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功能重要性 | 水源涵养功能 | InVEST产水量模型 | ; | Yjx为年产水量;Px为栅格单元x的年均降雨量;AETxj为土地利用类型j上栅格单元x的年平均蒸散发量;ω为修正植被年可利用水量与预期降水量的比值;Rxj为土地利用类型j上栅格单元x的干燥指数;k (或ETk) 为植被蒸散系数;ET0潜在蒸散发量;z为zhang系数;AWCx为植被有效可利用水 | 土地覆盖分类数据、ET0均来自“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数据;Px根据25个气象站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反距离平方加权法插值获得;土壤深度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图斑属性数据获得;ETk根据“全国生态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的叶面积指数计算获得,其他相关参数设定参考包玉斌[21]的设定方法 |
水土保持功能 | 修正自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的水土保持服务模型 | | Ac表示土壤保持量,Ap为潜在土壤侵蚀量,Ar为实际土壤侵蚀量,R为降水因子,K为土壤可蚀性因子;L、S为地形因子;C为植被覆盖因子 | R根据王万忠等利用降水资料计算的中国100多个城市的R值,采用反距离权重内插方法获得[24]、L、S基于DEM的流域坡度坡长因子计算方法求得[25];K根据郭兆元编《陕西土壤》和《陕西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集》中土壤砂粒、粉粒、粘粒和有机碳百分含量通过Fryeard等[26]方程计算;C因子参考李柏延[27]等人在榆林的C因子计算取值方法,由生态十年项目下发的植被覆盖度数据计算获得 |
防风固沙功能 | 修正风蚀方 程(RWEQ) |
| SR为防风固沙量(kg/m2);S为区域侵蚀系数;Qmax为风蚀最大转移量(kg/m);WF为气候因子;EF为土壤可蚀性因子;SFC为土壤结皮因子;K′为地表粗糙度因子;C为植被覆盖度因子 |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下发的结果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