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3-0419-09
收稿日期: 2017-04-13
修回日期: 2017-08-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3-21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德凤(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评价与管理、生态经济评价研究。E-mail: defengzheng@lnnu.edu.cn
展开
摘要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甘肃省各县(区)2000~2014年的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考虑非期望产出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② 在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整体效率偏低;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态势,但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③ 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除2001~2003年外,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现象显著;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地区数量在研究期内逐渐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现象减弱。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甘南地区,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
关键词: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status. In this paper, the agricultural water footprint and agricultural grey water footprint were respectively introduced into input indexes and undesirable output indexes. Then the SBM model of considering the undesirable outputs of DEA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was applied to analyze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gglomeration and changing trend from 2000 to 2014 in all counties (districts) in Gan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values of considering undesirable outputs were lower than the values of no consideration of undesirable outputs, and the farmer were more correspond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s. 2) During 2000-2014,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values were low on the whole and showed an ascending tendency in Gansu. And in spatial change, the values showed a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but the difference of values from south to north was less than that of values from west to east. 3) From the global spatial difference of efficiency values, except for 2001, 2002, and 2003,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values showe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have remarkably agglomerated in space distribution in all counties (districts) in Gansu. From the local spatial difference, the quantity of counties with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gradually decreasing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was reduced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The regions with High-High (HH) correlation pattern mainly located in the Hexi Corridor and Gannan areas, and they have an obvious diffusion trend toward the adjacent areas on the space. The regions with Low-Low (LL) correlation pattern mainly located in the middle area of Gansu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above evaluation results could reflect well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in the last decade, and they could provide an important guiding and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Keywords:
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平均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保持高速增长,但粗放的生产方式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农业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排放量分别为1 324.09万t、270.46万t、28.47万t,分别占各自总排放量的43.7%、57.2%、67.1%,农业污染有取代工业污染成为第一污染源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农业”理念,因此,在保持农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增长三者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已势在必行。
1990年,Schaltegger和Sturm首次提出生态效率概念[1]。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WBCSD)和欧盟环境署也分别对生态效率进行了定义,随着WBCSD的推广,生态效率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2]。就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多集中于单一比值法[3,4]、指标体系法[5,6]和模型法[7,8]。但单一比值法仅适用于分析独立的非连续的研究对象,不能区分不同的环境影响,定量分析不太现实;指标体系法虽然可以综合反映经济、社会、环境各系统的相互关系,适合分析较为复杂的对象,但在指标构建及权重设定时难以避免人为因素;模型法中,基于帕累托最优开发的生态拓扑模型虽然允许决策者通过自身的喜好评价优选方案,却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使评价结果存在不确定性。DEA模型法则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能很好地避免权重设定时存在的主观因素,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就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多集中于企业[9,10]、行业[11,12]、农业[13,14]、城市及区域等[15,16,17]。具体到农业领域,农业生态效率是指在保证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即寻求一种以“适量、优质、减污、节能”为理念的发展模式。基于该发展模式,吴小庆[18]、潘丹[19]、张子龙[20]等相关学者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及多种空间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研究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及时空分异进行了测度分析。
尽管DEA模型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但以往相关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① 选取农业用水总量作为投入指标并不能反应农业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消耗量;② 选取农业污染物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不能反应其对水资源环境造成的真实损失量;③ 缺乏对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分布特征上的表征及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动态刻画。鉴于此,本文以甘肃省各县(区)为研究区域,提出将农业水足迹和农业灰水足迹分别纳入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同时引入空间自相关指数,对甘肃省2000~2014年农业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实现区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增长三者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投入要素和多个产出要素之间相对效率的方法。其中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Slack-Based Measure)在目标函数中加入松弛变量,解决了存在非期望产出时效率评价中投入、产出的松弛性问题[21]。相关公式如下:
$s.t\lbrace^{x_{0}=X\lambda+S^{-},y^{g}_{0}=Y^{g}\lambda-S^{g},z^{b}_{0}=Z^{b}\lambda+S^{b}}_{S^{-}\geq0,S^{g}\geq0,S^{b}\geq0,\lambda\geq0}$
