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6 , 35 (5): 966-9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5013

研究论文

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分析

欧向军, 顾雯娟

江苏师范大学城镇化研究中心,徐州 221116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OU Xiangjun, GU Wenjuan

Center for Urbanization Studi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收稿日期: 2015-12-24

修回日期:  2016-03-1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5-1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IXM019)江苏省高校2012年度青蓝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欧向军(1970- ),男,江苏涟水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ouxiangjun@jsnu.edu.cn

展开

摘要

从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出发,分别以江苏省域及其所辖的58个县市为单元,1991-2013年为时序,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熵值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要素及其动力的演化过程与空间类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促进江苏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主要为资本和技术,需求要素主要为消费拉动,作用于供求方面的要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城镇发展和体制改革。1991年以来推动江苏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依次为需求拉动、开放创新、城镇引领和科技驱动。在空间上,江苏县市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南强北弱、地级市区强于县域的地域分异特征;其中,苏南县市以开放创新和科技驱动类型为主,苏中县市以开放创新和产业升级类型为主,苏北县市以需求拉动和产业升级类型为主。

关键词: 经济增长 ; 动力 ; 要素 ; 类型 ; 江苏省

Abstract

Taking each of the 58 counties and cities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 unit, spatial types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economy-driven factors and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1991 to 2013 a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utilizing methods such as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entropy value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economy-driven factors have interacted each other in a complicated way. Capital and technology are two main supply factors promoting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erms of demand factors, economic growth driven by consumer demand is increasing, while that driven by investment and export demands are weakening.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upply and dem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reform played key roles in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These factors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in economy and accelerat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rovince. (2)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have obviously changed in different phases. The economic growth is the process of profound changes of its driving forces as well.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phases corresponds to different driving forces. (3)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vary clearly in different regions. Ta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each county or city into account, those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are stronger than those in the northern part, and those in th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stronger than those in rural counti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southern Jiangsu surrounded by Lake Taihu, in central Jiangsu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in northern Jiangsu along the East Longhai Railway are all stronger than those in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of the same regions. In respect of spatial type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upgrad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However,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are remarkabl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in southern Jiangsu ar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oriented, while those i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are featured by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demands, respectively.

Keywords: economic growth ; driving forces ; factors ; spatial types ; Jiangsu province

0

PDF (73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欧向军, 顾雯娟. 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分析[J]. , 2016, 35(5): 966-9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5013

OU Xiangjun, GU Wenjua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J]. 地理研究, 2016, 35(5): 966-9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5013

1 引言

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内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动力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经济持久增长的源泉[1];另外,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又认为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等因素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等等。在这些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动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要素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其中,Chow通过1952-1980年中国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5个部门生产函数的评估,得出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资本积累,而非技术进步[2];邱晓华等通过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数理模型构建,对中国1980-2004年GDP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认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3];邓翔等则利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1978-2003年中国各省域生产率变动进行测算,得出中国各省域的经济增长与其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紧密相关[4]。随着中国经济的规模扩张、水平提升和结构升级,推动其增长的要素及动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Demurger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加速中国经济增长及省域间差异的重要因素[5];Fan通过1981-2004年GDP增长的分解,认为创新能力对中国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王小鲁等运用修正的内生增长模型,对1953-2007年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转换的资本形成、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市场化改革、城市化、外贸、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创新、最终消费和政府行政管理成本等众多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产率(TFP)呈上升趋势,且其外源性效率提高的因素在下降,而技术进步和内源性效率改善的因素等则在提升[7,8],等等。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宗教信仰[9]、物流发展[10]和能源消费[11]等因素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12],且各个因素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方式转换,但对不同时期与地区的经济增长动力及其格局的量化分析显得相对较少。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到2013年底,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和5.8%的总人口,贡献了全国10.4%的国内生产总值、8.1%的固定资产投资和13.2%的进出口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4607元、32538元和1359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2699元、5583元和4702元。因此,以江苏省为例,运用相关数理模型方法,对其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化过程及其空间类型进行定量研究,以探索揭示其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化规律和地域分异特征,对促进江苏经济持续、有序和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和理论价值,也对促进全国类似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 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供给要素和需求要素以及作用于供求方面的要素。其中,供给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需求要素主要包括公私的消费和投资需求等,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基础设施、政策体制等则是作用于供求方面的要素[13]

