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8 , 37 (11): 2259-227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11011

研究论文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

马玉玲1, 乔家君12, 刘晨光1, 韩冬1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4
2.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封 475001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f foothills of Taihang Mountains in Henan

MA Yuling1, QIAO Jiajun12, LIU Chenguang1, HAN Dong1

1. College of Environment &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2.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乔家君(1973- ),男,河南商丘人,博士,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学研究。E-mail: jjqiao@h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8-03-19

修回日期:  2018-08-2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11-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72,41171150,41501134,4170113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JD790011)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16IRTSTHN01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马玉玲(1981- ),女,河南新郑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区经济发展研究。E-mail: ylma@vip.henu.edu.cn

展开

摘要

专业村发展正在经历由点到面的集聚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集聚态势。在对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外延(空间集聚)和内涵(功能集聚)两方面分析,构建测度模型,并以河南太行山麓集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 专业村集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空间范围和内部功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② 空间演化遵循“中心—外围”路径。实证分析表明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范围逐渐扩大,并沿“中心—外围”路径扩散。③ 功能演化受亲缘、地缘、业缘联系的影响,联系密度逐渐增强。实证结果显示,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网络密度和集中度均上升,表明其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集聚优势凸显;中心势和中心度有所下降,表明专业村之间的支配关系更均衡,呈现由两极分化到层级发展的趋势;功能演化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关键词: 专业村集聚 ; 外延演化 ; 内涵演化 ; 河南太行山麓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is evolving from a scattered point pattern to a clustered planar form, showing a trend of gradual agglomeration. We analyz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SVA) at the foothill of Taihang Mountains from the aspects of both internal functions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VA, empirical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as an example for further analysis. Findings from our study include: (1) SVA is a dynamic concept with constantly changing spatial extent and internal functions. (2) The evolution of SVA follows the path of the "center-periphery" model, which is verified by empirical analyses. The calculated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hows that there is a spatial clustering of SVA at the foothills of Taihang Mountains area in Henan and the degree of agglomeration is increasing. The result of optimized hot spot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s an expanding spatial extent of the agglomeration, where the hot spot and sub-hotspot areas have been expanding. The evolution of SVA seems to follow the "center-periphery" spatial structure in its diffusion process. (3) The evolution of SVA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digenous, geographical, and industrial factors, which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 among specialized villag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SVA at the foothills of Henan Taihang Mountains area continues to grow over time with tightening economic linkages between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the growing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at is to say, the influence of the whole network of SVA to the node gradually increased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ized villages is gradually intensive, and the agglomeration advantage of the network is gradually prominent. Finally, there is also an observable trend of decreasing dominance by the growth poles in the agglomeration, making SVA a more balanced cluster than before.

Keywords: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 extensional evolution ; connotation evolution ; foothills of Taihang Mountains in Henan

0

PDF (436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马玉玲, 乔家君, 刘晨光, 韩冬.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259-227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11011

MA Yuling, QIAO Jiajun, LIU Chenguang, HAN Don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A case study of foothills of Taihang Mountains in Hena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1): 2259-227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11011

1 引言

专业村作为农区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在实践领域和理论界都受到广泛关注[1]。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城市“剥夺”农村的基础之上的[2],这种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不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城乡发展不平等势必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矛盾[3]。为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红利,顶层设计中也一直关注农村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问题,尤其强调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而专业村这一以村域为发展单元的产业专业化模式在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4]。专业村在发展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在空间上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由点到面[5],由星星点点的“马赛克”到扎堆出现的“块状”专业村集聚区,成为农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专业村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农村经济的特殊推动作用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兴趣。中国专业村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相关学术成果的影响,如早期英国的“原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6]、美国的“公司镇”(company town)[7]、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one village one product,OVOP)[8]等。尤其是日本的OVOP运动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9],比较成功的如泰国的一村一品计划(one tambon one product,OTOP)[10]、中国的专业村(specialized village,SV)[11]等。尤其是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虽然专业村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且出现了其他国家未曾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理论试验场。

相关研究从初期对专业村概念的界定[12,13]、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14],逐步深化为分析不同产业类型专业村的发展演化[15,16,17,18]以及更为微观的专业村农户研究[19]等。研究表明,专业村的发展逐渐从村庄内部向外部扩散,专业村的数量显著增加[20],并呈现集聚的空间形态[21],形成专业村集聚区。专业村集聚是农村专业项目的区域化,专业村集聚区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专业村形成合力,其规模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比单一专业村要大得多[22]。乔家君等对河南省专业村集聚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专业村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均表现出集聚的发展态势,且专业村集聚在空间特征上并不是均衡发展,而是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状况[23,24]。Qiao等[11]进一步探测到河南省专业村主要有两个集聚区:太行山麓集聚区和平顶山集聚区。除了空间上的集聚形态,专业村在功能上也表现出集聚状态,主要表现为集聚地域依托某一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25],如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专业村,随着其横向一体化的发展,在某一区域种植规模的扩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的拐点出现,为突破这一困境,某些专业村开始向产前(如育种育苗)或产后(如销售、物流等)延伸,集聚区专业村之间不再是单纯模仿与竞争的关系,开始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创新与合作关系。随着专业村之间横向与纵向联系的增多,逐渐形成集聚网络,专业村集聚不断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25]

目前对于专业村集聚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现有研究主要是从较为宏观的视角,侧重于探讨集聚的空间特征,且多以实证分析为主。一方面缺乏从中观和微观的视角来阐明专业村集聚的内部机理,例如从某一集聚区的中观视角探讨集聚演化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集聚网络微观节点之间是如何联系的;另一方面缺乏更为基础的理论性研究,比如对专业村集聚的概念、内涵的界定,以及其理论模型及量化模型的提炼分析等。基于这一研究现状,本文尝试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外延(空间)和内涵(功能)两方面建构专业村集聚的理论和量化测度模型,并以河南太行山麓为案例区,运用该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丰富专业村集聚的研究内容和理论框架。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

专业村是专业村集聚的基础,目前对专业村概念的辨析较多。孙洪志等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主要从专业户数量和收入两个方面进行界定[12]。李小建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从主导产业、收入标准、组织形式三方面对专业村标准进行表述,认为专业村是指某村大部分农户商品性地从事一种或多种相互关联的生产或服务活动,从而使该产值构成该村社会产值的主体[13]。李小建等提出的这一概念在理论研究中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中国农业部对专业村制定了更加量化的标准(① 中国农业新闻网,http://www.farmer.com.cn/jjpd/hyyw/201509/t20150925_1143743.htm.):主导产业或产品收入占全村各业总收入的5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占全村农户数的60%以上;从事主导产业或产品经营活动的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70%以上。这一量化标准与学界的概念内涵上是相通的,又因其更具有可操作性,成为专业村统计上的参照标准。

根据上述对专业村概念的认识,有学者指出专业村实质上是村域尺度上的产业集 群[13],认为专业村集聚是在一定范围内,在地理范围上比较接近的专业村,由于其从事的特色产品的共性或互补性,相对集中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有机群体,在空间上逐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26]。但实质上,专业村集聚与产业集群虽然都有地理邻近和关联产业的涵义,但二者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产业集群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27],而专业村集聚的研究对象则是村落与农户;产业集群的主体间显性的、正式的联系较多[28],而专业村集聚的主体之间隐性的、非正式的联系更多;产业集群的形成中市场导向更为明显,而专业村集聚更多的则是基于政府主导的专业项目,政策导向性更强。由此可见,专业村集聚既有产业集群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独特性,自然村庄是其空间载体,专业户是其经济空间主体,专业村之间、农户之间的要素流动是形成其集聚的内生动力。

