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7 , 36 (4): 605-61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1

观点与争鸣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

陆玉麒, 董平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Three innovative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the new era

LU Yuqi, DONG Ping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收稿日期: 2016-11-6

修回日期:  2017-0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4-20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63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陆玉麒(1963- ),男,江苏张家港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E-mail:luyuqi@263.net

展开

摘要

国家重视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非始今日,而是基本上十年就有一次,这充分说明了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也使得研究长江经济带的成果特别丰富。通过对国内外宏观发展态势和长江经济带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发展态势的总体把握,植根以往区域发展领域既有的创新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积累,以及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基础,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应立足于三大视角:基于流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要素耦合研究,基于双核视角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研究,以及基于宜居视角的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研究。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立足流域经济本质,以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通过社会经济类要素与资源环境类要素的综合集成分析和空间匹配耦合分析,提炼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开发类型与特色,谋划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理清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发展的宏观战略地位;通过对外通道、对外门户及其与中心城市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双核结构模式为理论工具理清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格局和城镇演化机理,细化三大城市群的演化过程与内在机理。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境宜居角度,理清长江经济带的人居环境类型并进行环境宜居性评价,为成为全国环境宜居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 流域视角 ; 双核视角 ; 宜居视角

Abstract

China has been highlight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YREB), radically every ten years. This indicate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roles of the YREB in China, which has resulted in great academic achievements in studying the YREB. These achievements raise an academic question: what is the new perspective on studying the YREB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will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macro development trend a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issues and trends of the YREB. Based on the previously developed innovativ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area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evant studies on the YREB, this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ree new perspectives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he first perspective of river basin is focused on coupling all the elements of the YREB. The second perspective of dual-nuclei concentrates on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YREB. The third perspective of livability will look at the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of the YREB. Specific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gion should be dependent on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the river basin, using the three-level basin as a basic unit. Its socio-economy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lements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d and coupled and spatially matched. Such analyses are used to refine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types and patterns, and particularly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ystems. Meanwhile, the macro strategic roles of the YREB in China should be explicitly positioned within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One Road' national strateg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YREB and other central cities should be clearly analyzed through its external pathways and doors. The patterns of infra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ities and towns within the YREB should be clarified using the theory of dual-nuclei structure.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can be analyzed in details. These analyses facilitate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types and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liv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livability, which will provid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ilot and demonstrative zones of environmental livability at the national level.

Key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river basin perspective ; dual-nuclei perspective ; livability perspective

0

PDF (72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陆玉麒, 董平.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J]. , 2017, 36(4): 605-61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1

LU Yuqi, DONG Ping. Three innovative thought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the new era[J]. 地理研究, 2017, 36(4): 605-61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1

1 引言

鉴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已极为丰厚[1-28],尤其是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从宏观上规定了该带未来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框架、功能定位和实施路径。在此背景下,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又如何寻找和确定相应的研究切入点?

通过对国内外宏观发展态势和长江经济带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与发展态势的总体把握,植根以往在区域发展领域的创新性理论与方法研究积累,以及有关长江经济带长期的综合研究基础,我们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应立足于以下三大视角构建新的发展思路,即基于流域视角的长江经济带要素耦合研究,基于双核视角的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研究,以及基于宜居视角的长江经济带人居环境研究。

2 为何需要流域视角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依然是工业化,但应该是谋划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工业化,而流域应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地域单元。滨江产业带、沿江产业带至长江经济带的名称转变,隐含着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作为区域发展分析评价基本单元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长江经济带的本质、特色和优势是流域,对此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长江开发,非始今日。归纳1949年以后长江流域的开发,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一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岸线资源开发阶段,强调长江岸线的合理利用,立足水运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可称为滨江产业带开发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沿江产业带开发阶段,除临港产业进一步充分发展外,更加关注港口与产业、城市的协同发展。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点就是注意到了长江内河水运价值,以效率为核心推进长江产业带建设[29-44]。三是从当前及未来看,将沿江产业带拓展至长江经济带,地域范围由沿江地级市扩展至沿江九省两市,从而为从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角度谋划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要素与资源环境生态要素的耦合分析,并为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优化发展思路提供了可能。换言之,长江经济带,更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应称为长江(流域)经济带(图1)。

图1   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流域分布示意图

Fig. 1   Location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Yangtze River Basin

那么,为什么对于新时期长江经济带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以流域为基本立足点和研究切入点?这是由中国宏观发展态势、区域发展阶段以及长江经济带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所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由居全球12位升至第2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球5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久已有之的水环境污染,近来越来越突出的大气污染,表明生态问题逐步转化成突出的社会问题,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习近平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山青山;金山银山就是绿山青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山青山”。中国政府承诺2030年后碳排放绝对减量,以及新的环保法出台,无不表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2 流域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最为理想的空间单元

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早就有明确的认知,从早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到21世纪初由国家、省、市层面推进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无不试图谋划经济社会要素与资源环境生态要素的空间匹配与协调发展。

为什么区域开发理念如此先进,环境问题依然如此突出?产业的转型升级依然如此艰难?这一问题显然非三言两语所能表述清楚,但至少可以肯定,对长江经济带而言,立足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将是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资源环境生态要素优化耦合的关键所在。这是由流域作为完整独立的地域单元,从而其内各类要素的相对独立性和系统的完整性所决定的。

从基本定义看,流域是以分水岭为界的一个河流、湖泊或海洋等的所有水系所覆盖的区域,以及由水系构成的集水区。每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流域,一个大流域可以按照水系等级分成数个小流域,小流域又可以分成更小的流域等。长江流域作为全球第三、中国最大的流域,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其中可分为八大支流并构成相应的子流域,再次还可分为更次一级的流域(图2)。显然,以这些不同等级的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与资源环境生态要素的空间匹配分析,从而谋划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协调发展,应构成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基本立足点。这应是由原来的长江产业带拓展至当前的长江经济带的基本要义所在。

图2   长江流域(三级流域)示意图

Fig. 2   Location of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three-level basin)

3 为何需要双核视角

从内在需求看,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水平和格局以加深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进一步通过城市化以提高空间组织效率,是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另一重要路径。在此路径下,长江经济带由东向单维开发开放走向东、西向多维开发开放,而双核结构模式作为适用于流域发展的经典模式[45,46],将对重构长江经济带新时期的空间格局发挥重大的应用价值。

3.1 从宏观背景看,“一带一路”将是中国未来最高层级的发展战略,其战略内涵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影响有待进一步厘清

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是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重新回归。依据陆、海关系,可将所有国家分为海洋型、大陆型和陆海复合型三种类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面向海洋、东向开放的战略,对外出口中海运占到90%左右(全球平均80%左右),全球十大港口城市中国内陆有7个。但美国2008年以来的亚太再平衡、重返亚太战略,表明中国一味的东向战略虽属必须,但确实有调整的必要。从未来看,中国作为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在立足海洋的同时,拓展(西向)陆路联系,谋划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基础上的一体化,是区域和战略方向上的突围之举,实为中国最高层级的发展战略。

