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研究  2019 , 38 (3): 550-56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1169

乡村振兴规划与方法

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与关键技术初探

胡守庚12, 吴思12, 刘彦随34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武汉430074
2. 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 武汉430074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100875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A preliminary study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

HU Shougeng12, WU Si12, LIU Yansui34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The 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for Legal Evaluation Engineering, Wuhan 430074, China
3.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收稿日期: 2018-10-30

修回日期:  2019-02-20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3-2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研究》编辑部 《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307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ZDA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518)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YJAZH01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守庚(1978-),男,浙江庆元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E-mail: husg2009@gmail.com

展开

摘要

推进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与关键技术研究是当前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乡村振兴规划内涵和本质特征,探讨乡村振兴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构建规划基本体系框架,提出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发现:① 乡村振兴规划核心在于从宏观层面科学引导乡村五大发展目标统筹共建,具有宏观战略性、前瞻性、统筹性、综合性等特点。② 乡村振兴规划需以“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为重要依据,突出对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乡村建设规划等的引导。③ 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框架可以“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为基础,以特定目标跨区域规划为辅助。④ 遵循“振兴基础诊断-振兴目标剖析-专项规划制定-保障机制与措施建立”的技术路线,规划内容需重点围绕“二十字方针”,提出差别化的五大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或方案。⑤ 需强化乡村地域系统诊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域模式类型甄别等关键技术在规划中的应用,以推进系统化规划技术范式的形成。研究结果有望为推动乡村振兴规划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各级部门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 ; 规划体系 ; 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advance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System and key technologies is critic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the connections with that of other related plannings. A framework and key technologi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re also developed in the study. Main findings indicate that: (1)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should primarily concern the guidance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ive goals for rural development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because of that, it would be strategic, forward-looking, unitary and comprehensive. (2) The guidance towards corresponding plans, particularly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should be largely addressed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ccording to current national strategies, notably the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and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 Planning. (3) In line with the three-level ("country-province-county") planning framework,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coul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ross-regional planning under special goals. (4) We proposed a framework following “diagnosis for revitalization - goals for revitalization - special planning - guarantee” fo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s well as five goal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aths. (5) The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ies, mainly including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rural system, estimation of the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regional patterns, are profoundly suggested to approach the systematic regula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The results are expected to promote researches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its applications across departments following current hierarchi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 planning system ; technique and methods

0

PDF (299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胡守庚, 吴思, 刘彦随. 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与关键技术初探[J]. 地理研究, 2019, 38(3): 550-56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1169

HU Shougeng, WU Si, LIU Yansui. A preliminary study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its key technologie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3): 550-562 https://doi.org/10.11821/dlyj020181169

1 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1]。2017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2.71:1,全国仍有60%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平均水平[2]。其主要原因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种可流动资源或要素单向地流向城市,致使城市“膨胀化”和农村“凋敝化”问题突出[3]。值得一提的是,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程,乡村衰退已成为普遍现象,能否跳出“乡村发展”陷阱、实现城乡协调健康发展对各国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可喜的是,当前已有许多国家率先跳出这些陷阱。如法国通过推行农业经营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立农业补贴体系、规范化管控土地发展权等极大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荷兰通过系统的农田整理避免和减少农地破碎化,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5,6,7,8]。这些国家及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了乡村农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也有部分国家在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时,为缓解乡村人口衰退、经济活力下降等问题,及时推行了农村振兴计划和措施。如德国通过产业“逆城市化”、“村庄更新”、欧盟“引领项目”(LEADER项目)、农村创新发展计划等,缓解了乡村人口衰减、乡村经济活力不足等难题,实现了从“乡村衰退”到“乡村振兴”到“乡村再振兴”;日本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造村运动”,形成以系列特色产品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增强了乡村发展活力;韩国推行“新村运动”,主张通过政府与农民相配合以推动乡村治理[9,10,11,12,13]。值得关注的是,鉴于各国发展背景、发展基础及发展优势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将这些发展经验与中国国情深度衔接使之成为中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支撑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过去城乡割裂式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此,在资源环境约束和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如何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成为当前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实施,规划先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将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14]。湖南等省市,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正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已出台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及部分省、县级乡村振兴规划[15,16]。当前,一些研究从概念与内涵、关键点、发展路径、风险规避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入阐述,还有一些学者从制度改革视角,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制度创新等之间的关系[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但总体而言,乡村振兴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化探索亟待进一步深入。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规划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提出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构想,并对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管理与实施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以期为推动中国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及各级部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与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2 乡村振兴规划的理论认知

2.1 乡村振兴规划内涵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给乡村振兴规划内涵的把握提供了重要方向[14,15]。即,乡村振兴规划内涵及核心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五大发展目标统筹共建(表1)。

表1   乡村振兴规划内涵

Tab. 1   Conno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五大内涵具体内涵
产业兴旺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延长和梯度层次化等
生态宜居生态环境优化、村庄污染降低、环境质量提升等
乡风文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乡村文化生活丰富等
治理有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提高等
生活富裕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和公共保障方面的差距缩小等

新窗口打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和重点,产业兴,乡村方可兴。从国际环境而言,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迫在眉睫;从国内环境而言,如何可持续地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挑战。中国农业发展的重心正是乡村,因而现阶段乡村振兴规划需首先重视农业发展,大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发展科技含量[22]。此外,当前乡村生产链单一、农业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突出,因而乡村振兴规划需着力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为农户增收提供产业保障[23,24]

推进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不仅是优化乡村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复杂且多样,现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垃圾污水等带来的环境问题[35]。因而乡村振兴规划需首先针对垃圾、污水、改厕、村容等问题,统筹安排部署,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其次,在此基础上,可通过植树造林等行动推动农村的“绿化”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乡风文明能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也是生活富裕的内在体现。为此,乡村振兴规划需以“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为目标,将乡风文明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统筹推进,重点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治理有效是加强农村整治建设的保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治理有效,需以解决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为基础,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的农村治理体系[15,16]。因而,需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引导工作,强调以规划为行动指南深度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和德治同步实践工作。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民生目标,其重点就是持续稳定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公共保障等方面的差距[32]。故而,乡村振兴规划需重点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围绕“生活富裕”的目标,合理引导村民参与各项增收工程和政策。