从现有研究成果对专业村集聚内涵的认识可以看出,专业村集聚需具备以下标准:一是空间上的地理集聚。即构成专业村集聚的专业村首先是地理邻近的村落。二是功能上的有机整合。这些村落并不是单纯的空间近邻的关系,其内部在专业化和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功能上的有机整合,各专业村之间能流、物流、人流等要素流动频繁,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三是时间尺度上的动态演化。专业村集聚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仅其空间范围随时间发生变动,而且其内部的功能和联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据此,对专业村集聚做出如下定义:专业村集聚是空间上地理邻近的专业村,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的功能上有机整合的动态系统。根据这一定义,对专业村集聚的量化测度主要从空间集聚与功能集聚这两方面,探究专业村集聚是如何在空间和功能上演化的。

2.2 专业村空间集聚理论与测度模型

2.2.1 专业村空间集聚理论模型 专业村集聚的直观特征是空间集聚,且空间上的集聚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图1)。由于特殊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能人作用及历史的偶然性等因素[13]导致农区的产业化首先在某一村庄产生,该专业村发展一段时间,若产生良好的经济收益,则会产生示范效应,通过一定的扩散廊道辐射其他普通村发展该专业项目。随着辐射村庄的增多,专业村逐渐成为区域发展中的经济高地和凸起点,农区经济不再是均值分布的,以扩散源的村庄为中心,零星点状的专业村逐渐连接成片,形成“中心—外围”的集聚形态。这一集聚形态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专业村数量的增多,规模的壮大,处于外围的专业村逐渐成为中心,更大的外围区逐渐受到辐射,导致“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至于空间演化扩散廊道的方向、扩散的速度等则受到专业村之间功能上联系的影响。

图1   专业村空间集聚演化示意

Fig. 1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2.2.2 专业村空间集聚测度模型 对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计量需要分为两步:首先需要测度出某一区域是否具有空间上的集聚性、集聚程度如何;若具有显著的集聚性,则可以进一步探测更为具体的集聚区域。空间自相关模型用于测度空间事物的分布状态[29],其中,全局空间自相关体现了一定空间范围内相似属性的平均集聚程度,而局部空间自相关则能够进一步探测出集聚区的具体地理分布[30]。因此,探索专业村集聚的空间分布时,先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探索是否存在集聚,如存在集聚区,则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获知集聚区的具体位置。全局空间自相关常用Moran's I来统计:

I=i=1nXi-XS2i=1nj=1nWij(1)

式中: S2=1ni=1nXi-X2;n为观察样本数目;XiXj分别为位置ij的观察值;Wij为空间权重。若I显著大于0,则表明集聚程度较高,且I值越大,集聚程度越高;若I显著小于0,则表明相邻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且I值越小,差异越大;若I趋于0,则体现出无规律的随机分布状态。

局部自相关常用计量模型如局部Moran's I、局部热点分析(local getis-ord Gi*)、优化热点分析(optimized hot spot analysis)等。其中,优化的热点分析能自动识别适当的分析范围,并能够纠正多重测试以及空间依赖性,在探测具体集聚高值(热点)和低值(冷点)的空间聚类中有着很好的效果[31]。有研究表明,专业村集聚具有尺度效应[32],而优化热点分析的“自动”功能使其在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聚类特征时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因此,采用该方法研究专业村集聚的空间特征较为合适。其公式为:

Gi*=j=1nWijdxjj=1nWij(2)

检验的标准化统计量为:

ZGi*=Gi*-EGi*VARGi*(3)

式中:Wij(d)为空间权重矩阵;xixj为观测位置ij标准化后的属性值。在显著的前提下,若Z值为正,则为热点区;反之则为冷点区。

2.3 专业村功能集聚理论与测度模型

2.3.1 专业村功能集聚理论模型 专业村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态只是表征了集聚的广度,是对专业村集聚概念外延的表达,而集聚区内部专业村之间的联系程度则体现了集聚的深度,是其概念内涵的表达。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发现某一专业村的形成往往是通过“能人带动+模仿者参与+政府规划推动”的扩散模式,而在这一扩散过程中,模仿者则可能不仅局限于本村,往往通过“亲缘”和“地缘”优势扩散到周边村庄。村庄内部农户之间的扩散是在较为均质的空间中,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经济、社会资源差异不大,所以农户之间的扩散基本上是以单纯的模仿为主,缺乏创新[14]。但专业项目在村际扩散中,单纯的模仿会带来规模不经济,势必会使得这些村庄根据本村的资源优势以及市场行情进行创新,在横向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纵向一体化,专业村之间的关系在“亲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增加了“业缘”关系,形成集聚网络化(图2)。以种植业为例,若多个村庄种植同一种作物,可能会导致供给过剩,进而使农户收益受损,因此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模仿村庄会自发地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创新,或者更换种植类别,进行差异化生产,或者延长产业链,拓展前向、后向关联产业,如提供产前的种子、化肥、农药销售,产中的农机服务,产后的销售、物流、加工等配套服务。这样,专业村集聚不仅是空间上的地理集中产生规模效应,而且功能上的紧密联系产生协同效应,多种力量形成合力,形成一个功能上交叉的网络结构,累积效应更加凸显,产生集聚效应。

图2   专业村功能集聚演化示意

Fig. 2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2.3.2 专业村功能集聚测度模型 集聚区专业村功能上的联系构成了边界明确的网络结构,该集聚网络中,专业村为节点,专业村之间的联系是网络节点间的连线,节点与连线的空间组合表征了其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体现专业村之间复杂的联系属性,同时网络结构也会影响专业村的个体行为,探讨其网络结构对于洞悉专业村集聚特征具有一定意义[32]。对集聚区专业村的网络联系程度测度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专业村个体联系强度测度

引力模型广泛应用于空间相互作用的研究[33],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其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对变量和参数做适当的定义和调整。基本引力模型为:

Fij=kMiMjDijb(4)

式中:Fij是两经济体ij之间的引力;M为经济体的“质量”;D为空间距离;k为经验常数;b为距离衰减系数。

引力模型已广泛适用于乡镇及村际尺度的研究[34,35],本文探讨集聚区专业村间的功能联系,可以应用引力模型。理论分析中指出,其功能联系主要通过“人—地—业”三个方面形成的联系网络,因此专业村“质量”的表征应侧重这三方面。人口规模可以作为测度“人”这一要素的代理指标,土地面积可以表征“地”这一要素,产业产出可以表征“业”这一要素。结合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专业村的发展质量与专业村区域面积、从事主导产业的人口以及主导产业经济产出相关。对于距离的测度,本研究采用最短公路交通里程表征距离值。Taaffe[36]发现联系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通常将距离衰减系数b定义为2。由于两专业村的联系并不完全对等,且联系强度主要以经济联系为主,因此,经验常数k采用主导产业产出占两专业村主导产业产出之和的比例来修正。

因此,专业村联系强度测度的表达式为:

Fij=kijSiPiIi3×SjPjIj3Dij2,kij=IiIi+Ij(5)

式中:Fij为专业村ij之间的联系强度;S为专业村行政区面积;P为从事主导产业的人口数;I为从事主导产业的年收入;D为专业村之间最短公路交通距离;k为经验常数。

(2)网络结构特性测度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为研究专业村集聚网络结构提供精致的分析工具。该方法通过代数模型技术与图论工具,探讨群体的结构以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37]。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分析其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性测度专业村集聚网络的结构特性,直观地展示集聚区专业村之间联系的演化过程。

其中,网络密度主要探讨节点间的联系程度,既可以反映网络整体对个体的影响,也可以反映个体间的相互影响程度。网络密度的表达式为:

D=i=1mj=1md(ni,nj)m(m-1)(6)

式中:D为网络密度;m为专业村总数;mm-1)表示网络中可能最多的联系数;dni, nj)为专业村ij之间的联系数,其总和表示网络中实际的联系数。网络密度值介于0到1之间,越大则表明集聚网络对个体专业村的影响越大,专业村之间的联系也越紧密。

