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7 , 36 (10): 1843-185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03

观点与争鸣

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

叶强1, 钟炽兴12

1.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 410082
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 410205

Have we been ready for r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YE Qiang1, ZHONG Chixing12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Changsha 410205, China

收稿日期: 2017-04-20

修回日期:  2017-07-19

网络出版日期:  2017-10-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3016111004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叶强(1964- )男,江西上饶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理论研究。E-mail: yeqianghn@163.com

展开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中国乡村建设无论是在村镇数量、人口规模还是产业经济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的思维和方法,难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应用文献、系统论和类型学方法,结合当前乡建实践,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层面,分析和归纳当前的乡村建设成果和现象,指出目前乡建的大系统结构清晰,但各子系统要素重组的外部依赖化、治理结构的短期阶段化和功能实现的浅层主观化方面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在总结和研究当前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学科发展、学术研究、政策机制和实践评估层面建立与可持续和大规模乡建相适应的系统理论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 乡建 ; 美丽中国 ; 系统论 ; 类型学

Abstract

The goal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ountry was proposed in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Report,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to realize the goal.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huge and structure-complicated system for the quantity of its villages and towns,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economics. If there are no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 it is hard to realize the objective of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With the help of documents collected, typological methodology, systematic theory and previous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e authors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fruits and facts from aspects of system elemen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system of rural construction is clear.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ubsystems which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uch as relying on external assistance to regroup construction elements, short-term and stage-phased governance structure, superficial and subjective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After summarizing and studying the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 we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set up a sustainable and large-scale rural area construction-related theoretical system from perspectives of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academic research, policy mechanism and practice evaluation.

Keywords: rural construction ; beautiful China construction ; system theory ; typology

0

PDF (612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叶强, 钟炽兴. 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J]. 地理研究, 2017, 36(10): 1843-185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03

YE Qiang, ZHONG Chixing. Have we been ready for rur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 construction system[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1843-185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03

主旨聚焦:要素重组外部依赖化、治理结构短期化和功能实现浅层化是当前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为中国可持续与大规模乡村建设实践提供系统的科学依据。

1 引言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乡村[1]。中国目前有19881个建制镇和582918个行政村,据公布的数据统计2013年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示范村数量为1146个,到2020年将猛增至26000个。乡村建设实践在数量、增长、规模与投入等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政策作指导,将难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三者关系来看,理论是政策的直接依据与指导思想[2],政策对理论和实践具有规范指导作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认为,任何政策都要经历问题认定、政策出台、执行、评估、监控、调整和政策终结七个发展阶段[3],其中有效的政策执行依赖于合理的治理结构[4],治理结构是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各方行为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制度基础;评估监控是保障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也是乡村建设实践有效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央连续十三年下发的一号文件是三农方面最具代表性与权威性的指导政策[5],形成了新时期乡村建设实践与理论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省委、市委等机构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每年颁发省、市级一号文件,加上各部委、厅局级单位发布的三农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形成指导中国乡村建设实践的系统政策体系。尽管中国乡村建设政策已经初步形成系统性构建,并处于政策执行与实践论证阶段,但是在如此庞大数量、规模、投入以及行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下,如何搭建适用于多种行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完成实践与政策执行,如何形成客观有效机制进行实践与政策监控,如何制定科学合理与规范完善的方法进行实践与政策评估,从目前现象来看,乡村建设系统政策仍需要进行理论反思,诸多环节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时间与地域跨度巨大的乡村建设系统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2 乡村建设的系统理论框架研究

2.1 系统及国内外乡村建设理论研究

系统是诸多要素以特定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6]。系统理论研究复杂系统的模式结构与规律,利用建模、数学等定量方法描述其特征与功能[7],寻求建立较强适用性的原理、原则与模型。其发展经历由一般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的过程。一般系统论以经典数学为基础,结合早期信息论、控制论等学科发展呈现出系统与整体的混合状态。现代系统论从整体与部分出发,以整体为核心兼顾要素,提出整体发展是要素、层次、结构、功能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8],钱学森等对中国系统论及科学发展做了大量研究[9,10]。20世纪60年代系统论被应用到登月、星际飞行与城市运输工程等方面[11]。当前已经覆盖到各大领域,成功解决学科交叉、工种配合、信息协调等复杂系统工程问题。中国乡村建设的复杂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已经实施的系统工程,因此从系统论视角解读当前中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归纳目前国外乡村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东亚乡村治理模式,以德国、荷兰、法国为重点的西欧乡村治理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主体的北美乡村治理模式。其中日本造村运动中的因地制宜[12]、韩国新村运动中的自主协同[13]、德国村庄更新中的长期规划[14]、法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体化[15]、加拿大农村计划中的协作伙伴[16]等策略,值得中国乡村建设学习与借鉴。在国内的乡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从系统论认识层面看,有学者认识到美丽乡村建设系统性思维、顶层设计理念和系统驱动模型的重要性[17,18],张国民等采用系统工程论分析新农村建设,提出结构层次性、建设过程性、连续性与阶段性,防止追求政绩出现急于求成与冒进心态[19]。从实践层面看,一些学者基于实践提出以农民为主体的陪伴式系统乡建来解决综合问题[20-22]。从治理层面看,徐勇从宏观层面探讨乡土社会变迁必然引起乡村治理结构转换[23],贺雪峰等通过治理结构的要素分析归纳出多种乡村治理类型[24]。从评估层面看,王国华等基于现有评估机制对系统评估发展进行展望[25],林鸿潮指出第三方机构评估比与政府自体评估更具有优势,探讨其面临难点与实现途径[26];张磊在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建立分阶段实现的指标标准值与权重[27]。从系统量化分析层面看,李阳采用数学模型对新农村建设系统的发展水平、趋势与协调度做出预测与评价[28],边云岗等利用图论和矩阵理论对影响系统总体功能实现的关键要素进行识别与归类[29]。另外,与乡村建设较紧密的系统理论有耗散结构论、乡村旅游系统论、农村地域系统论等。王德福等指出2006年以后国家向农村大量输入资源的背景下,新形成的资源耗散结构使乡村治理陷入新一轮困境[30];庄晋财等将村庄发展视为由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耗散结构[31]。张树民等基于旅游系统论构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要素驱动机制,结合案例归纳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2]。龙花楼等指出农村地域是由各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要素、结构、功能视角分析村镇建设和发展机理[33]

总体来看,关于新时期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分为实践与认识、评估与治理、系统与构建等类型,呈现出类型众多与题材丰富的总体特征。从广度和深度看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但从宏观和系统层面看,实现由实践到理论多次循环验证并达成共识的系统性理论和实践成果极其缺乏,呈现碎片化、多点开花与整体性不足的特征。新时期大规模的乡村建设已经开始,当前的研究现状难以形成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而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避免地产生低效与盲目现象,并有可能在时间和经济方面付出巨大代价。

2.2 乡村建设的系统理论框架建构

尽管没有以系统理论命名的乡村建设政策机制和理论成果,但从历年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进行梳理,发现这些文件已形成由大项、子项和基础项组成的清晰层次与结构。结合当前乡村建设热点问题与研究,运用农村地域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方法,本文提出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由“要素—二级子系统—一级子系统—结构—功能”五个层级组成,其中系统核心是结构层级,由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33]、内核系统与外延系统[34]组成。乡村建设主体系统分为外部行为主体与内部行为主体。外部行为主体由地方政府、工商资本、技术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组成,内部行为主体则由乡村精英、村干部、村民等组成;客体系统由政策基础、技术条件与资金要素等外部要素构成,其与行为主体构成紧密关系,是乡村发展所需的外部关键要素;内核系统由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态文明等5个一级子系统组成,各个一级子系统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子系统和众多个要素层级;外延系统由区域发展政策、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等组成[35]。乡村建设系统是由主体系统基于某种价值观搭建治理结构,整合客体系统相关要素促使内核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33],形成系列机制与外缘系统进行相对平等的物质交换,促成基础要素、结构层次、功能环境出现整体上升趋势,最终达到系统良性发展与功能逐渐优化。经过反复研究,归纳出基于系统理论和当前政策机制的系统结构理论框架(图1),并尝试应用该框架研究分析当前各类型的乡建政策、理论和实践,对中国乡建系统理论建设具有抛砖引玉的意义。