综上可知,乡村振兴“五大发展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相互促进与协调、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过程中,需采用多方措施激发乡村振兴内源与外源动力,推动五大建设统筹共进。

2.2 乡村振兴规划本质特征

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决定乡村振兴规划具有宏观战略性和前瞻性。乡村振兴规划是新型城乡关系下对乡村发展宏观把握、战略引导的纲领性指导谋划,是对规划区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等条件的全局性、战略性把握[24]。其核心思想是从战略、宏观、全局、整体的角度明确规划区乡村阶段性发展目标、关键问题、核心主题、特有理念等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摒弃规划编制的惯性思维,重视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基础,合理确定短期发展目标。

“五大发展目标”深度融合推进决定乡村振兴规划具有统筹性和综合性。乡村地域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经济、资源、环境等多重要素,具有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多功能性[19, 21]。乡村振兴规划内涵表明,乡村振兴规划并非单一的农业现代化规划,而是涉及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活富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标志着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应是共生共荣,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深层次审视“新时代城乡关系”,并以此统筹推进乡村综合建设,以强化规划的现实落地性。

复杂且不一的中国乡村村情决定乡村振兴规划需注重“乡村性”。不同乡村特色、功能和优势各不相同,其农业资源、区位条件、空间组织模式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与路径也不尽相同。为此,乡村振兴规划需重视对乡村地域系统潜在功能与优势的挖掘,强调规划与现实需求的匹配性。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乡村特有的文化与风貌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财富,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时,需重视挖掘、保留和发扬乡村特色,不可过度强调城镇化发展。

2.3 乡村振兴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

与相关规划有效衔接是保障乡村振兴规划科学制定与实施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为此,本文重点对乡村振兴规划与新型城镇化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之间的衔接进行探讨(表2图1)。具体如下所示:

表2   乡村振兴规划与相关规划目标差异辨析

Tab. 2   The differences of the goa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the related plans

规划名称规划目标
乡村振兴规划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各项规划在空间上的统一
美丽乡村规划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乡村规划规划整齐整洁的乡村
一二三产融合规划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活力

新窗口打开

图1   乡村振兴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关系

Fig.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and the related plans

(1)乡村振兴规划与“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规划的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是驱动现代化进程这架马车的“双轮”,表明乡村振兴规划需立足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协调以推动城市与乡村同步发展。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本制度,将我国国土空间按照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给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方向[33]。因此,乡村振兴规划需重视以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及相关战略、制度为基本依据,推动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2)乡村振兴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现阶段中国正大力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其核心是推动各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在空间上的统一,其目标是促进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36]。必须看到的是,国土土地是承载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因而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规划。此外,从规划涉及内容而言,乡村振兴规划侧重于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五要素的统筹建设;从规划地位而言,乡村振兴规划作为战略性规划,侧重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村的未来发展。综上可知,乡村振兴规划需强化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引导作用,国土空间规划需做好与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以落实乡村振兴相关战略举措。

(3)乡村振兴规划与美丽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等系列发展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初衷而言,美丽乡村规划和乡村规划等规划的本质虽与乡村振兴规划一样,均为促进乡村发展,但其内涵与侧重点却存在明显差异。如美丽乡村规划虽也强调经济、生态等五要素的统筹建设,但其建设目标却存在差异。具体如下:① 美丽乡村规划强调科学、生产发展,而乡村振兴规划强调产业兴旺;② 美丽乡村规划强调村容整洁,乡村振兴规划强调生态宜居;③ 美丽乡村规划强调管理民主,乡村振兴规划强调治理有效[37]。可见,相比于美丽乡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对乡村发展的要求更高、涉及范围更广。乡村规划作为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其目标是促使乡村整齐整洁,而这正是乡村振兴中“生态宜居”的重要一环。必须认识到的是,围绕美丽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等展开的大量理念与实践探索可作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因而在做好乡村振兴规划对美丽乡村规划等的引导作用的同时,可从战略高度层面融合这些规划的规划理念与想法。

(4)乡村振兴规划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等的衔接。从规划内容而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侧重于农业发展,可视作针对“产业兴旺”这一目标而制定的详细规划[38]。因此,在有条件地区可在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具体发展目标,编制更为细致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需看到的是在当前山水林田湖草协调治理、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时需重点考虑其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

3 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总体架构

3.1 “3+X”乡村振兴规划体系

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构建需立足中国相关规划体系的基础和未来面临的形势,按照区分规划事权、理顺规划内容、协调各类关系的原则,厘清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因而,乡村振兴规划可沿用国家三级空间规划体系,将“发展理念逐层传递”和“发展目标逐级分解”相结合,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得到落实。在基本的规划体系之外,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需要,依据特定目标,开展跨区域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乡村振兴规划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如下(表3):

表3   各级乡村振兴规划属性及侧重点

Tab. 3   The attributes and focuse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规划范围规划属性侧重点
国家层面战略性、指导性宏观指导、政策引导
跨区域层面协同性、区域性跨区域规划范围及目标研究、区域统筹与协调治理
省级层面衔接性、综合性省域规划目标确立、分梯次分类布局制定、政策提出
市县层面针对性、操作性地方性规划目标制定、专项规划及详细规划制定

新窗口打开

国家级乡村振兴规划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需突出战略性和政策引导,强调对新时代、新发展目标下宏观性、长期性国家乡村发展问题的把握。因此,国家级乡村振兴规划需侧重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和方向的建立,制定战略实施的引导性目标,提出实现路径的引导思路及政策。

省级乡村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意志,并统筹传导至市县规划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省级规划需立足发展基础,明确适合区域发展的乡村振兴目标,在此基础上基于县(区)单元划分不同类型区域,提出差别化的发展目标;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各项规划、方案、意见与计划,明确规划执行的部门及其职责。