网络中心性表征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性程度,可以从整体(中心势)和个体(中心度)两方面进行测度。中心势表征网络的整体整合度,中心度则计量对个体他赖的程度。测度指标常用程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

程度中心度可以度量专业村在集聚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该指标表达式为:

CD(ni)=j=1mFij(7)

式中:CD(ni)是程度中心度;Fij是专业村之间的联系强度。

中介中心度可以度量集聚网络中某专业村作为中介的能力,该指标表达式为:

CB(ni)=j<mgjmnigjm(8)

式中:CB(ni)是中介中心度;gjm是专业村jm的捷径数。

2.4 研究区概况

太行山为多个空间界面(自然界面、交通界面、行政界面等)交汇之处,具备界面的边缘性、过渡性、异质性、复杂性等特点[38,39]。空间界面的多重效应为专业村发展提供了典型的成长环境,沿太行山麓形成了点、线、面不同程度的专业村发展态势,其中集聚最显著的为河南省内的专业村。从河南省专业村整个发展状况来看,河南境内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态势也较为显著。Qiao等根据2008年河南省专业村统计数据,初步探测到河南省专业村有两个集聚区:太行山麓集聚区和平顶山集聚区。太行山麓集聚区不仅专业村数量庞大,集聚也最为显著,具有案例区选择的科学性。河南太行山麓主要包括河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等5市,根据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2008年统计调查系统数据显示,该区共有专业村553个,其具体区位和专业村空间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研究案例区区位与专业村分布

Fig. 3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2.5 数据来源

研究所需数据主要有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两类。属性数据来源包括: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统计调查系统数据(2008-2014年)(② 农业部“一村一品”专业村统计调查系统从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建立数据库,2016年相关数据尚未公布,最新数据可获取到2015年。由于本文研究时间节点以两年作为间隔,故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四个时间节点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本文空间演化分析选取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四个时间节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作者所在研究团队2008年、2014年调研数据库,本文选取研究时段(2008-2014年)起始两个时间节点,即2008年与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集聚区功能演化特征。空间数据来源主要是精确到乡镇地图,用于矢量化。

3 结果分析

3.1 全局自相关

利用ArcGIS10.2软件进行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① 从整体上看,四个年份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P值均为0.000,且Moran's I指数均大于0,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现象。② Moran's I指数介于0.2-0.4之间,表明专业村集聚程度尚不是很高。③ 从时间尺度的演化来看,2008-2014年Moran's IZ得分的值均逐渐增大,体现了专业村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村向集聚趋势发展。

表1   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

Tab. 1   Results of glob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年份I指数Z得分P
20080.2258.3710.000
20100.2288.6720.000
20120.2308.7690.000
20140.32912.1500.000

新窗口打开

3.2 优化的热点分析

全局自相关表明河南太行山麓呈全局空间集聚格局,但仅反映了总体情况,为了进一步探测集聚区的具体范围、位置及空间演化规律,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方法识别,热点区为高高集聚区,冷点区为低低集聚区。在95%的显著水平下,优化的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图4):① 从集聚区范围上来看,热点区域范围逐渐扩大,从2008年的34个乡镇到2014年的89个;范围扩展的增幅明显,尤其是从2010年的39个到2012年的70个,集聚区涵盖的乡镇规模大幅扩大。② 从集聚区的具体位置来看,热点及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和新乡市部分地区,冷点及次冷点区域主要位于安阳市。③ 从集聚区的空间演化来看,热点与次热点的演化沿着“中心—外围”的路径扩散,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境内,2008年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焦作市部分县域,次热点区在热点区外围,二者沿着“中心—外围”的路径扩散,到2014年热点与次热点区域几乎覆盖了焦作市整个市域范围;冷点与次冷点区域由零星散布到逐渐连片,主要在安阳市境内,2008年次冷点为安阳市辖区,2012年在安阳与新乡交界区域形成两个新的次冷点连片区域,2014年冷点与次冷点逐渐连接成片,几乎覆盖了安阳市整个市域范围,并向与之交界的新乡市扩散。研究表明,地理环境在专业村集聚初级阶段起到主导作用[40]。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区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尤其是2008年主要集中在焦作市两个县,在调研中了解到,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县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两县属黄河、沁河冲积平原,且北依太行,形成独特的适合种植铁棍山药及牛膝、地黄等特色怀山药的地理环境。随着村域中能人的带动以及政府的支持,专业村逐渐由点到面,形成集聚区,并由于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周边县域。案例区中,随着两县怀山药的发展,周边县域也逐渐形成山药加工、运输等专业村,集聚区规模扩大的同时,功能上的联系也日趋紧密。

图4   集聚区空间演化

Fig. 4   Spatial evolution of agglomeration area

3.3 专业村集聚区功能演化分析

专业村集聚区外延的分析主要是探究其空间范围的演化,而从专业村集聚的概念上来看,其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集聚,还有专业村之间功能上的联系[19]。在专业村集聚空间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选取2008-2014年热点重叠区域中的专业村,以2008年和2014年调研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专业村之间的联系强度,以该指标为基础,采用专业村集聚网络结构模型,利用Ucinet 6软件对专业村集聚网络结构进行测度,结果如下:

3.3.1 网络密度 网络密度体现了网络中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紧密度,主要由网络密度和网络集中度两指标来表征,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网络密度结构图可以更直观的展现网络结构的联系程度(图5)。2008年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区网络密度和网络集中度分别为0.3167和36.35%,2014年相应指标分别为0.4400和48.73%。从网络密度的程度来看,2008年和2014年网络密度和网络集中度指标的绝对值均低于0.5和50%,反映出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网络的联系紧密度尚不高,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从时间尺度的演化趋势来看,从2008-2014年,网络密度和网络集中度均为上升趋势,表明专业村集聚区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整体网络对节点专业村在发展与合作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大,专业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也逐渐密集,网络的集聚优势逐渐凸显。

图5   网络密度图

Fig. 5   The network density

3.3.2 网络结构 专业村集聚区网络结构主要分析其网络中心性,从整体和个体两个方面来探讨,分别利用中心势和中心度两指标来测度。

从计算结果来看(表2):①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区的点度中心势从2008年的40.80%提高到2014年的49.65%,说明专业村集聚趋势有所提高;而中间中心势则从31.55%下降到17.93%,说明作为中介节点的专业村对区域资源和与之有联系的专业村控制的能力有所下降,也就是说,区域资源相对来说更为均衡地配置,而不是被少数专业村垄断,且集聚区专业村之间的相互支配关系也更为均衡。② 网络个体结构特征。点度中心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都有所提升,反映了各专业村节点的联系数量有所增多,联系程度更为密集。中间中心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以及平均值均呈现递减趋势,且网络结构图(图6)中亦体现出在2008年较小的节点有所增大,2014年节点大小的层级较2008年有所增多。表明集聚区内部的专业村在2008年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状况,中间中心度最高的两个村分别为94.55和71.12,而其他专业村均低于20,25个专业村中该指标低于1的专业村有10个,说明集聚网络中个别专业村处于垄断地位。而2014年最高的两个村该指标有所下降,分别为54.47和46.30,而其他节点专业村中心度则有所提高,低于1的专业村仅有3个,相较于2008年的网络结构,个体差异程度减弱,呈现层级发展趋势。

表2   专业村集聚区网络结构相关指标

Tab. 2   Relevant index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specialized village agglomeration area

年份点度中心势中间中心势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200840.8031.5517.001.007.6094.540.0010.96
201449.6517.9322.002.0010.5654.470.0016.96

新窗口打开

图6   网络结构图

Fig. 6   The network structure

3.3.3 专业村集聚功能演化阶段 专业村集聚网络结构的上述特征表明,从网络内部功能上的联系来看,专业村集聚过程经历了以下阶段:

