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本身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的理论创新与应用
王开泳, 陈田, 刘毅

New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tself can be seen as a resource"
Kaiyong WANG, Tian CHEN, Yi LIU
表1 行政区划资源效应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性表征
Tab. 1 Reg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resource effect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发展阶段 行政区划
发展导向
资源效应
规律表征
运用行政区划手段进行的调控与引导
1950年代 整合资源
和保持社
会稳定
多变性与灵活性 1950年代初,全国划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既能分区推进,也有利于中央集权。1953年形势稳定后撤销大区防止地方割据。行政驻地根据革命需要多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省域边界的重组和行政区的撤并。
1960年代-1970年代 疏散人口和减少城市资源保障压力 逆向性和约束性 三年自然灾害导致城市的粮食供给能力减弱,号召“上山下乡”,逆城市化,撤销了部分城市,恢复县的建制。“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停止行政区划调整审批。
1980年代 促进资源开发和发展计划经济 政策性与调节性 落实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推进地区向地级市转变,培育区域中心城市。促进改革开放,设立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新设部分县级市,优化区域城镇体系。设立了阿尔山市、张家界市等旅游城市。
1990年代 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和耕地资源保护 无序化与保守化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设立县级市的步伐明显加快,“一窝蜂”的申报,仅1994 年就设立了42 个。为了保护耕地不减少,1997年冻结县改市的审批。
2000年代 引导资源集聚和区域空间格局优化 规模化与理性化 撤县设市冻结后,各地级市政府着力于扩容提质,将中心城区周边的县(县级市)设区。除了西宁、拉萨外,其他省会城市都进行了一轮以上的行政区划调整。地级市增设市辖区一方面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应对“省直管县”改革的需要。
2010年代以来 区域协同发展和促进资源共享 规范化与科学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以城市群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的行政区划调整加速,制定了县级市和市辖区标准,出台了《行政区划管理条例》,解冻了撤县设市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