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宏观层面——区域政策激励和带动 |
1995年“一点一线” | 以长株潭为一点,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沿线为重点 | 促进了建设用地向东、向南扩展 |
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 | 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 | 大河西先导区建设、长株潭绿心建设,城市向西、向南扩展加快 |
2009年中部崛起 | 加快一点一线发展,进一步促进长株潭一体化 | 推动长沙经济发展,增加区域人口吸引力,加速城区空间拓展 |
2013年“一带一部” | 长沙是首位城市和核心增长极 | 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升级 |
b.中观层面——城市规划引导与控制 |
编制了1979年、1990年、2003年城市总体规划,并于2011年、2014年两次进行修订 | 城市性质 发展方向 用地结构 | 由“工业用地扩展较快”到“以居住、服务用地扩展为主”; 由“沿湘江、319国道向东向南”到“沿多条生长轴线发展”; 由“单中心”到“一轴两带多中心”; |
产业转型升级 | 退二进三 | 工业用地逐渐郊区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促进城市用地功能提升 |
交通网络牵引 | 快速路:内外两环加放射线; 主要主干路:三横五纵; 地铁轨道的全面铺开; 高铁站、高铁西站、黄花机场区域性枢纽 | 加快了用地向主导方向扩张,牵引内部用地向郊区疏散,尤其是快速路在外围圈层对工业用地形成吸聚效应 |
c.微观层面——突出事件加速和助推 |
开发区的相继建设 | “四区八园”的建设,4个国家级开发区、8个省级开发区的建设 | 工业用地外迁,并向星马、麓谷、金霞、暮云、坪浦、高星形成工业集聚区,吸引配套要素流入各组团 |
行政中心迁移 | 省政府南迁,市政府西迁 | 引导城市向南、向西扩展,尤其是吸引了大规模房地产企业迅速集聚 |
河西大学城建设 | 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为核心 | 巩固了“西文东市”格局,推进了教育科研及服务配套用地向西扩展 |
梅溪湖、洋湖垸、滨江新城、月亮岛、大王山等湘江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 打造国际化、生态化的宜居新城 打造滨江商业中心、度假胜地 | 拉动了片区居住、服务用地快速扩张,是长沙生态宜居、现代商务、度假旅游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