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The study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 WU Chengzhong , 1 ,
  • DENG Hui 2 ,
  • SHU Shiguang 2
Expand
  •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 2.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Received date: 2013-10-27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4-04-15

  Online published: 2014-08-10

Copyright

《地理研究》编辑部

Abstract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is a typical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Mu Us Sandy Land and loess hilly region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which is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ransitionally ecological zone in North China and is also an agro-pastoral zone. This area has the sites of many Great Wall sections and castles that were built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n this area are highly consistent. So it is a typical area for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y on the earth ecological system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is area set up "Jinliudi" to preven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Han and Mongolian ethnic groups; Until the late period of the reign of Kangxi, the Hans were permitted to reclaime "Huopandi" in the Mongolia area, and then the government set up "Heijiedi" to restrict the Hans' activity of reclaiming north. However, the trend of private reclamation could not be stopped an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olicy of migrant reclamation proposed by Yi-Gu formed the pattern of the land use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So it is significant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land use in this area, which reflect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Overall, the land use at the junction area of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presented a "southern farmland and northern grassland" pattern. From the actual dividing line, this pattern is extremely stable. From the system boundary, the pattern is "relatively stable". Overall, the pattern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establishment to gradual fuzzy and northward movement. The dividing line experienced a process where it moved northward gradually from "two sides" - "big edge" - Kangxi line - Qianlong line - Guangxu line, but it was still "relatively stable, "and" relatively clear". In the patter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as always a "rational cultivation" selection,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ubject to the prevail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impacts. During a long period, government-led reclamation became the main part of reclamation in the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region. Political reasons, especially war, is an impor tant factor affecting reclam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In this process, the main body of recla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farmers, underwent a "rational choice" process. This process focused more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rather tha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ctor.

Cite this article

WU Chengzhong , DENG Hui , SHU Shiguang . The study on the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 33(8) : 1579 -1592 . DOI: 10.11821/dlyj201408016

1 引言

清代以来,陕蒙交界地区农业不断发展,在土地利用上表现为农业用地的北上扩展和牧业用地的向北退缩。清代近300年中,汉民进入蒙地开垦经历了逐渐扩大的过程。针对汉民开垦蒙地的历史,邢亦尘认为根据清代垦殖政策演变可划分为:禁垦时期(1634-1857年)、限垦时期(1858-1901年)、放垦时期(1902-1911年)三个阶段[1];刘龙雨等认为根据清代垦殖的历史背景和陕蒙交界实际垦殖活动的规模可划分为:垦殖规模不大时期(1634-1901年)和垦殖高潮时期(1902-1911年)两个阶段[2,3]。本文认为邢亦尘的三阶段划分着眼于全国,对陕蒙边界地区不适用;刘雨龙等的划分显然没有注意前两个阶段规模的巨大变化。在汉民逐步开垦蒙地的过程中,土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蒙旗重要的经济部门。鄂尔多斯7旗中,达拉特旗、准格尔旗、郡王旗和扎萨克旗农业化最早,也最深入,在乾隆中期就开始取代牧业成为决定性的经济部门;杭锦旗、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的牧业在清代一直占据着决定性地位。清代,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带蒙汉关系的焦点是土地问题[4]。在土地开发进程中,蒙地开垦可以用伙盘地的范围和数量表征,这种蒙垦形态是一种真实的开垦状态,能够融合私垦和官垦,实际度量开垦的规模和质量。面对利益错综复杂的蒙旗问题,以伙盘地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抓住土地问题这一焦点,而且能够串起蒙垦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迁徙等诸方面的问题,管窥蒙垦开垦的动因和机制。同时,根据民法原理,物权的两大分类是所有权和用益物权,其中最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最重要的用益物权是土地使用权。伙盘地的最大特点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和变化。在陕蒙交界蒙垦发展过程中,伙盘地权属变更过程是:清代初期是完全国有的土地所有权;清代中期是蒙旗限制土地所用权,民人(指汉民)获得土地使用权并发展到永佃制;清代末期是国有限制土地所有权和蒙民百姓土地使用权。基于封禁政策变迁、陕蒙交界伙盘地的变迁(实际开垦的规模)以及伙盘地的权属形态,将清代蒙地开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禁垦时期(1634-1696年)、限垦时期(1697-1901年)、放垦时期(1902-1911年)。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以明代延绥镇长城为重要参考地标,研究区域位于黄河“几”字湾的内侧,陕西、内蒙古的交界处,位于37°N~39°N、107°20′E~111°E之间,包括今陕西省榆林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6县(区)的西部和北部及佳县的西北境,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南部、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东南部、鄂托克前旗南部。东界为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山西省河曲县的交界处;西界为陕西、甘肃、宁夏三省交界处,北至长城以北,南界明正统年间“界石”一线(①“界石”一线相当于今府谷和神木两县辖境内原明代清水营等10堡所在乡镇的南界,今榆阳、横山、靖边、定边4县与东南面县市的分界线。)(图1)。
Fig. 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2.2 相关概念

