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7 , 36 (2): 281-29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2007

研究论文

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ZARA广州案例

刘博12, 朱竑2

1. 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系,广州 510521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ZARA

LIU Bo12, ZHU Hong2

1.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510521, China
2. Center for Cultural Industry and Cultural Geograph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China

收稿日期: 2016-09-4

修回日期:  2016-1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2-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40,4157112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2014CB46061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A030313703,2014A030310295)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平台特色创新项目(2014WTSCX1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博(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时尚品牌与地方认同。E-mail:114659591@qq.com

展开

摘要

品牌地理是消费与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话题。全球化背景下,品牌突破既有地理边界向全球范围扩展,通过与品牌源地、消费地等互动实现品牌重塑。ZARA在西方具有消极品牌形象,却在中国实现品牌升级。基于文献综述与质性研究设计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9份,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结果发现:① 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提升全球化形象;② 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是感知质量的重要外部线索;③ 在地时尚环境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总影响最大,但对国际快时尚跨地方品牌升级的总影响却不显著;④ 感知质量是国际快时尚跨地方品牌升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明确了地方维度在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既认识到当今中国消费者受时尚审美偏好和经济购买力双重约束对ZARA跨地方品牌升级的促进作用,又承认自反性消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快时尚 ; 地方 ; 跨地方 ; 品牌升级 ; 文化地理

Abstract

The geography of brand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themes in both cultural geography and the geography of commerce. Influenced by intensifying globalization, brands have gradually broken out of physic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thus expanded into the global scale.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trans-local commercial process. Owing to the standard pricing policies, identical styles, and similar decorations and brand images worldwide, the fast fashion brands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connotations. However, in a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in China, those fast fashion brands have undergone a process of upgrading, namely, the prices being boosted to higher levels. In this sense, it is an interesting research topic to find out 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those fast fashion brands. Based on the case of one fast fashion brand - ZARA, this study puts together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questionnair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discuss how ZARA has been trans-locally upgraded in China. 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six variables, respectively, brand and fashion places, local fashion environment, perceived global brand imag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global fashion, perceived quality, and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fast fashion brands. Overall, this systematic analysis draws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s. Consistent with the scales utilized by previous research, incorporating qualitative texts, and drawing insights from opinions of experts specializing in cultural geograph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he questionnaire is finalized to include a total of 25 statements which reflect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above six variables. The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local upgrading process in previous studies, enters data from the 149 valid questionnaires that have been garnered through the SOJUMP website in November 2015, analyzes the collected data with SPSS 19.0, and tests the conceptual model with Lisrel 8.72. The main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rands and global fashion places helps to build the global image for fast fashion brands. Seco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rands and global fashion places is an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that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brand quality perceived by consumers. Third, the local fashion environment has the biggest influence on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global fashion while its influence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fast fashion brands. Fourth, the perceived quality is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have impact on the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fast fashion brands. In so doing,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fast fashion brands' trans-local upgrading and empirically shows that place i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for brand upgrading. It on the one hand has testified the rol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ual constraints of aesthetic preference and actual purchasing power of Chinese consumers in promoting the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the fast fashion brands;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may b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consumers' reflective consumptions.

Keywords: fast fashion ; place ; trans-local ; brand upgrading ; cultural geography

0

PDF (602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博, 朱竑. 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ZARA广州案例[J]. , 2017, 36(2): 281-29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2007

LIU Bo, ZHU Hong.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ZARA[J]. 地理研究, 2017, 36(2): 281-293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2007

1 引言

品牌是某一企业产品的标记,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它可以是产品的质量保证,一种服务方式,甚至一种生活方式[1]。有关品牌的地理研究开始成为人文地理学者的重要议题[1-6]。在全球化生产与消费背景下,品牌与空间和地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品牌突破既有地理边界向全球范围扩展,跨地方品牌扩展的原产地、消费地更加多元化。受不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差异的影响,品牌在跨国或跨地方经营过程中存在表征差异[2],异源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顾客对同一品牌也有认知差异[7],这都为品牌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

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是空间的扩展与重新组合[7,8]。地方特质文化、身份和价值观会融入品牌[9],将地方社会文化身份投射到品牌之中,易于形成品牌刻板印象,让品牌很难重新定位[2,10,11]。例如,象征“廉价、质量一般、美式文化帝国主义”的麦当劳,未能成功改变其在英国等同源文化国家的产品质量和形象[10]。然而,由于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均衡,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待、解读和响应品牌与品牌化过程的方式也不同[2],这使得品牌可能在异源文化背景的国家或地区实现跨地方品牌升级。例如,麦当劳被中国消费者视为体验现代性和美国性的文化空间[12];美国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也轻而易举在中国实现品牌升级[13]

快时尚品牌ZARA的全球扩张体现了不断变化的文化地理过程。它以“平价、快速、时尚”著称[14],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要市场,具有低端廉价的负面品牌形象[15,16],而在中国通过与地方的重新组合,适应当地消费者所想象与建构的新的生活方式,构建新的品牌身份,成功定位于大中城市中高收入消费群体,成为充满时尚意义的中高端品牌[17],实现了跨地方品牌升级。鉴此,通过梳理时尚品牌与地方的相关文献,构建基于品牌与时尚地方联系、在地时尚环境、品牌全球化形象、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的程度、感知质量和跨地方品牌升级之关系的理论模型。以ZARA为案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快时尚品牌在异源文化国家实现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以理解ZARA品牌在中国实现跨地方升级的路径。这既响应了新文化地理学重新关注物质文化的呼吁[18],又拓展了新文化地理研究者对时尚产业跨国经营与消费的研究思路[19,20]

2 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尽管有对发展中国家产品如何在发达国家进行品牌升级的研究[21,22],但已有文献均默认,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具备较好形象,不需要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品牌升级。这一观点忽视了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也忽视了在互联网信息全球流动的时空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拥有较充分的品牌信息的客观现实。事实上,国外品牌来到中国仍需重新定位消费群体并调整定价策略,以实现品牌升级,获取更大的利润和品牌发展空间。本文中,品牌升级指“消费群体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提升”和“价格(相对)提高”。特定地方消费群体在收入等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跨地方品牌升级是与品牌和地方有关的社会空间实践,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社会与文化现象,是重要的社会文化地理问题,探讨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路径有助于理解不同地方的社会文化地理差异。

