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6 , 35 (8): 1420-143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02

研究论文

近3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变化

宋文静12, 吴绍洪1, 陶泽兴12, 戴君虎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Distribution change of plants over mid-eastern China during last 30 years

SONG Wenjing12, WU Shaohong1, TAO Zexing12, DAI Junhu1

1.Key Labor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戴君虎(1968- ),男,陕西蓝田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候学、植物地理学和气候变化影响。E-mail: daijh@igsnrr.ac.cn

收稿日期: 2016-02-25

修回日期:  2016-05-8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8-3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43)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14278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95530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宋文静(1990- ),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地理学。E-mail: songwj.13s@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植物分布范围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已有研究尚未对中国中东部地区近30年来的植物分布变化进行系统总结。采用荟萃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通过搜集已发表文献中关于植物引种、植被和物种分布及其变化等数据资料,得到近15年119个植物物种的251条分布变化证据,经与《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中记载的原分布记录(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对比,统计了不同物种的分布范围变化,并分析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近30年来,统计物种中80%在水平地带上发生北移,平均移动值约为3.37°;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响应气候变化的区域集中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以及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带。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有显著的增温趋势,升温导致温暖指数(Warmth Index)增加,满足植物生长的热量需求,是植物北移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荟萃分析 ; 气候变化 ; 植物分布 ; 温暖指数

Abstrac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plant species may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long with global warming. But the change of plant distribution in recent 30 year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Based on meta-analysis and data from 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and other published studies, 251 distribution records of 119 plant species in the last 15 years are obtained.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changes of these species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original records,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cause for these changes by calculating the Warmth Index (WI).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80% of the plant specie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migrated northward in recent 30 years with a mean value of 3.37 degrees. (2) Most parts of China show a significant warming trend since the 1960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d the plant distribution change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significant warming regions. (3) The migration has mainly occurred in the transitional regions from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 leaved forest to 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oad leaved forest and coniferous-broad leaved mixed forest in the middle temperate zone. (4) The temperature rise provides more heat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of plants that cannot adapt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 northern China before. For 83.61% of the species, the mean WI in the 2000-2014 period can meet the needs of plants better than the 1961-1990 period, so the migration is highly related to climate warming. In this paper, the trend and amplitude of the plant distribution changes a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in the scale of species. The results can reflect the general impact of global change on the plant aspects in Chin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solid basis for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system. In the follow-up study, the response process and the change direction of plant under multiple factors influence will be further discussed.

Keywords: meta-analysis ; climate change ; plant distribution ; Warmth Index

0

PDF (551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宋文静, 吴绍洪, 陶泽兴, 戴君虎. 近30年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变化[J]. , 2016, 35(8): 1420-143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02

SONG Wenjing, WU Shaohong, TAO Zexing, DAI Junhu. Distribution change of plants over mid-eastern China during last 30 years[J]. 地理研究, 2016, 35(8): 1420-143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02

1 前言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期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0.2℃,过去的三个十年连续比之前自1850年来任何一个十年都偏暖,1983-2012年可能是北半球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1,2]。近百年中国增温趋势大于全球平均趋势,达0.9~1.5℃,近15年处于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3]。在此背景下,温度带普遍向北推移[4-7],不同温度带间界线的变化涉及到热量资源的重新分配,可能对植物分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8-11]。特别是对处于某些生态过渡带的区域植物而言,环境条件比较特殊,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更为直观,且这种变化可能是难以恢复的[12,13]。因而研究在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中东部地区气候敏感带的植物分布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是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收集、合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可用来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和物候的影响[14,15]。Parmesan等利用搜集到的动植物界限变动以及物候变化数据,统计分析了全球1700多个物种(包含低等动物、高等动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的分布变化和物候变化[16]。结果表明物种分布向两极地区平均移动速率是6.1(±2.4) km·10a-1,春季物候期有明显的提前趋势。Root等对全球143个研究中1473个物种的迁移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有81%的物种表现出的迁移变化与气候变暖高度相关[17]。但是,这类研究搜集到的数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欧美地区,鲜有中国的数据。

因此,中国区域的相关变化事实亟待系统研究。本文不涉及中国西北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的灌丛、草地植物的分布变化,重点提取中国中东部地区水平地带近15年来植物物种的分布信息,比较《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18]中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植物物种分布记录,研究各物种的分布变化及其规律。结合区域气候变化资料,探讨植物物种分布变化的原因。结果可为研究区域气候变化的植被响应提供事实依据,为准确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提取不同时期植物物种的分布数据,统计其移动值可定量分析植物分布变化幅度;对气候数据的回归分析,以及计算对植物生长、分布起重要作用的热量指数,可以掌握气候变化背景并分析植物分布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1 物种分布数据提取与处理方法

2.1.1 近15年物种分布数据提取 利用荟萃分析方法,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搜索近些年来发表的有关植物物种引种、分布变化的文献,从中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文献的重点是针对中国中东部地区探讨植物分布变化的已有研究。文献筛选标准如下:第一,文献中研究植物分布变化尺度限于物种水平;第二,文献体现2000年之后植物物种分布情况;第三,对植物分布地点的介绍至少精确到具体城市;第四,植物在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后,能适应或基本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成活状况良好;第五,文献中的结果不是针对未来情景模式下的预测结果和控制实验结果。

根据上述标准,从筛选到的文献中提取物种学名、引种时间、分布地点、成活效果等信息,最终得到119个物种的251条分布变化记录。进一步对上述统计依据植物物种是否稳定分布到新地点进行等级分类[19]:能够适应新地点的自然生长条件,可安全越冬,生长良好的归为一类,视作稳定分布;基本适应新地点的自然环境,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以使用的归为一类,视作不稳定分布。

2.1.2 物种分布历史数据提取 物种分布历史数据主要从《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18]中提取。《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是目前中国第一部具有完整木本植物名录、包含翔实分布信息和气候特征的专著。该图集主要由《中国植物志》[20]《中国高等植物》[21]以及各地方植物志[22-25]记载的植物分布信息集合而成。《中国植物志》全书共80卷126分册,其中有4册出版于1980年之前,93册出版于1980-1999年,剩余11册出版于2000-2004年。由以上这些书籍的出版时间可以推算,《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主要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更早时期的物种分布状况。前文所述近15年物种分布数据提取到的119个植物物种中有65个在《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中有原分布记录,其中包含草本植物9种(13.85%),乔木17种(26.15%),灌木或小乔木17种(26.15%),灌木22种(33.85%)(表1)。

表1   荟萃分析统计的物种信息

Tab. 1   Summary of species in meta-analysis

编号物种拉丁学名生活型文献出处稳定等级移动幅度
1柑橘Citrus reticulata芸香科乔木27I★★★
2柊树Osmanthus heterophyllus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28、29、30、31II★★★★
3日本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 awabuki忍冬科灌木或小乔木32I★★★★
4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 umbellata蔷薇科灌木或小乔木29II★★★
5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禾本科草本32I★★★★
6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禾本科草本29I★★
7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小檗科灌木29、32、33I★★
8长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29I★★★
9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棕榈科乔木34I、II★★★
10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禾本科草本29II★★★
11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禾本科草本29II★★★
12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禾本科草本29I★★★
13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禾本科草本29I★★★
14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小檗科灌木29II★★★
15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忍冬科灌木或小乔木35I★★★★
16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蔷薇科灌木32、33I★★
17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小檗科灌木或小乔木29、32II★★★
18细圆齿火棘Pyracantha crenulata蔷薇科灌木或小乔木29I★★
19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禾本科草本29I
20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蓝果树科乔木36I
21女贞Ligustrum lucidum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29、34、36、37I
22木犀Osmanthus fragrans木犀科灌木或小乔木29、32、36I、II
23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五加科灌木29、33I★★
24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禾本科草本29、34I★★★
25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杜鹃花科灌木29、32I、II★★★
26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七叶树科乔木32、38I
27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蔷薇科灌木或小乔木29、32、35、37、39I
28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蔷薇科乔木40II★★★★
29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禾本科草本29I
30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卫矛科灌木32I
31红叶Cotinus coggygria var. cinerea漆树科灌木32I
32水蜡树Ligustrum obtusifolium木犀科灌木40、41I★★★
33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无患子科灌木或小乔木40II
34忍冬Lonicera japonica忍冬科灌木32I
35锦带花Weigela florida忍冬科灌木40I★★
36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卫矛科灌木32I
37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蔷薇科灌木40I
38照山白Rhododendron micranthum杜鹃花科灌木29I
39蚊母树Distylium racemosum金缕梅科乔木29、33、35、37I★★★
40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金缕梅科灌木29、33II★★
41木莲Manglietia fordiana木兰科乔木34I★★★★
42齿叶冬青Ilex crenata冬青科灌木29II★★★
编号物种拉丁学名生活型文献出处稳定等级移动幅度
43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蔷薇科乔木29、33、34I★★★
44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黄杨科灌木或小乔木29II★★★
45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海桐花科灌木或小乔木29、33II★★
46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樟科灌木29、34、42I★★★
47榧树Torreya grandis红豆杉科乔木32I★★★★
48窄叶火棘Pyracantha angustifolia蔷薇科灌木或小乔木29I
49Camellia sinensis山茶科灌木或小乔木34、43、44、45I、II★★★
50珍珠绣线菊Spiraea thunbergii蔷薇科灌木40I★★
51光叶石楠Photinia glabra蔷薇科乔木29、34I★★★
52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蔷薇科灌木32I★★★★
53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木兰科乔木32I★★★★
54枸骨Ilex cornuta冬青科灌木或小乔木29、32、35、37I★★★
55黄杨Buxus sinica黄杨科灌木或小乔木29I★★★
56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蔷薇科灌木40II★★
57白鹃梅Exochorda racemosa蔷薇科灌木32I
58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科乔木46、47II★★
59Catalpa ovata紫葳科乔木48I
60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木科乔木47、49II
61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豆科乔木47、50I★★★
62Sophora japonica豆科乔木41、47、48、51、52、53、54、55、56、57、58、59I
63四季玫瑰Rosa rugosa蔷薇科灌木32、40I
64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蔷薇科灌木40I
65榆树Ulmus pumila榆科乔木40、41I

注:稳定等级I:稳定分布;稳定等级II:不稳定分布;移动幅度★:0°M2°;★★:2°<M4°;★★★:4°<M6°;★★★★:M>6°。

新窗口打开

另外,对上述65个物种的原分布范围进一步校准,对其中两个物种的分布范围作了调整。《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记录了柑橘(Citrus reticulata)分布于中国台湾省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北界约为24°N。而据《中国植物志》第43(2)卷[26]记载柑橘产秦岭南坡以南、伏牛山南坡诸水系及大别山区南部,向东南至中国台湾省,南至海南岛,西南至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地区,北界约为30°N。《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中记录的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最北分布于江苏省中南部地区,约为32°N,而《中国植物志》第40卷[60]记载中国于18世纪末从欧洲将其引入青岛栽培,这样刺槐的分布北界则至少约为36°N。