2.2.1 禁留地 清初防止蒙汉接触,在“大边”长城外划定的宽50 m的区域。至康熙中后期允许开垦,成为伙盘地,至此禁留地作为地域概念不复存在。
2.2.2 伙盘地 清康熙中后期,民人外出“大边”耕种蒙地,采取“雁行”方式,春出冬归。民人在“大边”外耕种时临时伙聚的地方被称为伙盘地。伙盘地本是临时居民点,清末逐渐发展成为村庄;同时也指这些临时居住点所构成的区域。狭义的伙盘地即指清廷允许开垦的区域,广义的伙盘地还包括未经清廷允许,由私垦所产生的地域,包括蒙旗王公、官员私开的和蒙汉民人私开的区域。本文中的伙盘地特指官方允许开垦的伙盘地。清代,伙盘地不断平行向长城外推行,由二三十里,继而到四五十里等。清代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576米。至清末的伙盘地北界大概就是今陕西和内蒙的省(区)界一线。
2.2.3 黑界地 乾隆中期出现的概念。位于伙盘地北面宽十里的隔离带,此区域禁止农耕和放牧。目的是限制蒙汉农业混合,防止汉民私垦向北推移。一般而言,伙盘地北移后,又按照宽10里的标准重新划定。伙盘地由蒙官看守并设置“堆子”等标识。
2.2.4 牌界地 一般而言,伙盘地和黑界地共同组成牌界地。在牌界地北侧设立“牌界”、“堆子”等标志。牌界地分为“旧牌(界)”和“新牌(界)”。新、旧牌界是相对概念,重新设定牌界后,之前的牌界便是“旧”的,因此应该分时段分地域,不能一概而论。
2.2.5 伙盘地、黑界地和界牌地之间的关系 在清代志书中,伙盘地、黑界地和界牌地是经常出现的三个主要词语,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观点多有分歧。榆林和延安地区的史志中,较早明确记载了伙盘地、黑界地和牌界地的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神木县志》[5]和《榆林县志》[6],以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怀远县志》[7],其中《神木县志》最为详细。《神木县志·疆域附牌界》中指明:“黑界即牌界,谓不耕之地,其色黑也。定议五十里立界,即于五十里地边,或三里或五里垒砌石堆以限之。……此外即系蒙古游牧地方。伙盘,民人出口种地,定例春出冬归(先议秋归,后改冬归),暂时伙聚盘居,因以为名。……而凡边墙以北,牌界以南地土,即皆谓之伙盘,犹内地之村庄也”[5]。此处“定议”显然是乾隆八年(1743年)的勘界定议。伙盘地地点在长城北、牌界南,即新定的五十里范围内,都可以租种,仅是新界和旧界内的租赋不同。牌界是五十里外的边界,与禁留地五十里范围一致。乾隆八年(1743年)定界前,以长城边外五十里禁留地为限,靠边二三十里的地方是伙盘地,允许民人耕种并立下界堆;伙盘地外二三十里到五十里的地方为黑界地,禁止蒙古放牧、民人耕种,长期弃耕、弃牧;黑界地外便是蒙古游牧地。乾隆八年定界后,牌界即新的伙盘地边界,长城边外五十里都划归为新的伙盘地,“或三里或五里垒砌石堆以限之”,即禁留地的北界,防止民人越出此界耕种。牌界地外就是蒙古游牧的地方。黑界就是牌界,因为“不耕之地”,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黑色,并以此得名。

3 禁垦时期(1634-1696年)陕蒙交界地区农业初步发展

3.1 康熙时期长城以内陕蒙交界地区农业的恢复

明末至清顺治年间,延绥镇天灾战火不断,人口锐减,农地抛荒严重。康熙登基,正式确立了卫所屯田的各项原则。据康熙十二年《延绥镇志》记载[8]:卫所屯田,绥德卫、延安卫近边地和榆林卫实在屯地数共有3451.53顷,万历中后期榆林卫、绥德卫、延安卫近边屯地三者总和为44274.39顷,前者仅占后者的7.8%。城堡糜谷地,康熙《延绥镇志》仅仅记载了镇靖堡、靖边堡、砖井堡和高家堡4堡。其中,高家堡靠近神木县,水利条件较好,但康熙初年中西二路共实熟地316.49顷,仅为明中后期的6.9%。界北新增地:康熙初年,界石迤北新增地(界北地)仅龙州、靖边二堡尚存,合计36.91顷,恢复到明中后期的8.3%。由以上分析可见,经过顺治年间的不断努力,至康熙十二年,延绥镇近边军垦地已经仅恢复到将近万历中后期的10%。至康熙三十六年禁留地开垦前,延绥镇三路都在恢复垦种原有的屯地。以怀远县所在的绥德卫和榆林卫为例,乾隆《怀远县志》记载[9]:乾隆年间,绥德卫上三屯中有16个百户分布在仍未出“二边”,除孙隆百户越出“二边”、在今横山县白界乡境分布外,15个百户都位于界石以北、“二边”以南;而榆林卫皆是如此(图2)。
Fig. 2 The distribution of Baihu in Huaiyuan county in the 36th year (1697) of the reign of Kangxi

