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7 , 36 (1): 188-2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15

研究论文

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曾国军, 陆汝瑞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 510275

Spatial expansion mo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Starbucks in mainland of China

ZENG Guojun, LU Rurui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收稿日期: 2016-08-3

修回日期:  2016-11-24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1-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29,4130114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曾国军(1977- ),男,湖南华容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和饮食地理。E-mail: zenggj@mail.sysu.edu.cn

展开

摘要

以在中国大陆的1446家星巴克门店为研究对象,借助空间分析和计量回归方法探讨星巴克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选择的文化制度和经济影响因素以及空间扩张模式。研究发现:第一,星巴克空间分布表现出非均衡的凝聚分布特征,其扩张路径主要是从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逐步向内陆省份延伸,表现出对零售业对外政策实施的高度响应,即政策制度显著影响星巴克的空间扩散。第二,市场需求、购买力水平等8个影响因素均显著正向地影响星巴克门店的空间选择。第三,星巴克空间扩张表现出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混合的特征,其空间扩张模式分别经历了等级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并存、接触扩散为主的三个阶段。研究不仅对目前跨国零售企业的空间扩张研究进行了实证补充,而且为企业空间扩张理论提供了一个实践验证。同时,研究给服务企业的传统空间增长理论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 星巴克 ; 区位选择 ; 扩散 ; 空间扩张 ; 饮食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ed consumpti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have accelerated overseas expansion. Retail industry is the most typical case. With production turned from Fordism to post-Fordism,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retail industry are more inclined to lie in the consumer sites. They sell standardized produc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foreign trad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unified global production and sales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the embedded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lifestyles in the consumer product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and choices around the world. With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y in China's retail industry, the multinational retail corporations distributed quickly to strengthen their local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pansion scale and strategy, KFC, McDonald's, Haagen-Dazs, Starbucks and othe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 most typical in F&B industry. In their expansion to China, thes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F&B industry need to consider not only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among cities, but also the differences among commercial locations within the city. However, few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relates to the overseas location choic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F&B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xpansion mode based on the sample of 1446 Starbucks subsidiarie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spatial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tarbucks exhibits a non-equilibrium an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mode. Its expansion path gradually extends from the coastal well-developed areas to inland provinces, which echoe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ing-up policy in retail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al system and economic factors greatly influence the expansion mode. (2) Under the dimensions of economy, space, information and humanities, indicators of market demand, purchasing power, price level, retail market conditions,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commerce prosperity,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informa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economic opennes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choice of Starbuck stores. (3) The expansion mode of Starbucks is not the typical contagious diffusion model in service enterprises, but shows the hierarchical diffusion and contagious diffusion mixed mode.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xpansion of Starbucks has undergone three stages: hierarchical diffusion, mixed mode, and contagious diffusion.

Keywords: Starbucks ; location choice ; diffusion ; space expansion ; food

0

PDF (228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曾国军, 陆汝瑞. 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 2017, 36(1): 188-2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15

ZENG Guojun, LU Rurui. Spatial expansion mod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Starbucks in mainland of China[J]. 地理研究, 2017, 36(1): 188-2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15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浪潮成为了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跨越国界,通过贸易、分工合作、跨国投资等方式将资源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配置,这不仅促进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而且还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消费全球化的进程中,其中尤以跨国零售业的扩张最为典型。伴随生产的福特制转向后福特制,商业布局更驱向于消费地点。大型服务企业在东亚、东欧和中南美洲这些新兴区域跨国经营并快速扩张,成为新的经济地理特征[1]。随着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跨国零售企业迅速在全国进行空间布局,加强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从扩张规模和扩张速度上来说,尤以肯德基、麦当劳、哈根达斯、星巴克等跨国餐饮企业的扩张最为典型。

饮食业从来都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2],饮食业的繁荣和跨地方扩展,使得研究者对饮食地理越来越关注[3-5]。饮食的跨地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具有时空属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生产过程[6]。与制造企业国际化不同,作为外来文化载体的跨地方餐饮企业在其国际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生产成本、劳动力素质、区域税收差异等经济地理要素,即遵循企业的空间扩张理论中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而且更需要考虑消费者地方特征、地方性响应等文化地理要素,亦即制度和文化要素在空间分布中的作用。因此,餐饮企业在跨地方扩张中,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和文化的扩散理论有机融合、相伴相生,共同影响企业的空间扩张模式,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扩张,既需要考虑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比较优势,也需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商业区位差异。因而,不同城市的经济、文化、商业等因素都影响着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空间选择和空间扩张模式。这就提出两个问题: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扩张模式如何?空间选择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的空间结构研究和空间选择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对零售业的国际化扩张研究略显不足。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学者开始大量集中研究零售业国际化扩张的动因以及海外市场的选择[7,8]。在对零售业国际化扩张区域市场的选择研究中,国外研究者主要通过零售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总额来判断其区位选择的合理性,这个时期的研究多以案例实证研究为主,并归纳出地理距离、心理距离以及文化差异对零售业海外扩张区域选择的影响[9]。进入21世纪,跨国零售巨头开始向亚洲等新兴市场扩张,这段时期学者关注的多为扩张战略、营销战略等问题[10-12],对零售企业空间扩张模式的研究关注较少。

在对零售企业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中,国外学者Meyer等[13]归纳出影响零售企业空间扩散的五大要素,即空间获取模式、潜在市场的空间可变性、市场对人口变化的弹性、企业组织架构的逻辑要素及资本可得性。有研究讨论了两家领导英国零售业态潮流的连锁零售商M.F.1.(家具连锁)和Asda(超市连锁)的扩散模式,发现M.F.1.主要通过合作经营或者不断兼并竞争对手的方式来实现扩张,Asda则属于典型的根据地理邻近性的接触扩散模式[14,15]。基于大量实证分析,Laulajainen指出,接触扩散模式是零售企业的基本扩张模式,但零售企业适时也会通过等级扩散方式进行空间扩张;另外,Laulajainen认为,沃尔玛先建仓库后建店、先集中于小城镇后考虑大都市、先占领乡村市场再向大城市进军的策略独树一帜,其空间扩张属于“逆等级扩散”模式[16]

随着改革开放,零售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跨国投资规模的扩大,国内学者开始大量探讨研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张研究。早期的研究多集中于跨国零售企业来华投资的动因、经营策略、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位选择等问题。肖琛等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研究案例,运用Binary Logistic二分逻辑回归对影响连锁超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17]。汪旭辉以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描述分析了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区位布局、市场进入的动因与方式以及本土化策略等内容[18,19]。贺灿飞等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两个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对象,描述性地探讨了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区位分布问题[20]。张闯等以进入中国市场的28家跨国零售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描述性地分析了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空间布局现状以及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21]

在对跨国零售企业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中,贺灿飞等通过地图学直观地探讨分析了沃尔玛和家乐福两个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空间扩散模式[20]。李小健等以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美国和日本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描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张模式[22]。杜霞在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的扩张研究中,分别以法国欧尚、德国麦德龙、美国沃尔玛为案例,分析了其在中国大陆空间扩张模式[23]。国内学者李金昌等从创新扩散的视角,运用创新扩散的重力模型量化探讨了国美连锁店的扩张模式[24]。李飞从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理论视角,运用空间状态模型并结合计量分析工具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空间扩散类型[25]。周尚意等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运用极角度的文化扩散模型探讨了肯德基在北京的空间扩散模式,判断肯德基在北京城市内部的扩散不遵循等级扩散[26]

在关于零售业的空间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体系也已形成系统,其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零售业的空间结构、区位选择以及国际化扩张,以多学科理论对零售业空间布局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然而,在研究视角上,国内学者对于跨国零售业的研究多是从经济和管理角度出发,而从空间角度出发的分析较少。可以认为,关于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张的研究中,研究方法多以定性描述和静态研究为主,运用计量工具讨论空间分布的动态过程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空间视角对跨国零售业的研究也多集中于跨国大型超市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而对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关注较少。在关于跨国零售饮食企业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品牌认知[27]、营销战略[28]、本土化策略[29]等方面,国内有关于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空间研究也都包含在研究区域所有的餐饮设施中,缺乏单独对某一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针对性研究[30-32]。与此同时,目前关于餐饮企业的空间扩张研究多从企业的空间扩张角度出发,较少关注文化和制度因素对饮食企业扩张模式的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企业空间扩张和文化扩散的相关理论,以跨国零售饮食品牌星巴克为实例,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星巴克对其在中国大陆的空间分布特征、扩张模式以及空间选择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首先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描述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分布特征。

最邻近距离指数R是衡量研究对象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是由最邻近点对之间的实际观测平均距离和理想随机分布模式中的平均距离之比而得到,当比值R<1时,点状要素在空间上属于凝聚型分布[33]。最邻近距离指数仅能客观给出点要素整体的分布集中状态,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来进一步补充描述点要素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

基尼系数原来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居民收入分配的指标,现已成为地理学研究中刻画区域空间分布状况的重要方法。基尼系数的测定能较客观、直观地反映空间要素的分布差异。理论上,基尼系数的值为[0, 1],值越大表明空间要素集中程度越高,空间上分布越不均衡[34]