2.1.3 物种分布范围变化统计 根据搜集的各物种原分布范围和近15年新增分布地点资料,统计其移动的纬度值,具体方法如下:

(1)为保证植物原分布和新增分布不至出现在水分条件相差太多的不同地理单元,每隔2°划分一个经度带,同一带内求取新分布地点相对于原分布边界点的移动差值,差值为正为北移,差值为负则为南移。

(2)对于分布范围横跨两个经度带的新分布地点,把两个经度带合并看作一个经度带,再依据第一步统计其移动值。

(3)如果新分布地点同一经度带内没有物种原分布的,选择最邻近有物种原分布的经度带选取原分布地点。

(4)如果某个植物物种有多个新增分布记录,统计上述三个步骤得到所有纬度差值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选取茶(Camellia sinensis)为例说明物种移动幅度的统计方法。根据《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记录,茶的原分部范围如图1所示。而根据搜集到的新增分布记录,茶已成功引种至辽宁省丹东市,山东省威海市、潍坊市、青岛市、泰安市、日照市、临沂市,以及山西省霍州市等8个地点(图1)。依据上述方法,统计各地点的移动幅度(图2),取平均得到茶在近30年间分布范围北移4.36°。在丹东和霍州,冬季采取御寒措施保障其安全越冬,且冬季落叶。依上文等级分类标准,视在该地区不稳定分布,最终得茶北移幅度为4.03°。其他植物物种的移动幅度的确定均按照此方法统计。

图1   茶原分布和新增分布图

Fig. 1   Original distribution and new distribution of tea(Camellia sinensis

图2   茶分布变化统计结果图

Fig. 2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ea (Camellia sinensis)

2.2 气候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基础气温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www://cdc.cma.gov.cn/)。包括1961-2013年的中国地面气温月值格点(0.5°×0.5°)数据集和1961-2014年的气象站点月平均气温数据。

基于中国地面气温格点数据可计算得到1961-2013年全国的年均温数值,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计算年均温的线性变化率,并检验其显著性水平(P值),作为中国的气温变化背景。统计各植物新增分布地点最冷月即1月均温的变化趋势,以此作为植物能否在该地点安全越冬的气温基础。

温暖指数(Warmth Index,WI)是限制植物南北分布的主要生态幅指标[61,62],在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研究中起重要作用[63]。基于各气象站点1961-2014年月平均气温数据可得到各植物新分布地点的温暖指数:

WI=∑(t-5) (t为月均温,t>5℃)(1)

除柑橘、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之外,《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提供了本文统计所需的各植物物种对温暖指数需求的上限、下限和平均值,其中平均值可看作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暖指数。通过计算1961-1990年和2000-2014年两个时间段各新增分布地点温暖指数的平均值,对照植物物种对温暖指数需求的上限和下限,可看出这些地点是否满足植物物种对温暖指数的需求。同时,可分析近15年的气温条件是否比之前更有利于引种植物的生存,即2000-2014年时间段的温暖指数均值是否比1961-1990年时间段的更靠近于植物物种对温暖指数需求的平均值,以此为依据探讨植物分布范围变化的原因。

3 结果分析

3.1 物种分布变化

依据之前介绍的植物物种分布数据处理方法统计65个物种的移动幅度,结果显示有9个(13.85%)物种的新增分布地点处于同一经度带内原分布区域的南北界线之间,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北移或南移,移动幅度为0。剩余56个物种移动纬度值为正(北移)和为负(南移)的物种分别有52个(80.00%)和4个(6.15%)。最终统计得到所有物种平均移动结果约为北移3.37°,近30年的北移速率约为1.12°/10年。进而根据植物物种是否稳定分布到新增地点对上述统计进行等级分类,结果显示,有49个物种稳定分布在引种地区(表1)。其中移动纬度为0的物种有9个,体现为南移的有4个,剩余36个物种均体现为北移,所有稳定分布物种的平均北移纬度值约为3.12°,近30年稳定北移速率约为1.04°/10年(图3)。

图3   65个物种的移动值频率分布(a)及稳定分布在引种地区的49个植物物种的移动值频率分布(b)

Fig. 3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migration value of 65 plant species (a) and 49 plant species that distribute stably in the new area (b)

3.2 植物分布变化集中地区及气候变化特征

通过荟萃分析方法统计到的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新增分布地点有30个,主要分布于30°N~45°N,105°E~130°E,西至黄土高原中部,东至海陆交界地区,南至秦岭—淮河一线,北至内蒙古草原,这个范围里分布着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以及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中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带。在这些植物分布变化集中地区,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早、响应程度更高。1961-2013年均温的线性变化增温率及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图4),30个植物物种分布变化地点年均温的线性变化率均为正,即这些地点均处于中国气温变暖地区,其中27个地点体现为非常显著(P<0.01)的升温趋势,1个地点体现为显著(P<0.05)的升温趋势,两个为不显著(P>0.05)的升温趋势。30个地点1961-2013年最冷月(1月)均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线性变化率均为正,月均温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图5),为植物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

图4   植物分布变化集中区域及其气候变化特征

Fig. 4   The concentration areas of changes in plant distribu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hange

图5   1961-2013年新增分布地点1月份均温线性变化率的频率分布

Fig. 5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change rate for the mean temperature of January in the new distribution areas (1961-2013)

3.3 植物分布变化的热量条件

由公式(1)计算每个物种的新增分布地点1961-1990年和2000-2014年两个时间段温暖指数的平均值及植物物种对温暖指数需求的上限、下限和平均值的对照结果显示,86.89%的物种新增分布地点的温暖指数处于植物需求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满足植物对温暖指数的需求。近年来区域气候变暖显著,对83.61%的植物来说,其新增分布地点的气温条件更有利于该物种的生存(图6),即2000-2014年的温暖指数均值比1961-1990年更靠近于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暖指数。这表明温度升高使许多地区的温暖指数能更加满足植物生长的热量需求,植物的分布范围趋向于向这些升温地区变化,80%以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变化与气候变暖息息相关。

图6   各物种的WI需求及新增分布地点不同时间段WI均值变化趋势

Fig. 6   The WI demands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 trend of mean WI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new distribution areas

4 结论与讨论

前人研究认为全球变化会首先在景观的某些敏感地带反映出来[64],也有研究发现一些生态过渡带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65-67]。本文得到的植物分布变化集中区域处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过渡带和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带的结果与以上结论一致。与国外相关荟萃分析研究相比[16,17],本文得到的植物物种北移幅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提取的植物物种多为园林引种植物,引种过程受到一定的人为干预,北迁速度相较于植物自然迁移更快,变化幅度大于自然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的变化。气候增暖条件下植物自然迁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人类干预提供了更多有利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选择利于植物生长的小生境,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植物自然迁移周期,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的适应。另一方面,目前能搜集到的植物原分布资料有限,某些植物原分布记录尚不完善,对结果分析也有影响。但是,本文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已尽量筛选能适应引种点环境条件的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植物对当地自然条件的适应情况进行了等级分类,试图将人为因素影响降到最小,又对一些植物的原分布范围进行了校正。植物普遍北迁,主要受到气候变暖影响,但也与植物自身改变有关。温度能够限制植物的分布,这是相对的,因为植物既有遗传保守性的一面,也具有可塑性的一面。当植物引种到一个新的地区后,外界生态因子能逐渐地动摇其遗传保守性,并将逐步地提高其后代适应新环境的能力[68]。无论是外界条件影响还是植物自身适应,对于过去许多在较北地区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正常生长的南方植物来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无疑为植物引种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气象因子,使得植物分布范围的北移成为可能。需要注意,物种新增分布地区相对于原分布区是零星散落的,在更多气候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地区还未有对应物种分布,原因可能是气候增暖持续时间较短,自然植物迁移效果还不明显,而且这些地区还未进行引种。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植物在物种尺度的分布变化规律并统计其变化幅度,研究结果可反映全球变化对中国植物分布的普遍影响,对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科学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仍需注意的是,许多非气候因子的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干扰植物分布范围变化的原因。诸多因子综合影响,使得多因子作用下植物分布变化的归因分析更为复杂[69,70]。后续研究中,将综合探讨多因子影响下植物的响应过程和变化方向。

本文采用搜集的数据资料,通过荟萃分析方法统计了植物物种的分布变化信息,整理得到植物分布范围变化数据集。分析了中国气温、温暖指数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引起植物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① 中国中东部地区植物物种的分布变化总体体现为向北移动,近30年的北移值约为3.37度;② 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大多数地区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植物分布响应气候变化的集中区域处于我国的显著增温地区;③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过渡带和针阔叶混交林过渡带是我国中东部地区植物分布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④ 引起植物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气温上升导致温暖指数增加,使得绝大多数植物新增分布地点的温度条件更加满足植物生长的热量需求。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33] [Mao Zhibin, Hao Riming, Jiang Peng.

Resource investigation of cold-resistant evergreen board-leaved species in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 Journal of Pla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3(2):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895.2004.02.012      URL      摘要

南京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是一些常绿阔叶树种自然分布的北界。通过对南京地区常绿阔叶树种的实地考察,表明南京地区有12种自然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种;目前园林上引种并已应用的有25种。另外,引种了109种能够露地栽培的常绿阔叶树种,其中乔木28种,灌木77种,藤本4种。可以认为南京地区是耐寒常绿阔叶树种引种分布的关键地区。
[34] 臧德奎, 李鹏波, 王瑾.

山东园林中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和应用

. 中国园林, 2001, 17(5): 7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01.05.028      URL      摘要

探讨常绿阔叶树种在山东园林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常绿阔叶树种在山东园林中应用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适于山东园林中应用的常绿阔叶树88种,包括常绿乔木和小乔木13种,常绿灌木35种,常绿藤本12种,竹类植物28种。

[Zang Dekui, Li Pengbo, Wang Jin.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rnamental evergreen broadleaf trees and shrubs in Shandong region

. Journal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 17(5): 72-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01.05.028      URL      摘要

探讨常绿阔叶树种在山东园林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常绿阔叶树种在山东园林中应用可行性的分析,提出了适于山东园林中应用的常绿阔叶树88种,包括常绿乔木和小乔木13种,常绿灌木35种,常绿藤本12种,竹类植物28种。
[35] 许联瑛, 王森, 张敬, .

