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6 , 35 (8): 1525-15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10

研究论文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

焦胜1, 郑志明12, 徐峰1, 李彩林3, 李欢3, 马伯1

1.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410082
2.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成都 610041
3. 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长沙 410011

The marginal tendenc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The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

JIAO Sheng1, ZHENG Zhiming12, XU Feng1, LI Cailin3, LI Huan3, MA Bo1

1. Architecture Collag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 College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
3.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82,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郑志明(1984- ),男,四川成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小城镇和乡村规划研究。E-mail: zhengkui1984829@163.com

收稿日期: 2016-02-20

修回日期:  2016-05-17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8-3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FJ3088)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6B01)湖南省住建厅2015年度科学技术项目计划(KY20152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焦胜(1973- ),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人居环境研究。E-mail: jiaosheng2008@163.com

展开

摘要

传统村落伴随快速城市化、城进乡退的进程,呈现出“边缘化”分布趋势。以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借助ArcGIS 10.0技术平台,选取影响传统村落的农业资源、经济、空间及交通等四类因素,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对湖南省域进行核心—边缘区评价。将评价结果与传统村落分布进行叠加,结果显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呈现农业资源边缘化、经济边缘化、空间边缘化和交通边缘化特征,并分析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形成机理,提出保护开发建议。

关键词: 传统村落 ; 分布特征 ; 边缘化 ; 形成机理 ; 湖南省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presents a marginal characteristic compared with those urbanized areas. The paper studies 723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particularly in Hunan province. Along with the tool of ArcGIS 10.0, four key factors, namely, agricultural resources, economy, space composition and traffic system, have been carefully selected and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illages. The study takes the scale of county as the basic unit. The core and edge regions of urban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have been evaluated. The paper has superimposed two dataset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e marginalization tendenc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rginalization featur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help the conservation as well as sustaib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Chinese heritages.

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 marginalization ; formation mechanism ; Hunan province

0

PDF (17906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李彩林, 李欢, 马伯.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以湖南省为例[J]. , 2016, 35(8): 1525-15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10

JIAO Sheng, ZHENG Zhiming, XU Feng, LI Cailin, LI Huan, MA Bo. The marginal tendency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The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J]. 地理研究, 2016, 35(8): 1525-15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10

1 引言

传统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代表了以农业生产为主导方式的农村地区长期形成的聚居状态,也反应了以农业资源为核心要素的资源聚集状态。由于长时期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传统村落自我消亡或向现代村落和小城镇转换,相对而言边远地区传统村落保留数量较多。本文将此现象描述为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边缘化”一词来自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看作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组成,中心区条件优越、效益高处于支配地位,生产要素必然从外围区向中心区转移并在中心区集聚,外围区逐步被边缘化[1]

学术界目前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价值[2-4]、传统村落空间及景观分析[5-7]、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方法[8-10]、传统村落旅游开发[11-13]、传统村落更新机制[14,15]等研究,部分学者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对乡村旅游、乡建的村落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16,17],目前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其中刘大均等以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提出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较集中的空间分布特征[18]。曹迎春等以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提出全国传统村落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域显著负相关,绝大多数远离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区域或位于其边缘[19]。佟玉权以646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对象,提出全国呈现出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且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 km的直线范围内[20]。在省域层面的研究,李伯华等以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为对象,指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成湘西、郴州两个高密度区,这些区域为山地地形、交通落后[21]。佟玉权等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对象,指出贵州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地形起伏高差较大、地貌相对破碎的地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较大,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上述研究成果均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揭示了传统村落分布的空间边缘化现象,但多采用地理空间指数来描述,未能进一步从传统村落所在地的经济、农业资源、交通等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发展中呈现的边缘化特征。鉴于此,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技术手段,重点归纳总结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并与传统村落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叠加分析,揭示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表现特征,以期为省域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分区分片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处108°47′E~114°15′E,24°39′N~30°08′N,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土地面积21.18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2.2%,在各省市区中居第10。2013年全省总人口7147.28万,辖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湖南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湘西有武陵山、雪峰山,湘南有南岭山脉,湘东有幕阜、连云、九岭、武功等山,湘北为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 m以下。省内除少数珠江水系和赣江水系外,其余均为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顺地势由南向北汇入洞庭湖和长江,4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量超过100亿m³。2013年湖南省GDP居全国第10位。湖南自古是农业大省,2013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7,稻谷产量居全国第1。

2.2 数据来源

基础数据涉及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公布的湖南省一、二、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91个;二是自2012年4月中国传统村落调查与认定工作开展以来,湖南省各市州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共计632个村落。根据《湖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30)》,后者村落拟作为省级传统村落,为保证研究样本数,将该部分村落纳入统计分析。