图2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怀远县百户分布[9-11]

3.2 陕蒙交界地区长城外禁留地的缓慢开发

清初,为了防范内地反清势力延及口外,尤其是防范蒙汉勾结,清廷采取了封禁政策,在陕蒙交界设立了五十里禁留地。从清初的政策看,整个长城沿线设置禁留地,作为蒙汉的缓冲地带,应非陕蒙交界独有。在五十里内外,陕蒙农业各自发展,并没有发生联系。清廷最早明文禁止口外开垦是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各边口内旷士,听兵垦种,不得往垦口外牧地”[12]。现存史料最早出现陕蒙交界50里禁留地一词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川陕总督马尔泰的奏折,“口外五十里,原系禁留之地”[13]。随着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禁令松弛,伙盘地开始出现。所以清初伙盘地的开垦实际上是禁留地的开垦过程。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贝勒松阿喇布获准进入宁陕禁留地耕种放牧。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松阿喇布再次奏请暂行游牧察罕托灰地方,朝廷派出尚书穆和伦等前往勘察,定以柳墩等四台为界,同时专设宁夏理事司员二名稽察,使樵采民人和蒙古相安无事。可见蒙旗在康熙三十五年正式进入禁留地放牧樵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亲征噶尔丹,经陕蒙边界至宁夏横城,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俗称鄂托克旗)贝勒松阿喇布奏准开放今鄂托克前旗地。“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14]。自此,禁留地允许招民农垦。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贝勒达锡卜坦(时为鄂托克扎萨克)因随民人北进,“以民人种地若不立定界址,恐致侵占游牧等情”[14],请定地界,康熙帝命侍郎拉都浑踏勘,“即于五十里界内,有沙者,以三十里立界;无沙者,以二十里为界;界内之地准民人租种,每牛一犋准蒙古征粟一石、草四束,折银五钱四分”[15]。乾隆八年(1743年),朝廷令理藩院尚书班第、川陕总督庆复与榆林地方官员和蒙旗官员达成定议:“于旧界外再展二三十里,仍以五十里为定界。此外不准占耕游牧。并令民人分别新旧界给租。其旧界照前议外,新界按牛一犋,再加糜五斗,银五钱”[16]
雍正二年(1724年),令卫所归地方,作为边卫的榆林卫及近边36城堡仍然没有改属内地。之后,延绥镇所管近边城堡及榆林卫不断调整,直至雍正八年,裁榆林卫设榆林府,榆林内地化进程初步完成。雍正八年至九年间,通过划新界五十里,确定蒙汉土地的范围,将禁留地的所有权变成农民土地所有权。因为朝廷认为禁留地是朝廷的,所以蒙旗不能收租,所以才将伙盘地的范围扩展到五十里。随之,由于蒙旗发生饥荒,雍正帝才重新让蒙旗获得收租权,但是将伙盘地的范围又回撤到康熙五十八年的“二三十里”旧界。可见,朝廷对禁留地所有权把控之严,对蒙古防范之严,对收租权控制之严。

4 限垦时期(1697-1901年)陕蒙交界地带农业垦殖的进一步拓展

1697-1901年,榆林府与延绥镇屯地得以逐渐恢复。根据雍正十三年修的《陕西通志》[17]及道光二十四年成书的《陕西省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全书》[18],辅以县志、府志等对原延绥镇等地屯地的发展进行分析。表1~表4的数据反映了限垦时期榆林府、延绥镇屯地的恢复情况。
Tab. 1 The collection situation of terrestrial and qualities of forage in Yulin in fifth year (1727) of Yongzheng

表1 雍正五年(1727年)榆林府屯地及本色粮草征收情况[17]

屯地 亩数(顷) 实征银(两) 本色粮(石) 本色草(束)
历年开垦地 182.54 300.89(该征) 218
边墙外原报新增实熟地 3.3 7.9 10
原额糜地新开垦地 640.93 614.58
额外延绥等处养廉地 22.3 34.74
接收饶阳等处新开垦地 10.2 3.06 10.29
总计 859.26

注:“边墙外原报新增实熟地”位于响水、波罗、清平、龙州、靖边各营堡,属于今横山

县绥德卫屯墙外,开垦时间为顺治十二至十三年[13]
明万历除荒后,统计城堡糜谷地、余地、屯地等名目的军垦地共计58221.82顷,清初至雍正末年复垦859.26顷(表1),复垦率为1.4%。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原延绥镇军垦地总和为6773.59顷,复垦率为11.63%(表2、表3)。延安府及所辖各州县至雍正末年,原额地和雍正末年复垦及比例如(表4)所示。
Tab. 2 The reclamation amount of terrestrial in Yanshui Town from the early Qing to the interim reign of Daoguang

表2 清初至道光中期原延绥镇屯地复垦数[5,18,19]