市县乡村振兴规划是引导县域乡村振兴的“一张蓝图”,其编制要以上级乡村振兴规划为主要依据。随着规划级别的降低,规划涵盖内容需更为细致而具体,体现地方特色。建议市县级规划重点结合“二十字”发展目标,审视区域发展现状,编制符合其区域特色和发展阶段特征的规划。同时,本市县级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可依据本级或上级相关实施性规划,依需要合理安排专项规划,更多微观尺度规划则通过详细性规划予以安排。

此外,可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基于区域功能、发展基础等的相似性以及特定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跨区域乡村振兴规划。建议跨区域乡村振兴规划重点强调区域统筹协调治理,做好区域资源与项目整合工作。

3.2 乡村振兴规划内容纲要

基于规划制定的一般思路及乡村振兴规划的“二十字方针”目标,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内容需至少包括总则解析、区域振兴基础与发展态势分析等四部分内容(图2):

图2   乡村振兴规划内容纲要

Fig. 2   The cont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nning

(1)总则解析。这是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起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厘清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揭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面临的新要求,并对规划编制范围、规划依据、规划期限等基本情况进行必要约束。

(2)区域振兴基础与发展态势分析。这是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目的在于围绕五大发展目标,总结与反思区域农业农村发展成果,初步判断乡村振兴优化方向。具体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重点针对振兴目标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乡居民收入等基本情况的调查,识别区域发展短板及其原因;二是围绕“二十字方针”,结合区域发展短板及其限制因素分析,明确区域乡村振兴远期与短期目标。下级规划目标的确定需以上级规划目标为重要参考;省级规划及跨区域规划需立足全局发展视角,以县(区)为基本单元,划分不同类型区并明确差别化的发展目标。

(3)五大专项规划编制。这是保障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其核心是针对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文化发展、治理体系建设、民生保障与改善这五方面编制对应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五大专项规划的编制必须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如乡村产业发展需以主体功能区为行动指南,以“三线三区”划定结果为重要依据。各级规划编制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色,以落实乡村振兴目标为重要抓手,强化乡村振兴可实现路径的探索。随着规划级别的不断降低,规划内容与方案需更为细致且可操作。

(4)保障机制与措施的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的实施离不开有力的保障机制与措施。其中保障机制可包括人才保障机制、农业改革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保障措施可包括典型示范、评估考核、责任分工等。

4 乡村振兴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规划内容的解析,结合经典文献的研究,甄别出乡村地域系统诊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域模式类型甄别、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乡村空间组织设计、乡村公共设施配置、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7项关键技术[1],可为制定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1)乡村地域系统诊断。当代乡村不仅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地和农民聚集地,还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重价值和功能[39,40]。在规划前期,需运用系统的观念去认识和理解乡村这个特殊地域系统,重点掌握其概念、内涵和特征,据此结合现实状况开展细致且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作为战略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虽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中鉴于区域发展面临问题的紧迫性,其规划需强调阶段性。故而乡村振兴规划需在科学把握乡村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有限目标,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生态、文化、社会等方面诊断制约乡村发展的阶段性难点与痛点。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定量揭示乡村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另一方面可为设计乡村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提供理论支撑[41,42]。然而,由于规范化、系统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与核算方法尚未完全建立,且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尚未完全揭示,因此如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开展针对乡村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工作并揭示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此外,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内涵来看,乡村振兴规划应是一个长期规划,仅仅立足现实资源基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难以满足需求。具体而言,需在深入解析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对区域承载状况的变化情况的预判工作。

(3)地域模式类型甄别。差别化的区域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区位条件等因素决定乡村地域模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当前中国已围绕地域模式进行一定理论与实践探索,如2014年原农业部以围绕“美丽乡村”为创建目标而提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等十大模式[43];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种模式[15]。这些模式给各级部门探寻乡村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但仍需进一步探明这些模式的典型特征、驱动因素、可替代的发展路径以及未来推广的适应范围以及约束性条件。同时,我们需看到,好的地域模式类型应是清晰且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因此在实际规划制定过程中,需增强地域模式设计与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需求的衔接性,以期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决策与实践。

(4)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习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44]。而中国正推行的“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规划则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仍需在充分理解规划理念与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深入解析如何通过吸纳新要素和创新产业发展动力源泉来挖掘和释放乡村产业发展潜力,以形成系统化、综合化、多元化的乡村振兴产业体系。此外,需指出的是,乡村振兴不完全等同于城镇化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立足于乡村、服务于乡村,重点借助乡村特有的资源、文化和生态优势,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塑造发展核心优势;同时着力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拓展产业空间、延长产业链条,创新产业发展新模式,孕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5)乡村空间组织设计。乡村聚落空间的空心化、废弃化等现象导致中国乡村断层和乡村活力丧失等问题频发,合理的空间组织设计已成为乡村振兴规划制定必须考虑的重点难题[45]。这一问题可从乡村空间组织设计的预期目标及乡村聚落布局的作用途径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具体而言,可依据乡村地域系统诊断与地域模式识别结果,明确不同类型乡村发展定位对空间组织设计的要求,并据此识别乡村空间组织设计目标、原则与标准,细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三融合”途径。

(6)乡村公共设施配置。配套建设的公共设施是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中国乡村发展中尤其是贫困地区尚存在公共设施稀少、质量不佳、类型不齐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乡村生产生活的发展[3]。资源有限性与有效性决定公共设施的配置需发挥其最大功效,这也对乡村公共设施配置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具体而言,需考虑公共设施体系内部协同以及公共设施体系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协同。其中内部协同包括设施点空间布局的时间顺序、相近功能的合理替代、公共设施与市场服务的协作等,外部协同包括设施配置与人口分布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的协同[46]

(7)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有效的社会治理是维护乡村和谐、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保障。在当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之际,需按照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结合的思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47]。具体而言,首先应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对农村干部的培养与配置,并借助新乡贤等群体的力量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其次,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农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和用法。着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及文明风尚,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此外,需指出的是,有效的社会治理与空间规划等系列规划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改革空间规划等系列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各规划与社会治理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推动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更是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深刻把握乡村振兴规划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及内容纲要,并针对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展开探讨,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乡村振兴规划需扎根于乡村地域系统,突出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统筹性与乡村性,强调五大发展目标统筹共建。以“新型城镇化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重视乡村振兴规划对空间规划的引导以及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规划的保障作用。

