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共享的区域创新网络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饶悦, 沈丽珍, 汪侠

Research on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based on large-scalescientific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sharing: Take Shandong as an example
RAO Yue, SHEN Lizhen, WANG Xia
表5 山东省创新网络模式分类表
Tab. 5 Classification of 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in Shandong province
分类 示意图 代表城市 模式特征
综合创新模式 C 济南 创新网络规模和密度庞大,且创新主体内和主体间、区域内和区域间联系都非常紧密,既有跨界联系获取高端创新要素,又有根植性的网络协助承接和转化吸收。
异质创新模式 D 淄博、烟台 创新网络规模较大,主要由于各个创新主体获取异质知识丰富,但主体或是区域之间缺乏关联,一方面限制了主体网络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区域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
根植创新模式 B 济宁、威海、潍坊、滨州 创新网络密度较大,主要由于各个创新主体内部创新联系紧密,但缺乏外部有效的联系,难以获得突破性的创新,容易陷入路径锁定的风险,需要及时引入外部创新要素。
孤立创新模式 A 德州、东营、菏泽、聊城、临沂、青岛、日照、泰安、枣庄 创新网络规模和密度都有待提升,创新活动不足且多是孤立创新,各个创新主体与区域内外相同或者不同主体都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处于创新网络发育的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