府州县 各项地亩 原额(顷) 除荒并节年开垦(顷) 实熟(顷) 人丁


府属原额共屯、糜余地 6999.81 298.77 1726.60 顺治十年225人;康熙元年至五十年间新收571人;又至乾隆三十六年编出105人
东路9城堡糜粮地 711.25 86.82 798.07
高家堡糜、屯地 59.95 15.82
中路城堡糜谷地 549.15 73.02 396.21
延镇养廉地 8.80 8.80
榆林城南及西门边塘 43.18 43.18
榆林卫沙草湾养廉地 2.20 2.20
总计 2990.97 实在364人


原额屯糜地 41699.19 295.62 2555.79 顺治十年342人,康熙元年至五十年增351人,又至乾隆三十六年新增80人
安边堡养廉地 31.20 13.40
饶阳水堡 10.20 10.20
总计 2579.39 实在528人
葭州 建安葭州二堡 81.06 81.06
绥德卫方连百户 78.70 24.60
总计 105.66


原额绥德卫腹里山坡下等地 1719.60 579.55 顺治十年有69人;后编新收98人,至乾隆三十六年新增42人
接收绥德卫 1535.90 518.03
总计 1097.57 实在123人
Tab. 3 The reclamation amount of terrestrial by county in Yanshui Town from the early Qing to the interim reign of Daoguang

表3 清初至道光中期原延绥镇屯地分县复垦数[5,18,19]

府州县 各项地亩 原额(顷) 除荒并节年开垦(顷) 实熟(顷) 人丁
府谷 5堡城堡糜谷地 499.63 82.82 586.45

神木堡4堡城堡糜谷地 130.56 184.76
葭州转高家堡屯地 54.21
高家堡城堡糜地 50.96 15.82
总计 200.58

榆林县接收绥德卫 2710.80 864.84 顺治十年153人,康熙元年至四十年新编339人,又至乾隆三十六年编审85人
绥德卫界北新增屯地 165.32 78.05
边墙外新增实熟地 3.30 3.30
双山堡界北新增屯地 32.60 4.40
绥德改归榆林卫屯地 260 63.63
米脂县改归榆林卫 16.36 159.85
榆林卫沙草湾养廉地 2.20
榆林卫原额城堡糜地 287.42
响水堡荒地 3.70
葭州改归建安堡 26.88 26.88
养廉地 6.40 6.40
榆林城南及西门自首地 43.16 43.18
总计 1331.82 实在224人
怀
五堡城堡糜谷地 270.73 236.36 顺治十年72人,康熙元年至五十年新编出232人,又至乾隆三十六年新编19人
接收绥德卫屯地 2205.60 482.3
响水4堡界北新增屯地 209.11 73.92
清平堡界北新增屯地 51.37 12.87
清平堡接榆林卫屯地 1185 29.30
接收延安卫屯地 97.60 11.56
延绥镇养廉地 2.50 2.50
总计 847.53 实在140人

接收榆林卫屯地 10867.11 290.09 顺治十年26人,康熙元年至五十年新增76人,至乾隆三十六新增35人
龙州、靖边2堡界北新增 443.79 40.06
镇靖堡南关夹道 5.50 2.44
续报界石迤北新增 58.63 ——
城堡糜谷地、余地 903.26 75.81
接收延安卫屯地 1423.84 81.93
接收肤施县改隶延安卫实熟 0.14
总计 490.48 实在92人

接收榆林卫屯地 23805.18 1708.67 顺治十年195人,康熙元年至五十年新增109人,至乾隆三十六年15人
原额城堡糜谷地、余地 2604.95 176.10
安边堡外养廉地 31.20 13.40
开垦饶阳水堡无主荒地 10.20 10.20
合计 1909.38 实在293人
清涧 接收绥德卫腹里屯地 81.80 27.27 实在4人

接收绥德卫腹里屯地 101.90 33.97
绥德州改隶绥德卫屯地 0.82 0.28
总计 34.25 实在9人
绥德州属 接收绥德卫 1535.90 518.03 实在110人
肤施 接收延安卫腹里屯地 1551.22 162.73 实在140人
宜川 改隶肤施延安卫屯地 140.65 16.38 实在5人
保安 接收肤施县改隶延安卫 1.42 1.42 实在2人
Tab. 4 The reclamation situation of private land in Yan’an and respective counties from the early Qing to the end of Yongzheng

表4 延安府及所辖州县清初至雍正末民地复垦情况[17]