(2)乡村振兴规划可以“国家-省-市县”三级规划为基础,以跨区域规划为辅助,构成“3+X”式规划体系。省级规划与跨区域规划需结合区域实际,以县(区)为基本单元,明确分区分类统筹推进的规划目标及实现路径;市县级规划需紧密衔接上级规划,有针对性地细化产业、生态等五大发展目标。

(3)遵循“振兴基础诊断-振兴目标剖析-专项规划制定-保障机制与措施建立”的技术路线,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的系统化编制。通过理论分析及经验总结,判明不同级别、区域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从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等方面深入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4)立足中国乡村的复杂性、综合性和动态性,乡村振兴规划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建立。需强化乡村地域系统诊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地域模式类型甄别、乡村产业体系构建、乡村空间组织设计、乡村公共设施配置、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对乡村振兴规划的理论支撑作用,以提升乡村振兴规划理论体系的合理性。

5.2 建议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覆盖农业、农村和农民,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民生保障等多个方面,且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促进、影响和制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化的建设工程。因此,国家层面可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围绕“二十字方针”,在法律法规制定、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确保各项事项全面协调推进。省级、跨区域、市县层面可成立各自工作领导小组,保障各项举措及政策的纵向传递和横向衔接。特别是市县级层面,需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工作要求”的原则,强化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推动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促使干部主动承担乡村振兴任务。

(2)确立法律法规体系,以立法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良好的法治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靠保障,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出台集体经济组织法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保证乡村发展的旺盛生产力保驾护航;各村民委员会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村规民约为补充,开展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立法等手段规范化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如明确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监督管理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建立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制度,听取公众与社会组织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规划内容的意见。

(3)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立完备的评估考核办法是落实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手段。依据规划确定的约束性和期望性指标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及进度要求;将促乡村振兴成效作为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下级党委和政府需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因地制宜地做好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统计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机制,适当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审计机构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审计监督。

5.3 讨论

做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基于对中国乡村发展阶段的审度,乡村振兴规划重点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五方面提出乡村发展的方向性、目标性要求及切实可行的路径。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杠杆,借此全方位唤醒土地、产业等领域的改革,有利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的形成。

本文重点从乡村振兴规划概念内涵、本质特征、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入手,探讨了乡村振兴规划架构、关键技术与方法等内容,可为各级部门制定乡村振兴规划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乡村振兴规划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如何结合区域实际,深化产业、土地、人才、治理体系等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作用亟待展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04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Liu Yansui.

Research on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73(4): 637-65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80400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推进乡村极化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4)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8).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8.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ese County Statistical Yearbook in 2018. Beji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8.]

[本文引用: 1]     

[3]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 经济地理, 2016, 36(7):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Liu Yansui, Yan Bin, Wang Yanfei.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7):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4] Liu Y S, Li Y H.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

. Nature, 2017, 548(7667): 275-277.

https://doi.org/10.1038/548275a      [本文引用: 1]     

[5] Zasada I, Weltin M, Reutter M, et al.

EU’s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t the regional level-Are expenditures for natural capital linked with territorial needs?

. Land Use Policy, 2018, 77: 344-353.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8.05.05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Building upon the hypothesis that priority setting in regional RDP programming and expenditures depends on the regional context, this study aimed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riority setting in NC support in relationship to other RD objectives by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conditions of regions and their communalities. By analysing the variances and spatial dependencies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agricultural framework conditions and applying statistical logit model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bability to adopt specific NC-oriented expenditure patterns in a region can only be partly explained by these factors. Whi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designated areas and High Nature Value (HNV) farmland, do not drive high NC expenditures, factors representing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and conditions seem to have a larger influence. Regional RDP expenditure pattern showed an additional strong dependency from spatial association factors.
[6] Mathy S.

Urban and rural policies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sue: the French experience of governance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 4(3): 159-169.

https://doi.org/10.1080/156934307017427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analyses each level of governance relevant to address climate mitigation within France. This refers either to climate policies or to measures adopted for other reasons, but which impact on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the French context related to GHG emission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local specificities when consid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GHG emissions.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framework of French governance relevant to climate mitigation at the national and at the local levels to emphasize tools at the disposal of local authorities to undertake mitigation actions. The last part describes and analyses actions undertaken in rural and urban areas to show the limits of the current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the central state and decentralized levels of governance regarding climate issues and to propose improvements.
[7] Ciaian P, Guri F, Rajcaniova M, et al.

Land fragmentation and production diversification: A case study from rural Albania

. Land Use Policy, 2018, 76: 589-599.

https://doi.org/10.1016/j.landusepol.2018.02.03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land fragmentation on production diversification in rural Albania. Albania represents a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case for studying land fragmentation as the fragmentation is a direct outcome of land reform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nd fragment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er of production diversification of farm households in Albania. We find that land fragmentation stimulates significantly more diversification for subsistence farm households than for market-oriented households. Our findings have two key policy implications: (i) the consolidation policies that relocate and enlarge plots would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du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iversification; and (ii) land fragmen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nutritional security improvement by increasing the variety of foodstuffs produced by subsistence farm households.
[8] 汤爽爽.

法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政策与启示

. 农业经济问题, 2012, 33(6): 104-1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概述了法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光荣30年"期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法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政策、乡村土地政策、乡村发展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并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试图给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中国以借鉴。

[Tang Shuangshuang.

Rural policy and its enlightenmen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France

.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 33(6): 104-10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概述了法国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光荣30年"期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法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的政策,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政策、乡村土地政策、乡村发展政策、农业补贴政策等方面。并提出了对中国的启示,试图给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中国以借鉴。
[9] Welteji D.

A critical review of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of Ethiopia: access, utilization and coverage

. Agriculture & Food Security, 2018, 7(1): 55-89.

https://doi.org/10.1186/s40066-018-0208-y      URL      [本文引用: 1]     

[10] 牛坤玉, 李思经, 钟钰.