本文研究借助基尼指数和空间洛伦兹曲线进一步检验星巴克在空间上分布的集中程度。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点状要素在不同区域中分布的均衡程度,计算公式[35]为:

S=i=1nYi-50(n+1)100n-50(n+1)(1)

式中:n为区域数量; Yi为第i个区域内星巴克门店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比例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S的取值介于0和1之间,S越大,星巴克门店分布越集中,S越小,星巴克门店分布越均匀。

研究采用双变量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全国星巴克空间选择影响因素,并对系数进行t统计量检验。进而,研究基于创新空间扩散的修正模型“空间状态模型”讨论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动态扩散特征[25]。创新空间扩散模型由最初的理论重力模型逐渐演化为成熟的时序概率模型,学者在实证研究中用来探讨分析时间维度下创新的空间扩散特征。然而,时序概率模型在企业重复进入同一城市以及首次进入城市的时间节点收集等问题上存在不足。基于此,李飞提出了空间状态模型,并将地理距离因素及城市等级规模因素同时纳入考量[25]。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企业空间扩张中可能受到地理因素和市场规模因素的共同影响,从而存在等级扩散和接触扩散并存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问题来对模型进行修正,修正后的模型[25]为:

Yi=β1Pi+β2Pi2Ciβ3(2)

式中: Yi代表企业在城市i的空间扩散强度,以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度量; Pi表示扩散城市i的等级强度; Ci表示扩散城市i与企业总部城市的地理距离,研究采用公路里程代替(①总部城市的距离不能为0,因此,以总部城市半径代替;其半径由《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该城市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计算而得。); β1为城市等级规模的吸引强度; β2为城市等级规模吸引强度的边际趋势; β3为距离摩擦系数。该模型的特点在于同时考虑了距离和城市等级规模因素对企业空间扩张的影响作用。

研究在探讨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空间选择影响因素中,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变量作为城市等级的代理变量,借助nlinfi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来对空间状态模型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然后以 β1β3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显著不等于0来判断星巴克是属于何种扩散模式。如果 β1显著而 β3不显著,则表明星巴克的空间扩张属于纯等级扩散模式;如果 β1β3同时显著,则其空间扩张属于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混合模式;如果 β1不显著而 β3显著,则其空间扩张属于纯接触扩散模式;如果 β1β3均不显著,则其空间扩张既不属于等级扩散也不属于接触扩散。

星巴克门店数量以及地理坐标数据(表1),主要来源于百度地图API以及星巴克官网,在星巴克空间选择研究中,商服地价水平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外贸依存度指标通过收集各城市的进出口额以及GDP数据后间接计算得到,而其他6个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表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汇总

Tab. 1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sources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主要数据来源
最邻近距离指数描述星巴克的空间分布特征百度地图API以及星巴克官网
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补充描述星巴克在不同城市的分布情况百度地图API以及星巴克官网
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星巴克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空间状态模型探究星巴克的空间扩张模式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新窗口打开

3 研究结果

3.1 星巴克空间分布特征:最邻近距离分析

星巴克在1999年1月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并在北京的国际贸易中心建立了第一家后,截至2015年3月份,全国范围内共有1446家星巴克门店(不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表2搜集整理了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门店布局情况,由表2可以发现,星巴克在2004年以前主要进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南京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段时期,由于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还不成熟,外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星巴克主要通过合资经营的方式开设门店。然而,随着2004年后中国零售业对外的全面开放,星巴克开始了其在中国的独资经营。在政策激励下,星巴克迅速展开对大陆市场的占领。在2004-2011年,星巴克迅速占领了国内大多省会城市,其布局集中于城市等级规模较大的省会中心城市。2011年后,星巴克在加强对已进入城市市场深耕的同时,开始着重加紧对内陆二三线城市的空间布局。

表2   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之路

Tab. 2   Expansion trajectory of the Starbucks in China

首次进入时间城市布局
1999年北京
2000年上海
2002年深圳
2003年广州、南京、宁波
2004年苏州、无锡、常州
2005年青岛、大连、成都、沈阳、东莞
2006年重庆(第19座城市)、西安
2007年佛山
2008年武汉(第26座城市)
2010年珠海、长沙、福州、济南
2011年厦门、昆明、合肥、石家庄、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
2012年烟台、保定、南昌、南宁、泉州、
淮安、三亚(门店总数超过700家)

注:数据来源于星巴克官网及相关新闻资料,作者整理数据绘制了表2

新窗口打开

在收集星巴克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和地理坐标后,本文运用GIS工具来考察星巴克门店在全国尺度下的空间布局特征,其空间布局如图1所示。星巴克门店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非均衡的分布特征,中国的大城市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其主要的选择对象。其中,上海共分布星巴克门店272家、广东217家、北京177家、江苏169家、浙江111家,这些省份均是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实施后跨国零售企业投资的重点区域。然而,随着2004年《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进一步鼓励扩大进入措施,在降低投资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加重管理特许经营的同时,取消了对跨国零售业对投资区域的限制,跨国零售企业的投资区域逐步向中国内陆延伸。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4年后,星巴克门店逐渐进入了湖北、陕西、四川等内陆省份,开始了其全国化布局的扩张之路。

图1   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图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tarbuck stores

纵观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分布以及从沿海向内陆延伸的扩张特征,星巴克以中国的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逐步向中国内陆省份延伸。可以认为,经济政策影响了星巴克在中国大陆扩张。与此同时,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是中国开放较高、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星巴克进入这些发达区域并逐步进入内陆欠开放区域。因此,从扩张过程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张伴生着文化扩散的过程。

图1可直观地了解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状况,然而,这几种分布特征常常会同时呈现,一个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邻近距离分析法[36]。星巴克门店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因而可以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测定,其空间分布有随机、均匀、凝聚三种类型。研究运用ArcGIS中的最邻近距离分析工具测算出1446家星巴克门店的实际平均最邻近距离以及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通过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得到最邻近指数R值。

表3可知,标准最邻近距离指数R=4274.049463/39770.122867=0.107469,其R值远小于1,表明星巴克在全国尺度下呈凝聚分布模式。为了进一步探讨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状况,本文借助了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来客观、直观地反映空间要素的分布差异。通过对全国各省份/直辖市星巴克门店数量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星巴克门店在不同省份/直辖市的分布占比,如表4所示。

表3   最邻近距离分析结果

Tab. 3   Results of the nearest neighbor ratio

实际观测平均距离(m)4274.049463
理想分布平均距离(m)39770.122867
最邻近距离指数0.107469
Z-64.928955
P0.000000

新窗口打开

表4   各省份/直辖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占比(%)

Tab. 4   Proportions of Starbuck stores in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municipalities) respectively (%)

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山东福建
18.8115.0112.2411.697.684.503.873.873.11
天津辽宁重庆陕西湖南安徽河南河北黑龙江
2.702.631.871.661.521.181.111.040.97
吉林广西云南海南山西江西内蒙古贵州甘肃
0.830.760.760.540.480.410.410.210.14

新窗口打开

运用基尼系数公式计算了星巴克门店在空间上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得到星巴克门店在空间上分布的基尼系数=0.80(0.7987),分布均匀度C=0.20(0.2013),在空间上呈现集中分布特征,且均匀度很低。采用不平衡指数进一步度量星巴克门店在不同省份/直辖市的分布均衡状况,不平衡指数反映了研究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均衡程度,其计算方法是采用了洛伦兹曲线中的集中指数[37]。通过计算,得到不平衡指数S=0.42(0.4168),表明星巴克门店在各省份/直辖市的分布较不均衡。

根据表4数据,借助空间洛伦兹曲线进一步检验星巴克门店在空间上分布的集中和不均衡程度(图2),结果表明,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四川、湖北、山东以及福建这9个省份/直辖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占到了中国星巴克门店总规模的80%以上,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

图2   星巴克门店的空间洛伦兹曲线

Fig. 2   The Space Lorenz Curve of the Starbuck stores

综上所述,星巴克门店呈现非均衡凝聚的空间分布特征,2004年以前,星巴克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以及浙江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04年以后,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其扩张路径表现出从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逐步向内陆省份延伸的特征。据分析,星巴克门店的空间分布和扩张特征体现出对中国零售业逐步对外开放政策的一定程度响应。

3.2 星巴克空间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本文将星巴克门店的空间选择因素分为经济因素、空间因素、信息因素和人文因素四大类,并分别选取了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商服地价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人均道路拥有面积、商业营用房销售面积、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以及城市外贸依存度共8个指标作为星巴克门店空间选择的可能影响变量。

截至2015年12月,共有1446家星巴克门店在中国27个省份/直辖市分布,本文选取了星巴克门店数量超过10家以上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据统计,共有32个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超过10家,该32个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总数为1258家,占到了星巴克全部门店数量的87%,各城市星巴克门店的详细数量如表5所示。

表5   32个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量(家)