图1   乡村建设系统结构图

Fig. 1   Structure diagram of r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从要素来看,系统理论框架中的要素具有动态发展特征。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系统产生变化发展的动因。一号文件中众多政策基础项(① 以2016年为例,中央一号文件的基本框架由6个大项、30个子项和362个基础项构成。本文提出假设: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中的层级结构与一号文件的基本框架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与对应性,即5个一级子系统、若干个二级子系统和众多个要素层级分别对应一号文件中的大项、子项和基础项。值得注意的是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的架构是一个复杂工程,本文做出抛砖引玉式的思考。)属于理论框架中的要素范畴,通过比较分析近三年一号文件中的子项与基础项,可以看出其发展既有延续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延续的一面体现在多个基础项连续三年被反复提到,例如生态文明建设系统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贯彻执行取得初步成效后,通过连续几年的政策强调与深入推广,可以促进要素质量逐步提高从而达到系统结构进一步稳固[36]。变化的一面体现在每年文件都会出现若干新的基础项,例如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美丽宜居被重点关注,其原因是需要新措施去解决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36]。只有在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反复迭代循环,才能达到系统的更优化[11]。总之,系统理论框架中的一级子系统具有相对稳定的静态特征,二级子系统与要素层级呈现相对动态的发展特征,两者随乡村建设实践发展而发展,始终处于变化状态,甚至出现层级互换(图2)。

图2   2014-2016年要素发展图Fig. 2 Development diagram of elements in 2014-2016

Fig. 2   Development diagram of elements in 2014-2016

从结构来看,系统理论框架是一个由各类基本结构组合形成的复杂结构体系,具体包括串联、并联、反馈、放射、收缩[29]和环绕结构等类型,其中环绕结构中的治理机制具有核心支配作用。结构是构成系统的层次及要素之间按照一定规律形成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总和[37],系统结构支配系统状态和行为变化[9]。具体来看,串联结构是由若干个关键要素串联组合而成,例如内核系统中5个子系统都是关键要素,只要有一个子系统残缺或衰弱则会影响系统整体功能实现。并联结构则由相互独立的要素并联组合而成,要素间不存在制约关系,意味着行为主体在建设中可以自主选择实施容易实现的要素。例如经济子系统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农业基础三项属于独立发展系统,其中一项的突出发展可以带动另外两项发展。反馈结构是由具有跨层支配与同层影响的关键要素[38]组合而成,要素是否反馈与反馈多少会影响系统功能的实现质量,比如基层民主子系统中的涉农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则是属于国家对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效回应。放射结构是具有上升趋势的活跃要素放射组合而成,活跃要素越多则对系统功能实现越重要,例如经济系统中的农业基础子系统由8个子项共85个要素组成(② 系统理论框架中的内核系统由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态文明5个一级子系统组成,政治系统由基层民主与组织制度2个子系统与40个要素组成,经济系统由农业基础与产业融合2个子系统与108个要素组成,社会系统由制度改革、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3个子系统与118个要素组成,生活与文化系统由传统村落保护、地域文化传承与民生生活质量3个子系统22个要素组成,生态文明系统由环境治理、资源保育、食品安全与生态修复4个子系统74个要素组成。),显示出乡村建设系统理论中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收缩结构则由具有总分关系的要素收缩组合实现其功能的结构,乡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分指标与总指标要素属于典型的收缩结构类型。环绕结构是由以上众多基本结构以协同方式成中心环绕形态组合而成的结构,被环绕点则为环绕结构的核心。农村问题是基层治理结构和组织机制弊端的直接反映[39],治理结构是行为主体基于特定的价值观念,搭建灵活的权力安排和利益机制,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功能目标的组织架构和互动模式。总的来说,系统理论框架中的治理机制形成的环绕结构对各基本结构起到核心关联作用,同时也对治理阶段和功能层次起支配作用。

从功能来看,系统理论框架中的功能优化具有层次性,即功能层次分为浅层、中层与深层三部分。系统功能以一定数量、排列顺序和相互关系等方式形成层次[37],合适的层次数量、有序的实现顺序、协调的层际关系对系统功能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层次数量来看,合适的层次数量是系统功能分层实现的前提条件,层次设置过多会造成系统周期过长,过少会降低目标层次的精确性。从层次顺序来看,有序的实现顺序是系统功能逐步优化的结构保障,先“惠农”、后“富农”、再“强农”的实现顺序确保乡村建设系统工程从易到难、自下而上、由浅到深的顺利推进。从层际关系来看,协调的层际关系是系统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阶段、手段与目标之间层际关系越协调,则系统功能越优化。比如,浅层功能优化“惠农”阶段,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技术手段,以落实发展新理念为实现目标[36]。中层功能优化“富农”阶段,以促进农民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等为技术手段,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实现目标。深层功能优化“强农”阶段,以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大幅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村内生发展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为技术手段,以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为实现目标。

总之,无论是各类型一号文件还是本文归纳建构的系统理论框架,乡村建设系统工程以层次分明、计划合理、目标明确的功能优化为最终目的,系统框架中的基础要素、结构与功能努力形成自身良性状态,才是系统整体功能得以优化的综合基础。

3 乡村建设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从理论、政策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政策与理论不同程度的作用于人们社会实践[40],同时实践是检验政策与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之一。由于中国乡村建设缺乏足够可借鉴的经验,通过当前实践分析则成为系统理论形成的重要途径。运用本文归纳的系统理论框架,通过典型案例分类及选择,尝试归纳和梳理其共性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各个不同类型和层面的对策与发展建议。

3.1 类型分类与案例选择

面对极为丰富的乡村建设实践,需要采用分组归类的类型学方法进行梳理,然后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行为主体既是组织乡村建设实践的重要角色,也是影响乡村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41],更是形成区域农村发展驱动力的主体因素[33]。目前在乡村建设实践划分的行为主体视角上,学者的主要思路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乡村建设者视角,将实践类型分为政府主导型、农民内生型和社会援助型[41];二是基于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外援驱动型、内生发展型和内外综合驱动型[33];三是基于主体驱动力视角,将其分为政府、农民、资本和学术机构四种[18]。当前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及其背后蕴含错综复杂的权力和资本关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乡村建设实践。本文依据以上三种理论观点,结合当前乡村建设典型案例,并基于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中的主体系统视角将实践类型分为五类:政府主导型、资本主导型、技术团队型、乡村精英型和多元主导型(表1)。政府主导型是指由地方政府主导,通过政策、规划、部门协调与财政引导等手段推进农村快速发展的实践类型,具有投入大、见效快的特点[41]。资本主导型是指由工商资本主导,通过“土地流转”和“农民上楼”、公司化“经营村庄”等手段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实践类型,属于典型的资本逐利型。技术团队型是指由技术团队主导,通过治理机制、技术修复、募集资金等创新手段推进农村更新发展的实践类型,具有注重知识与创新的特点。乡村精英型是指由乡村精英主导,通过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动员、整合外部支持等手段推进农村经济内生发展的实践类型,具有内部与草根的特点。多元主导型指由外部行为主体联合内部行为主体,通过外发动力与内发动力统筹协调等手段推进农村重构发展的实践类型,具有综合与协调的特点。

表1   行为主体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实践类型

Tab. 1   The practice type of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subject

实践类型代表案例
政府主导型南京石塘人家、长沙望城区光明村、广西恭城瑶族红岩村
资本主导型广西华润希望小镇、长沙浔龙河艺术小镇
技术主导型云南沙溪古镇复兴、山西和顺许村、“美丽中国”云南楚雄支教项目、福建培田社区大学
乡村精英型福建屏南北村、台湾桃米社区、海口秀英区博学生态村、江苏江阴华西村、宜兴市都山村
综合主体型河南信阳郝堂村、安徽碧山村