二是“一带一路”战略是实施中国陆海复合型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如果中国直接主导亚欧大陆一体化进程,无疑将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与猜疑之中,但“一带一路”则由于具有足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使中国站在具有足够底气的道德高地上。

三是在此宏观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然由过去的单一的东向开放,走向东、西、南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开放。显然,需要基于这样的宏观背景,重新审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布局战略和方案。

过去30年来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发开放,基本上是基于海上门户方向,即主要基于上海、宁波等城市为主要门户城市,由此构成了长江经济带主要的资源、技术、经济流向。而从未来看,西北方向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联结,西南方向与东南亚的联结,将使得长江经济带面临多方向的对外开发开放格局。显然,理清这样的新的对外开放格局对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影响,既有助于重新审视该经济带在全国的宏观战略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在立足长江经济带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宏观空间格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3.2 从自身发展看,以三大城市群的规划建设为抓手虽然是提升长江经济带空间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但如何更好地体现长江流域特色和优势依然有待新的研究视角

过去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中国具有了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一方面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另一方面需要谋划新的发展路径。“一带一路”建设固然是中国优势产能或过剩产能输出的重要手段,而通过产业的转型升级、城镇的布局优化从而提升区域发展的综合效率,则更趋重要。这即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义。其中,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城市群建设,是谋划空间组织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而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城市群的规划建设,除了需要遵循一般性的经济发展规律、空间组织规律以及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外,更需要特别重视从流域的视角重视审视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构建的五大城市群中,有3个在长江流域,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虽然三个城市群的名称,都与长江有关,但其实主要与长江干流有关,与整体的长江流域的关系并不密切。那么,有没有可能基于流域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找到新的发展视角?

3.3 从分析视角看,双核结构模式是观照流域空间结构和三大城市群机理的理想工具

事实上,立足于前述的流域视角,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与空间组织的分析,本就有其特有的理想模式和基础性理论工具。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区域双核结构模式,该模式最适合的应用区域就是流域。可以说,从长江(流域)经济带内涵及地域范围出发,区域双核结构模式为重新构建该地带的空间结构、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组织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野。

所谓双核结构模式,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双核结构是指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广义的双核结构则指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边界城市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区域边界城市(门户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所以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种比较高效的空间结构形式。该模式已列入国内多个版本《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教材中。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由于广泛存在于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中,从而应当成为长江经济带进行空间组织效率和空间布局分析的重要基础性理论工具。

从长江经济带的现状看,存在着多种空间尺度的双核结构现象,一是由门户城市上海与流域中心城市武汉构成的全流域最大的双核结构(该轴线也可称之为中国经济地理横轴),第二层次是各子流域或各省份内存在的双核结构类型,如合肥与芜湖、南昌与九江、长沙与岳阳、成都与重庆等,第三层次是长江经济带各子流域内存在的更小尺度的空间结构类型。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长江经济带还面临着通过云南向南、向西开发开放的重大变化,这样云南昆明事实上扮演着长江经济带西向、南向对外联系的门户的作用(图3)。显而易见,长江经济带存在着多维、多向、多尺度的双核结构现象。因此,理清这些现象及其存在机理,对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及其全流域性的城镇空间组织的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对策的提出,无疑至关重要。

图3   长江经济带多向、多维、多尺度的双核结构类型

Fig. 3   The multi-orientation,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scale dual-core structure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4 为何需要宜居视角

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不仅需要深入分析其动力机制,同时需要分析其发展目标的转型。环境宜居是中国梦的核心要件,应是中国未来30年的重大战略目标,而长江经济带无疑应是全国环境宜居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4.1 未来30年最重要的价值判断将是环境宜居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梦有多种解读,但无论如何环境宜居应是中国梦的核心要件。归纳1949年以来不同时期区域开发的过程与阶段,以30年为界,不难得出以下阶段性结论:一是改革开放前30年的“生存”阶段,以农业为重心,以解决温饱为价值导向,主题词是“粮”;二是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阶段,以开放为核心,以效率为价值导向,GDP增至全球第二,主题词是“钱”,代价是带来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三是未来30年的“宜居”阶段,以百姓需求为核心,以宜居为价值导向,全面推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主题词是“住”。事实上,中国梦的核心是百姓的宜居梦、安居乐业梦、理想家园梦。这才是发展目的的本质回归,因为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

4.2 环境宜居的学术基础是人居环境研究

人居环境是人类赖以居住生活的基本条件和场所,是一个融合“自然、人文、空间”等多元素的有机统一系统。基于对人居环境概念的不同理解,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各种研究。近些年国内外对人居环境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是作为人居或聚落的类型与格局研究,着重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空间形态类型、特征与形成原因;二是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利用GIS技术分析区域自然地理各类要素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影响度,探求主导因素的影响过程和效应;三是人居环境的社会满意度评价研究,即对影响居民的各类经济社会要素从居民满意度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结合自然要素进行环境宜居性的综合分析评价与测度;四是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研究,借鉴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将古典区位模式、田园城市模式、生态城市模式等融入人居环境的理想模式研究中。国内学者则基于周易理论提出了风水理想图式,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山水城市模式等[47-59]

虽然人居环境的研究在国外始于19世纪末,中国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系统研究,但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还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城乡景观格局变化过快所致,另一方面也由于对区域类型的特色把握和凝炼不够、人居(聚落)与所在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空间耦合关系分析远远不够。尤其是缺乏分类分区的系统性研究,从而导致各地建筑、住宅形式单一,千人一面。因此,充分把握区域特色,构建人居(聚落)与其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是未来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尤其是流域,作为各类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空间耦合的完整单元,无疑是进行人居环境研究的最为理想的地域单元。显然,长江流域尤甚。

4.3 长江经济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最佳切入点

学术界公认20°N~50°N是全球人类最为宜居的地区。长江(流域)经济带主要位于25°N~35°N,由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构成,同样属于人类最为宜居的地区,也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在中国由沿海轴线和沿江轴线构成的T字型开发轴线中,就环境宜居而言,沿江轴线的优势甚至超过了沿海轴线,原因是后者水资源制约特别突出。因此,对长江经济带而言,在发展的重点上,应由过去30年的以效率为主、强调开发,走向以人居为主、强调人居环境的改善与提升。这既是中国总体开发模式、开发价值观的转变所致,也是适合长江流域特色和优势的基本判断。具体而言,长江经济带应以不同空间尺度的流域为单元进行人居环境的分区分类研究,谋划人居(聚落)类型与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关系,形成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成为中国环境宜居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5 结论与讨论