式中:ρ*为农业生态效率值,且0<ρ*≤1;S–、Sg、Sb分别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量;x、yg、zb分别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值;m,S1和S2分别表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要素个数;X,Yg和Zb分别对应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构成的矩阵;λ为权重向量。当S–=Sg=Sb=0时,ρ*=1表示决策单元完全有效;否则表明存在效率损失,需要对投入、产出量进行调整。参考相关文献[22],设定生态效率值ρ*=1时为效率最高(完全有效),0.6<ρ*<1效率较高,0.4<ρ*≤0.6效率中等,0.2<ρ*≤0.4效率较低,0<ρ*≤0.2效率很低。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方法的集合,通过可视化表达方法描述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空间数据结构及其异常值,能够直观地揭示某种地理现象的空间集聚效应及相互之间的空间作用机制,因此广泛应用于空间统计学研究,具体计算方法不再赘述[23]。
结合DEA模型特点及数据的可获性、指标代表性、可操作性,参考以往相关研究,并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真实的水资源消耗量及对水资源环境造成的真实损失量,将农业水足迹与农业灰水足迹分别纳入投入要素与非期望产出要素,囿于篇幅限制,有关水足迹与灰水足迹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考相关文献[24,25],具体的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农业生态系统效率测度指标
Table 1 The measurement indexes of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ecosystem
指标类型 | 指标选取 | 指标说明 |
---|---|---|
投入 | 土地投入 | 农作物播种面积(×103hm2) |
劳动力投入 | 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万人) | |
化肥投入 | 化肥折纯量(万t) | |
农业机械投入 | 农业机械总动力(kW·h) | |
农业水足迹 | 农业生产真实水资源消耗量 (×108m3) | |
期望产出 | 农业经济增长 | 农林牧渔生产总值(万元) |
非期望产出 | 农业灰水足迹 | 农业生产造成的水环境损失量 (×108m3) |
2.1.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域辽阔,介于92°13'~108°46'E ,32°11'~42°57'N之间,面积45.37×104km2,占中国总面积的4.72%,全省大部分位于中国地势二级阶梯上,是连接中国“远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各地气候差别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 mm,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截止2014年底,全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共87个县(区),考虑到部分地区有关数据难以获取,故将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红古区合并为一个区域统称为兰州市区,将秦州区、麦积区合并为天水市区。因此本文共选取82个县(区)作为研究区域,研究时段取为2000~2014年。
2.1.2 数据来源及相关参数选取
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评价采用的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所涉及的数据来自于2001~2015年《甘肃省统计年鉴》[26]《中国农业年鉴》[27]和《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8],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相邻两年均值代替。畜禽污染物排泄系数及污染物淋失率数据参考文献[29]。由于受土质、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污染物淋失率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参考以往研究成果[24],并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确定氮肥的淋失率为18%。污染物排放浓度标准采用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规定的污染物含量,由于农业生产中氮肥淋失率主要以硝态氮为主,因此选取COD和氨氮的排放浓度标准分别为20 mg/L、10 mg/L作为本次研究中污染物在水环境标准中允许的最大浓度。
依据相关文献[30,31]选取甘肃省主要农畜产品及其虚拟水含量(表2),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农业水足迹与农业灰水足迹,并根据已获取的投入、期望产出及非期望产出数据,利用公式并依托MaxDEA5.0软件平台,计算得到考虑非期望产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2000~2014年的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并绘制其逐年变化趋势图(图1)。
表2 甘肃省主要农畜产品虚拟水含量(m3/kg)
Table 2 Virtual water content of the main crop-livestock
产品 | 粮食 | 食用油 | 蔬菜 | 水果 | 肉类 |
---|---|---|---|---|---|
虚拟水含量 | 1.524 | 5.24 | 0.136 | 1.0 | 6.7 |
产品 | 奶类 | 禽蛋 | 水产品 | 白酒 | 啤酒 |
虚拟水含量 | 1.9 | 3.55 | 5.0 | 1.982 | 0.296 |
图1 甘肃省历年农业生态效率及变化趋势
Fig.1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and its changing trend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4
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除2013年以外,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相比明显降低。原因在于考虑了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则忽视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其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均值(0.277)高于前者(0.249),从而导致了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高估实际效率的情况。但总体来看,考虑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均处于中等效率水平之内,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考虑到实际生产的过程,本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00年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处于很低水平状态,此后进入持续上升阶段,其中2010~2013年增幅最大并在2013年达到最大值,2014年呈现小幅度下降的态势。整体来看,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效率水平呈现由很低、较低到中等转变的特征。就不同农业生态效率等级的地区数量比重来看,2000年和2014年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的县(区)数量比重分别为6%、46%,处于较低及以下水平的比重仍超过50%,说明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偏低。呈现此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初期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实施,但初期阶段主要强调规模的扩大,加之粗放式的农业发展模式,忽视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对环境和生态效益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在此阶段农业生态效率增长缓慢;随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管理力度,并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农业资源环境管理措施(《水污染防治法》《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同时随着“两型农业”发展理念的提出,农业生产方式开始转变,农业生态效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
2.3.1 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分布
根据计算得到的甘肃省82个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借助ArcGIS 10.2软件,选取2000、2005、2010和2014年绘制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分布图(图2)。
图2 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分布
Fig.2 The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the counties (districts) in Gansu Province
由图2可以看出:2000年甘肃省仅玛曲、碌曲、夏河、阿克塞4个地区的农业效率处于完全有效水平,合作市处于中等效率水平,其余地区均为很低效率水平,全省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2005年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区的农业生态效率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全省的农业生态效率较2000年有小幅度提升,但整体状态并未得到改善,仍处于较低和很低水平状态;2010年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相比2005年呈上升态势,其中张掖、酒泉、嘉峪关、甘南、临夏等地区的县(区)处于中等及较高的效率水平,其余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上以河西走廊地区和甘南地区为核心的两极格局初具雏形;2014年农业生态效率处于完全有效状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张掖、酒泉、嘉峪关、甘南、平凉等地区。空间上由2005年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转变为北部围绕河西走廊、南部围绕甘南地区的两极格局。
2.3.2 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利用ArcGIS10.2软件的趋势分析工具,选取2000、2005、2010、2014年甘肃省82个县(区)农业生态效率作为Z值,X、Y值分别为正东、正北方向,生成三维趋势图(图3),以揭示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图3 甘肃省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Fig.3 The change trend of spatial patter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counties (districts) of Gansu Province