Tab. 5   Number of Starbuck stores in 32 cities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东莞珠海
174273392776741611
佛山合肥厦门福州郑州哈尔滨武汉长沙
2213221313115320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长春沈阳大连
3548341210112511
青岛济南烟台西安成都昆明杭州宁波
2311112362114628

新窗口打开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8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双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得到了星巴克门店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表。由表6可知,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的8个指标与星巴克门店分布数量均显著相关。 (②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2011年年度数据、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http://www.landvalue.com.cn/)。)

(1)经济因素。衡量市场需求的人口密度指标、衡量购买力水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衡量商业用地地价水平的商服地价水平指标以及衡量零售市场规模状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均在0.01水平(双侧)与星巴克门店分布数量显著相关(表6)。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指标与星巴克门店分布数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867。星巴克作为消费性的零售服务企业,其空间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充足的市场需求,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是星巴克门店选址的首选对象;其次,星巴克的消费者定位是收入较高的白领阶层,在充足的市场需求下,地区的购买力水平也是其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购买力越强,星巴克在此选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服务企业的选址往往要考虑到成本的控制,地价因素作为服务企业扩张成本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选址的必要考虑条件之一。实证结果表明,地区的商服地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星巴克门店的区位选择,其相关系数达到了0.754。星巴克扩张多以租赁或者合作经营的模式,其租金水平要求控制在每天4.5~5.5元/㎡,且租房年限在5年以上(③星巴克如何选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ae470100btod.html)。),其选址考虑到租金成本的控制,然而实证结果却显示,商服地价水平对星巴克的区位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查找相关资料发现,这主要是与星巴克选址要求有关。据相关资料显示,星巴克门店选址的首选物业是地区的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写字楼底商及配套商业(④星巴克的选址要求(http://services.ppsj.com.cn/2012-1-13/3619513857.html)。),这些大多是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因而其商服地价水平较高。

除了以上三个指标外,地区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也是影响星巴克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星巴克区位空间分布倾向于选择零售市场规模大的地区。

(2)空间因素。衡量交通通达性的人均道路拥有面积指标以及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的商业营用房销售面积指标分别与星巴克门店区位选择显著正相关(表6)。交通通达性是影响零售企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良好的交通通达性是沟通消费人群和零售设施的重要通道,只有通达性好的地区才能够保证消费者方便到达零售商业中心;另一方面,畅通的物流配送能够为零售商业节约运输成本,而良好的交通通达性能够保障物流配送。因此,对于星巴克这种消费性的零售服务企业而言,交通通达性好的区域更适宜其门店布局,其衡量交通通达性的人均道路拥有面积指标在0.05水平(双侧)显著正向影响星巴克门店的区位选择。已有研究指出,地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与餐饮业的发展关联度很大,其中,商业服务用地面积比例能够反映该地区的商贸繁荣程度。星巴克扩张中多选择租赁或者合作的方式进行门店布局,其首选物业也多为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商业、写字楼底商以及配套商业。因此,商用物业销售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星巴克空间布局,星巴克门店空间布局多选择商业营用房销售面积大、商贸活动较繁荣的地区。

表6   各变量与星巴克门店数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Tab. 6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variable with the number of the Starbuck stores

变量名Pearson Correlation变量名Pearson Correlation
人口密度(人/km20.478**人均道路拥有面积(m20.506**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0.459**商业营用房销售面积(万m20.397*
商服地价水平(元)0.754**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万户)0.520**
社会消费品零售(亿元)0.867**外贸依存度0.438*

注:***分别表示在0.05和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新窗口打开

(3)信息因素。采用百万人口的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作为衡量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的指标。这一指标在0.01水平(双侧)与星巴克门店空间布局显著正相关(表6)。信息因素是影响零售企业空间布局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方面,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能够为跨国零售企业在与邻近区域相同或相关产业企业的共聚中降低信息通讯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地区发达的信息网络能够实现互联网群体的线上需求。与此同时,发达的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能够使得零售商业在地区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中增强其区位选择、战略制定等方面的灵活性,增强零售企业连锁经营的管理效率。因而,一个地区的通讯设施是否发达、互联网用户覆盖范围是否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星巴克的空间布局,其门店空间布局多选择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发达的地区。

(4)人文因素。衡量地区零售业开放程度的外贸依存度指标在0.05水平(双侧)与星巴克门店空间布局显著相关(表6)。地区零售业开放程度显著影响了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多有研究表明,跨国零售企业会倾向于在开放时间较长、开放程度较大的城市进行布局。一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跨国投资商业企业的投资门槛要求低,审批程序从繁到简;另一方面,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进出口贸易依赖较大,而且对中外合资的最低股权比例解除限制(⑤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http://www.docin.com/p-533288089.html)。)。因而,一个地区的开放程度大小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星巴克1991年1月进驻北京,出于对当时中国市场的谨慎以及国内特许经营的限制,其采取了合资经营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星巴克的市场利润。然而,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以及特许经营领域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星巴克经营由合资形式转向了直营形式,这大大加快了星巴克等一系列连锁零售企业的空间布局。由此可见,地区零售业开放程度显著地影响了星巴克的空间布局,星巴克门店空间布局多选择零售业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

表7   基于Matlab 7.0的nlinfi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源程序

Tab. 7   NLS source of the nlinfit based on the MATLAB 7.0

load SJ
x=A(:,1:2);
y=A(:,1);
beta0=[-1 2.214 -0.089]; %初始值
f=@(beta,x)(beta(1)*x(:,1)+beta(1)*(x(:,1).^2))./(x(:,2).^beta(3));
[beta,resid,J,Sigma]= nlinfit(x,y,f,beta0);
beta %回归系数
ci = nlparci(beta,resid,'covar',Sigma)
ci %回归系数的置信区间
[ypred, delta] = nlpredci(f,x,beta,resid,'Covar',Sigma);
ypred %预测值
R2=1-sum((y-ypred).^2)/sum((y-mean(y)).^2) % R2判决系数
plot([1:32],y,[1:32],ypred)

新窗口打开

对星巴克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探究可知,地区的市场需求、购买力水平、地价水平、零售市场规模状况、交通通达性、商贸活动繁荣程度、通讯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共8个影响因素从经济、空间、信息以及人文四个维度上显著正向地影响了星巴克门店的区位选择。

3.3 星巴克空间扩张模式:空间状态模型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

城市等级代理变量的选取。有研究认为人口规模指标是城市等级的代理指标[18],然而李飞在其对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空间扩散类型的研究中指出,人口规模变量没有考虑到不同城市购买力的差异,指出批发零售总额综合了人口规模因素对经济型酒店空间扩散的影响,是代替人口规模衡量城市等级的一个更优代理变量[24]。本文也参考李飞的研究思路,在星巴克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中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与星巴克空间扩散强度的相关系数最大,而且该指标也综合了人口规模因素对星巴克空间扩散的影响。因此,研究选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作为城市等级的代理变量。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中的年度统计数据,而各城市到北京的公路里程通过火车票网的里程查询功能搜集得到。其中,总部的公路里程以总部城市的半径代替,其半径由《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北京行政区域土地面积计算而得。研究借助Matlab 7.0软件,运用nlinfi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来对空间状态模型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星巴克空间扩散的估计结果(表8)。其中三个系数在0.05、0.01和0.001水平均呈显著, R2达到了0.76,非线性拟合效果能够接受。然而。由于本次回归的样本较小,其回归模型仅具有参考价值。

本文不是以 β1β3的绝对值大小来判断其扩散类型,而是以系数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不等于0为标准来判定其扩散模式是属于接触扩散还是等级扩散。由表8可知, β1β3两个系数分别在0.01和0.001水平下同时显著,表明城市等级因素以及距离因素均对星巴克的空间扩张产生显著影响,其空间扩张属于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混合模式。

表8   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空间扩散类型

Tab. 8   Spatial diffusion model of the Starbucks in China

系数回归系数置信区间R2
β10.009742**(0.001693, 0.017791)0.76
β20.000003*(0.000003, 0.000003)
β30.127327***(0.001715, 0.252939)

注:******分别表示在0.05、0.01和0.001水平下显著。

新窗口打开

星巴克的空间扩散特征可以通过表2得到佐证。从1999-2003年,星巴克首先进入了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及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在地理距离上相隔较远,由此可见,星巴克进入中国的前期多选择城市等级较高的地区,其扩散模式以等级扩散为主,距离、区位等经济地理因素在前期对星巴克的空间布局影响并不显著。那么,前期影响星巴克空间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

1992-1999年,国务院同意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深圳、厦门等城市试办1~2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项目需由地方政府或国务院亲自审定。

到了1999-2003年,中国国家经贸委与外经贸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允许外商通过合资的方式在试点城市投资运营。星巴克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与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合资经营在北京开设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咖啡店。可以认为,前期的文化制度因素是影响星巴克空间扩张模式的主要因素。