上述可见,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立足流域经济本质,以三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通过社会经济类要素与资源环境类要素的综合集成分析和空间匹配耦合分析,提炼长江经济带的空间开发类型与特色,谋划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理清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发展的宏观战略地位;通过对外通道、对外门户及其与中心城市内在关系的分析,以双核结构模式为理论工具理清长江经济带的基础设施格局和城镇演化机理,细化三大城市群的演化过程与内在机理好样的。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从环境宜居角度,理清长江经济带的人居环境类型并进行环境宜居性评价,为成为全国环境宜居的先导区和示范区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换言之,上述基于流域、双核和宜居的三大研究视角,既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宏观背景,又立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现实需求,可谓新时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三大新思路。具体而言,第一、立足长江流域的三级尺度的子流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耦合分析,前人虽有提及,但本文更强调针对长江流域当前和未来进行这种耦合分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基于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本文运用双核结构理论进行了多维门户条件下长江经济带空间格局优化分析,拓展了双核结构理论的应用领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双核结构理论适合于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分析,本文对长江流域的双核结构的分析,更多的建基于宏观尺度。事实上,中小尺度的双核结构分析,将能更进一步揭示长江流域内各子流域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这有待于在本文研究基础上的深化研究;第三、宜居性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已有较多研究,但针对新时期长江流域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以及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则探讨不多,本文则希望环境宜居能成为未来长江流域的发展导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

. 地理科学, 1986, 6(2): 110-1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依据,指出点轴开发是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提出工业布局变化应遵循的基本战略,如工业布局总图不宜发生重大变化;重点发展的轴线及点轴系统;大中城市及工业集聚区空间结构的小尺度调整等。

[Lu Dadao.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overall plan of industrial productive allocation of China up to 2000.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86, 6(2): 110-11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了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依据,指出点轴开发是最有效的空间组织形式。提出工业布局变化应遵循的基本战略,如工业布局总图不宜发生重大变化;重点发展的轴线及点轴系统;大中城市及工业集聚区空间结构的小尺度调整等。
[2] 陆大道.

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

. 地理学报, 1987, 42(2): 97-105.

https://doi.org/10.11821/xb198702001      URL      摘要

根据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在本世纪内及下世纪初年应当实行重点开发战略,按“点-轴渐进扩散”模式实行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区域发展。实施这一战略,要求确定重点开发轴线,沿轴线建设密集产业带和建立横向联系的经济区。其中,沿海与沿长江两个一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r”字形宏观格局。

[Lu Dadao.

The macrostrateg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87, 42(2): 97-105.]

https://doi.org/10.11821/xb198702001      URL      摘要

根据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在本世纪内及下世纪初年应当实行重点开发战略,按“点-轴渐进扩散”模式实行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区域发展。实施这一战略,要求确定重点开发轴线,沿轴线建设密集产业带和建立横向联系的经济区。其中,沿海与沿长江两个一级轴线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r”字形宏观格局。
[3] 陆大道.

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 地理科学, 2014, 34(7): 769-772.

URL      Magsci      摘要

<p>自1984 年,&ldquo;点-轴开发&rdquo;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ldquo;T&rdquo;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ldquo;T&rdquo;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 世纪80~90 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 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ldquo;T&rdquo;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 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ldquo;点-轴开发&rdquo;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ldquo;T&rdquo;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p>

[Lu Dadao.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is the best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yout: The enormous potential for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7): 769-772.]

URL      Magsci      摘要

<p>自1984 年,&ldquo;点-轴开发&rdquo;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ldquo;T&rdquo;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ldquo;T&rdquo;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 世纪80~90 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 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ldquo;T&rdquo;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 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ldquo;点-轴开发&rdquo;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ldquo;T&rdquo;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p>
[4] 伍新木.

应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0): 1157-1158.

URL      Magsci      摘要

<p>我国的区域发展蓝图已经全覆盖,从沿海到沿边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到中部;从北部到南部到海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大、功能最全、集聚辐射力最强、综合价值最高的区域。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考察,长江经济带有必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的长江经济带战略应体现全流域的统筹协调,应体现各省、市、区分战略的整体整合,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协调的、全覆盖的科学战略。</p>

[Wu Xinmu.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uld be developed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10): 1157-1158.]

URL      Magsci      摘要

<p>我国的区域发展蓝图已经全覆盖,从沿海到沿边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到中部;从北部到南部到海岛。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大、功能最全、集聚辐射力最强、综合价值最高的区域。从历史和现实角度考察,长江经济带有必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的长江经济带战略应体现全流域的统筹协调,应体现各省、市、区分战略的整体整合,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协调的、全覆盖的科学战略。</p>
[5] 张恩平. 流域经济学.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7.

[Zhang Enping. Basin Economics.Wuhan: Hube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7.]

[6] 陈修颖.

流域经济协作区: 区域空间重组新模式

. 经济经纬, 2003, (6): 67-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1096.2003.06.019      URL      摘要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工效益。本文讨论了设立流域经济协作区的理论基础、流域经济区的功能特性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Chen Xiuy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area based on river basin: A new model.

Economic Survey, 2003, (6): 67-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1096.2003.06.019      URL      摘要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工效益。本文讨论了设立流域经济协作区的理论基础、流域经济区的功能特性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7] 胡碧玉.

流域经济宏观运行机制探讨

. 生产力研究, 2004, (9): 20-22.

URL      摘要

流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流域经济发展运动过程,探讨其宏观运行机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流域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推动流域经济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

[Hu Biyu.

On macro-operation mechanism of drainage area economy.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04, (9): 20-22.]

URL      摘要

流域经济发展和运行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进步和发展.分析流域经济发展运动过程,探讨其宏观运行机制,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流域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推动流域经济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
[8] 李敏纳.

国内流域经济研究述评

. 湖北社会科学, 2008, (7): 97-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477.2008.07.028      URL      摘要

流域经济是重要的、特殊类型的 区域经济。在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发展流域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国内流域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把握国内流域经济研究的脉络,对国内流域的开发实践、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流域经 济的更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Li Min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the domestic basin economy.

Hubei Social Sciences, 2008, (7): 97-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8477.2008.07.028      URL      摘要

流域经济是重要的、特殊类型的 区域经济。在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发展流域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是促进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国内流域经济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把握国内流域经济研究的脉络,对国内流域的开发实践、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及流域经 济的更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9] 曹宝, 罗宏, 吕连宏.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初步构想

.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0, 21(4): 20-24.

URL      摘要

依据流域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经济特点,划分相应的环境经济功能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 环境经济调控政策和措施,是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有多种分区方法。如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水功能分区、生态经济分区等等,然 而这些分区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对流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考虑的也不够深入,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流域综合管理的环境经济功能分区方法,笔 者从流域系统视角出发,在流域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针对流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提出了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的框架设计,对分区目 的、意义、思路、方法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分区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对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Cao Bao, Luo Hong, Lv Lianhong.

Primary design of watersh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function zoning.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 2010, 21(4): 20-24.]

URL      摘要

依据流域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经济特点,划分相应的环境经济功能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 环境经济调控政策和措施,是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已有多种分区方法。如主体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水功能分区、生态经济分区等等,然 而这些分区都有其特定的服务对象和目标,对流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考虑的也不够深入,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流域综合管理的环境经济功能分区方法,笔 者从流域系统视角出发,在流域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针对流域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提出了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分区的框架设计,对分区目 的、意义、思路、方法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分区的原则和指标体系,对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10] 张雷, 黄园淅, 程晓凌, .

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

. 资源科学, 2011, 33(8): 1422-1430.