2.1 供给要素

为考察供给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的理论分析框架,应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假定总产出是由供给方面的各要素决定[14,15]

Yt=AtKtαLtβ(1)

式中: Yt为第 t年的总产出; Kt为第 t年的资本存量; Lt为第 t年的劳动力; At为全要素生产率。采用江苏省1991-2013年的GDP(可比价)表示总产出 Yt,从业人员数表示劳动力 Lt,用永续盘存法估算1991-2013年江苏省的固定资本存量 Kt[12]。对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

lnYt=lnAt+αlnKt+βlnLt(2)

为了测算资本、劳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各自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可对式(1)两侧进一步进行时间求导,从而得到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与GDP产出增长率之间关系。计算公式为:

gY(t)=gA(t)+αgK(t)+βgL(t)(3)

利用1991-2013年江苏省的相关数据,借用Eviews 8.0软件中最小二乘法(OLS)对式(2)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方程:

lnYt=0.806lnKt+0.819lnLt-5.686(4)

对方程(4)估计结果进行检验, R2=0.999, F统计值为14230.60,其相伴概率P为0.000,说明通过检验,拟合优度好,且回归整体效果极为显著。回归方程的系数 α=0.806, β=0.819,表明当江苏省资本和劳动投入每增加1%,即可分别带来0.806%和0.819%的经济增长。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对 αβ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 α=0.496, β=0.504。由此进一步得到如下方程:

gY(t)=gA(t)+0.496gK(t)+0.504gL(t)(5)

1991-2013年江苏省GDP年均增长率达13.24%,而资本和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9%和0.52%。根据方程(5),结合相关数据计算,1991-2013年间,江苏省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分别为其经济增长拉动了7.83个百分点和0.26个百分点,而全要素生产率(广义的科技进步等因素)则拉动经济增长了5.15个百分点。

从各供给要素对江苏省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情况来看(图1),资本投入一直是拉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供给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1992年例外),超过全要素和劳动力贡献率,表明资本投入是江苏省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但总体上呈下降态势;全要素生产贡献率呈波动提升,且一直维持在30%以上(1991年和1999年除外),仅次于资本的贡献,并与之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技术进步加速了江苏省工业化进程,促进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越来越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劳动力的投入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基本维持在2%左右,且呈下降态势,尤其是2006年以来,劳动力的贡献率逐步由3.70%逐渐下降到2013年的0.04%,表明江苏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人口红利急剧减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江苏省资本投入规模的扩张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的源动力,而劳动力投入规模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减弱,即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资本与技术的双要素推动。

图1   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与供给要素贡献情况

Fig.1   Economic growth and supply factors contribu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3

2.2 需求要素

投资、出口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这三大需求要素来看,2013年江苏省资本形成总额为28634.29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为3904.67亿元,最终消费额为26622.79亿元,分别是1991年的41.21倍、54.60倍和31.88倍。从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要素的增速来看(表1),消费需求增速逐渐加快,并在2011-2013年间最终消费额的年均增速(13.64%)超越了GDP的年均增速(9.84%),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与之相反,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增速则急剧下降,且越来越落后于GDP的增速,尤其在2011-2013年,江苏省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额年均增速分别比GDP年均增速低2.84个百分点、2.78个百分点,即投资和净出口拉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三大需求要素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则呈现以下特征:① 消费需求贡献稳步提升,已成为主要因素。江苏省消费需求年均贡献率从1991-2000年间的39.78%略升到2001-2010年间的40.59%,并在2011-2013年间快速提高到59.30%,表明消费已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因素。② 投资需求贡献波动回落,但仍是重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年均贡献率从1991-2000年间的48.89%上升到2001-2010年间的53.28%,随后在2011-2013年间下降到35.79%,表明投资仍是拉动江苏省经济增长重要的需求要素,但其作用在减弱。③ 净出口需求贡献日趋下降,正成为经济增长“短板”。作为全国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大省,江苏省的对外贸易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其出口形势恶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导致2011-2013年的年均贡献率仅为4.92%。因此,从需求要素来看,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衰减,而消费需求拉动正在增强,并成为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因素。

表1   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与需求要素贡献情况(%)

