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状态 | 主体类型 | 适应性行为 | 人居效应 | 空间形态 | 社会文化 | 生态环境 | 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各个利益主体分享旅游红利的愿望较强烈,各主体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强度和复杂程度均大幅度 提升。 | 居民 | 2003年,村民擅自拆除古建筑,被刑事拘留[41];2005-2007年,张谷英村新建楼房将近80户,处于核心古建筑群有9户[34,37];2006年,张谷英村村民有4次较大规模的聚众事件[37];2009年,张谷英村自筹资金,对村里泥路进行硬化[42];2012年,张谷英村推出了八大民俗活动[43];2005-2012年,制定了张谷英村《村规民约》《财务制度》《旅游收入二次分配方案》等系列制度[34] | 村落空间形态进一步优化,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双核结构;土地集约化利用,旅游用地需求增加,农业生产空间向服务生产空间转型;村内外交通通达度进一步提升 | 多元主体的涌现和旅游流要素的集聚推动村落文化的整合,传统文化不断更新,新生文化不断输入,文化异化趋势明显 | 生态环境得到强制性和自觉性维护,生态环境已由生计型生态功能向环境型生态功能转化,生态环境的“标识”作用进一步提升,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 政府 | 2003年,张谷英村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2004-2005年,完成张谷英村4个不同类型的规划编制[44];2006年,成立张谷英管理处,升级为副处级单位[37];2006年,依法重点惩治2户破坏古建筑村民[37];2012年,张谷英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2年,将梅城线杨林至张谷英段线路升级改造为二级公路[45];2015年,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之张谷英村:和睦有道[46];2016年,张谷英管理处开展“孝友”文化系列活动[47] | 企业 | 2002年,长沙汇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张谷英村[38];2005年,湖南金荣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入驻张谷英村,并成立了张谷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37];2008年,北京中坤集团投资开发“洞庭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项目,张谷英村作为重点项目列入其中;同年6月,成立张谷英景区管理公司,并编制了《张谷英文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44] | 非政府组织 | 2002-2004年,县文联和美协在张谷英村举办“艺术节书法大展”和“民俗文化节美术作品展”[48];2002年,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走进张谷英村》节目[49];2009年,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评定张谷英村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2011年,纪录片《远方的家》播出民间故宫张谷英村[50] | 游客 | 2003年以后,张谷英村游客接待人次均接近或超过6万人次[38];2009年,武广高铁正式运营,客源地由长沙扩展至广州、武汉等地;2003年,门票收入由2002年的34.7万元增升到180万元,此后维持在200万元左右[37,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