URL      Magsci      摘要

文章通过黄河、猫跳河和汉江三个流域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随着现代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也不断显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流域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两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目前流域开发所做规划和设计尚无法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此状态使得工程建设的规模越大,梯级开发的程度越高,流域开发利弊的争论也就越大,所冒的开发生态风险也就越大。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从以往流域开发的经验、特别是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就成为现代流域开发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Zhang Lei, Huang Yuanxi, Cheng Xiaoling, et al.

Ecological effects of river basins development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8): 1422-1430.]

URL      Magsci      摘要

文章通过黄河、猫跳河和汉江三个流域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随着现代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也不断显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流域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两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目前流域开发所做规划和设计尚无法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此状态使得工程建设的规模越大,梯级开发的程度越高,流域开发利弊的争论也就越大,所冒的开发生态风险也就越大。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从以往流域开发的经验、特别是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就成为现代流域开发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11] 冯慧娟.

流域环境经济功能及其演化机理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1): 344-347.

[Feng Huijuan.

The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in watershed.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1): 344-347.]

[12] 刘盛佳.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上、中、下游比较研究.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Liu Shengjia.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uhan: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 李同明.

长江经济带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经济问题. 1999, (7): 15-18.

URL     

[Li Tongm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nomic Problems, 1999, (7): 15-18.]

URL     

[14] 陈德敏, 谭志雄.

长江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思路与实现路径研究

. 中国软科学. 2010, (1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0.11.001      URL      摘要

长江上游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展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江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应按照"保护 生态环境、统筹开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防治城市污染、协调流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从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协调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的角度出发,依据"分类分区"综合开发治理的实现路径,将长江上游流域分为:源头区、 深谷区、山地丘陵区及三峡库区。根据流域各区段特征对各分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有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Chen Demin, Tan Zhixiong.

Considerations of and realization approaches to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Soft Science, 2010, (1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0.11.001      URL      摘要

长江上游流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开展流域综合开发治理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江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应按照"保护 生态环境、统筹开发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防治城市污染、协调流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资源节约、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从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协调长江上游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的角度出发,依据"分类分区"综合开发治理的实现路径,将长江上游流域分为:源头区、 深谷区、山地丘陵区及三峡库区。根据流域各区段特征对各分区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有目标、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长江上游流域综合开发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15] 唐常春.

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以长江流域为例

. 地理研究, 2011, 30(12): 2173-218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5      URL      Magsci      摘要

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性、系统性、流域特色、效率与公平兼顾等原则,运用Delphi与AHP集成方法,综合确定各级指标选取及权重系数,构建区划指标体系。基于开发适宜性与保护必要性2种导向和生态、农业与开发3个维度,将长江流域划分为8种主体功能区域类型。

[Tang Changchun.

Construction of method and index system of MFOZ in a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of Yangtze River Basi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2): 2173-2185.]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20005      URL      Magsci      摘要

在对国内外空间区划与流域规划研究成果评析、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关系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自然单元主体功能区划不足与流域协调发展实践需要,以长江流域为例,开展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阐述了流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特征,提出其本质是主体功能区划与流域规划的有机结合体,进而构建区划逻辑思路与方法路线。基于科学性、系统性、流域特色、效率与公平兼顾等原则,运用Delphi与AHP集成方法,综合确定各级指标选取及权重系数,构建区划指标体系。基于开发适宜性与保护必要性2种导向和生态、农业与开发3个维度,将长江流域划分为8种主体功能区域类型。
[16] 陈雯, 闫东升, 孙伟.

长江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与态势的判断

. 地理研究, 2015, 34(3): 397-40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1      Magsci      摘要

<p>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当下,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等背景及资源环境瓶颈压力趋大等因素交互影响,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特征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更是与人口、资源、经济要素的流动及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态势的研究,从人口流动、用地变化、经济增长等要素演化及其互动协调关系入手,进而对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步调、城市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走势、城乡关系中的乡村衰退与复兴趋势、城镇化发展的粗放与集约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p>

[Chen Wen, Yan Dongsheng, Sun Wei.

Analyzing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3): 397-40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3001      Magsci      摘要

<p>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地区。当下,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等背景及资源环境瓶颈压力趋大等因素交互影响,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特征和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发展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更是与人口、资源、经济要素的流动及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对长三角城镇化发展态势的研究,从人口流动、用地变化、经济增长等要素演化及其互动协调关系入手,进而对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步调、城市外来人口的市民化走势、城乡关系中的乡村衰退与复兴趋势、城镇化发展的粗放与集约等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p>
[17]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网络

. 地理研究, 2014, 33(2): 323-33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11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前沿.借 鉴西方有关的研究工具,从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网络模式、功能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 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与已有的城市等级体系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城市如昆山、义乌等城市承担了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同时, 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也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三大核心节点城市(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网络的最主要的联系.从影响范围来看, 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最强,涉及面也最广,但南京和杭州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网络联系的核心区域开始由传统的上 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合的“Z”字型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地区扩散.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不同,将11个 部门分为完善型、扁平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

[Wang Cong, Cao Youhui, Chen Guowei.

Study on urban network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based on producer service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2): 323-33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11      URL      Magsci      摘要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前沿.借 鉴西方有关的研究工具,从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网络模式、功能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发展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 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与已有的城市等级体系特征并不完全一致,个别城市如昆山、义乌等城市承担了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同时, 城市间的网络连接也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三大核心节点城市(上海、南京、杭州)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网络的最主要的联系.从影响范围来看, 上海的网络指向性最强,涉及面也最广,但南京和杭州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所在省份之内,扁平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显著.网络联系的核心区域开始由传统的上 海、南京、杭州、宁波所围合的“Z”字型区域向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地区扩散.根据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不同,将11个 部门分为完善型、扁平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
[18] 冯长春, 曾赞荣, 崔娜娜.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

. 地理研究, 2015, 34(2): 234-24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4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经济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盟、自治州)三级空间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二阶分解和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后经济差异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且省内差异>经济区间差异>省间差异;② 相比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大西北、大西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内的省间差异相对较大;③ 省内差异减小的省份呈现增多趋势;④ 地级单元经济差异以空间正关联为主,HH类型有扩大趋势,LL类型较为稳定,HL和LH类型则较少且分布零散。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资产投资和行政分割等角度探讨了经济差异的原因。</p>

[Feng Changchun, Zeng Zanrong, Cui Nana.

The economic disparities and their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in China since 2000.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2): 234-24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4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经济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盟、自治州)三级空间单元,以2000-2012年人均GDP为指标,采用Theil指数二阶分解和ESDA空间统计方法,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① 2000年以后经济差异呈现“先小幅上升、后持续下降”的趋势,且省内差异>经济区间差异>省间差异;② 相比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长江中游、南部沿海等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大西北、大西南、东北等综合经济区内的省间差异相对较大;③ 省内差异减小的省份呈现增多趋势;④ 地级单元经济差异以空间正关联为主,HH类型有扩大趋势,LL类型较为稳定,HL和LH类型则较少且分布零散。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政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资产投资和行政分割等角度探讨了经济差异的原因。</p>
[19] 秦月, 秦可德, 徐长乐.

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11): 1405-1411.