2004-2011年,星巴克的空间扩张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混合的特征,一方面,星巴克按照城市的等级规模跨越式的进行空间布局,例如首次进入了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福州、昆明、合肥、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另一方面,星巴克在布局重要省会城市后,又迅速地以接触扩散模式在周围二三线城市发展(⑥把握中国机会,星巴克开始进军二三线城市(http://business.sohu.com/20060826/n245008995.shtml)。)。例如,2004年后,星巴克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完成了在周边苏州、无锡以及常州等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广深为中心,逐步完成了对东莞、佛山、珠海等城市的布局。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零售业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星巴克加强对已进入城市的市场深耕,在同一城市连续增设门店。因此,在这段扩张期,距离因素以及城市等级因素均较为显著地影响星巴克的进一步空间扩张,其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的混合模式。截至2011年末,星巴克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大陆27个省份的省会城市(除青海、宁夏、西藏以及新疆)的空间布局,其门店数量达到了800多家。

2011-2015年,本着打造大众化的饮食品牌理念和到2015年直营店达到1500家的计划,星巴克在加强重要市场深耕的同时,实施在市场潜力凸显的二三线城市进行布局的战略。这一期间,星巴克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为基点,集中在周围的二三线城市进行空间布局,其空间扩张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接触扩散特征。2004-2015年,这个阶段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十年,除却以往的试点城市外,各地方政府也逐渐加大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进度,这正给了星巴克深耕市场的同时进行接触传染扩散的文化制度基础。在这个阶段,接触扩散模式对星巴克空间扩张的影响作用被逐渐放大。

在经济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常常就近扩大市场,并进而建立起生产机构,这种接触扩散模式在服务型企业中最为典型[38]。然而,对大型国外零售商贸集团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表明,跨国零售集团的空间扩张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扩张模式[22]。本文中,星巴克的空间扩张主要表现为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的混合扩散模式。同时,其扩张历程分别经历了等级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并存、接触扩散为主的三个扩张阶段。星巴克作为作为饮食服务品牌,其空间扩张并非Laulajainen所言的接触扩散模式[39,40]。一方面,这与星巴克面对的消费群体集中于中高层人群有关;另一方面,中国的特殊政策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星巴克的空间扩张模式。除此之外,杜霞在研究中进一步指出跨国零售企业的最终扩张模式表现为混合的复合式扩张。然而,本文在对星巴克的空间扩张模式研究中发现,星巴克随进入时间的空间扩张模式分别为等级扩散,其次是混合扩散,最后表现为接触扩散。这种差异可能由于零售饮食品牌与一般零售商贸品牌的性质差异导致[23]

综上所述,星巴克的空间扩张模式总体上属于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混合的模式。其中,从1999年首次进入中国到2015年星巴克完成全国布局,其空间扩张模式分别经历了等级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并存、接触扩散为主的三个扩张阶段,且在空间扩张中,企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和文化制度的扩散理论相伴相生,共同影响了星巴克在中国大陆的扩张模式。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选取全国1446家星巴克门店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回归计量等方法探讨了星巴克的空间扩张特征及空间选择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星巴克在中国大陆表现出非均衡的凝聚空间分布特征,其扩张路径主要是从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逐步向内陆省份延伸,表现出对零售业对外政策实施的高度响应,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显著影响星巴克的空间扩散。

第二,在巴克门店空间选择影响因素研究中,经济、空间、信息以及人文四个维度上的地区市场需求、购买力水平、地价水平、零售市场规模状况、交通通达性、商贸活动繁荣程度、通讯设施完善程度以及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8个影响因素与星巴克门店的区位选择呈现显著正向联系。其中,衡量零售市场规模状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量与星巴克门店区位选择的相关系数最大。

第三,星巴克空间扩张总体上表现出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相混合的特征,其空间扩张同时受到距离因素和城市等级因素的影响。随着星巴克进入的时期不同,其空间扩张模式分别经历了等级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并存、接触扩散为主的三个扩张阶段。经济制度和文化接触对扩散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星巴克地理扩张的过程就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汇融的过程,企业在进行空间扩散决策时需充分考虑相关制度和文化要素的影响。

本文研究贡献如下:第一,目前关于跨国零售企业发展现状、经营战略、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位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某一案例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却甚少实证分析。本文运用了计量分析以及空间统计结合的方法来全面探讨星巴克的空间扩张规律,不仅是对目前跨国零售企业空间扩张研究的实证补充,而且是对企业空间扩张理论的一个实践验证。已有的关于肯德基在京扩散[25]的研究发现,肯德基在城市内部的扩散不遵循等级扩散,与本文的结论有异。主要原因有二:① 与肯德基相比,星巴克的消费群体分布更为不均衡;② 关于肯德基的研究区域尺度在北京城市内部,分析精度不同,等级界面的连续性就产生了差异。第二,星巴克的空间扩张模式与Laulajainen提出的服务企业以接触扩散为主的理论相悖。星巴克作为饮食服务企业,其空间上呈现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并存的混合扩散模式,这既是对服务企业空间增长理论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服务企业空间扩张类型的一个实证补充。第三,星巴克随进入时间的空间扩张模式分别为等级扩散,其次是混合扩散,最后表现为接触扩散。而基于跨国零售企业的扩张则最终表现为混合扩散。这一点也存在差异。第四,饮食服务企业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星巴克地理扩张的过程就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汇融的过程。使用同一案例融合理解文化地理扩散与企业空间扩张,也具有重要的个案意义。

然而,跨国零售企业的空间扩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针对跨国饮食企业的量化研究才刚刚开始,研究尚存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未来的研究,可以收集更多企业的相关属性数据,例如门店面积、营业收入等,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析其空间分布的规律;其次,本文讨论的社会文化地理因素并不全面,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再次,尽管本文讨论了制度和文化要素在企业空间布局中的意义,但是,并没有对星巴克总部进行调研,未来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十分必要。除此之外,研究仅探讨分析了星巴克这单一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空间扩张模式,未考虑研究区域内其他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竞争关系对其空间格局和扩张的影响。因此,未来研究也可将同区域内其他大型跨国零售饮食品牌的竞争作用纳入考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Coe M N, Philip F K, Yeung H.Economic Geography: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Singapore: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

https://doi.org/10.1016/S0301-0104(99)0033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2] Quelch J A. Hoff E J.Customizing global marketing. In: Buzzell R D, Quelch J A, Bartlett C A, et al. 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 Cases and Readings. New York: Addison-Wesley, 1995.

[本文引用: 1]     

[3] 蔡晓梅, 朱竑, 刘晨.

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地方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以广州味道云南食府为例

. 地理学报, 2012, 67(2): 239-25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方感的研究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境主题餐厅作为能提供特殊体验的一种微观文化空间,为员工构造了一个“异位(heterotopias)”的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本文通过对广州味道云南食府这一典型情境主题餐厅员工的体验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对不同尺度空间产生的不同地方感特征及其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地方感存在差异。他们对餐厅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对餐厅所处城市具有地方依赖,但对餐厅以外的其他城市空间不存在地方认同;②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餐厅融洽的社交环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较高认同的情境(文化);③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所处城市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城市所提供的良好工作条件、较差的自然环境、低熟悉的城市空间、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异乡人”的身份认同;④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熟悉程度、环境和文化认同程度和归属/依恋程度的差异是员工对两者地方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对于丰富地方感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城市中其他微观文化空间的地方感研究提供借鉴。

[Cai Xiaomei, Zhu Hong, Liu Che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situational Theme Restaurant staff`s sense of place: A case study of the Taste-Yunnan Restaurant in Gu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67(2): 239-25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方感的研究为探讨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情境主题餐厅作为能提供特殊体验的一种微观文化空间,为员工构造了一个“异位(heterotopias)”的超现实空间(hyperreality)。本文通过对广州味道云南食府这一典型情境主题餐厅员工的体验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情境主题餐厅员工对不同尺度空间产生的不同地方感特征及其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地方感存在差异。他们对餐厅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对餐厅所处城市具有地方依赖,但对餐厅以外的其他城市空间不存在地方认同;②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餐厅融洽的社交环境、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较高认同的情境(文化);③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所处城市地方感特征产生的原因是城市所提供的良好工作条件、较差的自然环境、低熟悉的城市空间、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异乡人”的身份认同;④ 员工对情境主题餐厅及其所处城市的熟悉程度、环境和文化认同程度和归属/依恋程度的差异是员工对两者地方感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对于丰富地方感在微观空间层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城市中其他微观文化空间的地方感研究提供借鉴。
[4] 曾国军, 刘梅, 刘博, .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 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66-23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8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ldquo;原真性的符号化&rdquo;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Zeng Guojun, Liu Mei, Liu Bo, et al.

Research on process to translocal restaurants' 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366-23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8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ldquo;原真性的符号化&rdquo;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5] Zeng G J, Go F, de Vries H.

Paradox of authenticity versus standardization: Expansion strategies of restaurant group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2, 31(4): 1090-1100.

https://doi.org/10.1016/j.ijhm.2012.01.006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Restaurant customers demand both personalized innovative, yet, affordable service delivery. Accordingly, restaurant groups that seek expansion must consider how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the standardization-authenticity paradox. This paper addresses two question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ization and authenticity? How can restaurant managers use these concepts for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ir restaurant group? Typically, researchers present the two dimensions as a binary. In contrast,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a theoretical model and analyzes the variations in the standardization-authenticity relationship. Subsequently, it classifies restaurant group expansion strategies into four categories: standardization of authenticity, authentic alliance, standardized chains and heterogeneity, and examines their respective level of competence required to increase performance. It concludes by presenting suggestions to position restaurants in terms of the extent of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extent of flexibility. Crown Copyright (C) 2012 Published by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6] 曾国军, 孙树芝, 朱竑, .

