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结构 潜力B1 | 土地优势度C1 | 度量某地类在海岸带地域的面积占比优劣程度;Di是i地类优势度,Aico代表海岸带 i地类面积,Aicc为三个市(区)所有i地类面积 | | 0.0623 |
最邻近距离C2 | 代表测度某地类相邻斑块的平均距离值,表征相互联系程度;R代表最邻近距离指数,代表i地类斑块之间实测平均距离,n为地类斑块总量,A为区域总面积 | | 0.0569 |
高低值集聚C3 | 测度某地类不同面积斑块集聚态势,地类大斑块的汇聚便于土地规模化开发,反之则相反;E(G)和Var(G)分别为General G指数期望值与变异值,xi、xj是地类x的i、j斑块值,wi,j是空间权重,n代表该地类斑块总数 | | 0.0799 |
土地集聚C4 | 度量某地类空间集聚状态,是x地类斑块要素平均值,其他意义同上 | | 0.0854 |
自然 条件 潜力B2 | 高程C5 | 衡量海拔高程对海岸带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 提取30 m分辨率DEM数据绘制形成 | 0.1086 |
坡度C6 | 衡量坡度对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或限制程度 | 提取30 m分辨率Slope数据绘制形成 | 0.0724 |
生态敏感性B3 | 地类结构C7 | 反映不同地类存在的生态性以及对生态的影响程度 | 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划分 | 0.0482 |
土地破碎度C8 | 反映人类对景观的干扰程度,是地类斑块由连续变化的结构向斑块嵌块体变化的过程的一种度量 | | 0.0674 |
地质灾害C9 | 综合反映地质灾害点数量、灾害点密度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矢量化余姚、慈溪、镇海地质灾害图形成 | 0.0438 |
地面沉降C10 | 表征因抽水、采空、构造等形成的地面沉降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矢量化余姚、慈溪、镇海地面沉降图形成 | 0.0217 |
经济 发展 潜力B4 | 人口密度C11 | 以乡镇为单位体现人类生产活动的分布,数值越大,社会经济活动越频繁,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就越高 | | 0.1451 |
非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C12 | 反映各乡镇产业结构情况,非农业劳动人口比例越大代表地区产业经济越发达,土地经济需求越大 | | 0.0783 |
城镇辐射C13 | 城镇、产业园区对毗邻区域经济的辐射、刺激影响程度 | 根据城市、建制镇、产业园区作2 km间隔多缓冲区分析 | 0.0585 |
区域联系度C14 | 以道路交通总时间表征海岸带城镇、村落之间的联系程度。Ai是某城镇到其他所有乡镇村落交通到达时间和;n为节点总量;Tij是从i节点到j节点最小交通时间。Ai值越少代表交通越发达,区域紧密度越高 | | 0.07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