2.1 快时尚品牌与地方

2.1.1 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 品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影响品牌身份和品牌认同。品牌从哪里来,即原产国是影响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原产国形象会影响消费者的产品信念,消费者也会利用这种刻板印象来评价和推断该国产品的质量[23],甚至会因为品牌原产地而对产品做出截然不同的评价[14]。例如,国际市场上的消费者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好,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24]。附着在品牌商品上的地理知识变化很慢[25],品牌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会长期存在,且难以改变[26]。然而,在生产与消费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品牌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分散于不同国家或地区[27],多个地方的社会文化身份皆不同程度写入品牌全球发展史,往往能够塑造品牌的“全球”形象。韩国三星与全球时尚地方(如巴黎、米兰、纽约等城市)建立积极联系,成功扭转了低价劣质的韩国品牌原产国形象[14],树立起全球时尚品牌形象。而与全球时尚地方之间的疏离,导致澳大利亚时装公司无法在全球时尚系统占据应有的地位[17]。总之,时尚企业在巴黎、米兰等全球时尚中心开设旗舰店[17],与全球时尚地方积极互动,能有效改善品牌的全球化时尚感知程度[9],树立品牌全球化形象[28]。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能增强品牌全球化形象。

2.1.2 快时尚品牌与在地时尚环境 环境影响人,时尚环境影响消费者。全球化促进地方时尚产业发展,拉动时尚消费需求。兼顾特定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城市开放程度、产业氛围等城市服务业发展程度和居民消费习惯因素,全球时尚品牌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点[29],影响在地时尚环境[30]。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广州和重庆的品牌店数量较多,时尚消费市场规模较大,成为中国主要的时尚消费城市[4]。正如地方是本土与全球交互的关键节点[31],在地时尚环境是地方社会文化与全球时尚交互的结果。地方不仅是品牌的背景,全球时尚品牌与消费地积极互动,以品位、风格、生活方式等,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时尚审美偏好,营造时尚地方,引领时尚消费需求,促使当地消费者自发或自觉地融入全球时尚消费文化。因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地时尚环境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感知。

2.2 消费者感知

2.2.1 快时尚品牌全球化形象与感知质量 全球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享有较高声誉[32],易于引起消费者购买和情感共鸣[25,33],成为“全球强势品牌”[34]。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非本地品牌,特别是西方品牌,原因不仅是感知质量,还因为社会地位[35]。在某些类型产品上,中国消费者确实更加偏爱洋品牌[36]。然而,“西方”更多的是一种观念而不是地理事实,它被诠释为“最好的”、“最先进的”或“最文明的”[37]。在全球化背景下,相较于“西方”,“全球”成为“最好的”、“最先进的”代名词。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宣称在全球范围销售的品牌被想象为具有更好的质量,即品牌全球化形象感知影响品牌质量感知[38]。购买全球品牌使消费者有机会加入全球消费文化群体[39],表明自己是全球消费文化群体的一分子,提升自尊和地位[40]。对快时尚品牌而言,全球化形象意味着更加接近全球时尚潮流或品位,追求全球身份认同的中国消费者对其设计、款式等质量感知给予好评,并倾向于选购全球品牌。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快时尚品牌全球化形象直接影响感知质量。

2.2.2 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与感知质量 时尚是意义的分享与交流。全球时尚品牌借助时尚媒体向全球消费者传播其生活方式,生产与输出身份、符号、品位等[41]。时尚让人归属于一种想象的群体。充斥着全球时尚品牌的地方绝非空洞无物,而是充满了有形的时尚商品与无形的符号和意义,在不知不觉间传达时尚信息与观感[41]。全球化时代并非消灭了阶级,而是改变其形式,时尚商品所传达的品位与格调隐蔽地制造阶级区分,全球身份成为新的阶级符号[42]。因此,长期浸润在全球商品汇聚的时尚环境里的消费者,耳濡目染,掌握一定的商品地理知识[20],积攒下时尚消费经验,更易于接受全球时尚品牌,认为国际或全球品牌更时尚、质量更好,更符合个人的品位。随着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的程度加深,对全球时尚品牌的认同程度越高,购买意向也越强烈[38]。因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直接影响感知质量。

2.2.3 感知质量与跨地方品牌升级 感知质量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品牌特性的总体评价,感知质量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购买意向[43]。不同商品类别的感知质量特性存在明显差别。服装设计、款式、面料、做工、版型等均是高端奢侈时尚品牌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44]。但对快时尚品牌而言,相比服装面料、做工等耐用性指标,消费者更加看重服装设计、款式、风格与版型[45]。特别的,ZARA以“平价、时尚、快速”为定位,既有平价优势,设计和款式又模仿甚至直接抄袭世界时尚之都的大牌服装品牌[46],模糊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同时借助“品位、优雅、责任、关爱、情调”等话语,规训消费者的消费实践,成为“买得起”的全球时尚[47]。快时尚品牌通过品位实现阶层区隔,通过选址于中高端消费场所,使其在中国再定位于中高端收入群体[17],实现品牌升级。因此,提出假设5:

假设5:感知质量直接影响跨地方品牌升级。

根据上述假设,本研究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为简洁起见,后文表格中相应文字均以英文缩写代替。其中,R表示“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联系”,E表示“在地时尚环境”,BG表示“品牌全球化形象”,IG表示“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Q表示“感知质量”,BU表示“跨地方品牌升级”。

图1   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概念模型

Fig. 1   Conceptual model of trans-local upgrading of international fast fashion brands

3 研究方法

3.1 案例选择

1974年创立于西班牙的品牌ZARA,是Ind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销售额占Inditex集团总销售额的66%左右。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目前已在世界各地5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200多家女性服饰连锁店。ZARA被哈佛商学院誉为“最值得研究的欧洲品牌”。如前所述,ZARA在中国实现跨地方品牌升级,对该案例进行研究,有助于剖析国际快时尚品牌在异源文化背景下实现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与文化地理路径。

3.2 问卷设计与变量衡量

问卷设计借鉴以往研究量表,结合定性资料设计,并请文化地理和企业管理专家进行修改,经预测试后删除两条效度不佳的测量,终获定稿(表1)。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包括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在地时尚环境、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品牌全球化形象、感知质量和跨地方品牌升级共6个概念,共计25条陈述。