全球化与地方性冲突背后的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 基于广州的案例

. 地理科学, 2013, 33(3): 291-29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 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 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 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 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 种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类型(原真标准化文化生产、原真性文化生产、标准化文化生产、异质化文化生产)均可能受到消费者认可, 并在市场上持续经营。</p>

[Zeng Guojun, Sun Shuzhi, Zhu Hong, et al.

Translocal restaurants' cultural production under the paradox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ty: Case studies from Guangzhou.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3): 291-298.]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原真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基准, 构建基于企业视角的跨地方文化生产的理论框架, 并以广州泰国餐厅蕉叶、法国餐厅塞纳河、美国餐厅肯德基和韩国餐厅笑味轩为案例, 讨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类型和特点。结果表明, 原真性与标准化程度不同的4 种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类型(原真标准化文化生产、原真性文化生产、标准化文化生产、异质化文化生产)均可能受到消费者认可, 并在市场上持续经营。</p>
[7] Hollander S.Multinational retailing. East Lansing, ML: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9] Williames D.

Motives for retail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ir impact, structure, and implic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992, (8): 269-285.

[本文引用: 1]     

[10] An Yue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 food retailers: The cas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dinburgh: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food retailing has generated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attention in both the media and the business world throughout the 199Os, with a strong focus on Asian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Among these countries, China is a key player and a nation that no international retailers can afford to ignore due to its population size of 1.2 billion and it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od retailer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have been keen to use their modern retail concepts and technology to seek expansion opportunities in China. Consequently,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emerge: What does the process of FDI in food retailing entail? Is the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rket in China easily entered? Regarding the first question, substantial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vested in this topic. Howeve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s the whole scope and complexity of the process is still lacking. For the second question, a prudent scrutiny reveals that foreign food retailers are confronted with a lot of complications due to the legacy of the previous command economy and the unique Chinese social and business structure. The thesis develops an analytical model in which critical variables, and their logical relationships, are used to analyse and explain the process of FDI of food retailer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using China as the domain for the empirical work. Methodologically, the study adopts a qualitative approach using case studies with thirteen foreign food retailers in China.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main areas: long-term strategic objectives behind retai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market entry issues, and retail operational issues. Firstly, the long-term strategic objectives that underlie retailers鈥 undertak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re investigated.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prevailing concept of reactive retail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he tenet of psychic distance do not fully reflect the reality of retail internationalisation. Secondly, three issues related to market entry are explored. The first issue is the legal and regulatory infrastructures that foreign retailers face when entering China. The second issue is the selection of Chinese partners, managing partner relationships and the share of managerial control. The third issue is the technical and political procedures of site selection and store development. The empirical work reveals that the lack of a systematic and well-developed legal system complicates the proces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having a Chinese partner who possesses the appropriate guanxi network alleviates the problem. Furthermore, the exercise of dominant control over operational and managerial issues is practised by the foreign retailers in their joint ventures. Significant conflicts between partners appear not to exist under such an arran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political procedures of site selection and store development are found to be onerous. In terms of technical procedures, respondents reported that the methods that are being u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not entirely applicable in China. The third area on which the research focuses is operational issues that foreign food retailers confront in the host countries. These includ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tail know-how: core and peripheral. No changes to core elemen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overseas operation so that the uniqueness of the individual retailer is preserved. Adjustments, however, have to be made to peripheral elements in order to match particularities of local consumer demand. A learningoriented culture within a retail organisation is found to be an important underlying element that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wards successful retail internationalisation. Taking a holistic perspective,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haviour in the retailing sector and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from which the prevail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ories were developed, appear to be very different.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ehaviour of retailers seems to be better explained and understood within a framework that emphasises market power seeking, stresses the dynamics of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constitute retail know-how, and underscores the notion of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utilisation.
[11] Davis B, Jones P.

The international activity of Japanese department stores.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993, 13: 126-132.

https://doi.org/10.1080/02642069300000008      URL      摘要

ABSTRACT Japanese retailers have embarked on a number of overseas developments. Department store operators have instituted wide networks of representative oflces in locations chosen primarily as sources of luxury goods. Additionally, they have developed overseas branches to service Japanese tourists and, increasingly, local populat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Far East. The location and nature of these operations are identified.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stated globalisation policies of some firm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new competitors for occidental companies highlighted. The internationalis
[12] Wang 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 in China. In: J D, son M. Mukoyama S. Chulchoi and R.Larke (ed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etailing in Asia, Routledge-Curzon, London, 2002: 118-119.

[本文引用: 1]     

[13] Meyer J W. and L A Brown.

Diffusion agency establishment: The case of friendly ice cream and public sector diffusion processes.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1979, (13): 241-249.

https://doi.org/10.1016/0038-0121(79)9002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Examining diffusion proce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 and infrastructure context focuses attention on the decisions made by suppliers or distributors of a new innovation. Public sector innovations have a market and infrastructure context but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ntext is simplified by using a private sector innovation: Friendly Ice Cream, a product and marketing concept sponsored by a single propagator entity. The location and timing of diffusion agency establishments (shops) supports the importance of logistical factors and capital availability but reveals the minimal importance of increases in urban population for an innovation with low thresholds of profitability.
[14] Jones P.

Retail innovation and diffusion: The spread of Asda Stores.

Area, 1981, (13): 197-201.

https://doi.org/10.2307/155105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sda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discount superstores in Britai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ocational patterns of the company's developments.
[15] Jones P.

The location policies and geographical expansion of multiple retail companies: A case study of M. F. I.

Geoforum, 1982, (13): 38-43.

https://doi.org/10.1016/0016-7185(82)9000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M.F.I. has emerged as the major retailer of self-assembly furniture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ir trading philosophy has led to a search for suburban retail sites. This paper outlines M.F.I.'s locational policies and traces the company's geographical expansion.
[16] Laulajainen R.

Chain store expansion in national space.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1988, 70(2): 293-299.

https://doi.org/10.2307/49095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e rudimentary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in store expansion in national space is emphasized. A decision-making flowchart based on industry concentration, logistics and advertising backup, market saturation, store image, company siz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market is presented. The flowchart does not necessarily follow conventional boundaries of retail segments but leaves much leeway for entrepreneurial experimentation with various formats. -Author
[17] 肖琛, 陈雯, 袁丰, .

大城市内部连锁超市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区位选择: 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3, 32(3): 465-47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30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连锁超市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内部零售商业的主要业态。针对目前研究中对城市内部尺度连锁超市空间布局问题关注不足,本文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例,从空间格局演化、集聚分布状况、不同类型超市的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点模式分析、空间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结果发现: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总体分布呈中心到外围递减的倒&quot;U&quot;型集聚特征;不同类型苏果超市的分布特征不同,华润卖场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社区店、便利店的分布相对集聚;空间分布热点呈蔓延扩散与等级扩散混合模式。运用Binary Logistic二分逻辑回归对影响超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情况、消费者规模、交通通达性、居民购买力、城乡差别、公司战略等多种因素,通过综合作用机制,共同推动了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Xiao Chen, Chen Wen, Yuan Feng,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location decision of chain supermarkets within large cities: A case study of Suguo supermarkets in Nan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3): 465-47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30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连锁超市已成为中国大城市内部零售商业的主要业态。针对目前研究中对城市内部尺度连锁超市空间布局问题关注不足,本文以南京市苏果超市为例,从空间格局演化、集聚分布状况、不同类型超市的区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包括点模式分析、空间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结果发现: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总体分布呈中心到外围递减的倒&quot;U&quot;型集聚特征;不同类型苏果超市的分布特征不同,华润卖场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社区店、便利店的分布相对集聚;空间分布热点呈蔓延扩散与等级扩散混合模式。运用Binary Logistic二分逻辑回归对影响超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情况、消费者规模、交通通达性、居民购买力、城乡差别、公司战略等多种因素,通过综合作用机制,共同推动了南京市苏果超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18] 汪旭晖.零售国际化: 动因、模式与行为研究.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 2]     

[Wang Xuhui.Retail Internationalization: Motives, Patterns and Behavior. Dalian: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ess, 2006.]

[本文引用: 2]     

[19] 汪旭晖.

跨国零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动因与策略

. 市场营销导刊, 2007, (s1): 14-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零售商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母国市场环境压力与中国市场潜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的区位选择已经从东至西全面推进,进入方式多样化且逐渐以并购、独资为主。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在选址、商品组合、服务方式、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效实现了本土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Wang Xuhui.

The motiv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multinational retail enterprises entering in the Chinese market.