由图3可以看出:2000年农业生态效率空间投影在东西方向上呈自西向东下降的趋势,在南北方向上趋势线较为平滑,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这段时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较低,空间差异较大,这与图2得出该年份仅5个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结论相一致;2005年,其空间投影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均呈逐渐下降的态势,且下降幅度较大,农业生态效率相比2000年整体有所提高,其均值上升至0.172;2010年虽然其变化特征在两方向上仍为下降态势,但相比于2005年其趋势线较为平滑,且该时段内全省农业生态效率均值继续上升,达到0.283,空间差异有所下降;研究末期,农业生态效率在南北方向上的投影趋势线呈平滑凹形,较东西方向上的趋势线更为平滑,农业生态效率均值在2014年上升为0.496,表明区域间的差距继续减小,且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
2.4.1 农业生态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依照前述方法[23],运用GeoDa软件基于邻接Queen空间权重矩阵计算甘肃省82个县(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及其Z统计量检验值Z-value、显著水平p-value,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
Table 3 The global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Gansu Province
年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
Moran’s I | 0.5368 | -0.0149 | 0.0355 | -0.0179 | 0.3258 | 0.2845 | 0.2721 | 0.2982 |
Z-value | 8.5008 | -0.0609 | 0.8453 | -0.1240 | 4.5829 | 4.1926 | 3.8324 | 4.2309 |
p-value | 0.001 | 0.5560 | 0.1830 | 0.4940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年份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
Moran’s I | 0.2190 | 0.2342 | 0.2347 | 0.2970 | 0.2689 | 0.1897 | 0.1659 | |
Z-value | 3.0816 | 3.4172 | 3.3360 | 4.1354 | 3.8202 | 2.7300 | 2.4537 | |
p-value | 0.005 | 0.001 | 0.002 | 0.001 | 0.001 | 0.007 | 0.009 |
从表3可以看出:除2001~2003年外,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165 9~0.536 8之间,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表现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特征,即农业生态效率存在相同的集聚现象。同时,Moran’s I指数值在2004~2007年、2012~2014年呈下降趋势,表明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效应在该时段内呈减弱态势,但波动幅度较小,在2008~2011年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说明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波动性的集聚现象。
2.4.2 农业生态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由于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不能表明某一具体地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因此为研究甘肃省82个县(区)农业生态效率是否存在局部集聚现象,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s I指数,选取2000、2005、2010和2014年绘制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的LISA集聚图,如图4所示:
图4 甘肃省各县农业生态效率的LISA集聚图
Fig.4 LISA cluster map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in counties (districts) of Gansu Province
图4显示:处于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的县(区)个数在2000、2005、2010、2014年分别为75、61、53、52个,数量的减少表明农业生态效率HH集聚和LL集聚呈逐年减弱的态势,LH集聚呈上升趋势,HL集聚自2005年后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对比分析4种集聚类型可以发现:
1) HH集聚主要分布在张掖、酒泉、嘉峪关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甘南、平凉少数地区。原因在于前者位于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主产区,以发展灌溉农业为主;后者则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因此这些区域农业生态效率保持了较高水平且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的带动作用,具有扩散效应。
2) LH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酒泉的西部、张掖的东部、甘南、陇南、平凉及庆阳等地区,2000年有敦煌、肃北等5个地区,2014年则发展为瓜州、玉门、庆城、庄浪、天水等15个地区,这些地区均毗邻HH集聚区域,被带动作用显著,其中敦煌、肃北两地的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明显,由LH集聚转变为HH集聚,原因在于两地邻接阿克塞、肃南等地区,在科技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其具有带动作用;玉门、瓜州两地则处于LL集聚与LH集聚变动状态,主要是该地区农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农业生态效率极易受周围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效率浮动较大。
3) LL集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中部、南部及陇东等地区,原因在于中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资金、技术的投入优于第一产业;而南部及陇东地区则由于区位劣势明显及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数量上来看,LL集聚的地区从研究初期的71个降至研究末期的35个,呈一定的减少趋势,主要在于周围地区特别是河西走廊及甘南、平凉等农业生态效率较高区域的影响。
4) HL集聚区较为分散,从研究初期的阿克塞、迭部两个地区发展到研究末期的15个地区,其中肃北、肃南、兰州、华亭等地区由2000年的LL集聚转变为2014年的HL集聚,表明在整个研究期内对第一产业加大了科技、环保的投入,降低了由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业生态效率。而周围邻接的永登、榆中、永昌、玉门等效率较低的地区则有良好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空间较大。
从各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局部集聚特征的时间变化来看,HH集聚区域呈一定的扩散趋势,其中LH集聚的卓尼、敦煌、肃北及HL集聚的阿克塞转变为HH集聚,表明了河西走廊及甘南等农业生态效率较高的地区有向周边地区溢出、提高周边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效应。LL集聚区则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其中白银、定西等地区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1%的显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西部、南部的HH集聚及中部的LL集聚主导着全省农业生态效率的全局自相关。
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提出将农业水足迹和农业灰水足迹分别纳入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ESDA模型对2000~2014年甘肃省82个县(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分析,并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生态效率值,说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高估了实际农业生态效率,而考虑期望产出值更符合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但两者效率值均处于较低水平状态。
2) 研究期内,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率值呈持续上升态势;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不均,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态势,但南北差异小于东西差异。
3) 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除2001~2003年外,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局部Moran’s I指数显示,农业生态效率HH集聚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及甘南地区,且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向周围地区扩散的趋势,LL集聚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地区,空间分布较为稳定。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区)个数在研究期内呈下降特征,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现象呈现减弱趋势。