表1   概念的衡量指标和参考文献

Tab. 1   Specific measurements and references in each dimension

概念测量项目参考文献
RZARA在全球时尚城市开设旗舰店提升品牌时尚地位Hauge等[8]Weller[17]
Jansson等[28]
深度访谈发现
ZARA从全球时尚城市获取时尚创意提升品牌时尚指数
ZARA在全球知名城市开设门店增强其全球时尚影响力
ZARA与奢侈品牌为邻彰显其时尚品位
E广州的时尚资讯很丰富李敏等[30]
在广州很容易买到全球时尚产品
在广州能够买到几乎所有全球知名品牌服饰
广州称得上“时尚都市”
BGZARA是全球知名品牌吴水龙等[38]
ZARA是欧美风格
ZARA在很多国家开设门店
IG我了解全球时尚品牌李敏等[30]
吴水龙等[38]
我了解全球时尚潮流
我喜欢购买在全世界都受欢迎的品牌
我的着装能体现当季时尚潮流
QZARA设计时尚Kamenidou等[44]
ZARA款式多样
ZARA款式新颖
ZARA面料舒适
ZARA做工精细
总体来说,我认为ZARA质量很好
BU在中国,ZARA是低端品牌刘胜等[19]
文献综述定义
在中国,ZARA属于中高端品牌
国内ZARA价格不比国外高
相比国外,国内ZARA折扣更少

注:结合以往研究和定性资料发现整理所得。

新窗口打开

3.3 实地调查与样本概况

问卷于2015年11月通过问卷星网站正式发放,共回收广州居民填写问卷156份,剔除极端值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49份,有效率为95.51%。为了得出统计上合理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关键是确定样本量的大小。结构方程模型样本量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48,49]:一种方法认为,结构方程模型样本量至少100以上才能使结果合理可靠,为降低样本非正态分布的风险,样本量最好达到200[50];另一种方法则认为样本量在待估参数数目的5~10倍均可[51]。一项结构方程模型应用研究的综述文章发现,根据第一种方法,31.0%的研究样本量低于100,77.4%低于200,根据第二种方法,85.7%的样本量低于待估参数5倍数目,94.0%低于10倍数目[49]。因此,本研究25条陈述要求样本量在125~250,本研究有效问卷149份能够得出合理可靠的结论。问卷分析采用SPSS 19.0和Lisrel 8.72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质量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此次样本概况如下:就性别而言,主要为女性消费者,男性占26.2%,女性占73.8%。年龄分布情况为,18~22岁之间的占16.1%,23~28岁之间的占32.9%,29~34岁之间的占20.1%,35~40岁之间的占19.5%,40岁以上占比最小,约为11.4%。学历水平偏高,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占调查对象的95.9%,其中大专学历仅占8.7%。样本群体职业广泛分布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企、国企、民企等各行各业。样本中有出国留学、出国探亲、出国旅游经历或有海外亲朋的占45.6%,没有上述任一情况的占54.4%。样本群体收入水平较高,8000元以上的占34.2%,6001~8000元之间的占20.1%,4001~6000元之间的占15.4%,2001~4000元之间的占10.1%,2000元以及下的占20.1%。进一步分析,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群体主要是独生子女一代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尽管几乎没有个人收入,但父母尚可给予较好的生活条件,有品牌消费能力和习惯。购买频率为,每月一次的占7.4%,每季度一次的占20.1%,每年两次的占16.8%,只买过2次占55.7%。购买ZARA服饰的价位主要在100~500元之间,其中100~300元之间的占41.6%,301~500元之间的占38.3%,共计79.9%,501~800元之间的占12.8%。总体而言,样本能够基本概括ZARA中国消费群体的特征:女性为主,年轻,高学历,具有国际视野,中高收入,职业多样化,购买能力较强。

4 结果分析

4.1 数据信度与效度

数据信度分析采用国内外学者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将各个隐变量的计量尺度分为两个子尺度(后称“指标”),再以子尺度的项目评分平均数作为相应概念的计量指标,减少模型中待估参数的数量,提高计量指标的信度,增强参数估计的稳定性[52]。变量的信度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α值,通称α值)测量。如表2所示,本研究中所有指标对变量的α值均大于0.70(0.74~0.94之间),说明数据相当可靠。

表2   数据信度分析结果

Tab. 2   Results of reliability analysis

变量REBGIGQBU
指标数目222222
α值0.940.920.830.920.940.74

注:SPSS 19.0统计分析结果整理所得。

新窗口打开

数据效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会聚效度和鉴别效度。内容效度主要依靠以往研究量表、专家意见和预测试来保证。会聚效度和鉴别效度利用确认性因子分析得出。在检验结构模型之前,研究者应首先评估计量模型[52]。采用Lisrel 8.72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程序,以各变量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为输入矩阵,对模型中的6个概念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计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为1.41,小于5;P值为0.46,大于0.10;拟合优度为0.94,大于0.90;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GFI)为0.89,略低于0.90;近似均方差残根(RMSEA)为0.05,小于0.08。这些统计结果均表明,计量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高。

会聚效度测量同一概念的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程度,如果计量模型中指标的因子载荷都是高度显著的,则说明数据具有很好的会聚效度。Lisrel 8.72确认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计量模型中指标的因子载荷在0.71~0.97之间,都大于0.70;所有指标的因子载荷都是显著的(T值在1.65~19.28之间),表明各个概念指标有较高的会聚效度。

数据的鉴别效度是指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程度应足够低,足以区别不同的概念。数据鉴别效度的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计算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的非标准化解与其正负两倍的标准误区间,若均不包含1,则数据具有较高的鉴别效度。本文数据中,区间内均不包含1,数据鉴别效度较高(表3)。其二,比较各个变量的解释方差与它们和其他概念的协方差,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说明数据具有较好的鉴别效度。这是最严格的判断数据鉴别效度的方法。本文将各个概念解释的方差与它们和其他概念形成的协方差相对比(表4),对角线上所有概念自身解释的方差都明显大于它们与其他概念的协方差,鉴别有效性非常好。

表3   各隐变量的相关系数及标准误

Tab.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nd standard errors of variables

REBGIGQ
E0.43(0.09)
BG0.57(0.09)0.36(0.08)
IG0.04(0.07)0.04(0.06)0.15(0.07)
Q0.58(0.09)0.57(0.09)0.59(0.09)0.05(0.07)
BU0.28(0.07)0.33(0.08)0.30(0.07)0.04(0.05)0.41
(0.10)