Marketing Herald, 2007, (s1): 14-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我国零售商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跨国零售企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是母国市场环境压力与中国市场潜力共同作用的产物,在中国市场的区位选择已经从东至西全面推进,进入方式多样化且逐渐以并购、独资为主。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在选址、商品组合、服务方式、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效实现了本土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20] 贺灿飞, 李燕, 尹薇.

跨国零售企业在华区位研究: 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

. 世界地理研究, 2011, 20(1): 1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1.0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与制造业外资高度集聚在沿海地区不同,服务业外资则沿着中国城市体系布局,消费者外资服务业在渗透大城市市场的同时,以等级式扩散方式向内陆地区城市扩张,以蔓延式扩散方式在都市圈内扩张。本文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研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空间扩张。截止到2009年,沃尔玛超市已经渗透到许多中等城市,主要以等级式扩散方式进行空间扩张。家乐福超市则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在各都市圈内部蔓延式扩张。二项式逻辑模型分析表明,家乐福更重视本地化零售业市场规模与潜力,偏好零售业开放时间较长的城市,同时也关注竞争对手沃尔玛新开门店的城市选择。沃尔玛则重视利用零售业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以及家乐福门店城市选择策略,但不在意本地零售业市场规模及其开放政策制度的影响。综合其空间扩散模式、物流配送以及区位选择行为,本文认为两个企业在中国采取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兼顾的战略,从而得以在中国实现快速扩张。

[He Canfei, Li Yan, Yin Wei.

Foreign retails in China: The case of Wal-Mart and Carrefour.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1, 20(1): 12-2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1.01.0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与制造业外资高度集聚在沿海地区不同,服务业外资则沿着中国城市体系布局,消费者外资服务业在渗透大城市市场的同时,以等级式扩散方式向内陆地区城市扩张,以蔓延式扩散方式在都市圈内扩张。本文以沃尔玛和家乐福为例,研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空间扩张。截止到2009年,沃尔玛超市已经渗透到许多中等城市,主要以等级式扩散方式进行空间扩张。家乐福超市则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在各都市圈内部蔓延式扩张。二项式逻辑模型分析表明,家乐福更重视本地化零售业市场规模与潜力,偏好零售业开放时间较长的城市,同时也关注竞争对手沃尔玛新开门店的城市选择。沃尔玛则重视利用零售业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以及家乐福门店城市选择策略,但不在意本地零售业市场规模及其开放政策制度的影响。综合其空间扩散模式、物流配送以及区位选择行为,本文认为两个企业在中国采取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兼顾的战略,从而得以在中国实现快速扩张。
[21] 张闯, 夏春玉, 汪旭晖.

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店铺布局与市场选择: 基于28 家跨国零售企业的实证分析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6, 27(5): 4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2101.2006.05.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零售企业的店铺已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川渝地区是其店铺布局最为密集的地区;部分跨国零售企业已经完成了在全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张;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扩张选择市场时主要受中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城市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能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区位条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

[Zhang Chuang, Xia Chunyu, Wang Xuhui.

Store layout and market selection by International retailer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28 transnational retail enterprises.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2006, 27(5): 40-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2101.2006.05.0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已经进入中国的跨国零售企业的店铺已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的经济中心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川渝地区是其店铺布局最为密集的地区;部分跨国零售企业已经完成了在全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并且已经开始大规模扩张;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扩张选择市场时主要受中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政策、中国城市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能力、商务环境和投资政策、城市的性质、功能和区位条件、跨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
[22] 李小健, 王惠.

大公司投资区位的扩张演变规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0, 19(1): 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0.01.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根据国际学术界相关文献,总结出大公司空间扩张中,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两规律.但以中国为例的实例研究表明,中国特殊的体制和文化背景,影响公司扩张,除呈现这些规律外,作者提出了通道扩张的假说.

[Li Xiaojian, Wang Hui.

The expansion evolution of the investment position of the large companies.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0, 19(1): 4-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0.01.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根据国际学术界相关文献,总结出大公司空间扩张中,具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两规律.但以中国为例的实例研究表明,中国特殊的体制和文化背景,影响公司扩张,除呈现这些规律外,作者提出了通道扩张的假说.
[23] 杜霞.

国外大型零售集团在我国的空间扩展态势和我国的对策研究

.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https://doi.org/10.7666/d.y131323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自从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集团开始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丰富了我国的现代商业业态形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逐渐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集团加速了在我国进行空间扩张的步伐。家乐福、沃尔玛、麦得龙、欧尚、大润发、百安居等国际大型零售集团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迅速展开了“圈地运动”。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在我国的店铺数量已达到100家,加上兼并的好又多102家,共计202家,遍布我国21个省份的接近40个城市。法国家乐福的店铺数量也达到了109家,遍布我国20个省份。 本文主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的扩张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外资零售商空间扩张的规模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以前,外资零售业的经营规模小,扩张速度迟缓,但是在对外资取消地域、股份、数量的限制之后,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飞速增长,迅速扩大了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对外资大型零售集团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扩张过程的分析,得出目前外资大型零售集团仍大量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东部零售业市场逐渐饱和,外资零售商的市场扩张区域将由东部逐渐的向中部和西部扩张,在城市规模上也有原来的全国性的大城市向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东部的小城市开始扩张。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进行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有三种空间扩张模式,分别是渗透式扩张、跳跃式扩张、复合式扩张。通过对不同外资零售集团的实证分析,阐述了各个扩张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面对外资零售集团的大举进入,给我国零售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的零售业革命,繁荣我国的经济,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外资零售集团在经营理念、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挤压了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占据了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外资零售巨头迅速扩张和强大的竞争力面前,我国本土零售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民族零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逐步发展国际化战略,本土中小零售商要探索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现代业态的经营和管理还缺乏一定的经验,面对外资零售集团短时间内的大举进入,在对零售业态的规划和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商业空间结构出现无序化,城市内部“大卖场扎堆”,大型商业设施过度集聚于城市中心等等。在今后要正确引导城市商业设施向空间合理化发展。

[Du Xia.

The expand situation of the spac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hina's large foreign retail groups.

Shanghai: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2008.]

https://doi.org/10.7666/d.y131323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自从我国零售业市场对外开放以来,外资零售集团开始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丰富了我国的现代商业业态形式。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逐渐取消了对外资零售业在地域、数量、股权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集团加速了在我国进行空间扩张的步伐。家乐福、沃尔玛、麦得龙、欧尚、大润发、百安居等国际大型零售集团纷纷抢占中国市场,迅速展开了“圈地运动”。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世界零售业排名第一的沃尔玛在我国的店铺数量已达到100家,加上兼并的好又多102家,共计202家,遍布我国21个省份的接近40个城市。法国家乐福的店铺数量也达到了109家,遍布我国20个省份。 本文主要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的扩张进行分析。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外资零售商空间扩张的规模和速度是不一样的。我国对外资全面开放以前,外资零售业的经营规模小,扩张速度迟缓,但是在对外资取消地域、股份、数量的限制之后,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飞速增长,迅速扩大了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 通过对外资大型零售集团在我国的空间分布及空间扩张过程的分析,得出目前外资大型零售集团仍大量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逐步降低,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而且东部零售业市场逐渐饱和,外资零售商的市场扩张区域将由东部逐渐的向中部和西部扩张,在城市规模上也有原来的全国性的大城市向地区性的中心城市、东部的小城市开始扩张。外资零售集团在我国进行空间扩张的过程中,有三种空间扩张模式,分别是渗透式扩张、跳跃式扩张、复合式扩张。通过对不同外资零售集团的实证分析,阐述了各个扩张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面对外资零售集团的大举进入,给我国零售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促进了我国的零售业革命,繁荣我国的经济,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但是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外资零售集团在经营理念、经营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竞争力,挤压了我国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占据了我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市场空间。在外资零售巨头迅速扩张和强大的竞争力面前,我国本土零售企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民族零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逐步发展国际化战略,本土中小零售商要探索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我国对现代业态的经营和管理还缺乏一定的经验,面对外资零售集团短时间内的大举进入,在对零售业态的规划和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完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商业空间结构出现无序化,城市内部“大卖场扎堆”,大型商业设施过度集聚于城市中心等等。在今后要正确引导城市商业设施向空间合理化发展。
[24] 李金昌, 程开明.

等级扩散抑或传染扩散: 国美连锁店的扩张之路兼与沃尔玛比较

. 财贸经济, 2008, (3): 104-1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国美电器造就中国的连锁传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美连锁店的空间扩张模式进行 探讨。关联分析显示,国美电器进驻城市的次序与规模负相关,扩张过程具有等级特征;创新空间扩散模型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表明,国美连锁店的早期扩张之路属 于等级扩散模式。与沃尔玛的比较研究发现,沃尔玛早期扩张属典型的传染扩散模式,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等级扩散特征;国美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在城市内 部及向周边扩张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传染扩散的特征。结论对于国美的未来之路及其他零售企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Li Jinchang, Cheng Kaiming.