注: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

新窗口打开

考虑到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及类型差异,分别选取靠近省会城市郊区村、地级市山区村和远离县城的山区传统古村三种不同地域类型村镇,共6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南京石塘人家、广西华润希望小镇、长沙浔龙河小镇、云南沙溪古镇、河南信阳郝堂村、福建宁德屏南北村(图3)。上述案例的相关介绍文章已经见刊于专业核心期刊,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初具成效与具备推广的典型案例,下面将基于要素—结构—功能三个层级脉络来对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分析。

图3   典型案例区域图

Fig. 3   Regional map of typical cases

3.2 案例分析

3.2.1 从要素层面分析 结合案例村镇内源与外缘要素基本情况,从地理区位、内部要素、资金投入与驱动力四方面分析行为主体主导下的要素重组过程,发现其具有地理区位优越、内部要素良好、资金投入巨大与外缘要素驱动强劲等特点(表2)。从地理区位来看,案例村镇资金投入量跟其与城市距离、城市等级呈正相关。在拥有良好的资源环境前提下,距离城市越近,所能获取到的外缘要素越多,资金投入越多;靠近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资金投入与建设力度也越大。从内部要素来看,案例村镇都具备良好山水环境资源要素和传统文化遗产要素。换言之,案例村镇具备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所需的良好基底特质,从而形成外部行为主体进行投资的建设拉力。从资金投入来看,以大额资金投入为主,对小散资金调动与利用不足,构成比例失调。从公布数量来看,单个村镇的资金投入在三千万到数亿之间,资金来源主要由项目整合后的财政拨款、企业帮扶和逐利资本,慈善基金与乡村内部居民自筹资金所占比例极少。从驱动力来看,案例村镇建设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外缘要素,起主导性作用的是地方政府。比如南京石塘人家由地方政府成立书记和市长领衔的统筹委员会和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实施,广西华润小镇由省政府与华润集团签订扶贫协议而产生,长沙浔龙河小镇前期由政府从多方面介入将其打造成政策试点项目,郝堂村由平桥区政府财政投入并引入乡建院的理念进行建设。由此可见,案例乡村建设内部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资源要素与外部人力、资金投入合力形成强劲发展驱动力。

表2   典型案例要素概况表

Tab. 2   Overview of the elements of classic case

案例村庄区位要素资源要素人口要素资金投入(万元)来源行为主体
南京石
塘人家
隶属南京江宁区距市区35 km低山环绕地貌,
山水资源丰富
共167户
496人
10000财政拨款地方政府主导
广西华润
希望小镇
隶属百色右江区距市区22 km位于澄碧湖畔,
村落毗邻高速
共348户1428人7000企业捐建
政府为辅
资本主导
政府支持
长沙浔龙
河小镇
隶属长沙果园镇距市区34 km低矮丘陵地貌,
山水资源丰富
共472户1563人20000地产开发
投资
资本主导
政府配合
云南沙溪
古镇复兴
隶属大理剑川县距县城33 km茶马古道幸存古集市,明代建筑遗产众多;白族聚居地共326户1368人1000国际修复
慈善基金
技术主导
政府配合
河南信阳
郝堂村
隶属信阳平桥区距市区19 km位于大别山余脉,
林地资源丰富
共620户2240人3000财政拨款
金融合作
综合主体
政府支持
福建宁德
屏南北村
隶属宁德屏南县距县城31 km传统古村落,清代夯土木构围堡式民居,宗族维系良好共420户1830人200内部自筹
村民出工
乡村精英
内部主导

注:根据实地调研资料整理。

新窗口打开

3.2.2 从治理结构层面分析 从治理主体、价值取向、组织结构和参与程度四方面,梳理案例村镇外部与内部行为主体主导下的结构关系与治理过程,发现其具有治理主体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组织结构多样化与参与程度差异化等显著特点(图4~图9[42]。从治理主体来看,案例村镇的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合作的发展趋势,这是社会分工细化与政府分权理念产生的结果。从价值取向看,治理主体依据自身掌握的资源要素,秉持市场与帮扶、技术与实验、内生发展、行政导向等观点各异的价值取向,形成较大差异的治理结构。从组织结构来看,屏南北村属于乡村精英退休干部张本甫为主体,发动村民内部集资成立农业农民合作社形式的内生自主型结构;剑川沙溪属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为主体,联合多所大学,委派在场建筑师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复兴项目组形式的技术主导型结构;石塘人家属于南京市委为主体,搭建以城乡发展统筹委、美丽乡村建设小组和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组形式的塔式层级型结构;浔龙河小镇以公司制为主体,当地政府任命企业法人为村支书,形成村企合一、经济与社会事务分离形式的资本运作型结构;郝堂村、华润希望小镇为多元化治理主体,由政府发起,依靠外部慈善企业和技术团体,调动村民积极参与建设,形成内生培育与环境改善并重的多主体分期型结构。从参与程度看,乡村建设分为规划决策、建设实施与运营管理三个阶段,内生自主与多主体分期型模式下的村民参与程度高,而其他三种模式下的村民参与程度较低。总的来说,从治理层面分析,案例乡村建设的治理主体、价值取向、组织结构与参与程度呈现多元化与差异化特点。

图4   内生自主型结构图

Fig. 4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endogenous and autonomous model

图5   技术主导型结构图

Fig. 5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technology dominance model

图6   塔式层级型治理结构图

Fig. 6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tower-type level governance

图7   资本运作型结构图

Fig. 7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capital operation model

图8   多主体分期型结构图

Fig. 8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multi-agent staging model

图9   多主体分期型结构图

Fig. 9   The structural chart of multi-agent staging model

3.2.3 从功能层面分析 从功能目标、实现功能、面临问题三方面分析案例村镇的功能层级的基本情况,发现行为主体治理下的功能层面具有实现目标景区化、实现功能偏重环境与收入改观层面、面临问题与治理结构具有关联性等特点(表3)。从功能目标来看,案例村镇的功能目标呈现景区化特征。尽管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与功能目标,并朝着既定目标逐步实施与建设,除了华润小镇之外,其他案例乡村的产业转型都依托自身环境与区位,选择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为主导。从实现功能来看,案例村镇实现了环境优化与收入提高。通过综合治理,石塘人家、华润小镇、郝堂村与沙溪古镇既实现基础设施与居住环境的极大改观,也实现了居民收入的较大提高;屏南北村由于起步较晚,收效还有待观察;但是浔龙河小镇除了生活环境发生巨大改观外,居民收入提高缓慢。造成这一现象既与行为主体建立的发展方向和治理结构有关,也与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关。从面临问题来看,案例村镇面临问题与行为主体搭建的治理结构具有关联性。总之,案例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是村镇产业转型后经济发展的内生性与可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行为主体在搭建治理结构与路径设计中出现的系统性缺陷,最终反映在功能目标的实现层面。

表3   案例村镇的功能层级基本情况表

Tab. 3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al hierarchy of case villages and towns

村名功能目标实现功能面临问题
南京石塘人家富于休闲山居风格的综合型旅游服务村;都市农业旅游示范村① 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② 村民返乡创业,以农家乐和民宿为主;人均年收入由不足万元变为4万元
① 统一实行“穿衣戴帽”的仿古风格,追求建设速度,期间村民参与度低
② 以农家乐、民宿为主的发展可持续性
广西华润希望小镇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三结合的扶贫建设① 低成本生态技术改善环境与公共设施
② 实行产业经济帮扶与社会组织重构,人均收入由2360元提升至13400元
① 统一实行外墙粉白与平改坡工程,施工周期短,投入大,注重形象快速改观
② 产业扶持的长期陪伴有效性有待验证
长沙浔龙河
小镇
推动村民就地城镇化,建成2万人居住,以乡村旅游4A景区为目标的乡村小镇① 建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宅基地流转后实现联排住宅集中居住
② 公司实现土地增减挂钩和增值收益;解决部分当地居民工作,收入有所提高
① 山村散居形态转变为集中居住形态,村民仅实现以房换房,还需筹款装修
② 村民没有共享收益,出现拖欠流转费;集中居住区人气不旺,门面收益较低
云南沙溪古镇复兴规划师主导、政府健全机制与村民积极参与三者平衡的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模式① 秉持真实性原则进行科学修复,得到国际认可,获得数项国际奖项
② 荣膺国家4A景区,历史文化名镇;当地居民获得租金等旅游受益
① 当地居民腾出老宅让位于外地人经营,在外围新建砖混住宅造成风貌被损
② 核心区商业化与景区化问题难以遏制;文化自觉、乡土价值认知与传袭不足
河南信阳郝
堂村
以内置金融为核心,四权统一、三位一体和三生共赢的村社共同体重建和建设实验① 内置型金融合作社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生态共治有效改善了村庄生态环境
② 村民积极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人均年收入从4000元发展至上万元
① 推广需具备大量社会资本与建设经费投入,需基层干部具备开放的治理理念
② 缺乏地方法律保障与金融监管下,如何有效控制基层金融合作的风险
福建宁德屏南北村闽东北洞宫山区具有农耕文化传统和当代先进水平的宜居、休闲美丽乡村典范① 利用初期募集资金进行环境初步整治;成立北村共同的经济与社会实体② 正实践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现代更新;培育本村自主建设主体——传统工匠① 该建造体系是否能真正被村民所接受,建设资金来源是否充足长期持续② 如何既与政府合作又保持自主性,如何建立制度治理避免陷入强人治理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站、广西日报网站以及实地调研。