本文将农业水足迹及农业灰水足迹纳入投入、产出指标,并基于DEA-ESDA模型对甘肃省各县(区)农业生态效率及空间格局关联进行了测度分析,但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① 虽然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克服了传统DEA模型中投入产出松弛性的问题,但并未对农业生态效率完全有效区(ρ*=1)进行对比分析,因此这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所在。② 囿于数据限制,本文仅考虑了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并未考虑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它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非期望产出的计算结果存在偏差,今后随着统计数据的完善及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需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③ 文中所涉及的投入产出指标均为易得且可量化指标,而一些难以量化的如相关农业、环保政策法规的落实程度等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的指标没有涉及,并缺乏对现有指标空间差异性分析,因此这将是今后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的难点所在。④ 农业生态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大力提倡“两型农业”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如何在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下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经济增长三者协调发展,避免因过度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方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Ökologische Rationalität: Ansatzpunkte zur Ausgestaltung von ökologieorientierten Managementinstrumenten [J].
00Die Umweltkrise zwingt uns zu einer 05berprüfung der Pr01missen und Prinzipien des wirtschaftlichen Rationalit01tsbegriffs.0301 Es dürfte wenig umstritten sein: Umweltschutz bedeutet entweder Verzicht, Einsatz von Technik oder beides. Doch Verzicht und Technikeinsatz bedeuteten nicht zwangsl01ufig auch Umweltschutz. Die Grundlage 02kologisch vernünftigen Handelns ist eine bestimmte Denkhaltung. Der vorliegende Beitrag zeigt auf, was unter 02kologischer Vernunft verstanden werden kann. Dazu wird, nach einer Untersuchung des gesellschaftlichen Umfeldes von Unternehmungen, das Konzept der sozio02konomischen Rationalit01t bezüglich 02kologischer Fragestellungen weiterentwickelt. Daraus wird ein Kriterienraster abgeleitet, das der Beurteilung und Entwicklung einer Methodik dient, die rationale 02kologiebezogene Entscheide auf Produkt-, Produktions- und Investitionsebene und im Endeffekt auch für ganze Betriebe erm02glicht.
|
[2] |
国内外生态效率核算方法及其应用及研究评述 [J].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042805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效率由于具有突出的定量化分析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量化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参阅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效率的核算方法及其在不同尺度的应用,侧重于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 国外已从简单评价转向生态效率驱动机制的探究。(2) 对于生态效率测算,国外开始借助会计、金融以及管理学中的理论和模型对现有的经济/环境比值法以及模型法进行改良和修正;我国则侧重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生产率模型的应用。(3) 在应用层次上,国外侧重于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生态效率分析,并且开始将生态效率同产品的生态设计、关键问题辨识、系统开发等融合起来,而区域等大尺度的研究则处于尝试阶段;我国在企业尺度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在行业、生态园区、城市及区域等大尺度的生态效率评价。(4) 国外开始将生态效率同全球生态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等结合起来;而我国生态效率研究侧重于污染物分析。(5)由于社会维度定量分析难度较大,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很少涉及。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应加大生态效率的宣传与推广,推动生态效率在微观(企业)以及宏观(全球生态问题)上的研究和应用;借助经济、管理、会计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生态效率核算方法体系;综合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法,反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
Review of eco-efficiency accoun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10428056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效率由于具有突出的定量化分析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量化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参阅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效率的核算方法及其在不同尺度的应用,侧重于国内外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 国外已从简单评价转向生态效率驱动机制的探究。(2) 对于生态效率测算,国外开始借助会计、金融以及管理学中的理论和模型对现有的经济/环境比值法以及模型法进行改良和修正;我国则侧重于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生产率模型的应用。(3) 在应用层次上,国外侧重于企业及其产品系统的生态效率分析,并且开始将生态效率同产品的生态设计、关键问题辨识、系统开发等融合起来,而区域等大尺度的研究则处于尝试阶段;我国在企业尺度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在行业、生态园区、城市及区域等大尺度的生态效率评价。(4) 国外开始将生态效率同全球生态问题(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食物安全)等结合起来;而我国生态效率研究侧重于污染物分析。(5)由于社会维度定量分析难度较大,目前绝大部分研究都很少涉及。最后,文章提出:我国应加大生态效率的宣传与推广,推动生态效率在微观(企业)以及宏观(全球生态问题)上的研究和应用;借助经济、管理、会计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完善生态效率核算方法体系;综合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法,反映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
|
[3] |
Product quality-based eco-efficiency applied to digital cameras [J].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06.02.006 URL PMID: 16697518 [本文引用: 1] 摘要
When calculating eco-efficiency, there are considerable confusion and controversy about what the product value is and how it should be quantified. We have proposed here a quantification method for eco-efficiency that derives the ratio of the multiplication value of the product quality and the life span of a product to its whole environmental impact based on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In this study, product quality was used as the product value and quantified by the following three steps: (1) normalization based on a value function, (2) determination of the subjective weighting factors of the attributes, and (3) calcul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of the chosen produc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to an actual product was evaluated using digital camer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efficiency values of products equipped with rechargeable batter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products that use alkaline batteries, because of higher quality values and low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perior to the existing methods, because it enables to identify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chosen products by considering all products that have the same functions in the market and because, when adding a new product, the calculated quality values in the proposed method do not have to be changed.