The spread of infection or hierarchy diffusion: A case of the expansion of Gome chains and compared with Wal-Mart.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2008, (3): 104-1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国美电器造就中国的连锁传奇,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国美连锁店的空间扩张模式进行 探讨。关联分析显示,国美电器进驻城市的次序与规模负相关,扩张过程具有等级特征;创新空间扩散模型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表明,国美连锁店的早期扩张之路属 于等级扩散模式。与沃尔玛的比较研究发现,沃尔玛早期扩张属典型的传染扩散模式,国际化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等级扩散特征;国美进入稳定发展期后,在城市内 部及向周边扩张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传染扩散的特征。结论对于国美的未来之路及其他零售企业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25] 李飞.

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散类型及其规律: 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的理论视角

. 旅游学刊, 2010, 25(8): 52-58.

Magsci      [本文引用: 5]      摘要

本文回顾了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理论在企业空间扩散研究中的进展,提出并修正了企业空间增长的状态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有4种类型的空间扩散模式,并呈现出以下规律:(1)随着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规模以及分布城市数的增加,连锁酒店空间扩散模式从非等级扩散型发展到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兼有型,最后到纯等级扩散型;(2)并购行为的发生使得连锁酒店往往具有等级空间扩散的特征;(3)中小型连锁以及后起之秀在大型连锁强势扩张的背景下,不得不"集中一地,密集发展",形成接触扩散模式,以保持在本土的竞争优势;(4)成立时间较短的连锁酒店,空间布局尚未完成,呈现出既非接触扩散也非等级扩散的特征.

[Li Fei.

On the spatial diffusion types of China's economical-type chain hotels and their regulations: Perspective from the theory of contagious diffusion and hierarchy diffusion.

Tourism Tribune, 2010, 25(8): 52-58.]

Magsci      [本文引用: 5]      摘要

本文回顾了接触扩散与等级扩散理论在企业空间扩散研究中的进展,提出并修正了企业空间增长的状态模型.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有4种类型的空间扩散模式,并呈现出以下规律:(1)随着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规模以及分布城市数的增加,连锁酒店空间扩散模式从非等级扩散型发展到等级扩散与接触扩散兼有型,最后到纯等级扩散型;(2)并购行为的发生使得连锁酒店往往具有等级空间扩散的特征;(3)中小型连锁以及后起之秀在大型连锁强势扩张的背景下,不得不"集中一地,密集发展",形成接触扩散模式,以保持在本土的竞争优势;(4)成立时间较短的连锁酒店,空间布局尚未完成,呈现出既非接触扩散也非等级扩散的特征.
[26] 周尚意, 左一鸥, 吴倩.

KFC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模型

.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311-13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文化扩散是文化地理学和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关于文化扩散的模型多以时间为主要变量, 少以空间位置作为变量。文化地理学更关注有空间变量的模型。本文以美国肯德基炸鸡连锁店(KFC) 为例, 分析外来连锁消费企业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KFC 的扩散属 于扩展扩散, 该类扩散对目的地的要求高于迁移扩散, 而北京为KFC 早期的进入提供了社会基础。以KFC 总部提供的数据建立了刻画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 以期对以往研究有所补足。 研究发现KFC 不是按商业中心地等级扩散的, 因此以商业中心地等级为基础设计了6 级扩散 环。以环级数、极半径作为空间变量的建模尝试均不理想; 以极角度作为空间变量的模型通过检验。研究结论为: ① 极半径、极角度和扩散环是以往扩散模型中没有使用过的空间变量, 且极角度模型通过了检验。② 所建模型可为中档大众消费连锁式餐饮企业在大都市内部的布局提供一种决策参考, 即中心扩散应强于周边扩散, 但方位上差别不明显。③ KFC 扩散主要受经济规律控制。本文的不足是把扩散环级作为静态的空间基础, 同时也没考虑同一商圈内其他同类快餐连锁店的竞争关系。本研究因数据局限模型变量较少。</p>

[Zhou Shangyi, Zuo Yiou, Wu Qian.

A modeling of KFC's spatial diffusion in Beijing cit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2): 1311-13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文化扩散是文化地理学和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往关于文化扩散的模型多以时间为主要变量, 少以空间位置作为变量。文化地理学更关注有空间变量的模型。本文以美国肯德基炸鸡连锁店(KFC) 为例, 分析外来连锁消费企业在北京城区的空间扩散。KFC 的扩散属 于扩展扩散, 该类扩散对目的地的要求高于迁移扩散, 而北京为KFC 早期的进入提供了社会基础。以KFC 总部提供的数据建立了刻画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 以期对以往研究有所补足。 研究发现KFC 不是按商业中心地等级扩散的, 因此以商业中心地等级为基础设计了6 级扩散 环。以环级数、极半径作为空间变量的建模尝试均不理想; 以极角度作为空间变量的模型通过检验。研究结论为: ① 极半径、极角度和扩散环是以往扩散模型中没有使用过的空间变量, 且极角度模型通过了检验。② 所建模型可为中档大众消费连锁式餐饮企业在大都市内部的布局提供一种决策参考, 即中心扩散应强于周边扩散, 但方位上差别不明显。③ KFC 扩散主要受经济规律控制。本文的不足是把扩散环级作为静态的空间基础, 同时也没考虑同一商圈内其他同类快餐连锁店的竞争关系。本研究因数据局限模型变量较少。</p>
[27] 张晴.

跨文化背景下的品牌认知研究: 以星巴克为例

.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https://doi.org/10.7666/d.y16453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篇文章分析了不同的文化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于同一国际品牌的品牌认知,以及当人们从自身的文化背景移居到另一个不同的主导文化背景下生活时,他们的品牌认知如何变化。本文选择此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原因在于,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营销以及文化涵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普及并且深入,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人们品牌认知的变化。这一点对于企业的战略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一个跨国企业打算将某一产品引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深入了解产品在其引入市场的品牌意义——即引入市场的消费者是否对这一产品与本国市场消费者有着相同的品牌认知。这篇...

[Zhang Qing.

Study on the brand awareness under cross-cultural background: A case of Starbucks.

Nanj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9.]

https://doi.org/10.7666/d.y16453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篇文章分析了不同的文化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于同一国际品牌的品牌认知,以及当人们从自身的文化背景移居到另一个不同的主导文化背景下生活时,他们的品牌认知如何变化。本文选择此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原因在于,学术界关于跨文化营销以及文化涵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普及并且深入,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人们品牌认知的变化。这一点对于企业的战略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当一个跨国企业打算将某一产品引入一个新市场时,必须深入了解产品在其引入市场的品牌意义——即引入市场的消费者是否对这一产品与本国市场消费者有着相同的品牌认知。这篇...
[28] 王薇.

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的本土化营销策略研: 以肯德基为例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既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趋势,全球营销成为餐饮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在制定全球化营销策略时,由于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存在,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本土化营销策略,这是餐饮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得竞争优势,长期发展的关键。  中国餐饮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餐饮企业到中国经营。而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能否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与执行本土化营销策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研究跨国企业国际化中的本土化...

[Wang Wei.

Study on the localization marketing strategy of the multinational food and beverage compan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in Kentucky.

Beiji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2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之中,既世界经济一体化成为趋势,全球营销成为餐饮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但在制定全球化营销策略时,由于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存在,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本土化营销策略,这是餐饮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能够获得竞争优势,长期发展的关键。  中国餐饮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跨国餐饮企业到中国经营。而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市场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能否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与执行本土化营销策略。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研究跨国企业国际化中的本土化...
[29] 李巧灵, 唐铮, 赵申苒.

跨国餐饮企业中国本土化研究: 以哈根达斯、必胜客、星巴克为例

. 管理现代化, 2013, (2): 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1154.2013.02.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土化战略的实质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将其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过程.目前,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仍然在进行中,除了人员、产品、文化本土化以外,还有许多实施的策略和细节需要不断深入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三家跨国餐饮企业的分析为例,对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的原因分析、本土化的战略及不足进行了探讨.

[Li Qiaoling, Tang Zheng, Zhao Shenran.

Study on the Chinese localization of multinational food companies: The case of Haagen-Dazs, Pizza Hut, Starbucks.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2013, (2): 59-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1154.2013.02.0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土化战略的实质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将其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过程.目前,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仍然在进行中,除了人员、产品、文化本土化以外,还有许多实施的策略和细节需要不断深入和研究.本文通过对三家跨国餐饮企业的分析为例,对跨国餐饮企业在中国本土化的原因分析、本土化的战略及不足进行了探讨.
[30] 张旭, 徐逸伦.

南京市餐饮设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热带地理, 2009, 29(4): 362-36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网上搜索与实地调研各类餐饮设施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南京市餐饮业发展的空间特征.从餐饮设施的密度、等级和经营种类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认为,餐饮设施的发展具有地域不均衡性,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呈圈层式发展;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文化传统、空间结构演替等诸多因素有关.

[Zhang Xu, Xu Yilun.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in space of urban catering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Nanjing.

Tropical Geography, 2009, 29(4): 362-36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网上搜索与实地调研各类餐饮设施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南京市餐饮业发展的空间特征.从餐饮设施的密度、等级和经营种类空间分布的分析,结果认为,餐饮设施的发展具有地域不均衡性,数量总体上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呈圈层式发展;餐饮设施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分布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城市文化传统、空间结构演替等诸多因素有关.
[31] 舒舍玉, 王润, 孙艳伟, .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厦门市为例

. 热带地理, 2012, 32(2): 134-140.