注:表中括号外的数字是相关系数的非标准化解,括号内的数字是标准误的大小。

新窗口打开

表4   变量的相关系数、各隐变量解释的方差、各隐变量与其他变量的协方差

Tab. 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variances andcovariances of variables

REBGIGQBU
R0.880.220.490.000.400.21
E0.470.870.210.000.400.29
BG0.700.460.710.010.530.30
IG0.030.030.120.570.000.00
Q0.630.630.730.040.880.52
BU0.460.540.550.050.720.70

注:矩阵对角线左下方为标准化相关系数矩阵,对角线上数值为各个隐变量解释的方差(AVE),对角线右上方为各个隐变量与其他隐变量的协方差(∮2)。

新窗口打开

4.2 概念模型的检验

利用Lisrel 8.72软件的极大似然估计程序,以各因变量指标的相关性系数矩阵为输入矩阵,对概念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除AGFI(0.84)略低于0.90,RMR(0.07)略高于0.05之外,χ2/df(2.09)小于5.00,NFI(0.95)、NNFI(0.96)、CFI(0.97)、IFI(0.97)、RFI(0.93)和GFI(0.90)均大于0.90,RMSEA(0.08)等于0.08,说明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表5列出样本待估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表6表7分别列出各变量的总影响和间接影响。图2描绘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表5列出了样本待估系数的标准化估计值,变量间的关系以标准化估计值为准,T值在2.30~8.84之间,所有关系之间的标准化估计值都显著。

表5   标准化估计值

Tab. 5   Standardized estimates

变量间的关系系数标准化估计值T值
R (ξ1)-BG (η1)γ1,10.648.84
E (ξ2)-IG (η2)γ2,20.655.93
BG (η1)-Q (η3)β3,10.647.32
IG (η2)-Q (η3)β3,20.182.30
Q (η3)-BU (η4)β4,30.192.37

注:Lisrel 8.72概念模型检验结果整理所得。

新窗口打开

表6   结构模型中变量间的总影响

Tab. 6   Total impacts of the variables in structural model

变量REBGIGQ
BG0.64(8.84)
IG0.65(5.93)
Q0.41(5.81)0.12(2.16)0.64(7.32)0.18(2.30)
BU0.08(2.24)0.02(1.61)0.12(2.30)0.03(1.67)0.19(2.37)

注:括号外的数字表示总影响的标准化系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标准化系数的T值。

新窗口打开

图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效果注:数字为变量间关系的标准化解。

Fig. 2   Fitting results of structural model

表6可见,除在地时尚环境对跨地方品牌升级的总影响不显著,T值为1.61,略低于1.64之外,其他变量的总影响均显著。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品牌全球化形象的总影响显著(T值为8.84),在地时尚环境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总影响显著(T值为5.93)。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在地时尚环境、品牌全球化形象、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对感知质量的总影响均显著(T值依次为5.81、2.16、7.32、2.30),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品牌全球化形象、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感知质量对跨地方品牌升级的总影响均显著(T值依次为2.24、2.30、1.67、2.37)。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感知质量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品牌全球化形象(标准化系数为0.64)、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标准化系数为0.41)、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标准化系数为0.18)、在地时尚环境(标准化系数为0.12);跨地方品牌升级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感知质量(标准化系数为0.19)、品牌全球化形象(标准化系数为0.12)、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标准化系数为0.08)、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标准化系数为0.03)。

表7可见各变量的间接影响值。除在地时尚环境对跨地方品牌升级的间接影响不显著外,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在地时尚环境对感知质量有显著影响,T值分别为5.81、2.16,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品牌全球化形象、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均对跨地方品牌升级均有显著的间接影响,T值依次为2.24、2.30、1.67。其中,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感知质量的间接影响最大(标准化系数为0.41,T值5.81),其次是品牌全球化形象对跨地方品牌升级的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12,T值2.30)、在地时尚环境对感知质量的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12,T值为2.16)。

表7   结构模型中变量间的间接影响

Tab. 7   Indirect impacts of the variables in structural model

变量REBGIG
Q0.41(5.81)0.12(2.16)
BU0.08(2.24)0.02(1.61)0.12(2.30)0.03(1.67)

注:括号外的数字表示间接影响的标准化系数,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标准化系数的T值。

新窗口打开

5 讨论

5.1 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与全球化品牌形象塑造的关系

表6可见,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的互动对品牌全球化形象的总影响显著(T值为8.84),即,国际快时尚品牌ZARA与全球时尚地方积极互动,有助于强化品牌全球化形象。① 在全球时尚城市开设旗舰店,且常与国际一线奢侈品牌“毗邻而居”,借此提升品牌在全球时尚体系中的地位;② 定期参加巴黎、纽约、伦敦、米兰等地定期举办的各类时装节活动,并鼓励ZARA设计师走向全球时尚城市街头观察“时尚达人”的日常着装,从中获取灵感,结合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将全球最新时尚设计及趋势运用到品牌设计中,从而不断提升该品牌在全球消费者中的时尚口碑;③ ZARA在全球知名城市开设门店,通过店铺营销方式,影响经营地消费者对该品牌全球消费者风格品位及生活方式的想象,促使快时尚品牌树立起全球化形象;④ 在中国大陆市场,ZARA也常选择在高端商业地段开店或者与大型地产商合作,毗邻奢侈品牌店,以巩固其全球化品牌形象。品牌的全球扩张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赋予品牌文化与历史,空间则是品牌(再)定位的整合策略。由于时尚知识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17],快时尚品牌与巴黎、纽约等全球时尚地方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其获得时尚灵感并逐渐树立时尚地位[17,28],提升品牌的时尚感知程度[8]。由此,品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成为品牌发展的空间烙印,支撑起快时尚品牌的全球化形象[53]

5.2 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感知质量的影响

表6表7可见,品牌全球化形象是感知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标准化系数为0.64),同时作为中介变量,使得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感知质量产生最大的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4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为其树立起全球化品牌形象,全球化形象则是吸引ZARA中国消费者的关键。全球时尚地方并不简单地充当品牌的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品牌被渴望、被购买、被体验、被想象的方式[54]。快时尚品牌在巴黎等时尚地方开设旗舰店,提升了品牌的时尚感知程度[8],并在全球时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俘获全球化身份认同的消费者。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对快时尚品牌质量的要求不同于全球化“轻奢”与“奢侈”品牌,更加关注其款式和风格的快速更新,对面料、做工、产品耐用性和经久性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人们在评价品牌质量时都会有意无意考虑价格因素,而相较全球化“轻奢”与“奢侈”品牌,国际快时尚品牌具有高性价比优势。因此,全球化形象与高性价比优势恰好填补ZARA中国消费者的时尚审美品位与实际购买力的落差,进而给予快时尚品牌较高的质量评价。概言之,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是感知质量的重要外部线索。