新窗口打开

3.3 问题与对策

从上述分析和研究来看,首先,案例乡村建设中呈现较为严重的外部依赖共同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依赖、资金依赖、资源依赖与区位依赖四方面。虽然案例乡村建设得到政策、资本、技术与财政等外缘要素集中支持与快速整合,在短期内达到面貌巨大改观与居民收入提升:但这种严重依赖外部要素和投入巨大的发展机制,仅适用具有集中资源优势和强势主体推动的少数示范村庄,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与公平性,不能有效覆盖资源与环境特色匮乏的广大农村区域,甚至不能推广到区域范围内的同类型村庄。更重要的是这种运动型乡建模式除了不具备普适性推广外,反而可能加剧农村内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因此,“自上而下”的外源性发展范式如何转化为依靠农村内部主体的内生型发展模式,如何转化为适应广大农村地域的普适性推广模式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系统理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其次,案例乡村建设过程中治理结构的短期阶段化情况明显。一方面体现在治理主体、价值取向与组织结构的短期阶段性,另一方面在治理结构与建设实施中出现农民主体性缺位。治理结构由主体系统基于特定的价值与观念搭建而成,虽然部分案例的外部行为主体通过重组治理结构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依然停留在外部行为主体干预时期,并没有回归到内部行为主体治理阶段,缺乏“还农民建设美丽乡村之权”的边界意识[17],更缺乏对资本逐利与官员政绩需求的有效规范机制。最重要的是在治理结构中内部行为主体没有表达自身诉求的民主决策机会,缺乏有效机制维护自身利益,更缺乏主体意识参与监督和管理。因此,如何规范治理结构、约束行为主体与如何培育内部主体意识是乡村建设系统性治理面临的关键问题。

第三,案例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实现方面呈现浅层化特征,体现在缺乏深层体制思考与缺乏客观评价机制二方面。一方面,案例乡村在生态环境整治、文化遗产修复、居住条件改善等浅层功能实现方面取得成绩后,行为主体急功近利思维挟持官方媒体一片褒奖与肯定之声,掩盖了乡村建设深层性功能实现与体制问题。文化自觉培育不足与乡土价值认知缺失造成核心区商业化与景区化问题[43],产业转型发展与政策扶持作用的长期持续性等问题都有待冷静与客观思考。另一方面,惠农、富农与强农的功能目标缺乏科学与量化的评价体系,如何科学与客观地考量乡村建设效果是当前要解决的紧迫任务。因此,明确乡村建设的功能实现的目标层次与评定机制是未来要解决的现实需求。

出现以上问题具有多方面因素,究其主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要素流失严重与自我修复能力缺失是乡村建设外部依赖化的内部诱因。一方面农村发展土地与人才流失严重,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制影响,土地和人口要素出现流动性失调,进城务工农民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快速非农化和非粮化带来留守、失地与农民工问题,基层农村普遍存在分散弱质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足的问题,以牺牲农村发展为代价的城镇化导致城进村退、城荣村衰[44],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大量村庄自主建设与恢复生产能力缺失[24],村庄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第二,长远施政规划的环境缺失是乡村建设行为短期化的体制诱因。地方政府是乡村建设的驱动核心,政府决策由掌握决策权的地方领导完成[45],其施政受“弹性任期”制与及时展现政绩需求影响[46]。虽然在推动基础建设和环境改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无法形成明确职务预期下,长远施政规划与及时出政绩以求升迁的需求相互矛盾,从而出现建设行为短期化与选择性治理现象,施政计划集中在“搞搞卫生、涂脂抹粉[1]与穿衣戴帽”等短期成效明显的浅层领域,而制度革新、组织重构与管理转型等深层治理领域,由于见效慢而不被重视。

第三,以自体评估为主,客观与系统评估缺失是乡村建设问题阻滞化的主体诱因。当前乡村建设评选与评估由政府主导完成,如农业部的美丽乡村创建和住建部的美丽宜居村镇示范活动,虽然是政府委托第三方共同设计评估指标和量化标准,但仍旧属于自体评估范畴[22]。评选结果作为政绩考核与选拨任用的依据,可以有效提升政府推动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但由政府内部确定采用何种数据与指标权重的“自己评自己”方式,并不能客观反映民众与社会对乡村建设的真实诉求与认可,甚至导致问题长期掩盖与阻滞不能及时被解决,从而严重影响系统政策与实践目标的实现。

第四,城市与西方偏向下的乡村发展方向迷失是乡村建设学术研究碎片化的深层诱因。城乡二元制带来的差距让政策制定与学术研究者形成向西方看与向城市看的惯性思维,城市与乡村等同于先进与落后的认知偏见。在急于改变“落后乡村”的社会思潮下,产生西方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理论与思潮被仓促引入,加之对多元复杂的基层情况片面认识,产生农业农村发展路线与阶段、经营主体与规模等多方面困惑。以至于农村发展建设中弥漫破旧立新的运动氛围,与占多数比例的农村人口、资源短缺的乡土社会现实发生剧烈碰撞,导致基层乡土文化教育、信仰与价值的全面溃败。

基于对以上问题和原因分析,作者认为需从内生型发展机制和普适性推广机制、分阶段治理机制和主体意识培育机制、功能实现分层机制和实现目标评定机制与学科合作、理论研究、实践转化及乡建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适应当前乡村建设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和治理模式。

第一,以内生型发展机制和普适性推广机制为乡村建设新常态,转变要素重组的外部依赖型乡村建设模式。要实现由外部依赖到内生发展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在土地改革、财政支农、教育培训、经营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服务于适度规模的农业制度,解决适度规模农业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才能形成外部行为主体扶持、乡村能人带动、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家庭经营参与的内部共建体系,真正实现乡村内生发展。广西华润希望小镇虽然存在建成环境改造投入过多的诟病,但是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来进行产业经济扶持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的做法值得推广。从推广来看,需要杜绝成功经验的简单移植与套用,从客观约束、发展基础和功能定位等自身条件出发,经历学习模仿到循环反馈,最终形成制度创新的推广机制。从普适性内涵看,乡村建设应从具有普适价值和最大受众的目标群体出发,重点关注环境特色匮乏与量大面广的农村地域类型,由点状试点的资金投入方式转变为面状推进的系统创新方式。因此,未来应在挖掘乡村发展自身规律前提下健全内生动力培育、形成普适性推广机制,迈向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第二,以分阶段治理机制和主体意识培育机制为乡村建设的新标准,转变治理短期阶段型乡建模式。治理效果的分阶段实现是乡村建设复杂系统工程的必由之路,乡村建设的治理分为三个阶段,即近期外部主体干预阶段、中期内部组织重构阶段和远期内生发展持续阶段(图10)。在外部主体干预阶段建立多方利益平衡机制,建立约束强势行为主体的行动准则,以维护弱势乡村个体的利益诉求;安徽碧山计划的价值在于艺术家以精英思维尝试探索新型乡村建设模式,发起人没有建立与地方政府、村民内部的有效沟通与利益平衡机制而导致计划受阻。在内部组织重构阶段建立合作、监督与协商机制,建立政社分开、政经分离机制,明确村“两委”的基层管理与服务职能,构建村级经济组织及其成员身份认证制度,激活其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组建村务监督委员会行使村级事务监督权利,三者结合形成开放与弹性的新型社区组织,以此增强内部行为主体的治理能力与主体意识。在内生发展阶段建立各子系统的相互发展、限制与协调机制[10],促进乡村建设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发展。三个机制的建立是各治理阶段达成预定目标的机制保障,也是保证在乡村建设中进行主体意识培育的必备条件。