耕地数据来自2013年湖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在ArcGIS中采用最大面积原则栅格化处理,生成湖南省耕地空间分布图。湖南全省地形地貌数据来自于“中国地区SRTMDEM数据集”,数据分辨率为90 m。经济及社会发展数据包括湖南全省各市、县的城市化、人均GDP、人口、公路网密度等,均来源于《湖南省统计年鉴2014》。

2.3 边缘化特征界定、影响因素及评价标准

2.3.1 边缘化特征界定 按照核心—边缘理论,可将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活动强度较高、人口密度较大等条件优越的地区视为核心区,将条件较差的地区视为边缘区。将传统村落与上述因素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叠加,若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核心区则呈现中心聚集特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边缘区则呈现边缘化特征。

2.3.2 边缘化特征的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组织系统,故本文结合影响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流通三大系统的主要因素,以其所在县域为统计单元,进行核心区与边缘区评价。生产系统是指满足人们基本物质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生活系统是指满足人们居住、安全、贸易等需求的因素,农耕文明阶段传统村落多为自给自足的内向经济,受外部影响较少,随着经济和交通方式的改变,传统村落外向联系增强,生活系统因素转变为地区GDP、城市化水平、三大产业等;流通系统是人们对外沟通、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承载方式,主要包括交通干线、公路密度等因素。

2.3.3 边缘化特征的评价标准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村落影响因素分布的核心—边缘区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两个层次,3个一级指标为生产系统、生活系统、流通系统,8个二级指标为人均耕地面积、海拔高度、距河道距离、人均GDP、三大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公路密度、交通干线数量。二是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的评价,在影响因素分布的核心—边缘区评价的基础上,以分布在核心区和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占比来确定传统村落分布是否具有边缘化特征。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   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的评价标准

Tab. 1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margin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生产系统生活系统流通系统
影响因素耕地地形地貌GDP产业比重城市化率河流水系公路密度交通干线
影响因素评
价指标
人均耕地面积
(hm2)
海拔(m)各县人均GDP(元)各县二、三产业占比(%)各县城市化率(%)距河道距离(km)各县公路密度(km/100 km2)各县交通干线数量(条)
核心区评价
标准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平均值、标准差之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边缘区评价
标准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平均值、标准差之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评价边缘化具体特征传统村落数量大于50%分布在核心区为中心聚集特征,数量大于50%分布在边缘区为边缘化特征,传统村落数量占比越大,特征越明显
农业资源边缘化 经济边缘化 空间边缘化 交通边缘化

新窗口打开

2.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4.1 研究思路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① 利用Google Earth获取传统村落的地理坐标,借助ArcGIS 10.0在矢量化的湖南省地图上进行标定,录入各传统村落属性,形成湖南省传统村落数据和空间分布基础图。② 收集三大系统影响因素相关信息及数据录入ArcGIS,建立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库。③ 结合影响因素,以县域为单元,利用统计分析、分布不均衡性分析以及利用ArcGIS中的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重分类、叠置分析中的交集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进行各影响因子的核心区、边缘区评价。④ 将传统村落分布与影响因素的核心—边缘区评价结果进行关联性分析,揭示传统村落分布的几大边缘化特征。

2.4.2 主要研究方法 (1)核密度估算

核密度估算用于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计算公式为:

f^x=1nhi=1nkx-xih(1)

式中: k称为核函数;h>0,为带宽;(x-xi)表示估值点x到事件xi处的距离。

(2)不均衡性分析

不均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均衡程度,根据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形成,其公式为:

S=i=1nYi-50n+1100n-50n+1(2)

式中:n为区域的个数;Yi为研究对象在整体中所占比率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值。不均衡指数S介于0~1,如果研究对象平均分布在各区域中,则S=0;若研究对象全部集中在一个区域中,则S=1[21]

3 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

3.1 传统村落分布的农业资源边缘化特征

耕地是传统村落主要的农业资源,选取湖南省土地利用中的水田和旱地两种耕地类型,形成湖南省耕地分布图,并将其与传统村落分布进行叠合分析(图1)。从整体分布结果来看,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耕地较少的区域,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湖南省2013年人均耕地面积为0.06 hm2)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西部和南部,传统村落数量为569个,占总数78.7%;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中部和北部,传统村落数量为154个,占总数21.3%。

图1   湖南省耕地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1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参照《中国综合地图集》[23],海拔高度小于200 m的地区为平原、大于200 m的为丘陵和山地。使用湖南DEM海拔高程数据,利用ArcGIS 10.0形成高程分析图,并将其与传统村落分布叠合分析(图2)。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上地区分布在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该区域传统村落数量为558个,占总数77.2%;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下地区集中在湖南省中部和北部,该区域传统村落数量为165个,占总数22.8%。综上,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耕地资源较少、地形地貌受限的地区,传统村落分布的农业资源边缘化特征明显。

