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尺度困境”——以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例
宋周莺, 姚秋蕙, 胡志丁, 刘卫东

‘Scale paradox’ of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A case study of China-Laos Mohan-Boten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
SONG Zhouying, YAO Qiuhui, HU Zhiding, LIU Weidong
表1 欧洲、北美、东亚跨境经济合作区对比
Tab. 1 Comparison of cross-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East Asia
欧洲上莱茵河跨境合作区 美墨圣地亚哥-蒂华纳边境客户加工区 东亚新柔廖增长三角
治理结构 欧盟、国家、地方等多层级治理机制,设立正式的政府联合委员会,划分明确的地域和功能范围,制定详细的跨境合作框架和规章制度 高度依赖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框架协调,地方层面则形成非正式、松散网络化的治理结构;私人和非营利部门在跨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各国中央政府仍然起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
制度文化
差异
较高的文化邻近性 经济水平、社会文化等差异明显,缺乏相互信任和共同认知 一定的文化邻近性,制度差异较大,难以形成区域共识
合作困境 各国政治体制中的分权化程度不同,一些跨境合作区中国家政府仍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难以解决跨境资源和利益分配问题;跨国公司主导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下,本地社区和居民被排除在利益分享之外 复杂的地缘政治抑制跨境合作;需解决双向互惠性,考虑其与各国其他地区发展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