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排名 | 论文 题目 | 第一 作者 | 发表时间 (年, 卷期) | 下载 频次 | 被引频次/排序 | 1 |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 杜德斌 | 2015, 34(6) | 19904 | 75/1 | 2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 黄震方 | 2015, 34(8) | 11293 | 67/2 | 3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刘沛林 | 2015, 34(7) | 3257 | 29/6 | 4 |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 | 龙花楼 | 2015, 34(9) | 2997 | 50/3 | 5 | 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 | 陈明星 | 2015, 34(4) | 2799 | 39/5 | 6 | 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 | 黄震方 | 2015, 34(1) | 2708 | 16/12 | 7 | 能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模式 | 杨宇 | 2015, 34(2) | 2563 | 25/7 | 8 | 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 | 吴志峰 | 2015, 34(12) | 2453 | 9/17 | 9 | 基于城市群的国家级新区区位选择 | 彭建 | 2015, 34(1) | 2157 | 23/8 | 10 | 宜居城市建设的核心框架 | 张文忠 | 2016, 35(2) | 2132 | 12/14 | 11 | “大数据”热潮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 甄 峰 | 2015, 34(5) | 1923 | 21/9 | 12 | 论中国“多规”分立及其演化与融合问题 | 顾朝林 | 2015, 34(4) | 1865 | 46/4 | 13 | 新文化地理学的理论统一性与话题多样性 | 钱俊希 | 2015, 34(3) | 1756 | 10/16 | 14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机理及其科学问题 | 关兴良 | 2016, 35(2) | 1682 | 6/18 | 15 | 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 | 陆大道 | 2016, 35(5) | 1641 | 6/18 | 16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 典型模式为例 | 曾刚 | 2015, 34(11) | 1553 | 5/19 | 17 | 寄托乡愁的中国乡建模式解析与路径探索 | 叶强 | 2015, 34(7) | 1547 | 19/11 | 18 |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 杜德斌 | 2015, 34(2) | 1525 | 20/10 | 19 | 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 | 陈雯 | 2015, 34(3) | 1362 | 13/13 | 20 | 地缘政治演变驱动力变化与地缘政治学研究新趋势 | 王礼茂 | 2016, 35(1) | 1334 | 4/20 | 21 | 生态系统综合评估研究进展:内涵、框架与挑战 | 侯鹏 | 2015, 34(10) | 1245 | 13/13 | 22 | 基于易经阴阳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 | 周晓芳 | 2015, 34(2) | 1096 | 3/21 | 23 | 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 | 汪德根 | 2016, 35(3) | 1033 | 11/15 | 24 |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 汪芳 | 2017, 36(1) | 959 | - | 25 | 跨学科聚焦的新领域:流动的时间、空间与社会 | 孙九霞 | 2016, 35(10) | 944 | 3/21 | 26 |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方法、模型与研究框架 | 戴尔阜 | 2016, 35(6) | 941 | 11/15 | 27 | 新型城镇化能否突破“胡焕庸线”——兼论“胡焕庸线” 的地理学内涵 | 王开泳 | 2016, 35(5) | 916 | 5/19 | 28 |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跨国、跨界、跨代”知识行动 | 蔡运龙 | 2016, 35(7) | 905 | 2/22 | 29 | 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 | 方创琳 | 2016, 35(9) | 857 | 3/21 | 30 | 城市舒适性: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估的新视角及实证研判 | 温婷 | 2016, 35(2) | 779 | 1/23 | 31 | 大城市有利于小城市的经济增长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 证据 | 孙斌栋 | 2016, 35(9) | 766 | 0 | 32 |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其中国化:规划与实践反思 | 蔡运龙 | 2016, 35(8) | 737 | 2/22 | 33 | 中国模式:转型期混合制度“生产”了城市混合空间结构 | 杨永春 | 2015, 34(11) | 637 | 4/20 | 34 | 聚焦旅游视域下的中国边疆研究 | 李燕琴 | 2015, 34(3) | 623 | 5/19 | 35 | 大国崛起的地缘政治战略演化——以美国为例 | 宋涛 | 2017, 36(2) | 604 | - | 36 | 未来十年中国地缘政治学重点研究方向 | 胡志丁 | 2017, 36(2) | 587 | - | 37 | 地理学发展视角下的历史流域研究 | 王尚义 | 2015, 34(1) | 583 | 3/21 | 38 | 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绿洲城镇化演进理论探讨 | 刘海猛 | 2016, 35(2) | 574 | 3/21 | 下载 排名 | 论文 题目 | 第一 作者 | 发表时间 (年,卷期) | 下载 频次 | 被引频次/排序 | 39 |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进展与展望 | 彭建 | 2017, 36(3) | 561 | - | 40 | 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孟广文 | 2017, 36(6) | 495 | - | 41 | 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在他乡与故乡之间 | 保继刚 | 2017, 36(5) | 485 | - | 42 | 世界资源地理研究:中国资源地理学的现状、缺失与机遇 | 黄贤金 | 2016, 35(4) | 475 | 0 | 43 | 谁来养活中国:耕地压力在粮食安全中的作用及解释 | 罗翔 | 2016, 35(12) | 440 | 0 | 44 |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 | 陆玉麒 | 2017, 36(4) | 363 | - | 45 | 中国新愿景下的文化与空间有机融合的地理途径与机遇 | 蔡建明 | 2016, 35(11) | 284 | 1/23 | 46 | 中国旅游地理学学术实践的代际差异与学科转型 | 翁时秀 | 2017, 36(5) | 167 | - | 47 | 人工地貌学学科体系框架构建初探 | 李加林 | 2016, 35(12) | 140 | 0 | 48 | “一带一路”——全球治理模式的新探索 | 杜德斌 | 2017, 36(7) | 117 | - | 49 | 透视中国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规律与区划研究 | 史培军 | 2017, 36(8) | 6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