图2   湖南省海拔高程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2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vation height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3.2 传统村落分布的经济边缘化特征

地区经济水平的衡量标准常用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GDP。结合湖南省2013年人均GDP统计数据,利用ArcGIS 10.0将其空间可视化,并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叠合分析得到相关分析图(图3)。人均GDP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湖南省中部、北部,其中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湖南省2013年人均GDP为36763元)的传统村落数量为64个,占总数8.9%;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西部、南部(郴州市部分地区除外),传统村落数量为669个,占总数92.5%。按人均GDP中位值(湖南省2013年人均GDP中位值为25251元)统计,低于该标准的县54个,仍主要集中在湖南省西部、南部(郴州市部分地区除外),传统村落数量为544个,占总数75.2%。其中,郴州市呈现出人均GDP高但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的特征。一方面是由于该地区属于典型湘南山地地形地貌特征,利于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数量较多。另一方面,相较于湘南其他地区,该市紧邻珠三角经济圈,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等国家级重要交通干线经过,便于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高于湘南其他地区。

图3   湖南省各县人均GDP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county per capita GDP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龙花楼等认为如果某一县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占GDP比率超过全体样本的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则该产业无疑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24]。故本文统计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处于主导地位县的传统村落数量,分析传统村落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全省第二产业占比平均值为43.96%,标准差为14.39%,超过两者之和的县为工业主导发展县有20个,传统村落数量为88个,占总数12.17%(图4a)。全省第三产业占比平均值为37.98%,标准差为12.21%,超过两者之和的县为服务业主导发展县有12个,传统村落数量为123个,占总数17.01%(图4b)。综上,人均GDP越高、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越少,传统村落分布的经济边缘化特征明显。

图4   湖南省各县第二、第三产业占比与传统村落数量关系

Fig. 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and the number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each county of Hunan province

3.3 传统村落分布的空间边缘化特征

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边缘化特征。统计分析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全省122个县(市、区)中的88个县,衡量传统村落分布的均衡状况,n=88,其不均衡指数S=0.603,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不均衡。统计湖南省高于全省平均城市化率(湖南省2013年全省平均城市化率47.96%)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为95个,占总数13.1%,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的长株潭、岳阳、常德等地;低于湖南省平均城市化率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为628个,占总数86.9%,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图5)。同时选取湖南省人口规模20万以上的城市,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工具核密度估算,选择带宽为4 km生成湖南省主要城市分布核密度图,选择带宽为2 km生成传统村落分布核密度图,并与城市核密度图进行叠加(图6),结果表明城市作用强度较小、距离大城市较远的湖南省西部、南部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传统村落分布呈现远离城市的空间边缘化。

图5   湖南省城市化率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rate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图6   湖南省城市与传统村落核密度比较

Fig. 6   Comparison of nuclear density of urban and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nan province

3.4 传统村落分布的交通边缘化特征

水系是早期村落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传统村落多临近河流水系之处选址。从空间分布来看,水系的上游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分布在沅江支流酉水、武水、巫水、渠水,湘江支流春陵水、耒水等河流两侧。而水系发达的下游地区数量较少,如澧水、湘江、沅江三水下游几乎无传统村落(图7)。同时,主河道两侧20 km范围内传统村落数量为120个,占总数16.6%;20 km范围以外区域传统村落数量为603个,占总数82.4%。

图7   湖南省河流水系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river system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一个地区的公路里程、公路密度与该区域的经济水平有着必然联系,也是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转化的助推器,对传统村落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就湖南省而言,高于全省平均公路密度地区(湖南省2013年平均公路密度为110.82 km/100 km2)主要集中在中部、北部,传统村落数量为142个,占总数19.6%;低于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南部,传统村落数量为581个,占总数80.4%(图8)。从湖南各市州公路密度来看,郴州市、湘西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排在全省最后三位,但3个市州的传统村落数量为434个,占总数的60%。

图8   湖南省公路密度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8   Relationship between road density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当前中国主要的客货流动通道仍是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交通干线。将湖南省交通干线与传统村落分布叠加,其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2013年湖南省各县交通干线平均数量3.07条)集中在中部、北部,有京港澳高速、京广铁路、京广高铁等多条交通干线穿过,通勤便利,传统村落数量为167个,占总数2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集中在西部、南部,传统村落数量为556个,占总数76.9%(图9)。综上,湖南省远离主河道的地区、公路密度低、交通干线较少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多。由此可见,无论是传统的水运交通,还是现代的陆路交通,传统村落的交通边缘化特征都比较明显。