Tab.1   Economic growth and demand factors contribu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3

时期GDP
年均增长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
年均增长贡献率年均增长贡献率年均增长贡献率
1991-2000年14.6912.3739.7815.7948.8924.4811.33
2001-2010年13.5812.9340.5914.7953.289.956.12
2011-2013年9.8413.6459.307.0035.797.064.92

新窗口打开

2.3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8],其目标是保证有限的要素资源能够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16],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持续增长。1991-2013年间,江苏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分别由25.1:48.9:26.0转换到6.1:49.2:44.7,一产比例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了0.3个百分点和18.7个百分点。从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第三产业增速最快(15.94%),其次是第二产业(13.33%),它们均快于GDP的增长率(13.24%),而第一产业增速最慢(6.64%)。从江苏省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52.13%、43.02%,而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仅有4.86%,说明第二和第三产业(即工业和服务业)是支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体力量;从三次产业贡献率的演变趋势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正在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逐渐增强,并从2009年起(49.04%)超过第二产业的贡献率(46.12%),表明工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而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正不断增强,并已成为带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日益发挥着主导作用。

2.4 城镇发展

城镇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节点,随着其经济规模的扩大、扩散效应的增强,城镇组织带动辐射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日益壮大。1991-2013年江苏省所有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总和由1103.77 km2扩大到4470.14 km2,增加了4.05倍。另外,城镇化是持续工业化的结果,城镇化带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与工业化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17,18];因此,如果说工业和服务业为江苏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产业载体、创造了供给,而城镇化则为江苏省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的空间载体、创造了需求[18];1991-2013年江苏省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人口城镇化率由23.2%急剧提高到64.1%,并在1998年达到31.5%,跨入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达到50.1%,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即提升城镇化质量阶段。从城镇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看,1991-2013年江苏省的城镇建成区面积、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70和0.886,城镇建成区面积、人口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的对数曲线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3和0.959,均表明城镇发展对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

2.5 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理论,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9],政府必须为市场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20],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中央集中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市场化进程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与经济激励结构的变化,市场化改革为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制度基础[17,18]。“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2011-2013年取消和下放共576项行政审批事项,2014年仅省级层面又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项,精简幅度近4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已全部取消(① 来源于2014年和2015年的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3年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完成投资14955.56亿元,占其全部投资比例为41.56%,分别比2011年增加了5258.69亿元和提高了4.71个百分点。在就业方面,2013年江苏省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678.5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26%,分别比2011年增加296.72万人和提高6.22个百分点。因此,随着各项举措的实施,深化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加速江苏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从促进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要素来看,供给要素主要表现为资本和技术的双推动,需求要素主要表现为消费拉动,作用于供求方面的要素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城镇发展和体制改革。

3 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化过程分析

要素分析只是解释了促进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不能揭示这些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自发挥作用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8],且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要素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时期促进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主次变化情况。为此,结合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从需求拉动、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城镇引领和开放创新等5个方面,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等15个评价指标,构建出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

表2   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层面系统层要素层单位
输入层需求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居民消费增长率%
产业升级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系数%
三次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科技驱动万人拥有专利申请授权量
人均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元/人
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城镇引领人口城镇化率%
人均建成区面积km2/人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
开放创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
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占比%
输出层经济水平人均GDP亿元

新窗口打开

表2中的指标数据除建成区面积来源于《江苏省建设事业1991-2000年统计资料暨成就汇编》与2001-2013年度《江苏省城市(县城)建设统计年报》外,其余指标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1991-2014年的《江苏统计年鉴》,并经作者计算而得。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21],以江苏省域为研究单元,对其1991-2013年间的23个年份、15个评价指标、345个数据进行熵值分析,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根据各指标归一化的值,分别计算出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动力综合值(图2)和各个系统动力评价值(图3),从而对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化和系统化分析。

图2   1991-2013年江苏省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

Fig. 2   Per-capita GDP and composite score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3

图3   1991-2013年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系统演化过程

Fig.3   Systematic evolution processe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1991 to 2013