日本乡村振兴路径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 世界农业, 2018, 22(15): 201-205.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两国的农业环境及小农经营方式类似,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对中国开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机构设置、产业政策、人才计划、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日本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1)采取多样化补偿方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2)注重乡村建设和农业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3)成立"中心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辐射附近村落。(4)发挥妇女老人的主体力量,培育农业农村的新生力量。(5)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Niu Kunyu, Li Sijing, Zhong Yu.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Japanes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 World Agriculture, 2018, 22(15): 201-205.]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10.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两国的农业环境及小农经营方式类似,日本乡村振兴的经验对中国开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机构设置、产业政策、人才计划、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对日本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1)采取多样化补偿方式,优化农业种植结构。(2)注重乡村建设和农业开发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3)成立"中心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辐射附近村落。(4)发挥妇女老人的主体力量,培育农业农村的新生力量。(5)创新治理体系,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11] 李钢, 郑辽吉.

韩国乡村空间规划的发展经验与政策启示

. 世界农业, 2018, 15(14): 178-201.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03.014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空间规划是实现城乡资源互通互动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至关重要。与中国资源条件颇为相似的韩国,经历了长达40年的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国情、独具特色的乡村空间规划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全面概述了韩国乡村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架构,并从全面性与系统性、层次性与体系化阐述了其发展特征。然后,从组织保障、路线基础、制度保障和体制保障4个层面系统剖析了韩国乡村空间规划的重要实践经验。最后,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推进民众参与、着力丰富乡村空间规划内容等多个层面阐述可资中国借鉴的政策启示。

[Li Gang, Zheng Liaoji.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olicy enlightenment of Korean rural space planning

. World Agriculture, 15(14): 178-201.]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03.014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空间规划是实现城乡资源互通互动的重要"抓手",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至关重要。与中国资源条件颇为相似的韩国,经历了长达40年的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国情、独具特色的乡村空间规划发展之路。基于此,本文全面概述了韩国乡村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架构,并从全面性与系统性、层次性与体系化阐述了其发展特征。然后,从组织保障、路线基础、制度保障和体制保障4个层面系统剖析了韩国乡村空间规划的重要实践经验。最后,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积极推进民众参与、着力丰富乡村空间规划内容等多个层面阐述可资中国借鉴的政策启示。
[12] 周云飞, 赛云秀, 惠晓翠.

韩国“新村运动” 对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启示

. 世界农业, 2018, 3(4): 174-220.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韩国“新村运动”是消除城乡差距的典型成功案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韩国“新村运动”中土地改革的做法和特征,总结土地改革的实效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比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纵向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路和设计,从政府层面—中介组织—职业农民横向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改革的步骤和方案,得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应从加快土地规划和财税制度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思维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激活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投入和教育培训,开拓土地保护和管理路径3方面的策略,以期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Zhou Yunfei, Sai Yunxiu, Hui Xiaocui.

The inspiration of “new village movement” in South Korea to China's rural land reform

. World Agricuture, 2018, 3(4): 174-220.]

https://doi.org/10.13856/j.cn11-1097/s.2018.04.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韩国“新村运动”是消除城乡差距的典型成功案例,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旨在通过阐述韩国“新村运动”中土地改革的做法和特征,总结土地改革的实效及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比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市场体系纵向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改革的思路和设计,从政府层面—中介组织—职业农民横向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改革的步骤和方案,得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应从加快土地规划和财税制度改革,打破计划经济思维和土地财政的依赖;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激活市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加强科技投入和教育培训,开拓土地保护和管理路径3方面的策略,以期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高立龙, 邓平.

国内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全国商情, 2011, (3): 6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292.2011.03.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而提出 的.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发展的共同特征,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例证支持.

[Gao Lilong, Deng Ping.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promot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 China Circulation Economy, 2011, (3): 60-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292.2011.03.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而提出 的.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发展的共同特征,以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例证支持.
[14] 国务院.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2018-02-05.

URL      [本文引用: 2]     

[The State Council. Opin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2018-02-05.

URL      [本文引用: 2]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 , 2018-09-26.

URL      [本文引用: 4]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Strategic plan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2018-2022)

. , 2018-09-26]

URL      [本文引用: 4]     

[16] 湖南省人民政府.

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 , 2018-12-12.

URL      [本文引用: 2]     

[The Government of Hunan Province.

Strategic plan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Hunan Province (2018-2022)

. , 2018-12-12]

URL      [本文引用: 2]     

[17] Hilde B, Karlheinz K.

Rethinking the links between farm modernizati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

.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8, 59: 194-196.

https://doi.org/10.1016/j.jrurstud.2017.09.018      URL      [本文引用: 1]     

[18] 张强, 张怀超, 刘占芳.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 经济与管理, 2018, 32(1): 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890.2018.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以解决"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为主的指导思想转变为新时期以解决"转移后问题"为主的指导思想;需要对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做出重大调整,更快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各项短板;需要改变各种发展要素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创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融通的新格局,在激发农村内部动力和积极性的同时,更加开放地吸引、吸纳农村外部的资源。

[Zhang Qiang, Zhang Huaichao, Liu Zhanfa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choice from decline to revivall

. Economy and Management, 2018, 32(1): 6-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890.2018.01.00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乡村振兴是相对于农村衰落而言。农村衰落主要表现为农村居住人口过度减少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阶段以解决"促进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问题"为主的指导思想转变为新时期以解决"转移后问题"为主的指导思想;需要对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做出重大调整,更快地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各项短板;需要改变各种发展要素主要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创造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融通的新格局,在激发农村内部动力和积极性的同时,更加开放地吸引、吸纳农村外部的资源。
[19] 何仁伟.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理论探讨, 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

. 地理研究, 2018, 37(11): 2127-214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剖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乡空间均衡模型和定义城乡等值线,提出了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途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①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五边形"和"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②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城乡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人均综合发展效益逐渐趋于相等;城乡等值线可以进一步解释城乡发展空间均衡的动态过程与传导机理。③从政策制度构建、"点轴"渐进扩散、分区分类推进、典型发展模式提炼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He Renwei.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ory,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1): 2127-214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等值,是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通过基础理论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内涵,剖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城乡空间均衡模型和定义城乡等值线,提出了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实现途径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结果表明:①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空间布局优化和制度供给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五边形"和"人—地—钱—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涵;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乡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②城乡发展的空间均衡模型可以较好地阐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问题,通过城乡要素的重新优化配置和人口的流动,城乡人均综合发展效益逐渐趋于相等;城乡等值线可以进一步解释城乡发展空间均衡的动态过程与传导机理。③从政策制度构建、"点轴"渐进扩散、分区分类推进、典型发展模式提炼等方面探讨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可以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20] 陆林, 任以胜, 朱道才, .