延安府及所辖州县 原额(顷) 实有(顷) 复垦率(%)
延安府 12858.22 1834.5 14.3
肤施县 l049.47 122.80 11.7
安塞县 原难以丈量,
后清查527.21
133.44 25.3
甘泉县 3635.37 208.73 5.7
安定县 924.47 140.89 15.2
保安县 322.40 56.56 17.5
宜川县 2625.26 360.66 13.7
延川县 955.02 221.54 23.2
延长县 2419.02 589.92 24.4
鄜州及属县 16098.43 2792.63 17.3
绥德州及属县 3953.26 1352.658 34.2
葭州及属县 2213.10 1508.88 68.2
表1~表4显示:陕西尤其是陕北地区在清代存在着大量的荒地,至道光二十四年,陕西省民地复垦率为66%,屯地复垦率为44.2%。从现有数据看,陕北延安府至雍正末民地复垦率仅14.3%;榆林府至道光二十四年,民地复垦率大略为40%;同期延绥镇屯地的复垦率为10%左右。在某种程度上,复垦应该成为整个清代陕北地区的重要任务,外出耕种伙盘地的动力应该很小,尤其是雍正末年以前。
乾隆元年至七年期间(1736-1742年),禁留地土地使用权仍属于农民个人私有。乾隆七年至乾隆八年(1742-1743年)陕蒙划界,蒙旗正式获得禁留地所有权。由于农民越出旧界私垦较远,深入蒙旗腹地,蒙旗游牧地狭窄等原因,蒙旗提出以康熙五十八年“二三十里”旧界为限,收缩民人。在蒙汉经过康雍乾三次定界时,蒙古以游牧为生,没有必要设立黑牌子界。对于准旗而言,神木理事同知松阿礼准旗查档,“经查,本旗早已无黑牌子界地。查案,康熙五十九年、雍正九年、乾隆八年,多次经由钦差大臣奏准,未于本旗指定黑牌子界地。惟于伙盘地地头设立轮番地”[20],也予证实。可见,黑界地产生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八年(1743年)勘界活动以及之前的康熙、雍正两次勘界活动,只是指定了伙盘地的范围。根据汉文史料记载,黑界地肯定不会出现在乾隆勘界之前。现存道光前撰修的史志中,并没有黑界地的记载,道光后的史志却出现了黑界地的记载。但是乾隆《府谷县志》[21]、乾隆《靖边县志》[17]、乾隆《怀远县志》[9]、嘉庆《定边县志》[21]记载了汉民允许开垦的范围,后三志书甚至还附有地图。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前后编纂的《神木县志》[5]、《榆林府志》[6]、《怀远县志》[7]中,才出现黑界地的记载。黑界地是蒙汉皆不能利用的地界,是汉民出边耕种的最北界,也是查禁的重要地段,地理作用以及政治地位极其重要。
乾隆八年《永远租地章程》确立了长城外所有土地的蒙旗所有权。郡王旗、扎萨克旗两旗以雍正年的“五十里”为界,五十里外民人收缩回界;准格尔旗仍以康熙年的“二三十里”为界;乌审旗和鄂托克旗以五十里范围内、民人实际耕种范围为界。所有的旗内土地分“二三十里”旧界和“二三十里”外新界,分别定租,向蒙旗交纳。蒙汉分界定租,至此,蒙旗获得了长城外禁留地土地所有权,而原来的“二三十里”范围内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被剥夺。
乾隆定界前,蒙人主要以游牧为生,自己农垦较少,所以没有必要设置黑界地。自乾隆定界后,虽然确立了伙盘地的蒙旗公有性质,伙盘地权属固定,但是私垦不断。随着蒙旗“耕种者愈多”,同时民人私垦北侵,所以设置黑牌子地,“分清内外边界”,成为一个新的界限标志。黑界地在伙盘地外、蒙旗南境,是新的蒙汉农垦地的标志,法令禁止开垦。可见,黑牌地出现的原因是蒙人农耕的结果,其性质是区分蒙汉各自耕种农地的界限。从准格尔旗档案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前,准旗只是对牌界地内(实际是伙盘地)的一些禁止案件进行查禁,如蒙汉勾结在牌界地私自开窑挖煤[20]、借债、私自买卖官马、越界捞碱、越界放牧烧毁牧场[20],但却没有民人越耕黑牌地的内容。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蒙人开始招租汉人垦种。乾隆五十四年后,由于天灾,出现蒙人向汉民借贷、私自合伙耕种黑界地的事件[20]和大量此类纠纷。乾隆五十八年,汉民开始在牌界地(实际是伙盘地)造房[20]。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履新的神木同知发现旗界内招募民人开垦种地现象十分严重。其踏勘准旗“乌日图湾等地,蒙人为得利与民人合种,而分不清界牌内外”[20],显然私垦无法阻挡。此则档案也说明(乾隆八年)划定勘界后,“界外由民人种地,界内供蒙古居住”[20]。显然,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没有黑界地,因为黑界地是不允许蒙人居住的。之后私垦蔓延。嘉庆二年(1797年),又发现每年皆有蒙古伙同民人擅自越界耕种旗地之违例事。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个别蒙人招租汉人垦种,尤其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后准旗公开招垦开始,至乾隆五十八年—五十九年(1793-1794年),黑界地大量被开垦。