3.1 经济增长动力与其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为探讨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与其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以1991-2013年江苏省的人均GDP(可比价)作为因变量(Y)来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相应年份的动力综合得分值作为自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并构建出经济增长动力与其发展水平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的人均GDP与其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在1991-2013年间都呈提升趋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如下:R2=0.898,经调整的R2=0.893,说明回归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因变量(江苏省人均GDP)与自变量(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F值为183.90,显著性概率等于0.000,进一步说明回归效果显著;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是常数项,即回归直线截距为-22908.2,自变量(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的系数(即斜率)为726128.1。由此构建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726128.1X-22908.2(6)

式(6)表示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每增加1个单位时,江苏省人均GDP就可以增加726128.1元,反映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对其发展水平的提升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3.2 经济增长动力由需求拉动向科技驱动转变

从需求拉动、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城镇引领和开放创新等5个动力的系统得分来看(图3),1991-2013年间,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动力除需求拉动呈波动减小外,其余4个动力均呈提升趋势,但每个动力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各不一样。具体而言:1991-1997年,主要表现为需求拉动为主,其次是开放创新,而科技驱动、城镇引领和产业升级等3个动力相对较弱;1998-2003年,主要表现为开放创新为主,其次是城镇引领和产业升级,而科技驱动和需求拉动相对较弱;2004-2008年,主要表现为城镇引领为主,其次是开放创新,而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和需求拉动相对较弱;2009-2013年,主要以城镇引领和科技驱动为主,且从2012年起,科技驱动超过了城镇引领,成为推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其次是产业升级和开放创新,而需求拉动进一步减弱。因此,1991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由需求拉动向科技驱动进行转换,且需求拉动波动减弱,而开放创新、产业升级、城镇引领和科技驱动逐渐增强。

4 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动力的空间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江苏省各个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大小及其主要类型,以江苏省现有45个县域(含县级市)和13个地级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2013年为研究截面,对照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结合各县市数据可获取性,用“人均科学技术支出”和“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来代替“人均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和“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这2个指标,且各县市科学技术支出数据来源于其所属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县市的城镇人口来源于《泰州统计年鉴2014》,县市建成区面积来源于江苏省住建厅编制的《江苏省城市(镇)建设统计年报2013》,其余指标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4》,并经计算而得。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21],对2013年江苏省58个县市的15个评价指标,共870个数据,进行熵值处理,分别计算出2013年江苏省58个县市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及其各个系统动力得分。

4.1 县市经济增长动力南强北弱、地级市区强于县域

2013年江苏省58个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综合得分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一样,明显存在着南强北弱的地域分异特征,如图4所示。经济增长动力的综合得分(数据均扩大100倍)排在前10位(大于2.015)的县市中,除南通市区外,全部为苏南县市,且苏南地区除金坛市外,其余县市排名均位于全省前一半(大于1.659),而排名后10位的全部为苏北县市。从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的平均值来看,只有苏南(2.1040)超过了全省县市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的平均值(1.7241),呈现苏南强于苏中(1.6961)、苏中强于苏北(1.5211)的空间分异特征。从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的变异系数来看,苏北内部差异最大(0.6567),其次是苏南(0.5931),苏中的内部差异最小(0.3947),且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地区内部环太湖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要远强于其它县市,苏中地区内部沿江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要远强于其它县市,苏北地区内部沿东陇海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要远强于其它县市。另外,地级市区的经济增长动力普遍强于县域;江苏省13个地级市区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2.0381;其中,盐城、宿迁和淮安3个地级市区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值;而45个县域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的平均值为1.6334;其中,灌云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最小(1.0932),只有经济增长动力最强县域昆山(2.6177)的41.76%。

图4   2013年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动力综合得分

Fig.4   Composite score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4.2 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产业升级为主

为了进一步揭示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类型,将各县市按照其需求拉动、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城镇引领和开放创新等5个系统动力的得分大小,进行排序,将某一系统动力得分最高的作为该县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类型,并进行空间类型表达(图5),如丰县需求拉动、产业升级、科技驱动、城镇引领和开放创新5个系统动力的得分依次为0.311、0.293、0.241、0.229和0.214,则丰县为需求拉动型;而昆山相应5个系统动力的得分依次为0.348、0.386、0.681、0.528和0.674,则属于科技驱动型,等等。总体而言,2013年江苏省58个县市单元中,有24个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以产业升级为主,13个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以需求拉动为主,10个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开放创新为主,8个县市的经济增长动力以科技驱动为主,只有徐州、连云港和镇江3个地级市区的经济增长动力以城镇引领为主。