|
[4] |
基于生态效率的城市可持续性评价及应用研究 [J].Urba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eco-efficiency and its application . |
[5] |
Improving eco-efficiency in the steel industry: The Arcelor Mittal Gent case [J].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09.12.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addition to CO released by the combustion of fossil fuel and leading to climate change, large steelworks emit pollutants that have other environmental impacts. ArcelorMittal Gent, an integrated steelwork producing ca. 502×0210 tons of steel per year, not only decreased its speci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emissions, but also reduce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ts other emissions. This is illustrated by means of the evolution of 6 partial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for the impact categories acidification, photo-oxidant formation, human toxicity, freshwater aquatic ecotoxicity, eutrophication and water use. The partial 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re eco-intensities, defined a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the respective impact category, divided by the amount of liquid steel produced. In the period 1995 – 2005 these indicators decreased by 45, 4, 52, 9, 11 and 33%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steel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17%. The net impact of discharges of wastewater is negligible for human toxicity and is negative (concentrations lower than in the canal water used) for freshwater aquatic toxicity and eutrophication. For acidification, human toxicity (only emissions to air) and water use, the decoupling betwee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production was absolute; for photo-oxidant formation, freshwater aquatic ecotoxicity (only emissions to air) and eutrophication, it was relative.
|
[6] |
生态产业园的复合生态效率及评价指标体系 [J].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207176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在国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国外不同,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最终将演化为生态城市,其功能也从工业生产功能发展为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生态效率是评价一个研究对象投入产出效益的量化工具,将生态效率的理念融入生态产业园,从园区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作为生态城市演化的一个特定阶段的视角,提出了复合生态效率的概念,构建了园区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说明了复合生态效率指标在产业园中的应用。
Definition and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s complex eco-efficiency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1207176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在国内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已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与国外不同,我国的生态产业园最终将演化为生态城市,其功能也从工业生产功能发展为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生态效率是评价一个研究对象投入产出效益的量化工具,将生态效率的理念融入生态产业园,从园区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作为生态城市演化的一个特定阶段的视角,提出了复合生态效率的概念,构建了园区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说明了复合生态效率指标在产业园中的应用。
|
[7] |
中国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化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2011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指数取值范围在0.236-0.400之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邻效应显著;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80%左右的省份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其中H-H集聚的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生态效率的重要增长极,有着较强的正向辐射效应,有向周围扩散的趋势,而位于L-L集聚区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及东北三省则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二是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
Research on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eco-efficiency in China. China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4.01.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来看,2000-2011年中国各省份生态效率的全局Moran’s I值均显著为正(指数取值范围在0.236-0.400之间),表明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近邻效应显著;从局域空间自相关来看,80%左右的省份表现为在地理空间上显著的空间正相关(H-H集聚和L-L集聚),其中H-H集聚的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生态效率的重要增长极,有着较强的正向辐射效应,有向周围扩散的趋势,而位于L-L集聚区的西部、中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及东北三省则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巩固节能减排效果;二是把握区域发展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发展;三是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寻求区域协调发展新渠道。
|
[8] |
Justify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materials balance principle into frontier-based eco-efficiency models [J].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08.08.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Frontier-based models are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eco-efficiency ratio indicators. This paper considers two different types, 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production efficiency models and frontier eco-efficiency models, and tries to find justification for incorporating the materials balance principle (MBP) in them. Similar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of a production process. Like economic outcomes can be derived from inputs and outputs and respective prices, some cases allow for deriving environmental outcomes from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with the MBP. After an overview of attempts to in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models and some reflections why MBP has been neglected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the paper gives basic principles to incorporate the MBP in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methods and shows how this adjustment leads to a more diversified diagnosis of eco-efficiency. Finally, potentialities and bottlenecks are discussed. Exploiting the MBP 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efficiency analysis will facilitate more pro-active eco-efficiency research.