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 地理研究, 2019, 38(1): 102-118.

[本文引用: 1]     

[Lu Lin, Ren Yisheng, Zhu Daocai, et al.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prosp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ed by rural tourism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9, 38(1): 102-118.]

[本文引用: 1]     

[21] 龙花楼, 邹健, 李婷婷, .

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以“苏南-陕北”样带为例

. 地理研究, 2012, 31(3): 495-5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3001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Pushing forwar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key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gap and to achieve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assessing indicator systems for study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classifies the territorial type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1) During 2000-2005,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ies in the transect show a universal low development level but a relatively high transformation level,which resulted in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 the situation was improved during 2005-2008.(2) The integrated assessing result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 show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wn basic attributes,such as location,economic basis,development mode,and policy objective.(3) Based on the four regional attributes of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developing speed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eight territorial type regions are divided in the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and the research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various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endow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contribute to the adoption of different mode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which will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ystem and urban-rural economic system.

[Long Hualou, Zou Jian, Li Tingting, et al.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rritorial type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nxi” transec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3): 495-50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3001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Pushing forward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key countermeasures to narrow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gap and to achieve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assessing indicator systems for study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classifies the territorial type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1) During 2000-2005,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ies in the transect show a universal low development level but a relatively high transformation level,which resulted in the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 the situation was improved during 2005-2008.(2) The integrated assessing result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 show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own basic attributes,such as location,economic basis,development mode,and policy objective.(3) Based on the four regional attributes of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developing speed and urban-rural relationship,eight territorial type regions are divided in the "Southern Jiangsu-Northern Shaanxi" transect,and the research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various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endowment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contribute to the adoption of different mode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which will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ystem and urban-rural economic system.
[22] 廖彩荣, 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 16(6): 795-8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把握其科学内涵,需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需抓住"人""地""钱"关键要素,推动战略行稳致远。

[Liao Cairong, Chen Meiqiu.

The theoretical logic,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achieving method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7, 16(6): 795-80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把握其科学内涵,需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需抓住"人""地""钱"关键要素,推动战略行稳致远。
[23] 朱泽.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7, (12): 32-3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将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Zhu Ze.

The vigorously impl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Chinese Cadres Tribune, 2017, (12): 32-3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此为主题对"三农"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将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
[24] 党国英.

乡村振兴长策思考

. 农村工作通讯, 2017, (21): 13-1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正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深入研究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振兴乡村战略各项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欠发达国家普遍特征,是由收入指

[Dang Guoying.

The deep thought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 Rural work communication, 2017, (21): 13-1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正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乡村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国富民战略安排之一。深入研究这一宏伟构想十分必要。振兴乡村战略各项目标之间的基本关系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欠发达国家普遍特征,是由收入指
[25] 王亚华, 苏毅清.

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6): 4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519.2017.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过去提出的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精华,也顺应国情变化赋予了农村发展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等新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衰落的世界性难题的及时响应,需要从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并在政策执行上扬弃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

[Wang Yahua, Su Yiqing.

Rural revitalization-China’s new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7, (6): 49-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0519.2017.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时代国情特征的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对过去提出的重要农村战略的系统总结和升华,既涵盖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战略思想精华,也顺应国情变化赋予了农村发展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等新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衰落的世界性难题的及时响应,需要从脱贫攻坚、稳粮增收保耕、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着手,并在政策执行上扬弃传统的农村发展观念.
[26] 马历, 龙花楼, 戈大专, .

中国农区城乡协同发展与乡村振兴途径

. 经济地理, 2018, 38(4): 37-4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8.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②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问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③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

[Ma li, Long hualou, Ge Dazhuan, et al.

Research on the ways of urban-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rural vitalization in the farming areas of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4): 37-44.]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8.04.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中国农区乡村和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判模型,利用1992、2000和2010年三期分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九大农区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农区城乡发展水平与协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区域间不平衡、城乡协调度降低的现象较为普遍。②1992--2010年,大部分农区乡村发展指数波动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发展指数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特征;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变化较为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农区城乡系统问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且差距逐步缩小;进一步分析城乡系统协调发展度发现,协调发展度高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北区和甘新区,协调发展度低的农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③最后根据农区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提出通过内生力、外援力和交互力“三力”助推中国农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途径。
[27] 姜长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努力规避几种倾向

. 农业经济问题, 2018, (1): 8-1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努力规避以下倾向:一是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规避发展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三是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有机和多样化、特色化振兴;四是规避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化、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着力推进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规避支持重点错乱化和推动"三农"配角化倾向,有效辨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参与者和侵蚀者。

[Jiang Changyun.

Several inclinations should be evaded in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2018, (1): 8-13.]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力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努力规避以下倾向:一是规避战略问题战术化倾向,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二是规避发展目标浪漫化、理想化倾向,积极稳健地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三是规避振兴方式单一化和"一刀切"倾向,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有机和多样化、特色化振兴;四是规避体制机制改革工程化、政策支持盆景化倾向,着力推进广大农民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五是规避支持重点错乱化和推动"三农"配角化倾向,有效辨识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参与者和侵蚀者。
[28] 叶兴庆.

