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张英男, 龙花楼, 马历, 屠爽爽, 陈坤秋

Research progress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Yingnan ZHANG, Hualou LONG, Li MA, Shuangshuang TU, Kunqiu CHEN
表1 1949年以来中国城乡关系及乡村发展的演进特征
Tab. 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and rural development since 1949
时段 城乡关系 农业、农村政策、制度 乡村转型发展阶段 主要特征
1949—1978年 “以乡促城”的城乡对立、隔离阶段(生产主义):重工业导向下的依靠农业剩余支持工业优先发展模式 人民公社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计划供应制度、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市的福利制度持续拉大城乡差距 1949—1953年 过渡时期,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农民生产积极性开始复苏
1953—1958年 农业合作化,工农业剪刀差,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形成
1958—197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频发,城乡间人口大规模流动具有明显的政治和运动色彩,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进程缓慢
1978—2003年 “以乡促城”快速发展阶段(生产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主导的多种经济形态的共同发展,推动对外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集体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下的“剪刀差”、土地财政、双轨制 1978—1983年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统派统销逐步得到限制,有效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活力,调动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总体上城乡关系呈现比较协调的状态
1983—1996年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同时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农业税、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使城乡发展失衡问题重新显现
1996—2003年 “九五”规划提出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以城乡发展要素的单向流动为主要特征
2003—至今 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阶段(后生产主义、乡村多功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2003—2005年 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逐步调整城乡关系
2005—2012年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略;2006年正式取消农业税
2012—2017年 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方略
2017年—现今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