(1)低水平均衡阶段。在专业村集聚初期,各专业村主导产业规模较小,影响范围不大,专业村之间联系较少,更不要说分工合作。

(2)极核阶段。随着区域内专业村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某些具有独特优势(资源、区位、能人等)的专业村成为该区的“增长极”。而且,此阶段专业村之间的不均衡关系会增进其分工合作的机会,形成初步的职能上的层级关系。

(3)高水平均衡阶段。在横向一体化方面,随着上述极核专业村规模的扩大,逐渐出现规模不经济,并由此导致“外溢”效应,次级增长中心不断出现并成长。纵向一体化方面,随着专业村之间联系密度的增大,其分工与合作更加细化,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上形成功能互补的专业村。横向一体与纵向一体的各种专业村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相对均衡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的协同效应促使集聚区专业村向更高水平发展,进而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在对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其概念外延(空间)和内涵(功能)两个层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并构建定量分析模型,以河南太行山麓集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专业村集聚是空间上地理邻近的专业村,基于分工和专业化形成的功能上有机整合的动态系统。专业村集聚的这一概念既有外延上地理集聚的含义,也有内涵上功能整合的含义。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专业村集聚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演化的,不仅其空间范围随时间发生变动,而且其内部的功能和联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2)专业村集聚的外延(空间)演化往往遵从“中心—外围”模型的路径,由最早发展专业项目且效益较好的专业村向外扩散,由点到面,逐渐形成集聚区。利用构建的测度模型对河南太行山麓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述理论设计。全局自相关表明河南太行山麓地区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虽然集聚程度尚不是很高,但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专业村不断朝着集聚的趋势发展;优化的热点分析进一步探明了集聚的具体范围,热点及次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焦作市和新乡市部分地区,范围逐渐扩大,其演化沿着“中心—外围”的路径扩散;地理环境、能人带动以及政府支持在专业村集聚不同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

(3)专业村集聚的内涵(功能)演化主要受到亲缘联系、地缘联系、业缘联系的影响,逐渐形成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集聚网络化,带来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集聚累积效应,上述联系的共同作用,导致集聚区内部的专业村之间的联系密度逐渐增强。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密度和网络集中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专业村集聚区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整体网络对节点专业村在经济发展与合作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大,专业村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也逐渐密集,网络的集聚优势逐渐凸显;集聚网络个体之间的中心势和中心度有所下降,表明集聚区专业村之间的相互支配关系更为均衡,由两极分化到呈现层级发展趋势;专业村集聚功能演化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4.2 讨论

专业村集聚的发展尚处在一个由量到质转型的阶段,已经形成了连接成片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区,但内部功能的联系还较为松散。如何将传统基于地缘、亲缘而自发形成的专业村集聚转向基于业缘联系的、更具竞争性的、网络化协同发展的新型农区综合发展体,是专业村相关主体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农区发展的引导者,应加强区域相关产业整体规划、协调和制度配套方面的工作;农户作为专业村发展的主要执行者,应多注意克服小农意识,积极主动学习新观念、新技术,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介组织(如农业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风险基金等)作为纽带,应逐步完善其衔接功能;龙头企业等中坚力量应在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方面起到带动作用。

专业村集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中涉及到农户、村域、专业化组织、企业、政府等多个主体,受到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政府政策、制度文化、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其形成和演化机理错综复杂。对其机理的探讨有助于厘清专业村集聚发展的脉络,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朝着良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践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乔家君, 杨家伟.

中国专业村研究的新近进展

. 人文地理, 2013, 28(5): 76-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专业村是近年来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其对农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国内专业村文献的梳理,论述了专业村的概念以及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专业村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基于社会网络联系的专业村研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专业村和金融地理研究等。在以下领域尚需加强:专业村研究适当关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除加强专业村经济效益评估外,应注重专业村对农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加强多尺度综合研究,如微观的农户,中尺度的农区,宏观尺度的国家和国际层面等。

[Qiao Jiajun, Yang Jiawei.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pecialized village study of China

. Human Grography, 2013, 28(5): 76-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专业村是近年来得到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领域,其对农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国内专业村文献的梳理,论述了专业村的概念以及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总结了专业村研究中出现的一些新动向:基于社会网络联系的专业村研究、农户自主发展能力的研究、专业村和金融地理研究等。在以下领域尚需加强:专业村研究适当关注地域广阔的中西部地区;除加强专业村经济效益评估外,应注重专业村对农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加强多尺度综合研究,如微观的农户,中尺度的农区,宏观尺度的国家和国际层面等。
[2] Liu Y S, Cong S, Li Y R.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9): 1075-1088.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15-122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URED) as a definite measure and operating model is beneficial to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ridging the gap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harmonious urban-rural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URED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ED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s URED level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arts, i.e.,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according to the “HU Huanyong Line”,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east high and west low” and the URED level improves on the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line; (2) China’s URED level can also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arts according to “Kunlun-Qinling-Huaihe Line”,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north high and south low”, and the URED level reduces on the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line; (3) At the national level, China’s URED has a significant trend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high and low URED regions tend to be adjacent, namely, the URED level presents obvious regional unbalance; (4) The five sub-dimension indicators of the URED level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also reveal simila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in the aspect of space a decreasing trend is found in the URED level from the eastern (northern coast, eastern coast and southern coast), the northeastern, the central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wester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and (5) China’s URED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differentiation area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cogni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ED and can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erence concerning the decision-making of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of pushing forward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3] 高军波, 刘彦随, 乔伟峰, .

中国典型农区县域社会不平等空间模式与地域差异: 以河南省为例

. 地理研究, 2016, 35(5): 885-89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河南省为例,从社会剥夺视角系统检测了传统农区粮食连增背景下县域社会不平等空间模式、地域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强度整体较高,社会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格局,总体上形成核心一边缘半环形空间结构.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原城市群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但县区间差距最大;豫东地区县域社会发展呈较低水平空间均衡,粮食主产县区的“粮财倒挂”和“粮食与民生倒挂”现象并存;农村县域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城市辖区,但其县区间差距更大,约为城市辖区的2倍.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空间格局受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空间战略及历史发展路径依赖等因素共同影响,有着显著社会经济综合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Gao Junbo, Liu Yansui, Qiao Weifeng, et al.

Spatial pattern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county-level social inequality in typic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5): 885-89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河南省为例,从社会剥夺视角系统检测了传统农区粮食连增背景下县域社会不平等空间模式、地域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强度整体较高,社会发展水平呈西高东低格局,总体上形成核心一边缘半环形空间结构.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原城市群社会发展水平最高,但县区间差距最大;豫东地区县域社会发展呈较低水平空间均衡,粮食主产县区的“粮财倒挂”和“粮食与民生倒挂”现象并存;农村县域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滞后于城市辖区,但其县区间差距更大,约为城市辖区的2倍.河南省县域社会不平等空间格局受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空间战略及历史发展路径依赖等因素共同影响,有着显著社会经济综合转型的结构性特征.
[4] 李小建, 周雄飞, 乔家君, .

不同环境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收入增长的影响

. 地理学报, 2009, 64(6): 643-653.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改进的信息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河南11个村1251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基于时空耦合的概念,定量分析了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农户持续增收的内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影响农户农业收入,但耕地和地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且耕地增长的贡献度存山区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能力增长的贡献度恰好相反.②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和家庭劳动投入显著影响农户非农收入,地理因素对家庭非农收入没有直接影响.地域通达性通过影响家庭自主发展能力间接影响家庭非农收入.③不同阶段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农户非农发展的贡献度不同.初级阶段,农户非农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劳动投入的增长,能力增长几乎没有起作用;中级阶段.能力增长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各半;高级阶段,能力的贡献度又跌至15%.④农民非农收入报酬率的增长依赖农户能力增长和地域通达性提高.在低报酬阶段,能力的贡献度约占2/3,但进入中下报酬阶段后,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地域通达性的增强,进入中上报酬阶段后,地域通达性的作用开始下降,到达高报酬阶段后下降到零,这时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能力的增长.