图10   分阶段治理机制图

Fig. 10   Diagram of phased governance mechanism

第三,以分层级的功能实现机制和分阶段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为乡村建设新要求,转变功能实现浅层主观型的乡建模式。一方面,功能目标的分层次是实现乡村建设复杂系统工程的客观要求,乡村建设的功能实现分为三个层次,即浅层功能惠及三农阶段、中层功能富裕三农阶段和深层功能强大三农阶段;只有以内生型发展和普适性推广机制,分阶段治理和主体意识培育机制为实现前提,才能确保乡村建设的功能顺利由浅层向中层与深层实现转化。另一方面,分阶段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是乡村建设实践具备长期性与系统性的机制保障。分阶段评估可以有效制约弹性任期制带来的建设规划与官员行为短期化,实现施政长期规划与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同时第三方评估机制需要建立动态的绩效评估体系与保持中立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只有建立民众为主体的乡村建设评判体系,建立适应各地区的乡建目标量化考核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建设有效的系统性评估。

第四,建立适应美丽乡村建设的跨学科合作、实践转化和人才培养机制,转变乡村研究与实践的碎片化现状。首先,乡村建设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加大对跨学科合作项目的资金帮助与政策扶持,整合相关学科在乡村研究方面的专业优势,由传统单一学科模式转变为以实践问题导向制的跨学科协同模式。其次,加强理论研究向社会实践转化。促进理论工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角色转换,将解决实际问题效能列入评判研究成果的考核标准,提升乡村建设学术研究的实践指导价值。另外,引入社会力量建立多渠道的乡建人才培养模式。现行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属于面向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需求的专业分工型,乡村建设需要了解乡土文化、农村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郝堂村模式亟待挖掘的价值在于总结经验培养乡建人才,而不仅限于在全国进行项目复制与推广,需要建立与农村系统相适应的的综合整体型人才培养模式。最后,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程合作机制。在组织运行、技术讨论、实践推动与成果分配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多元共治式的跨学科合作制度。

总之,建立从理论到实践、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管理者、从政策到人才等多层面系统性机制是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因素。科学的乡村建设系统是由外部行为主体基于引导与长期陪伴式的价值观念,搭建分期推进、内部行为主体充分参与的分段化治理结构,通过因地制宜引入技术条件、政策条件与资金条件等客体系统要素,促使农村发展内核系统中五大子系统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协调发展,通过与外缘系统不断进行相对客观与公平的物质能量交换,克服政策实施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与执行不透明等问题,克服集团利益与资本争利问题,实现系统功能从浅层、中层到深层次的优化,以逐步达到系统整体结构优化的过程。

4 结论

当前,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发展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战略转折期,从事物发展演化的自组织性来看,乡村一直处于建设与发展之中。但从本文研究来看,无论是乡村建设理论体现与实践验证、政策执行与效果评估、学科融合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乡建模式的可复制性与可持续性等许多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而这种缺乏完备的系统理论指导的建设行为,即使具有充足的外援要素投入,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要素进入村庄的路径不畅,内部与外部要素不能合力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的系统缺陷问题;即使具有多元化的行为主体进入农村搭建治理结构,也面临着结构短期化与功利化问题;即使经过短期建设与干预达成了一些功能实现,也面临实现功能的浅层主观性问题。因此,建立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阶段的乡建系统理论有着紧迫而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限于篇幅、时间、作者以及团队各方面水平的限制,本文搭建的乡建系统理论框架能否有效解决文中提出的问题存在未知性,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推敲与补充。同时,作者正在寻找机会,尝试将研究的理论框架应用到乡村建设实践中,期待有更多的学者一起加入乡建系统理论研究的队伍中,也希望本文研究的“砖”能够真正起到引出更多“玉”(研究成果)的目的。为此想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员众多与文脉差异巨大的国家来说,地球村里面没有可借鉴的成熟发展经验,“摸石头”的方式不可避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把“摸石头”变成“架桥过河”的前期准备,毕竟我们不能永远依靠“摸石头”的方式来“过河”[47]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

美丽乡村建设: 现状与对策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53(1): 1-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Wang Weix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53(1): 1-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近年来,部分省份均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识不够,思想不统一;参与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较大;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项目建设规划和标准缺失;政府唱独角戏,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够;“软件”建设不同步等.因此,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需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标准与尊重差异、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自身感到幸福的家园.
[2] 杨学成, 史建民.

略论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 理论探讨, 1988, 6(12): 45-47.

[本文引用: 1]     

[Yang Xuecheng, Shi Jianmin.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 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olicy

. Theoretical Discussion, 1988, 6(12): 45-47.]

[本文引用: 1]     

[3] 杜本峰, 戚晶晶.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分析

. 西北人口, 2011, 32(3):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1.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引发中外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经历问题认定、政策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等环节,最终归于终结。作为一项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在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政策监控及政策评估,对于探究政策效果及影响,正确决定政策去向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下,采用政策评估的科学逻辑及系统方法对生育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评估,并从当今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探究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政策调整及改进的建议。本文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已实现,中国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环境,统筹考虑政策调整、有序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正当适时。

[Du Benfeng, Qi Jingjing.

Review and prospect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public policy cycle theory

. Popul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2011, 32(3): 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11.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引发中外社会各界的争议与关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强调,公共政策经历问题认定、政策出台,再经过执行、评估、监控、调整等环节,最终归于终结。作为一项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政策,在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进行政策监控及政策评估,对于探究政策效果及影响,正确决定政策去向及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下,采用政策评估的科学逻辑及系统方法对生育政策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评估,并从当今中国实际国情出发,探究政策的调整方向,提出政策调整及改进的建议。本文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已实现,中国的客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环境,统筹考虑政策调整、有序完善现行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已正当适时。
[4] 定明捷.

政策执行治理结构的选择

. 行政与法: 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24-27.

[本文引用: 1]     

[Ding Mingjie.

Choice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 Administration and Law: Journal of Jilin Administration College, 2006, (1): 24-27.]

[本文引用: 1]     

[5] 傅晋华.

十六大以来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

. 中国科技论坛, 2014, (4):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711.2014.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出台了1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和一个《重要决定》。本文对上述12个文件中的涉农科技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厘清政策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

[Fu Jinhua.

The main content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n agriculture since the Six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um, 2014, (4):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6711.2014.04.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出台了11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和一个《重要决定》。本文对上述12个文件中的涉农科技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厘清政策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
[6] 钱学森, 于景元, 戴汝为.

一个科学新领域: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

. 自然杂志, 1990, 13(1): 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近20年来,从具体应用的系 统工程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系统科学,其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已取得了巨大进展[1].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系统科学中涌现出了 一个很大的新领域,这就是最先由马宾同志发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只不过以前人们没有能从这样 的观点去认识并研究这类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专门讨论这一类系统及其方法论.

[Qian Xuesen, Yu Jinyuan, Dai Ruwei.

A new field of science: Open and complex giant system and its methodology

.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1990, 13(1): 3-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5.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近20年来,从具体应用的系 统工程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现代科学技术大部门——系统科学,其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已取得了巨大进展[1].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系统科学中涌现出了 一个很大的新领域,这就是最先由马宾同志发起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存在于自然界、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只不过以前人们没有能从这样 的观点去认识并研究这类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专门讨论这一类系统及其方法论.
[7] 闵家胤.