图9   湖南省交通干线与传统村落分布关系

Fig. 9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road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distribution in Hunan province

4 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形成机理分析

传统村落是农业社会主要的人类聚居形式,最早聚集于资源、交通等优势区域(核心区)。随着农业人口数量急增,人口逐渐向资源、交通等非优区扩散,传统村落呈现均匀分布。但随着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建设提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加速了核心区的传统村落向现代村落的转变。相比较而言边缘区传统村落数量减少速度较慢,导致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具体形成机理如下:

(1)农业产业化及经济发展加快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

核心区很多农村地区通过拆村并点、集中居住等模式,来满足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耕作、设施集中共享的需要,这导致大量传统村落被拆除。另外,随着农村经济水平提高,核心区传统村落现代化改造速度加快,大量现代建筑的新建和改建,导致了该地区传统村落风貌和特色的消失。

(2)城市化推动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

核心区城市化水平较高,传统村落消亡速度加快,一方面由于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空间向外拓展蔓延,导致城镇周边地区传统村落整体消亡;另一方面核心区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数量和速度远高于边缘地区,导致核心区传统村落大量衰败、减少。

(3)交通便捷化间接促进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

便捷的交通加快了城乡物质要素的流动,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从而间接促进了核心区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和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特征的形成。如湖南中部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县均交通干线数量都超过6条,该地区GDP总量居全省前三,城市化水平超过55%,但传统村落数量总数不足20个。

5 结论与讨论

(1)通过将湖南省723个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情况,与14个市州122个县的农业资源、经济水平、城市化率、交通水平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农业资源条件较差、经济水平落后、远离城市、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地区,其边缘化特征十分明显。

(2)传统村落是地域传统文化弥足珍贵的基因库,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该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针对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空间的边缘化特征,提出如下差异化发展建议:

处于核心区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少,加之对外联系和物质交换加剧,从保护地区基因库的重要意义出发,为防止该区域传统村落基因的消亡,应强调以保护为主,避免旅游及其他形式的“过度开发”。

处于边缘区的传统村落数量较多,但其保护与发展面临资源、经济、交通等多重制约,同时部分传统村落旅游综合发展支撑条件明显不足,恐难以用旅游开发等单一模式来解决其保护与发展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边缘化特征对传统村落资源及所处地区发展条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其中,具备一定空间、交通、经济、资源优势的传统村落,应鼓励市场进入,以保护文化为核心,可适度通过旅游等方式发展。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应以“乡村标本”保护、乡村文化传承为目标,以满足传统村落居民当代社会生活需求为主,限制开发及发展。一些综合发展条件“非优”的传统村落应探索符合其“自组织”“自生性”特点的发展模式。

(3)本文主要从湖南省传统村落所在区域的生产、生活和流通条件的空间分布关系入手,整体上描述了其边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但未涉及传统村落分布边缘化格局的演变过程,这些都有待下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梁留科, 吕可文, 苗长虹, .

边缘化地区特征、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24(5): 61-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边缘化理论和内涵的阐述,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这一经济 发展战略背景下,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分析边缘化地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认为区域交通条件和行政区划分割造成发展"交易成本"过高,落后的经济基础成 为边缘化的历史原因,并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政策的作用下,通过"路径依赖"机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发展的边缘化.基于此,从发挥边缘效应、调整产业结 构、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和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发展对策.

[Liang Luke, Lv Kewen, Miao Changhong, et al.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mechanism marginal district: Take Huang Huai four ci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nan as case study.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8, 24(5): 61-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边缘化理论和内涵的阐述,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这一经济 发展战略背景下,以河南省黄淮四市为例,分析边缘化地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认为区域交通条件和行政区划分割造成发展"交易成本"过高,落后的经济基础成 为边缘化的历史原因,并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政策的作用下,通过"路径依赖"机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发展的边缘化.基于此,从发挥边缘效应、调整产业结 构、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和制度创新等角度提出发展对策.
[2]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 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

. 民间文化论坛, 2013, (1): 7-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就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的几个关键问题——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和保护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于当前传统村落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Feng Jicai.

Th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Also o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is a kind of cultural heritage

. Folk Culture Forum, 2013, (1):7-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就传统村落现状与保护的几个关键问题——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关系、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和保护方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对于当前传统村落的抢救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 乔迅翔.

乡土建筑文化价值的探索: 以深圳大鹏半岛传统村落为例

. 建筑学报, 2011, (4): 16-18.

URL      Magsci      摘要

针对乡土建筑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文化价值,以深圳大鹏半岛传统村落为例,探究当地先人建构活动的社会意识、营建的观念和意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力求发现其文化独特性,以发掘其文化价值.