[Li Xiaojian, Zhou Xiongfei, Qiao Jiajun.

Self-developing ability of rural households and its impact on growth of the household income: A geographical stud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6): 643-653.]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9.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改进的信息熵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河南11个村1251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基于时空耦合的概念,定量分析了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农户持续增收的内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影响农户农业收入,但耕地和地形等地理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且耕地增长的贡献度存山区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能力增长的贡献度恰好相反.②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和家庭劳动投入显著影响农户非农收入,地理因素对家庭非农收入没有直接影响.地域通达性通过影响家庭自主发展能力间接影响家庭非农收入.③不同阶段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对农户非农发展的贡献度不同.初级阶段,农户非农发展几乎完全依赖劳动投入的增长,能力增长几乎没有起作用;中级阶段.能力增长和劳动增长的贡献各半;高级阶段,能力的贡献度又跌至15%.④农民非农收入报酬率的增长依赖农户能力增长和地域通达性提高.在低报酬阶段,能力的贡献度约占2/3,但进入中下报酬阶段后,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地域通达性的增强,进入中上报酬阶段后,地域通达性的作用开始下降,到达高报酬阶段后下降到零,这时报酬的增长完全依赖能力的增长.
[5] 李二玲, 朱纪广, 李小建.

2008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格局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8): 1063-107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8.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对农业地理集聚和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计算和比较中国2008 年种植业不同分类层次中类、小类和细类的平均基尼系数、平均Moran&rsquo;s <em>I</em>指数和各层次农作物的专业化指数发现, 在中国省域层次上(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地理集聚态势, 且种植业划分越细, 空间集聚和专业化生产趋势越明显。从大类看, 种植业生产分布相对分散, 各省在大类上&ldquo;大而全&rdquo;的生产, 但从较小类上更加集聚和专业化。中国种植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已逐步出现。大宗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很高。虽然具体的空间集聚格局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作物生产条件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 但政府决策、制度变革等社会因素在区域专业化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是对自然集聚格局的优化调节。定量测度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找出进行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具有潜力的具体区位, 可以加大政府对种植业空间布局调控优化的作用, 对各地区制定具体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Li Erling, Zhu Jiguang, Li Xiaojian.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nd specialized pattern of planting in China based on th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8): 1063-107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8.010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前对农业地理集聚和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计算和比较中国2008 年种植业不同分类层次中类、小类和细类的平均基尼系数、平均Moran&rsquo;s <em>I</em>指数和各层次农作物的专业化指数发现, 在中国省域层次上(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种植业具有一定的地理集聚态势, 且种植业划分越细, 空间集聚和专业化生产趋势越明显。从大类看, 种植业生产分布相对分散, 各省在大类上&ldquo;大而全&rdquo;的生产, 但从较小类上更加集聚和专业化。中国种植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已逐步出现。大宗农产品的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 而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很高。虽然具体的空间集聚格局是由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各种农作物生产条件的匹配程度来决定的, 但政府决策、制度变革等社会因素在区域专业化生产上起着重要作用, 是对自然集聚格局的优化调节。定量测度种植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找出进行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具有潜力的具体区位, 可以加大政府对种植业空间布局调控优化的作用, 对各地区制定具体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6] Mendels F F.

Proto-industrializatio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72, 32(1): 241-261.

https://doi.org/10.1017/S002205070007549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ll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machine industry, many regions of Europe became increasingly industrialized in the sense that a growing proportion of their labor potential was allocated to industry. Yet, that type of industry—the traditionally organized, principally rural handicrafts—barely fits the image one has of a modernizing economy. There is, however, cognitive value as well as didactic advantage in thinking of the growth of “pre-industrial industry” a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or, rather, as a first phase which preceded and prepared modern industrialization proper.
[7] Porteous J D.

The nature of the company town

.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1970, 51(51): 127-142.

https://doi.org/10.2307/6217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company town, a settlement completely owned, built and operated by an individual 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 is essentially a temporary pioneering device, especially suited to conditions obtaining in nations undergoing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pioneering the town is used to open up previously unexploited territory. As a method of social pioneering it is a means of uplifting and moulding the worker through the socio-religious ideals of the philanthropic industrialist. In both cases, however, the town's raison d' tre is the lack of initiative on the part of non-company private enterprise or local government in providing a total infrastructure for the new community. Coming into existence by default, the company town throve after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in western Europe and areas of white colonial settlement, and, to a lesser extent, in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lonies. In general, extractive company towns have been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pio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towns of socio-economic forces. A typology of the company town includes some discussion of its characteristic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features. Urban form and planning are considered in detail; the deliberate company policy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by class is illustrated by a case-study. With the reduction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isolation through the widespread use of air and motor transport and the rise of welfare state policies, the company town has tended to disappear in advanced economies. It still finds expression, however, in remote regions and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whether imposed by Western capitalism or of indigenous origin, as in Japan.
[8] Okura Y.

A stud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movement in Oita Prefecture, Japan

. Kansai University Review of Business & Commerce, 2009, 11: 99-122.

[本文引用: 1]     

[9] Mukai K, Fujikura R.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Evaluations and lessons learnt from OVOP aid projects

.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2015, 25(3): 389-400.

https://doi.org/10.1080/09614524.2015.102076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project that originated in Japan's Oita Prefecture is just one component of many official Japanes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projects aiming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in more than 30 countries. Not all efforts, however, result in the same level of sustainability. Oita Prefecture built its movement on three principles: local yet global, self-reliance and creativity, and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The projects that satisfy these principles are generally found to be sustainable. These principles can also be applicable to overseas projects.
[10] Kurokawa K.

Effectivenes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OVOP) approach as a government-led development policy: Evidence from Thai “One Tambon One Product” (OTOP)

. Studie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39(4): 977-989.

https://doi.org/10.2457/srs.39.977      URL      [本文引用: 1]     

[11] Qiao J J, Lee J, Ye X.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China

.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 2016, 106(1): 57-75.

https://doi.org/10.1080/00045608.2015.108695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Abstrac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inherently uneven as determined by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Specialized villages (SVs) in China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rural areas. By integrating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theory, multilevel network theory, and spatial interface theor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SVs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Results from th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Vs over time progressed in four stages, each corresponding to important adjustments in national agricultural policy. SVs were distributed unevenly in space and the distribution seemed to be scale-dependent. At a macrolevel, SVs displayed a dispersed pattern over a large area. SVs showed localized clusters at a microlevel, however, also exhibiting a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ed that SVs formed a multilevel network hierarchy. We also observed that SVs were often in transitional areas including urban–rural and plain–mountain interfaces and administrative marginal zones. Finally,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of SVs helped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s and time periods when SVs grew significantly for analysis of impacts by national policies on rural development.
[12] 孙洪志, 张建中.

专业户、专业村促进了农村经济大发展

. 农业经济问题, 1982, (4): 65.

[本文引用: 2]     

[Sun Hongzhi, Zhang Jianzhong.

Specialized household and specialized villag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1982, (4): 65.]

[本文引用: 2]     

[13] 李小建, 罗庆, 樊新生.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 中国软科学, 2009, (2): 71-80.

[本文引用: 4]     

[Li Xiaojian, Luo Qing, Fan Xinsheng.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pecialized rural villages

. China Soft Science, 2009, (2): 71-80.]

[本文引用: 4]     

[14] 高更和, 石磊.

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豫西南3个专业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1, 31(7): 1166-1170.