常绿阔叶植物石楠在北京地区的引种示范应用

. 中国园林, 2010, 26(4): 45-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10.04.019      URL      摘要

依据自然生态相似性引种原理和科学利用气候转暖升高的自然条件的观点,开展石楠在北京地区的 引种和示范应用。通过11个冬春(1999—2009年)对其生长状态、抗寒性表现、观赏特性等方面的观察分析、适度规模推广应用以及扩繁试验,进一步提 出石楠作为春花、秋果、冬绿的植物种类在北京园林绿地中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关思考和讨论。

[Xu Lianying, Wang Sen, Zhang Jing, et al.

The introduction and demonstrated application of evergreen broadleaf plants photinia serrulata in Beijing

.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26(4): 45-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10.04.019      URL      摘要

依据自然生态相似性引种原理和科学利用气候转暖升高的自然条件的观点,开展石楠在北京地区的 引种和示范应用。通过11个冬春(1999—2009年)对其生长状态、抗寒性表现、观赏特性等方面的观察分析、适度规模推广应用以及扩繁试验,进一步提 出石楠作为春花、秋果、冬绿的植物种类在北京园林绿地中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关思考和讨论。
[36] 李乾明, 肖智勇, 徐光辉, .

桂花等14个树种北栽试验研究

. 江西林业科技, 2012, (1): 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505.2012.01.005      URL      摘要

从宜春当地移植了14种计222株绿化树种至河南郑州进行北栽试验。因南北两地土壤、气候差异较大,本试验研究通过采用特殊技术措施处理,包括碱性土壤改良,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全冠移栽及束草防寒,因此前期保持了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景观效果。但从第二次调查结果来看:桂花、女贞及喜树的成活率高,超过了80%,适应性相对较强,恢复快,长势良好;其次是樱花、杜仲、罗汉松及蚊母树,表现较好,也可作为北栽植物第二备选植物;其他7种北栽试验树种则表现欠佳。

[Li Qianming, Xiao Zhiyong, Xu Guanghui, et al.

Research on north plant of osmanthus fragrans and other 13 species trees

. Jiangxi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1): 12-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505.2012.01.005      URL      摘要

从宜春当地移植了14种计222株绿化树种至河南郑州进行北栽试验。因南北两地土壤、气候差异较大,本试验研究通过采用特殊技术措施处理,包括碱性土壤改良,及时松土除草防止土壤板结,全冠移栽及束草防寒,因此前期保持了较高的成活率和良好的景观效果。但从第二次调查结果来看:桂花、女贞及喜树的成活率高,超过了80%,适应性相对较强,恢复快,长势良好;其次是樱花、杜仲、罗汉松及蚊母树,表现较好,也可作为北栽植物第二备选植物;其他7种北栽试验树种则表现欠佳。
[37] 许联瑛, 王森, 张敬, .

长绿色期及冬季有色彩植物在北京园林绿地中的示范应用

. 中国园林, 1999, 15(6): 29-31.

URL      摘要

本文依据北京地区冬季气温逐年转暖升高的自然条件和多年来植物引种驯化方面的技术成果,认为将一些绿色期长及冬季有色彩植物的材料有序排列,合理配置,可以达到延长北京绿地绿色期、丰富冬季色彩景观的目的。

[Xu Lianying, Wang Sen, Zhang J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the plants with long green periods and different colors during winter in gardens of Beijing

. Journal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99, 15(6): 29-31.]

URL      摘要

本文依据北京地区冬季气温逐年转暖升高的自然条件和多年来植物引种驯化方面的技术成果,认为将一些绿色期长及冬季有色彩植物的材料有序排列,合理配置,可以达到延长北京绿地绿色期、丰富冬季色彩景观的目的。
[38] 张振刚.

甘肃天水市区七叶树引种栽培技术研究

. 林业实用技术, 2005, (11): 3-5.

URL      Magsci      摘要

天水市是西部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限制,城市道路绿化水平比较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速度显著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道路绿化的观念和需求也不断变化.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体现生态和环保意识,乔灌草植物配置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绿化观念和方式,成为当代人迫切的追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城市道路绿化时选用本地适生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绿化树种.

[Zhang Zhengang.

The technology for introductions and cultivations of aesculus chinensis in Tianshui, Gansu

.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 2005, (11): 3-5.]

URL      Magsci      摘要

天水市是西部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限制,城市道路绿化水平比较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速度显著加快.与此同时,人们对道路绿化的观念和需求也不断变化.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体现生态和环保意识,乔灌草植物配置和突出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绿化观念和方式,成为当代人迫切的追求.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在城市道路绿化时选用本地适生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绿化树种.
[39] 武翠红.

山东地区石楠属植物引种及抗寒适应性研究

.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https://doi.org/10.7666/d.y1295749      URL      摘要

石楠属植物(Photinia),尤其红叶石楠 (Photinia×fraseri)是目前需求量极大的园林绿化色叶树种,但是低温冻害是影响其应用分布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山东地区选择三个试验地, 分别为济南市长清区、兖州市兴隆庄镇和临沂市罗庄区,引种石楠(P.serrulata)、椤木石楠(P.davidsoniae)、‘红罗宾’ (P.×fraseri‘Red Robin’)、‘鲁宾斯’(P.glabra var.Robens)、‘金红’(P×fraseri‘Jin Hong’)5种植物的三年生扦插苗,观察其在自然低温下的苗木生长差异和越冬适应性变化,测定人工低温胁迫下的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各树种抗寒 性的强弱。主要结果如下: 1.测定自...

[Wu Cuihong.

The research on introduction and cold resistant adaptability of photinia plants in Shandong area

. Nanj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8.]

https://doi.org/10.7666/d.y1295749      URL      摘要

石楠属植物(Photinia),尤其红叶石楠 (Photinia×fraseri)是目前需求量极大的园林绿化色叶树种,但是低温冻害是影响其应用分布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在山东地区选择三个试验地, 分别为济南市长清区、兖州市兴隆庄镇和临沂市罗庄区,引种石楠(P.serrulata)、椤木石楠(P.davidsoniae)、‘红罗宾’ (P.×fraseri‘Red Robin’)、‘鲁宾斯’(P.glabra var.Robens)、‘金红’(P×fraseri‘Jin Hong’)5种植物的三年生扦插苗,观察其在自然低温下的苗木生长差异和越冬适应性变化,测定人工低温胁迫下的抗寒性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各树种抗寒 性的强弱。主要结果如下: 1.测定自...
[40] 杨强胜.

包头市园林植物引种与应用研究

.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URL      摘要

对10科17属26种园林树木引种试验研究基础上运用树木引种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方法,综合评价26种园林树木应用价值,结果表明: 1、植物的适应性对每一种植物的应用起决定性作用,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为0.4934。观赏性所占权重为0.3108,生长特性所占权重为0.1958。 2、适应性选用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虫性三项指标。抗旱性通过测定树木水势的方法及每种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确定,抗旱性最强的三种植物是珍珠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红宝石海棠。耐寒性通过观察,将受冻害的植株的受害程度分为5级,分别计算每种植物的耐寒指数,根据耐寒指数的大小,确定每种植物的耐寒性,耐寒性最强的三种植物是紫叶稠李、花叶复叶槭、中华金叶榆等。抗病虫性是通过多年观察和查阅资料,按发生病虫害种类的多少来确定,抗病虫害强的有珍珠绣线菊、紫叶李、水蜡等。 3、观赏性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冠型、高矮、叶型、叶色、花色、花期、花量、生长量、冠幅、萌芽力、疏透性等11项指标获得,观赏性和生长特性较好的有紫叶稠李、红宝石海棠、紫叶矮樱等。 4、经层次分析法分析,应用价值高和较高的植物如珍珠绣线菊、紫叶稠李、金叶复叶槭、金边复叶槭、花叶复叶槭、圆冠榆、金露梅、四季玫瑰、银露梅、紫叶矮樱、金叶莸、金叶榆、栾树、金叶裂叶接骨木、茶条槭、水蜡、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可以在包头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应用价值一般的植物如红宝石海棠、金枝槐、金叶山梅花、西府海棠、红王子锦带、金叶风箱果在小气候较好,可以精细管理的地段使用。价值较低的种类如木绣球、平枝栒子建议不要在包头地区使用。

[Yang Qiangsheng.

Study on landscape trees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Baotou

. Yangl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08.]

URL      摘要

对10科17属26种园林树木引种试验研究基础上运用树木引种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方法,综合评价26种园林树木应用价值,结果表明: 1、植物的适应性对每一种植物的应用起决定性作用,在综合评价中所占权重最大,为0.4934。观赏性所占权重为0.3108,生长特性所占权重为0.1958。 2、适应性选用抗旱性、耐寒性、抗病虫性三项指标。抗旱性通过测定树木水势的方法及每种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确定,抗旱性最强的三种植物是珍珠绣线菊、金焰绣线菊、红宝石海棠。耐寒性通过观察,将受冻害的植株的受害程度分为5级,分别计算每种植物的耐寒指数,根据耐寒指数的大小,确定每种植物的耐寒性,耐寒性最强的三种植物是紫叶稠李、花叶复叶槭、中华金叶榆等。抗病虫性是通过多年观察和查阅资料,按发生病虫害种类的多少来确定,抗病虫害强的有珍珠绣线菊、紫叶李、水蜡等。 3、观赏性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冠型、高矮、叶型、叶色、花色、花期、花量、生长量、冠幅、萌芽力、疏透性等11项指标获得,观赏性和生长特性较好的有紫叶稠李、红宝石海棠、紫叶矮樱等。 4、经层次分析法分析,应用价值高和较高的植物如珍珠绣线菊、紫叶稠李、金叶复叶槭、金边复叶槭、花叶复叶槭、圆冠榆、金露梅、四季玫瑰、银露梅、紫叶矮樱、金叶莸、金叶榆、栾树、金叶裂叶接骨木、茶条槭、水蜡、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可以在包头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应用价值一般的植物如红宝石海棠、金枝槐、金叶山梅花、西府海棠、红王子锦带、金叶风箱果在小气候较好,可以精细管理的地段使用。价值较低的种类如木绣球、平枝栒子建议不要在包头地区使用。
[41] 赛呼, 刘润民, 云胜晟, .

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评价

.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 (4): 86-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767.2013.04.024      URL      摘要

为正确选择绿化树种,以指导城市绿化,通过对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 不同立地条件下园林绿化树种的长势、树高、冠幅、胸径、新生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主要从苗木种源、不同土壤条件出发对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 长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油松、樟子松、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和金叶榆,常绿乔木中樟子松在不同的立地类型 下生长较油松和云杉优越;落叶乔木中国槐在本地区的生长较适合,在各种立地类型下长势均较好;绿化灌木中金叶榆、金叶莸及重瓣榆叶梅的生长状况较好.由于 红瑞木耐寒性较差,在越冬时经常遭受冻害.水蜡喜干燥环境,不能频繁浇水,否则会大面积死亡;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 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

[Sai Hu, Liu Runmin, Yun Shengsheng, et al.

