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9 , 38 (1): 13-2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0445

Orginal Article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

方创琳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49

Basic rules and key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FANG Chuanglin1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收稿日期: 2018-08-21

修回日期:  2018-11-29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1-2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590840,415908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43300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方创琳(1966- ),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效应等。E-mail: fangcl@igsnrr.ac.cn

展开

摘要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质量提升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和渐进式规律,实现新型城镇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一步到位”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向渐进式、由诱发“负效应”向释放“正能量”、由被动性向主动型、由“地为本”向“人为本”的战略转型。考虑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因地制宜、因类指导,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Ⅰ)、粮食主产区(Ⅱ)、农林牧地区(Ⅲ)、连片扶贫区(Ⅳ)、民族自治区(Ⅴ)共5大高质量发展类型区和47个亚区。未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点路径包括: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全过程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量力而行,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夯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 高质量发展 ; 四阶段性规律 ; 四渐进式规律 ; 重点方向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focused on man-earth harmony,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low-carbon, ecology, innovation, wisdom and safety. It is an organic unity of high quality citizenization, infrastructure, living environment, urban construction, public service and urban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a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achieve modernization basically, an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we need to follow the four stage rule and gradual development rule.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more changes: from the quantitative to the quality-oriented, from the "one step" to "step by step" in realizing our goals, from radical to gradual, from inducing "negative effect" to releasing the "positive energy", from passive to active, from "land-oriented" to "people-orien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ackground condition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Thus, we should avoid "one-size-fits-all"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dapt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he paper divides the new urbanization area into five major types, including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 (I), major grain-producing region (II), farming, forestry, and animal husbandry region (III), linked poverty alleviation region (IV), and ethnic autonomous region (V), which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47 sub-regions.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different subregions cannot be copied from each other, and we need to implement some diversified and differentiated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main func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ization regions,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urbaniz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development goals and priorities should b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should b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The key path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include: enhance the overall synerg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nd urban areas and the equalization of basic urban public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pe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accelera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highlight the main functions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innova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ensure tha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trial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standardize small towns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and regulation of the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Keywords: new urbanization ;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four stage rule ; gradual urbanization ; key path

0

PDF (594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方创琳.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 地理研究, 2019, 38(1): 13-2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0445

FANG Chuanglin. Basic rules and key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1): 13-2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0445

1 引言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仅决定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而且决定着世界城镇化的前景,影响着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质量。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城镇化发展正处在由中期快速成长阶段向后期质量提升阶段转变的过渡期,也处在城镇化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关键转型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转型,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九大”报告会议等连续提出要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走绿色、集约、高效、低碳、创新、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手段。

2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与规律性

2.1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

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指针。过去70年中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成功解决了“快不快”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城镇化质量“高不高”、城乡居民“满意不满意”等关键问题,走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排放、高综合效应的集约型发展道路[1]。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

高质量的城市建设要求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等推进建设紧凑城市、精明城市、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级、标准、智能化程度、共享化程度和运行效率。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要求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城市基础设施配置与进城人口相匹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高效运行效率与互联互通水平。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要求建成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建成完善的养老服务设施、便捷的医疗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教育培训设施、高效的科技创新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设施和金融、保险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高质量的人居环境要求优化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治理,实现城市碧水蓝天白云,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高质量的城市管理要求城市管理更加科学、有序、高效,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城市管理信息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全面提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通过高效的城市管理逐步缓解直到根除。

高质量的市民化要求农村非农业人口有序市民化,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教育、科技、文化和道德素质,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市民。