5 放垦时期(1902-1911年)陕蒙交界区蒙地的全面开垦

晚清内外交困,财政穷迫,为赔偿庚子巨债、防范沙俄入侵西北、增加税收,放垦蒙地成为稳定政权的行政之一,国势如此,贻谷奉差办事,为国纾难,当无可厚非。当时,蒙旗普遍贫困,“近数十年来,蒙部日贫,藩篱疏薄”[20],练兵之饷无处筹措,同时还各自面对着巨额的赔教银。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山西巡抚岑春煊奏请开蒙地以筹措训练蒙兵经费,“恳开晋边蒙地,屯垦以恤藩属,而弭隐患”[22],未获准。庚子赔款议定后,岑春煊再奏开蒙地,“惟蒙盟私放私租之习,究唯一律禁绝。臣统计与其泥禁垦之例,而仍多阳奉阴违,何如扩开种之归而俾令均沾实惠……是蒙古现在生计在耕而不在牧”[22]。于是,清政府遂采取官府放垦蒙荒的办法,来弥补财政之不足,由过去的封禁、半封禁蒙荒转为大量开垦蒙荒,并任命兵部左侍郎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从光绪二十八年开始,大规模地开放蒙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贻谷放垦”。
在陕蒙交界地区贻谷放垦地带包括伊、乌两盟(西垦),始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八月,终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因丹丕尔抗垦被撤。之后,至清亡,再无大规模的放垦且集中在乌审旗。光绪末,各旗违背开垦禁令,采取“活租”形式招商引民开垦。“活租”形式一般由商人领地,招民开垦。商人在民人与蒙旗之间私垦上起到关键的作用。以郡王旗为例,郡王旗的乌兰木伦河以东的土地,从边墙到忽鸡兔沟的土地,“已奉旨展界为汉民租种,并无蒙民居住”[20],成为伙盘地,都属于神木管辖。而忽鸡兔沟至宰生庙,长三四十里,宽一二十里,即“续报南地”,地多开垦,空已廖廖。争议的“郡王旗西地”,即从“续报南地”往北直抵郡王旗与杭锦旗交界,长一百六七十里,东到“现时报垦之荒地,西至札萨旗界”[20]。该地段“蒙汉杂处,内有召庙二十余区,四围各留牧地,又有沙碛,不能耕种者约十之二三,余皆开垦,蒙民种亦不少”[20]。郡王旗以“妨碍游牧”为由要求封闭。但是该地段自光绪初就曾经私垦,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强行封闭。蒙人为了还债,老郡王派二喇嘛三少爷即忽韶庆经手,多方招商,终于在二十四年(1898年)私租给汉人商会并于次年放地。至光绪三十年,已招商人140余家,佃户七千余家。但是,光绪三十年,新任郡王欲加租展界,引发蒙汉武斗。郡王请求封闭“西地”,一拖两年,经贻谷晓谕,蒙汉和解,达成协议。仔细分析此案件,对厘清光绪末期大规模私垦产生的原因有很大作用。1921年成书的《陕绥划界纪要》[23]可以反映清代整个伙盘地的变迁与土地利用(表5)。在清末至民国初年,陕蒙交界地带垦地绝大多数都是沙地,以今省界为界,省界北内蒙沙地在农垦地中的比例更大;省界南榆林地区沙地在农垦地中的比例稍低,但也占据近60%。
Tab. 5 The statistic situation of Huopandi in the border area of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in 1910

表5 1910年陕蒙交界伙盘地情况统计[22]

县名 区名 村庄(个) 住户 滩地(亩) 沙地(亩) 沙地比例(%)

黄甫口外草牌 88 530 5880 26896 82.06
清水口外草牌 86 2326 0 52220 100
孤山口外 62 410 4090 48390 92.21
黑界 44 406 0 47630 100
木瓜口外草牌 71 391 0 10550 100
镇羌口外 128 919 1290 78549 98.38

永兴草牌 81 723 24900 8800 26.11
三塘草牌 45 356 14500 25700 63.93
北草牌一 60 138 16207 6660 29.12
北草牌二 39 180 256 111420 99.77
西北草牌三 16 68 204 657 76.31
西北草牌四 30 181 384 771 66.75
西草牌 28 245 814.4 815.1 50.02
解家铺草牌 36 84 561.5 2304 80.4
柏林草牌 21 98 284 584 67.8
高家草牌 46 879 2242 28890 92.8

保宁口外 54 246 984 3637 78.71
镇城口外 62 773 16345 19571 54.49
常乐口外 32 249 8377 10802 56.2
双山口外 13 70 664 12010 94.6
建安口外 43 319 4092 72114 94.63

怀远口外 62 591 10073 0 0
波罗口外 48 651 4001 0 0
响水口外 25 560 4304 0 0
威武口外 55 230 1534 0 0
清平口外 40 200 43653 0 0

镇靖口外 81 518 35094 44787 56.07
龙州口外 22 110 10806 9906 47.3
镇罗口外 37 223 22590 31392 58.15
新城口外 78 307 25100 16070 39.03
宁塞口外 46 194 29730 27070 47.66
宁条梁口外 12 633 29805 49254 62.30