Garden trees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Kangbashi new zone in Ordos

.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4): 86-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767.2013.04.024      URL      摘要

为正确选择绿化树种,以指导城市绿化,通过对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 不同立地条件下园林绿化树种的长势、树高、冠幅、胸径、新生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主要从苗木种源、不同土壤条件出发对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 长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油松、樟子松、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和金叶榆,常绿乔木中樟子松在不同的立地类型 下生长较油松和云杉优越;落叶乔木中国槐在本地区的生长较适合,在各种立地类型下长势均较好;绿化灌木中金叶榆、金叶莸及重瓣榆叶梅的生长状况较好.由于 红瑞木耐寒性较差,在越冬时经常遭受冻害.水蜡喜干燥环境,不能频繁浇水,否则会大面积死亡;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 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
[42] 谢晓金, 郝日明.

南京地区引种的24种常绿阔叶树种耐寒性比较

.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 23(3): 285-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0756.2006.03.010      URL      摘要

选取南京地区已引种成功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和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等24种常绿阔叶树种,以其枝条为测试材料,运用电导法进行耐寒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来测试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计算得到的各树种半致死温度能定量地反映这些树种本身的耐寒能力高低,并且与它们在南京地区越冬适应性观察结果基本相一致。图1表2参18

[Xie Xiaojin, Hao Riming.

Analysis of the low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introduced 24 evergreen board-leaved tree species in Nanjing

.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2006, 23(3): 285-2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0756.2006.03.010      URL      摘要

选取南京地区已引种成功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和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等24种常绿阔叶树种,以其枝条为测试材料,运用电导法进行耐寒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低温循环仪自动降温程序模拟冰冻处理来测试枝条的相对电导率,计算得到的各树种半致死温度能定量地反映这些树种本身的耐寒能力高低,并且与它们在南京地区越冬适应性观察结果基本相一致。图1表2参18
[43] 王常红, 匡新, 王嘉磊, .

南茶北引茶叶品质变化的初步研究

. 见: 中国茶叶学会. 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杭州: 中国茶叶学会, 2007: 170-174.

URL      摘要

对同是祁门槠叶种、同为毛峰茶加工工艺的安徽郎溪茶与山东崂山茶、胶南茶、日照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芳香物质等茶叶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对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比较,以探讨南茶北移后茶叶品质的变化,为山东茶业发展及不同产地茶叶品质鉴别提供参考。

[Wang Changhong, Kuang Xin, Wang Jialei, et al.

Study on quality change of tea when tea plants translated from south to north

. In: China Tea Science Society.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ngzhou: China Tea Science Society, 2007: 170-174.]

URL      摘要

对同是祁门槠叶种、同为毛峰茶加工工艺的安徽郎溪茶与山东崂山茶、胶南茶、日照茶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芳香物质等茶叶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对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比较,以探讨南茶北移后茶叶品质的变化,为山东茶业发展及不同产地茶叶品质鉴别提供参考。
[44] 陈俊愉, 陈瑞丹.

对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的再认识

. 见: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2007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 2008: 1-3.

URL      摘要

引种驯化对园林建设极为重要。作者经过多年对南梅北移和棕榈引种驯化的研究、实践,初步总结了现在对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存在的认识偏差及中外引种驯化我国野生园林树木的成功经验等。并提出园林植物引种驯化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在实施过程中应以主导生态因子为重要指标。

[Chen Junyu, Chen Ruidan.

Reconsideration of landscape plants introduction and acclimatization

.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Travel. The Proceedings of 2007 National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Chinese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Baod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College of Landscape and Travel, 2008: 1-3.]

URL      摘要

引种驯化对园林建设极为重要。作者经过多年对南梅北移和棕榈引种驯化的研究、实践,初步总结了现在对园林植物引种驯化存在的认识偏差及中外引种驯化我国野生园林树木的成功经验等。并提出园林植物引种驯化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而在实施过程中应以主导生态因子为重要指标。
[45] 丁德恩.

不同茶树品种在日照及原产地生育特性和茶叶品质的比较研究

. 中国茶叶, 2011, (10): 20-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150.2011.10.011      URL      摘要

正日照茶区是我国淮河以北面积 最大的茶叶种植区。山东省自"南茶北引"成功以来,日照茶区主栽茶树品种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原产地发生了变化,造成茶叶营养 成分含量的差异性,茶叶品质也拥有了当地栽培的一些特殊性。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试验地调查分

[Ding De'en.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for different kinds of tea growing in Rizhao and their provenances

. China Tea, 2011, (10): 20-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150.2011.10.011      URL      摘要

正日照茶区是我国淮河以北面积 最大的茶叶种植区。山东省自"南茶北引"成功以来,日照茶区主栽茶树品种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茶树的生长发育与原产地发生了变化,造成茶叶营养 成分含量的差异性,茶叶品质也拥有了当地栽培的一些特殊性。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试验地调查分
[46] 胡锋, 王文, 毛惠平, .

银杏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S1): 24-25.

URL      摘要

银杏是世界著名的绿化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呼和浩特地区由于其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没有天然银杏分布。但通过近几年对银杏引种栽培试验的研究认为,银杏经过引种驯化,能适应呼和浩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加快银杏的引种繁育和推广步伐,绿化美化城市。

[Hu Feng, Wang Wen, Mao Huiping, et al.

A study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ginkgo (Ginkgo biloba)

.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S1): 24-25.]

URL      摘要

银杏是世界著名的绿化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呼和浩特地区由于其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没有天然银杏分布。但通过近几年对银杏引种栽培试验的研究认为,银杏经过引种驯化,能适应呼和浩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建议加快银杏的引种繁育和推广步伐,绿化美化城市。
[47] 刘志强.

臭椿在呼和浩特市城区的适应性及培育技术研究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URL      摘要

为了了解和掌握引种树种-臭椿的适应性及培育技术,为今后臭椿引 种栽培和育苗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物侯观测、生长量测定、实地调查、田间育苗试验等方法,对臭椿的生长发育、对低温的适应性,以及育苗和栽植技术进行了研 究,得出以下结论:  (1)臭椿的生长发育规律  臭椿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物候较晚。在4月20日左右萌芽,展 叶期为4月30日至5月18日左右,花期为6月2日至6月14日左右,约12d,幼果在6月16左右出现,8月底果实开始成熟。臭椿种子成熟较好,发芽率 最高为79%,发芽势最高为39%。  臭椿栽后一直保持其速生性。臭椿栽植8a内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9...

[Liu Zhiqiang.

Study on adaptability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ailanthus altissima swingle in Hohhot urban districts

. Hohhot: Master Dissert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2.]

URL      摘要

为了了解和掌握引种树种-臭椿的适应性及培育技术,为今后臭椿引 种栽培和育苗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物侯观测、生长量测定、实地调查、田间育苗试验等方法,对臭椿的生长发育、对低温的适应性,以及育苗和栽植技术进行了研 究,得出以下结论:  (1)臭椿的生长发育规律  臭椿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物候较晚。在4月20日左右萌芽,展 叶期为4月30日至5月18日左右,花期为6月2日至6月14日左右,约12d,幼果在6月16左右出现,8月底果实开始成熟。臭椿种子成熟较好,发芽率 最高为79%,发芽势最高为39%。  臭椿栽后一直保持其速生性。臭椿栽植8a内树高年平均生长量为0.9...
[48] 刘贵峰, 刘玉平, 康宁.

赤峰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26(6): 685-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1.06.020      URL      摘要

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赤峰市园林绿化水平和效益,本文以赤峰市的主要公园、街道、学校和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赤峰市区有绿化植物118种,隶属于48科83属,其中有树木29科53属83种,花卉17科26属29种,草坪植物2科4属6种.并针对园林绿化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Liu Guifeng, Liu Yuping, Kang Ning.

Study of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landscape plant in Chifeng city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ural Science, 2011, 26(6): 685-69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1.06.020      URL      摘要

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是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赤峰市园林绿化水平和效益,本文以赤峰市的主要公园、街道、学校和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赤峰市区有绿化植物118种,隶属于48科83属,其中有树木29科53属83种,花卉17科26属29种,草坪植物2科4属6种.并针对园林绿化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49] 牛宏, 刘婧, 曹兵.

银川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调查分析

. 见: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论文集.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4: 605-608.

URL      摘要

通过对银川地区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表明,银川地区现有园林绿化树种共计40科、86属、153种(含变种、变形)。乡土树种共70种,占所有树种的45.8%,引种树种共83种,占54.2%。其中:乔木83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54.2%,常绿乔木15种,落叶乔木68种;灌木64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1.8%,常绿灌木11种,落叶灌木53种;藤木6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乔木、灌木的比例为1.3: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4.9。在银川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中,应增加常绿树种和垂直绿化树种的比例,引种驯化抗逆性强的树种,同时改进管理方式,采用精细化管理。

[Niu Hong, Liu Jing, Cao Bing.

Yichuan landscaping tre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 In: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roceedings of 2014 Conference of Chinese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enya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605-608.]

URL      摘要

通过对银川地区绿化树种的调查研究表明,银川地区现有园林绿化树种共计40科、86属、153种(含变种、变形)。乡土树种共70种,占所有树种的45.8%,引种树种共83种,占54.2%。其中:乔木83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54.2%,常绿乔木15种,落叶乔木68种;灌木64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1.8%,常绿灌木11种,落叶灌木53种;藤木6种,占所有树种的比例为4%。乔木、灌木的比例为1.3:1。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例为1:4.9。在银川地区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规划中,应增加常绿树种和垂直绿化树种的比例,引种驯化抗逆性强的树种,同时改进管理方式,采用精细化管理。
[50] 王义田, 宋树全, 吴凤林.

阜新地区刺槐人工林生长状况与生态经济效益

. 辽宁林业科技, 1990, (5): 18-23.

URL      摘要

本文运用大量的资料,概述了刺槐人工林在阜新地区的分布及现状;分析了立地条件、年均温度、降水等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论述了其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生态效益;确定最适更新方式为皆伐,主伐龄为19~23年;建议把刺槐列为阜新地区荒山、丘陵、沟壑造林的主要树种。

[Wang Yitian, Song Shuquan, Wu Fenglin.

The growth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benefit for plantations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Fuxin area

.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1990, (5): 18-23.]

URL      摘要

本文运用大量的资料,概述了刺槐人工林在阜新地区的分布及现状;分析了立地条件、年均温度、降水等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论述了其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等生态效益;确定最适更新方式为皆伐,主伐龄为19~23年;建议把刺槐列为阜新地区荒山、丘陵、沟壑造林的主要树种。
[51] 薛利忠, 陈雁平, 贺玉莲, .

乌兰察布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36(5): 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6993.2013.05.003      URL      摘要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道路的绿化搞好了,不仅美化街景,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除尘、防风等作用,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加大了城市道路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城市,在城市道路绿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Xue Lizhong, Chen Yanping, He Yulian, et al.