5.3 在地时尚环境在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中的作用

表6表明,在地时尚环境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总影响最大(标准化系数为0.65),但对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总影响却不显著。可能原因有三:① 从统计结果来分析,可能是由于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对感知质量的总影响偏小(标准化系数0.18),这种传导效应进一步传递到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时,其总影响则不再显著。② 从在地时尚环境与消费者相互关系来看,在地环境越时尚,消费者越容易接受全球时尚文化,获取的全球品牌信息和知识也越丰富,易于清楚认识到ZARA快时尚品牌这一定位,从而不利于ZARA实现跨地方品牌升级。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流动,中国消费者拥有较充分的时尚品牌信息,能够更加理性看待源自西方国家的品牌。因此,源自西方的全球品牌要想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消费者,仍需进行全方位品牌升级;③ 个体消费者对时尚的内涵有多重理解,个体受文化审美、价值观和身体条件限制,冲淡了在地环境对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影响。Lash等在《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一书中论述了自反性消费(reflective consumption)现象,强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主体性反思[55]。中国消费者ZARA品牌购买过程中常常会考虑服装码数与自身身高、身材丰满程度等的匹配程度,其消费具有自反性特征。因此,研究者在研究品牌话题时,不能忽视个体因素及其时尚消费实践。

5.4 感知质量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表6可见,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感知质量、品牌全球化形象感知、品牌与时尚地方的互动和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然而,从所有变量间统计上显著的总影响来看,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品牌全球化形象的影响、品牌全球化形象对感知质量的影响最大。从所有变量间统计上显著的间接影响来看,品牌与时尚地方的互动对感知质量的影响最大。可见,感知质量和品牌全球化形象感知是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而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的互动经由品牌全球化形象和感知质量,对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产生间接影响。意味着,地方因素作用于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路径中,品牌全球化形象与感知质量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而感知质量则是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直接变量。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是感知质量的重要外部线索。ZARA常在中国大城市高端消费街区开设旗舰店,且勇于与奢侈品牌为邻,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与全球时尚城市的互动,切实提升服装设计品位,模糊了与“奢侈、大牌”的界限,最终以高性价比赢得中高端消费群体。而在城市群体陌生人交往模式下,中国城市消费者更青睐全球品牌对身份和品位等的表征。品牌商与消费者就品牌质量达成一致,从而促使国际快时尚品牌实现跨地方升级。

6 结论

以微观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探讨了快时尚品牌与地方互动的文化地理过程,丰富了对于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地方互动过程的认识。研究发现,“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对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至关重要。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从而树立起全球化形象,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感知,并间接影响其跨地方品牌升级。与此同时,“在地时尚环境”会通过“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感知”影响“感知质量”进而影响“跨地方品牌升级”。具体结论有四点:① 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有助于树立全球化品牌形象。② 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地方互动是感知质量的重要外部线索。③ 在地时尚环境对个人融入全球时尚程度的总影响最大,但对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总影响却不显著。④ 感知质量是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贡献在于通过构建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理论模型并经实证检验,明确了地方维度在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既认识到当今中国消费者受时尚审美偏好和经济购买力双重约束对ZARA跨地方品牌升级的促进作用,又承认消费者基于时尚审美与个人身体条件进行自反性消费,可能对ZARA跨地方品牌升级产生消极影响,响应了《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一书论述的自反性消费观点[55]。总之,本文理论上为解释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提供地方与跨地方研究视角,实践上可为中国时尚企业创建全球品牌提供借鉴。特别对中国时尚企业而言,本研究有以下两点建议:① 不断加强与全球时尚地方的互动,从中汲取有益的时尚思想和管理技巧,逐渐塑造起全球品牌形象,促进中国时尚品牌国际市场获得良好声誉、实现跨地方品牌升级;② 密切关注当地消费者的时尚需求,客观评价地方时尚环境和消费群体的时尚融入程度,开发设计符合消费者审美需求和支付能力的产品,不断增强品牌美誉度,促进品牌在地升级。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便于了解消费者的整体情况。遗憾的是,尽管研究设计通过质性研究开发了量表,但囿于篇幅并为了保持结构一致性,未能报告质性研究的相关结果,欠缺了来自质性研究资料的鲜活性。因此,作者已在开展一项基于消费者个体的时尚消费实践研究,以期从质性研究视角,展开深入细致的刻画,阐释国际快时尚品牌跨地方升级的个体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

中国品牌的地区分布及其影响

. 地理学报, 2005, 60(2): 189-19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记,其内涵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品牌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及其发展的优势,品牌的价值和市场成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推出的2004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的相关品牌价值的数据,并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省区为基本区域单元,分析了我国500强品牌的数量和品牌价值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

[Yang Xiaoguang.

Distribution of China's brand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economic pattern of China in the future.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05, 60(2): 189-19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品牌是企业产品的标记,其内涵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价值契约,品牌价值反映了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及其发展的优势,品牌的价值和市场成绩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地区知名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将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趋势,从而进一步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的格局。利用世界品牌实验室 (World Brand Lab) 推出的2004年《 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中的相关品牌价值的数据,并结合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数据,运用经济地理的空间分析方法,以省区为基本区域单元,分析了我国500强品牌的数量和品牌价值的地区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今后的演化趋势,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微观竞争主体竞争能力的区域竞争力的演变趋势,及由此可能引起的区域竞争格局的变化。
[2] Pike A.

Geographies of brands and branding.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9, 33(5): 619-645.

[本文引用: 3]     

[3] 韦江绿, 罗震东.

基于高端时尚消费品销售空间的中国城市控制力结构研究

. 地理科学, 2012, 32(2): 162-168.

[Wei Jianglu, Luo Zhendong.

Power of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of advanced fashion goods sal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2): 162-168.]

[4] 汪明峰, 孙莹.