|
[9] |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J].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7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提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协调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从企业类型、环境因素等视角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R&D支出的增长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作用效应尚未达到显著状态;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而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市场的互动效应尚不显著;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致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技术效率,却显著降低了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内资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Research on high-tech industry input-output efficienc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7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提高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协调该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运用三阶段DEA方法,从企业类型、环境因素等视角对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R&D支出的增长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均有正向作用,但作用效应尚未达到显著状态;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而外资企业与中国技术市场的互动效应尚不显著;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所引致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技术效率,却显著降低了内资及港澳台企业的技术效率;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技术效率存在较大差距,外资企业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最高,内资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文章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
[10] |
. 基于灰色评估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 [J].32(5): 111-116+142 .
基于对钢铁企业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经济效益指标、资源能源效率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和循环经济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和销售收入、经济增加值等14个二级指标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对某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Liu Sifeng. Evaluation of eco-efficiency index for steel enterprises based on grey evaluation .
基于对钢铁企业的特点及其对环境影响的分析,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经济效益指标、资源能源效率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和循环经济指标四个一级指标和销售收入、经济增加值等14个二级指标的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并运用基于中心点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综合评估模型,对某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
[11] |
生态效率变动的产业及要素推动:基于投入产出和系统优化模型 [J].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5.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以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利用系统优化模型测算中国的生态效率,并分析生产要素、产业产出和污染物对效率水平的影响;为了聚焦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型仅包括温室气体一种污染物。从1997到2010年,中国生态效率约下降一半,要素投入和产出变动均是效率降低的原因。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中,惟有高水平劳动影子价格为正、能够影响生态效率;1997—2010年间,高水平劳动力实际利用率降低、稀缺性上升,加剧了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的距离、降低了生态效率。在18类产业中,12类产值上升、对生态效率贡献为正;食品、纺织、非金属制造、运输及公私服务业等6类对生态效率作用为负。以上结果有助于明确实现保增长、减排放的关键产业部门和要素投入。
Eco-efficiency change driven by products and factors: Combing input-output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models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5.05.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以Leontief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利用系统优化模型测算中国的生态效率,并分析生产要素、产业产出和污染物对效率水平的影响;为了聚焦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型仅包括温室气体一种污染物。从1997到2010年,中国生态效率约下降一半,要素投入和产出变动均是效率降低的原因。在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中,惟有高水平劳动影子价格为正、能够影响生态效率;1997—2010年间,高水平劳动力实际利用率降低、稀缺性上升,加剧了实际生产与前沿面的距离、降低了生态效率。在18类产业中,12类产值上升、对生态效率贡献为正;食品、纺织、非金属制造、运输及公私服务业等6类对生态效率作用为负。以上结果有助于明确实现保增长、减排放的关键产业部门和要素投入。
|
[12] |
中国三大旅游行业效率时空差异分析 [J].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中国2002~2013年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三大行业效率的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大行业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各不相同:①无论是综合效率还是分解后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酒店行业平均效率值均最高,旅行社行业规模效率值最低,而景区行业纯技术效率值最低;②从时序变化上看,酒店行业效率稳定性最高,景区行业波动性最强,旅行社行业最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③三大行业的旅游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东西差异,但酒店行业地区间差距在缩小,景区行业东西部间差异在缩小,而旅行社行业东西部间差距则在扩大。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alysi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three mainstays of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
借助DEA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中国2002~2013年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三大行业效率的时序变化及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三大行业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各不相同:①无论是综合效率还是分解后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酒店行业平均效率值均最高,旅行社行业规模效率值最低,而景区行业纯技术效率值最低;②从时序变化上看,酒店行业效率稳定性最高,景区行业波动性最强,旅行社行业最近几年下降趋势明显;③三大行业的旅游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东西差异,但酒店行业地区间差距在缩小,景区行业东西部间差异在缩小,而旅行社行业东西部间差距则在扩大。
|
[13] |
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盆栽水稻实验为例 [J].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9.05.03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A case of rice pot-experiment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933.2009.05.03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主要环境污染源,但目前缺乏一套针对农业生产的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对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和监督的依据。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氮处理下(0.05、0.15、0.25 g N kg-1)不同水稻品种(锡稻11和武粳4)的盆栽实验为例,以氨挥发、肥料使用量和经济产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TOPSIS法对6个评价对象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分析各对象在经济效益、资源物质消耗和环境影响方面的差异与特点,指出施氮量和作物品种都对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影响。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我国农业生产模式从片面追求产量向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14] |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差异研究 [J].A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measure in China and space-time differences. China Population, |
[15] |
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J].Spatial evolution of marine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in Bohai Sea Ring area based on Bootstrap-DEA model . |
[16] |
中国大陆省际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J].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60211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参考和借鉴有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经济产出效率概念及其内涵、表征方法,结合有关统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中国大陆31省区生态-经济产出效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重心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时段内中国大陆省际生态-经济产出效率自西向东依次提高的三级梯度分布格局趋于形成;省区之间生态-经济产出效率具有全局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正相关特征,显著高-高集聚和显著低-高集聚表现相对稳定、高-低集聚区的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促使显著低-低集聚区逐步消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内的道路交通里程数、科研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等三因素显著驱动了中国大陆省际生态-经济产出效率溢出,但东、中、西部地区的制约因素不尽相同。
