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策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宫清华, 张虹鸥, 叶玉瑶, 袁少雄

Planning strategy of land and spa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an-land system coupling: Take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s an example
GONG Qinghua, ZHANG Hong′ou, YE Yuyao, YUAN Shaoxiong
表1 人地耦合框架下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与传统生态规划的区别
Tab. 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ional land spa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 and th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plan under the human-land coupling framework
比较项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传统生态修复类规划
规划思想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根本,以“源头预防”的主动式保护和修复为原则,突出生态过程和空间的有机融合 针对主要生态系统问题的修复为导向,以单要素离散式修复为主,修复路径中较少关注生态系统功能的尺度效应
规划目标和标准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追求人文和自然系统之间的有序协调和系统组分间的适应性,通过协调生态-农业-城镇的互动关系,强化人的生态需求,实现发展和保护的统一 以单纯保护生态空间,追求生态系统组分数量最大化为目标,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被分割在相对立的体系
规划性质 系统性,综合性,实施性 以实施性为主
规划对象 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生态系统,范围涵盖全域国土空间 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规划范围主要为保护生态空间
规划技术 源头预防-“治未病”和问题治理-“治疾病”双管齐下 以治理生态问题-“治疾病”为主要手段
规划尺度 景观到区域尺度为主 项目和工程尺度为主
政策机制 以“源头预防”和“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保护修复”的全过程管理模式追求主动式保护修复,强化多元参与机制,鼓励“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21] 以“末端问题治理”为主要导向的被动式修复机制,强调“谁破坏,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