全球化与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兴起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34-234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2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消费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以进入中国的国际时尚品牌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全球化在城市消费领域的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的概念界定,35个时尚消费城市大都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其中,上海和北京是中国等级最高的时尚消费城市,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水平都遥遥领先。大部分时尚消费城市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但也有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其城市中心性并不强(如苏州、温州、无锡等),但在时尚消费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因素和开放度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另外,产业氛围也是时尚消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Wang Mingfeng, Sun Ying.

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fashion consumption citi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334-234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2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消费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以进入中国的国际时尚品牌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全球化在城市消费领域的影响。根据本项研究的概念界定,35个时尚消费城市大都为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其中,上海和北京是中国等级最高的时尚消费城市,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水平都遥遥领先。大部分时尚消费城市则是区域性中心城市,但也有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虽然其城市中心性并不强(如苏州、温州、无锡等),但在时尚消费城市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整体而言,中国时尚消费城市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因素和开放度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另外,产业氛围也是时尚消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5] 曾国军, 刘梅, 刘博, .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过程研究: 基于符号化的原真性视角

. 地理研究, 2013, 32(12): 2366-23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8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原真性的符号化”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Zeng Guojun, Liu Mei, Liu Bo, et al.

Research on process to translocal restaurants' 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2): 2366-237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2018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原真性的符号化”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6] 曾国军, 李凌, 刘博, .

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 西贝西北菜在广州的案例研究

. 地理学报, 2014, 69(12): 1871-188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2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 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现:① 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的原真性可从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原真性饮食文化生产凸显了地方性,但被消费者认知的原真性,是一种被凸显的、符号化的、重塑的原真性,是对学术界争论的几种原真性的杂糅和融合。② 在跨地方文化生产中,原真性环境和服务比原真性食物更重要,尤其是在定位高档的跨地方饮食文化消费情境中,原真性服务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影响,充分证明原真性服务是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原真性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及融合的结果。③ 原真性服务对跨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重塑具有关键作用,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文化原真性的体验,取决于远离饮食文化源地的经营地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Zeng Guojun, Li Ling, Liu Bo, et al.

Reconstructed authenticity in translocal cultural production of food: A case study of Northwest China cuisine in Guangdo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2): 1871-188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2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文献梳理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基于服务质量、食物质量、环境、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感知价值、满意度、行为意向等9 个概念的理论模型,讨论广州西贝西北菜餐厅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顾客行为意向。研究发现:① 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的原真性可从原真性食物、原真性环境、原真性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解释。原真性饮食文化生产凸显了地方性,但被消费者认知的原真性,是一种被凸显的、符号化的、重塑的原真性,是对学术界争论的几种原真性的杂糅和融合。② 在跨地方文化生产中,原真性环境和服务比原真性食物更重要,尤其是在定位高档的跨地方饮食文化消费情境中,原真性服务对顾客满意感有显著影响,充分证明原真性服务是跨地方文化生产餐厅原真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顾客的原真性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是地方性饮食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中的原真性重塑及融合的结果。③ 原真性服务对跨地方饮食文化的原真性重塑具有关键作用,消费者对跨地方饮食文化原真性的体验,取决于远离饮食文化源地的经营地的地方性文化特质。
[7] Moor L.

The Rise of Brands.

London: Berg, 2007.

[本文引用: 2]     

[8] Hauge A, Malmberg A, Power D.

The spaces and places of Swedish fash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9, 17(4): 529-547.

[本文引用: 3]     

[9] Wenting R.

Spinoff dynamics and 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the fashion design industry, 1858-2005.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8, 8(5): 593-614.

[本文引用: 2]     

[10] Ritzer G.

The McDonaldization Thesis: Explorations and Extensions.

London: Sage, 1998.

[本文引用: 2]     

[11] Boland P.

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s of people and place: Labelling Liverpool and stereotyping Scousers.

Cities, 2008, 25(6): 355-369.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08.09.00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On 28th August 1207, King John created the Borough of Liverpool by granting its first charter. During the ensuing 800 years Liverpool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and changing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history resulting in powerful images of the city and its peopl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belling of Liverpool and stereotypes of Scousers. It explains how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events, and their coverage in various arms of the media, construct social and spatial imaginations of the city. This involves a more systematic contribution to the how and why dimensions of negative place imagery and social stereotypes, and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and issues affecting our interpretations of people and place. The analysis is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neous in teasing out how previous and current events shape the perceptions of 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despite concerted efforts to re-brand Liverpool the city continues to face difficult challenges with ongoing bad publicity and negative place imagery.
[12] 王宁.

消费全球化: 视野分歧与理论重构

. 学术研究, 2012, (8): 30-42.

[本文引用: 1]     

[Wang Ning.

Consumption globalization: View differences and theory of refactoring.

Academic Research, 2012, (8): 30-42.]

[本文引用: 1]     

[13] 曾国军, 孙树芝.

跨地方饮食品牌重塑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 地理学报, 2016, 71(2): 338-3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2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基于原产地形象,在地消费文化,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购买意愿等6个概念的理论模型,以广州哈根达斯为例,探讨文化地理因素如何作用于哈根达斯在中国的跨地方品牌重塑.研究发现:① 哈根达斯借助品牌重塑已在中国广泛确立其高档冰激凌品牌定位,实现了品牌升级,价格成为品牌升级的表征;② 原产地形象,在地消费文化均显著正向影响品牌知名度及感知质量,进一步对品牌忠诚度及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③ 哈根达斯的品牌知名度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感知质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④ 不同于购买频率低的消费者,购买频率高的消费者的感知质量不再受原产地形象和在地消费文化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推进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理论的发展,也是对品牌重塑理论的补充,将促进饮食地理领域的国际对话.

[Zeng Guojun, Sun Shuzhi.

Theoret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translocal food rebranding.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16, 71(2): 338-3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201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基于原产地形象,在地消费文化,品牌知名度,感知质量,品牌忠诚度,购买意愿等6个概念的理论模型,以广州哈根达斯为例,探讨文化地理因素如何作用于哈根达斯在中国的跨地方品牌重塑.研究发现:① 哈根达斯借助品牌重塑已在中国广泛确立其高档冰激凌品牌定位,实现了品牌升级,价格成为品牌升级的表征;② 原产地形象,在地消费文化均显著正向影响品牌知名度及感知质量,进一步对品牌忠诚度及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③ 哈根达斯的品牌知名度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感知质量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不显著;④ 不同于购买频率低的消费者,购买频率高的消费者的感知质量不再受原产地形象和在地消费文化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推进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理论的发展,也是对品牌重塑理论的补充,将促进饮食地理领域的国际对话.
[14] Tokatli N.