[Qiao Xunxiang.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local architecture: Taking Shenzhen Dapeng Peninsula traditional village as an example

. Architecture Journal, 2011, (4): 16-18.]

URL      Magsci      摘要

针对乡土建筑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文化价值,以深圳大鹏半岛传统村落为例,探究当地先人建构活动的社会意识、营建的观念和意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力求发现其文化独特性,以发掘其文化价值.
[4] 王小明.

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34(2): 156-1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着消逝的厄运。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到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探索,再到中央四部委传统村落全国性普查的开展,历经20多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已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古村落"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探讨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Wang Xiaoming.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the value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the integrity protection

.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34(2): 156-1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人类文明的根脉,是农耕文化的精萃,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传统村落在"现代化"浪潮中面临着消逝的厄运。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古村落保护"的概念,到古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探索,再到中央四部委传统村落全国性普查的开展,历经20多年,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实践已进入重要历史阶段,并引发社会各界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新一轮思考。本文着重古村落"保护的实践历程进行梳理,对传统村落价值认定标准的科学性进行理论分析,探讨新阶段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5] 陶伟, 陈红叶, 林杰勇.

句法视角下广州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认知研究

. 地理学报, 2013, 68(2): 209-2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2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 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 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 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Tao Wei, Chen Hongye, Lin Jieyong.

Spatial form and spatial cogni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in syntactical view: A case study of Xiaozhou village, Guangzhou

.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 68(2): 209-218.]

https://doi.org/10.11821/xb201302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在句法视角下,选择广州小洲村为案例地,以轴线图结合意象图的分析方法,探讨村落空间形态与不同使用者空间认知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① 空间组构中具有高数值的某些变量,可被认为是地标性的显著空间元素,在使用者认知图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续性极大地影响了空间认知;② 不同使用者的空间认知模式存在差异,本地居民能够更加容易认知村落深层次的空间格局;③ 城市化改变了传统村落具有的防御性及内聚性的原本形态特征,空间集聚中心由内部转向边缘,这是导致本地居民与其他使用者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发展与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也是一种以新方法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及空间认知的尝试.
[6] 杨立国, 刘沛林, 林琳.

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 以侗族村寨为例

. 地理科学, 2015, 35(5): 593-598.

Magsci      摘要

<p>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为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的基础上, 建构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通道芋头、黎平肇兴、三江高定3 个侗寨的272 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① 侗寨景观的4 个基因均对地方认同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且呈现&ldquo;萨坛&gt;围鼓楼布局&gt; 杉山溪田&gt; 鼓楼&rdquo;强弱顺序; ② 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是意向认同&gt;情感认同&gt;认知认同; ③ 在地方认同测量模型中, 居住时间、出生地、职业、收入、村落发展、教育程度、居民类型、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明显; ④ 在个人特征、社会经济、景观基因3 个测量模型中, 居住时间对个人特征影响最明显, 村落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强, 萨坛对景观基因感知贡献最大; ⑤ 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共变后通过景观基因感知对地方认同产生间接效应。</p>

[Yang Liguo, Liu Peilin, Lin Lin.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genes in construction place identity: Taking the Dong Minority Village as an example Guangzhou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593-598.]

Magsci      摘要

<p>将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为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的基础上, 建构结构方程模型, 通过对通道芋头、黎平肇兴、三江高定3 个侗寨的272 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 ① 侗寨景观的4 个基因均对地方认同建构产生积极作用, 且呈现&ldquo;萨坛&gt;围鼓楼布局&gt; 杉山溪田&gt; 鼓楼&rdquo;强弱顺序; ② 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是意向认同&gt;情感认同&gt;认知认同; ③ 在地方认同测量模型中, 居住时间、出生地、职业、收入、村落发展、教育程度、居民类型、鼓楼、萨坛、围鼓楼布局、杉山溪田等因素对地方认同的影响明显; ④ 在个人特征、社会经济、景观基因3 个测量模型中, 居住时间对个人特征影响最明显, 村落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最强, 萨坛对景观基因感知贡献最大; ⑤ 个人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共变后通过景观基因感知对地方认同产生间接效应。</p>
[7] 孙莹, 肖大威, 王玉顺.

传统村落之空间句法分析: 以梅州客家为例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5): 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几何结构与发生其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借鉴Bill和Jtlienne提出的空间图论的分析方法,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以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例,通过空间领域、社会结构、活动与公共空间三方面的拓扑空间结构图论分析,以更直观、全面的方式发掘和解释空间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

[Sun Yin, Xiao Dawei, Wang Yushun.