URL      Magsci      摘要

陆海联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维,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而流域是陆域上最接近海洋的部分,实施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前提;促进流域 海洋联动发展、将内陆 流域 海洋互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陆海联动的最佳途径。在分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背景、意义、基础、效应等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指出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流域第三产业关联度以及海洋主要产业与基本流域第二产业关联度等都非常高。最后从规划编制、建立流域 海洋互动产业网、发展海洋科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建议

[Qin Yue, Qin Kede, Xu Changl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basin economy and marine economy: Taking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s as an exampl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3, 22(11): 1405-1411.]

URL      Magsci      摘要

陆海联动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维,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海陆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的一个有效措施,而流域是陆域上最接近海洋的部分,实施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是实现陆海统筹发展的前提;促进流域 海洋联动发展、将内陆 流域 海洋互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陆海联动的最佳途径。在分析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背景、意义、基础、效应等的基础上,以长江经济带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刻画了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程度,指出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流域第三产业关联度以及海洋主要产业与基本流域第二产业关联度等都非常高。最后从规划编制、建立流域 海洋互动产业网、发展海洋科技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流域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建议
[20] 王冰, 周雄兵.

长江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经济评论, 1998, (4): 75-81.

URL      摘要

长江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王冰周雄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是指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以及当代利益与未来利益相互统一的平衡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如果人...

[Wang Bing, Zhou Xiongbin.

People,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angtze Basin.

Economic Review, 1998, (4): 75-81.]

URL      摘要

长江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王冰周雄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丰富,是指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发展,以及当代利益与未来利益相互统一的平衡发展。但是,也不可否认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问题。如果人...
[21] 王合生, 虞孝感.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8, 7(1): 1-6.

URL      摘要

90年代以来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实现其快速协调发展,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中上游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借鉴国外大河开发经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构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持系统,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川江航道并加快港口建设,分步、分段建设沿江铁路,强化与长江主通道相联系的纵向铁路建设。加大上游水电基地的开发力度,建设沿江强大的西电东送走廊,中下游地区重点解决电力建设与能源运输问题。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为此应增加环境治理与保护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综合防治工程,强化环境管理。

[Wang Hesheng, Yu Xiaoga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belt along Changjiang riv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1998, 7(1): 1-6.]

URL      摘要

90年代以来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实现其快速协调发展,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中上游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借鉴国外大河开发经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构筑上中下游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持系统,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农业生产基地。整治长江口深水航道和川江航道并加快港口建设,分步、分段建设沿江铁路,强化与长江主通道相联系的纵向铁路建设。加大上游水电基地的开发力度,建设沿江强大的西电东送走廊,中下游地区重点解决电力建设与能源运输问题。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环境污染,为此应增加环境治理与保护费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设综合防治工程,强化环境管理。
[22] 陈利顶, 傅伯杰.

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

. 环境科学, 1999, (2): 92-94.

https://doi.org/10.1017/S0266078400010713      URL      摘要

长江流域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与较多的非再生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 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 视可持发展的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为了提高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加强3个方面保障能力的建设;(1)基础设施在加强现有长江航道建设,提高长 江航运能力的同时,加快长江流域东西向陆路通道道的建设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2)能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箍江中上游地区水电资源 的开

[Chen Liding, Fu Bojie.

Evaluation 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angtze River Bas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9, (2): 92-94.]

https://doi.org/10.1017/S0266078400010713      URL      摘要

长江流域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环境资源与较多的非再生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 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的 视可持发展的基础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为了提高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加强3个方面保障能力的建设;(1)基础设施在加强现有长江航道建设,提高长 江航运能力的同时,加快长江流域东西向陆路通道道的建设将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2)能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箍江中上游地区水电资源 的开
[23] 刘兆德, 虞孝感.

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1):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227.2002.01.003      URL      摘要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8~1998年长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8年到1998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上海、江苏2省市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浙江从1993年起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川渝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经济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③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Liu Zhaode, Yu Xiaoga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problem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angtze Bas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2, 11(1): 10-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227.2002.01.003      URL      摘要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8~1998年长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长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8年到1998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上海、江苏2省市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浙江从1993年起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川渝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经济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③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刘兆德, 虞孝感.

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 经济地理, 2006, 26(2): 304-3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2.029      URL      摘要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Liu Zhaode, Yu Xiaogan.

Estima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main rail lines based on land price func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2): 304-3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6.02.029      URL      摘要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S IR GRID))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
[25] 杨桂山.

长江沿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地理科学, 1998, 18(6): 510-517.

Magsci      摘要

开放开发长江,建设强大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区域发展的差异扩大以及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Yang Guishan.

Major problem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ong the bank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Countermeasur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8, 18(6): 510-517.]

Magsci      摘要

开放开发长江,建设强大的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长江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加剧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各种矛盾.本文综合分析了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重大项目重复建设、区域发展的差异扩大以及生态与环境不断恶化等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6] 梁伟, 朱孔来.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以长江流域为例

. 经济问题探索. 2011, (8): 159-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11.08.030      URL      摘要

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大多偏重经济、社会因素,而真正反映生态环 境质量的指标所占权重和比例偏少,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重点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废物排放”、“环境治理”、“能耗”和 “环境资源”等,共计25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计算了全国31省市的 生态环境指数,着重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指数略高于全国均值,上游的青海、下游的江苏和上海得分偏低,云 南、四川、江西和西藏表现较好,重庆、湖北、湖南和安徽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依据各地的得分及其在各评价指标上的表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Liang Wei, Zhu Konglai.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c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1, (8): 159-16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11.08.030      URL      摘要

当前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大多偏重经济、社会因素,而真正反映生态环 境质量的指标所占权重和比例偏少,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重点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涉及到“废物排放”、“环境治理”、“能耗”和 “环境资源”等,共计25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计算了全国31省市的 生态环境指数,着重分析了长江流域各地的生态环境现状,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指数略高于全国均值,上游的青海、下游的江苏和上海得分偏低,云 南、四川、江西和西藏表现较好,重庆、湖北、湖南和安徽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依据各地的得分及其在各评价指标上的表现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7] 徐国弟. 21世纪长江经济带综合开发.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Xu Guodi.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Belt along Yangtze River in 21st Century.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1999.]

[28] 曹智杰, 陈永宁.

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

. 宏观经济研究, 2000, (3): 37-43.

URL      [本文引用: 1]     

[Cao Zhijie, Chen Yongning.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Macroeconomic Research, 2000, (3): 37-43.]

URL      [本文引用: 1]     

[29] 沈玉芳, 罗余红.

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世界地理研究, 2000, 9(2): 23-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对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 ,深入探讨了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带来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应用G·迈达尔的回程效果理论 ,提出了改善和最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

[Shen Yufang, Luo Yuhong.

The situation,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unbalanced economies between east, middle and wes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Zon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0, 9(2): 23-3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对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形成原因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 ,深入探讨了长江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所带来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应用G·迈达尔的回程效果理论 ,提出了改善和最终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性意见。
[30] 虞孝感, 陈雯.

关于长江产业带建设总体布局的初步思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1993, 2(3): 193-198.

[Yu Xiaogan, Chen Wen.

An approach to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construction of the industrial corrido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1993, 2(3): 193-198.]