The selection of greening plants for urban road in Ulanqab

.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2013, 36(5): 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6993.2013.05.003      URL      摘要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道路的绿化搞好了,不仅美化街景,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除尘、防风等作用,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加大了城市道路绿化力度,争创园林绿化城市,在城市道路绿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52] 刘贵峰, 刘玉平, 范雪飞.

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园林树木种类调查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27(1): 5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2.01.017      URL      摘要

为了了解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中 园林树木种类,分析在树种选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典型取样法对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的园林树木进行了调查,确定其主要种类为43个种(含变种),隶属于 19个科28个属.对其树木种类、垂直结构、径阶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应为其增加配置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合本地生长的绿化树种,并针对园内园林绿化 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1] 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引用: 1]     

[2] 秦大河.

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874-8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7.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2007 年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以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2 年之前的3 个连续10 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都比1850 年以来任何一个10 年更高,且可能是过去1400 年来最热的30 年。虽然1998-2012 年全球地表增温速率趋缓,但还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1970 年以来海洋在变暖,海洋上层75 m以上的海水温度每10 年升温幅度超过0.11℃;1971-2010 年地球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93%被海洋吸收。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1993-2010 年间高达3.2 mm/年。全球海洋的人为碳库很可能已增加,导致海洋表层水酸化。1971 年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都在损失。其中1979 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以每10 年3.5%~4.1%的速率缩小,同期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 年1.2%~1.8%的速率增大。北半球积雪范围在缩小。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 年以来大气CO<sub>2</sub>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导致20 世纪50 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采用CMIP5 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洋上层的温度比1986-2005 年间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大洋环流,2100 年海平面将上升0.26~0.82m。冰冻圈将继续变暖。为控制气候变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较工业化之前的温升达到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并造成大范围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死亡、疾病、食品安全、内陆洪涝、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影响人类安全。但如果采取积极行动,2℃的温升目标仍可望达到。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需全球共同努力减排,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52] [Liu Guifeng, Liu Yuping, Fan Xuefei.

Investigation of urban trees in Xilamulun Park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ural Science, 2012, 27(1): 51-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2.01.017      URL      摘要

为了了解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中 园林树木种类,分析在树种选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典型取样法对通辽市西拉木伦公园的园林树木进行了调查,确定其主要种类为43个种(含变种),隶属于 19个科28个属.对其树木种类、垂直结构、径阶结构等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应为其增加配置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合本地生长的绿化树种,并针对园内园林绿化 现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
[53] 刘玉平, 武海龙, 姜静静.

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结构特征分析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27(5): 545-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2.05.013      URL      摘要

分析行道树的结构有利于城市行道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为了掌握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的结构特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通辽市科尔沁区13条主要街道的行道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共有乔木13种,分属于7科8属,共5776余株,其中榆树(Ulmus pumila L.)、银中杨(Poplus alba 'Berolinensis'L.)、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四个树种占行道树总数的68.6%.行道树平均树高为8.2m.树高在5-15m的就占其总株数的82.5%.行道树平均胸径为17.7cm.调查区内树木的径级主要分布在10-20cm,占总数的63.8%.有82.1%的行道树评为健康,整体健康状况较好.

[Liu Yuping, Wu Hailong, Jiang Jingjing.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street trees in Tongliao city Horqin district

.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ural Science, 2012, 27(5): 545-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185.2012.05.013      URL      摘要

分析行道树的结构有利于城市行道树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为了掌握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的结构特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通辽市科尔沁区13条主要街道的行道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共有乔木13种,分属于7科8属,共5776余株,其中榆树(Ulmus pumila L.)、银中杨(Poplus alba 'Berolinensis'L.)、国槐(Sophora japonica L.)、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四个树种占行道树总数的68.6%.行道树平均树高为8.2m.树高在5-15m的就占其总株数的82.5%.行道树平均胸径为17.7cm.调查区内树木的径级主要分布在10-20cm,占总数的63.8%.有82.1%的行道树评为健康,整体健康状况较好.
[54] 高焕, 冯启.

内蒙古西部地区国槐引种育苗试验初报

.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 (S1): 73-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4066.2001.z1.032      URL      摘要

为解决乌海及周边地区造林树种单一,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的问题,乌达区苗圃从1998年开始进行国槐育苗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国槐引种育苗生长良好,不枯捎,抗病虫害,可以在内蒙西部干旱地区育苗造林.

[Gao Huan, Feng Qi.

Preliminary report of introduction and breeding experiment on sophora japonica in the west area of Inner Mongolia

. Inner Mongolia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S1): 73-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4066.2001.z1.032      URL      摘要

为解决乌海及周边地区造林树种单一,光肩星天牛危害严重的问题,乌达区苗圃从1998年开始进行国槐育苗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国槐引种育苗生长良好,不枯捎,抗病虫害,可以在内蒙西部干旱地区育苗造林.
[55] 郭鑫.

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树种选择及其规划研究

.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0.

https://doi.org/10.7666/d.d197832      URL      摘要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以Quick bird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对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现状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统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及城市绿地系统生 态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3S技术、实地调查、科学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园林绿化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综合评判和分级、主要常绿树种对大气环境的滞尘能力、城 市绿地的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调控应遵循的原则及 方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呼和浩特市园林绿...
[2] [Qin Dahe.

Climate change sc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7): 874-88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7.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自2007 年发布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以来,新的观测证据进一步证明,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2 年之前的3 个连续10 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气温,都比1850 年以来任何一个10 年更高,且可能是过去1400 年来最热的30 年。虽然1998-2012 年全球地表增温速率趋缓,但还不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1970 年以来海洋在变暖,海洋上层75 m以上的海水温度每10 年升温幅度超过0.11℃;1971-2010 年地球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93%被海洋吸收。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1993-2010 年间高达3.2 mm/年。全球海洋的人为碳库很可能已增加,导致海洋表层水酸化。1971 年以来,全球几乎所有冰川、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的冰量都在损失。其中1979 年以来北极海冰范围以每10 年3.5%~4.1%的速率缩小,同期南极海冰范围以每10 年1.2%~1.8%的速率增大。北半球积雪范围在缩小。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大多数地区的多年冻土温度升高。已在大气和海洋变暖、水循环变化、冰冻圈退缩、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中检测到人类活动影响的信号。1750 年以来大气CO<sub>2</sub>浓度的增加是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主因,导致20 世纪50 年代以来50%以上的全球气候变暖,其信度超过95%。采用CMIP5 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预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热浪、强降水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将增加,降水将呈现“干者愈干、湿者愈湿”趋势。海洋上层的温度比1986-2005 年间升高0.6~2.0℃,热量将从海表传向深海,并影响大洋环流,2100 年海平面将上升0.26~0.82m。冰冻圈将继续变暖。为控制气候变暖,人类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较工业化之前的温升达到2℃,全球年均经济损失将达到收入的0.2%~2.0%,并造成大范围不可逆的影响,导致死亡、疾病、食品安全、内陆洪涝、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影响人类安全。但如果采取积极行动,2℃的温升目标仍可望达到。为遏制逐渐失控的全球变暖,需全球共同努力减排,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
[3]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55] [Guo Xin.

Study on programming and pattern of urban green space and selection of tree breeds: Taking Huhhot city as an example

. Hohhot: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0.]

https://doi.org/10.7666/d.d197832      URL      摘要

本文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以Quick bird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对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现状进行遥感影像分析和地面调查的基础上,以统计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景观生态学及城市绿地系统生 态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采用3S技术、实地调查、科学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园林绿化植物的物种组成及综合评判和分级、主要常绿树种对大气环境的滞尘能力、城 市绿地的景观格局。在此基础上,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调控应遵循的原则及 方案。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呼和浩特市园林绿...
[56] 黄桂青.

赤峰城区栽植国槐、绒毛白腊树最佳季节探讨

. 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22(2): 35-64.

URL      摘要

国槐、绒毛白腊有其自然分布区域和生境要求,赤峰城区两树种栽植有其最佳栽植季节和种植要求.
[3] [Writing Committee of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Third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本文引用: 1]     

[4] 缪启龙, 丁园圆, 王勇.

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影响

. 地理研究, 2009, 28(3): 634-6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带也有相应的变化。亚热带北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交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论文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数据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采用中国740个站点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气候区划的第一级气候带定义指标,以&ge;10℃天数为主导指标,&ge;10℃积温、1月平均温度为辅助指标,定义亚热带北界为&ge;10℃天数为218天,&ge;10℃积温为4500~4800℃,1月平均气温为0℃。分别统计1951~2005年暖温带与亚热带指标的年代变化及亚热带北界在1951~1970、1971~1990、1991~2005年的位置演变,结果表明:34&deg;N附近55年来&ge;10℃天数、&ge;10℃积温、1月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今,亚热带北界西段几乎没有变化;亚热带北界中东段向北推移幅度较大,到本世纪初向北已推移到35&deg;N附近,较1951~1970年向北推移2~3个纬度。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向北推移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这将对我国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p>
[56] [Huang Guiqing.

The discussion for best season of planting sophora japonica and fraxinus velutina in urban districts of Chifeng city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22(2): 35-64.]

URL      摘要

国槐、绒毛白腊有其自然分布区域和生境要求,赤峰城区两树种栽植有其最佳栽植季节和种植要求.
[57] 胡文强.

包头市行道树种评价与选择研究

.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论文, 2006.

URL      摘要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城市道路上的行道树是城市天然的绿色屏障,在城市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道树种的选择是道路绿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道路绿化成败的关键。 合理选择行道树种,对完善道路服务体系,提高道路服务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包头市五十多年道路绿化的历史,并对影响行道树生长的环境因子和行道树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行道树种抗寒性、抗旱性、抗天牛性、吸硫能 力、滞尘能力、抗污能力、增氧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费十个方面,利用综合指数法...

[Hu Wenqiang.

Study on valuation and choice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road planting of Baotou city

. Beij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URL      摘要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城市道路上的行道树是城市天然的绿色屏障,在城市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行道树种的选择是道路绿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道路绿化成败的关键。 合理选择行道树种,对完善道路服务体系,提高道路服务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分析了包头市五十多年道路绿化的历史,并对影响行道树生长的环境因子和行道树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行道树种抗寒性、抗旱性、抗天牛性、吸硫能 力、滞尘能力、抗污能力、增氧能力、生长势、观赏性和养护费十个方面,利用综合指数法...
[58] 乔埃虎.