图5   2013年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动力主要类型

Fig.5   Major types of driving forces of economic growth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由于经济水平及其所处发展阶段的不同,江苏省各县市经济增长动力的类型各不一样;从三大区域来看,苏南地区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开放创新和科技驱动为主,尤其是环太湖县市;苏中地区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产业升级和开放创新为主,其中,南通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开放创新为主,扬州和泰州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则以产业升级为主;苏北地区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主要以产业升级和需求拉动为主,其中,苏北沿海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需求拉动为主,其余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则以产业升级为主。

总体而言,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类型以产业升级为主,表明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期,必须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科技驱动和开放创新为引擎、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导向,从而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5 结论

经济增长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组合,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即要素是构成动力的基本单位,也是动力发挥作用的坚实基础和实际载体,动力若脱离了要素则不可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独立地发挥作用。当经济增长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时,各种要素在动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至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究竟以哪种动力为主导,应当由诸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来决定。为此,以江苏省为例,对其经济增长的要素及其动力的演化过程和空间类型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增长要素具有复杂的多元互动特征。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促进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主要表现为资本和技术的双推动;在需求要素方面,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出现衰减,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正在增强;从作用于供求方面的要素看,产业结构、城镇发展和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促进江苏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且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进江苏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升级转换。

(2)经济增长动力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其动力不断深入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江苏省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逐步由需求拉动向科技驱动进行转换变化,且需求拉动波动减弱,而开放创新、产业升级、城镇引领和科技驱动逐渐增强;其中,1991-1997年以需求拉动为主,1998-2003年以开放创新为主,2004-2011年以城镇引领为主,2012-2013年则以科技驱动为主。

(3)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动力呈现出南强北弱、地级市区强于县域的空间分异特征,且苏南环太湖县市、苏中沿江县市和苏北沿东陇海县市均强于各自区域内部的其它县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呼应,江苏省县市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以产业升级类型为主的基础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苏南县市经济增长动力以开放创新和科技驱动类型为主,苏中县市经济增长动力以产业升级和开放创新类型为主,苏北县市经济增长动力以产业升级和需求拉动类型为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涂正革.

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基于对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

. 南开经济研究, 2007, (4): 14-3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Tu Zhengg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source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Non-parametric production frontier analysis on the large and medium-sized industrial firm of 28 provinces during 1995-2004

. Nankai Economic Studies, 2007, (4): 14-3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资本的堆集,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数和DEA技术,研究中国28个省市地区大中型工业的动力,分析发现1995-2004年:(1)大中型工业平均增长15.5%,其中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拉动工业增长平均为9.2%,贡献率约6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从1996年的-9.6%上升到2003年的18.2%、2004年的10.4%,而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综合贡献从1996年的13.5%,下降到2004年的0.7%; (2)全要素生产率中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改善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日渐突出,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经济增长5.2%,规模效率改善推动工业增长3.3%.(3)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背后因素可以简单归纳为:省际间竞争、学习和模仿、经济全球化和外商投资、民营化改革和经济扩张期.因此,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提高,是区域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
[2] Chow G C.

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8): 809-842.

[本文引用: 1]     

[3] 邱晓华, 郑京平, 万东华, .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分析

. 经济研究, 2006, (5): 4-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 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 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 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 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Qiu Xiaohua, Zheng Jingping, Wan Donghua, et al.

Factor analysi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 Economic Research, 2006, (5): 4-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 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 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 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 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4] 邓翔, 李建平.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 管理世界, 2004, (11): 68-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变动作了细致的估计。数据估计工作包括,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作了修正,对各地区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份额作了测算以及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各地区生产率变动进行了估计。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Deng Xiang, Li Jianping.

The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Management World, 2004, (11): 68-7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及生产率变动作了细致的估计。数据估计工作包括,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率作了修正,对各地区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份额作了测算以及利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生产率测算方法,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各地区生产率变动进行了估计。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
[5] Demurger 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xplanation for regional disparities in China?

.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1, 29(1): 95-117.

[本文引用: 1]     

[6] Fan P 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and

India. Econ. Change Restruct., 2011, (44): 49-73.

