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创新区人本化构建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
|
林静, 蔡建明, DouglasWEBSTER, LarissaMULLER
|
Humanity-oriented place making in S&T innovation districts: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s and the implications
|
|
Jing LIN, Jianming CAI, WEBSTER Douglas, MULLER Larissa
|
|
| 表1 三大科技型创新区得以成功的分要素比较 |
| Tab. 1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successful S&T innovation districts by elements |
|
| 要素 | 22@巴塞罗那 | 波士顿创新区 | 北壹创新区 | | 创意人才 | 过半员工拥有高学历 | 从艺术家、媒体人才转型为科技型人才 | 位于新加坡高校集群区域 | | 企业集群 | ICT、媒体、医药技术、能源和设计 | 生物技术、清洁能源、初创企业 | 生物科技、ICT、媒体、工程 | | 能动设施 | Wifi全覆盖、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餐厅 | 多模式换乘交通体系 | 绿色中央廊道;共享实验室、教室、演讲厅等 | | 资金保障 | 政府主导型投资 | 私人主导型投资 | 政府完全主导型 | | 运营管理 | 政府公司引导下的多利益群体参与 | 政府部门领导下的多利益群体参与 | 政府多部门协调与参与 | | 空间结构 | 大量第三空间、公园、绿色步道系统 | 20%用于共享创新空间 | 清晰的功能分区;楼宇内部及楼宇之间的高度连通性 | | 文化氛围 | 社交会员制和各种文化活动 | 演艺中心、画廊空间、公共图书馆 | 酒吧、俱乐部、咖啡厅、各种文化活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