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表面高程(CSE)
| 建筑矢量面数据转栅格(1 m×1 m),重采样后叠加DEM数据,得到城市表面高层模型(CSE)
| 建筑图层先转换为1 m分辨率网格数据,叠加DEM数据,再重采样为30 m网格,以此表达城市自然与人工建筑的叠加高度 |
建筑密度 (BD)
| 基于已有经验[22],计算100 m×100 m格网范围内,建筑基底正射投影面积所占比例,重采样为30m网格,得到建筑密度(BD)
| 式中:BD为格网内建筑密度;BA为格网内的建筑基底面积
|
建筑容积率(BVR)
| 设定建筑层高3 m,乘以楼层数,得到建筑近似高度;计算100 m×100 m格网范围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基底正射投影面积的比值,重采样为30 m网格,得到容积率(BVR)
| 式中:BVR为格网内建筑容积率;BA为建筑基底正射投影面积;F为建筑楼层数
|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
| 式中:基于OLI数据,Band5为近红外波段反射值(NIR);Band4为红光波段反射值(R)[12] |
天空开阔度 (SVF)
| 基于CSE计算结果,采用光线追踪法[21],模拟光源次数432次[17]。通过ArcGIS叠置分析、阴影建模、重分类等过程,统计不在阴影里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值[21],得到天空开阔度指数(SVF)
| 式中:SVF为每个栅格单元的天空开阔度指数;n为总模拟次数;为栅格单元间被遮挡的情况;αi、βj分别为给定方位角和高度角积分步长
|
距城市主干道 距离(RD) |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计算每栋建筑几何中心至主次干道的最近欧式距离 | 道路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快速路、都市区高速公路、城市主干道和次干道 |
反演地温指数(LST)
| 基于Landsat8 OLI/TIRS数据产品,计算亮温、地表比辐射率、大气透过率;应用劈窗算法[11,20]计算地表温度(K),计算多年夏季同期均值,得到反演地温指数(LST)
| 式中:Ts为地表温度(K);T10、T11分别为Landsat8第10、11波段的亮温值(K);A0、A1、A2为大气透过率和地表比辐射率确定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