2.2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有重要的相关关系。早在1975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M Northam)就把城镇化发展过程概括为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2],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水平<30%)、发展中期(城镇化水平介于30%~70%)和发展后期(城镇化水平>70%)三大阶段,分别对应于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这就是特定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经典三阶段论。但三阶段论无法与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四阶段论、经济增长四阶段论一一对应,并且对城镇化第二阶段的划分区间过长过粗,过多地照搬或迁就了诺瑟姆的观点,具有时代的必然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视野的局限性。基于这些缺陷,将城镇化的三阶段修正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论。即在充分考虑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将S形曲线划分为城镇化发展初期(城镇化水平介于1%~30%之间,为起步期)、城镇化发展中期(城镇化水平介于30%~60%之间,为成长期)、城镇化发展后期(城镇化水平介于60%~80%之间,为成熟期)、城镇化发展终期(城镇化水平在80%以上,为顶峰期)共四大阶段。这就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所要遵循的四阶段性规律或者称四阶段论(图1[3]

图1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示意图

Fig. 1   The four stage rul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表明,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与城镇化发展阶段同步一致,一一对应,超前或者滞后均会加大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市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要求协调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4]。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速度宜保持在0.6~0.8个百分点,在不同阶段,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2.3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四渐进式规律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渐进模式渐进式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规律包括农民社区化、中心化、镇民化、市民化四大渐进过程(图2),其中把自然村变为中心村和农村社区、把中心村提升为镇民化均属于渐进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可做到农民完全可不进城,但仍可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待遇。需要强调的是,从城乡融合发展角度分析,没有必要将更多的农民都赶进城里,广大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还必须有农民来留守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户籍方面,村民仍然是农业人口,不改变户籍性质,但原来的宅基地通过集约配置可变为楼房,这是一个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民到农民的农村渐进式城镇化过程,也是新型城镇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不离土不离乡,继续开展农作活动,同时又做镇民,成为城镇居民的重要一员。这样既保证农民土地经营权不受损失,又让农民享受城镇化成果。城镇化的渐进式规律说明,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建议推行自主城镇化发展模式,充分尊重民意,让农民自己做决策;可实行以农民为主导,自己组织评估,自我进行民主决策,自愿筹集资金,自主开工建设,自治实施管理。同时,根据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可将部分农民转变为股民。这样就可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点,既有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又能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图2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渐进式规律图

Fig. 2   The gradual rule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3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

3.1 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

高质量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实现五大战略转变,即:城镇化发展速度由“坐小汽车”的过程转为“骑自行车”的过程,城镇化发展目标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城镇化发展过程由“一步到位”转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转向渐进式;城镇化发展后效由诱发“负效应”转为释放“正能量”,由被动型转为主动型;城镇化发展动力由“地为本”转为“人为本”,由以地为本转向人地和谐;城镇化发展的导向由“官至上”转为“民至上”,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最终实现由提速为主转为提质为上,由亚健康状态转向健康状态的高质量城镇化。在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过程中,要突出城市群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和提质为上的核心思想,把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视为一种长期的奋斗过程。

3.2 调整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

高质量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方针为:突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空间形态是城市群,把小城镇作为中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民市民化的重要基石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控“两大”(超大城市与特大城市),激活“两小”(小城市与小城镇),抓稳“组群”(城市群),合理布局,均衡发展[5]。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针纳入《城乡规划法》,赋予法律地位。

3.3 选择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路径可概括为“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16字,通过环境友好型城市、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城市、精明增长城市、创新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智慧城市和平安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由亚健康转变为健康城市(图3)。具体讲,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八种路径:一是高效城镇化路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精明增长城市;二是低碳城镇化路径:促进减排高质量推进,建设低碳城市;三是生态城镇化路径:促进生态高质量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四是环保城镇化路径:促进环境高质量改善,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五是节约城镇化路径:促进资源高质量集约利用,建设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六是创新城镇化路径:促进技术高质量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七是智慧城镇化路径:促进知识高质量生产,建设智慧城市;八是平安城镇化路径: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平安城市。

图3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示意图

Fig. 3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path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4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 展的主要方向

4.1 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

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要用系统性思维、全局化视野和协同作战的智慧与能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的局面。通过顶层设计与整体谋划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协同性,推动新型城镇化向更高质量不断迈进。

提升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整体协同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加快建设城市群,推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规划同编、产业同链、交通同网、市场同体、金融同城、生态同建、污染同治,实现城市群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与布局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群内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城市群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群发育程度与发展质量。