[31] 李靖, 谷人旭.

长江经济带合作发展探讨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 19(1):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1.019      URL      摘要

在当今世界经济推动下,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发展有了全新的意义,该文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合作角度出发,借鉴国外流域开发成功的范例,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基础、合作领域等,并论述了具体的措施、方案.

[Li Jing, Gu Renxu.

A new study on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3, 19(1):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3.01.019      URL      摘要

在当今世界经济推动下,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发展有了全新的意义,该文从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区域合作角度出发,借鉴国外流域开发成功的范例,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合作基础、合作领域等,并论述了具体的措施、方案.
[32] 叶依广, 史嵘, 孙林.

加强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思考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227.2003.01.001      URL      摘要

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和协调 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在政策、自然资源、产业互补性、区位等方面的潜力及突 出优势、进而论述了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流域东西部地区间流通通道不畅、经济整体性差,内部联系松散、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 性地提出现阶段流域东西协作应把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开发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手开拓市场,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建立人才资源 培训交流机制等作为协作的重点领域。同时,提出了经济协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协调机制的建立、流域经济协作主体的确定、政策制定及其引导、流域经济协作目 标等问题。

[Ye Yiguang, Shi Rong, Sun Lin.

On the economic collaboration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ast and west parts of Yangtze Bas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 12(1):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227.2003.01.001      URL      摘要

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和协调 发展是长江流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在政策、自然资源、产业互补性、区位等方面的潜力及突 出优势、进而论述了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流域东西部地区间流通通道不畅、经济整体性差,内部联系松散、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 性地提出现阶段流域东西协作应把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开发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手开拓市场,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建立人才资源 培训交流机制等作为协作的重点领域。同时,提出了经济协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如协调机制的建立、流域经济协作主体的确定、政策制定及其引导、流域经济协作目 标等问题。
[33] 段进军.

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1): 2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5.01.006      URL      摘要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从横向来看,主要是突出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三大区域的特色,并对其发展进行定位,这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发展的基础。从纵向来看,就是为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市场、交通等条件,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Duan Jinjun.

Strategical thought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y Belt.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5, 24(1): 27-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5.01.006      URL      摘要

文章从横向和纵向2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从横向来看,主要是突出以上海、武汉和重庆为中心三大区域的特色,并对其发展进行定位,这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联动发展的基础。从纵向来看,就是为长江经济带的联动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包括制度、市场、交通等条件,并且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企业和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 魏后凯, 蒋媛媛.

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 现状与展望

. 学习与实践, 2009, (11): 5-13.

URL      摘要

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轴线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发规划效果进行了简要评价,进而提出推进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的战略构想和相关政策措施。

[Wei Houkai, Jiang Yuanyua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reg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Learning and Practice, 2009, (11): 5-13.]

URL      摘要

长江流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轴线之一,也是中国人口、城镇和产业的重要聚集区。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的开发规划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开发规划效果进行了简要评价,进而提出推进长江流域地区开发规划的战略构想和相关政策措施。
[35] 夏永祥.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 区域经济评论, 2014, (4): 47-49.

URL      摘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陆大道院士基于"点轴理论",提出了"T字型开发模式",认为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无疑应该是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条重要的一级开发轴线,这一构想被国家所采纳。1992年,邓小平在南行讲话中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中共十八大后,在谋划和

[Xia Yongxiang.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midwest region through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4, (4): 47-49.]

URL      摘要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陆大道院士基于"点轴理论",提出了"T字型开发模式",认为作为我国黄金水道的长江,无疑应该是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经济布局的一条重要的一级开发轴线,这一构想被国家所采纳。1992年,邓小平在南行讲话中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中共十八大后,在谋划和
[36] 吴传清, 陆璇, 董旭.

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 12(7): 5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26x.2014.04.009      URL      摘要

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呈现出目标导向转移、体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区域和部门协作等显著特征。未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编制 工作应充实规划体系、整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法规、推动信息公开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Wu Chuanqing, Lu Xuan, Dong Xu.

Evolution, features and prospects of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2014, 12(7): 5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626x.2014.04.009      URL      摘要

建国以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历经了三个阶段,呈现出目标导向转移、体现可持续发展、重视区域和部门协作等显著特征。未来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编制 工作应充实规划体系、整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法律法规、推动信息公开和强化生态文明理念。
[37] 肖金成, 黄征学.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战略思路研究

. 江淮论坛, 2015, (1):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62X.2015.01.001      URL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 “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 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 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Xiao Jincheng, Huang Zhengxue.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Jiang huai Tribune, 2015, (1): 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62X.2015.01.001      URL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 “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以及若干个 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上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居民收入差距 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镇体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38] 黄勤.

论内河产业带的空间结构、空间演进及空间效应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2): 132-139.

[Huang Q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effects of inland river industrial belts.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5, (2): 132-139.]

[39] 陈修颖, 陆林.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基础及优化研究

. 经济地理, 2004, 24(3): 326-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3.009      URL      摘要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互补性、通达性及介入机会等三大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长江经济带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是空间互补的前提,网络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间的通达性,空间竞争与介入机会成正比.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构建GCT机构模式以实现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其次要通过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通道,以实现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Chen Xiuying, Lu Lin.

Study on forming base and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Zone.

Economic Geography, 2004, 24(3): 326-3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3.009      URL      摘要

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是在互补性、通达性及介入机会等三大要素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在长江经济带内,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区域发展阶段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是空间互补的前提,网络发展水平决定区域间的通达性,空间竞争与介入机会成正比.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构建GCT机构模式以实现空间管理体制创新;其次要通过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通道,以实现空间结构要素优化.
[40] 李兰明.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 学术纷争及其讨论

.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11, 27(5): 44-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465.2011.05.007      URL      摘要

关于长江经济带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即使对上中下游的划分、节点的布局、轴线的走向和结构层次的安排等,相关学者也都各执一词。就长江经济带规划而言,当前主要应深化以下六个问题的研究,一是研究视角的确立;二是划分标准的建立;三是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的安排;四是纵横向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带的布局;五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六是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界定。

[Li Lanm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cademic disputes and discussion.

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2011, 27(5): 44-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5465.2011.05.007      URL      摘要

关于长江经济带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即使对上中下游的划分、节点的布局、轴线的走向和结构层次的安排等,相关学者也都各执一词。就长江经济带规划而言,当前主要应深化以下六个问题的研究,一是研究视角的确立;二是划分标准的建立;三是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的安排;四是纵横向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带的布局;五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整合;六是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界定。
[41] 覃剑, 冯邦彦.

流域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研究: 基于2001-2009年长江流域数据的面板计量分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1): 1308-1313.

URL      Magsci      摘要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在理论方法上,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一个包括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内生要素的流域经济增长框架。在实践论证上,以长江为样本域,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测度生产要素对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要素对流域经济不同域段作用强度不同,且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即沿江而下,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加大,物质资本则恰好相反。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流域经济的不平衡程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促使流域上游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实施流域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流域城市化等

[Qin Jian, Feng Bangyan.

Research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 river basin-based on econometrics of panel data with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data: 2001-2009.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11): 1308-1313.]