第一区口外 105 383 152140 0 0
第三区口外 34 136 15132 0 0
第四区口外 152 1059 70260 9430 11.83
第五区口外 61 601 47270 6704 12.43
合计 1913 15987 559782.9 763583.1 57.70
自乾隆八年陕蒙划界后,伙盘地的地权属于内蒙,但汉民拥有用佃权。随着私垦的发展,黑界地和北部蒙地相继被开垦,但是汉人仅拥有暂时的使用权。而贻谷放垦,通过丈放地亩、招民垦荒的形式,确立了蒙地私垦地的农民、蒙古土地的永佃权;通过其对准格尔旗伙盘地的招垦安排,民人通过获得牌照,获得了土地的汉民所有权,永为世业。按照现有的档案记载,光绪三年以前,伙盘地属于法律严禁居住和开垦地区,因此民人定居零星。私垦地更多是伙盘地相邻的黑界地以及更北的蒙古自有土地,贻谷放垦实际上是对所有蒙旗私垦土地的官方化,所以可以通过放垦的结果观察整个清代私垦地的发展。伙盘地紧邻长城,贻谷放垦时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民国初年基本上全部划归今榆林市范围。从现有史料看,至少在道光三年前,这种伙盘地耕种的产权(蒙旗共有的土地所有权、汉民永佃权)固定、地点固定、监管体系固定、税收征稽方式固定,这种伙盘地从康熙三十六年(1679年)允许开垦到1949年,即官方伙盘地开垦的始终,都处于一种有序的、固定的状态。

6 结论与讨论

6.1 “南田北草”土地利用格局动态界线的形成

从整体上看,清代陕蒙交界土地利用呈现一个“南田北草”格局。而其分界线有事实分界线和制度分界线之分。陕蒙交界地带常常以长城为界分为大边和二边,由于“二边”位于黄土地带,其南更利于农业生产,其北是沙土过渡地区,明清两代陕蒙交界的农业的重心一直处于“二边”以南,“二边”是“南田北草”格局的事实分界线。从事实分界线而言,这种格局是稳定的。从制度分界线而言,“南田北草”格局却“相对稳定”。从整体上看,清代陕蒙交界土地利用“南田北草”格局存在一个从确立到逐步模糊并北移的过程。
(1)“南田北草”格局自清初(1644-1696年)完全固化。以陕蒙交界禁留地的设立为标志。“大边”长城开始成为新的“草”与“田”的分界线。
(2)“南田北草”格局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开始被打破。以伙盘地与黑界地的出现为标志。随着汉民进入蒙地开垦伙盘地和蒙古自垦的进展,伙盘地不断北移、黑界地不断重置,“草”与“田”的分界线逐步由光绪线—乾隆线—道光线(图3),但清末贻谷放垦(1902-1908年)前,制度上的“草”与“田”的分界线为乾隆线。
Fig. 3 The map of land use pattern in the border area between Shaanxi and Inner Mongolia

图3 陕蒙交界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图

(3)贻谷放垦从制度上确立了新的“南田北草”分界线,但事实上打破了“南田北草”格局。贻谷放垦是对自光绪初年(1875-1878年)混乱的私垦的重新制度化,确立了“南田北草”新的界线,即以光绪线(今陕蒙两省交界线)和民国初东胜县(今东胜区与伊金霍洛旗东北、东南部分地区)为界。但是,贻谷放垦事实上从制度上开启了蒙地大规模开垦的闸门,打破了陕蒙交界地区旧有的“南田北草”格局。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的分界线存在一个由“二边”—“大边”—康熙线—乾隆线—光绪线逐步北移的过程,但仍相对稳定、相对清晰。

6.2 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土地利用时空特征产生的原因

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理性垦殖”选择,这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并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
(1)地理环境决定了格局的形成。无论从清代官垦和私垦蒙地发展的沿河谷地带向北推移的路径、贻谷放垦的地域选择,还是从不同时期农垦发展的具体情形来看,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黄土地带以及河谷地带,成为农田分布的主要区域。地理环境最终决定着水田、沙田、草场等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
(2)在相当长时间内政府主导的开垦成为陕蒙地区开垦的主体。清代初期禁止土地开垦,农业开发进程缓慢。康熙中后期,为了筹集军粮开垦蒙地,直至乾隆年间陕蒙划界,政府主导的开垦成为陕蒙地区开垦的主体。而从明代初年开始出现的出于经济原因的私垦,至乾隆中后期开始逐步成为陕蒙地区开垦的动因,农民(包括农民化的蒙古人)也相继成为开垦的主体。
(3)政治原因尤其是战争是蒙地开垦的重要影响因素。明清王朝更替过程中的战乱,清初禁留地的设置、康熙至乾隆中期对准战争的准备,以及清同治战乱和清末“庚子赔款”后的贻谷放垦,政治因素尤其是战争因素直接影响了陕蒙交界的土地开垦进程。
(4)在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土地开垦过程中,开垦的主体都存在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从统治者而言,清朝统治者努力实现蒙汉隔绝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动态平衡,为此,将农业生产限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和区域内,本身这就是一种“理性选择”的过程。从农民而言,一直努力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政治风险最小化的动态平衡。当战乱发生时,农民多采取流移和弃耕的方式躲避政治军事风险;在相对和平时期,农民采取私垦的形式逃避赋税、地权的桎梏,以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和农民都会选择地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安排和从事生产活动,以图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理性选择”在清代私垦的动因上表现最为明显。陕蒙交界地区从清初开始建立起“双向隔绝”的政治制度尤其是伙盘地内的司法制度,成为清中期私垦发展的重要原因。蒙旗土地权属复杂,私垦首先发生在权属不明的地区(旗与旗之间,旗与驿站之间等),然后是旗的共有用地(黑界地,内仓地等),最后才是蒙古私有“户口地”。地权固定是民人口外耕种并不断向蒙旗私垦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土地的开垦是一个官垦和私垦交织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和农民管控和突破的博弈过程,更是一个在既有自然环境下,政府和农民“理性选择”的过程。这种“理性选择”过程更多的是考虑到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而对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考量则较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邢亦尘. 关于蒙垦分期问题的思考.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9, 10(3): 57-62.