Analysis on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and the driving forces of ecological-economic efficiency for provinces on Chinese mainland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60211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参考和借鉴有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经济产出效率概念及其内涵、表征方法,结合有关统计数据计算了2001-2013年中国大陆31省区生态-经济产出效率并就其时空分布及重心移动方向、移动距离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其空间集聚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时段内中国大陆省际生态-经济产出效率自西向东依次提高的三级梯度分布格局趋于形成;省区之间生态-经济产出效率具有全局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正相关特征,显著高-高集聚和显著低-高集聚表现相对稳定、高-低集聚区的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促使显著低-低集聚区逐步消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面积内的道路交通里程数、科研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等三因素显著驱动了中国大陆省际生态-经济产出效率溢出,但东、中、西部地区的制约因素不尽相同。
|
[17] |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中国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 [J].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1~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要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非期望产出对于海洋经济效率具有明显影响。② 2001年以来海洋经济效率演变分为波动下降(2001~2008)和缓慢上升(2009~2012)两个阶段;区域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③ 空间上呈现由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向以天津、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极格局演进的趋势;省际变化特征各异。最后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提高海洋经济效率的实现路径。</p>
Marine economic efficiencyand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ovince based on undesirable outputs in China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2001~2012年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要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非期望产出对于海洋经济效率具有明显影响。② 2001年以来海洋经济效率演变分为波动下降(2001~2008)和缓慢上升(2009~2012)两个阶段;区域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③ 空间上呈现由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向以天津、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极格局演进的趋势;省际变化特征各异。最后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提高海洋经济效率的实现路径。</p>
|
[18] |
基于AHP和DEA模型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以无锡市为例 [J].
<p>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面广、周期长、随机性等特点,在评价上存在较大难度。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选取该市1998~2008年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相关数据,运用偏好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其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8年,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累计上升幅度达22%。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提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p>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evaluation based on AHP and DEA model——A case of Wuxi city .
<p>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散、面广、周期长、随机性等特点,在评价上存在较大难度。根据生态效率理论,结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选取该市1998~2008年农业生产和面源污染相关数据,运用偏好锥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其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1998~2008年,无锡市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近三年累计上升幅度达22%。表明近年来无锡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提出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体系和方法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p>
|
[19] |
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分析 [J].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0708095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的考量,在对传统DEA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改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9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北京、上海、海南、重庆外,其余省市都需要改变投入和产出来优化农业生态效率;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的过量排放是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农业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evaluation in China based on SBM model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20708095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基于将农业面源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的考量,在对传统DEA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给出了农业生态效率的改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9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虽然呈现缓慢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除北京、上海、海南、重庆外,其余省市都需要改变投入和产出来优化农业生态效率;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的过量排放是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量和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农业生态效率改善的重要途径。
|
[20] |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分析——以庆阳市为例 [J].
<p>以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市为例,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对生态效率内涵的界定,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1~2011 年间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差异在不断扩大。依据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可以将庆阳市分为2 种类型:生态环境较好、水资源较为充沛、农业较为发达的西峰区、合水县、宁县和正宁县的农业生态效率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的庆城县、华池县、环县和镇原县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投入比例失调、资源利用率低和非期望产出的过度冗余。基于此对生态效率较低地区的农业投入要素冗余状况进行了分析,明确农业生态效率改进的方向,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提供参考。</p>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eco-efficiency in Loess Plateau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Qingyang city .
<p>以地处黄土高原的庆阳市为例,基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对生态效率内涵的界定,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对2001~2011 年间该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市农业生态效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差异在不断扩大。依据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状况,基本可以将庆阳市分为2 种类型:生态环境较好、水资源较为充沛、农业较为发达的西峰区、合水县、宁县和正宁县的农业生态效率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短缺的庆城县、华池县、环县和镇原县的农业生态效率较低,主要原因在于要素投入比例失调、资源利用率低和非期望产出的过度冗余。基于此对生态效率较低地区的农业投入要素冗余状况进行了分析,明确农业生态效率改进的方向,为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提供参考。</p>
|
[21] |
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https://doi.org/10.1016/S0377-2217(99)00407-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is paper, we will propose a slacks-based measure (SBM)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his scalar measure deals directly with the input excesses and the output shortfalls of the 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concerned. It is units invariant and monotone decreasing with respect to input excess and output shortfall. Furthermore, this measure is determined only by consulting the reference-set of the DMU and is not affected by statistics over the whole data set. The new measur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other measures proposed so far, e.g., Charnes–Cooper–Rhodes (CCR), Banker–Charnes–Cooper (BCC) and the Russell measure of efficiency. The dual side of this model can be interpreted as profit maximiz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ratio maximization of the CCR model. Numerical experiments show its validity as an efficiency measurement tool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other measures of efficiency.