[本文引用: 1]     

[7] 王小鲁, 樊纲, 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

. 经济研究, 2009, (1): 4-16.

[本文引用: 1]     

[Wang Xiaolu, Fan Gang, Liu Peng.

The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Economic Research, 2009, (1): 4-16.]

[本文引用: 1]     

[8] 孙乃纪, 周慧广,李冬冬.

我国省域视角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 经济与管理, 2014, 28(2): 29-33.

[本文引用: 3]     

[Sun Naiji, Zhou Huiguang, Li Dongdong.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hina's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wa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4, 28(2): 29-33.]

[本文引用: 3]     

[9] Wang Q Y, Lin X Y.

Does religious beliefs affect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rovincial-level panel data in China

.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4, (31): 277-287.

[本文引用: 1]     

[10] Chu Z F.

Logist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 panel data approach

.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12, (49): 87-102.

https://doi.org/10.1007/s00168-010-0434-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br/>Logistics system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for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ong-run relationship between logistic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using a dataset covering 30 provinces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8 to 2007 in China.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model with dynamic panel data approach is employed, and the results of System-GMM estimations show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impact of logistics investment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controlling for a number of other factors. Considering the immense inequality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coastal provinces and interior provinces is also conducte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terior provincial incomes as a system tend to converge, while there is no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onvergences of coastal provincial incomes. The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the contributive role of logistics investment is greater for undeveloped interior provinces than for coastal provinces.<br/>
[11] Shahbaz M, Khan S, Tahir M I.

The dynamic link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rade in China: Fresh evidence from multivariate framework analysis

. Energy Economics, 2013, (40): 8-21.

https://doi.org/10.1016/j.eneco.2013.06.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and economic growth by incorporat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ital as important factor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in case of China over the period of 1971-2011. The ARDL bounds testing approach to cointegration was applied to examine long ru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eries while stationarity properties of the variables was tested by applying structural break test.<br/>Our empirical evidence confirmed long ru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nergy use,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pital, exports, import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have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The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unidirectional causal relationship running from energy use to economic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nergy use Granger cause each other. There is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ergy use. The feedback relation exists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re is also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exists between capital and energy dem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in energy economics and opens up new direction for policy makers to explore new and alternative sources of energy which would be helpful in meeting the rising demand of energy due to sustained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C) 2013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12] 白景锋, 张海军.

基于EOF和GWR模型的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时空分析

. 地理研究, 2014, 33(7): 1230-123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7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结合中原经济区&ldquo;三化&rdquo;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基于自然正交函数(EOF)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时空特征,借助地理加权回归(GWR)揭示其驱动力。EOF第一模态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沿京广线的东西两侧反相分布,京广线以西增长快于京广线以东;时间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年际特征,且东、西两部分有近10 年的循环周期。第二模态反映局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年际异常,其呈西南、东北反相空间分布;时间系数年际波动明显。GWR分析发现:驱动力的作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呈正相关关系。资源禀赋是第二大影响因素,也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区位是第三大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依次是第二产业、城市化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因此,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考虑不同行政区的特殊性。

[Bai Jingfeng, Zhang Haijun.

Spatial-temporal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in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with EOF and GRW method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7): 1230-123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7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结合中原经济区&ldquo;三化&rdquo;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基于自然正交函数(EOF)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时空特征,借助地理加权回归(GWR)揭示其驱动力。EOF第一模态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沿京广线的东西两侧反相分布,京广线以西增长快于京广线以东;时间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年际特征,且东、西两部分有近10 年的循环周期。第二模态反映局部区域经济增长的年际异常,其呈西南、东北反相空间分布;时间系数年际波动明显。GWR分析发现:驱动力的作用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对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呈正相关关系。资源禀赋是第二大影响因素,也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区位是第三大影响因素,其他因素依次是第二产业、城市化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影响中原经济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有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因此,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要考虑不同行政区的特殊性。
[13] 陈秀山, 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本文引用: 1]     

[Chen Xiushan, Zhang Keyun.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本文引用: 1]     

[14] 刘正桥, 王良健.

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与路径

. 地理研究, 2013, 32(4): 683-69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鉴于各类主体功能区在东北地区并存,考察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开发路径,可为全国提供较好借鉴。以东北地区城市暂住人口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并使用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量以暂住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为标志的城市化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表明: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需充分尊重和考虑东北地区各类开发区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与生态状况,应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功能区人口迁出等途径进行集中均衡式的城市化开发,积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Liu Zhengqiao, Wang Liangjian.