系统和系统科学

. 系统科学学报, 2011, 19(4): 4-7.

[本文引用: 1]     

[Min Jiayin.

Systems and systems science

. 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1, 19(4): 4-7.]

[本文引用: 1]     

[8] 常绍舜.

从经典系统论到现代系统论

. 系统科学学报, 2011, 19(3): 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典系统论和现代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典系统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其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处在经典阶段,其适用性也有一定限制。而现代系统论则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说明系统,其数学工具是现代数学,并吸收了还原论的积极成果,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发展到了现代阶段。钱学森为现代系统论的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Chang Saoxun.

From Classical System Theory to Modern System Theory

. Chines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1, 19(3): 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经典系统论和现代系统论是一般系统论发展的两个阶段,经典系统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系统的整体性问题,其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处在经典阶段,其适用性也有一定限制。而现代系统论则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上来说明系统,其数学工具是现代数学,并吸收了还原论的积极成果,与其相关的学科也大都发展到了现代阶段。钱学森为现代系统论的建设做出了显著贡献。
[9] 林福勇, 吴健中.

一般系统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二)

. 系统工程学报, 1997, 12(4): 11-2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文献[1]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一般系统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揭示一般系统原理及规律,从而从数学上取得一种新的面向问题、数学表达的一般系统理论,即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然后,应用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研究一类专门系统——信息存储单元,包括:①推导存储单元结构模型;②揭示与存储单元工作速度有关的因子以及它与这些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③提出改善存储单元工作速度的途径和方法.

[Lin Fuyong, Wu Jianzhong.

General System Structur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2)

.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1997, 12(4): 11-2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文献[1]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一般系统结构模型的数学分析,揭示一般系统原理及规律,从而从数学上取得一种新的面向问题、数学表达的一般系统理论,即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然后,应用一般系统结构理论研究一类专门系统——信息存储单元,包括:①推导存储单元结构模型;②揭示与存储单元工作速度有关的因子以及它与这些因子之间的数学关系;③提出改善存储单元工作速度的途径和方法.
[10] 蒋萍, 祝志杰.

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构建与阐释

. 统计与决策, 2008, 10(2): 4-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可持续性系统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文章依据这6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不同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系统模 型,比较分析了各种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作用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可持续性系统模型.

[Jiang Ping, Zhu Zhijie.

Construction and Explanation of Sustainable System Model

.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8, 10(2): 4-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可持续性系统包括人口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科技子系统,文章依据这6个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不同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系统模 型,比较分析了各种可持续性系统模型的作用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广义可持续性系统模型.
[11] 小拉尔夫·弗·迈尔斯. 系统思想. 杨志信, 葛明浩译.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本文引用: 2]     

[Ralph Fu Mayrs. Systematic Thought.Translated by Yang Zhixin, Ge Minghao. Chengdu: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

[本文引用: 2]     

[12] 王国恩, 杨康, 毛志强.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 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

.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 13-18.

[本文引用: 1]     

[Wang Guoen, Ya-ng Kang, Mao Zhiqiang.

Community building of rural values-the experience of Japan's charming rural construction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6, 23(1): 13-18.]

[本文引用: 1]     

[13] 黄辉祥, 万君. 乡村建设:

中国问题与韩国经验: 基于韩国新村运动的反思性研究

. 社会主义研究, 2010, (12): 86-90.

[本文引用: 1]     

[Huang Huixiang, Wan Jun.

Rural construction: China's problems and South Korea's experience: A reflection on the New Village Movement in Korea

. Socialist Studies, 2010, (12): 86-90.]

[本文引用: 1]     

[14] 沈费伟, 刘祖云.

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

.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9): 93-102.

[本文引用: 1]     

[Sheng Feiwei, Liu Zuyun.

Typical models and experience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9): 93-102.]

[本文引用: 1]     

[15] 周建华, 贺正楚.

法国农村改革对我们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求索, 2007, (3): 17-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法国既是工业强国,又是农业富国。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改革”,以工补农,帮助法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政策主张,发展一体化农业极富法国特色,领土整治加快了农村落后地区发展。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农、城乡差别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归纳总结法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实际指导意义。

[Zhou Jianhua, He Zhengchu.

The enlightenment of French rural refor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 Seeker, 2007, (3): 17-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法国既是工业强国,又是农业富国。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村改革”,以工补农,帮助法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政策主张,发展一体化农业极富法国特色,领土整治加快了农村落后地区发展。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工农、城乡差别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归纳总结法国“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实际指导意义。
[16] 毛丹, 彭兵.

市场推动、政府干预与农民行动: 加拿大乡村的兴衰及启示

.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11): 33-40.

[本文引用: 1]     

[Mao Dan, Peng Bing.

Market promotio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farmers' action: The rise and fall of Canadian countryside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0, (11): 33-40.]

[本文引用: 1]     

[17] 韩喜平, 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

. 经济纵横, 2016, (1): 87-9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Han Xiping, Sun He.

Positioning, misunder- standing and advancing idea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Economic Review, 2016, (1): 87-9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重大战略工程。应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维度综合定位美丽乡村建设,扭转和克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规划误区、模式误区和试点误区。坚持系统性思维和顶层设计理念,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农村社会建设的整体框架。统筹兼顾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的逻辑关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转换。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走内生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
[18] 何得桂.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 生态经济, 2014, 30(10): 113-117.

[本文引用: 2]     

[He Degui.

Study on driving mechanism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 Ecological Economy, 2014, 30(10): 113-117.]

[本文引用: 2]     

[19] 张国民, 祁维仙, 廉利.

新农村建设之系统工程刍议

. 系统科学学报, 2009, 17(2):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Zhang Guoming, Qi Weixian, Lian Li.

System engineer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9, 17(2): 50-53.]

URL      [本文引用: 1]     

[20] 王伟强, 丁国盛.

新乡村建设与规划师的职责: 基于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的思考

. 城市规划, 2016, 40(4): 27-40.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60406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本文在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包括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理论及运行机制,并阐述其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实施与成效。最后,对该理论及实践进行检讨,探讨了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村规划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职责等问题。

[Wang Weiqiang, Ding Guoshe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lanners: Based on the rural construction experiment of the Huarun Xiwang town, Baise, Guangxi

. Urban Planning, 2016, 40(4): 27-40.]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60406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适合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活跃的乡村建设实践则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基础。广西百色华润希望小镇是国内首例由央企捐建,政府、村民及高校机构等联合运作的乡村建设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本文在对百色华润希望小镇乡村建设实验讨论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起包括改善建成环境、扶持产业经济和重构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乡村建设理论及运行机制,并阐述其在百色华润希望小镇的具体实施与成效。最后,对该理论及实践进行检讨,探讨了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的关系以及乡村规划师在乡村建设中的职责等问题。
[21] 赵辰, 李昌平, 王磊.

乡村需求与建筑师的态度

. 建筑学报, 2016, (8): 46-52.

URL      摘要

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建从何而来 |赵辰| 乡建问题从大处着眼,其实是社会的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大家参与来解决乡建问题的方式,这3个层面的问题.而每一个都有自身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今天谈乡村建设,或者叫乡村复兴,不同的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当然怎么去解决问题,大家提出来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Zhao Cheng, Li Changping, Wai Lei.

Rural needs and architects' attitudes

.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6, (8): 46-52.]

URL      摘要

1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乡建从何而来 |赵辰| 乡建问题从大处着眼,其实是社会的问题以及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有大家参与来解决乡建问题的方式,这3个层面的问题.而每一个都有自身发展的过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们今天谈乡村建设,或者叫乡村复兴,不同的人面对的情况不一样,大家的认识也不一样,当然怎么去解决问题,大家提出来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22] 王磊, 孙君, 李昌平.

逆城市化背景下的系统乡建: 河南信阳郝堂村建设实践

. 建筑学报, 2013, (12):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3.12.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逆城市化势头也不断上升,此背景下,人们对乡村的期待越来越高新的 阶段中不断涌现出好的业绩乡村价值与日俱增。乡建工作在但有许多不符合农村的本源规律和未来发展,基本上在沿用现有的城乡规划工作方法,按照城市建设的规 律营造农村,如此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Wang Lei, Sun Jun, Li Changping.