包头市道路绿化树种选择与应用研究

.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URL      摘要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是绿化材料的骨干,它既能美化环境,也能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对包头市五十多年的道路绿化变迁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1.总结归纳了选择道路绿化树种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因时因地,适地适树结合外来树种引入的原则;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的原则;以速生树种为主,结合慢生、长寿树种的原则;树种选择配置与养护管理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 2.通过包头市道路绿化树种调查与综合...
[4] [Miao Qilong, Ding Yuanyuan, Wang Yong.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sub-tropical zone of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3): 634-64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带也有相应的变化。亚热带北界是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交界,是中国气候带上的一个重要分界线。论文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数据资料来自于中国气象局,采用中国740个站点1951~2005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气候区划的第一级气候带定义指标,以&ge;10℃天数为主导指标,&ge;10℃积温、1月平均温度为辅助指标,定义亚热带北界为&ge;10℃天数为218天,&ge;10℃积温为4500~4800℃,1月平均气温为0℃。分别统计1951~2005年暖温带与亚热带指标的年代变化及亚热带北界在1951~1970、1971~1990、1991~2005年的位置演变,结果表明:34&deg;N附近55年来&ge;10℃天数、&ge;10℃积温、1月平均温度都呈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至今,亚热带北界西段几乎没有变化;亚热带北界中东段向北推移幅度较大,到本世纪初向北已推移到35&deg;N附近,较1951~1970年向北推移2~3个纬度。亚热带北界位置的向北推移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响应,这将对我国农业布局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p>
[5] Fang Jingyun, Song Yongchang, Liu Hongyan, et al.

Vegetation climate relationship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vision of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2, 44(9): 1105-1122.

https://doi.org/10.1127/0340-269X/2002/0032-0455      URL      摘要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ajor vegetation boundaries, we suggested that: (1)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is an important arid/humid climatic, but not a thermal climatic boundary, and thus can not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northern limit of the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2)the northern limit of subtropical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is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Hangzhou Bay, via Taihu Lake, Xuancheng and Tongling in Anhui Province, through by southern slope of the Dabie Mountains, to Wuhan and its west, coinciding with a warmth index (WI) value of 130-140deg C month; (3)the tropical region is limited in a very small area in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 and southern edge of Taiwan Island; and (4) consider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limates betwee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parts of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we suggested that the warm temperate zone in China is divided into two vegetation regions, deciduous broadleaf woodland region and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mixed forest region, the Qin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being as their boundary.
[58] [Qiao Aihu.

Study on choice and application of tree species in urban road planting of Baotou city

. Yangl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08.]

URL      摘要

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树木是绿化材料的骨干,它既能美化环境,也能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对包头市五十多年的道路绿化变迁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如下: 1.总结归纳了选择道路绿化树种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因时因地,适地适树结合外来树种引入的原则;以抗逆性强的树种为主,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原则;以乔木为主,乔灌结合的原则;以速生树种为主,结合慢生、长寿树种的原则;树种选择配置与养护管理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高度统一的基本原则。 2.通过包头市道路绿化树种调查与综合...
[59] 赵培红.

包头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植物应用现状及多样性研究

.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URL      摘要

城市植物多样性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子。本文通过对包头市城市建成区各种类型绿地植物的系统调查,摸清了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的种类构成,计算和论述了各种类型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期为今后的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及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以及有益的参考建议。结果表明: (1)包头市建城区园林绿地现有栽培植物62科118属196种,其中木本植物35科64属131种,草本植物28科54属6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7属12种,被子植物59科111属184种。双子叶植物58科107属180种,单子叶植物1科4属4种。在建成区绿地上少种属和单种属占有绝对优势。 (2)作为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的主要植物,新疆杨、桧柏、河北杨、云杉、油松、绦柳、国槐,紫丁香、玫瑰、珍珠梅、黄刺玫、榆叶梅、连翘出现频率最高。 (3)包头市建成区乡土植物资源在城市绿化上应用非常有限,今后应该加强乡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本地的植物美化城市。 (4)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的丰富度以乔木最高,其次是灌木,各绿地类型在丰富度上都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点。各绿地类型中乔木层、灌木层丰富度最高的是都是大型公园,最低的都为以单层乔木结构为主的防护绿地。 (5)包头市建成区绿地各类型的乔木均匀度为最高,灌木其次,大型公园的乔、灌的均匀度均为最高。乔木均匀度最低的为道路绿地;灌木均匀度最低的是居住区绿地。 (6)包头市建成区绿地各类型乔木的多样性水平最高,灌木其次,大型公园多样性指数最高,即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单位绿地多样性指数相应高一些,位列大型公园和公共绿地之后;防护绿地的乔木、灌木多样性值最低,总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就最低。

[Zhao Peihong.

The study on garden plants application and diversity of greenbelts in urban built-up area of Baotou city

. Yangl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2008.]

URL      摘要

城市植物多样性是体现城市绿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因子。本文通过对包头市城市建成区各种类型绿地植物的系统调查,摸清了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资源的现状,分析了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的种类构成,计算和论述了各种类型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以期为今后的城市生态绿地规划建设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及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资料以及有益的参考建议。结果表明: (1)包头市建城区园林绿地现有栽培植物62科118属196种,其中木本植物35科64属131种,草本植物28科54属6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3科7属12种,被子植物59科111属184种。双子叶植物58科107属180种,单子叶植物1科4属4种。在建成区绿地上少种属和单种属占有绝对优势。 (2)作为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的主要植物,新疆杨、桧柏、河北杨、云杉、油松、绦柳、国槐,紫丁香、玫瑰、珍珠梅、黄刺玫、榆叶梅、连翘出现频率最高。 (3)包头市建成区乡土植物资源在城市绿化上应用非常有限,今后应该加强乡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本地的植物美化城市。 (4)包头市城市建成区绿地植物的丰富度以乔木最高,其次是灌木,各绿地类型在丰富度上都表现出相同的分布特点。各绿地类型中乔木层、灌木层丰富度最高的是都是大型公园,最低的都为以单层乔木结构为主的防护绿地。 (5)包头市建成区绿地各类型的乔木均匀度为最高,灌木其次,大型公园的乔、灌的均匀度均为最高。乔木均匀度最低的为道路绿地;灌木均匀度最低的是居住区绿地。 (6)包头市建成区绿地各类型乔木的多样性水平最高,灌木其次,大型公园多样性指数最高,即植物多样性水平最高,单位绿地多样性指数相应高一些,位列大型公园和公共绿地之后;防护绿地的乔木、灌木多样性值最低,总体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就最低。
[60] 韦直.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本文引用: 1]     

[6] 郑景云, 卞娟娟, 葛全胜, .

中国1951-1980及1981-2010年的气候区划

. 地理研究, 2013, 32(6): 987-99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60002      Magsci      摘要

根据资料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1951-2010年中国756个站气象观测日值数据集中,遴选了654个站(1951-1980年)和658个站(1981-2010年)的资料,依据气候区划理论,遵循同一区划原则,采用同一区划方法和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2个时段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结果将中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对比表明:虽然这2个时段所划分的气候区数量一致,但与1951-1980年相比,在56个气候区中,有30个区在1981-2010年间出现了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盈缩;其余26气候区虽然水平位置、范围未出现显著移动或盈缩,但多数区域的区划指标值也出现了变化,说明在过去60年中,中国气候格局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Zheng Jingyun, Bian Juanjuan, Ge Quansheng, et al.

The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for 1951-1980 and 1981-2010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6): 987-99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60002      Magsci      摘要

根据资料均一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从1951-2010年中国756个站气象观测日值数据集中,遴选了654个站(1951-1980年)和658个站(1981-2010年)的资料,依据气候区划理论,遵循同一区划原则,采用同一区划方法和指标体系,分别对中国1951-1980年及1981-2010年2个时段的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结果将中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对比表明:虽然这2个时段所划分的气候区数量一致,但与1951-1980年相比,在56个气候区中,有30个区在1981-2010年间出现了水平位置移动或范围盈缩;其余26气候区虽然水平位置、范围未出现显著移动或盈缩,但多数区域的区划指标值也出现了变化,说明在过去60年中,中国气候格局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60] [Wei Zhi.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4.]

[本文引用: 1]     

[61] Kira T.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Climate in Eastern Asia as the Basis for Agricultural Geography

. Kyoto: Horticultural Institute Kyoto University, 1945.]

[本文引用: 1]     

[62] 刘春迎.

KIRA指标在中国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23(2): 125-138.

Magsci      [本文引用: 1]     

[Liu Chunying.

The application of KIRA'S inddices to the study of vegetation-vclimatic interaction in China

.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1999, 23(2): 125-138.]

Magsci      [本文引用: 1]     

[7] 沙万英, 邵雪梅, 黄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变暖及其对自然区域界线的影响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02, 32(4): 317-32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6-9267.2002.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暖南冷’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并从数理统计学角度,对温度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达到了95%以上的信度水平.同时根据335个站,自1951年或50年代初建站以来至1999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积温资料,对近19年与前3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0℃积温及≥10℃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变化不大,我国西部地区除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

[Sha Wanying, Shao Xuemei, Huang Mei.

Climate warming in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natural regional boundaries since 1980s

. Scientia Sinica Terrae, 2002, 32(4): 317-32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6-9267.2002.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加剧变暖,已为世人所瞩目、利用代表性较好的全国160个站1951~1999年逐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年和四季温度的变化,发现中国的气候变暖表现为非均衡响应,区域和季节差异颇大.在区域变化上有‘北暖南冷’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并从数理统计学角度,对温度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出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达到了95%以上的信度水平.同时根据335个站,自1951年或50年代初建站以来至1999年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积温资料,对近19年与前3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10℃积温及≥10℃持续日数的变化幅度,发现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普遍北移,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北移明显,南亚热带和边缘热带变化不大,我国西部地区除滇西南、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西部所处的各温度带有北移或上抬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南压和下移.
[63] 徐文铎.

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6, 10(4): 254-2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根据吉良的热量指标和作者提出的湿度指数,研究了我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1.确定了东北地区10个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热量分布范围和水热指标的平均值。2.研究了东北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标分布特点,并用定量指标讨了东北东部山地岳桦林带的分布、大兴安岭存在山地冻原和东北植被区域的分界线问题。

[Xu Wenz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zonal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vegetation and the climate in Northeast China

. Acta Phytoecologica et Geobotanica Sinca, 1986, 10(4): 254-2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根据吉良的热量指标和作者提出的湿度指数,研究了我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关系:1.确定了东北地区10个水平地带性植被类型的热量分布范围和水热指标的平均值。2.研究了东北山地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水热指标分布特点,并用定量指标讨了东北东部山地岳桦林带的分布、大兴安岭存在山地冻原和东北植被区域的分界线问题。
[64] 周晓峰, 王晓春, 韩士杰, .