URL      Magsci      摘要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在理论方法上,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一个包括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内生要素的流域经济增长框架。在实践论证上,以长江为样本域,运用面板计量分析方法,测度生产要素对流域上中下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要素对流域经济不同域段作用强度不同,且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效应,即沿江而下,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加大,物质资本则恰好相反。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流域经济的不平衡程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促使流域上游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实施流域大开发战略和推进流域城市化等
[42] 赵琳, 徐廷廷, 徐长乐.

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7): 846-851.

URL      Magsci      摘要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 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字形宏观格局,是全国经济联系的中心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率先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上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我国另一条 发展主轴线的长江沿岸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则相对较晚。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时空分析,选择1992~2010年作为时间序列,以长江经济带 作为空间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概括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以期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 可行性的线索和建议。

[Zhao Lin, Xu Tingting, Xu Changle.

Spatial and temporal anlysis of econom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Economic Bel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3, 22(7): 846-851.]

URL      Magsci      摘要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 与沿海经济带共同构成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T"字形宏观格局,是全国经济联系的中心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率先实施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上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得到了超常规发展,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我国另一条 发展主轴线的长江沿岸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则相对较晚。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的时空分析,选择1992~2010年作为时间序列,以长江经济带 作为空间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在概括长江经济带整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变化过程,以期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 可行性的线索和建议。
[43] 尚勇敏, 曾刚, 海骏娇.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

. 经济纵横, 2014, (11): 87-92.

URL      摘要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发展轴,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经济格局以及实现中国东、中、西联动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应采取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体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破解封锁壁垒;加强城市群联动、共同开拓内外市场等对策。

[Shang Yongmin, Zen Gang, Hai Junjiao.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nstruction.

Economic Review, 2014, (11): 87-92.]

URL      摘要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布局的重要发展轴,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经济格局以及实现中国东、中、西联动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应采取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体系;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破解封锁壁垒;加强城市群联动、共同开拓内外市场等对策。
[44] 张超, 王春杨, 吕永强, .

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研究

. 城市发展研究, 2015, 22(3): 19-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 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差异化显著,江浙沪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区域城市群,而长江经济带广大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条件,各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Zhang Chao, Wang Chunyang, Lv Yongqiang, et al.

Research on city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ased on DMSP/OLS night time light data.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5, 22(3): 19-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1996~2010年城市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加权标准差椭圆等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其变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总体呈现东部相对密集、中西部相对稀疏的条形核心—边缘结构,1996~ 2010年间,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转变的演化过程;城市体系空间增长表现为明显的先扩张后收缩、先向西南方向移动再向东北方向移动、沿海、沿江、沿沪昆线及南北交通通道轴线的动态演进特征;受地理条件、空间距离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非连续性和片段化特征,区域内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差异化显著,江浙沪地区已进入都市连绵化阶段,形成较为成熟的跨区域城市群,而长江经济带广大内陆城市群则基本处于以都市郊区化和多中心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形成跨区域城市群的条件,各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45] 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理

. 地理学报, 2002, 57(1): 85-9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2.01.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Lu Yuqi.

The mechanism of the model of dual-nuclei structur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57(1): 85-9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2.01.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双核结构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中.从机理上考察,它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从形成类型看,可分为内源型和外生型2种类型的双核结构,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其典型代表.对于后者,还衍生出由新旧首都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双核结构现象.双核结构的形成与流域有莫大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流域的双核结构形成的理想图式.流域自然条件、运输结构的改变,以及运输主通道走向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使双核结构的形成区域由流域拓展至其它一般区域.
[46] 陆玉麒.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数学推导

. 地理学报, 2003, 58(3): 406-41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3.03.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区域可达性的计算公式,其实质都是给定区域中某一质点的居中性的测量,因此,现有的区域可达性其实仅指区内可达性。据此,将区域可达性理解成由区内可达性和区外可达性2部分组成,并重点讨论了区外可达性的测算方法。研究表明,区外可达性定量模型的建立无法简单地套用现有的区内可达性的测算方法,原因是门户质点的区外可达性值由于距离为0故无法运用现有的公式予以测算,为此我们通过区外虚拟质点的引入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依据重新定义的区域可达性,本文在均质平原背景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制及相应的参数条件。流域作为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的理想区域,也在此得到了验证。由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

[Lu Yuqi.

The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of the model of regional dual-nuclei structur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58(3): 406-414.]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3.03.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表明,现有关于区域可达性的计算公式,其实质都是给定区域中某一质点的居中性的测量,因此,现有的区域可达性其实仅指区内可达性。据此,将区域可达性理解成由区内可达性和区外可达性2部分组成,并重点讨论了区外可达性的测算方法。研究表明,区外可达性定量模型的建立无法简单地套用现有的区内可达性的测算方法,原因是门户质点的区外可达性值由于距离为0故无法运用现有的公式予以测算,为此我们通过区外虚拟质点的引入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依据重新定义的区域可达性,本文在均质平原背景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形成机制及相应的参数条件。流域作为双核结构模式形成的理想区域,也在此得到了验证。由于区域双核结构模式
[47]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本文引用: 1]     

[Wu Liangyong.Introduction to Human Settlements.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1.]

[本文引用: 1]     

[48] 张文忠, 尹卫红, 张景秋, .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Zhang Wenzhong, Yin Weihong, Zhang Jingqiu, et al.China Livable City Research Report. Beijing: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 2006.]

[49] 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 地理科学, 2007,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      URL      Magsci      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者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Zhang Wenzhong.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      URL      Magsci      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者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50] 张文忠, 谌丽, 杨翌朝.

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Zhang Wenzhong, Chen Li, Yang Yizhao.

Research progress o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51]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

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地理学报, 2008, 63(12): 1327-133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2.010      URL      Magsci      摘要

<p>以1km&times;1km 栅格为基本单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 构建了基 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GIS 技术, 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 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 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 关, 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sup>2</sup> 值高达0.87, 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 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 接近国土面积的45%, 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 其中3/4 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 人居 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 占国土面积的 23.45%, 相应人口4112 万, 占全国的3.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 人, 是中国人居环境 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人口249 万, 不到全国的 0.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 人, 大片地区沦为&ldquo;无人区&rdquo;。</p>

[Feng Zhiming, Tang Yan, Yang Yanzhao,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dex model(HEI) based on GI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2): 1327-133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2.010      URL      Magsci      摘要

<p>以1km&times;1km 栅格为基本单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 构建了基 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GIS 技术, 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 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 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 关, 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sup>2</sup> 值高达0.87, 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 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 接近国土面积的45%, 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 其中3/4 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 人居 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 占国土面积的 23.45%, 相应人口4112 万, 占全国的3.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 人, 是中国人居环境 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times;10<sup>4</sup> km<sup>2</sup>, 人口249 万, 不到全国的 0.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 人, 大片地区沦为&ldquo;无人区&rdquo;。</p>
[52]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 地理学报, 2007, 62(10): 1073-10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10.007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 运用GIS 技术, 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 提取了基于栅 格尺度(10 km&times;10 km) 的中国地形起伏度, 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 个方面系 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 63%的区域低于1 (相对高差&le;500 m); 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 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 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28<sup>o</sup>N、35<sup>o</sup>N、42<sup>o</sup>N 纬线和85<sup>o</sup>E、102<sup>o</sup>E、115<sup>o</sup>E 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 随着海拔高度增加, 地形 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 拟合度高达0.91; 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 的地区, 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 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 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 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p>