A space syntax analysis of Hakka historical villages in Meizhou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5): 63-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5.05.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在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几何结构与发生其上的社会文化活动之关联性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借鉴Bill和Jtlienne提出的空间图论的分析方法,对梅州客家传统村落进行拓扑空间划分,建立空间结构模型.以梅县南口镇侨乡村为例,通过空间领域、社会结构、活动与公共空间三方面的拓扑空间结构图论分析,以更直观、全面的方式发掘和解释空间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
[8] 卢道典, 蔡喆.

城市重大项目建设中传统村落景观特色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 2014, (4): 2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14.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重大项目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强度高、工程时间短等特点,而近年来大量传统村藩则在快速的城乡规划建设中消亡,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濒临遗失。本文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研究案例,总结其在村落选址与区域格局、空间布局与肌理、历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在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岛实施建设中对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包括开展历史建筑调查研究、纳人文保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探索兼顾村落文化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共赢模式、引人民营资本与运营机制等,最后文章从项目背景、运营体制、物质景观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了反思。

[Lu Daodian, Cai Zhe.

The mode of preser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tradition village landscape in construction of urban major projects: A case study of Lianxi village in Xiaoguwei island, Guangzhou

.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4, (4): 24-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14.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重大项目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强度高、工程时间短等特点,而近年来大量传统村藩则在快速的城乡规划建设中消亡,许多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濒临遗失。本文以广州小谷围岛练溪村为研究案例,总结其在村落选址与区域格局、空间布局与肌理、历史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梳理了在广州大学城选址小谷围岛实施建设中对文化景观特色保护与传承的做法,包括开展历史建筑调查研究、纳人文保体系、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探索兼顾村落文化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共赢模式、引人民营资本与运营机制等,最后文章从项目背景、运营体制、物质景观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了反思。
[9] 焦胜, 柳肃, 周建飞, .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湘南天井式民居研究

.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6, 25(6): 8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0344.2006.06.023      URL      摘要

本文以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域内的湘南传统民居--黄家大屋为例,研 究民居的环境调控能力、评价其室内热环境以及空气质量.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单元,针对其堂屋、卧室、天井等位置,同时对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 (RH)、空气流速(V)等参数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湘南民居夏季平均温度比室外低4℃~5℃,冬季低1℃~2℃,湿度夏季普遍比室外低,而冬季比室 外高.相对室外而言,室内温湿度变化幅度更小,并且与天井的开口大小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天井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此外其他的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 准要求.

[Jiao Sheng, Liu Su, Zhou Jianfei, et al.

Research on dooryard folk house with climate adaptability in south of Hunan

.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6, 25(6): 88-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0344.2006.06.023      URL      摘要

本文以位于亚热带气候区域内的湘南传统民居--黄家大屋为例,研 究民居的环境调控能力、评价其室内热环境以及空气质量.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单元,针对其堂屋、卧室、天井等位置,同时对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 (RH)、空气流速(V)等参数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湘南民居夏季平均温度比室外低4℃~5℃,冬季低1℃~2℃,湿度夏季普遍比室外低,而冬季比室 外高.相对室外而言,室内温湿度变化幅度更小,并且与天井的开口大小显示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天井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此外其他的各项环境指标均符合国家标 准要求.
[10] 姚芳, 邱灿红, 焦胜.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研究初探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9, 35(3): 243-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1933.2009.03.0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探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选址与布局、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建筑材料与气候的关系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特点。

[Yao Fang, Qiu Canhong, Jiao She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climatic adapta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houses of Xiangxi Tujia Nationality

.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2009, 35(3): 243-2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1933.2009.03.0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探讨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适应气候的选址与布局、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建筑材料与气候的关系和具体的应用实践,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的传统民居的建筑设计特点。
[11] 李萍, 王倩, Chris Ryan.

旅游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研究以安徽齐云山为例

. 旅游学刊, 2012, 27(4):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Li Ping, Wang Qian, Chris Ryan.

The impacts of tourism on traditional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Mt. Qiyun, Anhui province

. Tourism Tribune, 2012, 27(4):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5006.2012.04.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12] 保继刚, 孟凯, 章倩滢.

旅游引导的乡村城市化: 以阳朔历村为例

.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22-14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2      Magsci      摘要

<p>以传统工业发展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带来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旅游能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成为引导新型城市化的一条道路吗?以阳朔历村为例,分阶段梳理了旅游发展过程,指出了阳朔历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了职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通过理论解释,证明了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旅游发展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并且是一条较为&#x0201c;绿色&#x0201d;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同时总结了历村现阶段出现的公共设施缺乏、建设混乱、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指出虽然政府在先前较为&#x0201c;宽容&#x0201d;的政策下对乡村城市化的实现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x0201c;公地悲剧&#x0201d;很难避免。</p>

[Bao Jigang, Meng Kai, Zhang Qianying.