|
[22] |
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社会效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效率体系,并利用DEA作为工具来监测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效率。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是有逐步改善的趋势。将城市绿色综合效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绿色城市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城市要改变目前效率低下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效率,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对投入产出的冗余度与不足度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低效率的根源。从资源投入的冗余度来看,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技术〉资本〉水资源,长江经济带资源利用率低,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加快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应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从期望产出不足度来看,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长江经济带目前总体发展模式还是追求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与社会效益。绿色效率不高主要集中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革创新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环境保护市场化,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这关系着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的提高与生态文明示范带的实现。
Green efficienc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hina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增强。城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绿色高效是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反映城市经济增长、社会效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绿色效率体系,并利用DEA作为工具来监测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效率。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是有逐步改善的趋势。将城市绿色综合效率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相比规模效率,技术效率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绿色城市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长江经济带城市要改变目前效率低下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技术效率,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本文对投入产出的冗余度与不足度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低效率的根源。从资源投入的冗余度来看,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技术〉资本〉水资源,长江经济带资源利用率低,存在高投入、高消耗的问题,加快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应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从期望产出不足度来看,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GDP,长江经济带目前总体发展模式还是追求经济产出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经济运行的质量与社会效益。绿色效率不高主要集中在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物过度排放方面,其中环境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提高绿色效率亟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共同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革创新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推行环境保护市场化,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治理,这关系着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绿色效率的提高与生态文明示范带的实现。
|
[23] |
中国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域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J].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innovative outputs of university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based on spatial econometrics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 |
[24] |
1998-2012年中国省际灰水足迹效率测度与驱动模式分析 [J].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6.1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效率是解决两者的必然选择。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及其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m3,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向驱动效应,结构效应与禀赋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负向驱动效应,其中效率效应、经济效应是影响灰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灰水足迹效率空间驱动类型主要包括双因素支配型(Ⅰ、Ⅱ)、三因素主导型、四因素协同型(Ⅰ、Ⅱ)、五因素联合型等6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Grey water footprint efficiency measure and its driving analysis on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12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06.17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效率是解决两者的必然选择。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及其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m3,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向驱动效应,结构效应与禀赋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负向驱动效应,其中效率效应、经济效应是影响灰水足迹效率变化的最主要因素;中国灰水足迹效率空间驱动类型主要包括双因素支配型(Ⅰ、Ⅱ)、三因素主导型、四因素协同型(Ⅰ、Ⅱ)、五因素联合型等6种类型。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
[25] |
西部地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与资源化路径研究 [J].
步入21世纪以来,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尤为严重。在此首先对西部地区畜禽养殖粪、尿及其氮、磷污染物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负荷进行估算,发现各个地区的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均较大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平均农用地畜禽粪便承载负荷已高达16.4t/hm<sup>2</sup>。其次,对畜禽养殖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畜禽养殖氮、磷污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应该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5)万元/人。除内蒙古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倒U形EKC左侧,畜禽养殖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后西部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无疑是畜禽养殖粪尿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Pollution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and its resource strategy in West China .
步入21世纪以来,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正逐渐成为我国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西部地区的畜禽养殖污染尤为严重。在此首先对西部地区畜禽养殖粪、尿及其氮、磷污染物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负荷进行估算,发现各个地区的畜禽养殖粪污排放量均较大且有不断增长的态势,平均农用地畜禽粪便承载负荷已高达16.4t/hm<sup>2</sup>。其次,对畜禽养殖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畜禽养殖氮、磷污染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曲线转折点应该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2~2.5)万元/人。除内蒙古外,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基本处于倒U形EKC左侧,畜禽养殖污染形势非常严峻。今后西部地区应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大力发展沼气工程无疑是畜禽养殖粪尿资源化的重要手段。
|
[26] |
甘肃统计年鉴 [M].Statistics yearbook of Gansu . |
[27] |
中国农业年鉴 [M].China agriculture yearbook . |
[28] |
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M].China county (cit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yearbook . |
[29] |
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 [M].National livestock’s scale breed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survey and control measures . |
[30] |
基于ESDA的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J].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4.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p>
Spatial correlation pattern analysis of water footprint intensity based on ESDA model at provincial scale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3.04.004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p>
|
[31] |
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评价 [J].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5.06.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其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2003年甘肃省的水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总量为226.67×10<sup>8,/sup>m<sup>3</sup>,人均水足迹878m<sup>3</sup>,水足迹占总可更新水资源的26%,水资源消费自给率为99.52%,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费占用比例和自给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sup>
A rough estimate of water footprint of Gansu Province in 200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5.06.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水足迹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由于考虑了社会经济系统中虚拟水的消费量,水足迹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人类消费对水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论文引入了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及其相关评价指标,计算分析了2003年甘肃省的水足迹。结果表明,甘肃省2003年的水足迹总量为226.67×10<sup>8,/sup>m<sup>3</sup>,人均水足迹878m<sup>3</sup>,水足迹占总可更新水资源的26%,水资源消费自给率为99.52%,如此高的水资源消费占用比例和自给率,对甘肃省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sup>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