[Xing Yichen. The thinking about periodization of reclam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1989, 10(3): 57-62.]

[2]
刘龙雨. 清代至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 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Liu Longyu. The recla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Ordos from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Xi'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2003.]

[3]
刘龙雨, 吕卓民. 清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垦殖活动.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6, 22(3): 152-160.

[Liu Longyu, Lv Zhuomin. The reclamation activities in the Ordo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2006, 22(3): 152-160.]

[4]
N·哈斯巴根.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Hasi Bagen. Research o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of Erdos during the early 18-20th century. Inner Mongoli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2005.]

[5]
(清) 王致云, 朱埙. (道光) 神木县志. 1841年刻本.

[(Qing Dynasty) Wang Zhiyun, Zhu Yun. County Annals of Shenmu. 1841 Block-printed version.]

[6]
(清) (道光) 榆林县志. 1842年刻本.

[(Qing Dynasty). County Annals of Yulin Fu. 1842 Block-printed version.]

[7]
(清) 苏其炤, 何丙勋. (道光) 增修怀远县志. 1842年刻本.

[(Qing Dynasty) Su Qizhao, He Bingxun. Revised County Annals of Huaiyuan. 1842. Block-printed version.]

[8]
(清) 谭吉璁等. (康熙) 延绥镇志. 1673年抄本.

[(Qing Dynasty) Tan Jicong, et al. Town Annals of Yansui. 1673 Original sighted copy.]

[9]
(清) 苏其炤. (乾隆) 怀远县志. 1749年刻本.

[(Qing Dynasty) Su Qizhao. County Annals of Huaiyuan. 1749 Block-printed version.]

[10]
(清) 吴忠浩, 李继峤. (乾隆) 绥德直隶州志. 1784年刻本.

[(Qing Dynasty) Wu Zhonghao, Li Jiqiao. Annals of Suide Zhou and Zhili Zhou.1784 Block-printed version.]

[11]
(民国) 曹子正, 曹思聪. (民国) 横山县志. 1929年石印本.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o Zizheng, Cao Sicong. County Annals of Hengshan. 1929 Stone printed version.]

[12]
大清五朝会典. 北京: 线装书局, 2006年影印本.

[Record of Laws Systems of Five Periods in the Qing Dynasty.Beijing: Thread Binding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6 Photocopy.

[13]
张伟仁. 明清档案. 中国台湾: 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1986年.

[Zhang Weiren. The Archives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ipei: 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 Houses of Taipei, 1986.]

[14]
清实录. 北京: 中华书局影印本, 2008.

[Factual Record of Qing Dynasty. Pek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8.]

[15]
(清) 李熙龄. (道光) 榆林府志. 1841年刻本.

[(Qing Dynasty) Li Xiling. Annals of Yulin. 1841 Block-printed version.]

[16]
(清) 佚名. (乾隆) 靖边县志. 1734年抄本.

[(Qing Dynasty) Anonymous. County Annals of Jingbian. 1734 Original copy.]

[17]
(清) 查郎阿, 沈青崖. (雍正) 陕西通志. 1735年刻本.

[(Qing Dynasty) Cha Lang'a, Shen Qingya. Historical Collection of Shaanxi. 1735 Block-printed version.]

[18]
(清) 佚名. (道光) 陕西省二十七府州县屯卫赋役全书. 1844年刻本.

[(Qing Dynasty) Anonymous. The Liturgical Book of 27 Fu, Zhou, Counties, Wei in Shaanxi Province. 1844 Block-printed version.]

[19]
(清) 郑居中. (乾隆) 府谷县志. 1783年刻本.

[(Qing Dynasty) Zheng Juzhong. Records of Fugu County. 1739 Block-printed version.]

[20]
金海,等. 准格尔旗札萨克衙门档案译编.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7.

[Jin Hai,et al. Translation for Zhashake Government of Zhungeer Qi. Huhehot: Mongonia's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21]
(清) 黄沛, 宋谦. (嘉庆) 定边县志. 1797年刻本.

[(Qing Dynasty) Huang Pei, Song Qian. Records of Dingbian County. 1797 Block-printed version.]

[22]
(清)贻谷. 垦务奏议.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Qing Dynasty). Yi Gu. The Discussion for the Memorial of the Reclamation.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23]
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 府谷县志.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Compilation Committee of County Annals of Fugu. Xi'an. County Annals of Fugu. Xi'an: Shaa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Outlines

/