Global sourcing: Insights from the global clothing industry: The case of Zara, a fast fashion retailer.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8, 8(1): 21-38.

[本文引用: 3]     

[15] Weller S.

Fashion as viscous knowledge: Fashion's role in shaping trans-national garment produ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7(1): 39-66.

[本文引用: 1]     

[16] Banister E N, Hogg M K.

Negative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s' drive for self-esteem: The case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38(7): 850-868.

[本文引用: 1]     

[17] 刘胜, 邬关荣.

以 ZARA为例对品牌服装顾客满意度分析

. 丝绸, 2009, (3): 9-11.

[本文引用: 6]     

[Liu Sheng, Wu Guanro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of brand clothes: A case study of ZARA.

Silk Monthly, 2009, (3): 9-11.]

[本文引用: 6]     

[18] Jackson P.

Rematerializing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2000, 1(1): 9-14.

[本文引用: 1]     

[19] Dwyer C, Crang P.

Fashioning ethnicities: The commercial spaces of multiculture.

Ethnicities, 2002, 2(3): 410-430.

[本文引用: 1]     

[20] Jackson P, Thomas N, Dwyer C.

Consuming transnational fashion in London and Mumbai.

Geoforum, 2007, 38(5): 908-924.

[本文引用: 2]     

[21] Wilmott H.

Political 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brand equity

. Paper for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Socio-Cultural Change Annual Conference 'Re-thinking Cultural Economy', 2007, 5-7 Septemb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7.

[本文引用: 1]     

[22] 王海忠, 赵平.

品牌原产地效应及其市场策略建议: 基于欧、美、日、中四地品牌形象调查分析

. 中国工业经济, 2004, (1): 78-86.

[本文引用: 1]     

[Wang Haizhong, Zhao Ping.

Country of brand effect: 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 and its marketing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4, (1): 78-86.]

[本文引用: 1]     

[23] Meyers-Levy J, Tybout A M.

Schema congruity as a basis for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89, 16(1): 39-54.

[本文引用: 1]     

[24] Maheswaran D.

Country of origin as a stereotype: Effects of consumer expertise and attribute strength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4, 21(2): 354-365.

[本文引用: 1]     

[25] Jackson P.

Local consumption cultur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04, 29(2): 165-78.

[本文引用: 2]     

[26] 袁登华, 杨双.

品牌印象研究述评

. 心理科学, 2012, 35(4): 957-961.

[本文引用: 1]     

[Yuan Denghua, Yang Shuang.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brand impressio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35(4): 957-961.]

[本文引用: 1]     

[27] Molotch H.

Place in produ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2, 26(4): 665-688.

[本文引用: 1]     

[28] Jansson J, Power D.

Fashioning a global city: Global city brand channels in the fashion and design industries.

Regional Studies, 2010, 44(7): 889-904.

[本文引用: 2]     

[29] 卢芹莉, 张翔.

中国城市时尚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

. 经济地理, 2013, 33(10): 1-7.

[本文引用: 1]     

[Lu Qinli, Zhang Xiang.

The inflect factors of the distribution about urban fashion degree in China.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10): 1-7.]

[本文引用: 1]     

[30] 李敏, 王鑫, 王婷婷, .

快速时尚品牌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因素

. 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6(2): 208-212, 228.

[本文引用: 1]     

[Li Min, Wang Xin, Wang Tingting, et al.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sumer's purchase decision-making of fast fashion brands.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0, 36(2): 208-212, 228.]

[本文引用: 1]     

[31] 林耿, 沈建萍.

大城市健身消费与地方建构

.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21-133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如何重塑人地关系日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选题, 西方学界自20 世纪90 年代即开启了消费实践与地理学的全面联结。这种学术观照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消费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空间生产等主题之中。作为城市化衍生的生活方式,健身消费成为身体地理、空间想象和地方建构等研究交汇的重要议题。研究援引建构取向的地方理论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行动者对“健身”的转译过程,指出行动者的消费关系社会性地建构了一个地理想象的“健康天堂”,健身的消费想象,与话语权力的凝视和影响是高度相关的。地理空间生产一种功能性消费关系和节点型人地关系,后者将本土消费关系想象式地嵌入到全球消费文化脉络之中,将人地关系从本土联结和延伸到全球。 通过身体实践的方式,行动者网络下的健身消费关系将微区位建构为多层次的地方。地方是一个现实与虚拟、本土与全球交互的关键节点,一种多向度的节点型人地关系可以在地理微区位中得到体现。

[Lin Geng, Shen Jianping.

The consumption of body-buil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lace in a metropoli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0): 1321-133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如何重塑人地关系日渐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选题, 西方学界自20 世纪90 年代即开启了消费实践与地理学的全面联结。这种学术观照自然而然地延展到消费关系中折射出来的地理想象、地方认同和空间生产等主题之中。作为城市化衍生的生活方式,健身消费成为身体地理、空间想象和地方建构等研究交汇的重要议题。研究援引建构取向的地方理论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行动者对“健身”的转译过程,指出行动者的消费关系社会性地建构了一个地理想象的“健康天堂”,健身的消费想象,与话语权力的凝视和影响是高度相关的。地理空间生产一种功能性消费关系和节点型人地关系,后者将本土消费关系想象式地嵌入到全球消费文化脉络之中,将人地关系从本土联结和延伸到全球。 通过身体实践的方式,行动者网络下的健身消费关系将微区位建构为多层次的地方。地方是一个现实与虚拟、本土与全球交互的关键节点,一种多向度的节点型人地关系可以在地理微区位中得到体现。
[32] Claudiu V D, Johny K J, Ilkka A 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of U. S. consumers to global brand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8, 16(4): 113-135.

[本文引用: 1]     

[33] Levy S J.

Roots of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onsumption,

Markets and Culture, 2003, 6(2): 99-110.

[本文引用: 1]     

[34] Keller K L.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Hall Inc, 2008.

[本文引用: 1]     

[35] Batra R, Ramaswamy V, Alden D L, et al.

Effects of brand local/nonlocal origin on consumer attitud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0, 9(2): 83-95.

