系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地域功能及其发展定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中国县域尺度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湖北中部及湖南东部等平原集中分布区;社会保障功能则大致由沿海到内地、由北到南逐渐减弱; 生态保育功能一级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和秦岭&mdash;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将各单项功能进行县域尺度耦合,评价了各县域的综合功能强度,划分出综合功能强势区和弱势区,探讨了强化县域主导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为统筹区域发展和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Liu Yansui, Liu Yu, Chen Yufu.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t county scal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0): 1379-1389.]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域空间的分异性与人地系统的多样性不断增强,地域功能及其发展定位呈现多元化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地域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数分析模型,开展了中国县域尺度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生态保育功能及其综合功能的分级评判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湖北中部及湖南东部等平原集中分布区;社会保障功能则大致由沿海到内地、由北到南逐渐减弱; 生态保育功能一级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和秦岭&mdash;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将各单项功能进行县域尺度耦合,评价了各县域的综合功能强度,划分出综合功能强势区和弱势区,探讨了强化县域主导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为统筹区域发展和提升县域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