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错带的三维动态识别及空间演变机制——以厦门市为例
梁晨, 曾坚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identification and spatial evolution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fringe: A case study of Xiamen
LIANG Chen, ZENG Jian
表1 城乡交错带三维特征指数评价指标
Tab. 1 Indicators of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 index of urban-rural fringe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计算方法 指标性质
异质性指标(H) 香农多样性指数(H1) 通过Fragstats 4.2基于采样格网对各时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得到各指标空间分布栅格数据 +
边缘密度(H2) +
最大斑块指数(H3) -
过渡性指标(T) 开发强度梯度(T1) 以采样格网为单元,借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25]的基础上,在计算中排除城镇用地类别,得到各时期城镇外部的土地开发强度空间格局 +
城镇影响梯度(T2) 通过ArcGIS 10.2中Euclidean Distance工具计算各时期到城镇用地距离,借鉴Clark负指数函数模型[26]计算城镇影响力的空间格局,以采样格网进行均值统计取样(Clark模型中距离衰减速率参考相关研究[27,28,29]赋值,从前起分别为0.3、0.2、0.15与0.1) +
动态性指标(D) 土地利用动态(D1) 以采样网格为单元,采用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8]计算各时期相对前一时间截面的土地利用演变速度 +
植被覆盖动态(D2) 通过ArcGIS 10.2中Raster Calculator计算各时期NDVI相对前一时间截面的年平均变化幅度(1990年、2000年的结果以采样格网进行均值统计取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