4.2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继续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建立智慧低碳、多规合一、创新驱动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拉动城市高质量建设,不断激发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加快中高端服务业、智能制造、创新引领、绿色低碳、人力资本服务、现代供应链等领域率先发展,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制造向城市创造转变,城市速度向城市质量转变,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转变。聚焦补好弱项短板,进一步发挥好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大中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延伸到中小城市,实现中小城市与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城市和城镇发展质量和建设质量。

4.3 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的乡村振兴

城市与乡村始终不可分割,城市病与乡村病互为因果,互相传染,城市病问题解决了,乡村病自然得到治理。这就是为什么国家在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同时,推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原因。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必须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刻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一是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延伸到乡村地区,以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乡村振兴进程;二是借助城乡人口流动趋势,盘活乡村闲置建设用地,解决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建立农业产业布局及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得到管控体系;三是建立农业绿色生产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新型股份合作经济;四是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制定稳定的土地政策,加速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五是建设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从实验示范中提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模式,为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4.4 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类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的主体功能

考虑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因地制宜、因类指导,可将全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划分为城市群地区(Ⅰ)、粮食主产区(Ⅱ)、农林牧地区(Ⅲ)、连片扶贫区(Ⅳ)、民族自治区(Ⅴ)共5大高质量发展类型区和47个亚区[6,7,8,9,10]图4),五大功能区的地位如图5所示。其中: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Ⅰ)重点承载城镇化发展主体功能、城镇化质量提升功能、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和民生改善保障功能;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发展区(Ⅱ)承担优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体功能、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功能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功能;农林牧地区城镇化发展区(Ⅲ)承担推进农林牧综合发展主体功能、有序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功能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功能;连片扶贫区城镇化发展区(Ⅳ)承担扶贫开发与脱贫致富主体功能、推进基于脱贫致富的城镇化功能和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和协调山区人地关系功能;民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区(Ⅴ)承担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主体功能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功能。

图4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分区示意图

Fig. 4   The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图5   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功能区的发展地位对比图

Fig. 5   Development status comparison of the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s new urbanization

4.5 创新体制机制,将高质量发展贯穿到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全过程始终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开展了246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镇),在“下放权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等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设市制度改革等,聚焦激发市场活力,深化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努力让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让县城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让城镇的城乡融合发展纽带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促进城向经济和社会转型互动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继续积极探索“小政府、大服务”的城市管理模式。破除“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等瓶颈制约,充分挖掘和激发城市的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6 规范建设特色小镇,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石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发改规划〔2017〕2084号,2018年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8〕1041号)》。通知明确了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建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机制。可见,发展特色小镇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另外一个主体,也是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建设特色小镇可实现农业人口镇民化,就近就地城镇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特色小镇。但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一哄而上、变相圈地、产镇分离等、特色不突出等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建设特色小镇,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这对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特色小镇建设要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特色引导、布局疏导的基本原则,把特色和以特取胜摆在首位,把产业摆在优先重要地位,把创新摆在突出重要地位,把提升品质作为奋斗目标。赋予特色小镇相当的活力,激发特色小镇多元的动力,提升特色小镇发展的能力,强化特色小镇的竞争力,提升特色小镇的辐射力。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规划优先,多规合一;因镇制宜,因镇施策;彰显特色,以特取胜,以特制胜,防止千镇一面;产镇融合,有群有链,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产镇融合,避免产镇分离,导致空心镇、鬼镇、烂尾镇的出现。

4.7 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机结合起来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然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与胁迫,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不能超过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这就要求协调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制约与促进关系,分析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揭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交互胁迫机理与规律,动态分析二者相互胁迫的病理程度与动态阈值,随时做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预警,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方案与调控路径[11]

