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 | 核心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辐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 |
2004 | 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 | 研究制定《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规划》,争取将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
2004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廊坊共识” | 就一些原则问题达成共识,提出召开北京、天津、河北省市长联席会议 |
2004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进入编制调研阶段,未能在“十一五”期间出台 |
2004 | 京津冀三省市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 提出促进河北与京津地区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的一些举措 |
2004 |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 | 重点研究京津冀的贫富差距与发展不平衡问题,指出环首都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 |
2004 | 京、津、冀、晋等7省(市、区)领导在廊坊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 建立类似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合作联系机制,覆盖环渤海区域的5省2市 |
2004 |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两小时交通圈” | 提出重点从交通与基础设施方面入手,缩短与津冀地区的时间距离 |
2005 | 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研讨会上达成《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 | 探索建立京津冀人才信息共享、人才流动、人才培养合作等合作机制 |
2006 |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天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和京冀合作,河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继续深化发展“两环开放带动”战略 | 京津冀三地均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响应国家“十一五”规划号召,提出加强跨区域合作,河北省的“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指向性最为明显 |
2006 |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 | 提出构筑“一轴三带”空间发展骨架,即京津发展轴、滨海新兴发展带、山前传统发展带,以及燕山—太行山山区生态文化带 |
2006 | 北京市人民政府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 | 京冀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9个方面展开合作 |
2008 | 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上签署《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 提出建立京津冀三地联席会和联络员制度和发改委区域工作信息发布制度 |
2009 | 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共识 | 覆盖了5省2市地区,通过了《京津冀晋蒙政协区域经济发展论坛纪要》 |
2010 | 河北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 重点围绕“13县1圈4区6基地”,打造环首都经济圈 |
2010 | 在进一步加强京冀合作座谈会上,达成一揽子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协议 | 河北在燕郊成立“加快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加强京冀对接 |
2010 |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 明确提出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
2011 | 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召开 | 倡议共同建设起京津冀城市群 |
2013 | 北京市和天津市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 | 重点在区域规划、交通基础设施、产业转移等10个方面加强合作 |
2013 | 北京市和天津市工作交流座谈会上,京津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重点工作协议》、《共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框架协议》等6项合作协议 | 天津市通过加快推进京津产业新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和产业园区建设,率先承接北京产业转移,提升天津的整体竞争力 |
2013 | 河北与北京、天津分别签署《2013至2015年合作框架协议》、《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 河北与北京、天津分别就首都经济圈和津冀区域一体化达成合作共识 |
2013 |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三期报告 | 首次提出“畿辅新区”概念,提出京津冀需要在中心城区之外寻找合适地点,转移部分的国家机构和首都职能 |
2013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 覆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东省,重点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