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与小农经济变迁耦合机理
苏康传, 杨庆媛, 张佰林, 张忠训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rural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change in mountainous areas
Kangchuan SU, Qingyuan YANG, Bailin ZHANG, Zhongxun ZHANG
表1 我国小农经济变迁驱动因素及阶段特征
Tab. 1 Driving factors and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in China
变迁次序 变迁阶段 主要驱动因素 总体阶段特征 山区特征 文献出处
第一次
变迁
1949-1953年 土地改革政策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从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农民成为私有小块土地劳动者。 农民积极性提高;开荒拓地、筑坝修塘;恢复生产。 苏星[48]
第二次
变迁
1953-1978年 政策因素 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期间经历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几个阶段。总体特征为土地和农产品集体化,农民积极性差。 山区交通不便;耕作粗放;生产力低下,基本靠牛耕、马驮、人背;集体化生产,农民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较低。 贾甫等[49]
第三次
变迁
1978-1985年 政策因素、技术进步 农户自发、自下而上的内生性变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农民积极性较大提高;出现大量垦荒拓地现象;开始使用化肥,生产力及粮食产量提高。 杜润生[50]
第四次
变迁
1985年至今 工业化与城市化、政策变化、农户生计非农化、农村人口迁移、土地流转、技术进步等。 地权稳定性增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产生土地流转;农业税取消;土地产权“三权分置”。 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山区开始出现小型农机具;人口外迁,土地流转产生;土地规模经营逐渐增加,山区耕地面临转型。 葛传宇等[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