Systematic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urbanization: Haotang village in Xinyang, Henan

.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3, (12): 16-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529-1399.2013.12.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逆城市化势头也不断上升,此背景下,人们对乡村的期待越来越高新的 阶段中不断涌现出好的业绩乡村价值与日俱增。乡建工作在但有许多不符合农村的本源规律和未来发展,基本上在沿用现有的城乡规划工作方法,按照城市建设的规 律营造农村,如此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23] 徐勇.

县政、乡派、村治: 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

. 江苏社会科学, 2002, (3): 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671.2002.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最深刻的莫过于乡村社会转变。中国乡村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从“散”,“统”,“分”到“合”的不同社会阶段。乡土社会变迁必然伴随,并需要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从以“统”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到以“分”为主要特点的农村改革时期,乡村治理结构表现为“乡村政治”,即在乡一级恢复建立乡政府,在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这一治理结构应该加以创造性转换,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即:县具有更多的治理自主性;乡只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专事政务和指导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主要从事村民自治工作,由此使其治理合理化。

[Xu Yong.

County, township, village governance: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2002, (3): 27-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671.2002.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最深刻的莫过于乡村社会转变。中国乡村经历和正在经历着从“散”,“统”,“分”到“合”的不同社会阶段。乡土社会变迁必然伴随,并需要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从以“统”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到以“分”为主要特点的农村改革时期,乡村治理结构表现为“乡村政治”,即在乡一级恢复建立乡政府,在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随着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这一治理结构应该加以创造性转换,建立“县政,乡派,村治”的治理结构,即:县具有更多的治理自主性;乡只是县政府的派出机构,专事政务和指导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主要从事村民自治工作,由此使其治理合理化。
[24] 贺雪峰, 董磊明.

中国乡村治理: 结构与类型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5, (3): 4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947.2005.03.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He Xuefeng, Dong Leiming.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 Structure and type

. Comparative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2005, 9(3): 42-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947.2005.03.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本文通过对构成乡村治理基本结构三方面的要素,村庄基本秩序状况及其维系机制、村干部的角色与动力机制以及乡村关系状况的考察,区分出四种可能的乡村治理类型: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乡村合谋型和无序型,然后讨论了乡村治理类型的区域分布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是,通过分解乡村治理的结构,为抽象的乡村治理制度研究具体化、为可以实证展开的经验研究提供了可能。
[25] 王国华, 陈敬贤, 梁樑.

系统评估研究现状及发展评述

. 现代管理科学, 2011, (10):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368X.2011.10.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系统评估是系统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各个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评估机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对相关文献评析的基础上,展望了系统评估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Wang Guohua, Chen Jingxian, Liang Liang.

Review of system evaluation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10): 22-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368X.2011.10.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系统评估是系统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各个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近年来有关评估机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对相关文献评析的基础上,展望了系统评估领域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26] 林鸿潮.

第三方评估政府法治绩效的优势、难点与实现路径: 以对社会矛盾和行政纠纷解决的评估为例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4, (4): 25-32.

[本文引用: 1]     

[Lin Hongchao.

The advantages, difficultie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third party evaluation of government rule of law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and administr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14, (4): 25-32.]

[本文引用: 1]     

[27] 张磊.

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经济纵横, 2009, (7): 67-7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参考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国外有关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建立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供学界同仁和各地新农村建设评价参考。

[Zhang Lei.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 Economic Review, 2009, (7): 67-7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参考国家统计局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现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国外有关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遵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建立全国的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供学界同仁和各地新农村建设评价参考。
[28] 李阳.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分析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3): 97-1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起步,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实际,将我国新农村建设系统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子系统,重点探讨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发展趋势以及系统发展协调度等可持续发展方面问题。

[Li Yang.

System analysi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3): 97-10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起步,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本文基于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足于新农村建设实际,将我国新农村建设系统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子系统,重点探讨系统发展水平、系统发展趋势以及系统发展协调度等可持续发展方面问题。
[29] 边云岗, 郭开仲.

基于功能的系统关键要素识别

. 系统科学学报, 2013, 21(4): 22-2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系统的总体功能是由各系统要素提供的功能实现的。哪些系统要素对于达到总系统的目标功能是关键的,对于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本文在系统关键要素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图论理论和矩阵理论,研究了系统关键要素的识别过程,并针对不同的系统基本结构,得出了相应的推论。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系统关键要素判定定理的实用性。

[Bian Yungang, Guo Kaizhong.

Identification of key elements of the function-based system

.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13, 21(4): 22-2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系统的总体功能是由各系统要素提供的功能实现的。哪些系统要素对于达到总系统的目标功能是关键的,对于系统的优化至关重要。本文在系统关键要素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图论理论和矩阵理论,研究了系统关键要素的识别过程,并针对不同的系统基本结构,得出了相应的推论。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系统关键要素判定定理的实用性。
[30] 王德福, 陈锋.

论乡村治理中的资源耗散结构

. 江汉论坛, 2015, (4): 35-39.

[本文引用: 1]     

[Wang Defu, Chen Feng.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of rural governance

. Jianghan Tribune, 2015, (4): 35-39.]

[本文引用: 1]     

[31] 庄晋财, 王春燕.

复合系统视角的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的案例

.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6): 9-16.

URL      [本文引用: 1]     

[Zhuan Jincai, Wang Chunyang.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 case of Hongyan village, Gongcheng Yao Zu Autonomous County, Guangxi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6, (6): 9-16.]

URL      [本文引用: 1]     

[32] 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 地理研究, 2012, 31(11): 2094-210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110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更全面的识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在概述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并且选取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系统及驱动机制、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与借鉴。

[Zhang Shumin, Zhong Linsheng,

Wang Ling'en.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based on tourism system theor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11): 2094-2103.]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110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更全面的识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在概述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并且选取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系统及驱动机制、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与借鉴。
[33] 屠爽爽, 龙花楼, 李婷婷, ..

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

. 经济地理, 2015, 35(12): 141-148.

URL      [本文引用: 5]     

[Tu Shuangshuang, Long Hualou, Li Tingting, et al.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model of rural construc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2): 141-148.]

URL      [本文引用: 5]     

[34] 吴传钧.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不同类型地区实证研究.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Wu Chuanjun.Sustainab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 China: A. Empirical Study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s.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35] 张富刚, 刘彦随.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 地理学报, 2008, 63(2): 115-1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是构建区域农村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①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农村问题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程.③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方面,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究主线,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Zhang Fugang, Liu Yansui.

Dynamic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2): 115-12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2.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系统论的角度,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是构建区域农村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①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农村问题必须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程.③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方面,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究主线,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36] 姜巍.

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要义何在: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 中国发展观察, 2016, (2): 22-24.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正今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2016年"一号文件"。这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以"三农"为主题、连续下发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背景和总体思路是什么?与往年的一号文件相比,在内容上有哪些关联性,政策上有哪些延续性,又有哪些亮点?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专访了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背景、主题、总体思

[Jiang Wei.

The significance of thirteenth central document: Interview with Song Hongyuan, director of Rural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2016, (2): 22-24.]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正今年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2016年"一号文件"。这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以"三农"为主题、连续下发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背景和总体思路是什么?与往年的一号文件相比,在内容上有哪些关联性,政策上有哪些延续性,又有哪些亮点?围绕这些问题,《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专访了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背景、主题、总体思
[37] 常绍舜.

论系统功能

. 系统科学学报, 2006, 14(2): 48-51.

[本文引用: 2]     

[Chang Shaoshun.

Discussion of the system function

.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2006, 14(2): 48-51.]

[本文引用: 2]     

[38] 魏挹湘, 万晓明.

反馈结构模型及应用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1994, 20(3): 288-3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反馈结构结构系统的排序原理是 在递阶层次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元素关系很复杂的系统,可能无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而反馈结构模型就为复杂关系提供了条件.在论述了建立反馈结构 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对大型工程项目总设计单位的评审这一涉及因素多,关系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反馈结构模型时,借用了图论分析的方法, 并建立了两类结构的运算模型,对反馈结构运算模型和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排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Wei Yixiang, Wan Xiaoming.