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动态与气候变化

. 地学前缘. 2002, 9(1): 227-23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5-2321.2002.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上岳桦径级结构、分布格局以及过渡带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与最近几十年的极端低温进行了对比研究,用格局的差异和径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来揭示全球变暖对岳桦-苔原过渡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暖使得岳桦-苔原过渡带中的岳桦分布主要以幼苗和幼树为主,其中岳桦的径级分布呈倒J字型,过渡带中岳桦种群格局呈聚集型分布.整个岳桦种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一种整体向上迁移的趋势,尤其以岳桦苔原过渡带最为明显,岳桦-苔原过渡带变宽,岳桦向苔原侵入的程度加剧.

[Zhou Xiaofeng, Wang Xiaochun, Han Shijie, et al.

The effect of global effect change on the dynamics of betula ermanii-tuudra ecotone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2002, 9(1): 227-231.]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5-2321.2002.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应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上岳桦径级结构、分布格局以及过渡带的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并与最近几十年的极端低温进行了对比研究,用格局的差异和径级结构的动态变化来揭示全球变暖对岳桦-苔原过渡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长白山岳桦-苔原过渡带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暖使得岳桦-苔原过渡带中的岳桦分布主要以幼苗和幼树为主,其中岳桦的径级分布呈倒J字型,过渡带中岳桦种群格局呈聚集型分布.整个岳桦种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一种整体向上迁移的趋势,尤其以岳桦苔原过渡带最为明显,岳桦-苔原过渡带变宽,岳桦向苔原侵入的程度加剧.
[8] Parmesan C.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

.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 Systematics, 2006, 37(1): 275-290.

[本文引用: 1]     

[9] Walther G, Post E, Convey P, et al.

Ecological responses to recent climate change

. Nature, 2002, 416(6879): 389-395.

https://doi.org/10.1038/416389a      URL      PMID: 11919621      摘要

Nature is the 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of science: a magazine style journal that publishes full-length research papers in all disciplines of science, as well as News and Views, reviews, news, features, commentaries, web focuses and more, covering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and how science impacts upo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and life.
[65] 方精云.

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

. 植物学报, 2001, 43(5): 522-53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9072.2001.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东部森林区 的植被带划分存在意见分歧。最近 ,宋永昌教授对这些意见分歧进行了概括 ,讨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依据 ,并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为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简要回顾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再次论及了它的划分依据 ,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植被气候特点以及东部区域遭受长久且深刻的人为影响的现实条件下 ,中国现行的植被带划分实质上是一种近似潜在的植被带划分 ;植被本身特征 ,尤其是地带性植被特征与决定其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作为东部植被带划分的主要依据 ,同等重要 ;物种分布是植被分带的参考依据。基于这一思想进行植被分带的通常做法是 ,根据原生植被类型或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 ,确定其所在分布地的限制性气候因子 ,从而建立植被气候关系 ,据此进行植被带的划分。这种处理符合植被气候关系的本质 ,在实践上又便于操作。利用业已确定的植被气候关系 ,并参考物种的分布 ,进行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划分的具体指标是采用反映热量状况的温暖指数 (WI)和冬季低温的寒冷指数 (CI)以及体现干湿气候状况的水分指数 (Im)。按照这一划分方案 ,我国东部植被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带 (WI 5 0℃·月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5 0℃·月

[Fang Jingyun.

Re-discussion about the forest vegetation zonation in Eastern China

.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1, 43(5): 522-53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9072.2001.05.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东部森林区 的植被带划分存在意见分歧。最近 ,宋永昌教授对这些意见分歧进行了概括 ,讨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依据 ,并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为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简要回顾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 ,再次论及了它的划分依据 ,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认为在中国特有的植被气候特点以及东部区域遭受长久且深刻的人为影响的现实条件下 ,中国现行的植被带划分实质上是一种近似潜在的植被带划分 ;植被本身特征 ,尤其是地带性植被特征与决定其分布的限制性气候因子作为东部植被带划分的主要依据 ,同等重要 ;物种分布是植被分带的参考依据。基于这一思想进行植被分带的通常做法是 ,根据原生植被类型或其衍生植被类型的分布 ,确定其所在分布地的限制性气候因子 ,从而建立植被气候关系 ,据此进行植被带的划分。这种处理符合植被气候关系的本质 ,在实践上又便于操作。利用业已确定的植被气候关系 ,并参考物种的分布 ,进行了中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划分的具体指标是采用反映热量状况的温暖指数 (WI)和冬季低温的寒冷指数 (CI)以及体现干湿气候状况的水分指数 (Im)。按照这一划分方案 ,我国东部植被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带 (WI 5 0℃·月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5 0℃·月
[66] 宋永昌.

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之我见

. 植物学报, 1999, 41(5): 541-5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9072.1999.05.021      URL      摘要

简要回顾了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研究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争论。提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应以植被本身的特征,特别是地带性的生物群落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它们的区系组成和气候指标。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东部划分为6个植被带:北方针叶林带、凉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带,并对各植被带的特征作了简要的描述。阐述了对一些植被带名称、界线改动

[Song Yongchang.

Perspective of th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forest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 Acta Botanica Sinica, 1999, 41(5): 541-5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672-9072.1999.05.021      URL      摘要

简要回顾了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研究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争论。提出了中国东部植被带划分应以植被本身的特征,特别是地带性的生物群落集为主要依据,同时参照它们的区系组成和气候指标。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东部划分为6个植被带:北方针叶林带、凉温带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热带雨林、季雨林带,并对各植被带的特征作了简要的描述。阐述了对一些植被带名称、界线改动
[10] Menzel A, Sparks T, Estrella N, et al.

European phenological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matches the warming pattern

.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6, 12(10): 1969-1976.

https://doi.org/10.1111/j.1365-2486.2006.01193.x      URL      摘要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can already be tracked in many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ystems; in particular,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ovide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observed changes. One of the preferred indicators is phenology, the science of natural recurring events, as their recorded dates provide a high-temporal resolution of ongoing changes. Thus, numerous analyses have demonstrated an earlier onset of spring events for mid and higher latitudes and a lengthening of the growing season. However, published single-site or single-species studies are particularly open to suspicion of being biased towards predominantly reporting climate change-induced impacts. No comprehensive study or meta-analysis has so far examined the possible lack of evidence for changes or shifts at sites where no temperature change is observed. We used an enormous systematic phenological network data set of more than 125 000 observational series of 542 plant and 19 animal species in 21 European countries (1971-2000).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78% of all leafing, flowering and fruiting records advanced (30% significantly) and only 3% were significantly delayed, whereas the signal of leaf colouring/fall is ambiguous. We conclude that previously published results of phenological changes were not biased by reporting or publication predisposition: the average advance of spring/summer was 2.5 days decade63641; in Europe. Our analysis of 254 mean national time series undoubtedly demonstrates that species' phenology i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of the preceding months (mean advance of spring/summer by 2.5 days°C63641;, delay of leaf colouring and fall by 1.0 day°C63641;). The pattern of observed change in spring efficiently matches measured national warming across 19 European countrie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0.69, P<0.001).
[11] Thuiller W, Lavorel S, Araújo MB, et al.

Climate change threats to plant diversity in Europe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 102(23): 8245-8250.

[本文引用: 1]     

[67] 卞娟娟, 郝志新, 郑景云.

1951-2010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 地理研究, 2013, 32(7): 1179-118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mdash;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mdash;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Bian Juanjuan, Hao Zhixin, Zheng Jingyun.

The shift on boundary od climat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from 1951 to 2010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179-118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mdash;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mdash;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12] 戴君虎, 王梦麦, 王焕炯, .

近50年中国西北东部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气候变化及生态影响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5): 920-93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宝鸡、凤翔、千阳、陇县、西峰、环县、平凉、泾源、六盘山、固原市、西吉和海原等台站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对近50年来地处西北地区东部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的气候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区内各地气温有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各地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气温突变,以此为界,前后增加速度明显不同,此后的增温趋势明显加快。近50年以来,各地降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减少所引起,但是统计趋势不明显。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综合影响,区域气候向变干和变暖的方向发展。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理论,初步分析了区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计算表明,最近30年以来,西北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过渡带的气候变化使区域植被也向干暖化类型变化。位于研究区中部的六盘山、泾源和西吉等地生命地带类型的变化都比较大。崆峒山(35&deg;33&prime;N,106&deg;31&prime;E)的圆柏(Sabina chinensis)树轮气候学分析表明,区域树木生长与前一年秋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春季和夏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趋势,说明生长季的缺水或高干燥度是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时段区域干旱频繁发生,使树木出现大量伪轮,为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但是也进一步验证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干旱特征。干燥指数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干旱,30年代是相对较为湿润的时期; 1940年和1960年左右较为干旱,但其间的干燥指数较低。60年代之后,区域干燥指数逐渐增加,表明干旱趋势日趋加重,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相一致。事实证明,研究区气候的干暖化变化对区域树木生长和生态系统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p>

[Dai Junhu, Wang Mengmai, Wang Huanjiong, et al.

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ecological impacts of the last 50 years in semihumid and semiaird transitional zones of the east part of north west China

. Quaternary Sciences, 2009, 29(5): 920-93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宝鸡、凤翔、千阳、陇县、西峰、环县、平凉、泾源、六盘山、固原市、西吉和海原等台站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对近50年来地处西北地区东部的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带的气候要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区内各地气温有普遍升高的趋势。其中,冬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各地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发生气温突变,以此为界,前后增加速度明显不同,此后的增温趋势明显加快。近50年以来,各地降水略有下降,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减少所引起,但是统计趋势不明显。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综合影响,区域气候向变干和变暖的方向发展。根据Holdridge生命地带理论,初步分析了区域植被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计算表明,最近30年以来,西北东部半湿润、半干旱区过渡带的气候变化使区域植被也向干暖化类型变化。位于研究区中部的六盘山、泾源和西吉等地生命地带类型的变化都比较大。崆峒山(35&deg;33&prime;N,106&deg;31&prime;E)的圆柏(Sabina chinensis)树轮气候学分析表明,区域树木生长与前一年秋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春季和夏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趋势,说明生长季的缺水或高干燥度是树木生长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时段区域干旱频繁发生,使树木出现大量伪轮,为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但是也进一步验证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干旱特征。干燥指数重建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干旱,30年代是相对较为湿润的时期; 1940年和1960年左右较为干旱,但其间的干燥指数较低。60年代之后,区域干燥指数逐渐增加,表明干旱趋势日趋加重,与气象数据分析结果相一致。事实证明,研究区气候的干暖化变化对区域树木生长和生态系统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p>
[68] 王德利, 巴雷, 邢福. 植物生态学: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1]     

[Wang Deli, Ba Lei, Xing Fu.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n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1]     

[13] 李晓东, 傅华, 李凤霞, .

