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 分项 | 指标 | 分级 | 分级赋值 | 含义 | 功 能 重 要 性 | 连接 斑块 重要 性 | 连接斑块 面积(km2) | ≥200 | 5 | 指廊道连接的两个生态源地斑块的面积之和。生态源地斑块面积越大,需要通过该廊道迁移的动物就越多,廊道越重要 | 100~200 | 3 | <100 | 1 | 连接斑块珍稀濒危物种种类数(种) | ≥30 | 5 | 指廊道连接的两个生态源地斑块的珍稀濒危物种种类数,包括国家一级、国家二级、省级保护动物。生态源地斑块上分布的珍稀濒危物动物种类越多,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越重要 | 10~30 | 3 | <10 | 1 | 空间可替代性 | 规划替代廊道数量(条) | 无 | 5 | 指已经规划的替代廊道的数量。如果没有规划替代廊道,则该廊道本身越重要。如果有规划替代廊道,但两条相邻廊道的间距超出一般动物活动半径,亦视为无替代廊道。因必须被规划为生态廊道并配套相应管控政策,才能保障后续连通性,故本文的空间可替代性不考虑未规划的潜在替代廊道 | 1 | 3 | ≥2 | 1 | 廊 道 自 身 条 件 | 宽度 | 平均宽度(m) | ≥1000 | 5 | 指廊道的平均宽度,为廊道面积除以廊道长度所得值。宽度增加,环境异质性增加,物种多样性也增加,连通功能增强,平均宽度代表廊道宽度的整体水平。根据相关研究,100~200 m是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比较合适的宽度,600~1200 m能创造自然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5] | 600~1000 | 3 | ≤600 | 1 | 最窄处宽度 (m) | ≥600 | 5 | 指廊道最窄处的宽度。根据木桶原理,最窄处的宽度是廊道的短板,会限制整个廊道效应的发挥 | 100~600 | 3 | ≤100 | 1 | 连通性 | 断裂用地面积比例(%) | ≤10 | 5 | 指某条廊道内的断裂段用地面积占该廊道总面积的百分比。断裂用地会阻碍动物的迁移,断裂用地面积比能较全面反应廊道的连通性 | 10~30 | 3 | ≥3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