[本文引用: 2]     

[Gao Genghe, Shi Lei.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pecialized villag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 case study for three sample villages in the southwest of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7): 1166-1170.]

[本文引用: 2]     

[15] 乔家君, 张羽佳.

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时空演化: 以河南省南阳市专业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4, 34(4): 131-138.

[本文引用: 1]     

[Qiao Jiajun, Zhang Yujia.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villages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Nanyang city, Henan province,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131-138.]

[本文引用: 1]     

[16] 白丹丹, 乔家君.

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南省王公庄为例

. 经济地理, 2015, 35(3): 145-15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服务型专业村对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 动作用.以河南省画虎专业村王公庄为例,阐述欠发达农区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影响环境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①在专业村形成的不同阶段,其廊道不断变 化,由血缘、地缘关系路径逐渐向业缘关系转变;②绘画行业规模的扩大主要发生在专业村形成的后期阶段,即扩散机制的二、三阶段,且学员来源在空间上不连 续,呈跳跃式扩散,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同于特色种植型专业村多邻近扩散的形成规律;③绘画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趋于稳定,销售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④王公 庄绘画产业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是村内部因素和村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仿创新、网络联系、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是服务型专业村发展演化的内在作用机 理.

[Bai Dandan, Qiao Jiajun.

Form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rvice-oriented specialized villages: A case of Wanggong village,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3): 145-153.]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3.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服务型专业村对传统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 动作用.以河南省画虎专业村王公庄为例,阐述欠发达农区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影响环境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发现:①在专业村形成的不同阶段,其廊道不断变 化,由血缘、地缘关系路径逐渐向业缘关系转变;②绘画行业规模的扩大主要发生在专业村形成的后期阶段,即扩散机制的二、三阶段,且学员来源在空间上不连 续,呈跳跃式扩散,空间跨越尺度较大,不同于特色种植型专业村多邻近扩散的形成规律;③绘画产品销售市场逐渐趋于稳定,销售途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④王公 庄绘画产业专业村形成的影响因素是村内部因素和村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仿创新、网络联系、规模经济、分工经济是服务型专业村发展演化的内在作用机 理.
[17] 曾亿武, 邱东茂, 沈逸婷, .

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 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5, 35(12): 90-9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东风村和军埔村两个典型案例分析淘宝村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包含引进项目、初级扩散、加速扩散、抱团合作和纵向集聚五个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依靠民间自发力量完成淘宝村的萌芽和初步发展,第二阶段是淘宝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政府开始介入,行业协会成立,各类服务主体进驻村庄。为了促进雏形期淘宝村加快成型,政府的扶持是有必要的,重点加强科学引导和服务能力,及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了培育新的淘宝村,可以采取的孵化措施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创业的成本优势,充分挖掘当地传统产业的潜能,鼓励有意向的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返乡。

[Zeng Yiwu, Qiu Dongmao, Shen Yiting, et 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aobao village: Taking Dongfeng village and Junpu village as example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2): 90-9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东风村和军埔村两个典型案例分析淘宝村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淘宝村的形成过程包含引进项目、初级扩散、加速扩散、抱团合作和纵向集聚五个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纯依靠民间自发力量完成淘宝村的萌芽和初步发展,第二阶段是淘宝村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政府开始介入,行业协会成立,各类服务主体进驻村庄。为了促进雏形期淘宝村加快成型,政府的扶持是有必要的,重点加强科学引导和服务能力,及时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为了培育新的淘宝村,可以采取的孵化措施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创业的成本优势,充分挖掘当地传统产业的潜能,鼓励有意向的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返乡。
[18] 琚胜利, 陶卓民.

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的网络空间中心性

. 经济地理, 2016, 36(3): 109-11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农家乐专业村的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级、旅游区位条件、村庄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作为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子,构建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的空间网络结构,揭示了农家乐专业村空间中心性。发现南京市农家乐村庄网络体系中,世凹桃源村为一级核心,长江渔村、香樟园村为次一级核心,锁石村、山凹村、大山村为区域二级核心,联合村、茉莉花村为三级核心。从区域看,江宁区农家乐专业村在网络中整体影响力最大,较大的有栖霞区、浦口区,其次为溧水区、高淳区,最小的为六合区。围绕核心村庄,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可以规划出城南近城、城北近城、城南中郊、城南远郊、城北远郊等六个专业村群落。

[Ju Shengli, Tao Zhuomin.

The centrality of the agritainment village network space in Nanjing city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3): 109-11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农家乐专业村的旅游收入、旅游资源等级、旅游区位条件、村庄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作为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子,构建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的空间网络结构,揭示了农家乐专业村空间中心性。发现南京市农家乐村庄网络体系中,世凹桃源村为一级核心,长江渔村、香樟园村为次一级核心,锁石村、山凹村、大山村为区域二级核心,联合村、茉莉花村为三级核心。从区域看,江宁区农家乐专业村在网络中整体影响力最大,较大的有栖霞区、浦口区,其次为溧水区、高淳区,最小的为六合区。围绕核心村庄,南京市农家乐专业村可以规划出城南近城、城北近城、城南中郊、城南远郊、城北远郊等六个专业村群落。
[19] 吴娜琳, 李小建, 乔家君.

农户行为与专业村形成的关系研究: 以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3): 322-33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专业村的形成是一村多数农户不断参与专业项目的过程,农户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运用2011 年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1 农户的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2 农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3 农户生产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该研究结果的实践引申,专业村、农业产业区的建设,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但更需因地制宜,结合农户行为特征进行。</p>

[Wu Nalin, Li Xiaojian, Qiao Jiaju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s' behavior and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 A case study of plywood processing specialized village of Shilaoba, Zhecheng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3): 322-33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31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p>专业村的形成是一村多数农户不断参与专业项目的过程,农户行为方式不同,对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同。运用2011 年河南省柘城县史老八杨木加工专业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户行为与专业村的形成速度、产业分工及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1 农户的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条件的获取方式,深刻影响其参与专业项目的时间,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形成速度;2 农户的社会交往行为对其参与产业分工的类型影响深刻,进而影响着专业村的产业结构。3 农户生产资金的获取方式、与专业协会的联系频度对专业村经济效益的影响深刻。该研究结果的实践引申,专业村、农业产业区的建设,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但更需因地制宜,结合农户行为特征进行。</p>
[20] 吴娜琳, 李二玲, 李小建.

特色种植专业村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为例

. 地理研究, 2013, 32(7): 1303-13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辣椒种植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辣椒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分析发现:(1)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地缘廊道为主;(2)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路径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1)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2)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Wu Nalin, Li Erling, Li Xiaojia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ecialized vegetable cultivation villag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capsicum plantation in Zhech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7): 1303-13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2011年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辣椒种植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辣椒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空间分析发现:(1)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地缘廊道为主;(2)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路径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通过回归分析发现,(1)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2)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21] 邵留长, 乔家君, 乔谷阳.

中国专业村镇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 经济地理, 2016, 36(3): 131-13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全国1 60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最近邻指数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对专业村镇进行空间面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专业村镇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种植业型专业村镇数量多,非农产业型专业村镇比重较小。2专业村镇核密度估计高值区域分布在京津区域、江浙沪区域,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最近邻指数定量测度表明我国专业村镇空间分布显著集聚。3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专业村镇的行政区分布也具有集聚性,进一步分析了地级行政区专业村镇的热点区域。根据专业村镇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现有的资源禀赋基础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专业村镇发展环境,继续加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的推广力度,实现农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Shao Liuchang, Qiao Jiajun, Qiao Guyang.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towns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3): 131-13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3.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全国1 60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和最近邻指数进行空间点模式分析,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对专业村镇进行空间面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专业村镇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且种植业型专业村镇数量多,非农产业型专业村镇比重较小。2专业村镇核密度估计高值区域分布在京津区域、江浙沪区域,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最近邻指数定量测度表明我国专业村镇空间分布显著集聚。3空间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专业村镇的行政区分布也具有集聚性,进一步分析了地级行政区专业村镇的热点区域。根据专业村镇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现有的资源禀赋基础上,相关政府部门应完善专业村镇发展环境,继续加大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的推广力度,实现农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2] 朱邦耀, 宋玉祥, 李国柱, .