The impetus and path of economic growth for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jor function zon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4): 683-690.]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4001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新型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也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内容。鉴于各类主体功能区在东北地区并存,考察其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开发路径,可为全国提供较好借鉴。以东北地区城市暂住人口为切入点,探讨了城市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构建暂住人口与经济增长联立方程,并使用东北地区34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量以暂住人口吸纳与承载能力为标志的城市化潜力与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表明: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背景下,需充分尊重和考虑东北地区各类开发区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与生态状况,应通过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功能区人口迁出等途径进行集中均衡式的城市化开发,积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完善。
[15] 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处课题组.

江西经济增长动力分析及“十三五”展望: 基于生产函数的分析

. 调研世界, 2015, (3): 7-12.

[本文引用: 1]     

[Group of national economic synthesis of Jiangxi province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impetus and the expectation of 13th Five Year Plan in Jiangxi: Based on analysis of production function

. 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 2015, (3): 7-12.]

[本文引用: 1]     

[16] 丁志国, 赵宣凯, 苏治.

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基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产业升级方向与路径选择

.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9): 18-30.

[本文引用: 1]     

[Ding Zhiguo, Zhao Xuankai, Su Zhi.

What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upgrading directions and path choice based on resources allocation efficiency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2, (9): 18-30.]

[本文引用: 1]     

[17] 沈坤荣, 李子联.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与约束

. 经济学动态, 2011, (1): 26-3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 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Shen Kunrong, Li Zilian.

The power and restri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1, (1): 26-3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 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8] 李子联.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约束条件与机制突破

. 社会科学, 2011, (2): 14-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Li Zilian.

A Study on the Impetus and Restrain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 Social Science, 2011, (2): 14-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9] 辜胜阻, 王敏, 李洪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方向与新动力

. 经济纵横, 2013, (2): 1-8.

[本文引用: 1]     

[Gu Shengzu, Wang Min, Li Hongbin.

The new direction and impetus of transforming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Economic Review, 2013, (2): 1-8.]

[本文引用: 1]     

[20] 江飞涛, 武鹏, 李晓萍.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5): 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工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由效率与要素协同驱动型向资本投入主导驱动型转变。以2003年为界.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为89.28%.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则由年均47.34%骤降为年均-4.08%。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年均4.60%急剧下降至年均-0.05%.边际资本产出率由2002年的0.61急剧下降至2012年的0.28。这表明.投资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严峻的效率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质疑。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急剧恶化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非常显著.国际金融危机并非导致效率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是进一步加剧效率恶化的趋势。当前。由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工业增长效率恶化的根源。因此,实现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即:政府必须为市场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

[Jiang Feitao, Wu Peng, Li Xiaop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transform of China's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 (5): 5-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工业增长的动力机制已由效率与要素协同驱动型向资本投入主导驱动型转变。以2003年为界.资本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均34.07%大幅提升为89.28%.而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贡献率则由年均47.34%骤降为年均-4.08%。与此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年均4.60%急剧下降至年均-0.05%.边际资本产出率由2002年的0.61急剧下降至2012年的0.28。这表明.投资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严峻的效率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质疑。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工业增长效率急剧恶化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非常显著.国际金融危机并非导致效率恶化的根本原因,只是进一步加剧效率恶化的趋势。当前。由政府主导、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工业增长效率恶化的根源。因此,实现向创新驱动、效率驱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即:政府必须为市场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并在尊重市场机制及市场主体意愿的基础上积极作为,促进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
[21] 欧向军, 甄峰, 秦永东, .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地理研究, 2008, 27(5): 993-10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力、内源力、外向力和行政力依次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市场力和行政力是促进江苏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理想动力。</p>

[Ou Xiangjun, Zhen Feng, Qin Yongdong, et al.

Study on compression level and ideal impetu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5): 993-100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根据城市化的内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1991~2005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地域景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人口城市化对区域城市化的总体贡献不断减弱;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型回归模型对城市化的主要动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市场力、内源力、外向力和行政力依次是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其中,市场力和行政力是促进江苏省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理想动力。</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