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

. 改革, 2018, (1): 65-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相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不仅体现在字面的调整上,更体现在内涵的深化上,可以说是其升级版。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促进乡村人IZ/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结构优化,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要特别关注边远村落和贫困群体。

[Ye Xingqing.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 Reform, 2018, (1): 65-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未来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农村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相比,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不仅体现在字面的调整上,更体现在内涵的深化上,可以说是其升级版。在城乡二元结构仍较为明显的背景下.要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两大原则。要抓好“人、地、钱”三个关键,促进乡村人IZ/和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下降、结构优化,加快建立乡村振兴的用地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要特别关注边远村落和贫困群体。
[29] 刘守英.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定位的再认定

. 中国乡村发现, 2017, (6): 28-32.

URL      [本文引用: 1]     

[Liu Shouy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 reaffirmation of rural orientation

. China’s rural discovery, 2017, (6): 28-32.]

URL      [本文引用: 1]     

[30] 韩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 中国经济报告, 2017, (12): 15-17.

[本文引用: 1]     

[Han Jun.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 China economic report, 2017, (12): 15-17.]

[本文引用: 1]     

[31] 贺雪峰.

谁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前提

. 探索与争鸣, 2017, 1(12):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29.2017.12.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国家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全国各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实际上,当前乡村建设存在四种差异极大的乡村建设:一是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保底的乡村建设;二是由地方政府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满足城市中产阶级乡愁的乡村建设;四是借城市中产阶级乡愁来赚钱的乡村建设。不同类型乡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其实完全不同。因此,对乡村建设实践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为一般农业地区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底。

[He Xuefeng.

Whose rural constru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premise

.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2017, 1(12): 71-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2229.2017.12.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当前国家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全国各地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实际上,当前乡村建设存在四种差异极大的乡村建设:一是为农民在农村生产生活保底的乡村建设;二是由地方政府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三是满足城市中产阶级乡愁的乡村建设;四是借城市中产阶级乡愁来赚钱的乡村建设。不同类型乡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其实完全不同。因此,对乡村建设实践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当前乡村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为一般农业地区农民提供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保底。
[32] 郭晓鸣.

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

. 改革, 2018, 289(3): 54-6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基于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超载化等深层矛盾,以及不均衡、短期化、虚假性等现实性严峻挑战而提出。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型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战略路径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性动力,健全市场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性支撑,强化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发展提升为乡村振兴明确目标指向,推进适度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防范过度行政化和过度形式化等潜在风险;应当把构建以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先导的约束机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动力机制、以优化政策体系为关键的支撑机制、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作为突破重点。

[Guo Xiaoming.

Researches on the China’s rural 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several dimensions

, 2018, 289(3): 54-6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基于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超载化等深层矛盾,以及不均衡、短期化、虚假性等现实性严峻挑战而提出。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型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现实短板,破解重大难题。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战略路径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性动力,健全市场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性支撑,强化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发展提升为乡村振兴明确目标指向,推进适度规模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引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防范过度行政化和过度形式化等潜在风险;应当把构建以乡村振兴规划体系为先导的约束机制、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动力机制、以优化政策体系为关键的支撑机制、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引领机制作为突破重点。
[33] 盛科荣, 樊杰.

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开发的基础制度作用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1): 44-5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位。在回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介绍规划方案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解析框架,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对于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完善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立法、修订空间规划体系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制度作用的建议。

[Sheng Kerong, Fan Ji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 function of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for China’s l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 44-5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主体功能区建设提高到作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战略地位。在回顾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介绍规划方案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解析框架,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对于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战略格局、完善区域政策和地方政府治理体系、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的作用机理,最后从完善政府职责体系、推进空间规划立法、修订空间规划体系和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基础制度作用的建议。
[34] 姜长云.

关于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

. 中州学刊, 2018, 7(7): 26-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做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应该是各部门、各地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具体指南,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也为未来五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细化,实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结合以往经验,科学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需要注意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升规划的战略思维、丰富网络经济视角,把编制规划作为撬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杠杆、加强规划精神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Jiang Changyun.

Thoughts on the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ic plan

.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2018, 7(7): 26-3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做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工作,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国家乡村振兴规划应该是各部门、各地区编制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具体指南,不仅为我们描绘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也为未来五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细化,实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结合以往经验,科学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需要注意发挥国家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提升规划的战略思维、丰富网络经济视角,把编制规划作为撬动我国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杠杆、加强规划精神和典型经验的宣传推广.
[35] 中共中央国务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 2018-02-05.

URL      [本文引用: 1]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 2018-02-05.]

URL      [本文引用: 1]     

[36] 刘彦随, 王介勇.

转型发展期“多规合一”理论认知与技术方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5): 529-53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多规不一"现实问题,总结了"多规"矛盾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三主三分"的"多规合一"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三步走"多规逐步调适的技术途径及其长效机制。"多规合一"的核心在于从区域空间优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功能上的融合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多规合一"的重点是推进形成一个总分有序、层级清晰、职能精准的区域规划体系。

[Liu Yansui, Wang Jieyo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echnical methods of “multiple planning integration” in the rural to urban transition period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5): 529-536.]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5.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加剧,资源短缺性及其配置低效性日益凸显,"多规合一"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推进"多规合一",创新区域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多规不一"现实问题,总结了"多规"矛盾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多规合一"的战略定位,构建了"三主三分"的"多规合一"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三步走"多规逐步调适的技术途径及其长效机制。"多规合一"的核心在于从区域空间优化的战略高度统筹协调各项规划,科学引导城乡土地优化配置,实现"多规"在空间上的同一性、在功能上的融合性、在发展过程中的协同性。"多规合一"的重点是推进形成一个总分有序、层级清晰、职能精准的区域规划体系。
[37] 刘彦随, 周扬.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2): 97-105.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15.009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与出路,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Liu Yansui, Zhou Yang.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32(2): 97-105.]

https://doi.org/10.13254/j.jare.2015.009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和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在人口、就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深入剖析我国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现实困境及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破解美丽乡村建设难题的对策与出路,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38] 农业农村部.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2016-2020)

. , 2016-11-17.

URL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National Plan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2016-2020)

. , 2016-11-17.]