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若干进展

. 草业科学, 2011, 28(2): 286-2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趋势,分别通过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物多样性、湿地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影响研究的动态,阐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研究状况提出西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p>

[Li Xiaodong, Fu Hua, Li Fengxia,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

.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1, 28(2): 286-29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反馈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总结了有关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趋势,分别通过气候变化对植被、生物多样性、湿地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影响研究的动态,阐述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研究状况提出西北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及措施。</p>
[69] Settele J, Scholes R, Betts R, et al.

Terrestrial and inland water systems

.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daptation & Vulnerability Part A: Global and Sectoral Aspects, 2014: 271-3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_html_urlhttp://www98.griffith.edu.au/dspace/handle/10072/66783
[70] 徐韵佳, 戴君虎, 王焕炯, .

1985-2012年哈尔滨自然历主要物候期变动特征及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分析

. 地理研究, 2015, 34(9): 1662-1674.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p>
[14] Rustad L E, Campbell J L, Marion G M,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net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aboveground plant growth to experimental ecosystem warming

. Oecologia, 2001, 126(4): 543-562.

https://doi.org/10.1007/s004420000544      Magsci      [本文引用: 1]     

[15] Hedges L V, Gurevitch J, Curtis P S.

The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 ratios in experimental ecology

. Ecology, 2008, 80(4): 1150-1156.

https://doi.org/10.2307/1770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Meta-analysis provides form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summarizing the results of independent experiments an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ecology. The response ratio (the ratio of mean outcom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losely related measures of proportionate change are often used as measures of effect magnitude in ecology. Using these metrics for meta-analysis requires knowledge of their statistical properties, but these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derived. We give the approximate sampling distribution of the log response ratio, discuss why it is a particularly useful metric for many applications in ecology, and demonstrate how to use it in meta-analysis. The meta-analysis of response-ratio data is illustrated using experimental data on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atmospheric CO2 on plant biomass responses.
[16] Parmesan C, Yohe G.

A globally coherent fingerprint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cross natural systems

. Nature, 2003, 421(6918): 37-42.

[本文引用: 2]     

[17] Root T L, Price J T, Hall K R, et al.

Fingerprints of global warming on wild animals and plants

. Nature, 2003, 421(6918): 57-60.

[本文引用: 2]     

[18] 方精云, 王志恒, 唐志尧. 中国木本植物分布图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 2]     

[Fang Jingyun, Wang Zhiheng, Tang Zhiyao.Atlas of Woody Plants in China.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9.]

[本文引用: 2]     

[19] 程金水, 刘青林.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 1]     

[Cheng Jinshui, Liu Qinglin.Landscape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0.]

[本文引用: 1]     

[20]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1]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Flora Editorial Committee. 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21] 傅国立, 陈潭清, 郎楷永, . 中国高等植物.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Fu Guoli, Chen Tanqing, Lang Kaiyong, et al.High Plants of China. Qingdao: Qingdao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22] 河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河北植物志. 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本文引用: 1]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Hebei. Flora of Hebei. Shijiazhuang: 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9.]

[本文引用: 1]     

[23] 华北树木志编辑委员会. 华北树木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North China. Flora of North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1983.]

[24]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内蒙古植物志.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

[Editorial Committee of Flora of Mongolia. Flora of Mongolia. Hohhot: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9.]

[25] 陈汉斌, 郑亦津, 李法曾. 山东植物志. 青岛: 青岛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 1]     

[Chen Hanbin, Zheng Yijin, Li Fazeng.Flora of Shandong. Qingdao: Qingdao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70] [Xu Yunjia, Dai Junhu, Wang Huanjiong, et 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phenophases of natural calendar and analysis o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Harbin in 1985-2012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9): 1662-1674.]

https://doi.org/10.11821/d1yj201509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观测数据,新编制了哈尔滨地区1985-2012年的自然历。通过与原自然历(1963-1984年)比较,揭示了近30年以来哈尔滨地区21个植物99个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并通过物候期与气温的相关分析探讨了物候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自1985年以来,哈尔滨的春季、夏季、秋季的物候期开始日期提前,冬季开始日期推迟。其中春季(以白榆叶芽膨大期为代表)、夏季(以暴马丁香开花始期为代表)、秋季(以金银忍冬果实成熟期为代表)分别提前了7天、6天和19天,冬季(以胡桃楸落叶末期为代表)推迟了2天。各物候期在春季、夏季、秋季的平均日期相较于原自然历提前了3~11天,在冬季推迟了3天。四季各物候期最早日期均以提前为主,夏冬季物候期最晚日期有所推迟。另外,各季节内部分物候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发生了变化。近30年该地区气温的升高是物候季节开始日期提前的首要原因。且不同植物和物候期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不同可解释物候季节内物候期先后次序的变化。</p>
[26] 黄成就. 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 1]     

[Huang Chengjiu.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7.]

[本文引用: 1]     

[27] 柯甫志, 徐建国, 罗君琴, .

2个晚熟高糖柑橘新品种引种的品质表现

. 浙江柑橘, 2014, 31(1): 17-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584.2014.01.006      URL      摘要

正‘甘平’和‘媛小春’是日本近年来通过有性杂交获得的柑橘新品种,晚熟高糖,成熟期均在1月下旬,糖度可达到13°以上。‘甘平’亲本为西之香×不知火,日本爱媛县立果树试验场1991年杂交,2007年8月在日本进行种苗登记。‘媛小春’亲本为清见×黄金柑,1994年杂交,2007年完成选育,2008年10月在日本进行种苗登记。现根据日本有关文献结合实地引种观察小结如下。

[Ke Fuzhi, Xu Jianguo, Luo Junqin, et al.

The qualities of two new species of late maturing and high-sugar oranges

. Zhejiang Citrus, 2014, 31(1): 17-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0584.2014.01.006      URL      摘要

正‘甘平’和‘媛小春’是日本近年来通过有性杂交获得的柑橘新品种,晚熟高糖,成熟期均在1月下旬,糖度可达到13°以上。‘甘平’亲本为西之香×不知火,日本爱媛县立果树试验场1991年杂交,2007年8月在日本进行种苗登记。‘媛小春’亲本为清见×黄金柑,1994年杂交,2007年完成选育,2008年10月在日本进行种苗登记。现根据日本有关文献结合实地引种观察小结如下。
[28] 臧德奎, 向其柏, 季春峰.

柊树品种分类研究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8(S1): 58-64.

[Zang Dekui, Xiang Qibai, Ji Chunfeng.

A study on the cultivars of false holly (Osmanthus heterophyllus)

.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4, 28(S1): 58-64.]

[29] 李思龙, 孙玉林, 王丹, .

青岛市常绿阔叶树种及园林应用调查分析

. 山东林业科技, 2008, 38(4): 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724.2008.04.013      URL      摘要

从树种种类、观赏特点、配置方 式、观赏效果及应用频度5个方面对青岛园林中常绿阔叶树种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58种常绿阔叶树种属青岛原产或已引种成功,生长良好。系 统分析了常绿阔叶树种在青岛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对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Li Silong, Sun Yulin, Wang Dan,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s species and landscape application in Qingdao city

.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8(4): 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724.2008.04.013      URL      摘要

从树种种类、观赏特点、配置方 式、观赏效果及应用频度5个方面对青岛园林中常绿阔叶树种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58种常绿阔叶树种属青岛原产或已引种成功,生长良好。系 统分析了常绿阔叶树种在青岛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对常绿阔叶树种的选择、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30] 杨庆华, 黄卫昌, 胡永红.

关于建设上海辰山植物园木犀专类园的思考

. 中国园林, 2010, 26(7): 4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10.07.008      URL      摘要

木犀属(Osmanthus)是木犀科(Oleaceae)中经济价值较大的一个属。该属植 物主产我国,是优良的观花小乔木或灌木,尤其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色、相、形俱佳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对我国桂花专类园及桂花风景区调查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专类园现有的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提出了关于木犀专类园的定位、植物收集、植物配置和布局的建议,为以后专类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并提出了建设木犀专类园的注意事项。

[Yang Qinghua, Huang Weichang, Hu Yongho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osmanthus special categorized plants garden in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

.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 26(7): 4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6664.2010.07.008      URL      摘要

木犀属(Osmanthus)是木犀科(Oleaceae)中经济价值较大的一个属。该属植 物主产我国,是优良的观花小乔木或灌木,尤其桂花,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色、相、形俱佳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对我国桂花专类园及桂花风景区调查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专类园现有的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提出了关于木犀专类园的定位、植物收集、植物配置和布局的建议,为以后专类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并提出了建设木犀专类园的注意事项。
[31] 尚富德, 韩远记, 袁王俊, .

木犀属及桂花品种分类研究进展

.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2, 42(5): 608-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978.2012.05.022      URL      摘要

木犀属植物多数为中国著名的观赏花木和优良的园林树种,其中桂花 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形色香韵俱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论文综述了木犀属和桂花品种分类的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木犀属和桂 花品种分类系统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利用木犀属和桂花品种提供依据.

[Shang Defu, Han Yuanji, Yuan Wangjun, et al.

Review on classification of osmanthus and osmanthus fragrans cultivars

.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12, 42(5): 608-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978.2012.05.022      URL      摘要

木犀属植物多数为中国著名的观赏花木和优良的园林树种,其中桂花 为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形色香韵俱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结合本课题组的工作,论文综述了木犀属和桂花品种分类的研究进展,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木犀属和桂 花品种分类系统提供参考,为更好地利用木犀属和桂花品种提供依据.
[32] 李建锋, 孟永红, 冀晓娜.

物候资料在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应用

. 生命科学仪器, 2007, 5(12): 5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929.2007.12.013      URL      摘要

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因子变化的加剧,各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发生着潜移 默化的变迁,掌握物候变化规律对于园林 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石家庄最近50年来的物候气象资料,尝试介绍物候资料如何应用于石家庄地区城市的绿化美化,日常园林植物的 养护管理以及南方植物引种工作.

[Li Jianfeng, Meng Yonghong, Ji Xiaona.

The application of phenological data in landscaping

. Life Science Instruments, 2007, 5(12): 5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7929.2007.12.013      URL      摘要

随着近年全球气候因子变化的加剧,各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发生着潜移 默化的变迁,掌握物候变化规律对于园林 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石家庄最近50年来的物候气象资料,尝试介绍物候资料如何应用于石家庄地区城市的绿化美化,日常园林植物的 养护管理以及南方植物引种工作.
[33] 毛志滨, 郝日明, 姜鹏.

南京地区耐寒常绿阔叶林种资源调查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4, 13(2):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7895.2004.02.012      URL      摘要

南京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是一些常绿阔叶树种自然分布的北界。通过对南京地区常绿阔叶树种的实地考察,表明南京地区有12种自然分布的常绿阔叶树种;目前园林上引种并已应用的有25种。另外,引种了109种能够露地栽培的常绿阔叶树种,其中乔木28种,灌木77种,藤本4种。可以认为南京地区是耐寒常绿阔叶树种引种分布的关键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