5 结论与讨论

(1)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城镇化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解决城镇化质量“高不高”“好不好”、城乡居民“满意不满意”等关键性问题,走出一条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碳排放、高综合效应的集约型发展道路,实现高质量的城市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人居环境、高质量的城市管理和高质量的市民化的有机统一。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的四阶段性规律和四渐进式规律。需要坚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针,即全面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高质量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增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协同性,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与质量;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功能;创新体制机制,全过程推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量力而行,以特取胜,规范建设特色小镇,夯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高质量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3)中国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既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度城镇化,也不同于拉美国家的虚高度城镇化,而是一个适合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城镇化。在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耐力赛,需要脚踏实地,打牢基础,一步一个台阶。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必须有序排除长期积累的城市病隐患,有效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冲击,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环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 .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Fang Chuanglin, et al.China's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本文引用: 1]     

[2] 廖鸿志, 郑春敏. 西部地区城镇化—云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 1]     

[Liao Hongzhi, Zheng Chunmin.Urbaniza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Research Report 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3.]

[本文引用: 1]     

[3] 方创琳, 刘晓丽, 蔺雪芹.

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

. 干旱区地理, 2008. 31(4): 512-523.

[本文引用: 1]     

[Fang Chuanglin, Liu Xiaoli, Lin Xueqin.

Revision and regularity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 Arid Land Geography, 2008. 31(4): 512-523.]

[本文引用: 1]     

[4] 方创琳, 王德利.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

. 地理研究, 2011, 30(11): 1931-19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借助象限图法,通过对城市化质量、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从经济、社会、空间三方面提出了由三类指标、12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的三维指标球及判别标准值,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进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1980-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正在缓慢提升,但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分类城市化质量呈现出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态势;全国分省城市化发展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呈现出"内陆→沿海→内陆→沿海→整体提高"的时空差异性,东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总体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质量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

[Fang Chuanglin, Wang Deli.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1): 1931-194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11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化质量是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和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有机统一,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是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借助象限图法,通过对城市化质量、速度与城市化水平互动协调关系的分析,从经济、社会、空间三方面提出了由三类指标、12项具体指标组成的城市化发展质量综合测度的三维指标球及判别标准值,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进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表明,1980-2008年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并正在缓慢提升,但提质速度慢于提速速度;分类城市化质量呈现出经济城市化质量<社会城市化质量<空间城市化质量的态势;全国分省城市化发展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呈现出"内陆→沿海→内陆→沿海→整体提高"的时空差异性,东部地区城市化质量总体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化质量越好,人口城市化水平并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高低。
[5] 方创琳.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 地理研究, 2014, 33(4): 674-6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中国近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最后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特大城市(介于500万~1000万人)、大城市(介于100万~500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万~100万人)、小城市(介于10万~5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共六个规模等级标准;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将形成由20个城市群、10个超大城市、20个特大城市、150个大城市、240个中等城市、350个小城市和19000个小城镇组成的6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Fang Chuanglin.

A review of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emerging patterns and future adjustment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4): 674-68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4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中国近60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最后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特大城市(介于500万~1000万人)、大城市(介于100万~500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万~100万人)、小城市(介于10万~50万人)、小城镇(10万人)共六个规模等级标准;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将形成由20个城市群、10个超大城市、20个特大城市、150个大城市、240个中等城市、350个小城市和19000个小城镇组成的6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6] 郑度, 周成虎, 申元村, . 地理区划与规划词典.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 1]     

[Zheng Du, Zhou Chenghu, Shen Yuancun, et al.Geographical Zoning and Planning Dictionaries. Beijing: China Water Power Press, 2012.]

[本文引用: 1]     

[7] 郑度, 葛全胜, 张雪芹, .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 地理研究, 2005, 24(3): 330-34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Zheng Du, Ge Quansheng, Zhang Xueqin, et al.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30-34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8] 刘燕华, 郑度, 葛全胜, .

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

. 地理研究, 2005, 24(3): 321-32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

[Liu Yanhua, Zheng Du, Ge Quansheng, et al.

