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观点 | 反对观点 | 自我 发展 | 寺院要想在现实社会中获得长足发展,就不能不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可能不讲经济、远离金钱[36] | 佛教中存在着许多经营的禁区,这是佛教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如果禁区被打开,佛教的神圣性、庄严性就不复存在,佛教存在的基石也就动摇了[37] | 功能性 | 商业化不等同于世俗化,普渡众生的“佛法”不会被商业化[38] | 寺院的经济独立很可能使僧团失去教化社会的功能,从而丧失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成为一个世俗的团体[39] | 社会 发展 | 少林寺的旅游发展带动了周围村庄以及登封市的经济发展,成为登封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40] | 变味的文化产业泛滥炒作会造成恶劣社会效应,影响旅游业发展[41] | 品牌 与宣传效应 | 虽有商业化的一面,但其扩大了中国传统武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增强了少林全球化品牌营销力[42] | 少林寺内涵“禅、武、医”的核心竞争力几乎不能糅合或并存,缺少市场调研的少林寺外在形象过于模糊[43]。少林武术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存在“功夫”宣传误区,仅用散打表现武术“功夫”[44] | 社会 适应性 | 佛教经济需要而且应该做出现代适应性的调整[45],这与佛教逐步实现中国化的传统相一致,也是对人间佛教理论的积极实践[46] | 释永信把现代化误解为商业化,其追求现代化的每项措施,都是在斫丧寺院、佛教的真精神[47]。少林寺的发展思路市场化、经济化,发展手段世俗化、娱乐化,僧人行为经济化,不利于少林寺的长期发展[48] | 文化传承与保护 | 少林文化有关注世俗社会的传统,甚至有以武力积极参与改变社会事物的传统。产业开发进一步反哺文化,经济实力实现少林文化品牌保值。由于旅游的发展,许多宗教和古建筑得以被拯救[49] | 少林寺对佛教“禅宗”精神的振兴和推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少林寺商业行为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和神圣性,最终影响其宗教性[50]。违背宗教基本要义的过度商业化,突破了商业伦理的底线,损害了民众对少林寺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的呵护,导致文化符号被商业所腐蚀[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