[Feng Zhiming, Tang Yan, Yang Yanzhao.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in Chin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10): 1073-10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10.007      URL      Magsci      摘要

<p>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 运用GIS 技术, 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 提取了基于栅 格尺度(10 km&times;10 km) 的中国地形起伏度, 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 个方面系 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 63%的区域低于1 (相对高差&le;500 m); 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 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 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 28<sup>o</sup>N、35<sup>o</sup>N、42<sup>o</sup>N 纬线和85<sup>o</sup>E、102<sup>o</sup>E、115<sup>o</sup>E 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 随着海拔高度增加, 地形 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 拟合度高达0.91; 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 的地区, 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 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 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 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p>
[53] 李雪铭, 刘敬华.

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适囚子综合评价

. 经济地理, 2003, 23(5): 656-6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5.017      URL      摘要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特点,气候是构成这一系统最为密切直接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是人们评判城市适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Li Xueming, Liu Jinghu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to environmental climate of the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23(5): 656-6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5.017      URL      摘要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特点,气候是构成这一系统最为密切直接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是人们评判城市适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54] 李雪铭, 李明.

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 地理科学, 2008, 28(6): 742-7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6.005      URL      Magsci      摘要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Li Xueming, Li Ming.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j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based on embodying self-realization needs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6): 742-7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6.005      URL      Magsci      摘要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55] 唐焰, 封志明, 杨艳昭.

基于栅格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

. 资源科学, 2008, 30(5): 648-65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8.05.002      URL      Magsci      摘要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③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明,气候适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14%,相应人口占98.22%,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各占14.06%和22.77%,而相应人口仅占1.62%和0.16%,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气候适宜地区。

[Tang Yan,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Evaluation of climat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8, 30(5): 648-65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8.05.002      URL      Magsci      摘要

运用GIS技术,基于1km×1km栅格尺度,计算了中国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系统分析了二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舒适期与适宜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大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整体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递减的趋势;②基于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气候舒适期地域差异显著,最高值分布在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东南部,舒适期长达12个月,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舒适区;气候舒适期超过半年(6个月)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1/3强;气候舒适期为12个月的地区,面积不足全国的1%;③中国人居环境的气候适宜性评价表明,气候适宜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3.14%,相应人口占98.22%,临界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各占14.06%和22.77%,而相应人口仅占1.62%和0.16%,人口明显集中分布于气候适宜地区。
[56] 郝慧梅, 任志远.

基于栅格数据的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测评

. 地理学报, 2009, 64(4): 498-50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12      URL      Magsci      摘要

<p>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 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 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 技术, 采 用综合指数法, 基于陕西省96 个气象站点1966-2005 年气象数据、1990-2007 年逐月NDVI 和Landsat TM 影像、1:25 万DEM、2000 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 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 关资料, 以100 m&times;100 m 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 局, 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 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 于18.55~88.97 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 般适宜区面积最广,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 占26.11%;临界适宜 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 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 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p>

[Hao Huimei, Ren Zhiyuan.

Evaluation of nature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grid dat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4): 498-50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4.012      URL      Magsci      摘要

<p>人居环境中的自然基础和生态背景, 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影 响人类发展水平与社会进步。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 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 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 技术, 采 用综合指数法, 基于陕西省96 个气象站点1966-2005 年气象数据、1990-2007 年逐月NDVI 和Landsat TM 影像、1:25 万DEM、2000 年陕西省人口详查数据、2006 人口数据以及其他相 关资料, 以100 m&times;100 m 栅格单元构建并直观展现了陕西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 局, 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 陕西省的人居环境指数介 于18.55~88.97 之间;从西北向东南、从山地、高原向平原、河谷人居自然适宜程度递增。一 般适宜区面积最广, 占陕西省总面积的63.28%;比较适宜地区居次, 占26.11%;临界适宜 区占10.26%;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 仅占0.35%。陕西省总人口的68.92%分布在占全省面积 26.46%的高度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地表水资源和地形起伏度是引起省内人居环境自然适宜 性分异的主要因子。实证分析表明该测评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陕西省人居的自然生态背景。</p>
[57] 岳健, 雷军, 马天宇, .

关于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讨论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11): 1-7.

URL      摘要

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工作中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所依据的评价模型在权重和分级阈值的设置以及某些参评指数的设计和选择上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评价应增加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Yue Jian, Lei Jun, Ma Tianyu, et al.

A discuss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suitability for human settlement in Xinjiang.

Journal of Arid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23(11): 1-7.]

URL      摘要

对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划工作中新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所依据的评价模型在权重和分级阈值的设置以及某些参评指数的设计和选择上尚存在不合理之处,因而导致评价结果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特别指出评价应增加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然灾害情况。
[58] 刘沛林, 廖柳文, 刘春腊.

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及其组合因子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5): 769-77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8      URL      Magsci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展,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趋势明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对提升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加快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20份长沙县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满意度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县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为0.82,属于较好水平,但居民对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满意程度评价为一般.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的组合因子,并提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政策建议.

[Liu Peilin, Liao Liuwen, Liu Chunla.

Urban residential amenity index and its composition factors: The case of Changsh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5): 769-77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8      URL      Magsci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展,城镇人居环境恶化趋势明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对提升中小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加快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已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基于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20份长沙县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满意度问卷调查资料,结合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长沙县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为0.82,属于较好水平,但居民对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满意程度评价为一般.在此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的组合因子,并提出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的政策建议.
[59] 陈修颖.

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演化及重组

. 地理学报, 2007, 62(12): 1265-12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1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重新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区域集聚与链接阶段、行政经济区阶段和空间竞争与链接阶段等4个时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形成了特殊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存在三大核心、一条主轴、一条辅轴、四条地方轴、一个外围地区和一个边缘地域。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求空间管理组织的创新,其次是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一个以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具有跨国或跨区域网络的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是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理想组织模式,只有当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企业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空间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要素中,节点和通道是骨架,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两大关键要素。

[Chen Xiuying.

The formation, evolvement and reorgan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12): 1265-12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12.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重新认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的一般方法,获得了长江经济带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经过独立发展阶段、区域集聚与链接阶段、行政经济区阶段和空间竞争与链接阶段等4个时期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形成了特殊的条形核心—外围—边缘结构,存在三大核心、一条主轴、一条辅轴、四条地方轴、一个外围地区和一个边缘地域。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从互补性、通达性和介入机会等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的基础。为加快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求空间管理组织的创新,其次是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一个以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具有跨国或跨区域网络的精英企业三者组成的长江经济带空间组织与管理机构,是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理想组织模式,只有当政府、城市管理与经营者和企业建立起三者协商与联合的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空间管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结构要素中,节点和通道是骨架,也是空间结构优化的两大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