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村—地”三维视角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策略——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
刘晶, 金晓斌, 范业婷, 项晓敏, 冉娜, 周寅康, 沈春竹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strategy from a perspective synthesizing towns, villages and land parcels:A case study in Xinyi city, Jiangsu province
Jing LIU, Xiaobin JIN, Yeting FAN, Xiaomin XIANG, Na RAN, Yinkang ZHOU, Chunzhu SHEN
表1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体系
Tab. 1 Potenti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量化方法 指标含义及说明
城镇发展辐射性A 社会经济A1 人均GDP A11 I=Gi/Pi 反映评价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密度 A12 I=Pi/Ei 反映评价单元单位面积的人口聚集度
人均耕地面积 A13 I=Ri/Pi 表征评价单元内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
区位条件A2 道路通达度 A21 I=i=1nWi 表征评价单元对外联系的便利程度,道路通达度越高,对外联系越便利。Wi为评价单元i邻域内各级道路权重
距最近镇区距离 A22 I=D 反映评价单元受城镇辐射带动的影响度,距城镇中心越近,区位条件越优越
村域布局适宜性B 自然本底B1 地形位指数 B11 I=ln[(E/`E+1)×(S/`S+1)] 表征评价单元的地形属性信息。I为地形位指数;E(S)及`E(`S)分别代表评价单元高程(坡度)及所在区域的平均高程(坡度),高程低、坡度小的区域地形位小
地质灾害敏感性 B12 分类赋值 反映评价单元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程度,地质灾害敏感性越大,越不适宜居民点布局
生态环境B2 距临近水体距离 B21 实际测量 表征评价单元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
特色资源B22 分类赋值 反映评价单元邻域一定范围内的特色资源状况,如古村落、自然保护区等,特色资源越丰富,生态环境越好
基础设施B3 距最近小学距离 B31 实际测量 表征评价单元邻域一定范围内公共基础设施配置的完备度,距离越近,设施配套越完善,评价单元生活越便利,越适宜居民点布局
距最近中学距离 B32
距最近医院距离 B33
距最近银行距离 B34
土地利用协调性C 用地结构C1 居民点用地比重 C11 I=Ji/Si 表征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度,居民点用地比重越大,居民点分布越集聚
基础设施用地比重 C12 I=Hi/Si 评价单元内基础设施用地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基础设施用地比例越大,村庄用地结构越合理
土地利用形态C2 距生态敏感区距离 C21 实际测量 表征评价单元邻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单元距生态敏感区越近,越不适宜进行农村居民点布局
建设用地增长率 C22 I=i=1nKiKi-1n 反映评价单元的建设用地对外扩张速度。Ki表示评价单元第i年的建设用地面积;n为年数。建设用地增长率越大,评价单元建设用地对外扩张越迅速
道路用地占比 C23 I=Ri/Ki 反映村内道路拥有量,道路面积占比越大,评价单元交通越便利
居民点本底C3 人均居民点面积 C31 I=Si/Pi 反映评价单元土地利用集约度,人均居民点面积越大,土地利用集约度越低
斑块密度 C32 I=Wi/Si 反映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Wi为评价单元i的居民点斑块数量;Si为评价单元i的面积。斑块密度越大,农村居民点分布越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