Rural urbanization led by tourism: Take the village of Yangshuo as an exampl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22-1434.]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2      Magsci      摘要

<p>以传统工业发展引导的乡村城市化带来了耕地减少、环境污染、乡村空心化等问题,旅游能避免以往城市化过程中的弊端,成为引导新型城市化的一条道路吗?以阳朔历村为例,分阶段梳理了旅游发展过程,指出了阳朔历村通过旅游发展实现了职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转变。通过理论解释,证明了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旅游发展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并且是一条较为&#x0201c;绿色&#x0201d;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同时总结了历村现阶段出现的公共设施缺乏、建设混乱、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指出虽然政府在先前较为&#x0201c;宽容&#x0201d;的政策下对乡村城市化的实现起到了正面的作用,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模式如果没有政府层面的有力介入和有效管理,&#x0201c;公地悲剧&#x0201d;很难避免。</p>
[13]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

. 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50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作为全人类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活动的场所,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如何通过旅游实现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是遗产地管理的重要问题。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是指凝结了具有世界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建筑、乡村聚落、村落布局、土地永续使用方式、产业活动、民间习俗、手工技艺、文化节事等要素的地域综合体。由于各遗产地所体现的主体景观和遗产价值差异,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应包括历史村落型和产业景观型两类。因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在梳理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此类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旅游利用原则及相应途径。</p>

[Zhou Rui, Zhong Linsheng, Liu Jiaming.

Research on r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Connota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5): 991-100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50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作为全人类科研、教育、游览、启智等活动的场所,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如何通过旅游实现遗产保护与利用双赢是遗产地管理的重要问题。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是指凝结了具有世界性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民居建筑、乡村聚落、村落布局、土地永续使用方式、产业活动、民间习俗、手工技艺、文化节事等要素的地域综合体。由于各遗产地所体现的主体景观和遗产价值差异,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应包括历史村落型和产业景观型两类。因为兼具世界遗产和乡村地域的共同特征,乡村类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独特,吸引力强。在梳理乡村类世界遗产地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此类遗产地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提出旅游利用原则及相应途径。</p>
[14] 程海帆, 李楠, 毛志睿.

传统村落更新的动力机制初探:基于当前旅游发展背景之下

. 建筑学报, 2011, (9): 100-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1.09.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云南傣族、普米族和摩梭民族传统村落更新策略为例,尝试构建一个"动力—过程—结果"不断循环的更新机制,更新动力包括需求与供给、激励与协调、控制与引导,更新结果具有示范效应,并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更新。

[Cheng Haifan, Li Nan, Mao Zhirui.

Study 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newal: Based on the 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 Architecture Journal, 2011, (9): 100-1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1.09.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云南傣族、普米族和摩梭民族传统村落更新策略为例,尝试构建一个"动力—过程—结果"不断循环的更新机制,更新动力包括需求与供给、激励与协调、控制与引导,更新结果具有示范效应,并进一步推动可持续更新。
[15] 陈喆, 周涵滔.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

. 建筑学报, 2012, (4): 109-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2.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自组织理论,以传统村落的自组织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探讨新民居建设的他组织特性对传统村落更新的影响,从二者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在新的建设形势下传统村落如何继续保持活力、逐步更新的原则和策略。

[Chen Zhe, Zhou Hantao.

Research based on self organiza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village renewal and new residence construction

. Architecture Journal, 2012, (4): 109-1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2.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自组织理论,以传统村落的自组织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探讨新民居建设的他组织特性对传统村落更新的影响,从二者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在新的建设形势下传统村落如何继续保持活力、逐步更新的原则和策略。
[16] 黄震方, 陆林, 苏勤,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 地理研究, 2015, 34(8): 1409-14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x0201c;三农&#x0201d;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Huang Zhenfang, Lu Lin, Su Qin,

et al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8): 1409-14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8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x0201c;三农&#x0201d;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p>
[17] 叶强, 谭怡恬, 张森.

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

.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13-12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7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过去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解析乡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当前乡建典型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指出目前乡建模式中值得思考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立可复制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规划与建设引导体系、培育支撑郊区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乡建模式的主要原则、内涵和路径,是建设乡愁空间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p>

[Ye Qiang, Tan Yitian, Zhang Sen.

Th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to carry nostalgi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7): 1213-12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7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过去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解析乡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当前乡建典型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指出目前乡建模式中值得思考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立可复制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规划与建设引导体系、培育支撑郊区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乡建模式的主要原则、内涵和路径,是建设乡愁空间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p>
[18] 刘大均, 胡静, 陈君子, .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4):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Liu Dajun, Hu Jing, Chen Junzi, et al.