Magsci      摘要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

[Shu Sheyu, Wang Run, Sun Yanwe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rban catering industry and its influenced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Xiamen City.

Tropical Geography, 2012, 32(2): 134-140.]

Magsci      摘要

以厦门市餐饮业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考察,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以街道为研究单位分析了厦门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结果发现,厦门市的餐饮业分布岛内岛外差异显著,以厦门岛为核心呈现圈层式发展,岛内从城市中心向外递减,各街道内餐饮业主要以组团式集聚和带状分布相结合的方式出现.综合考虑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密度、交通便捷程度、城市空间格局等与餐饮业分布有关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餐饮业的空间分布与城镇住宅面积、商业服务用地关联度最高;城市的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城中村住宅面积与餐饮业的发展呈
[32] 梁璐.

城市餐饮业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西安市为例

.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37(6): 925-9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Liang Lu.

The distribution in space of urban catering and its factors: Xi'an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7, 37(6): 925-9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差异,总结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西安市和其他地区餐饮业的发展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调查西安市各类餐饮业的基础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比较分析和因素分析的方法总结餐饮业的空间特征。结果从餐馆的密度、级别和菜系的空间分布的分析,明确了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地域不平衡,并根据餐饮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旅游发展及城市拓展的状况来分析西安餐饮业的发展趋势。结论西安市餐饮业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平衡,表现出“带核片”的空间格局,呈由中心区向四周递减的趋势,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分布。餐饮业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文化传统、旅游活动以及城市发展格局等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区域经济条件对餐饮业的档次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餐饮业的种类与数量,但随着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强势文化的浸入,这一影响因素会相对淡化;人口密度对中档餐饮的分布有决定性作用;旅游活动对本土餐饮的发展与分布表现出强势影响;而城市发展格局则直接影响了餐饮业的空间特征并制约着餐饮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3] 吴超, 魏清泉.

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与规划理念分析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6):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3.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动态演化性、共生性、开放性、人的参与性和空间层次性等5个主要特征,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进行了讨论.

[Wu Chao, Wei Qingquan.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3, 22(6):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3.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区域协调发展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具有动态演化性、共生性、开放性、人的参与性和空间层次性等5个主要特征,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系统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理念进行了讨论.
[34] 吴必虎, 唐子颖.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以中国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为例

. 人文地理, 2003, 18(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Wu Bihu, Tang Ziying.

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national 4A grade tourism attractions in China.

Human Geography, 2003, 18(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3.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通过对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点)在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以及对各旅游区(点)与非农业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分析,揭示了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点)的空间结构整体特征,以及与不同规模客源市场之间的距离分异特征,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方法。
[35] 杨新军, 牛栋, 吴必虎.

旅游行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

. 经济地理, 2000, 20(4): 105-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0.04.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行为的空间模式是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 ,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活动行为决定了旅游空间组织与管理措施的拟订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旅游行为空间的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空间结点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Yang Xinjun, Niu Dong, Wu Bihu.

Spatial models and their assessment on regional tourist behavior.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20(4): 105-1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0.04.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行为的空间模式是研究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 ,旅游者在空间上的活动行为决定了旅游空间组织与管理措施的拟订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旅游行为空间的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为空间结点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36] 王文娟.

中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与优化研究: 基于国家A级旅游区(点)的统计

.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高速发展的大众旅游和追求个性化旅游等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主题公园以其强烈的体验特征优势迎合了这种需求,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主题公园规模的膨胀,过热的发展势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不乐观的行业盈利结构,既影响了主题公园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主题公园业的发展环境。深入研究主题公园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优化使其合理分布,将对主题公园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文在对主题公园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主题公园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并找准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作为切入点,制定了文章的研究框架。 首先,通过典型样本对主题公园业的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主题公园发展呈现总体发展速度快;数量过多、规模过大;主题公园类型齐全;投资主体多样化等特点。通过1989—2008年主题公园开业的数量变动,对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演变作纵向梳理,分三个阶段总结出主题公园在空间上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且选择1995年、2002年和2008年三个年份分别做出相应的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图。 其次从现状出发,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目前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即我国主题公园现状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在全国空间分布类型上呈凝聚型分布特征;在八大地理区域中,呈集中分布状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区是主题公园分布的三大高密度中心,中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昆明等城市以及其他省的省城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密度其次分布的中心;我国主题公园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趋势,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主题公园分布越少,96%的主题公园集中分布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70km以内的范围内。 从地理学角度对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进行的纵、横向分析基础上,对形成这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客观影响因素有客源市场因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体系作用因子、可进入性因子和其它旅游资源因子等。主观影响因素,则是从促成主题公园这种空间分布的决策者角度考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另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决策行为。 依据我国各省份的主题公园景区区位熵低熵值的实际,可看出当前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即分布的无序性加大,区域布局不合理性增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四点优化建议:加强主题公园市场调研,制定主题公园布局政策;控制三大凝聚区主题公园数量增长,促进其它地区主题公园业发展;调整主题公园景区存量,适度布局小型和微型主题公园;积极创新主题公园业态,加强个性化主题公园的发展。以期为政府、主题公园投资者在主题公园开发中提供参考与借鉴,其目的是促进我国主题公园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创造一种康健、娱悦的消闲环境。

[Wang Wenjuan.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Chinese theme park-based on national A-level tourist areas (spots) statistics.

Wuhu: Master Dissertation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2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伴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高速发展的大众旅游和追求个性化旅游等给主题公园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主题公园以其强烈的体验特征优势迎合了这种需求,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主题公园规模的膨胀,过热的发展势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不乐观的行业盈利结构,既影响了主题公园自身的形象和活力,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主题公园业的发展环境。深入研究主题公园业的空间分布问题,优化使其合理分布,将对主题公园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本文在对主题公园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主题公园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并找准主题公园空间分布作为切入点,制定了文章的研究框架。 首先,通过典型样本对主题公园业的业态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主题公园发展呈现总体发展速度快;数量过多、规模过大;主题公园类型齐全;投资主体多样化等特点。通过1989—2008年主题公园开业的数量变动,对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演变作纵向梳理,分三个阶段总结出主题公园在空间上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且选择1995年、2002年和2008年三个年份分别做出相应的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图。 其次从现状出发,运用计量地理学方法分析目前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特征,即我国主题公园现状空间分布不均衡,表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在全国空间分布类型上呈凝聚型分布特征;在八大地理区域中,呈集中分布状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地区是主题公园分布的三大高密度中心,中西部地区的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长沙、昆明等城市以及其他省的省城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密度其次分布的中心;我国主题公园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现距离衰减趋势,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主题公园分布越少,96%的主题公园集中分布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70km以内的范围内。 从地理学角度对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进行的纵、横向分析基础上,对形成这种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分主、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客观影响因素有客源市场因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体系作用因子、可进入性因子和其它旅游资源因子等。主观影响因素,则是从促成主题公园这种空间分布的决策者角度考虑,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另一个层次是政府的决策行为。 依据我国各省份的主题公园景区区位熵低熵值的实际,可看出当前我国主题公园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即分布的无序性加大,区域布局不合理性增强。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四点优化建议:加强主题公园市场调研,制定主题公园布局政策;控制三大凝聚区主题公园数量增长,促进其它地区主题公园业发展;调整主题公园景区存量,适度布局小型和微型主题公园;积极创新主题公园业态,加强个性化主题公园的发展。以期为政府、主题公园投资者在主题公园开发中提供参考与借鉴,其目的是促进我国主题公园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民众创造一种康健、娱悦的消闲环境。
[37] 谢志华, 吴必虎.

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8-75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

[Xie Zhihua, Wu Bihu.

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s based aattractions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6): 748-75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
[38] Laulajainen R.

Chain store expansion in national space.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1988, 70(2): 293-299.

https://doi.org/10.2307/49095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e rudimentary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in store expansion in national space is emphasized. A decision-making flowchart based on industry concentration, logistics and advertising backup, market saturation, store image, company size and familiarity with the market is presented. The flowchart does not necessarily follow conventional boundaries of retail segments but leaves much leeway for entrepreneurial experimentation with various formats. -Author
[39] Laulajainen R, Stafford H. Corporate Geography. Dordrecht: Kluoer Academic Pubioishers, 1995.

https://doi.org/10.1007/978-94-017-118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Business Location Principles and Cases
[40] Laulajainen R, Louis Vuitton Malletrer.

A truly global retailer.

Annals of the Japan Associ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ers, 1992, 38(2): 55-7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worldwide spatial expansion of a French luxury luggage company is described. It is a rare case among global retailers because expansion was achieved by eschewing franchising and relying exclusively on owned stores and majority-owned joint ventures. The expansion was conducted simultaneously l within three regions of continental size : Western Europe, the western Pacific Rim and the Americas. Within the regions, an outward diffusion, broadly coincident with decreasing per capita private consumption, can be se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