Feedback structur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 Journal of Beihang University, 1994, 20(3), 288-3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反馈结构结构系统的排序原理是 在递阶层次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于元素关系很复杂的系统,可能无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而反馈结构模型就为复杂关系提供了条件.在论述了建立反馈结构 模型方法的基础上,对大型工程项目总设计单位的评审这一涉及因素多,关系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在分析反馈结构模型时,借用了图论分析的方法, 并建立了两类结构的运算模型,对反馈结构运算模型和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排序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39] 张晓山.

农村基层治理结构: 现状、问题与展望

. 求索, 2016, (7): 4-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存在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农村基层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弊端的反映,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改革也必然涉及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具有政治、经济、社会“三合一”的综合性质,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交叉。地方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财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上。在现有财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农村基层权力行政化,乡镇和行政村的职能难以转化,村组层级的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事实上很难做到。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干部权力的加强和权力的资本化倾向,干群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构建新型干群关系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进行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机制的创新,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公共财政应覆盖到行政村一级,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合一”的综合性农村基层组织的解构以及统一规范的农村社区建设应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要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资格,培育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来接手乡镇与行政村组织的一些功能,应积极探索将自治功能下沉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一级,用新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来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Zhang Xiaosan.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prospects

. Seeker, 2016, (7): 4-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村存在的许多问题实际上是农村基层组织机构和治理机制弊端的反映,农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改革也必然涉及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具有政治、经济、社会“三合一”的综合性质,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交叉。地方政府与村级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体现在财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上。在现有财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农村基层权力行政化,乡镇和行政村的职能难以转化,村组层级的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事实上很难做到。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干部权力的加强和权力的资本化倾向,干群矛盾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构建新型干群关系必须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进行农村基层组织与治理机制的创新,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公共财政应覆盖到行政村一级,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合一”的综合性农村基层组织的解构以及统一规范的农村社区建设应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要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资格,培育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来接手乡镇与行政村组织的一些功能,应积极探索将自治功能下沉到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一级,用新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来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0] 罗综毅, 沈承刚.

论理论、政策、实践三者关系

. 探求, 1992, (9): 25-27.

URL      [本文引用: 1]     

[Luo Zhongyi, Shen Chenggang.

Relations of theory, policy and practice

. Seeker, 1992, (9): 25-27.]

URL      [本文引用: 1]     

[41] 丁国胜, 王伟强.

现代国家建构视野下乡村建设变迁特征考察

.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0): 107-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10.01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指引下, 乡村建设已成热点讨论问题之一。选取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从国家权力渗透和农民权利保障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建设变迁特征做了概括性考察,依次将其归纳为:乡绅 型乡村建设、经纪型乡村建设、全能型乡村建设、以及整合型乡村建设。它们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结果,并总体上呈现以国家权力渗透为导向的特征。最后认为,从现 代国家建构角度出发,面对"新三农问题",未来应迈向权利导向型新乡村建设模式。

[Ding Guosheng, Wang Weiqi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construction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tate construction

.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 21(10), 107-1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4.10.01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指引下, 乡村建设已成热点讨论问题之一。选取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从国家权力渗透和农民权利保障两个方面对我国乡村建设变迁特征做了概括性考察,依次将其归纳为:乡绅 型乡村建设、经纪型乡村建设、全能型乡村建设、以及整合型乡村建设。它们是现代国家建构的结果,并总体上呈现以国家权力渗透为导向的特征。最后认为,从现 代国家建构角度出发,面对"新三农问题",未来应迈向权利导向型新乡村建设模式。
[42] 潜莎娅, 黄杉, 华晨.

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美丽乡村更新模式研究: 以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为例

. 城市规划, 2016, 40(4): 85-92.

[本文引用: 1]     

[Qian Shaya, Huang Bin, Hua Cheng.

Study on the renewal mod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ased on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With Xiashantou village in Yueqing, Zhejiang as an Example

. Urban Planning, 2016, 40(4): 85-92.]

[本文引用: 1]     

[43] 张颖, 朱鹏, 杨娇娇.

发现与守护: “沙溪复兴工程”的乡土困境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 65-69.

[本文引用: 1]     

[Zhang Ying, Zhu Peng, Yang Jiaojiao.

Discovery and protection: The local dilemma of Shaxi Renaissance Project

. Journal of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6, (1): 65-69.]

[本文引用: 1]     

[44] 刘彦随, 周扬.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32(2): 97-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2104.2016.0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湖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对于实现湖南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想追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的生存条件,都想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环境.建设秀美农村就是给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秀美的生态环境.

[Liu Yansui, Zhou Yang.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32(2): 97-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2104.2016.0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湖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对于实现湖南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想追求更加健康、更加舒适的生存条件,都想追求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环境.建设秀美农村就是给农民群众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秀美的生态环境.
[45] 徐现祥, 王贤斌. 中国地方官员治理的增长绩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1]     

[Xu Xianxiang, Wang Xianbin.Growth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n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本文引用: 1]     

[46] 庞保庆, 耿曙.

官员任期与政绩挤压: 中国政府人事的“试用期任职”

. 学海, 2016, (9): 4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9790.2016.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探讨了我国官员“任期规定”与“政绩投入”间的关系。在本文中,“任期”被视为官员表现的机会集合,官员会在任期内极力表现,争取晋升或起码延任的机会。因此,有关任期的规定将左右官员如何施政。本文比较我国地方官员任期的“规定”与“实际”后发现:首先,我国地方领导的任期规则属“弹性任期”制度,官员无法确知其任期,必须及时展现政绩,否则届时时不我予。其次,在地方领导的任命与提拔上,官员任职时间越久,其成功晋升的概率就会越低,官员因此倾向“小步快跑”。上述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政绩挤压”体制,使地方领导处于类似“试用期”的任职,因此莫不兢兢业业,全力拼搏政绩。这样的体制,虽然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施政规划,同时也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不良贷款增多等流弊。鉴于目前体制的缺失,建议未来政府人事以“固定任期”为原则,“弹性任期”为补充,借此稳定官员的职务预期,促进施政长远规划。

[Pang Baoqing, Geng Shu.

Officials term and achievements squeeze: Chinese government personnel system probation tenure

. Academia Bimestris, 2016, (9): 4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9790.2016.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探讨了我国官员“任期规定”与“政绩投入”间的关系。在本文中,“任期”被视为官员表现的机会集合,官员会在任期内极力表现,争取晋升或起码延任的机会。因此,有关任期的规定将左右官员如何施政。本文比较我国地方官员任期的“规定”与“实际”后发现:首先,我国地方领导的任期规则属“弹性任期”制度,官员无法确知其任期,必须及时展现政绩,否则届时时不我予。其次,在地方领导的任命与提拔上,官员任职时间越久,其成功晋升的概率就会越低,官员因此倾向“小步快跑”。上述两者结合,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政绩挤压”体制,使地方领导处于类似“试用期”的任职,因此莫不兢兢业业,全力拼搏政绩。这样的体制,虽然有利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利于施政规划,同时也产生诸如环境污染、不良贷款增多等流弊。鉴于目前体制的缺失,建议未来政府人事以“固定任期”为原则,“弹性任期”为补充,借此稳定官员的职务预期,促进施政长远规划。
[47] 叶强, 谭怡甜, 张森.

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

.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13-12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7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过去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解析乡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当前乡建典型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指出目前乡建模式中值得思考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立可复制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规划与建设引导体系、培育支撑郊区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乡建模式的主要原则、内涵和路径,是建设乡愁空间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Ye Qiang, Tan Yitian, Zhang Sen.

Nostalgic chinese rural construction mode analysis and path explor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7): 1213-122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7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在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同时,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对过去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总结和反思,也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从解析乡愁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以及当前乡建典型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入手,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案例,指出目前乡建模式中值得思考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立可复制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的机制、构建多学科协同规划与建设引导体系、培育支撑郊区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是乡建模式的主要原则、内涵和路径,是建设乡愁空间载体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