C2C电子商务模式下中国“淘宝村”的空间聚集格局与影响因素

. 经济地理, 2016, 36(4): 92-98.

[本文引用: 1]     

[Zhu Bangyao, Song Yuxiang, Li Guozhu, et al.

Spatial aggrega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aobao village" in China under the C2C e-commerce mod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4): 92-98.]

[本文引用: 1]     

[23]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测度: 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5): 140-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4.05.0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调查了河南省487个专业村,形成了487&times;71的属性数据矩阵。通过GIS可视化、LISA集聚图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村数量明显增多,空间集聚程度显著增强;(2)特色农业型专业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形成集聚态势,工业型专业村集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型专业村最晚,为21世纪以来逐渐形成;(3)受进入门槛、特定环境、农户市场意识等影响,三类专业村集聚成因有明显差异;(4)在较大区域尺度上,专业村集聚程度较高地域并非出现在经济发达区。

[Qiao Jiajun, Li Yajing.

Spatial measuremen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The case of Henan provice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33(5): 140-1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4.05.0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调查了河南省487个专业村,形成了487&times;71的属性数据矩阵。通过GIS可视化、LISA集聚图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村数量明显增多,空间集聚程度显著增强;(2)特色农业型专业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形成集聚态势,工业型专业村集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型专业村最晚,为21世纪以来逐渐形成;(3)受进入门槛、特定环境、农户市场意识等影响,三类专业村集聚成因有明显差异;(4)在较大区域尺度上,专业村集聚程度较高地域并非出现在经济发达区。
[24]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表达: 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4, 34(6): 142-148.

[本文引用: 1]     

[Qiao Jiajun, Li Yaj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The case of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6): 142-148.]

[本文引用: 1]     

[25] 乔家君, 李亚静.

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 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 河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4, 44(3): 312-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978.2014.03.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河南省专业村集聚呈现"大范围 分散,小范围集聚"的空间特征,中心-外围空间模式突显.可借助空间界面理论、距离衰减定律来解释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1)创新扩散、地理邻近性是专 业村集聚的主要路径;(2)关键因素、完善的网络体系是专业村集聚的关键力量;(3)规模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是专业村集聚的内在需求;(4)政府行为、能 人引领是专业村集聚的助推外力.

[Qiao Jiajun, Li Yajing.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gglomeration in the typical rural China: The case of Henan provice

.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44(3): 312-3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978.2014.03.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河南省专业村集聚呈现"大范围 分散,小范围集聚"的空间特征,中心-外围空间模式突显.可借助空间界面理论、距离衰减定律来解释专业村集聚的形成机理.(1)创新扩散、地理邻近性是专 业村集聚的主要路径;(2)关键因素、完善的网络体系是专业村集聚的关键力量;(3)规模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是专业村集聚的内在需求;(4)政府行为、能 人引领是专业村集聚的助推外力.
[26] 李亚静.

河南省专业村集聚研究

. 开封: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https://doi.org/10.7666/d.y211127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三化”协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 核心,专业村作为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三化”协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研究较少关注专业村的时空演化及其机理、集聚及其机理等研究。本文选择 有代表性的487个河南省专业村为分析对象,运用SPSS17.0、ArcGIS9.2等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数据建模、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化地 研究河南省专业村的时空演化及其集聚。   依据产业标准,将河南省专业村划分为特色农业型、工业型及其他类型,描述其时空演化与集聚,分析典型专业村发展环境,探讨如何培育专业村,促进专业村集 聚。本文得...

[Li Yajing.

The study on agglomeration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in Henan province

. Kaifeng: Master Dissert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 2012.]

https://doi.org/10.7666/d.y211127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三化”协调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 核心,专业村作为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三化”协调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研究较少关注专业村的时空演化及其机理、集聚及其机理等研究。本文选择 有代表性的487个河南省专业村为分析对象,运用SPSS17.0、ArcGIS9.2等软件进行处理,采用描述统计、数据建模、空间分析等方法定量化地 研究河南省专业村的时空演化及其集聚。   依据产业标准,将河南省专业村划分为特色农业型、工业型及其他类型,描述其时空演化与集聚,分析典型专业村发展环境,探讨如何培育专业村,促进专业村集 聚。本文得...
[27] 王缉慈.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

. 地理学报, 2004, 59(S1): 4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官员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令人担忧的是,"集群"一词在中国愈来愈多地应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概念混乱又可能给中国的集群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中研究者频繁的问题,作者对集群研究中若干相关概念作了探讨,这些概念包括产业集聚、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群,创新性集群,产业链,以及工业园区等.

[Wang Jici.

Some related concepts in China's research of industrial cluster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S1): 4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和各级政府官员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新思维.令人担忧的是,"集群"一词在中国愈来愈多地应用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概念混乱又可能给中国的集群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针对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中研究者频繁的问题,作者对集群研究中若干相关概念作了探讨,这些概念包括产业集聚、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群,创新性集群,产业链,以及工业园区等.
[28] 贺灿飞, 潘峰华.

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 测量与辨识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2): 1-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7.02.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 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 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 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 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 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 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 控制产业内企 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 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 的K 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 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 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 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 也要考 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p>

[He Canfei, Pan Fenghua.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 Measurement and identificat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7, 26(2): 1-1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7.02.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本文综述了产业地理集中、产业地理集聚以及产业集群的测量与辨识方法。传统的测量 产业地理集中方法包括集中系数、变差系数、赫芬代尔系数、赫希曼- 赫芬代尔系数、信息熵、锡尔 系数以及基尼系数等, 这些系数测量产业总体地理集中程度, 没有考虑企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 集中的影响。基于企业区位选择模型, 经济学家发展了测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数, 控制产业内企 业规模分布对产业地理集中的影响。无论地理集中指数还是地理集聚系数都以行政单元为基础, 仅描述单一空间尺度上的产业区位模式。Ripley 的K 函数通过计算某个企业一定距离内的邻居 企业个数来测量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 可同时反映产业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集聚程度。相互联系的 一群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构成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辨识不仅要测量产业间联系, 也要考 虑产业地理临近性。区位商和标准化区位商法、空间相关与产业联系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 多元统计方法以及基于投入产出关系的图谱分析方法等可以用来作为辨识区域产业集群手段。</p>
[29] Cliff A D, Ord J K.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973, 14(5): 196.

[本文引用: 1]     

[30] 葛莹, 姚士谋, 蒲英霞, .

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集聚经济类型的地理格局

. 人文地理, 2005, 20(3): 21-25.

[本文引用: 1]     

[Ge Ying, Yao Shimou, Pu Yingxia, et al.

Applic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or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economy

. Human Geography, 2005, 20(3): 21-25.]

[本文引用: 1]     

[31] 刘浩, 马琳, 李国平.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冷热点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7, 36(1): 97-10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构建GDP指数,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和时空模式挖掘识别经济发展的格局演化,以SLM和SEM模型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等方面量化失衡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趋于波动性集聚,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京津市区、京津郊区和河北区县城区、河北偏远县乡等3种类型,而京津市区和郊区之间、京津市域和河北省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所诱发的发展断崖。2持续的热点、振荡的热点和振荡的冷点是经济发展冷热点的主要演化模式。经济发展热点自中心城区至远郊呈同心圆圈层式弱化,而无明显圈层变化的冷点集中连片地广布在河北乡村。3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有复杂非线性关系,经济发展繁荣地区(热点)多受惠于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及行政区划的整体优势,而合适的海拔条件次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冷点)总体受制于坡度条件和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的总体劣势。

[Liu Hao, Ma Lin, Li Guoping.