[本文引用: 1]     

[36] 朱凌, 王盛, 陆雄文.

中国城市消费者的中外品牌偏好研究

. 管理世界, 2003, (9): 122-128.

[本文引用: 1]     

[Zhu Ling, Wang Sheng, Lu Xiongwe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brand preference of Chinese urban consumers.

Management World, 2003, (9): 122-128.]

[本文引用: 1]     

[37] Hall S, Held D, McGrew A.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本文引用: 1]     

[38] 吴水龙, 胡左浩, 于春玲, .

品牌全球化形象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调节因素的分析

.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 (12): 52-60.

[本文引用: 2]     

[Wu Shuilong, Hu Zuohao, Yu Chunling, et al.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brand globalness on consumers' brand choice: The moderating roles.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2, (12): 52-60.]

[本文引用: 2]     

[39] Alden D L, Steenkamp J B E M, Batra R.

Brand positioning through advertising in Asia,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The role of global consumer cultur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9, 63(1): 75-87.

[本文引用: 1]     

[40] Friedman J.

Being in the world: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1990, 7(2): 311-328.

[本文引用: 1]     

[41] 马杰伟. 时尚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2]     

[Ma Jiewei.Trends Factory: A Visual Ethnography.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2]     

[42] 戴光全, 陈欣, 刘丹萍.

后现代时尚消费者的生活方式: 基于某时尚杂志网上论坛的分析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4): 114-120.

[本文引用: 1]     

[Dai Guangquan, Chen Xin, Liu Danping.

Postmodern fashion consumer lifestyle: Based on analysis of a fashion magazine online BBS.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4): 114-120.]

[本文引用: 1]     

[43] Zeithaml V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 2-22.

[本文引用: 1]     

[44] Kamenidou I, Mylonakis J, Nikolouli K.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reasons for purchasing imported high fashion apparels: The case of Greece.

Journal of Fash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2007, 11(1): 148-160.

[本文引用: 1]     

[45] 郭惠玲.

快时尚品牌顾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以快时尚服装为例

. 中国流通经济, 2015, (2): 98-106.

[本文引用: 1]     

[Guo Huili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fashion br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 2015, (2): 98-106.]

[本文引用: 1]     

[46] 黄晶晶.

品牌服装企业以审美化为框架的组织制品研究

. 泉州: 华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

[本文引用: 1]     

[Huang Jingjing.

A study on the organizational artifacts of brand fashion enterprises in the frame of aestheticization.

Quanzhou: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 2011.]

[本文引用: 1]     

[47] Mazaira A, González E, Avendaño R.

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on company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Inditex-Zara case.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2003, 21(4): 220-229.

[本文引用: 1]     

[48] 贾新明, 刘亮.

结构方程模型与联立方程模型的比较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8, 27(3): 439-4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构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典型实例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通过将结构方程模型与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能直接处理潜变量和测量误差等优点,在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量要求大、对抽样、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的缺陷以及忽略变量等模型的设定错误不能弥补;而且,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不如联立方程模型的含义那么具体而直观。

[Jia Xinming, Liu Liang.

Compar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ith the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2008, 27(3): 439-44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结构方程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典型实例及其在我国的研究现状。通过将结构方程模型与联立方程模型进行比较,发现结构方程模型具有能直接处理潜变量和测量误差等优点,在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量要求大、对抽样、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的缺陷以及忽略变量等模型的设定错误不能弥补;而且,结构方程模型的参数不如联立方程模型的含义那么具体而直观。
[49] Xiong B, Skitmore M, Xia B.

A critical review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lications in construction research.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5, 49(A): 59-70.

[本文引用: 2]     

[50] Bagozzi R P, Yi Y.

Spec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2, 40(1): 8-34.

https://doi.org/10.1007/s11747-011-0278-x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d user-friendly compendium of standard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SEMs). To both read about and do research that employs SEMs,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the statistical procedures underpinning SEMs in an integrative way with the substantive concepts, theories, and hypotheses that researchers desire to examine. Our aim is to remove some of the myster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use of SEMs, while conveying the spirit of their possibilities.
[51] Bentler P M, Chou C-P.

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

Sociological Methods & Research, 1987, 16(1): 78-117.

[本文引用: 1]     

[52] Anderson J C, Gerbing D W.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8, 103(3): 411-423.

[本文引用: 2]     

[53] 刘博, 朱竑.

ZARA跨国品牌升级: 空间发展史视角

. 热带地理, 2016, 36(2): 174-18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28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史,分析品牌源地、空间发展、店铺选址等参与快时尚品牌的文化生产过程。结论如下: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城市建立积极联系,将全球时尚城市想象写入品牌发展史中,品牌空间发展史比品牌源地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大;2)ZARA与全球时尚城市互动成功塑造全球时尚品牌形象,“全球”品牌头衔对于中国本土向往全球化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其跨国升级有积极影响;3)ZARA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空间发展依然延续“下沉式”模式,利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全国时尚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影响二级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实现其跨国品牌升级;4)专卖店选址于高端消费街区,在跨国过程中重新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使得ZARA实现跨国品牌升级。

[Liu Bo, Zhu Hong.

Transnational upgrading of ZARA: Perspective of spatial-temporal history.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2): 174-180.]

https://doi.org/10.13284/j.cnki.rddl.00281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全球化使品牌与地方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国家的快时尚品牌实行全球同价、全球同款和标准化的经营模式,被认为具有消极的品牌形象,然而却在异源文化背景的中国实现品牌升级。以ZARA为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出发,描述其品牌空间发展史,分析品牌源地、空间发展、店铺选址等参与快时尚品牌的文化生产过程。结论如下:1)快时尚品牌与全球时尚城市建立积极联系,将全球时尚城市想象写入品牌发展史中,品牌空间发展史比品牌源地对品牌形象的影响更大;2)ZARA与全球时尚城市互动成功塑造全球时尚品牌形象,“全球”品牌头衔对于中国本土向往全球化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其跨国升级有积极影响;3)ZARA在中国大陆的品牌空间发展依然延续“下沉式”模式,利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在全国时尚产业中的引领地位影响二级城市消费者的品牌选择,实现其跨国品牌升级;4)专卖店选址于高端消费街区,在跨国过程中重新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使得ZARA实现跨国品牌升级。
[54] Sklair L.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本文引用: 1]     

[55] Lash S, Urry J.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4.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