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研究——基于乡村非农就业与农民增收的空间效应
方方, 何仁伟, 李立娜

Research of the regional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ased on the spatial effect between rural off-farm employment and farmers' income growth
Fang FANG, Renwei HE, Lina LI
表4 京津冀地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
Tab. 4 Regional mod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类 型 适宜
区域
现状特征 问题剖析 模式内涵 实施路径
就业平稳型+农工商主导 适于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较高、非农就业相对稳定的京津近郊农区(I) 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GDP 55019元,二三产业比重为95.3%,就业非农化率为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达到18395元,非农就业转移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较强 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缺失、农业组织化与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业增收效应有限 通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推进非农就业有序转移与就业类型进一步分化,采取市场化配置农村资源要素,构建农业资本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① 充分发挥大都市区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吸纳农业技术人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推进农民非农平稳就业的同时,吸引部分高素质非农就业劳动力回流;② 明确服务京津都市区农产品供给的功能定位,优化现代农业生产格局;③ 构建农业资本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与品牌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兼业型+现代农业主导 适于农业资源条件较好、以农业为主导的冀东北地区(II)和冀中平原地区(III) 2016年,人均GDP达到36891元,就业非农化率较高,为58.8%,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960元,乡村非农就业不利于农民收入增长 受非农就业机会成本的影响,以异地、远距离、兼业等方式实现非农就业,农业资源禀赋潜力有待挖掘 通过就近城镇化推进乡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传统农区农村转型的新动能,构建集约高效、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① 通过扶持中小城市、中心城镇,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村镇经济,提升农民兼业化水平与就地非农化;② 开展农村高标准农田整治,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户、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公司+农户”、“合作社+专业户”等经营模式;③ 创新传统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市场化运营,尝试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等农业新业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就业输出型+复合型特色农业主导 适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冀西太行山农区(IV) 2016年,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人均GDP为31732元,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对较低,分别为44.3%和9039元,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 显著 水源保护与生态治理的功能定位限制了农业生产,农民非农就业比重较低,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农民生活相对贫困 进一步推进乡村非农就业转移,培育专业农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整治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① 持续推进乡村非农就业转移,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构建非农务工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鼓励农民在城镇就近就业、就近居住;② 开展农田整治工程,整合山区特色资源,提高机械化经营与农地流转规模,推进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工、销售一体化;③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探索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产业融合路径
就业输出型+生态农旅主导 适于农业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脆弱的坝上地区(V) 2016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均GDP为22558元,就业非农化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较低,分别为33.0%和7659元,农民生活相对贫困,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作用较强 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带动了农业增产,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 持续推进乡村非农就业转移,通过政府扶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融合,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① 加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与扶持力度,探索生态脆弱区生态扶贫模式 与农户生计多样化模式,持续推进乡村非农就业转移,在禁止开发活动的农区,通过异地搬迁实现脱贫;② 挖掘农业对生态保护的多功能属性,加强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探索坝上生态旅游与休闲农业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