Problems on the research of comprehensive regionalization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3): 321-32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过去半个多世纪,我国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纯对自然或某一部门进行的区域刻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亟待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工作。编制中国综合区划方案所要解决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包括:服务对象与研究目标;综合区划理论体系;地域系统主要要素的变化过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国地域系统重要界线的确定;典型区域的辨识及其特征分析;世界地理格局与中国综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数据的采集、处理、量纲化;综合区划的集成方法;中国地域系统未来发展情景分析;综合区划方案的动态演示系统。
[9] 曹淑艳, 谢高地.

发展问题驱动下的中国功能区划视角演化与展望

. 资源科学, 2009, 31(4): 539-54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9.04.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划是揭示自然、社会、经济等客观存在的空间分布规律的重要工具。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功能区划的发展与国家面临与关注的核心问题有明显的响应-驱动关联,伴随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温饱问题、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演变,功能区划研究视角逐步从农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拓展到人地复合系统。现有功能区划或难以完全覆盖人地复合系统的各个维度,或难以完全覆盖地域单元的多功能性,无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需要。鉴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是可以预知的,研究呼吁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就是那些在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上享有相似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地理空间单元,这些功能区既能揭示国家或区域的亚地理单元及其组分空间单元的实际的或潜在可持续发展位,又能揭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蓝图。与已有功能区划相比,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最突出之处是在区划的过程中以平等与协调的方式将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关联起来。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的过程就是确定区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层级系统中的“地位”与角色及其与其他地理空间单元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功能区划家族的新成员,目前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均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基础、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科学、全面地揭示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作用机制与规律。

[Cao Shuyan, Xie Gaodi.

The evolu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zoning driven by development issues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4): 539-54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9.04.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划是揭示自然、社会、经济等客观存在的空间分布规律的重要工具。近半个世纪里,中国功能区划的发展与国家面临与关注的核心问题有明显的响应-驱动关联,伴随国家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温饱问题、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到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演变,功能区划研究视角逐步从农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拓展到人地复合系统。现有功能区划或难以完全覆盖人地复合系统的各个维度,或难以完全覆盖地域单元的多功能性,无法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需要。鉴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是可以预知的,研究呼吁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研究。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就是那些在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上享有相似特征与发展模式的地理空间单元,这些功能区既能揭示国家或区域的亚地理单元及其组分空间单元的实际的或潜在可持续发展位,又能揭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蓝图。与已有功能区划相比,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最突出之处是在区划的过程中以平等与协调的方式将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关联起来。国家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的过程就是确定区域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层级系统中的“地位”与角色及其与其他地理空间单元相互联系的过程。作为功能区划家族的新成员,目前可持续发展功能区划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均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基础、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科学、全面地揭示国家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作用机制与规律。
[10] Fang Chuanglin, Yu Danlin.China's New Urbanization.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pringer Press, 2016.

[本文引用: 1]     

[11] Fang Chuanglin, Liu Xiaoli.

Analysis on dynamic differences and imbalance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9, 19: 643-656.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09-064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is paper,53 pollen traps and surfac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order to det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assembl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16 forest communities located in 10 mountains in norther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72% of the pollen taxa(80 taxa) are the same between the traps and the surface samples.The dominant taxa in the plant communiti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ain pollen taxa in the pollen assemblages at the same sites.In Pinus plant communities,both Pinus pollen influxes and concentrations are higher,indicating its higher pollen product and good pollen preservation ability.In Picea or Abies plant communities,Picea or Abies have lower pollen influx but high concentrations,suggesting their low pollen productivities but good pollen preservation abilities.In Betula or Quercus plant communities,Betula or Quercus have higher pollen influx but low concentrations,revealing their high pollen productivities but poor pollen preservation abilities.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llen and vegetation with discriminant analysis shows that pollen assemblages from both trap and surface samples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and distinguish different ecological areas,but the surface samples reflect the dominant components of communities much better than the traps.Th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climate with DCCA reveals that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exist between pollen assemblages and mean temperature of the coldest month(R = 0.84 for trap samples,R = 0.72 for surface samples),and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s well(R = 0.73 for trap samples,R = 0.71 for surface samp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