Pattern evolution and its contributory factor of cold spots and hot sp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 97-10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了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引入DMSP/OLS夜间灯光构建GDP指数,利用优化的热点分析和时空模式挖掘识别经济发展的格局演化,以SLM和SEM模型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等方面量化失衡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趋于波动性集聚,经济发展呈明显的京津市区、京津郊区和河北区县城区、河北偏远县乡等3种类型,而京津市区和郊区之间、京津市域和河北省域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虹吸效应”所诱发的发展断崖。2持续的热点、振荡的热点和振荡的冷点是经济发展冷热点的主要演化模式。经济发展热点自中心城区至远郊呈同心圆圈层式弱化,而无明显圈层变化的冷点集中连片地广布在河北乡村。3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有复杂非线性关系,经济发展繁荣地区(热点)多受惠于基础设施和区域开发及行政区划的整体优势,而合适的海拔条件次之。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冷点)总体受制于坡度条件和基础设施及区域开发的总体劣势。
[32] 汤放华, 汤慧, 孙倩, .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57-136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分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构建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网络结构特性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已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集群内小团体现象明显,一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武汉都市圈和湖南环长株潭城市集群两子群内经济联动作用明显,但子群间经济影响较小,尤其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两个凝聚子群,其联系纽带尚有待加强;集群内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主的中心城市驱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吸收能力欠缺。

[Tang Fanghua, Tang Hui, Sun Qian, et 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network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middle Yangtze River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0): 1357-1366.]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5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中部崛起具有战略意义,分析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有助于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本文在改进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构建以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网络结构特性为核心的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凝聚子群,以揭示其经济网络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整体网络密度处于中高水平,已经形成实际意义上的经济网络;集群内小团体现象明显,一级层面形成了4个凝聚子群,武汉都市圈和湖南环长株潭城市集群两子群内经济联动作用明显,但子群间经济影响较小,尤其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两个凝聚子群,其联系纽带尚有待加强;集群内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主的中心城市驱动周边城市联动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但吸收能力欠缺。
[33] 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 地理研究,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 ;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 ,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 194 9~ 1998年 5 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 ,以北京 -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 ,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 ,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Chen Yanguang, Liu Jisheng.

Deriv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urban gravitational model using fractal i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 ,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 ,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 ,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 ,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 ;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 ,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 194 9~ 1998年 5 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 ,以北京 -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 ,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 ,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34] 李陈, 靳相木.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研究: 以浙江省金华市25个中心镇为例

. 地理科学, 2016, 36(5): 724-73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根据中心镇之间经济社会要素空间流动特征,对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进行改进与整合,形成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金华市25个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和空间引力范围的定量测度。结果显示:<i>① </i> 金华市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化空间格局,中心镇发展可进行“两轴线、四组团”的空间整合;<i>② </i>市域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需采取差别化的措施促进中心镇协同发展;<i>③ </i>金华市中心镇空间引力范围差异较大,中部中心镇组团空间引力范围最大,东南部、西部组团次之,北部组团最小;<i>④ </i>中心镇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作为判断中心镇组团内核心中心镇及关键节点中心镇的重要依据。</p>

[Li Chen, Jin Xiangmu.

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towns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5): 724-73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0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根据中心镇之间经济社会要素空间流动特征,对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进行改进与整合,形成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金华市25个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和空间引力范围的定量测度。结果显示:<i>① </i> 金华市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化空间格局,中心镇发展可进行“两轴线、四组团”的空间整合;<i>② </i>市域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需采取差别化的措施促进中心镇协同发展;<i>③ </i>金华市中心镇空间引力范围差异较大,中部中心镇组团空间引力范围最大,东南部、西部组团次之,北部组团最小;<i>④ </i>中心镇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作为判断中心镇组团内核心中心镇及关键节点中心镇的重要依据。</p>
[35] 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

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5, 35(12): 154-160.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2.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Du Xiangzuo, Wang Cheng, Jiang Wenhong, et al.

Rural settlements restructur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Gravity Model at village level: The case of Dazhu village, Chongqing,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2): 154-160.]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12.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引力模型测算农村居民点之间的相互吸引力,识别核心居民点节点及其空间辐射范围,并引导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居住空间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大柱村有5个农村居民点核心节点,其总吸引力及其空间辐射范围、辐射平均半径各异;2据核心节点的辐射力,融贯村域环境并兼顾农户意愿需求,将大柱村农村居民点重构为生产主导型(85号、23号、142号)、生活主导型(32号)和服务主导型(105号)三种类型,并将生活主导型居民点厘定为中心村。研究认为:大柱村应以该5个核心节点为中心,以其农户需求为其主导功能定位,构建三类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及"中心—基层"两个等级的农村居民点体系,实现从空间力学视角辨析农村居民点其辐射力进而实现重构,为丘陵山区宜居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借鉴。
[36] Taaffe E J.

The urban hierarchy: An air passenger definition

. Economic Geography, 1962, 38(1): 1-14.

https://doi.org/10.2307/142321      URL      [本文引用: 1]     

[37] 于洪雁, 李秋雨, 梅林, .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29-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 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 2007~2012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 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③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 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ldquo;一核、两翼、三轴三圈&rdquo;的发展模式。</p>

[Yu Hongyan, Li Qiuyu, Mei Lin, et al.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rban tourism economic connec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429-143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1.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 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① 2007~2012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②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 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③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 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ldquo;一核、两翼、三轴三圈&rdquo;的发展模式。</p>
[38] 李克煌, 管华, 马建华, . 自然地理界面理论与实践.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1-62.

[本文引用: 1]     

[Li Kehuang, Guan Hua, Ma Jianhua, et a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ural Geographic Interface.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6: 1-62.]

[本文引用: 1]     

[39] 乔家君, 中国乡村社区空间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9-36.

[本文引用: 1]     

[Qiao Jiajun.Rural Community Space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29-36.]

[本文引用: 1]     

[40] 李小建, 周雄飞, 郑纯辉.

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

. 地理学报, 2008, 63(2): 147-15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乡镇数据分析表明。地理因素对农区经济发展具重要影响。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地形和农业资源条件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模型分析表明,地形显著影响乡镇的人均收入,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递减。人均土地面积显著影响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的人均收入。对非农产业比重低于20%的乡镇,人均土地每增加1hm^2,人均收入就增加约96元。地理位置影响着相关农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收入较高的农区的影响十分明显。全省高收入乡镇的70%集中在河南中部地区,正好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相吻合。就单个乡镇而论,离县城的距离显著影响高收入乡镇的人均收入。地理因素对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影响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地理因素(如地形、农业资源因素等)的影响逐渐被对经济积聚有明显影响的地理临近性等要素的影响所取代。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下降。

[Li Xiaojian, Zhou Xiongfei, Zheng Chunhui.

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A township level study in Henan province,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2): 147-15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0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中国第一农业大省河南的乡镇数据分析表明。地理因素对农区经济发展具重要影响。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地形和农业资源条件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伴生的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更为显著。模型分析表明,地形显著影响乡镇的人均收入,而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其影响程度递减。人均土地面积显著影响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的人均收入。对非农产业比重低于20%的乡镇,人均土地每增加1hm^2,人均收入就增加约96元。地理位置影响着相关农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收入较高的农区的影响十分明显。全省高收入乡镇的70%集中在河南中部地区,正好与中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相吻合。就单个乡镇而论,离县城的距离显著影响高收入乡镇的人均收入。地理因素对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影响处于变动之中。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地理因素(如地形、农业资源因素等)的影响逐渐被对经济积聚有明显影响的地理临近性等要素的影响所取代。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