The stud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 24(4): 157-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4.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在反映传统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运用空间分析法,对全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核心—边缘结构较为突出,存在滇西北、黔东南、中原以及皖南—浙西等4个明显的集聚区,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较大。②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省际差异较为明显,云南、贵州2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8%,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辽宁等10个地区的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仅占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的3%。此外,全国传统村落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集中,长江中游地区次之。③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的随机性,而是传统村落分布规模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聚,两极分化现象明显。④全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冷点区由南向北的梯度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
[19] 曹迎春, 张玉坤.

“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

. 建筑学报, 2013, (12): 44-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3.12.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将传统村落分布与地理环境、城镇化发展、传统文化脉络等因素叠加,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地理和社会因素与传统村落分布的系统关系,探索快速城镇化条件下,传统村落的生存规律,据此初步提出宏观保护框架.

[Cao Yingchun, Zhang Yukun.

Appraisal and sele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study on the village distribution

. Architecture Journal, 2013, (12): 44-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3.12.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将传统村落分布与地理环境、城镇化发展、传统文化脉络等因素叠加,从宏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地理和社会因素与传统村落分布的系统关系,探索快速城镇化条件下,传统村落的生存规律,据此初步提出宏观保护框架.
[20] 佟玉权.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 人文地理, 2014, 29(4): 44-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Tong Yuquan.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 based on GIS

. Human Ggeography, 2014, 29(4): 44-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21] 李伯华, 尹莎, 刘沛林, .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经济地理, 2015, 35(2): 189-19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2.02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Li Bohua, Yin Sha,Liu Peilin,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Hu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2): 189-19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2.02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通过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湖南省101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从市州尺度来看,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郴州、永州、怀化、邵阳五市;传统村落在五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湘西地区,其次是湘南地区;相对封闭的区域环境、险要的地形、不太便利的交通以及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等因素,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条件,成为影响湖南传统村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22] 佟玉权, 龙花楼.

贵州民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

. 经济地理, 2015, 35(3): 133-13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受制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以Arc GIS10.2和Geo Da为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阐释贵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地形地貌、坡向、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民族构成、中心城市、人口、经济发展等人文条件上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Tong Yuquan,Long Hualou.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factors of ethnic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izhou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133-13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受制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以贵州省292个传统村落为实证对象,以Arc GIS10.2和Geo Da为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阐释贵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从地形地貌、坡向、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民族构成、中心城市、人口、经济发展等人文条件上探索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因素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几点建议。
[23] 中国地图出版社. 中国综合地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 1]     

[SinoMaps Press. China Comprehensive Atlas. Beijing: SinoMaps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24] 龙花楼, 刘彦随, 邹健.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

. 地理学报, 2009, 64(4): 426-43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 对中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 (RI) 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 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 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 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 &gt; 0.5) 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 (RI &lt; 0.4) 和居中(0.4 &lt; RI &lt; 0.5) 的地域分别占到33.4%和42.8%;商旅服务业为主导的乡村 发展类型中, 大部分地域(42.7%) 乡村性弱, 乡村性强和居中的地域分别占到27.3%和 30.0%;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7.2%, 乡村性较强的地域占到37%, 接近半数 (45.8%) 的均衡发展类型其乡村性居中。并指出, 当今全球化和社会经济重构背景下乡村的多 功能性发展和立足当地(Place-Based) 的乡村发展模式, 使得某些县域的乡村性指数值与其他 同类地区差异较大, 以及同一乡村性指数值可能对应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中国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需加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p>

[Long Hualou, Liu Yansui, Zou Jian.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nd their rurality in eastern coastal China

.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64(4): 426-43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 对中 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基于乡村对社会具有的功能构建了乡村性指数 (RI) 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强弱, 并对东部沿海地区各发展类型的乡村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东部沿海地区57.6%的县市一、二、三产业得到均衡发展;农业主导、工业主导 和商旅服务业主导的发展地域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18.64%、11.99%和11.75%;农业主导乡 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较强(RI &gt; 0.5) 的地域占到59.1%;工业主导乡村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 (RI &lt; 0.4) 和居中(0.4 &lt; RI &lt; 0.5) 的地域分别占到33.4%和42.8%;商旅服务业为主导的乡村 发展类型中, 大部分地域(42.7%) 乡村性弱, 乡村性强和居中的地域分别占到27.3%和 30.0%;均衡发展类型中乡村性弱的地域占17.2%, 乡村性较强的地域占到37%, 接近半数 (45.8%) 的均衡发展类型其乡村性居中。并指出, 当今全球化和社会经济重构背景下乡村的多 功能性发展和立足当地(Place-Based) 的乡村发展模式, 使得某些县域的乡村性指数值与其他 同类地区差异较大, 以及同一乡村性指数值可能对应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最后提出了中国 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需加强研究的方向和内容。</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