URL      [本文引用: 1]     

[39]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

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 经济地理, 2017, 37(10): 181-18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10.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CiteSpace对1992—2016年CNKI核心期刊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乡村功能研究的48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围绕乡村功能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乡村功能的评价与分区、乡村功能的演化规律、乡村功能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梳理乡村功能的研究热点与主要内容,归纳总结了当前相关研究的主要特征、发展动态、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未来乡村功能研究的趋势、思路、重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未来时期内乡村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Tan Xuelan, Ouyang Qiaoling, Yu Siyuan, et 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rural func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

.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10): 181-187.]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10.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CiteSpace对1992—2016年CNKI核心期刊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乡村功能研究的48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围绕乡村功能的概念内涵与分类、乡村功能的评价与分区、乡村功能的演化规律、乡村功能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梳理乡村功能的研究热点与主要内容,归纳总结了当前相关研究的主要特征、发展动态、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未来乡村功能研究的趋势、思路、重点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对于我国未来时期内乡村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40] 唐林楠, 刘玉, 唐秀美.

北京市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

. 人文地理, 2016, 31(6): 123-1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灰色关联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期为改善北京城乡关系、有效提升乡村地域功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78—2012年,北京市城乡转型依次经历了缓慢转型(1978—1995)、快速转型(1996—2006)、转型放缓(2007—2012)三个阶段。2生态、历史、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乡村地域功能的提升。35年间,乡村地域功能总体稳步发展,并与城乡转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3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地域功能反馈等综合作用下,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依次经历了低水平耦合、倒"U"型耦合和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

[Tang Linnan, Liu Yu, Tang Xiumei.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upling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ural regional multifunction in Beijing

. Human Geography, 2016, 31(6): 123-1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研究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灰色关联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期为改善北京城乡关系、有效提升乡村地域功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78—2012年,北京市城乡转型依次经历了缓慢转型(1978—1995)、快速转型(1996—2006)、转型放缓(2007—2012)三个阶段。2生态、历史、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乡村地域功能的提升。35年间,乡村地域功能总体稳步发展,并与城乡转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3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地域功能反馈等综合作用下,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依次经历了低水平耦合、倒"U"型耦合和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
[41] 刘文政, 朱瑾.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6): 75-86.

https://doi.org/10.12062/cpre.201703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Liu Wenzheng, Zhu Jin.

Research progres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geograph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 27(6): 75-86.]

https://doi.org/10.12062/cpre.2017036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42]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

百年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从理论到实践

. 资源科学, 2017, 39(3): 379-39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7.03.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Feng Zhiming, Yang Yanzhao, Yan Huimin, et al.

A review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since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 Resources Science, 2017, 39(3): 379-395.]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7.03.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 2014-02-24.

URL      [本文引用: 1]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ten patter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 2014-02-24.]

URL      [本文引用: 1]     

[44] 习近平. 乡村振兴要实现五个振兴. , 2018-07-16.

URL      [本文引用: 1]     

[Xi Jinping.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achieve five aspects of revitalization. , 2018-07-16.]

URL      [本文引用: 1]     

[45] 樊杰, 蒋子龙, 陈东.

空间布局协同规划的科学基础与实践策略

. 城市规划, 2014, 38(1): 16-25.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0104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布局的协同规划在提升布局规划价值和规划实施效益、指导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和保护、形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营造优良的人居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空间布局规划的协同状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析,讨论了地表空间组织的科学基础及支撑相关空间规划的重要学术思想,阐述了国土空间组织的复杂性和协同规划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而围绕城市规划,在探讨需要协同的重大规划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同规划的体制机制、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等近期协同规划的实践策略。

[Fan Jie, Jiang Zilong, Chen Dong.

Scientific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 spatial layout

.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 38(1): 16-25.]

https://doi.org/10.11819/cpr20140104a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布局的协同规划在提升布局规划价值和规划实施效益、指导国土空间有序开发和保护、形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空间结构、营造优良的人居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当前我国空间布局规划的协同状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简析,讨论了地表空间组织的科学基础及支撑相关空间规划的重要学术思想,阐述了国土空间组织的复杂性和协同规划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而围绕城市规划,在探讨需要协同的重大规划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同规划的体制机制、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等近期协同规划的实践策略。
[46] 赵万民, 冯矛, 李雅兰.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共享配置方法

. 规划师, 2017, 33(3): 7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7.03.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对目前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共享配置的内涵、模式及方法,并结合重庆市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对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探讨。首先,根据产业分布、民俗习惯和居民意愿,对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进行调整,并根据需求程度进行分级;其次,对影响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权重进行叠加,划分农村居民点的服务等级;最后,匹配设施配置内容和空间布局,构建基于协同共享原则的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级体系及共享圈。

[Zhao Wanmin, Feng Mao, Li Yalan.

Coordination and shar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owns and villages

. Planners, 2017, 33(3): 78-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0022.2017.03.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对目前我国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究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协同共享配置的内涵、模式及方法,并结合重庆市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对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探讨。首先,根据产业分布、民俗习惯和居民意愿,对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内容进行调整,并根据需求程度进行分级;其次,对影响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权重进行叠加,划分农村居民点的服务等级;最后,匹配设施配置内容和空间布局,构建基于协同共享原则的长寿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级体系及共享圈。
[4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组.

当前中国社会治理的难点、热点问题与应对思路

. 发展研究, 2018, (4): 4-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来自全国31个省政府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的人员反映,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九大焦点问题:一是转型期社会治理理论欠缺引致多重困惑;二是亟待整合条线治理力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三是亟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充分参与治理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四是尽快完善、规范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五是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推进社会治理;六是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七是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渠道和机制;八是合理利用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服务社会治理;九是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法治社会建设、公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均等供给、社会主体的培育壮大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Research group of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The difficulties, hot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China

. Development Research, 2018, (4): 4-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来自全国31个省政府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的人员反映,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九大焦点问题:一是转型期社会治理理论欠缺引致多重困惑;二是亟待整合条线治理力量、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三是亟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公众充分参与治理的制度和社会环境;四是尽快完善、规范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五是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推进社会治理;六是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七是创新社会矛盾化解渠道和机制;八是合理利用现代信息与大数据技术服务社会治理;九是发挥传统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法治社会建设、公民素质提升、公共服务的有效均等供给、社会主体的培育壮大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